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體現在哪些方面
1、從宏觀上規定了要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
2、從總體上規定了全社會成員不僅實現溫飽,而且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3、要求在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生存性需求的基礎上,能夠充分享受健康向上、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各種文化娛樂。
4、在促使城鄉居民和個人消費水平從初步小康向比較殷實的小康邁進的同時,能夠提供足夠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5、在提高生活消費水平的前提下,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在人得到全面發展的同時,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7、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習近平說,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②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成果是什麼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成果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較富裕。
③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小康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同志提出的,20世紀末全國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達到小康水平。這種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所謂低水平就是現在僅僅是進入小康社會的門檻;不全面,因為現在還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根據國家統計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國初步達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現在全國還有3000萬人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城鎮還有近2000萬人生活在最低社會保障水平線以下,農村還有幾千萬人口是低水平的不鞏固的溫飽。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沒有解決溫飽的要盡快地解決溫飽,並且要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達到小康;溫飽不鞏固要鞏固溫飽,溫飽解決了要向小康前進,變成一種全面的小康。十六大所提出來的就是要建立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要讓全國十幾億人口過上小康生活。
小康生活狀態是什麼?
用經濟學的指標講有兩個含義,第一個稱之為人均收入,第二個稱之為恩格爾系數。從人均收入來看,1980年,我們的起點基本上是屬於世界上的低收入國家。到了2000年以後,中國已經開始進入世界稱之為「下中等」收入國家。第二個含義是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是指居民的食品性支出,就是「吃」占整個消費支出比重的系數,一般來講高於60%就認為是絕對貧困。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吃佔60%到50%之間是勉強度日,我們叫溫飽;佔50%到40%就認為是小康;40%到20%,就認為是富裕。
小康社會是什麼樣?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現在的人均收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0%,而到了全面的小康社會,中國有可能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說接近世界的中等水平。過去20年,我們主要是講先富論,使一部分地區、人群、城市先富起來,這個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今後20年,既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它的難點不在於北京、上海,主要的難點還是在於中西部地區。難點也不在於城市,而是主要在農村。難點也不在於漢族人口,主要是在於少數民族地區和人口。小康社會一個重要的標准就是共同富裕。
小康社會從哪幾方面體現?
過去我們講的小康,是從生產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來講的。十六大講的,包括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經濟體制改革,包括民主政治建設,包括精神文明建設及教育科技、文化、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可持續發展等等,是社會全面進步的一個要求。報告最後有一個很好的概括,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概括為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三大文明。
要建設一個和諧社會,必須明確什麼是和諧社會,和諧社會這個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和諧社會的組成要素有哪些。
1,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和諧社會提出定義和解釋,但是,所有的專家都認為: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一個大多數人能夠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社會。
高尚全教授認為,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從理論上說,是社會各個階層和睦相處,社會各級成員各盡所能,使人民的聰明才智得到全面發揮;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協調的社會。簡言之,和諧社會是一個穩定的系統,有效的系統。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把和諧社會劃分為三個層次,即:第一,和諧社會以人為中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第二,和諧社會是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道德約束來實現的;第三,和諧社會的實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定時期公共治理的實現。汪玉凱認為,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必須滿足以上三個層次的條件。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洪大用提出了理解和諧社會的三個角度。第一,貧富差距的利益分配角度;第二,社會公眾的社會共識角度;第三,可持續發展角度,即積極的和諧社會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洪大用認為,社會現在非常關注第一個角度的理解,即從利益分配角度來講述和諧社會,但是,和諧社會更重要的在於第二和第三個角度,即建設一個和諧社會必須有廣泛的社會共識;必須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必須是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張大平認為,和諧社會是一個過程。因為「和諧」是沒有上限的,達到和諧以後還可以再和諧,這是一個過程。但是和諧社會卻有底限,如果社會的不和諧突破了這個底限,社會將發生動盪。因此,理解和諧社會首先必須找到和諧社會的底限在什麼地方,通過構建社會安全網等措施保證社會和諧的底限不被突破,進而在此基礎上追求更和諧的社會。
2,和諧社會的提出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央提出「和諧社會」這個理念,適應了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高尚全認為,和諧社會理論的出現是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深化。他指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開始強調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以往人們對小康社會的理解主要體現在數量方面,而和諧社會的提出則強調了質量方面。這表明我們開始重視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質量,而不僅僅是重視經濟指標的增長。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要求,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的利益根本所在。
李連仲則認為,「和諧社會」 的提出解決了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即「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的問題。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要回答三個基本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們逐步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大問題。「和諧社會」的提出解決了第三個重大問題:社會主義要想鞏固,黨要繼續執政,社會就必須和諧,我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目標就是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因此,和諧社會的提出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
遲福林認為,目前我國社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重大利益的重新調整。但是調整到什麼程度並以什麼標准來衡量調整的成敗,這個問題以往並沒有得到重視。和諧社會的提出事實上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國改革利益調整必須以和諧為目標,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各種改革措施是否有利,可以用「是否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這個標准來判斷。
其他專家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提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孫立平指出,和諧社會這個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這個社會開始從單一中心的時代逐步過渡到一個多元中心的時代。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全社會都忙於階級斗爭;改革開放之後,我國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社會都忙於經濟建設。孫立平認為,一個只有單一中心的社會不可能是和諧的社會。而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逐步形成多元化中心,不同的社會群體有不同的中心任務。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單一的中心時代的理論必然具有不足之處。和諧社會的提出正好適應了多元化社會的需要,是多元化社會背景下,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演化出來的一個具有很強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理論。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丁元竹研究員認為,提出和諧社會這個理論具有三重意義。第一,實踐意義:解決和應對當前我們面對的各種社會矛盾;第二、理論意義:一方面,從全面建設小康的理論到全面發展的理論,最後演化到和諧社會理論,這是理論的不斷深化過程;另一方面,和諧社會理論突破了單純重視經濟指標,逐步重視社會事業和社會發展,最後擴展到重視文化價值。從這個角度看,和諧社會包括了社會責任、社會信任和社會誠信等內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第三,戰略意義:中央把建設和諧社會作為一項政策提出來,不僅對提升國內的經濟硬實力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提升國內的軟實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適應了全球化趨勢下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需要。
3,關於和諧社會的要素。盡管專家們分析和諧社會組成要素的角度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都一致認為,和諧社會必須以人為基本要素,實行機會均等,形成自動解決沖突的機制。
丁元竹認為,一個和諧社會必須要有三個要素,即:機會、責任、社會組織。首先,一個和諧社會應該給這個社會的成員提供參與、分享的平等機會、公正的機會。其次,一個和諧社會是一個有責任的社會。政府有政府的社會責任,公民有公民的社會責任,企業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只有各個組成部門都負責任的社會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最後,如果社會組織發育不完全,和諧社會的構建是比較困難的。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積極作用。
汪玉凱則指出,和諧社會有三個層次的和諧。第一個層次是人和自然的和諧,這包括:崇尚自然規律、愛護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資源、保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層面體現了人和社會的和諧。第三個層面,公共治理和諧,即政府公共治理必須達到和諧。這個內涵包括以下內容:第一,政府、市場、第三部門三者之間的有效發展;第二,政府與公民的合作、政府與社會的合作;第三,社會公平以及政府的管理體現正義。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李曉西教授認為,和諧社會的本質是以人為本。但我們要正確、全面理解「人」的本質含義。李曉西指出,對「以人為本」有六個方面的理解,即:「以人為本」對公務員是一種管理目標的要求,即以人民群眾為本;「以人為本」是對現實矛盾的一種反思,即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以人為本」是一種對後代人的代際負責,即以後代人為本;「以人為本」對社會制度而言是文明的體現,即以所有人為本;「以人為本」對強者而言是對弱者給予幫助的呼喚,即以自己和他人平等為本;「以人為本」對公民是一種基本的理念,即以他人和自己同等為本。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趙曉指出,和諧社會有許多要素,但是如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和諧解決沖突的機制。趙曉認為,和諧社會並不是沒有沖突,而是有一種機制能夠有效地解決這個沖突,能夠使這個沖突最後回歸到一種和諧當中去。他以美國為例,美國這個國家有很多問題,但是它的政治框架有一種強大的能力,可以把這些矛盾和沖突有效地解決掉、消化掉,使這個社會最後的結構能夠達到比較和諧的狀態。
孫立平認為,構成和諧社會的要素主要有三個,即結構多元化、職能多元化和價值多元化。孫立平指出,一個和諧的社會必須有多元化的結構,分化的結構履行不同的職能,不同的職能體現不同的價值。在各個結構不同的分工與合作之下,形成一個穩定的、和諧的社會。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在書面發言中提出,在近來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中,需要防止狹隘化的傾向,即把和諧社會僅僅歸結為一個社會組織的協調問題。常修澤認為,和諧社會內部蘊含了三個有機的統一體,即民主和法治的統一、活力和秩序的統一、多元與公正的統一。
④ 建成小康社會現階段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祖國六十年的變化彈指揮間、滄桑巨變,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當今之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六十年來,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青藏鐵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鐵路,中國人民做到了;火車多次提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六十年裡,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文明古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沒了許多樓房,淹沒了許多人民,卻淹不滅中華兒女的愛心;2007年年底,當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阻礙了人們回家的道路,卻阻礙不了中華兒女救災的決心;2008年5月,里氏高達8.0級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牽動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樓房,震碎了一顆顆逝世者家人的心,卻震不倒中華兒女突破重重困難的熱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難除以13億,會變成小小的煩惱,再小的幫助乘以13億,會變成大大的扶持.炎黃子孫會手挽手,心連心,克服一切困難!
六十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迅速發展,中國在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楊利偉叔叔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2008年,中國的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飛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訪嫦娥和玉兔;同樣是2008年,神舟七號升空,翟志剛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員.中國的科技技術蒸蒸日上,為發展中的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六十年來,中國建設新農村的腳步越走越快.以前,農村人知識很少,只知道勞作.現在,「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越來越普遍,連許多老年人都發奮學習.農業不僅用上了力氣,同時也充分運用上了智慧.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建設祖國新一代的智囊團;以前,農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農村人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好,紛紛過上了小康生活.手機、彩電、冰箱……這些曾經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一樣樣成為了現實.以前,農村給人的印象是又臟又亂.一下雨,小路便成為了「水泥路」,山上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現在,一提到農村,人們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青山綠水……改革開放,讓農村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
我堅信,中國將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28 16:35 2009年,我們的共和國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回顧過去,我們豪情滿懷;放眼未來,我們信心百倍.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紅旗從北京天安門升起,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新中國成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第一,表明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第二,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第三,宣告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一,建國六十年來,社會主義制度已在中國大地上紮根、開花,結出累累碩果.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建立了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沒收了大官僚壟斷資本,通過土地改革,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作為階級的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這就從根本上鏟除了階級剝削的根源,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現象;這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
消滅了剝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優點,從此全體人民有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人民利害相同、休戚與共,每個人的利益都依賴於國家、集體事業的發展.人們在生產中建立起了同志式的協作關系.盡管在人民內部還有矛盾,但這種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的矛盾,是局部的、暫時的,只要正確處理,就不難解決.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由於根本利益一致,因此人們有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把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就是我國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它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符合我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它經過全體人民的奮斗,一定能實現.對於這一點,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有著堅強的共同信念,並由此迸發出無窮的力量.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決定了我們的生產力能夠高速度地向前發展.建國60年來,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工業的發展上,我們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半個多世紀走過的路程.我們的農業、交通運輸、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實現「四化」創立了可以依靠的前進陣地.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社會主義制度在人類歷史上是新生的制度,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它還不完善,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到挫折,出現反復,但這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有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不斷糾正工作中的失誤,同時吸收世界各國的進步因素,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正在日益顯示出來,它必將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必將趕上和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左」傾路線,標志著「以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的結束,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從那時以來的30年,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國,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30年,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在民族復興的偉大道路上走過了輝煌的歷程,這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我國人民在建國以後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30年的改革開放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給中國帶來了持續快速的發展.文革中一度瀕臨崩潰邊緣的中國經濟,到今天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三.老百姓從溫飽不足到吃飽穿好,不少人還買房買車,到國外旅遊.從抗震救災中,從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中,從神七飛天太空行走中,我們進一步看到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30年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就是要讓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古老的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實現偉大復興.
三,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
胡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胡書記指出: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的黨中央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集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制定和作出了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整套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在又為我們提出了振奮人心的奮斗目標,只要我們在黨的領導下,一代接一代地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
⑤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目標,也是我們黨確立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標志性的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舉措,特別是強調要以「五大發展理念」推動發展,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盼,目的就是要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承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改革發展,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5)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作了新的闡述,主要包括:
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等。
這充分表明,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更加註重發展質量的社會,是一個更加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一個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社會。
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是什麼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義是人人都安居樂業,溫飽自給自足,幸福感大大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貧富差距不在如此之大,不存在有些人民溫飽解決都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屆時人人都能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不說人人都非常富裕,至少不會再出現吃不飽穿不暖的貧困人民,並且人人都能夠有些許存款,能夠有業余的時間去享受生活,而不是每天疲憊不堪,沒有任何休閑娛樂的時間,這個狀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理想的狀態,如果真的能達到這種水平,也就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真正成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利處還有很多好多,以上列舉的兩個利處也是我們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利處,也是我們肉眼可見的利處,所以要問實現這一目標的意義何在,我覺得以上兩方面意義是不必可少的。
⑦ 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取得哪些巨大成就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發展比較均衡,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縮小,城鎮人口比重超過50%,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廣大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過程。
從質量上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趨進的過程。就是用大約20年的時間,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超過 3000美元,相當於當時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國進入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⑧ 根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談談我國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成就的根源是什麼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主要原因是經濟的進步 原因。經濟的發展。政治上的不斷改革。文化的進步。社會觀念的解放 我們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