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西醫學院的辦學成果
1984年9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醫學院的醫學專業被確定為省屬高校重點專業。1989年3月,經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學院有5項教學成果獲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蔣琳的「《基礎化學》的教學及其教研室建設」,程本芳、迮明廉、余啟勝的「普通高等醫學教育多科系同非同步教學計劃的整體優化和調控」,鄒志森的「培養實習醫師的有效措施——『四項任務』和『七項制度』」獲得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0年,學院有3項教學成果獲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人體解剖學教研室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法和教材的改革」獲得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3年,學校有2項教學成果獲得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
1998年,徐斯凡主持的「功能實驗教學改革及微機化」項目獲得省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2000年,盧忠萍等的「『五段式教學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戴閩等的「外科學總論教學改革實踐研究」獲省高校教學成果一等獎;劉志剛等的「地方醫學院校研究室建設與探索」獲省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另外學院還獲得省高校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2003年,周憲民等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電子教材獲省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年,段菊如主持的「《斷層解剖學》課程建設探索」和歐陽群玲等的「醫學網路教學的研究與應用」獲省高校教學成果一等獎;肖新蘭等的「CT、MRI多媒體教學軟體」、蘇海等的「『實踐培能』心電圖教學新模式」、龔洪翰等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模式改革」和孔江聯等的「構建江西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新模式」獲省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歐陽群玲等的「醫學網路教學研究與應用」獲得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這是江西醫學院首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 恢復本科辦學之初,學校僅設醫學專業。為改變醫學本科教育專業單一的狀況,在恢復本科辦學的同時,學院便開始著手進行專業調整工作。針對江西省口腔醫學人才嚴重缺乏的問題,學院加快了口腔醫學系的籌建步伐。1979年9月,學院恢復研究生招生工作。1997年10月18日,學院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申報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998年11月1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知江西省學位委員會,批准江西醫學院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
丁健: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新葯篩選中心主任、新葯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組長 。(2014年)
趙白鴿:曾任國家人口和計生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國家人口計生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兼任國務院婦兒工委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外交學會常務理事 。(2014年)
管軼: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是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國際權威之一 。(2010年)
饒毅: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 1952年學校改院後,科研工作主要圍繞地方病、流行病、工礦衛生和中醫中葯科學研究工作展開,特別是把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的血吸蟲病作為科研的重點。1954年,經衛生部批準的「釘螺殺滅法的實驗」和「血吸蟲病治療之改進」等11個研究課題都與流行病有關,1956年,114位教師提出了大小90個研究題目,副教授以上的教學人員有81%參加了研究工作,同時在學生中成立了20個科研小組,在教研組領導下進行科研工作。2篇論文分別發表於《中華醫學雜志》及其外文版。1957年,各教研組提出了當年科研課題86個,其中與血吸蟲病的防治有關者13個,與「除四害」有關者(蚊子方面)2個,與中醫中葯有關者28個,86個題目中經中央衛生部批准列入國家計劃的有7個。1958年,列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醫葯組編制的科研計劃研究題共15個,列入「血研」計劃的15個,列入江西省計劃的有24個,其餘為院題(包括各教學醫院)85個,共計139個 。
合並前的1958年初制訂的全院科研計劃中,國家題有15題(國家題全省共18個),經江西省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審定的15題,經江西省醫學科學研究委員會批准列入江西省計劃的有24題,其餘一般題(院題)87個,總計141個。1958年全院共完成了學術論文142篇,其中公開發表了50篇,完成了各類技術革新19500餘項。同年,二附院張以延與龔勝連合作研製的「心房顫動除顫器」獲衛生部金質獎,開創了本院教師獲部級科技獎的先河。1959年,成立科學研究委員會,科研經費27080元。全年共完成學術論文477篇,舉行學術活動360次。1960年,蔡錫麟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62年12月,學院黨委根據教育部《關於為老教師配備科學助手的意見》精神,決定為二級教授孟憲藎(外科)、程崇圮(內科)、孫明(婦產科),三級教授劉懋淳(皮膚科)配備科學助手。
1964年,科研計劃共列題98個,其中國家題13項(計30題),省題35個,院題33個,絕大多數國家題都得到落實。全年共完成論文和小結共343篇。當年,江西省湖口縣突發「湖口病」,全年發病1026例,病死94例;1965年又發生96例,復發165例,病死4例。在省衛生廳領導下,學院派出十餘位老師參加了防治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並獲衛生部嘉獎。
1965年,列科研題61項,其中國家題24項,省題22項,院題15項。由於政治運動的頻繁進行,不少課題沒有完成。完成的課題中有水平較高的項目,如生化教研組彭偉堂「關於鳥氨酸氨基移換酶活力的測定方法」,是當時國際上的一種最快速的簡便方法,易於推廣和下農村。二附院張以延研製的「心室纖維性顫動消除器」,對於拯救手術中發生心室纖維性顫動的病人免於死亡具有重要價值,該產品榮獲首屆全國無線電工程製作二等獎。學院生物化學專業作為全省唯一的碩士學位授予點開始招生,導師為趙天睿。1966年,科研計劃共列題13項,其中國家題1項,省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題1項,省衛生廳題5項,院題6項,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多數科研項目被迫中止 。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全國醫葯衛生科學大會、全省科學大會相繼召開,江西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合作完成的「爭光黴素」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科學技術獎,江西醫學院符式珪等人專著《女性尿瘺的手術治療》的理論與實踐獲得全國醫葯衛生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另外,江西醫學院還獲得全國醫葯衛生科學大會科學技術獎2項,全省科學大會科學技術獎13項 。
20世紀80年代中,學院獲得一大批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曹勇等的「高頻噴射呼吸機」於1984年獲省優秀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1985年又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這是學院歷史上首次獲得的國家三等獎。王尚福等的「微晶陶瓷人工關節生物材料的研究及臨床應用」於1987年同獲國家發明四等獎和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戴育成等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淋巴細胞集落的形成」於1985年獲得了省優秀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1988年,又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曾司魯等的「國人腦血管的系列研究」於1988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戴育成等的「人類B淋巴祖細胞(BL—CFG)體外無血清半固體培養的研究」於1990年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俞俊甫等的「恆壓式導納圖儀研製及其應用」於1984年獲省優秀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 。
1993年到1997年,共獲准各級各類科研課題432項,總經費640.59萬元,其中國家基金課題28項。秦達意的「油膜隔離法化學箝技術與分子依從性離子性通道的研究」於1992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填補了江西省在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方面的空白。1995年,黃紹烈等的「運用中醫中指中節同身寸確定食道心房調搏導管深度的最佳位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李國輝等的「輻照氟銀豬皮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獲得了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陳薔娟等的「新型可轉動義眼座連體的研製與臨床應用」、劉志剛等人的「蟬抗原誘導的宿主—寄生蟲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和蘭緒達等的「人工晶體狀眼內植入的臨床研究」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郭光華等的「高頻噴射通氣和機理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郭光華等人的「高頻噴射通氣過程形成渦流與CO2排除的關系」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1998至2005年,學院共獲准省級及以上科研課題1341項,科研經費總計2565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43項,「863」合作項目2項,「973」合作項目2項。
1998年,丁文龍主持的「異種神經移植修復周圍神經缺損的實驗研究」和彭軾平等的「絲蟲性乳糜尿臨床及發病機理研究」均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0年,吳開雲等的「下丘腦弓狀核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影響及調控研究」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成果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1年,劉志剛主持的「中華硬蜱抗原誘導宿主抗蜱免疫作用機理的研究」獲得江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李國輝主持的「吸入性損傷的研究」獲得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成果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關晏星主持的「泌乳素受體與乳腺癌預後關系的研究」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成果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成果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3年,王崇文主持的「清熱消炎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成果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成果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4年,彭衛東主持的「中國大陸蛔蟲同域種群分子遺傳學研究」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高國蘭主持的「閉孔動脈跨區供血的長型股薄肌肌皮瓣在切除外陰、陰道癌組織缺損後一期重建」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4項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同年,二附院的留美學者洪葵發現世界首例引起心臟猝死新基因。2005年,洪濤主持的「縫隙連接參與腦血管痙攣的機理研究」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程曉曙主持的「一個細胞因子誘導的心功能不全新模型及其機制」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程曉曙主持的「射頻消融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和龔洪翰主持的「CT增強延時掃描在泌尿系病變的應用研究」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3項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② 中南大學軟體學院的辦學成果
學院採用全方位合作的辦學模式,與國內外著名IT企業和教育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是IBM的高校軟體人才教育合作夥伴,與比利時魯汶工程聯合大學簽署了「建立交換協作項目」的諒解備忘錄,與韓國德仁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書,不斷拓寬國際合作與辦學渠道,互派學生、互認學歷,已有3位學生申請了美國普渡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和挪威大學的交換留學培養項目並獲得批准。通過引進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軟體工程課程體系和IBM教育課程體系,選派教師培訓,從國內外知名企業聘請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授課、指導實習實訓、指導本科畢業設計、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多種方式,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國際化、工業化實踐教育體系。
軟體工程專業已培養7屆畢業生497人,就業率為100%,60%的學生進入騰訊、網易、阿里巴巴、群碩等知名IT企業,就業質量高,每屆都有學生保送進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攻讀碩士。
該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供不應求,招聘信息與學生比為5:1,每位學生都有至少3-4家單位發給的offer。
中南大學軟體學院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多層次、實用型軟體人才。2007年11月17日至18日,教育部專家組在對該校進行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的驗收評估工作時,對學院辦學成果給予充分肯定。
學院以「高質量,工程化,國際化」的辦學理念,以培養多層次、實用型、復合型、國際化軟體人才為目標,進行建設和改革,產學研相結 合,服務區域經濟,組織學生參與企業項目研發,學生多次在國際數學建模大賽、ACM大賽、全國數學建模大賽、國家英語競賽和省軟體程序設計競賽中獲得一、二等獎。
截止2012年,軟體學院以學、產、研結合,注重科學研究。原專職教師主要科研項目有55項,其中國際級有15項,省部級8 項。
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來源,累計完成和正在進行的項目有30多項。
③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有哪些教研成果
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團隊,為學院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學院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學院在圖書館學理論、現代目錄學、信息資源與知識產權管理、情報學理論、信息檢索、知識組織、信息經濟學、文獻計量學、檔案與電子文件管理、出版發行、數字出版、電子商務等研究領域具有優勢和特色,其中多個領域在全國居領先地位。近10年來,學院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0餘項,其中,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2項、國家自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科重點項目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70餘項,其中,重大招標項目7項;教育部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0餘項,其中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1項;橫向及其它項目200餘項。
近5年項目總經費超過7000萬元。近10年來,學院出版專著70餘部、教材125部、譯著13部;發表論文3755篇,其中權威期刊以及國外學術期刊論文450餘篇。學院師生論文被SCI、SSCI和A&HCI索引收錄221篇,佔全校20%以上,在Springer等國際知名出版社出版英文學術著作3部。2006-2016年,學院進入ESI社會科學總論論文124篇,被引非零論文83篇,被引論文數345篇,被引貢獻率21.849%,居全校第一。研究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4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省部級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5項,其中,一等獎3項、特別榮譽獎1項。
從文華圖專開始,創辦人之一的沈祖榮先生就把「研究圖書館學,服務社會」定為宗旨。「智慧與服務」被確定為文華圖專的校訓。文華圖專師生繼承了文華公書林「巡迴文庫」的傳統,以「私立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學生服務團」的形式服務民眾;所辦理的公益講座「群育討論會」深受聽眾好評。秉承文華圖專「智慧與服務」的優良傳統,學院通過創新學術研究,聚集國內外資源,承擔重大科研課題,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詢服務。通過編印成果簡報、工作簡報、研究咨詢報告等上報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業與信息化部、文化部、商務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檔案局等國家部委,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咨詢服務。同時,學院還積極推廣科研成果,為國家圖書館、湖北省國家保密局、航天科工集團、時代出版傳媒集團、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各級政府和各企事業單位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學院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息軟體推廣培訓中心、國際拔尖信息學院聯盟成員單位、國際圖聯會員單位、美國圖書館協會國際成員單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高級出版人才培養基地、國家信息資源管理武漢基地、國家保密教育培訓基地武漢基地、湖北保密教育培訓基地、湖北省保密教育實訓平台等社會服務平台。受中央有關部委、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委託,舉辦各類高層次培訓班百餘期,培訓各類人才4000餘人。
學院積極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為社會在職人員提供學歷教育,通過自學考試、成人教育和網路教育等形式,培養人才2萬餘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了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我國西部民族地區、師范院校圖書館事業的快速發展,自1993年來學院為來自西部高校的訪問學者和科研進修人員免除學費,始終以最優厚的條件給予方便;從2003年起連續三年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主辦面向中國西部高級圖書館員培訓班和國際會議。
④ 示範校建設教學改革成果包括哪些
請參考:
作為鄭州市市直學校唯一的一所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鄭州市國防科技學校建設項目自2011年11月批復至今,各項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取得初步成效。該校緊緊圍繞國家示範校建設,始終把建設重心放在發揮行業辦學優勢,服務於中原經濟區與鄭州都市區建設,著力打造汽車運用與維修、數控技術應用、機電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四個重點支持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多證書人才培養模式和國防教育兩個特色項目,以此帶動學校整體水平的提升與內涵發展,提高學校辦學的規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質量。
圍繞國家示範校建設工作,國防科技學校專門成立示範校建設辦公室,由主管校長統一協調各職能部門和系部,積極開展各項建設工作;同時為更好落實此項工作,按照示範校項目建設任務書要求,每月由郭慧州校長主持召開示範校建設推進會,會上由各職能部門、系部負責人通報示範校建設進度,及時解決示範校建設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學校組織全校師生認真學習項目建設各類文件,全面實施各項目建設計劃,各重點專業建設項目全面開展行業企業調研,同時完成各重點專業的專業建設規劃:汽車專業深入開展文化課分層次目標教學、專業課「理論教學-數字實物模擬-生產性實訓-企業頂崗實習」的教學模式改革;推行「模塊技能教學法」,「模擬公司教學法」、「情景模塊化」、「模擬教學」等教學方式改革,與企業合作,推進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建設、優質核心課程建設、開展「雙師」結構和「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雙師教師比例佔90%以上;培養專業帶頭人15名,骨幹教師30名;開始啟動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完成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規劃,擴大社會培訓的規模,加強校企合作,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按照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建設的驗收目標和檢測指標完成自查整改工作,以迎接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中期檢查。
半年來,在示範校建設工作引領下,國防科技學校校容校貌、教學管理服務、教師隊伍精神面貌、實訓室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學生培養目標以及教學改革工作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特別是教學成績顯著,今年6月在天津舉行的國家職業院校(中職組)技能大賽中有汽車運用與維修和計算機運用兩個專業五個項目參加了比賽,獲得了三等獎,該校被評為河南省201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先進單位,姚宗濤老師被評為先進工作者;計算機專業楊玉珠老師參加河南省「創新杯」說課大賽獲得一等獎,並獲得將於10月21日在浙江舉行的國家大賽資格;分別由郭慧州校長和計算機專業部梁禮中主任主持的重點課題以及語文、數學、英語三個學科主持的一般課題已獲得鄭州市教科所立項;劉雲鵬等三位專業教師參加為期半年的企業掛職鍛煉活動,正在緊張的學習當中,徐新宇等10位教師參加專業教師「國培計劃」也已結束,為學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增磚添瓦;示範校建設中信息技術課題在汽車、計算機、數控、語數外等共建共享課題也已取得初步成效,正在與共建共享單位共同研究過程中。學校全體師生充分意識到,國家示範校建設工作為學校未來的發展和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而示範校建設工作也必將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最終使該校真正成為鄭州市中職學校的引路人,成為中原經濟區和鄭州都市區建設的生力軍,成為國家中職教育的示範者。
⑤ 自主招生中的研究成果指的是什麼
推薦信和自薦信
推薦信不要寫成「評語」,不要復印同一份自薦信」海投「,分析不同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傳統,寫出不一樣的自薦信
自主招生的學校基本都要求申請者提供他人的推薦信,推薦人可以是學科教師、班主任、年級組長、中學校長,以及熟悉自己的大學教授、社會名流——如果有這樣的人選的話。推薦信的一個重要作用是進一步反映你的綜合素質。請他人寫推薦信,要注意三點:
一是不能把推薦信寫成「評語」。從小學起,每個學期老師都會給我們寫評語,基本上是這樣的格式:「該同學思想進步,團結同學,關心集體,助人為樂,為人朴實……」每個同學的評語大同小異。現在還有一些學校推行電子檔案,老師甚至可以復制、粘貼一下就完成對一個學生的評價,最多在每個同學的各種能力、素質前,加上「比較」、「很」、「一般」等形容詞。
二是要有個性。推薦信能不能發揮作用,就在於它有沒有個性。2009年,北京大學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獲得推薦資格的39所中學推薦了將近100名優秀學生。「思想深邃,在人文學科上顯示出獨特的才華與人文精神」,「還開始了對哲學、人生的探索與思考」,「氣質優雅、外表陽光,是校園的一支百合花」……這些推薦語讓大家摸不著頭腦。有個性的推薦信,應針對大學的招生要求評價這個學生的優點與潛能,而不是空話、套話。
三是要客觀真實。做到客觀真實並不能為申請者加分,但做不到客觀真實則必然導致學校評價減分。在自主招生面試時,面試老師會根據推薦信提供的信息提問。如果推薦者把你說得太完美,這無疑會提高面試老師對你的期望,而如果你在面試中的表現並不如推薦者所說的那麼完美,得分很有可能偏低。
推薦信之外,有的高校還需要同學寫一封自薦信,向學校推薦自己,這類似於大學生求職時的自薦信,主要說明自己為什麼要報考這所學校,這所學校有什麼吸引本人之處,本人有哪些能力、素質是與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相匹配的。
⑥ 預期成果怎麼寫
預期成果指的是自己開始在某個項目之前預想的成果,表達形式可以是一篇論文等,在寫的時候可以根據模板往上套就行了。還有就是要說明紫的項目完結時候出來的成果要有個表現形式,比如是公開或者不公開發表的論文,或者是做一個產品(原型之類的)出來。
然後再說說具體的量,比如發表論文,在哪個檔次刊物上,幾篇。產品的一些基本的條件,然後評審如何進行。
篇一:社會實踐活動預期成果
預期成果
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我們希望達到這些成果。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調查研究的本身,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課題是探討仿建文化遺產類旅遊景點的經濟價值——就圓明新園個例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從各個層面探討其具有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應,綜合利用各種旅遊價值評估方法。調查圓明新園的建設開放,看其是否對浙江的經濟結構引起蝴蝶效應和其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還有圓明新園選擇的建設地對其經濟價值的影響,例如交通等。想要具體考察圓明新園其本身的經濟價值,就其門票價值,其中的項目構成,遊客的旅遊意願來具體分析;一是針對實踐調查小組成員,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培養大家的能力,和對知識更多的了解,掌握與運用。能力:培養溝通交流能力:與組員溝通的能力,與調查對象溝通的能力;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術調研和結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個人素質,完善個人品質,孕育出更好的團隊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意識到當代大學生肩負的責任,也意識到自己知識層面的不足。
篇二:項目預期成果範本
中國航天產業化從未停步
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本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時,在全世界的矚目下,中國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一時間,群情沸騰。頗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應,當天,持續低迷的滬、深股市場均已上漲報收,其中航天板塊漲幅超過大盤的漲幅。
航天產業收入可觀
據測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在1:8-1:14之間,也就是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14元的回報。航空航天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其空間計劃已經為美國增值2萬億美元。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1年度,英國空間工業總收入有29億英鎊,法國大約有200億歐元,俄羅斯有9億美元。
根據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更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的收入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樂部」里的中國,未來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塊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帶來高回報
航天產業的投入非常驚人,一架太空梭僅研製費用就高達100 多億美元。這也難怪當年美國阿波羅號太空梭升空之後,一份美國報紙的標題是:巨大的鑽石成功升空。但航天業的回報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就像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衛星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說,目前全球僅商業衛星產業每年就創造超過800億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國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至今中國已成功研製並發射6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
在中國,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城市建設等方面廣泛使用,建成了國際衛星通信站和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海陸空交通、地震監測、森林防火滅火等領域也因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而受益無窮。
中國研製的衛星費用低、質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處於前3-5名。其中,返回式衛星、導航衛星名列第三,火箭發射、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名列第四,通信衛星名列第五。2003年「神五」的成功發射,更為中國衛星出口擴大了市場。
中國航天產業化進程
美國宇航局專家統計,美國有30000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太空梭發展出的技術,如GPS衛星導航定位儀、「太空食品」和「太空葯品」、衛星電視、電話等。而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向《財經時報》介紹,「中國從?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術,帶動了諸如電子、計算機、化工、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測試、控制、測控、氣象、船舶、生物、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經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包括電子行業、元器件、原材料、飛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研究院研究員劉濟生說:「目前有些載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經反饋到了民用技術中,如熱控、遙控、遙測、航天服技術等,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很難測算出具體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從長遠看,前景無可限量。」中國在航天工業產業化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步。
統計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太空的微重力、超潔凈、高真空、微輻射的特殊環境,使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尖端工業和葯品的生產場所,可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新材料學與新工藝學的研究及綜合研究提供多種特殊的環境條件。」劉濟生研究員說,「在微重力條件下可以研製和生產高純度大單晶、超純度金屬、超導合金和特種生物製品等,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可以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又邁出了重大一步,也預示著中國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
篇三:項目預期成果
項目預期成果:
兼職APP上線初期,通過學院學生體驗評價再面向全校學生試用,到後期全面廣泛應用,不斷積攢用戶,商家入駐收取服務費或者承包業務,從中獲利。發展到一定階段,兼職APP會接手廣告業務獲利,最終紮根市場,開啟學生與企業雙贏模式。
市場前景分析:
由於大學生消費能力及總量越來越大,高校市場越來越受到企業關注,高校學生對兼職需求量大,商家與學生不能搭建直接橋梁,導致資源浪費,加之兼職中介機構收取高昂信息費,出現資源空缺,因此市場前景一片大好,同時隨著科技進步,電子產品普金,智能手機品牌不斷擴大,80後90後成為智能手機APP的主要用戶,更利於此款兼職APP的擴大推廣。
⑦ 畢業推薦表裡面的 在校期間獎懲及成果情況 怎麼填啊
這個你只能填你是否獲得獎勵,是指獎學金、三好、優秀學生、優秀畢業生之類的,其它的不要隨便填。 是否受到處分,是指受到學校的比如校級警告、暫停學籍、開除、勸退之類的!
《畢業生就業推薦表》內容填寫注意如下:
1.姓名:要求填寫工整,必須與身份證上姓名相一致。
2.畢業專業:如旅遊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等。
3.政治面貌:(中共黨員、中共預備黨員、共青團員、群眾)。
4.學制:五年制學生填寫為二年,其餘為三年。大學四年學制的就寫四年。
管理規定:
一.《畢業生就業推薦表》供畢業生向用人單位應聘時使用,由學院招生就業處統一製作並印發,每生一份,復印有效,學生可以另行製作個人推薦表,學院只對按此統一格式製作的《畢業生推薦表》進行審核蓋章。
二.《畢業生就業推薦表》原則上只進行一次審核後加蓋一次公章,並由畢業生所在系、部把關核實,故請同學在交到系、部蓋章前認真檢查核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三.《畢業生就業推薦表》的各項內容要認真、如實、用黑色鋼筆或簽字筆填寫,字體要工整、清晰。
⑧ 如何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
校企結合吧,企業知道市場的導向在哪裡,新的技術可以用到新產品研發裡面,技術可以入股,專利也可以轉讓,現在的政策都比較利於成果轉化的了
⑨ 科研成果如何轉讓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取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審核權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7]833號)第一條規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關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25號)規定,科研機構、高等學校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個人獎勵,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後,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此項審核權自2007年8月1日起停止執行。同時,國稅函[2007]833號規定,將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為股份、投資比例的科研機構、高等學校或者獲獎人員,應在授(獲)獎後30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交相關部門出具的《出資入股高新技術成果認定書》、技術成果價值評估報告和確認書,以及獎勵的其他相關詳細資料。另外,該文件還規定,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獲獎人不能提供上述資料,或者報送虛假資料,故意隱瞞有關情況的,獲獎人不得享受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21、22、23、24條規定,國家財政用於科學技術、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改造的經費,應當有一定比例用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國家財政經費,主要用於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資金、貸款貼息、補助資金和風險投資以及其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資用途。
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國家金融機構應當在信貸方面支持科技成果轉化,逐步增加用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貸款。
國家鼓勵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或者風險基金,其資金來源由國家、地方、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提供,用於支持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的科技成果轉化,加速重大技術成果的產業化。
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風險基金的設立及其資金使用,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