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曲阜實踐成果

曲阜實踐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18 14:23:50

㈠ 孔子的主要貢獻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

3、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5、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1)曲阜實踐成果擴展閱讀:

後世對於孔子的紀念:

1、祭祀

西漢中期,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梅福認為,這是由於未能妥善安排對於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當時的國家政權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為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到東漢,國家才正式把孔子作為國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

2、孔廟

孔廟即孔子廟,是紀念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3、孔林

孔林屬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至聖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坐落於曲阜城北,佔地3000餘畝。它是中國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園林。

4、孔府

孔府位於曲阜城內,孔廟東側,是孔子嫡長子孫的府第,即衍聖公府。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拓廣,道光十八年(1838年)擴修。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內宅七座樓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㈡ 孔子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9]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30]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31]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32]

教育思想

唐吳道子繪《孔子行教圖》拓片(5張)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30]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33]

史學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後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盡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我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34]

旅遊觀念
孔子一生游歷豐富。他從漫長的旅遊生涯中悟出精闢的人生哲理,並形成對旅遊的獨特見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種形式:游覽、游學、游仕。也就是說,孔子在游中問學教學,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傳道。他的旅遊行為與修學、入仕是分不開的。孔子的旅遊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的遠游觀和近游觀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戀故土,應該通過游學四方來增長見識,實現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由此可知,孔子「重遊」,反對「懷居」、「懷土」等心理和行為,甚而把貪戀安居、留戀故土作為君子與小人的分野標志。但是孔子也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明確表達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遠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雙親、注重人倫思想的體現。
那麼孔子既「重遊」,又反對「遠游」、提倡「近游」,豈不是自相矛盾?實則非也。孔子的近游觀和遠游觀並不矛盾,而是對立統一的,類似於「魚和熊掌」的關系。遠游與近游,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報效國家與侍奉雙親的對立統一。孔子雖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遠游,雖然主張推行孝道,但更主張「治國平天下」。到底適宜遠游還是近游,取捨標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實上,跟從孔子周遊列國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雙親健在者。孔子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游」。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導「山水比德觀」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聽樂觀禮,開創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先河。據史書記載:「孔子曾西入周室,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觀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於向老聃學習樂禮。另外,孔子訪齊,曾與齊太師交流關於「樂」的見解並達到忘我的境界。《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學習、欣賞古代的禮樂文明,這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文化旅遊。
除了提倡聽樂觀禮的文化之旅,孔子還注重體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對於山水自然景觀,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在孔子看來,智者的聰明銳利和流動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寬厚品格與莊重沉穩的大山相通。這就是「山水比德」的審美觀、體驗觀。「比」指象徵或比擬,「德」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質,意指在欣賞山水自然景觀時,根據其特徵類比聯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張旅遊要健康有度,反對佚游
孔子曾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也就是說,以驕傲為樂,以到處遊玩、游手好閑為樂,以大小宴為樂,都是有害的快樂。可見,孔子反對游手好閑、放盪游樂、毫無節制的遊玩等佚遊行為。他認為佚游超出個人身心承受能力與社會禮制許可,佚游帶來的快樂是暫時的、局限的,而且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損害。

人生觀念
孔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32]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32]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2]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32]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32]

專著作品
《六經》
古人認為孔子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
詩歌
《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
這些詩歌多載於《樂府詩集》,可信度不高。

㈢ 陳國忠的成果

從1995年開始從事旅遊規劃和研究工作,主要規劃成果如下:
一、作為主要參加人員完成的規劃成果:
1.東平縣旅遊產業發展規劃(1996)
2.博山區旅遊發展規劃(1997)
3.臨沂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1998)
4.蒙山旅遊區旅遊總體規劃暨詳細規劃(1999)
5.桓台縣旅遊產業規劃(1999)
6.榮成市槎山旅遊建設規劃(1999)
7.蓬萊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00)
8.淄博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00)
9.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1)
10.濟南卧龍峪旅遊開發規劃
11.郯城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1)
12.章丘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1)
13.莒南縣天佛旅遊區建設性規劃(2001)
14.泰安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02)
15.曲阜市石門山旅遊開發建設規劃(2002)
16.曲阜市尼山旅遊區開發建設規劃(2002)
17.山東省旅遊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02)
18.山東半島城市群旅遊發展規劃(2003)
19.濟寧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02)
20.山東省海濱度假規劃(由世界旅遊組織主持,個人作為國內專家參加)
二、作為主持人主持並完成的規劃
1.西藏江孜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1)
2.臨沭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03)
3.海陽市招虎山旅遊開發建設規劃(2003)
4.新泰市蓮花山旅遊開發建設規劃(2004)
5.淄博市孝婦河流域旅遊開發規劃(2003)
6.濟南長清雙泉庄旅遊建設規劃(2003)
7.河南省林州天平山旅遊開發建設規劃(2004)
8.山東省高唐縣旅遊總體規劃
9.東阿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10.平邑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11.山東省德州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12.冠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13.淄博市2006—2010年旅遊產業行動計劃
14.滕州微山湖濕地紅荷旅遊區開發建設規劃
15.滕州市龍陽旅遊區開發規劃
16.日照市太陽城海濱度假區規劃(主持人,與世界旅遊組織專家合作)
17.孟良崮旅遊區建設規劃
18.山東沂水縣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19.山東省政府誕生地及八路軍115師紀念地旅遊建設規劃
20.長清區旅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
21.山水聖人旅遊區綜合規劃
22.沂水彩虹谷旅遊項目策劃
23.冠縣梨園旅遊詳細規劃
24.樂陵樂福洲旅遊開發規劃
25.武城神農谷旅遊開發規劃
26.濰坊金寶生態家園旅遊開發規劃
27.滕州市紅荷煙雨濕地漂流項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28.泗水縣旅遊發展規劃
29.萊蕪市船廠旅遊開發建設規劃
30.惠民縣魏集旅遊開發總體規劃
三、主要論著和研究成果
1.《山東地理》副主編 山東地圖出版社
2.山東省中專通用教材《地理》副主編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3.山東半島城市群旅遊空間布局研究
4.中國旅遊報文章十餘篇
5.山東省軟科學規劃課題《市場主導型旅遊目的地建設研究》主持人
6.山東省軟科學規劃重大課題《山東省做大做強旅遊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副主持人
7.《濟南市沿黃河帶旅遊開發對策與規劃》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5年
8.山東省人民政府項目《山東半島城市群旅遊規劃》主要執筆人

㈣ 急求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記錄表

很辛苦的 早上 很早起 晚上還好 學唱歌

㈤ 孔子的成就是什麼

一、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

2、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一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里。

(5)曲阜實踐成果擴展閱讀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㈥ 去曲阜社會實踐的目的是什麼啊

去曲阜當然是考察孔子學習中國的古代儒家的學說。策劃書應該是寫1 行程安排 2實踐的目的 是學習中國儒家思想和理論,提高自己的傳統道德和價值觀等等。3實踐和活動內容 比如說考察孔子的生平事跡,孔子的思想學說,當地人民是如何開展學習傳統文化的,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鑒,民風如何,精神文明建設怎樣,經濟發展又如何,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何關系等等
以上是大致的綱,

㈦ 孔子的信息和重要事跡 ,和取得的成就。

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八月廿七~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1-2]貴族。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全中國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

孔門十哲

德行文學

▪ 言偃 ▪ 卜商

目錄
1生平經歷
貴族出身
聖人降世
早年生活
踏上仕途
周遊列國
駕鶴西去
2主要成就
教學
思想體系
高足弟子
主要著作
飲食
藏書始祖
名言語錄
近世發展
3個人評價
4史書記載
5家族成員
6軼事典故
孔子行禮
評贖奴隸
落水救人
孔子學琴
喜愛自然
孔子謚號
7後世紀念
孔子學院
孔廟
8藝術形象
電影
電視劇
舞劇:
1生平經歷
孔丘,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3]。於魯襄(xiang)公二十二年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申時(儒略歷西元前551年

10月4日,以今格里歷則為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時)在山東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1],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後來宋國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hé)。孔子七世祖孔父嘉在宮廷內亂中被華督所殺(存疑),其子木金父為避難逃到魯國鄒邑,從此以後木金父以其父親的字為孔我氏。相傳孔子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死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3],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和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後世稱為「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4]
貴族出身
孔子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後代,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紂建立周朝,

孔子[5]
為安撫商朝的貴族,封於亳,國號宋,即宋國,所以是殷商的貴族後裔。
三監之亂後,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國,死後葬於宋國故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建有微子祠。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
微仲去世後,子宋公稽繼立;宋公稽去世後,子丁公申繼立。宋丁公去世後,子湣公共繼立。宋湣公去世後,弟煬公熙自立,太子弗父何不得立。於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鮒祀殺煬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拒之,於是公子鮒祀成為國君,是為宋厲公。弗父何成為正卿。
弗父何死,子宋父周立;宋父周死,世子勝繼立,世子勝生正考父。正考父事宋國戴、武、宣三位國君,以恭敬著稱,「一命而僂,二命而傴,三命俯「。正考父嘗朝周,取回《商頌》,進行了一些整理,補充了在宋國已經亡失的篇章。
正考父死,子孔父嘉繼立。孔父嘉事宋穆公。穆公臨死前,不立己子公子馮,而立兄子公子與夷,以報兄長宣公讓國之恩。去世前遺命孔父嘉輔佐與夷(宋殤公)。孔父嘉事殤公與夷,屢次對鄭、衛等國作戰,但多以失敗告終,引起國人不滿。孔父嘉有妻十分貌美,引起另一主政大夫華父督的垂涎。於是華父督借國人不滿,發動兵變,殺掉了孔父嘉與宋殤公。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魯國,從此孔家成為魯國人。

袁鵬飛作孔子論道圖
木金父生祈父睾夷,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是為孔子的父親,是魯國著名的武士。前563年晉國荀瑩率十一國聯軍進攻小國逼陽(今山東棗庄市中區),逼陽詐降,聯軍入城後即降下城門准備襲擊聯軍,而此時叔梁紇則進前托住城門,使聯軍安然退出逼陽。孟獻子稱贊他:「《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6]
聖人降世
叔梁紇正妻施氏,生九女而無子,妾生長子孟皮,但孟皮有足疾,不能為嗣,於是叔梁紇求於顏氏。顏氏有三女,且欲與叔梁紇為婚,但又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於是徵求三個女兒的意見。兩長女皆不願,唯小女顏征在願嫁叔梁紇。
顏征在時年十八,而叔梁紇已經七十二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周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八月孔子降生。孔子生而頭上圩頂,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山,故名「丘」。
早年生活
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征在失去庇佑,為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埠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孔子長大後,亦不得不為生活做許多粗活。孔子後來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雖然家庭貧困,但孔子仍然勤奮好學。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游戲。孔子長成後,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鄉人稱其為「長人」。季氏曾饗士,孔子也前去,但為季氏家臣陽虎所絀,於是孔子返回。
踏上仕途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

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
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
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隳(hui,音輝)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周遊列國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

周遊列國
么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
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

孔子
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7]。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這「七十二賢士」中,又數顏回,是孔子最愛的弟子。
駕鶴西去
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魯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魯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

孔子雕像
到拒絕。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對子貢說:「賜,你自怎麼來得這么晚?」於是嘆息道:「太山(即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說完,流下眼淚。接著他又對子貢說:「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殯於西階,殷人殯於兩柱間。我昨晚夢到奠於兩柱之間。我是殷人。」
七天後,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8]
2主要成就
教學
特點
①創辦私學,

孔子講學圖
廣收門徒。
②「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③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
④他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

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誨人不倦
1.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直道而行

孔子名言圖片:出自《論語.述爾》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思想體系
特點
①他提出「仁義禮智」的學說,「仁」包含了對社會、政治的最高期待。
②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
③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④提出儒家學派的核心思維方法,行中庸之道。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

孔子講學圖(7張)
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願望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孔子雕像
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

孔子講學
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四科十哲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子路)
文學:子游、子夏
(見《論語·先進》)
高足弟子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考諸經籍,有七十多人,茲列如下[9]:

序號

秦丕茲

父親秦堇父與叔梁紇一起投軍

主要著作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他有眾多弟子,如子貢、子路、顏回等。被後世尊為「亞聖」的孟子,以及孫子孔伋的再傳弟子。
現人教版初一上冊語文書已收錄《論語十二章》。現蘇教版小學第12冊語文書已將孔子的名言收錄到練習7。現長春版第10冊語文書已收錄《論語四則》。現語文版初一上冊語文書已收錄《論語六則》。現語文版初三上冊語文書已收錄《論語十則》。
去魯歌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
蟪蛄歌
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尚在耳。
龜山操
予慾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
註:《琴操》:「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歌,喻季之蔽魯也。」《琴操》,古琴曲集,傳為東漢蔡邕輯。
盤操
干澤而漁,蛟龍不游。覆巢毀卵,鳳不翔留。慘予心悲,還原息陬。
註:見《琴操》。
總著作
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論語》為孔子弟子收集整理出來的。)
飲食
孔子對飲食問題非常重視。他的飲食觀完整而自成系統,涉及到飲食原則、飲食禮儀、烹飪技術等方面,並為我國的古代飲食理論拓展了思維空間。下面是孔子對於飲食的經典論述:
孔子強調「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即在做飯時,要將穀米擇揀得精一些,用牛、羊、魚等腥味重的原料制膾時,要盡量切得薄而細小些。他要求飲食精細和精益求精,不斷提高烹飪技術水平。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他提出了「八不食」的飲食主張。從飲食衛生、人體健康和烹飪技術要求來看,他的主張多數是正確的,只是他認為市場上買來的酒和肉脯,因未必清潔而不吃,則未免過分小心了。
孔子還有一些飲食主張,如「唯酒無量,不及亂」,飲酒雖然不必限制數量,但要適度。另外,還有「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等,講究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一切須合禮儀。
孔子的這些飲食思想,在孔府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孔子的後裔尊崇其思想與主張,在飲食烹飪上自成體系,形成了製作精美、注重營養、風味獨特的菜餚,被稱為「孔府菜」。
藏書始祖

3個人評價

論語
孔子所處的東周王朝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漢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在古代率先打破『學在官府』的貴族壟斷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階層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體力行。孔門師生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一時成為顯學,形成了中國古代的第一個學派的『儒家』。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孔子積累和總結了很多教學經驗。他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指導。他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說不到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不要輕易告訴他現成的答案。他還提出了許多至今仍有價值的教學箴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溫習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思結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強調端正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張不恥下問,善於向別人學習。
孔子還搜集和整理了中國古代的文獻《詩》、《書》、《禮》,刪修了魯國史書《春秋》,晚年又讀《易》,對中華上古文化的保存和傳承做出了重大貢獻。[11]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㈧ 孔子的成就有哪些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

1.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2.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一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里。

㈨ 曲阜市實驗中學的學校簡介

學校始建於1999年,佔地面積73.7畝,建築面積21411.5平方米,現有教職工155人,在校生2136人。學校環境優美,教學、辦公、活動、生活四區分明,布局合理。
學校恪守「一切為了學生健康成長」辦學宗旨,遵循「日新又新,止於至善」校訓,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關注內涵發展,凝聚成「明德篤學,儒雅創新」的學校精神,形成人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並重,以傳統文化教育見長的教育特色。
學校優化資源配置,微機室、錄課室、理化生實驗室、圖書閱覽室、音美專業教室、心理咨詢室、機器人室、多功能室、報告廳等各室齊全,設施配置高規格、高標准。校園監控全覆蓋,人員值班管理全天無縫隙,學校整體秩序井然,和諧運行。
以校園文化為支撐,建設文化創新校園。重視環境育人的作用,規劃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樓宇、道路、牆壁、廣場、教室、宿舍、餐廳,處處以文化的形象,引領師生向真向善向美。采芹園、小樂山、思樂池等八景各異,桃李杏、松竹梅、柿子山楂石榴、菩提楷樹青檀,栽植各有講究,干枝上同學們設計製作的「植物名片」更給校園增添了別樣美麗,呈現一個富蘊人文教育內涵和詩情畫意的校園。明辨樓與審問樓之間的連廊分別以「明德」「篤學」「儒雅」為主題,建設了楹聯長廊;博學樓4層分別以「誠信」「智慧」「威勇」「禮儀」內容的名言警句上牆,審問樓四層分別懸掛「詩」「書」「畫」「印」發展史畫卷;建成了學校形象牆、傳統文化牆、世界文學名人牆、校園安全知識牆、校園黑板報等多處文化設施,打造「人人彬彬有禮」的文化氛圍。
以「三支隊伍」建設為抓手,建設教育智慧校園。致力於抓好三支隊伍建設,即以校長為核心的管理隊伍,以年級主任為核心的班主任隊伍,以學科主任為核心的教師隊伍。實施以級部為管理實體的扁平化管理。編輯《學校工作指導綱要》,規范細化各科室級部工作;實行學科負責制,加強集體研究,實施「青藍工程」。學校現有全國和省級優秀教師3人,省特級教師1人,省教學能手1人,省優質課執教者7人,濟寧市杏壇名師1人、特級教師7人,濟寧市教學能手、優質課一等獎46人次。
以中心課題為抓手,建設課改實驗校園。以「自主學習,分層達標」中心課題為抓手,統領學校教學改革,開展「樹標、立標、學標、達標」活動。各學科總結提煉各自基本課型的初步模式,編輯《國家課程校本實施綱要》指導學期教學,探索實施「345678」教學教研工作法。「三級建模」(「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四種課型(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實驗課)、「五環節」教學法(課堂引入--自主學習--交流展示--點撥提升--達標反思);「六維」磨課(備課、說課、授課、觀課、評課、思課);「七說」「八評」讓校本教研更具活力。山東省規劃課題《因學施教,三三達標創新實驗課題》已於2013年8月結題,並獲得2014年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學校連年被評為曲阜市辦學水平先進單位。
堅持「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理念,建設文明儒雅校園。立足學校實際,積極推行領導成員承包制、級部委員會負責制、學科主任導師制,形成了「三縱五橫八線」的管理系統。構建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德育處、團委、班主任、學生會、班團兩委「立體交叉」的德育管理網路;立足培養「五美八會」合格中學生,常規並創意開展各項教育活動。堅持開展國旗下講話、「操後會」、餐前誦讀、語文課前誦讀演講、新生軍訓、春遊遠足、寒暑假游學、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假期社會實踐、冬夏令營游學等活動,舉辦系列主題班會、法制報告會、感恩教育報告會、「四季」詩會、手抄報黑板報展覽、每年一屆的文學藝術節、科技體育節等活動……形成了「四四五六六」德育教育模式。
制訂了《實驗中學校本課程建設規劃方案》,系統梳理了道德教育、傳統文化、藝術修養、智體發展、學科拓展五大類32個校本課程項目,構建了特色校本課程體系。自主開發實施了弘揚傳統文化「五百工程」。校報《實驗中學》、北辰文學社社刊《北辰文學》,堅持編辦14年,分別榮獲全國校內報刊評選特等獎和一等獎。師生文學作品集《北辰文叢》五卷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學校被評為全國十佳校園文學示範學校。
幾年來,學校立足地方,放眼世界,對外交流工作卓有成效,與新加坡、美國、英國、遼寧、江蘇、天津等國內外多所學校建立了友校或協作體關系,定期互訪,進行文化教育交流,至今已有師生177人次走出國門。
《中國教育報》《中國新聞》《中國教師》《華夏教師》《山東教育報》《創新教育》《濟寧教育》等多家媒體對學校辦學情況進行了宣傳報道。

㈩ 急急急!跪求一篇大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高分懸賞

1000字不好寫啊。胡謅兩句就出來了。

閱讀全文

與曲阜實踐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