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治沙成果地

治沙成果地

發布時間:2021-10-15 02:12:19

A. 中國每年花巨資治沙,但為什麼只有庫布齊沙漠效果顯著

因為每個地方的治沙程度不同,再加上環境措施保護不到位。所以庫布齊沙漠是管轄最嚴的一個,這才會有顯著的效果。

B. 改造沙漠成果

你好,、
我國治理沙漠的成果如下:
一是局部地區取得明顯成效,遏制和減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東移。如陝西榆林市堅持以水為中心的綜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萬公頃荒沙荒丘,有40萬公頃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態得到改善,使該地區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縮小(全國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擴大)。
二是改善了風沙區生態環境。如內蒙古庫倫旗重點治理區,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後的60%;全旗林木覆蓋率提高了7.5個百分點。
三是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內蒙古烏審旗,過去是荒山禿嶺,沙丘連綿,植被稀疏,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糧食330kg,通過綜合治理,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治理區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糧食達到1300kg,土壤侵蝕減少80%以上,脫貧達到90%以上。

多年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科學配置,綜合治理,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為重點,以實現風沙區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為目標,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和灌溉草場,發展高效農牧業,促進大面積退耕和封育保護。
一是局部地區取得明顯成效,遏制和減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東移。如陝西榆林市堅持以水為中心的綜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萬公頃荒沙荒丘,有40萬公頃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態得到改善,使該地區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縮小(全國土地沙漠化以1.39%的速度在擴大)。
二是改善了風沙區生態環境。如內蒙古庫倫旗重點治理區,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後的60%;全旗林木覆蓋率提高了7.5個百分點。
三是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促進了經濟發展。內蒙古烏審旗,過去是荒山禿嶺,沙丘連綿,植被稀疏,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繁,人均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糧食330kg,通過綜合治理,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治理區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糧食達到1300kg,土壤侵蝕減少80%以上,脫貧達到90%以上。

C. 怎樣才能鞏固庫布其治沙成果

因為是鞏鞏固自殺效果,說明前期的智商是很有一定效果的,那麼就有必要將前期的治療方案進行下去,然後不斷的提升

D. 中國治沙40年荒漠變綠洲,為何如今更令人擔憂

我國領土面積十分遼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每年都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往。就像近幾年的重慶、成都等,隨著網路視頻的傳播,這些城市開始進入大眾的眼球,成為國內熱門旅遊城市。不過除了這些熱門城市受歡迎,現在沙漠地區也是很多驢友喜歡的旅遊景點。

看到這些消息後,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心疼治沙人,也呼籲人們要好好愛護環境,畢竟30多萬治沙工人的心血不能毀於一旦,他們流的汗水不能白費,況且保護環境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必須該負起的責任。

E. 植樹造林能把沙子變成土地 太可笑了.

那是有這種情況的,一種是由外來生物所引起的比較多。比如速生桉等一些外來樹種,不但吸水力強,而且吸肥力也極強,導致土地更加貧瘠、乾旱。
沙漠化
1、概論

沙漠化指原由植物覆蓋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災害現象。此處所指的「沙漠」多數強調土地不適合植物生長或發展農業,而非因為地域本身乾燥所造成的沙漠氣候。不過,沒有植物生長的土地由於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結果也可能反而導致乾燥氣候。
沙漠化現象可能是自然的。作為自然現象的沙漠化是因為地球乾燥帶移動,所產生的氣候變化導致局部地區沙漠化。不過,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數歸咎於人為原因;人口急速增長,所居土地被過分耕種以及牧畜,導致土地枯渴不適合耕種。
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地區是世上最早發展農業的地域之一,從而發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美索不達米亞的土壤本來甚為肥沃,不過由於過度的農業活動、人們不理會土地長期枯渴,更開發河段上流、採伐森林,上流土地從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氣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根據中國國家林業局於2006年6月17日的公布,中國沙漠化土地達到173萬970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8%以上,影響全國30個一級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
乾地(定義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穩定、時間短、強度大的風暴造成的那些地區)覆蓋了全球40%的陸地面積,供養著世界上1/5的人口。這些乾地的沙漠化是由於植被和可利用的水減少、作物產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蝕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於人口增長、人類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經濟壓力(例如,需要經濟作物來增加外匯)造成的過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發生的乾旱啟動或加劇。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萬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總乾地面積。這對於70%的乾地(全球陸地面積的25%)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在乾旱和亞乾旱地區(也包括一部分亞濕潤地區),在乾旱多風和具有疏鬆沙質地表的情況下,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砂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志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地球上受到沙漠化影響的土地面積有3800多萬平方公里,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600萬公頃土地發生沙漠化。沙漠化問題涉及的范圍之廣,已引起全世界關注。產生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乾旱、地表為鬆散砂質沉積物和大風的吹揚等;人為因素主要是過度放牧、過度墾殖、過度樵柴和不合理地利用水資源等。沙漠化是環境退化的現象,是一種逐步導致生物性生產力下降的過程,包括發生、發展和形成三個階段。發生階段(初期階段)是潛在性沙漠化,僅存在發生沙漠化的基本條件,如氣候乾燥、地表植被開始被破壞,並形成小面積鬆散的流沙等;發展階段,地面植被開始被破壞,出現風蝕,地表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著風沙活動的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形成階段地表廣泛分布著密集的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沙漠化的危害是破壞土地資源,使可供農牧的土地面積減少,土地滋生能力退化,植物量減少,土地載畜力下降,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降低。沙漠化已給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牧業和人民生活財產造成嚴重損失。
沙漠化,是對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大威脅。沙漠化是一不境退化現象。它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農牧生產能力降生物產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場面積減少。由於沙漠化而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貧瘠,已使不少國家遭致連年飢荒。全受沙漠化影響的土地以達3800萬平方千米。因沙漠化而失的土地,每年都高達5~7平方千米,幾乎每分鍾就有11頃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沙漠化繼續下去而得不到有效抑制,本世紀末,預計損失的耕地將會達到目前耕地的1/3,這是么危險的信號!我國也是一個土地沙漠化嚴重的國家,沙漠與沙漠化的地已由1949年的66·7萬平方千米擴大到1985年的130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3、6%。沙化土地,每年還以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長。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除了因力作用而造成沙丘前移入侵的自然因素以外,由於過度農、過度放牧、過度砍伐、工業交通建設等破壞植被的人為因引起沙漠化的現象更為普遍。有一組統計數字很說明問題,臣我困土地沙漠化原因:森林過度採伐佔32·4%·過度放佔29·4%,土地過分使用佔23·3%水資源利用不當佔6%,沙丘移動佔5·5%,城市、工礦建設佔0.8%。由這些統數字可以看出,我國絕大部分(佔95%)的土地沙漠化是人因素造成的。因此,保護和利用好土地,封沙育草,營造防風沙林,實行林、牧、水利等的綜合開發治理·將會充分發揮植群體效應以達到退沙還土的目的。土壤是植物的母親,是綠色家園繁榮昌盛的物質基礎。保和利用好土地,就是保護了綠色家園,保護了人類自己。
所謂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其生產力衰退甚至喪失,而會造成的原因,主要還是來自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沙漠化最明顯的地方之一,在撒哈拉沙漠南側的撒黑爾。此地的北部,以游牧或放牧的型態飼養著羊和駱駝,把整個地區的植物都吃光了,導致土地光禿禿的一片。 而較為濕闊的南部,則因家畜過度繁殖,再加上原本不過方寸小的耕地,禁不起接連不斷的耕作,整個地區逐漸變成不毛之地。
再加上水源不足,人們開始挖掘井水,當人群因水源而聚集,豢養的家畜也就多了起來,又再次加速了環境的惡化,促成沙漠化,這種惡性循環,使得該區人民生活普遍過得很困苦。 撒哈拉沙漠沒有雨季,所以不會降雨,但只要是有任何一點點的水氣,冗睡在地底下的植物就會爭著冒出新芽,但很快的,又會過度放牧的家畜吃光了…所以沙漠化的土質現在仍在無聲無息的擴大中…

2、防止沙漠化的對策和建議
1.嚴肅法紀,懲治行政腐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與防治沙漠化有關的有《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還制定了與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規。
這些法律法規之所以稱其為法律法規,是因為它們本身具有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強制性。在一個法制的社會,沒有凌駕於法之上的權力。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違背法律法規的行為(包括政府行為)都要依法進行懲處,並給予改正。否則,法不成法,只能助長行政腐敗,擾亂社會秩序。
然而,在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中,總有人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個人的特權,好像法律法規是給老百姓制定的,是專門用來管教老百姓的,而約束不了自己。凡符合自己和本部門利益的就依法行政;反之,則千方百計繞過「政策障礙」,甚至尋找種種借口,把法律法規撇到一邊。應該說,正是這種執法部門的行政腐敗,加劇了我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
建議全國人大以「西部開發,生態先行」為題,就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有針對性地進行一次執法大檢查,及時糾正各級政府執法中出現的問題,避免歷史上大開發帶來生態大破壞的悲劇重演。
2.環境問題的決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識
我國保護天然林、在長江、黃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決策是在1996年水災後作出的;而禁止採挖和銷售發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的決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災害連續襲擊北京地區後作出的。均系亡羊補牢,付出了慘痛代價後而痛下決心。事實上,無論是洪澇還是乾旱,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學者和媒體發出了「長江有變成黃河的危險」、「風沙緊逼北京城」這樣的警告。我國高層決策者也並非置若罔聞,只是由於涉及廣泛的社會利益群體,而政府的財政支持能力有限,難以當機立斷。然而,凡屬生態環境問題都有一種「疊加效益」,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從根本上解決,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環境加速惡化的步伐,而且將來一旦治理起來,費用也更加高昂,代價也會更加慘重,遠遠超過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所換取的眼前的和暫時的利益。
建議國務院設立包括沙漠化在內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專家咨詢小組和預警預報系統,為政府部門的高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加大防沙治沙的國家資金投入
中國治沙工程,國家長期投入不足。「八五」期間,國家投入治沙資金僅1億多元,地方配套資金又很難落實,因為沙區多是「老、少、邊、窮」地區,地方財力有限。相當一部分群眾尚未解決溫飽,很難拿出錢來防沙治沙。1999年國家投入治沙資金為3000多萬元,主要用於治沙工程建設,按治理面積平均每畝投入2.26元,只夠買兩三棵小樹苗,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有專家認為治沙經費每年需20億元)。目前,在西北地區,造林一畝成本約100元,每畝治沙工程造林,則需500至600元。過去的辦法是發動農民投工投勞,以彌補造林經費的不足。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計劃經濟時代的低投資水平加行政命令,硬性攤派,無償使用勞動力的辦法越來越行不通了,更何況國務院三令五申不允許加大農民的負擔,如果再不加大對治沙的投入,今後工作勢必出現滑坡。事實上,由於缺乏經費,防沙治沙中的許多關鍵性問題,如節水技術推廣、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得不到解決;許多治沙林場、苗圃、治沙站、保護站等基層防沙治沙單位、職工工資無保障,生產生活舉步維艱、正常防治沙漠化的工作難以開展,同時也造成了工程建設速度慢、質量低、布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管護力量薄弱,造林種草成果難以鞏固等等問題。這些現狀,與實現國家扶貧攻堅和經濟建設重心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極不相稱。
建議國家加大對防治沙漠化的資金投入,除多渠道籌集資金,與農業綜合開發、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相結合;還應制定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實行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推廣荒沙拍賣,租貸、轉讓、股份合作等治理方式,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全社會共同參與治沙的新局面。
4.建立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
防沙治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它涉及了社會、經濟、生態各個方面和林業、農業、水利、環保等各個政府部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以往,沙漠化防治之所以不盡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社會的各個部門各行其是,難以形成合力,甚至一個部門治沙,其它部門卻在造沙。凡屬環境問題,都是跨行政區橫向發展的,而解決環境問題的政府部門卻又是縱向設計的。如果恪守於這種部門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縱向的行政管理模式,那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橫向的環境問題的。因此,我們也必須橫向來設計我們的環境行政管理體系,避免部門之間工作中的扯皮,內耗,分散和重復,提高生態建設工程的整體效率。為此,建議將國家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升格為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由國務院直接領導,以提高其權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據部門的職能分工,辦公室仍設在國家林業局。同時,要加強「高級專家顧問組」的作用,保證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學技術和規劃設計的透明度。
5.把環境成本納入經濟核算體系,將生態建設作為政績考核指標
任何經濟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都要產生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一利帶來一弊。然而,究竟是利大抑或弊大,如何趨利避害,則要通過對環境成本的評估,決定取捨。例如,近十年來,因挖發菜還使內蒙古2.2億畝草場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6000萬畝淪為荒漠,其餘的也處於沙化的過程之中。為此每年對牧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30億元,生態破壞的損失不可估量,還引發了農牧民沖突,造成了影響民族團結的社會問題。因此,這種資源掠奪式的經濟活動,理當在禁止之列。
可是,由於長期以來,我們對基層幹部的政績考核內容中,只有發展經濟的指標而無生態建設的指標,特別在脫貧目標上,一味強調增加牲畜的存欄數和糧食產量,從而助長了牧民過牧草場,農民毀林毀草開荒種地,而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則不在考核之列。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一些政府官員和政府部門不惜付出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任期內的「政績」。這是導致急功近利,政府行為短期化與決策短期化的根源。
由此可見,環境的問題根植於我們社會和經濟的結構、體系之中。不改變與生態建設的目標不相適應的社會經濟結構、體系,改善環境的努力就不會有大的作為。目前,我們急待解決的就是把環境成本納入經濟核算體系,並將生態建設的具體內容列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中去。
6.嚴格控制環境的人口容量,退耕與「退人」結合起來
環境對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會發展計劃的基礎。我國西部生態極其脆弱,破壞易而恢復難,「地廣人稀」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由於環境容量十分有限,許多地區的人口已經超飽和。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北方荒漠化地區人口總數已達4億人,比建國初增加了160‰。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人類生存繁衍的綠洲僅有4.5%,目前農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400人,同東部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已不相上下。20世紀初,塔克拉瑪干沙漠周緣地區僅有15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含沙漠、戈壁)2人;到80年代,人口增至513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超過聯合國制定的沙漠地區人口密度臨界指標為7人的標准。青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超過20人,而今在該地區卻達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載力。過墾過牧,造成風沙肆虐。西南地區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壞後石漠化嚴重。石漠化使土地永久喪失生產力,因此比沙漠化問題更嚴重,也更難以治理。
退耕還林還草工作要與「退人」結合起來,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逐步將超過環境容量的人口遷移出來,轉移到小城鎮,以便從根本上解決退耕後反復的問題和「靠山吃山」,繼續破壞植被的問題,給大自然以喘息之機,恢復元氣;同時,發展具有一定規模效應的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業富餘人口,也可以帶動多種產業的發展,增加群眾收入,緩和西部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7.保護、恢復與重建荒漠生態系統
沙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包括沙漠、戈壁系統、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原系統、森林系統和濕地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以往,我們一手植樹種草,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隻手卻破壞荒漠生態系統,製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實上,正是由於荒漠生態系統的破壞,盡管我們營造了「三北」防護林,實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卻仍然未能在整體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張的步伐。可以說,近半個世紀來,沙暴頻頻的真正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小環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環境的整體逆變。
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調整防沙治沙戰略,從片面重視發展人工植被轉到積極發展人工――天然喬灌草復合植被;從單純保護綠洲到積極保護包括綠洲在內的整個荒漠生態系統。只有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扭轉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動局面,也才能切實有效地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生態、大環境。

F. 中國應對荒漠化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此外,中國的科研人員還為利比亞海岸公路和沙漠公路風沙災害防治項目承擔了工程設計工作,為利比亞培訓了20名技術人員;完成了「土庫曼阿姆河右岸天然氣項目綠化工程」方案設計;為哈薩克阿斯塔納生態屏障建設和茅利塔尼亞首都圈防護工程做了物種篩選。

幫助中亞國家生態重建,用科技幫助絲綢之路經濟帶重現綠色生機的希望。未來中國還將與更多非洲、中亞國家開展荒漠化防治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6)治沙成果地擴展閱讀:

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乾旱(基本條件)、地表鬆散物質(物質基礎)、大風吹揚(動力),沒有植被(保護)等。

以風力作用下的荒漠化過程為例,包括發生、發展和形成3個階段:

①發生階段。僅存在發生荒漠化的條件,如氣候乾燥、地表植被開始被破壞等,即潛在荒漠化。

②發展階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壞,出現風蝕、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風沙活動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包括發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以下)和強烈發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50%)。

③形成階段。地表廣泛分布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為嚴重荒漠化。

G. 中國的治沙經驗,為什麼在國際上會受到熱捧

中國在治理土地沙漠化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方式,在最近的一次治沙成果統計數據上,中國是近十年來貢獻最大的一個國家,並且成為了第一個讓土地停止退化的國家。土地沙漠化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世界上有一百多個國家面臨著這個威脅,而中國是其中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但近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中國在這方面的治理經驗也受到了全世界的追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治理方法十分先進,且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

中國對於治沙是極為重視的,從國家到個人無不為此傾盡全力,在多方的努力下,我國研發出了多種治沙技術,並開創了許多先進的治沙理念,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從最開始的人工治理,到後來的機械式治沙,再到近期的“螞蟻森林”治沙方式,中國在治沙方面一直都在探索實踐,在成功降低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的同時,全世界也從中獲取了不少利益。

H. 沙漠綠化取得了哪些成果是否有徹底消滅沙漠的案例

我的家鄉不是沙漠,但是大部分是荒山。山的陰面基本上是松樹林,鬱郁蔥蔥。而山的陽面則是偶爾零星分布著幾顆歪歪扭扭的松樹、楊樹等,其餘基本上全是野草、低矮的榛子叢。甚至還有的除了一點高度不超過10厘米的草之外,什麼也不長。荒山,徹徹底底的荒山。

大概十幾年前,北京的沙塵暴非常嚴重。說我們那裡是北京沙塵暴的污染源。可能吧!因為十幾年前,每年三四月,我們那裡都會刮沙塵暴,黃沙漫天蔽日。於是,為了治理沙塵暴,也可能是為了治理荒山,在我們那裡的幾個鄉鎮開始在山上種杏樹——杏樹成活率高,主要是還有經濟價值,杏仁可以葯用,可以造杏仁露。大概我在初中時,約十年前吧,我們那幾個鄉鎮發動全鄉村民,到山上挖樹坑。一個樹坑的標准規格是長兩米,寬一米,深一米——額,活像一個大棺材。挖了幾年,我們家那一片山終於全都挖上樹坑了,漫山遍野,整整齊齊,相當漂亮。還立碑紀念了此事。我們村子裡的山是最先挖樹坑的,那一年,全鄉的民眾都來我們村子的山上挖樹坑。下雨了,他們就住在我們村民家,每戶住個三四人。彷彿回到了人民公社時代。我們村子挖完的第二年,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村子裡的河沒水了!我們村有一條河,源頭就是我們村裡的山。夏天,雨水多,山上的水會留下來,山上的泉水也會冒出來,河水很大。冬天,河裡會結冰。我們小時候夏天去河裡洗澡,冬天去河裡劃冰車、抽陀螺,我們那叫冰尜(bing ga)。可是挖完樹坑的第二年,怎麼就沒水了呢?當時我想,可能是下雨的雨水都匯聚到樹坑裡了,還沒流下來!等沖擊的砂土把樹坑填滿了,應該就會流下來了吧!也就是第二年,山上的樹坑都種了杏樹。可是第二年,第三年……河裡仍然沒水。山上的杏樹倒是長的很旺盛,已經長的比人都高了,鬱郁蔥蔥。同時,好像是我們家那邊的沙塵暴也不怎麼颳了,看來植樹造林對沙塵暴很管用。但是,河裡的水,仍然沒有啊!也就是那幾年,我們村子裡面冬天雨水少的時候,開始有人家裡的水井沒水了。這其中就包括我們家。我們家裡的水井沒水了,那時我在高中。沒辦法,我們家又重新打了一眼更深的水井,才有水吃。到了近幾年,我們家那邊是經常旱,幾乎年年都會旱。總有幾家挖的淺的水井裡沒水。而家門前那條河,好像已經死了。

I. 渾善達克沙地的治沙成效

錫林郭勒盟林業局全體務林人恪守職責,組織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多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開展防沙治沙生態建設,著力實現生態改善和農牧民增收雙贏目標,取得明顯成效。僅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以來,全盟就完成林業建設任務803萬畝,營造林面積超過了前50年的總和,森林覆被率翻了一番。通過集中連片、點面結合、綜合治理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生態移民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實,全盟生態環境整體上有所改善,渾善達克沙地植被狀況明顯好轉,重點區域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沙源工程區植被蓋度較治理前普遍增加30%以上,有些已進行打草、采種、采條利用,形成了新的種源基地和後續產業基地。渾善達克沙地流動、半流動面積減少了460萬畝,長420公里平均寬3公里總面積183萬畝橫跨5個旗縣的沙地南緣防護體系基本形成,有效地控制了沙地擴展。與此同時,林業建設促進了農村牧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農牧民增收。退耕還林工程覆蓋了整個農區,到2007年使27萬農民年人均政策性增收747元。營造生態經濟兼用林220萬畝,封育灌草248萬畝,退耕地林間種草35萬畝,沙地營造黃柳30萬畝,以造代育的800萬株樟子松苗木平均高度達1米以上,蓄積產值2億多元。都為調整產業結構和發展多項後續產業起了關鍵作用。2007年全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051元,比2001年增加2183元,年均遞增16.8 %。通過政策引導、活化機制和利益驅動,農牧民自主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形成了全社會造林治沙和建設主體多元化的良好氛圍。國內外30多個社會團體在錫盟搞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開發,全盟非公有制治沙造林和經營業主達到7萬多個,造林佔到總任務80%以上,百畝以上造林大戶達到2000個。全民義務植樹和部門綠化蓬勃發展,綠化基地形式多樣,「十五」期間僅93萬人口的地區參加義務植樹人數530萬人次,植樹2260萬株。

與治沙成果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