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竹簡是什麼時代的書寫材料
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
㈡ 書法里秦簡和漢簡有什麼區別
書法一般不用這些字體。有小篆和大篆金文,甚至甲古文。
㈢ 為什麼楚簡和秦簡在書寫內容和書法風格上會有這么大的差異
楚國屬於先秦時期,此時尚是諸侯國眾多,各國文化有較大差異的時候,各國文字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在秦國統一六國後,重新創造自己的字體,在秦國產生了隸書和小篆,主流文字是小篆,那麼簡牘的發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並行小篆與隸書的書寫,在書寫的過程中出現的速度的快慢也直接導致風格的差異分化,這樣下來也逐漸形成屬於秦國的獨特文字!
㈣ 秦法的成果與失誤都是什麼
據《史記》和《史記正義》,秦王政平定嫪毐之亂後,流放4000餘叛黨於蜀地。是年,蜀地氣候異常,雖已是初夏時節,卻突然天寒地凍,「民有死者」。原因是,「以秦法酷極,則天應之」。
《新書·過秦論》:「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恨而海內叛矣。」
一、「廬山真面目」
秦自商鞅以後,一直奉行以法治國的政治策略。法治使秦國走向強盛,並最終統一中國。但秦法的極端殘暴和酷烈,又導致秦王朝「姦邪並生,赭衣(指囚徒。赭,音者,赤褐色。古代囚徒穿紅衣,因此稱罪人為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囹圄,音玲雨,牢獄。此句意謂牢獄里擠滿了犯人,就像鬧市一樣),天下愁怨,潰而叛之」(《漢書·刑法志》)。因此,後世的統治者都恥於與「暴秦」為伍,而史家對秦的法律也諱莫如深。
長期以來,人們對在中國法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秦的法律,知之甚少。在存世的歷史文獻中,只留下極其零散的一些史料。
然而,秦法的「真面目」,由於現代的一項考古發現,得以顯露出來。
1975年12月,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發掘出一批秦的竹簡,總計1155支(另有殘簡80片),其中大部分是秦律條文和法律文書。它們是曾做過秦的地方司法官的墓主人生前抄錄下來的,記載了從商鞅變法到統一全國前後(公元前359-前217年)100多年間秦的部分法律條文,其中主要是戰國末期的律書,總約4萬余字。
雲夢出土的法律條文,雖不是秦律的全部,但卻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為系統的秦律,如實反映了秦律的一些重要內容。從雲夢秦簡看,統一之前的秦國法制已具規模。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將秦國原有的法律推行於全國,並以此作為制定統一秦律的基礎,所以,它們又可看作是秦王朝通用的法律。雲夢秦簡為研究秦的法律制度,提供了豐富而翔實的材料。
二、秦的幾種法律形式
根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和其他歷史文獻的記載,秦的法律形式有如下幾種:
1.法律條文
秦國的成文法創始於商鞅變法時。商鞅以李悝《法經》為基礎,編訂了《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六律」(見《唐律疏議·序》)。至秦統一前夕,秦國的法律早已突破商鞅「六律」的格局,具體內容可分為三十餘種,涉及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各方面。當然,在律文中並沒有區分得這樣清楚,而且主要還是刑法。
見於雲夢竹簡的秦律有:
《田律》這是有關維護鄉間社會秩序、農事管理、田賦征稅的法律規定;
《廄苑律》有關牲畜飼養、管理和使用的;
《金布律》關於貨幣財物的管理的;
《關市律》關於關市(掌管關口集市的官吏)職務的;
《倉律》有關糧草倉庫管理的;
《工律》有關官營手工業管理的;
《工人程》有關官營手工業生產定額的;
《均工》關於調度手工業勞動者的;
《徭律》關於徭役的;
《司空律》有關司空(掌管土地、水利和工程建設的官員。秦因工程多用刑徒,所以司空也兼管刑徒)職務的;
《軍爵律》有關軍功爵秩的;
《置吏律》關於官吏任命的;
《除吏律》關於免除官吏職務的;
《效律》關於檢驗官府物質財產的;
《傳食律》有關驛傳飲食供給的;
《內史雜》有關內史職掌的;
《尉雜》關於廷尉職掌的;
《行書》關於傳送文書的;
《屬邦》關於屬邦(少數民族事務管理機構)職掌的;
《游士律》關於游說者的;
《除弟子律》關於任用弟子的;
《中勞律》關於從軍勞績的;
《藏律》關於府庫收藏的;
《公車司馬獵律》有關朝廷衛隊田獵的;
《牛羊課》關於牛羊畜養管理的;
《傅律》有關男子成年時的登記手續的;
《屯表律》有關邊防管理的;
《捕盜律》關於逮捕盜賊的;
《戍律》關於征發邊防戍卒的;
《齎律》關於財物管理的(齎,音齎,財物,通「資」);
另外,見於文獻記載的還有《挾書律》(《漢書·惠帝紀》)。
2.命、令、制、詔
這是以君主名義臨時發布的命令。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規定,皇帝「命為制,令為詔」。它們一般又統稱為「令」或「詔令」。見於雲夢秦簡的有「田令」等,見於歷史文獻的有「焚書令」等。君主的命令與其他法律條文並列使用,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秦簡《語書》有「修法律令」、「今法律令已布」、「今法律令已具」等記載。這種以君主命令作為國家的基本法律形式的制度,反映了專制君主掌握著最高立法權。
3.對律文的解釋
即官方以問答的形式對秦律所做的解釋。其中包括關於犯罪、刑罰、刑罰適用原則和訴訟制度的規定和說明。
秦國在商鞅時就在朝廷和地方郡縣設置主管法令的官員,他們有責任教導人們知法、守法。百姓和其他官吏有權向他們詢問法令,而他們必須給以明確回答,同時,還要將問答的內容寫在一塊1.6尺長的「符」上。符的左片給予詢法者,右片封藏。如果主管官吏不肯回答,一旦詢問者犯罪,並且所犯之罪正是所詢問的,就要追究主管官吏的刑事責任。雲夢秦簡中發現的《法律答問》,就屬於這種性質的法律文書。它們是律文的重要補充,是一種極其靈活的法律形式,便於滿足某種特殊的需要。
4.關於審理案件准則和法律文書程式的規定
這是由朝廷統一發布的類似後來行政法和訴訟法的有關法令。雲夢秦簡中的《封診式》就屬此類形式。《封診式》除了規定審理案件的一般原則以外,還規定了各種案件的現場勘驗、法醫檢驗和查封犯人產業、看守犯人家屬、翻供、審訊問罪等方面的程式,以及「爰書」(案件記錄)的格式等等。
從以上4種形式可以看出,秦的法律雖還不如漢代有「科」、「比」、「例」(《漢書·刑法志》)和唐代的「律」、「令」、「格」、「式」那樣整齊、明確的法律形式,但已初步孕育了後兩者的雛形。
三、繁多而殘酷的刑罰方法
1.死刑
根據執行方法的不同,秦的死刑可主要分為如下幾種:
梟首:即將犯人斬首後,將其首級懸於木竿之上以示眾。
棄市:在鬧市當眾處死。
斬:分砍頭和腰斬兩種,以腰斬為多。秦的腰斬適用於「不告奸」(不檢舉揭發「壞人壞事」)等罪。
車裂:以車拴頭和四肢,向5個方向撕裂肢體,俗稱「五馬分屍」。有時是在罪犯已被處死後,再施以車裂之刑。
磔:又稱為石乇(音托)。以分裂肢體的方法將犯人處死。
戮:有兩種:一是先斬首而後用其屍體示眾;二是活著刑辱示眾,而後再殺死。
定殺:即將犯入投人水中淹死。
生埋:又稱活埋或坑。是用活埋的方法將人處死。
絞:用繩子將犯人勒死。
除了以上9種處死方法以外,據說商鞅變法時還設有「鑿顛、抽脅、鑊亨之刑」(《漢書·刑法志》)。所謂鑿顛,可能是用鑽鑿頭顱的方法將犯人殺死;抽脅,可能是用抽筋拔骨的方法將犯人殺死;鑊(音霍,大鍋)亨(通烹),可能是用大鍋將犯人烹死。
2.肉刑
肉刑主要有黥(音晴)、劓(音藝)、刖(音月)、宮4種。這些都是從夏、商、周3代流傳下來的酷刑,在推崇重刑主義的秦國和秦王朝,它們被廣泛地使用。
黥刑:又叫墨刑,是在犯人臉上刺字。
劓刑:割去犯人的鼻子。
刖刑:斬去犯人的左右腳,或左右趾。漢代桓寬《鹽鐵論·諸聖》提到:「秦時,斷足盈車。」
宮刑:即將男子去掉生殖器,女子幽閉於宮中(一說,去掉女子內生殖器官)。《史記·秦始皇本紀》講,秦朝受過宮刑的犯人有「70餘萬」。
以上肉刑常與徒刑等並用。如秦簡中提到「黥為城旦」(受黥刑後,還要去從事修城築牆的勞役)。
3.笞刑
這是用竹木板責打犯人的背部,屬於對輕微犯罪的一種常用刑罰。雲夢秦簡提到笞刑有多處,其中有「笞十」、「笞五十」、「笞人百」的規定。
4.徒刑
依照服刑時間的長短和所從事勞役的不同,秦設置了下列幾種主要的徒刑:
城旦舂:城旦適用於男犯人,受刑人主要從事修城築牆的勞役。舂適用於女犯人,受刑人被罰作舂米的勞役。城旦的刑期一般分為5年、4年兩種。
鬼薪:適用於男犯人,是強迫他們進山採薪(柴),以供宗廟祭祀鬼神用。刑期為3年。
白粲:這是強制女犯人擇米(使之白粲)以供宗廟祭祀鬼神用的一種刑罰。刑期3年。
司寇:司同伺,司寇,即伺察寇盜。它是強制男犯人到邊遠地區服勞役,同時防禦外寇的進攻。至於女犯人,則負擔與司寇相類似的勞役。刑期都為兩年。
罰作復作:罰作適用於男犯人,受刑人到邊遠地區戍邊或勞作。復作適用於女犯人,受刑人主要在官府服勞役。罰作復作的刑期是3個月至1年。
候:這是僅見於秦的一種徒刑。受刑人被罰去從事瞭望、防禦的勞役。是輕於司寇的一種刑罰。
下吏:適用於犯罪的官吏。受刑者被罰作勞役。這也是一種僅見於秦的刑罰。
隸臣妾:這是將犯人或其家屬罰作官奴婢的刑罰,男受刑人稱隸臣,女受刑人稱隸妾。隸臣妾實際上屬於無期徒刑,但是隸臣妾可以通過一定形式得到贖免或赦免。此刑罰又叫收孥或籍家。
5.遷刑
這是將罪犯遣送到指定地區服勞役而不準隨意遷回原籍的一種刑罰。對一些沒有犯罪但統治者認為有犯罪可能的人,也常採取這一措施,以作預防。
6.髡刑,耐刑
髡(音昆)刑,是剃光犯人的頭發。耐刑,是剃去犯人的胡須和鬢毛。
7.罰金
這是一種經濟制裁方法,由執法機關強制犯罪者向政府繳納一定數目的金錢或有價物,使犯人在經濟上受到一定的損失,以達到懲罰犯罪的目的。
8.贖刑
由犯人用繳納一定數量金錢的辦法來贖免其被判處的刑罰。當然,有錢贖罪的主要是官僚和貴族。
9.連坐
一人有罪,全家、鄰里或有關之人同受刑罰。
10.族刑
一人有罪,滅絕其宗族。族刑有時株連到父族、母族、妻族。
11.剝奪政治權利,或流放出境
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有奪爵、廢、削籍幾種。奪爵,即剝奪爵位。廢,即廢棄罪犯的官職。削籍,即將罪犯之名從簿籍上除去。在秦統一六國以前,還有將犯人驅逐出秦國國境的刑法。
12.誶刑
此即申斥責罵罪犯的刑罰,廣泛適用於犯有輕罪的官吏。
四、「緣法而治」的傳統
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當政者都十分重視依法治國,形成了「緣法而治」(《商君書·君臣》)的傳統。法令一經頒布,包括國王在內,都不得隨意更改,都必須遵法、守法。這里有兩個例子,頗能說明問題。
一次,秦昭王生病卧床。老百姓知道後,有的買了牛做犧牲,在家為昭王禱告,祈求神靈保佑昭王早日恢復健康。大臣公孫述見百姓如此擁戴國君,就興沖沖進宮向昭王稟報。
公孫述原以為昭王聽到這消息後,會十分喜悅。可昭王聽過匯報後,不僅沒有表示絲毫的欣喜和稱贊,反而指斥那些百姓違反了秦法。原來,秦國是戰國時期少數幾個使用牛耕的先進地區之一,秦國上下都對牛十分珍愛,還制定了相應的法律保護耕牛。比如《廄苑律》規定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由政府安排考察耕牛喂養狀況。對牛喂養得好的,加以獎勵,對喂養不好的,給予處罰。所以,當昭王聽說百姓竟然宰殺耕牛,就很不高興,下令道:「凡宰牛為寡人祈禱的,一律罰繳鎧甲二副。」昭王又解釋說,「秦國法令規定,不準私自殺牛。沒有得到允許而擅自殺牛為寡人祈禱,這固然是愛寡人,但卻犯了法。寡人若因此而不顧法令,或更改法令,就會破壞法治的規則。法不立,是亂國、亡國之道。因而不如對每個宰牛的人都罰二副鎧甲,以保障法的威信,並使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臣民們聽了這番話後,從此更加心悅誠服地守法了。
還有一年,秦國發生飢荒,許多人都斷了口糧。應侯范雎向昭王建議:開放國王宮內的五苑,讓飢民人內拾蔬菜、橡果、黍栗充飢以度過災荒。昭王不許,理由是不能因災荒、飢餓而破壞法律。他說:「秦法規定,民有功受賞,有罪受罰。今天若開放五苑,讓有功無功的人都入內得到果蔬以果腹,這就破壞了秦法。讓飢民吃蔬菜、果實是小事,然而因此把有功者賞、有罪者罰的原則破壞了,可是大事。所以不如不開放五苑而保持法律的嚴肅。」
五、秦法與吏治
秦昭王時,荀子曾入秦考察。秦國吏治的清明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說:「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桔(桔,音苦,謂器物粗製濫造。此處用以比喻態度惡劣),古之吏也。」荀子以為秦吏具有古代良吏的遺風,這是給予了很高的褒獎。
秦國良好的吏治與它推行法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中,有51支竹簡抄錄了一篇《為吏之道》。這大概是一篇訓誡官吏的教令,也有可能是供學習為吏的人使用的課本。從《為吏之道》可以看到秦法對吏治所起的積極作用。
《為吏之道》提出了一套秦國官吏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凡為吏之道,必精絮(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毋(無)私,微密載(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並將這些原則和要求具體概括為「五善」、「五失」。所謂「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龔(恭)敬多讓。」所謂「五失」:「一曰誇以迣,二曰貴以大,三曰擅裚(制)割,四曰犯上弗智(知)害,五曰賤士而貴貨貝。」
在以上對官吏的種種要求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要他們嚴格執行、堅決維護地主階級的法度,做到「審悉毋私」、「審當賞罰」。所謂「審悉」、「審當」,就是要合乎秦國的法律准繩。在秦簡所載秦始皇二十年由南郡守騰發布的《語書》(即文告)中,曾明確宣布以是否「明法律令」作為區分良吏與惡吏的標准。所以秦的統治者十分強調官吏「依法」辦事。
《為吏之道》又以嚴明賞罰作為「治吏」(管理、駕馭官吏)的重要方法。法家主張「明主治吏」而後治民,因此,治吏就成為秦統治者十分關注的問題。為了慎於治吏,特別強調嚴於賞罰。《為吏之道》規定:能全部做到「五善」,必須給予大的獎賞;而「五失」中僅有「犯上」一失,就要身及於死。從中反映了法家嚴刑厚賞的思想。
秦律條文中,有大量的對秦國官吏進行考核、獎勵、懲罰的規定,其范圍極廣泛。涉及農業、手工業、軍事、財政、司法和行政管理等各部門的官吏。秦律還特別規定,各級官吏不僅平時要書寫和熟悉自己職務范圍以內的法律,而且每滿一年要向中央主管法律的官員核對刑律。已經廢除的律令,不得繼續執行,否則有罪。官吏對所轄地區的犯罪現象,不能及時發現為「不勝任」;知而不敢論處為「不廉」;處刑不當,為「失刑」;故意地重罪輕判或輕罪重判,為「不直」;應當論罪而故意不論,或掩蓋情節使犯人減輕懲處,為「縱囚」。無論「失刑」、「不直」或「縱囚」,均被視為「大罪」。
雲夢秦簡中的《置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規定了選官的標准和途徑,任官的程序,如何免官補缺,官吏的品級和待遇、職責和義務、考核和獎懲等,由此反映了秦的用人制度已高度法律化。
滲透在秦簡中的這種對國家官員厲行法治的基本精神,充分體現了一個新興的地主階級政權曾經具有生氣勃勃、富於進取的一面。
六、法治與君主專制
先秦法治思想的出現,是與成文法的公布相同步的。兩者互生共長,共同推進了君主專制的建立。
公元前536年,鄭國的執政子產鑒於社會的變化和舊的禮製作用的喪失,遂將刑法條文鑄在鼎上予以公布,史稱「鑄刑鼎」,這是我國公布成文法之始。35年之後,鄭國大夫鄧析根據當時的社會現狀自行修訂鄭國原有的法律。並將其刻在竹簡上,史稱「竹刑」。鄧析死後,「竹刑」為鄭國採用。公元前513年,晉國也鑄刑鼎,公布了范宣子任執政時制定的刑書。此後,宋、楚等各諸侯國紛紛效法,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戰國時李悝所著《法經》,便是在總結、研究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
先秦成文法的公布,體現了正在形成中的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和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在強調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度下,法律藏之於官府,處於秘密狀態。少數「世襲」貴族壟斷著法律,不讓人民了解法律條文,以便他們隨心所欲地以言代法。把成文法公諸於世,「一斷於法」,不僅限制了司法上的隨意性,還否定和剝奪了舊貴族的部分政治法律特權。
「成文法」剝奪了貴族的權力,卻將大權集於國君一身。按照法家的理論,「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主是產生、制定法律的人,臣下是守法的人,而民眾則是效法於法的人。)(《管子·任法》),既然法是由君主所「生」,則「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管子·任法》),也就是全國上下一律只能服從國君。
所以,戰國末期集法家思想大成的理論家韓非就指出,「以一人之力禁一國者,少能勝之」(《韓非子·難三》),國君必須以法治國,法是國君以一人之力統治全國的工具;掌握了這個「帝王之具」,就能「獨制四海之內」(《韓非子·有度》)。
在中國歷史上,法治是與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相伴隨而形成的。它對於促成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商鞅在秦國變法,繼承和發展了李悝《法經》所確立的原則和體系。加之秦國宗法制度的文化傳統比較薄弱,因而盡管秦國成文法的出現要晚於東方諸侯國,但自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法制建設很快獲得長足的發展,成為當時最先進、最完備的法治國家,並促進了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專制帝國,其專制的工具仍然是法律。故而,《史記·秦始皇本紀》就說:「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如果缺了這「法令由一統」,也就沒有「大一統」。
秦國在戰國中晚期列國競雄中成為最後的贏家,並最終一統寰宇。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法治的勝利。
七、專制之法與「無法」
然而,中國古代的法和法治,不是萬能的。
當秦的統治者用推行法治來建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時候,當他們把嚴刑峻法用在迫使人民努力耕戰以完成統一大業的時候——這時,諸侯割據稱雄與人民大眾要求統一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從而使人民大眾與統治者及其統治工具嚴刑峻法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暫時地掩蓋了起來——他們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可是,秦王朝建立以後,情形就不同了:此時,人民大眾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突現了出來;尤其是原六國的人民,他們與秦統治者之間構成了一種極其復雜而微妙的矛盾關系。面對這樣的現實,秦始皇理應省刑罰,輕徭役,使人民大眾有一個從事和平勞動和重建家園的環境,緩和社會矛盾。
但秦始皇沒有這樣做。不僅如此,他反而在全國范圍內變本加厲地推行嚴刑峻法,並力圖用法這個工具,強制全國的官吏和人民馴順地服從他的個人意志。由此。秦王朝一步步走向覆亡。
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秦始皇,失卻了以往數任秦國國君克制私慾以「緣法而治」的作風,而將法變成純粹的專制國君逞一人私慾的工具。他所頒定的法律,所有官吏和人民都必須嚴格遵行。可他自己,卻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置身於法律之外,並且有權修改、廢除任何一項法律,有權以任何一項新法律代替舊法律,甚至有權置一切法律於不顧,一怒之下置千萬人於死地。
法家法治學說的固有缺陷,因秦始皇及其兒子秦二世的所作所為而暴露無遺。比如:法家錯誤地認定國君是國家公利的代表,從而將立法權和行政權全部交給國君,致使司法權也不能獨立。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的國君。一旦放縱私慾,則法就從「治國的工具」變成為害天下的禍患。
正是鑒於法家倡導的法律,在本質上是一種專制之法,其法權的淵源在於王(皇)權,這就致使他們「睢法為治」(《韓非子·心度》)的美好理想,在專制制度下得不到必然的保證,所以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黃宗羲乾脆就說:「三代以下無法」(《明夷待訪錄·原法》)。
八、苛法亡秦:事實與經驗教訓
秦法的嚴苛,已如前述。及至二世胡亥即位,更是瘋狂地以嚴刑峻法謀一己之私利。為了保住用陰謀手段篡奪來的帝位,他聽取趙高的建議,「更為法律」,於是,「法令誅罰,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叛)者眾」(《史記·李斯列傳》)。但胡亥對此絲毫沒有醒悟,為了「肆意廣欲,長享天下而無害」,又「明申、韓之術,而修商君之法」,「審督責,必深罰」。以殺人多者為忠臣。結果造成了「刑者相伴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的恐怖局面。
在秦始皇父子手裡,法治,就是殘暴的統治;法治社會,成了一個大監獄。
這樣的法治,能不遭人民的唾棄?
於是,陳勝站出來說:「天下苦秦久矣!」
陳勝在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後的3年,劉邦率軍攻入咸陽。他召集當地父老豪傑開會,也說了類似的一句話:「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他隨即宣布:「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記·高祖本紀》)劉邦「約法三章」、「除去秦法」的這一舉措,竟然深深地打動了當地的人民,他們熱誠地擁戴劉邦,惟恐劉邦不肯做秦王。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了人民大眾(包括原秦國本土的百姓)對秦王朝的嚴刑峻法懷著如何刻骨的仇恨。
又過了數十年,賈誼在《新書·過秦論》中指出:秦因「繁法嚴刑」而興,又因「繁刑嚴誅」而亡。賈誼洞見了秦的法治與秦興亡的關系。
不過,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對秦的法治及其勝利與失敗,必須聯系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加以理解和把握。如果除去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諸侯國不論,秦可以說是中國史上僅有的一個法治國家。它的出現,是中國社會從分封制、宗法制向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轉變過程中的一個特有現象。秦的法治,對舊的制度及與之相聯系的統治方式(禮治)構成一種「反動」和破壞;對新的時代,則起了積極的催生作用。問題是「取與守不同術」(賈誼語),「馬上得天下而不能馬上治天下」(漢代陸賈語),法治雖然促成了大一統專制帝國的降生,可新帝國卻不能僅依靠法治這一種手段加以統治和管理。
經驗教訓是以秦二世滅亡的代價換來的。
繼秦而起的漢王朝,以秦的速亡為前車之鑒,採用禮法並用的「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的制度,為大一統的帝國摸索出一套比較適用的統治方式。
從西周的禮治,到秦的法治,再到漢代的禮法並用,歷史在「螺旋式」的上升過程中一步步向前邁進。
㈤ 什麼叫雲夢秦簡
睡虎地秦墓竹簡,又稱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是考古學家在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共計1155枚,在當時,震驚世界。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內文為墨書秦隸,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
雲夢秦簡,是秦朝一位叫 喜 的官員編寫的,他只是秦國一個基層官吏。讓我們想像這樣一個畫面,2000多年前,就在秦始皇即將完成他一統中國大業的時候,在湖北雲夢這個地方,有一個基層官吏,每天晚上就著微弱的燈光,在筷子一樣粗的竹簡上,仔細的、一筆一畫的寫下他當天的工作記錄這一寫就是幾十年,寫了4萬多字!
雲夢秦簡裡面有很多跟刑法相關的內容,裡面有講到一些非常細致的規定,比如撬鎖:在秦代的這個法律當中,對溜門撬鎖有很嚴格的規定,比如說撬鎖是為什麼而撬,有沒有撬開,或者你正在撬的過程中被人抓住了,怎麼算。所以通過研究這些法律,就能知道,我們的道德觀念,人和社會的關系,從古到今,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成今天的中國人和中國文化。
秦簡中規定,官員出差,必須自備口糧,不可多拿屬下縣城鄉一菜一湯;官員調任,不可帶屬下一同前往,以防直結黨營私,貪污腐敗;還規定如果發生家暴,要剃光施暴者的胡須和鬢角;如果大街上斗毆,對人造成傷害者,要罰去修長城;還規定百步之內,不可見死不救。
雲夢秦簡裡面記載了戶籍管理,怎麼管理社區,怎麼把人口進行控制,甚至包括每個人他的工作,納稅服務的情況,全都清清楚楚的記載了。
秦簡裡面的《封診式》,裡面有一篇關於《穴盜》的案例,這個案子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現場勘查有詳細和全面記錄的文獻。案件中對足跡 作出了非常詳盡的記載,前腳掌的花紋、密度、長度、寬度,以及後腳掌乃至整個腳長,都做了非常詳盡的記載。
《封診式》,還有關於法醫勘查現場的內容,宋慈所編寫的《洗冤集錄》,應該是世界最早的法醫學專著,但是雲夢秦簡中《封診式》,比《洗冤集錄》還要早一千多年,有很多對於縊死、他殺、活體以及首級的檢驗,最重要的是,其中有很多對死亡的判斷和鑒定點,我們現在依然在用。
秦簡當中還記錄了很多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法律和道德的理念,比如最早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商品必須明碼標價,最早規定,必須見義勇為的內容,秦簡里也有,包括審犯人,不能嚴刑拷打,要以德服人,等等,這些內容2000多年前就確定了。
秦簡中還有提到保護自然環境,2000多年前,我們根本都找不到一塊有污染的地方,而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環保意識。秦簡的《田律》明確的記載,春2月以後不準捕鳥,不準抓野獸,不準砍樹,夏天7月份以後才開放。這對我們現在在建設現代的生態文明,是很有啟示的。
其實也許這位叫 喜 的官員,並不知道自己身處一個大時代,那是中國第一次意義上的真正的統一,但是 正是因為它的勤勉,因為他的敬業,使得我們今天的人有幸能夠感受那個時代的風起雲涌和帝國崛起。當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臨的時候,其實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但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載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時候,這個時代一定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人終有一死,而竹簡也會腐朽,但是律令背後的精神,一定會延綿後世千年。
㈥ 秦漢簡牘帛畫的發現內容和研究成果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從新疆樓蘭遺址採集到魏晉簡牘,被看作是中國簡牘現代考古發掘的濫觴。2001年8月在湖南長沙召開「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暨長沙吳簡國際學術研討會」,回顧20世紀簡牘發現整理研究的歷史,預示了21世紀簡牘整理研究的強勁勢頭。值得注意的是,一批重要的簡牘圖書在2001年出版,成為新世紀中國簡牘整理研究最輝煌的開篇。這里僅對其中最具原創性、基礎性的五部書試作評介,這五部書是:《關沮秦漢墓簡牘》、《龍崗秦簡》、《敦煌懸泉月令詔條》、《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關沮秦漢墓簡牘》
《關沮秦漢墓簡牘》,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編,2001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
書中收錄位於今荊州市沙市區關沮鄉的清河村周家台30號秦墓和岳橋村蕭家草場26號漢墓所出簡牘:竹簡416枚,木牘1方。
周家台30號秦墓,為原沙市市博物館(今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前身)於1993年6月間發掘,是一座典型的秦代末期的墓,具體年代相當明確,在秦二世元年(前209)或稍晚些時間,墓主人是一名南郡府署的低級官吏。墓中出竹簡381枚,木牘1枚,根據簡的形制和內容可分成3組。編者將3組分別定名為《歷譜》、《日書》、《病方及其它》。
第1組《歷譜》簡,包含秦始皇34年、36年、37年和秦二世元年等4份年譜,記載了49個月的朔日干支,其中有3年是連續的。這是難得的重要發現,填補了秦末漢初間歷譜的空闕,為解開長期以來困擾學者的秦和漢初行用何種歷法的疑團提供珍貴的第一手材料。書後所收著名天文學家張培瑜《周家台30號秦墓歷譜竹簡與秦、漢初的歷法》,對此作了細致分析和初步探討。秦始皇34年歷譜,實際上也是一份墓主人該年的日記。它和尹灣漢墓出土簡書《元延二年日記》一樣,在預先編製成冊的歷譜上記事,所記之事逐一寫於該日干支之下。記事內容基本為與主人有關的官吏任命、機構調整、出差行止等。其中記載的15個地名,是研究江漢地區歷史地理的新材料。簡文中出現了倒文,為破解《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中的倒文之謎提供重要佐證。
第2組《日書》簡,是繼雲夢睡虎地秦簡、天水放馬灘秦簡之後秦代《日書》的又一次重要發現。主要內容有二十八宿占、戎歷占、五時占、產子占、五行五子占等,因此這一組簡也許定名為「占書」更加貼切。二十八宿占最引人注目,首列自當年八月至次年七月的十二個月月名及各月所值的星宿名,後接一幅畫在26枚簡上的圖,再接詳記北斗指向某一星宿時的占卜答案,最後講關於如何操作的方法。二十八宿占圖由兩個同心圓構成,從中向外,依次記:表示東西南北中的十天干、表示所謂「二繩」「四鉤」的十二地支,二十八時稱、二十八宿名、五行中除土之外的其它四行名,大圓外記四方名。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天地合一的式盤平面圖。它將一天完整地劃分成28個時段,二十八時段的名稱為:夜半、夜過半、雞未鳴、前鳴、雞後鳴、〖B322〗旦、平旦、日出、日出時、蚤食、食時、晏時、廷食、日未中、日中、日過中、日失、FDA1時、下FDA1、夕時、日〖B322〗入、日入、黃昏、定昏、夕食、人鄭、夜三分一、夜未半。這是前所未見的新鮮資料,是對秦代記時制度的重要補充。二十八宿占所佔事項有:獄訟、約結、逐盜追亡人、疾病、行者、來者、市旅、物色、戰斗等。戎歷占,也是首次面世的珍奇數術文獻,其具體佔法分兩種。兩種佔法,均將一個月30天等分作5個單元來操作,但兩種佔法的每個單元內的組合結構有所不同。五時占,可與睡虎地秦簡、放馬灘秦簡的《日書》相對照。產子占也見睡虎地秦簡《日書》。該組最後有一篇由3幅標著天乾地支的圖和有關五行、五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的文字組成的占書,當屬式佔地盤系統,非常值得重視。
第3組《病方及其它》,其內容除了幾個治病偏方外,基本上是趨利避害、求吉禳凶的各種方術,與所謂《日書》性質相同,也是民俗學研究的寶貴文獻。
蕭家草場26號漢墓,為原沙市市博物館(今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前身)於1992年11月間發掘,是一座西漢初年的墓,墓主身份為基層的鄉里胥吏。出土竹簡35枚,記載隨葬器物的名稱、數量,並有「方」等作為記號的文字或符號,所記器物有車馬、奴婢、漆木器、銅器、陶器,大部分可與出土實物相勘驗,是一份典型的遣冊。值得一提的是,該墓所出部分漆器上有幾十個烙印和刻劃的文字元號。
該書以《關沮秦漢墓簡牘》為題,發表全部簡牘的照片、釋文與考釋。同時,書中收錄了相關的兩個墓葬發掘報告——《周家台30號秦墓發掘報告》、《蕭家草場26號漢墓發掘報告》,內附大量照片、線圖,書後還收有《周家台30號秦墓竹簡編排順序號與出土登記號對照表》、《蕭家草場26號漢墓竹簡編排順序號與出土登記號對照表》、《周家台30號秦墓歷譜竹簡與秦、漢初的歷法》、《蕭家草場26號漢墓人骨觀測》、《周家台30號秦墓、蕭家草場26號漢墓出土木製品木材鑒定報告》、《蕭家草場26號漢墓部分動植物標本的鑒定報告》作為附錄,詳細全面地提供了這批簡牘的考古背景。本書將出土文字資料與文物考古資料密切聯系起來,融為一個有機整體。這就有效地克服了以往同類出版物中文字資料與文物資料彼此脫節分離的缺陷,實現了文字學、文獻學和考古學的相互滲透與結合,為提高出土文獻整理研究出版的完整性、科學性作了成功的探索,具有獨創性和示範性。
該書編者彭錦華在編撰過程中,集思廣益,吸收了李學勤、李家浩、俞偉超、張培瑜等各方面專家的研究成果和意見建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簡牘學、考古學的新水平。
《龍崗秦簡》
《龍崗秦簡》,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01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
該書收錄1989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區博物館、雲夢縣博物館在雲夢縣城東郊龍崗地區發掘的6號秦墓出土的簡牘:293枚竹簡,1枚木牘,138枚殘片。
簡牘內容為秦代律令,是繼雲夢睡虎地秦簡、四川青川郝家坪秦牘出土之後,秦代法律文獻的又一次重要發現。它向世人第一次展示了秦統一後的法律文本。墓葬年代可以定在秦二世二年(前208)至漢高祖三年(前204)之間,與關沮周家台30號秦墓基本同時。這也是一座典型的秦代末期的墓。墓主人應是一個職掌雲夢禁苑管理具體事務的小吏。關於這批簡牘的資料,起先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區博物館、雲夢縣博物館的《雲夢龍崗秦漢墓地第一次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90年第3期)和《雲夢龍崗6號秦墓及出土簡牘》(《考古學集刊》第8集,1994年12月)中披露,引起學術界一些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討以後,中國文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胡平生、李天虹、劉國勝等聯手對龍崗秦簡進行了再整理。鑒於簡牘質量較差而產生文字模糊的問題,首先利用復旦大學文博學院研製的「紅外線讀簡儀」,重新釋讀簡牘文字,解決了許多疑難,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接著進行重新釋文、綴合的工作。在充分吸取已有成果和深入細致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這本融整理和研究為一體的《龍崗秦簡》。
書中刊載全部簡牘的照片和簡牘中除殘簡之外的摹本。考釋部分首列釋文,然後在每條釋文之下分綴合、注釋、大意、校證等項作整理研究。編者認為:龍崗秦簡的內容有一個中心,即禁苑管理。簡文應視為有關禁苑管理法律條文的摘抄,具體內容可分為三類:一是直接涉及禁苑的,二是間接與禁苑有關的,三是可能與禁苑有關的。按照這個思路,對龍崗秦簡作了重新整理。顯然,這是目前最為合理的編排。
書後附錄匯輯了李學勤《雲夢龍崗木牘試釋》、黃盛璋《雲夢龍崗六號秦墓木牘與告地策》、胡平生《雲夢龍崗六號秦墓墓主考》、劉國勝《雲夢龍崗簡牘考釋補正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等5篇論文,對龍崗簡牘作專題討論,尤其對木牘的探討相當深入,十分精彩。
該書成稿後經裘錫圭、李家浩等審讀,定稿時吸收了他們的意見。本書可以說從整體上反映了20世紀龍崗秦簡整理研究的新水平。
《敦煌懸泉月令詔條》
《敦煌懸泉月令詔條》,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01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
該書收錄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間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發掘敦煌懸泉置遺址時發現的「月令詔條」。這份「月令詔條」,原名為「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用墨書寫在懸泉置塢堡北側編號為F26房址的一面牆上。它由正文和標題兩部分組成,各有一個由寬約.25厘米的墨線繪成的欄框。正文在前,標題在後。正文101行,標題分兩行書寫。整個壁書長約222厘米,寬約48厘米,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定為國寶級文物。
從原文可知,這是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十四日由王莽奏呈、以太皇太後名義頒布的詔條。詔書五十條,按四時十二月次序書寫。各條一般分上下兩欄,上寫詔條正文,下寫解釋文字。如第二條,上寫「禁止伐木」,下寫「謂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盡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當伐者」。其中,春季20條(孟春11條、仲春5條、季春4條),夏季12條(孟夏6條、仲夏5條、季夏1條),秋季8條(孟秋3條、仲秋3條、季秋2條),冬季10條(孟冬4條、仲冬5條、季冬1條)。
「月令」一類文獻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它是華夏先民進入農業時代以後,對大自然(包括時令氣候、動植物生長繁育等)和人類生活、生產之間關系作長期觀察體驗所得出的經驗總結,包含了許多符合客觀規律的認識和真理,特別是其中順應天時、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意識,至今具有現實意義。《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相傳是夏代的遺書,可謂現存最古老的「月令」。敦煌懸泉月令詔條的發現,為認識研究「月令」文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材料。同時,它也為《漢書·王莽傳》平帝元始五年「又增法五十條」的記載找到了具體的考古實證資料。對於研究漢代社會歷史來說,它獨特的文物和文獻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它與懸泉簡牘一起被發現,實際上已與懸泉漢簡融為一體。
書中收錄敦煌懸泉月令詔條的圖版、釋文、注釋及有關論文。在2000年第五期《文物》上首次公布了敦煌懸泉月令詔條的釋文和1張照片,引起學術界極大興趣和關注,但所提供的資料和研究存在嚴重缺陷。為彌補缺憾,取得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領導的支持,胡平生領銜編撰本書,得到裘錫圭、李家浩等幫助。
由於在拼合、修復原件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人為的失誤 ,因此編者對原件照片及《文物》公布的釋文重新進行認真鑒別、細致討論,努力恢復其本來面貌,以便為學術界正確認識敦煌懸泉月令詔條提供一個盡可能真實可信的基礎資料,體現了客觀求真的學術規范和科學精神。
本書共收錄原件照片6種,其中原始照片4種,修補本照片2種,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件在整理過程不同階段的各種信息。釋文按原件行款寫定,並加標點符號,保留除重文號之外的其它符號。注釋做得相當細致深入,是本書的一個特點。在考訂文字中,充分利用了6種照片,並結合對原件實物的直接觀察,討論修補本照片存在的問題,校訂2000年第五期《文物》釋文;在詮釋內容時,兼顧原文行次和十二月份的關系,匯集有關「月令」的重要資料,包括《呂氏春秋》十二紀及高誘注、《禮記》、《月令》及鄭玄注、孔穎達疏、《淮南子》、《時則》及高誘注、蔡邕《月令章句》等,進行比勘闡述。書末《附錄》收有《敦煌懸泉置出土〈四時月令詔條〉研究》、《〈扁書〉、〈大扁書〉考》,對敦煌懸泉置遺址的概況和《月令詔條》的頒布背景、歷史淵源、主要內容、發現意義等作初步探討
㈦ 秦代成文法代表作有嶽麓秦簡嗎
文學作品李四四散文如今已有四百篇,一百篇為間竹刻書,論監督和責難,嚴照高書,出獄信。 李斯的作品,除了上面的散文,還包括銘文。 秦始皇先後五次巡遊世界各縣縣,包括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百一十九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二百一十年)的四次巡遊,全稱李思刻石功,共有七種石雕,即鄒一山石雕、泰山石雕、捷一台石雕、致富石雕、東關石雕、惠濟石雕等。 書法作品,李斯的書法,李斯的文學素養,都受到人們的追捧。 他的散文密集、有力、流暢,如同江河,魯迅曾稱贊李斯為書法之父。 李四、趙高、胡等人撰寫了《內藏節篇》 ,其中包括《遠里篇》、《博學篇》等模本,供大家仿製。 李斯刻有「泰山峰刻石」、「狼牙刻石」和「沂山刻石」
㈧ 著名大篆書法作品有哪些
大篆作品
1、《睡虎地秦簡》:
(1)《睡虎地秦簡》展現的書法美非常獨到,溫潤、華貴、空靈,用筆干凈利落,不用勾挑和牽絲,這讓人聯想到弘一超然物外的行楷書法。
(2)秦王朝雖然用小篆統一了全國官方文字,但並沒有消滅異體字,民間文字多姿多彩。中國文字在演進中,秦小篆上承大篆,下啟漢隸,民間流行的書體屬於自然演進的書體。
(3)《睡虎地秦簡》的書法可以歸於自然演進的秦隸一類,也可歸入秦篆。從字形可以看出此簡文字中有相當數量的字形在減少了盤曲之後,同小篆的寫法大同小異;在筆意上略帶隸書意味,此簡冊中文字的橫畫,起筆重按、收筆輕提,已初具蠶頭燕尾的筆意。
五、石鼓文: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石鼓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周頌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散氏盤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毛公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睡虎地秦簡
㈨ 各個朝代著名的書法家是誰呢
中國歷史十大書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時間順序排名)
鍾繇
王羲之
褚遂良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
懷素
米芾
趙孟�\
董其昌
歷史上的女書法家:
王羲之的草、楷、行書,千古景仰。他的老師是東晉著名的女書法家,姓衛、名鑠,人稱衛夫人。衛夫人學習王國時鍾繇的書法,達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筆法古樸肅穆,體態自然,是楷書中的上品。
在衛夫人之前,還有一位女書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等馳名的東漢末年的女詩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親蔡邕,在文學和書法上造詣很深。蔡文姬繼承家學,在書法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唐、宋、元、明,也出現不少女書法家。唐代的女書法家有吳采鸞、薛濤、武則天。吳采鸞所書小楷,很有鍾繇、王羲之的筆意,遒勁古雅,可與衛夫人媲美。薛濤所書《陳思王美女篇》,行書,筆勢跌宕秀逸。武則天書寫草體,書法婉約。宋代女書法家有朱淑真,所書小楷,端莊精勁,深得王羲之筆法。管道升是元代女書法家。字仲姬,她是趙孟俯的妻子,趙孟俯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工書善畫,書法為元代宗師。
管道升剛嫁給趙孟俯的時候,她的書法比丈夫還好,後來趙孟俯迎頭趕上了,並超過了妻子。管道升寫的《梅花》賦小楷,清麗幽閑。
魏晉南北朝:曹操 鍾繇 王羲之 王獻之 王徽之 索靖 衛恆 衛夫人 謝安 王珣 薄紹之 蕭思話 蕭衍 王薈 王僧虔 王志 王慈 羊欣
隋唐五代 : 智永 賀知章 張旭 歐陽詢 褚遂良 顏真卿 李邕 徐浩 懷素 孫過庭 柳公權 楊凝式
宋遼金: 李建中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蔡京 歐陽修 林逋 趙佶 薛紹彭 白玉蟾 朱熹 張即之 吳琚 文天祥
元代 趙孟�\ 楊維楨 鮮於樞 倪瓚 鄧文原 康里巎巎 饒介 馮子振 張雨 柯九思
明代: 董其昌 王鐸 文徵明 祝允明 徐渭 王寵 張瑞圖 黃道周 倪元璐 陳淳 陳獻章 陳繼儒 陳洪綬 憨山 蔡羽 唐寅 米萬鍾 莫是龍 沈度 沈粲 宋克 孫慎行 釋擔當 文彭 解縉 邢侗 姚綬 張弼
清代: 傅山 八大山人 伊秉綬 金農 鄧石如 何紹基 吳昌碩 顧炎武 石濤 宋曹 查士標 鄭簠 包世臣 巴慰祖 陳鴻壽 鐵保 莫友芝 張照 周亮工 高鳳翰 鄭燮 汪士慎 李鱓 黃慎 梁巘 劉墉 王文治 錢灃 萬經 龔賢 丁敬 黃易 趙之謙 翁同龢 翁方綱 吳讓之 徐三庚 吳大徵 沈曾植 曾國藩 張裕釗 俞樾 楊守敬 姚鼐 蒲華 康有為 譚嗣同 梁啟超
中國歷史上的三位奸臣書法家
蔡京、秦檜、嚴嵩雖堪稱書法大家,但因他們的姦邪而被廢字,
故書法作品留傳下來的極少。
蔡京,福建人,為宋徽宗時的「六賊」之首,他與內廷供奉官
童貫相互勾結,要挾宋徽宗,將大宋王朝推向災難的深淵。蔡京的
書法自成一格,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書法不如蔡京。當時
「蘇黃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後人惡其姦邪,易以蔡襄。
秦檜,江蘇人,他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堅持投降,是南宋宋
徽宗時有名的奸臣。他為狀元出身,博學多才,書法頗有造詣,在
仿照徽宗趙佶「瘦金體」字體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種工整劃一、
簡便易學獨特字體,用來書寫奏摺,乃至了宋徽宗下令全國統一按
秦檜的範本字體來書寫公文。這種字體逐漸演變為印刷用的「宋體」
嚴嵩,江西人,25歲殿試中二甲進士,書法功底深厚。後來結
黨營私,殘害忠良,最終落得削籍為民,家產盡抄,其家產共抄得
黃金三萬多兩,白銀二百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
據傳,清代京城順天府鄉試的貢院大殿匾額上「至公堂」三個大字,
是大奸臣嚴蒿所書,乾隆帝想把它換掉,便命滿朝能書者寫這三個
大字,他自己也書寫數遍,但他覺得自己的御筆和其他人所寫的字,
都不如嚴嵩,只好作罷,依然讓奸臣嚴嵩的字高高懸掛。
書法介紹
書法是我國歷史悠久而又最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它以漢字特有的線條和書寫規律,表現出豐富多彩的筆法、章法和筆勢,反映人們的氣質、情趣和審美理想。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美化書寫形成,進行藝術創造的成果,在傳統文化中居有極為尊崇的地位,受到中國人民普遍的喜愛,也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
?書法藝術的形成
從書寫文字中發展起來的書法藝術,與漢字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在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器皿上,有一些刻寫的符號,與甲骨文近似,商代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漢字,在早期、中期、晚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反映出熟練的技巧和一定的審美追求,已具有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線條富有變化,排列有明顯的工整化趨勢。戰國青銅器銘文具有濃烈的裝飾風格,但直到此時,文字還是作為交流的工具,古典文獻記載表明,人們還不曾把文字的線條結構與精神生活聯系在一起。秦統一後,整理文字,刪除異體,創制小篆,富有裝飾風格,但小篆從未得到普遍使用。直到漢代隸書的成熟,使漢字的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豐富了線條的表現力。東漢時人們學習書法巍然成風,出現了論述書法功能的專著如蔡邕的《筆論》,書法才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也有人依據元代劉因在《荊川裨編》中的記述:"字畫之工拙,先秦不以為事……魏晉以來,其學始盛,自天子、大臣處士,往往以能書為名,變態百出,法度備具,遂為專門之學。"認為魏晉是書法藝術的形成期。這在學術界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甲骨文書法
這是商人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已具有書法藝術的某些要素。在商代三百年間,早期筆力雄放,中期筆鋒疏朗,後期蠅頭小楷"的風格。
?金文書法
商周戰國時代刻有在鍾鼎等銅器,兵器上的銘文,包括在錢幣上鑄刻的文字,統稱為金文。這是文字書寫中自覺追求藝術美的開始,使文字美與銅器的裝飾花紋渾然一體,銘文多為圓筆,突出流動的曲線美。
?秦代書法
秦代的書作以《石鼓文》最有代表性,這是唐初在陝西鳳翔出土的十塊刻石,每塊高約三尺,直徑二尺許,四周刻有文字,記述秦國君游獵的盛況,原文七百餘字,現存二百餘字。字體為用筆圓轉的大篆,排列工整,為當時通行的館閣書。秦統一六國後,劃一文字,以河西文字為基礎,削繁就簡,製作小篆,通行全國。 1975年湖北雲夢秦簡的發掘,說明隸書已經在秦代興起,隸書直線方折,較篆書曲線圓轉,較易書寫。
?兩漢書法
漢代的書藝以隸書為大宗,擅長寫隸書的令史,稱為"史書令史",所以漢代人稱隸書又叫"史書",除了少數刻石和符璽、印信還沿用篆書外,隸書已成為漢代通行的文字。由於使用和審美的要求,在形體上產生"八分"。在書法史上形成獨具一格的漢隸。漢隸的進一步發展,到東漢末又有了"側"(點)、"掠"(長撇)、 "趯"(直鉤)、"啄"(短撇),結構上更趨於嚴整,並逐步形成了正楷,即所謂"今隸"。東漢時形成各種流派,如以正勢結體的方正派;用筆勁直的勁直派;用毫端書寫的纖勁派;頓挫飛揚的華美派;用筆平放的平展派;剛柔精勁的秀勁派;字大厚重的雄放派;飄拂有致的恬逸派等各種風格,琳琅滿目,充分反映了人們對書法的喜好和書法藝術的繁榮。
?魏晉書法
魏晉書法承漢代書法的堅實基礎,又有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晉代的書法,可與唐詩、宋詩、元曲相提並論,一百五十多年間,書家近二百人,可謂書法藝術的頂峰。著名的魏碑,用筆和結構都有新的創造,書寫豪放奇偉,生動活潑,明顯地表現了從隸書到楷書的遞變。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嶄新風格,達到了平和自然,瀟灑雋永的境界。《蘭亭序》直抒胸臆,跌宕奔放,成為最傑出的代表作,在書法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
?隋唐書法
隋唐書法伴隨碑書的復興,又一次出現新的高漲。表現在藝術上追求剛健雄強之美,一改東晉南朝平和柔媚的風韻,形成唐代書法的特色。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書體,結構平正精密;草書大家張旭,筆勢奇偉飛動;顏真卿的正書,矯健雄偉;柳公權的用筆秀麗勁媚;懷素的"狂草"氣度恢弘,他們都在書法史上開創了新的境界,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宋代書法
宋代書法與魏晉、唐代相比缺乏鮮明的特色,這是由於帖學盛行,書家囿於守成的結果。元豐年間,著名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提倡屏除帖學以後才有所振興,宋代書法更偏重"意"的自由發揮,強調抒發個人情感,這就突破某些僵化的格式,越出前人的樊籬,出現了一些精品。
?元明清書法
元明清三代的書法基本上沿著魏晉唐宋的風格發展,書家眾多,個人成就也有超過前人的,但沒有出現開創性的大書家。元明清的書法已無法超過晉唐。
歷代書法家(東晉)--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他的《蘭亭序》書法遒媚勁健,端秀清新,純出與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歷代書法家(唐朝)--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世人稱他的字為「率更體」。虞世南說他 「不擇紙筆,皆能如意 」。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 》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貼》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 明趙涵《石墨鐫華》評雲:「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書法嚴整,不在二碑之下。」並嘆:「時信本已八十餘,而楷法精妙如此。」
歷代書法家(唐朝)--顏真卿
唐京兆萬年人,字清臣。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銜恨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被縊殺。
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工於尺牘;從褚遂良,張旭得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舒和,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人稱「顏體」。宋歐陽修評雲:「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東方朔畫贊》《 多寶塔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等皆為其名作。
《祭侄文稿》顏真卿行書墨跡。 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書法家(唐朝)--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 耀縣)人。元和初進士,歷仕校書郎、侍書學士、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他生活在中堂時期,歷穆、敬、文宗三朝,此時,唐代書法改革運動基本高成,時代賦予柳公權的使命不是開拓而是守成,柳公權的歷史功績在於他用創造精神承接顏魯公的成就,取得「顏筋柳骨」的歷史論頂,為唐代書風建設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他學顏字,但能自創新意。世稱「顏筋柳骨」,指出他們書法的不同點。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筆字斬釘截稜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象刀切一樣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歐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 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
歷代書法家(宋)--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至於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於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於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
歷代書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老人,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書法蕭散簡遠,深得晉宋間人用筆之妙,常為土大大所仿效。 《欏嚴經旨要》卷,紙本,縱29.9厘米,正書,凡二接,經文計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欏嚴經》唐般刺蜜帝譯。十卷。王安石摘錄其中觀世音發妙耳門,從聞思修。此卷,於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並無繚亂之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歷代書法家(宋)--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 顏真卿, 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於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作。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歷代書法家(宋)--趙孟�\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宋滅亡後,歸故鄉閑居,後來奉元世祖徵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著有《松雪齋集》。 趙孟�\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卻能精究各體。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後世學趙孟�\書法的極多,趙孟�\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趙氏楷書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歷代書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經歷坎坷。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寅出身於商人家庭,地位比較低下,在當世「顯親揚名」主導下,刻苦學習,11歲就文才極好,並寫得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天鄉試,獲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俯,更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
歷代書法家(清)--鄧石如
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門,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以及驁岸不馴的性格對他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20歲左右即開始了一生的游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他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傾注藝術的全部生活內容幾乎就是「交遊」二字。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始終保持布衣本色,這完全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遙」人生。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並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朴,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於探索的精神。比較而言,他的行草書不如篆隸功力深厚,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里不再贅述。鄧石如的篆刻藝術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討。
歷代書法家(清)--吳昌碩
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鍾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歷代書法家(近代)--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師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筆名和別號甚多,達250多個。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是我國著名的書畫篆刻家、音樂家、戲劇家、教育家、詩人、學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畫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把諸多科門類集歸一身,登峰造極,在中國五千 年的歷史長河中是空前絕後的,並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是中國絢麗至 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曠世奇才,享譽世界。
李叔同自幼聰穎過人,五歲時喪父,從其母王氏習誦名詩格言。十歲時始讀經史諸籍,後從 唐靜岩、趙幼梅學詩詞、書畫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書法早已享譽近代中國書壇,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的一幅 字為無尚榮耀。李叔同書法分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出家前,第二時期出家後.
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歐陽詢(557一641年),唐代,漢族,潭州臨湘(今長沙)人,字信本,史上著名楷書四大家之一。
顏真卿(709-784,一說709-785),字清臣,漢族,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國唐代書法家。 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唐代著名書法家,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地球 中國 黑龍江省 大慶市 薩爾圖區 東風新村 慶風小學 五年五班 姜昊佐
㈩ 睡虎地秦簡又稱雲夢秦簡,美妙的名字代表什麼呢
雲夢秦簡
中國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的竹簡。1975年發掘出土。共1100多枚。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簡文為墨書秦篆 ,有的寫於戰國晚期,有的寫於秦始皇時期。
竹簡經整理編纂,分為《編年記》、《語書》、《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為吏之道》和《日書》9種。其中最重要的是有關秦代法律的文書,其內容已超出戰國李悝的《法經》,具備了刑法、訴訟法、民法、軍法、行政法、經濟法等方面內容。對農田水利、牛馬飼養、糧食貯放、徭役征發、刑徒服役、工商業管理、官吏任免、軍爵賞賜、物資賬目、軍官任免、軍隊訓練、戰場紀律、戰勤供應、戰後獎懲等,都有具體規定,而以刑法最為成熟。這批竹簡是研究戰國晚期到秦始皇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的可信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