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加快推進科研成果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
要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使成果服務於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
科技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提高綜合國力的主要驅動力。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科技政策的新趨勢。
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轉化方式,並且這兩種方式也並非涇渭分明,經常是相互包含的。
【科技成果的直接轉化】1.科技人員自己創辦企業2.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合作或合同研究3.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開展人才交流4.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溝通交流的網路平台【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主要是通過各類中介機構來開展的。
機構類型和活動方式多種多樣。
在體制上,有官辦的、民辦的,也有官民合辦的;
在功能上,有大型多功能的機構(如既充當科技中介機構,又從事具體項目的開發等),也有小型單一功能的組織。
1.通過專門機構實施科技成果轉化2.通過高校設立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實施轉化3.通過科技咨詢公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主體作用】(一)政府科技成果轉化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風險性事業。
沒有政府作後盾,沒有政府資助,單個個人或企業很難做到。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政府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科技成果轉化,首先是政府要引導,要制定相應的政策。
政府應當在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過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國科技體制的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大量的科研機構獨立於企業之外,長期形成了科技與經濟相分離的局面,所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
對於國這種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的特殊階段出現的特殊問題,各級政府應積極引導,大力支持企業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盡快承擔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重任,搞好科技成果的轉化。
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制訂有效的產業政策和相應的產業技術政策及產業結構政策,促使企業組織集團化,從而集中資金、人力和物力,發揮整體優勢,提高技術開發,形成規模能力。
(二)企業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過程中的重要主體。
企業可以自行發布信息或者委託技術交易中介機構徵集其單位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尋科技成果的合作者,也可以獨立或者與境內外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合作者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承擔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還可以與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等事業單位相結合,聯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長期以來,國絕大部分企業仍然通過資金、人力投入來實現量的擴張,通過上規模來增加企業的效益。
而以科技進步為主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還沒有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主流。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本質上取決於企業的技術創新、吸納科技成果能力和經營能力,而不是僅靠資金、人力的投入上規模來實現量的擴張及效益的提高。
要不斷提高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認識,勇挑重擔,使企業寓科技成果於產品開發和發展生產之中,真正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
(三)高校及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單位是科技成果的供給主體。
在「科教興國」戰略指導下,隨著「211工程」、「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實施,國高等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高校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高校正逐漸發展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應用研究的重要方面軍,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生力軍,高校科技工作已經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及科研機構承擔建設了一大批科技創新基地或平台,積極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防軍工等一系列科研任務,使高校總體科技實力、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競爭力大大增強,知識貢獻與社會服務能力大大增強,正在成為國科技自主創新的強大力量。
(四)中介機構自技術市場開放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大量涌現。
它們存在於技術市場化的全過程的各階段,溝通了技術供給方與需求方的聯系,是技術與經濟結合的切入點,是技術進入市場的重要渠道,對於技術市場化的進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科技中介主要有科技部和各地科委成果推廣機構、技術成果交易會、技術商城、技術開發公司、大學科技園、創業園、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形式。
2. 張季超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和參加了國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間近百項各級各類科研、科技開發項目及重點工程,其中國家級重點工程4項,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16項,推動了建築隔震新技術首次在國內外的巨型鋼結構中使用,完善了飽和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和巨型鋼結構綠色建造技術,推進了重大工程項目低碳節能的發展,開展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技術創新,取得了多項達到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創新成果。
近5年來主持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管理機制與模式以及運營保障制度研究》、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耐久性及其安全性評價研究》、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科技平台建設專項)《綠色建築與新型建材產學研合作創新平台》等縱向科研項目。在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工程力學》、《岩土工程學報》、《施工技術》、《建築結構》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9篇,其中EI、ISTP收錄20餘篇 ;
主編專著及教材30餘本,包括專著:《廣東科學中心建設科技創新》(科學出版社,2011年)、《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管理機制及運營保障制度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基礎工程測試技術與案例分析》(科學出版社,2012年)、《新編地基處理技術與工程實踐》(科學出版社,2014年)、《廣東科學中心建設與管理——建築篇》(科學出版社,2008年)等 ;
先後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1項,廣州市科學技術獎4項,廳局級科技進步獎1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 ,其中,主持的科研成果《廣東科學中心建設與管理的創新實踐》獲200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隔震減振新技術在廣東科學中心的應用與研究》獲2010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光纖健康監測技術在廣東科學中心中的研究與應用》獲2010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三等獎 、《廣東科學中心飽和軟土地基預處理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0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大型科技場館土木建築工程災害防護研究應用》獲201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珠江新城地下空間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減震隔震技術在土木工程中的創新實踐》獲2013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光纖維健康診斷技術在重大工程結構中的研究與應用》獲2012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城市高密集區大規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及其集成示範》(排4)獲2013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 。
3. 潘晨光的科研成果
1、《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與挑戰》,《中國人口科學》,2007年2期;
2、《構建「雙線制」的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繼續教育》,2007年5期;
3、《中國「雙線制」人才培養體系的構想》,《中國社會科學內刊》,2008年7月;
4、《加快人才建設應對科技革命》,《瞭望》,第25期,2012年6月28日;
5、《 》,《中國組織人事報》,2012年6月4日;
6、《突破傳統理念中的人才桎梏》,《光明日報》,2012年7月18日;
7、主編《中國人才前沿》1—5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009年;
8、主編《中國人才發展60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9、主編《中國人才發展報告》1—9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012年;
10、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中外功勛榮譽制度研究」,2008—2009年;
11、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國情調研課題「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研究」、「中國農村人才與人力資源能力建設」「能力主義」下的中國職稱制度建設與發展」、「身份管理體制對人才發展的制約研究」、「國家財政對人才投入的現狀、問題和建議」,2006—2011年。
4. 如何讓科研成果在學校見成效
學校是培養人的場所,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學校領導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和管理規律,實施科學地管人、理財、用物、處事,提高學校管理的綜合效益。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人的因素」。如何發揮人的管理效能,確實是全面實現學校工作目標的直接因素。學校管理工作千頭萬緒,關鍵是搞好對教師的管理。教師中蘊藏著極大的工作熱情,只要學校領導善於調動它,就能成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巨大力量。下面就如何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問題談兩點看法。
一、運用激勵機制是途徑。
人文的管理理論告訴我們:管理不僅要以組織為基礎,更重要的是要以組織中的人為基礎,要研究人,重視人的需要、動機、行為等。學校管理的核心就是人的管理,工作的績效主要取決於人的因素,其中人的積極性又是關鍵之中的關鍵。通過激勵,可以創設一種良性的競爭機制,使每一位教師充分發揮其才能,激發其潛力;通過激勵,可能使校園充滿活動,使教師的革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學校要充分運用各種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1、獎賞激勵機制。這是一種通過獎勵為實現學校目標而努力工作並做出成績的先進分子,以引導教師努力奮進的導向性激勵機制。它包含物質獎賞和精神獎勵兩種。具體要求:①建立教師獎勵制度,獎勵在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績的老師。可設有先進班主任獎、教學進步獎、優秀課獎、先進教研組獎、最佳服務獎等,並在每年教師節進行頒獎;②健全教師評優評先制度。要堅持標准,依照程序,由下而上逐步推薦並公示,廣泛聽取意見;③在學校經費緊缺情況下,獎勵應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④要做到公平合理,不能意氣用事,對人不能有新疏之分,對事不能有抑揚之嫌。
2、情感激勵機制。具體要求學校管理者:①要以情感人,關心每一位教師的冷暖,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困難;②要經常了解教師的思想,開展經常性的談心活動;③要創設條件,盡量滿足教師的合理要求;④對一些弱勢者、受挫者要及時給予更多的關懷,讓他感到集體有情,產生歸屬感、依附感,從而調整心態,激發熱情。
3、目標激勵機制。目標是一種期望,是人的各項活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在主觀上的超前反映,它將使教師在工作中表現出高度自覺的積極性,而每一個目標的實現,又能給人以某種需要的滿足,激勵人們向更高的目標前進,運用目標激勵機制,具體要:①學校要制定明確、合理、有吸引力的集體目標;②要通過教育、宣傳、引導教師把個人利益和目標與學校集體目標和諧統一起來;③實行嚴格的教育教學目標管理,推行教育教學的科學評價工作,充分發揮其導向功能、激勵功能。
另外,必須強調的是在運用激勵機制時,這種「激」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要調控教師過「激」的競爭意識、進取意識,還要構建控制系統,充分發揮制度他控和道德自控功能。 ①對可能出現的違規現象要有具體的懲處條例。如在競爭中有弄虛作假行為等;②要倡導和培育「寬松、和諧、務實、進取」的學校精神;③要推選教師行為准則。
二、凝聚人心所向是關鍵。
效能管理理論要求我們:人心向背是效能建設的關鍵所在。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要不斷強化人心所向的凝聚力,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
1、領導表率是凝聚人心的關鍵。
①校長應當永遠當好公僕。一位好校長,對等教師應以誠相見,對待自己要嚴格要求,以身作則。在工作上能實事求是,開拓創新。這樣的「師者之師」的校長,在教師面前才有威信,教師才會心悅誠服,學校就能產生積極的心理環境,形成團結、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相反,如果校長把自己視為教師控制者,缺乏愛心關心,沒有人情味;在工作上沒有長遠打算,任人唯新,在這樣的校長帶領的學校必定派別林立,勾心鬥角,正氣不足,學校就缺乏凝聚力,更談不上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②校長在注重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的同時,要致力於建設支團結務實高效的領導班子。一方面,校長要注意分析和授權給班子成員,充分發揮班子成員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才能;另一方面,班子每一位成員要尊重、信任和理解廣大教師職工,把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起來,並善於接受他們的監督。這樣,才能把廣大教師凝聚在以校長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周圍。
③校長要不斷強化民主意識,要認識到教師是學校的主人,要不斷完善教師代表大會制度,切實推行校務公開制度,讓教師真正參與學校管理,民主決策,要認真聽取教師的意見和建設,要定期召開教代會,每學期向教代會作工作報告,並由教代會制定通過各項規章制度。這樣,不僅能增強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而且能使校園人際關系更加融洽,才有利於積極性的提高。
2、思想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動力。要不斷加強師德教育,實施「樹我形象,鑄我師魂」工程。要通過學習素質教育理論,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育觀、學生觀和質量觀。要注意聯系實際,對教師關心的熱和難點問題,組織進行討論,並加以正確的引導。
3、幫困解難辦實事,這也是凝聚人心所向的重要工作。要開源節支,積極籌措資金,逐步改善教師的辦公條件和居住條件,恰當滿足教師的合理需要,還應利用節假日組織活動,春節走家慰問,日常看望慰問病號,及時幫困解難,為教師辦實事,這樣才能大大增強教師隊伍的凝聚力。
總之,辦好一所學校的根本和關鍵都在於都教師。學校管理者只有千方百計地把教師積極性調協起來,把教師身上蘊藏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才能實現學校的管理目標。
5. 任欣偉的科研成果
1、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基於課程統整的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研究」,於2009年立項,正在研究。
2、省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學校文化的重建」於2010年12月結題。
3、 中央電教館專項課題「運用信息技術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學習模式」於2006年結題,並被評為優秀項目。
4、省規劃課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於2007年結題。
5、省級課題「高中綜合科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於2009年結題,成果獲一等獎。
6、國家級課題子課題「語文學科活動方式與教學策略研究」「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研究」「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應用研究」等3個課題於2007-2009年結題。
7、論文《我心目中的大學》2012年5月發表於中小學校長高峰論壇。
8、論文《常州一中所追求的教育》2011年入選《全國優秀高中與高校銜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論壇會刊》(清華大學委託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出版)。
9、論文《教育家應該有什麼樣的文化品位》(《成才導報》2008年第21期)
10、論文《校園文化建設要念好「三字經」》(《成才導報》2008年第21期)
11、論文《從民主管理走向共同管理》(《成才導報》2007年12月19日)
12、論文《把民主當作制度來建設》(《成才導報》2006年10月11日)
13、論文《把校慶當課程來建設》 (《成才導報》2006年第41期)
14、論文《站在新起點譜寫新篇章 》(《常州晚報》2006年2月)
15、論文《新時期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思考》(《精品教育導刊》2005年第9期)。
16、論文《要重視學校文化的重建》(《精品教育導刊》2005年第11期)。
17、論文《關於建立創新人才的教育培養體系的思考》(《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3月)。
18、論文《關於基礎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幾點理論探討》(《東南大學學報》2002年3月)。
19、專著《行走在教育理想和教育實踐之間》(江蘇人民出版社(主編)2008年)。
20、專著《誘思探究的光輝實踐》(遠方出版社(主編)2004年)
6. 龐鳴嶸的科研成果
1995年,在全國教育科學「八五」規劃課題,中學政治學科實驗中,所撰寫的《針對不同年級思維訓練在層次、途徑、方法上的區別》被評為國家級科研成果一等獎。
1996年,在國家教委「八五」重點科研課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被評為先進科研工作者。
2000年,在承擔《計算機輔助教學研究》中,經驗收獲國家級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自2003年-2006年承擔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十五」重點課題「中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任務。
自2003年-2004年承擔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十五」重點課題「中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中成績突出,被評為年度先進個人。
2004年,在全國教育規劃「十五「國家重點課題《思想政治課教學經驗現狀調查及課程資源開發》被評為省級一等獎。
龐鳴嶸十一五《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課題立項證書。
2009年,《「利用網路及其資源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的課題研究報告》一文在「2009全國教育改革與創新」優秀學術成果評選活動中獲得一等獎。
2010年,龐鳴嶸校長論文《論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特色發展》,在由中國教育學會研究會主辦的的第二屆「全國中青年教師專業成長論壇」教研成果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2010年,《先進的辦學理念創新的辦學特色》在「全國教育管理與實踐論壇」大賽作品評選中榮獲一等獎。
2010年,在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重點課題《普通高中課程標准教材實驗研究》,子課題《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准教材實驗研究》中龐鳴嶸任課題主持人,該課題經評審准予結題。
2010年,經遼寧省教育技術研究規劃工作領導小組批准,您承擔的全國教育技術研究「十一五」規劃專項課題《利用網路及其資源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已通過結題鑒定,經審核准予結題。
2011年,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6年立項課題《建構主義理念下中學物理課堂教學研究》,此項課題已完成,經評審准予結題。 1998年《中學教學數學中運用研究法大有作為》獲東北地區優秀論文。
2002年,《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編入《現代教育理論研究》。
2002年,《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編入中國名校600家一書。
2003年,指導的「珍愛生命,遠離毒品」一課評為省優秀課一等獎。
2004年,撰寫的《踐行校長職能、提高管理效能、發展群體智能、創建名牌學校》在遼寧省普通高中校長工作會上做了專題學術報告。
2004年,開發檔案信息資源《教壇精英傳略》一書,獲市科研一等獎。
2005年,《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一文在中國管理科學理論成果獎評定中榮獲特等獎。
2006年,《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探索創新教育》入編在全國中小學千名傑出校長一書。
2009年《論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特色發展》發表在《中華少年》2010.1期上。
2009年,《「利用網路及其資源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的課題研究報告》一文經編委會審定,入編《教育改革與創新問題研究》一書。中國文聯出版社。
2010年,《先進的辦學理念創新的辦學特色是一所學校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保證》刊登在《東西南北·教育觀察》一書中。
2010年,《高三復習要「對症下葯」》發表在《中國教師》2010第6期上。
2010年,《淺議校長在學校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發表在《基礎教育參考》2010年3月(下)上。
2010年,《領悟高三,解讀高考》發表在《時代教育》2010年第7期上。
2010,《論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中學校管理》發表在《科技資訊》2010年第28期上。
2010,《踐行校長職能,提高管理效能,發展群體智能,創建名牌學校》一文發表在《名家論道——遼寧省中小學專家型校長談教育》一書上,遼寧民族出版社。
2010、《論校長在學校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發表在《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9月刊上。
2011,《新課程背景下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發表在《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年1期上。
2011,《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探索創新教育》發表在嶽麓教育論壇論文集上。
2011,《領悟高三,解讀高考》榮獲第二屆全國教育科研創新成果一等獎。
2011,《科研興校,走內涵發展之路》發表在《探索之路——本溪市「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選編》上。
2011年《試談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文章,經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研究中心承擔的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課題《學校心理教育體系的建構及心理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總課題專家組評審,獲得論文一等獎。
2012年《論校長在學校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榮獲首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研成果一等獎。
7. 賴鍾雄的科研成果
在業務上,長期教學科研雙肩挑。在教學上,多年來一直從事園藝、園林、生物技術等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學工作。已培養出站博士後,畢業博士生、碩士生130多名。在科研上,長期致力於園藝植物的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研究。近10多年來,先後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48」計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香蕉)專項資金、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基金、教育部首批高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教育部博士點專項科研基金、省重大科技專項專題、省重大科技平台建設項目等各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4項;獲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3項,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1篇;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出版和參編專著、教材6部。
8. 科研成果有哪些級別的如何劃分
科研成果評價
科研成果評價
指對科研成果的工作質量、學術水平、實際應用和成熟程度等予以客觀的、具體的、恰當的評價。這是科研成果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一項政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它直接關繫到科研的發展方向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以及經濟建設的發展。主要應從學術價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評審。對不同類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側重,但不能偏廢。對基礎研究成果,主要側重於學術價值;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印發展研究成果)應側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在成果具體評價上,必須堅持科學性、客觀性原則。體育科研成果有:體育科學理論成果、體育科學新技術成果、體育科學新產品成果、體育軟科學和體育信息成果,以及對已有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分為理論性成果和應用性成果兩種形式。對前者通過評審的方式進行評價.對後者用鑒定的方式進行評價。體育科研的理論性成果,通常是以學術論文、研究報告或專著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這類成果佔有相當數量.但「可比性」較差,又缺乏一種相對檢驗的標尺,所以較難評審。對這類成果可以通過各種學術會議來宣讀論文,組織評審;組織專題報告,以答辯的形式進行評審;把論文上報本單位學術委員會,或通過本部門年度科研評獎工作進行評審;把材料寄給有關專業研究機構.或通過報刊編輯出版單位進行評審等。具體的評審方法有寫出評審意見、推薦宣讀、批准發表。投票表決、訂分評定等。在組織評審中要注意兩點;(1)參加評審者必須具有廣博和專深的知識,一般都是同行中有一定學術威望的專家或學者;(2)著重對成果在闡明某一現象、特徵和規律方面有無創見或突破做出評價,並衡量其提出納新概念、新建設、新理論、新體系等的深度和廣度。對純理論研究的成果,一般不應要求具有明確的近期應用效果,而對具有應用價值的理論性成果,則應對其實際應用的可行性和意義做出評價。體育科研的應用性成果,是指為解決某一技術問題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創造性、先進性和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包括基礎研究直接取得的應用性成果),例如研製的新儀器、新方法、新器械等。這類成果應採用科學簽訂的方式進行評價.目前大多是召開各種級別的技術鑒定會。在鑒定之前,一定要十分細致地做好准備工作:提供鑒定的報告、數據准確、說理清楚、論據充分;有關資料、樣品、圖紙齊全;審查討論時要實事求是。目前。有些單位不採用鑒定會而通過「運用檢驗法」或「個別通信評價法」做出鑒定,這是一種有益的探討和嘗試。
9. 畢碩本的科研成果社會效益
1、第一作者論文檢索情況
(1)Research frame and implement flow of th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field archaeology,第一,November 2-5,2004,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 No. 1;
(2)Management pattern of developing framework: Using the case of DOSCIS,第一,November 3-7,2004,Proceeding of the world engineers』 convention 2004. Vol. A.
(3)Spatial data mining in settlement archaeological databases based on vector features,第一,Proceedings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 and Knowledge Discovery,FSKD2008,277-281. EI Accession number:。
(4)聚類演算法在姜寨一期聚落考古中的應用研究,第一,2006年,第5期,計算機工程。
(5)Spatial Data Mining on Cultural Stratums for Field Archaeology Based on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Databases. Bi Shuoben,et al.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2009年11月. EI檢索。
(6)Study on Data Mining in First Period of Jiangzhai Site Based on the Association Algorithms. Bi Shuoben,et al.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2009年11月. EI檢索。
(7)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y Based on Abstract Methd in Archaeology. Bi Shuoben,et al.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年12月. EI核心檢索
(8)A Measurement Model of Reusability for Evaluating Component. Bi Shuoben,et al.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年12月. EI核心檢索
(9)Research on Short-range Climatic Forecast Method Based on EMD and SVM. Shuo-ben Bi, Yin Xu, Xuan Chen, Bi-qiang Wang.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2010年,6月. EI核心索引.
(10)Research on spatial knowledge reasoning about Jiangzhai settlement in first period. Shuoben Bi, Jingtao Liang, Shengjun Xue, Lianghu Lu. 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0,5(1):128-134. EI 核心索引。
2、成果推廣應用情況
(1)大慶油田工程勘察及地面建設信息系統,每年可產生經濟效益1095萬元;
(2)大慶油田地面建設信息系統,節省規劃費60萬元/年,提高工作效率而產生效益980萬元/年;
(3)大慶油田地面建設信息系統推廣應用,節省規劃費,提高工作效率;
(4)軍用軟體可重用技術,提高軟體開發生產率,產生較大的直接效益;
(5)薩南油田地面工程資料庫,每年可產生經濟效益50萬元。
10.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10)科研成果建設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