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分子生物學成果

中國分子生物學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14 00:01:07

⑴ 我想知道分子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

這個問題太大了。給你點線索吧,現在比較熱的是表觀遺傳方面的研究,比如蛋白的乙醯化,基因的甲基化調控等

⑵ 我國不斷在分子生物學上獲得成果,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我覺得這些在分子生物學上面獲得的成果,對我國的科學事業發展非常有幫助,因為分子生物學是目前所有生物學的基礎,我們都知道人是由細胞組成的,而細胞也是有很多分子組成的,人身體裡面的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物質也是由分子組成的,把這些分子物質研究透之後,對我們的人類健康以及科技發展有非常大的好處。而且這些分子生物學上的成果,能夠促進一些產品發展,也能夠研製一些對我們身體有健康的產品。我們都認為科學是無國界的,所以這些分子生物學上面獲得的成果,也同樣可以被其他國家所利用,然後共同研製出對全人類有益的東西。關於我國不斷在分子生物學上獲得成果這件事,我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首先直接表明了我國的分子生物學事業正在前進。

因為我國不斷在分子生物學上面獲得研究成果,這可以表明我國的分子生物學事業發展非常好,有很多非常突出的人才,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我國的分子生物學事業才能不斷取得進展,所以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如果大家對於分子生物學這門學科有興趣,可以去購買一些相關的書籍查閱一下。

⑶ 近年來有哪些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當中

CRISPR/Cas9 - 靶向基因編輯技術 做基因敲除目前最好用的方法。。。除了敲除 基因編輯也都用這技術 目前最火的。

⑷ 中國近年來生物學的成就``

中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的主要進展

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重點領域:高產優質農作物的遺傳育種、轉基因技術和動物克隆、生物反應器、基因和蛋白質工程疫苗及葯物、基因治療等。

農業生物技術:中國在超級雜交稻研究與組合應用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已選育出一批兩系法亞種間雜交稻新組合,較好地實現了雜種優勢與理想株型的結合。育成的超級雜交稻組合比現在生產上應用的雜交稻組合增產15%-25%。2000-2001年超級雜交稻累計推廣300萬畝,共增產優質稻穀3-4億公斤。優質小麥品種業已得到推廣。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開發方面,中國已經有轉基因耐貯藏番茄,轉查爾酮合成□基因矮牽牛、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抗蟲棉花等5種自主研製的轉基因植物通過了國家商品化生產許可,並有20餘種轉基因植物進入環境釋放階段。2000年中國轉基因作物(主要是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達到50萬公頃,列世界第四位。同時,中國轉基因植物的研究體系和安全評價體系也基本建立起來,其中包括以基因研究為主的上游部分、以植物遺傳轉化為主的中游部分和以生物技術育種為主的下游部分的研究體系。

農業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包括殺蟲、抗病、共生和聯合固氮等微生物的遺傳改造和應用取得良好進展。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農業重組微生物環境釋放面積最大、種類最多和研究范圍最廣的國家,所取得的成就已受到各國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在中國境內申報並通過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批準的農業重組微生物在40例以上。

在動物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轉基因魚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獲得了生產人葯用蛋白的轉基因動物;獲得了山羊、牛等一大批克隆動物,其生產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此外,部分畜禽基因工程疫苗已經達到了商業化生產的階段。

醫葯生物技術:經多年努力,基因工程葯物產業初具規模,批准上市的產品有18種,進入一、二期臨床的有21種,處於臨床前開發的有35種。產品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例如α1b干擾素國內市場佔有率已達60%。治療性乙型肝炎疫苗初露端倪:血源性乙肝抗原-抗體復合物已獲特殊臨床試驗批文;基因工程乙肝抗原-抗體復合物即將進入臨床試驗,成果已獲中國和國際專利,目前正在開展三重復合物新型疫苗研製。人工血液代用品技術轉讓成功,已建成中試規模基地,連續多批產品達到質控標准。通過產學研的結合,中國基因工程制葯業具備一定生產能力的企業已有60多家。

生物技術葯物由仿製逐步向創新轉變,在世界前十種銷量最大的品種中,中國能生產八種。此外,應用於診斷或導向葯物的單抗和單抗衍生物的研究進展順利,為今後抗體產品的產業化奠定了基礎;遺傳病的基因診斷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腫瘤免疫治療、抗血管治療、組織工程、生物晶元和幹細胞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與重要進展;基因治療的關鍵技術實現突破,B型血友病、惡性腫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五種治療方案進入臨床試驗。中國的生物技術產品銷售額已從1986年的2.6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0年的200億元人民幣。

摘自網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⑸ 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項目成果

實驗室在勤奮踏實的科研創新中走過了20年,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保持了本實驗室在國內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中的領先地位。我們的研究人員不斷叩開Science、Cell、Nature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的大門,在基因功能及其調控的研究中嶄露頭角,2001年,張永蓮研究員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論文,開創了國內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先河;李林研究員在《Molecular Cell》上發表的論文5年中的他引次數達到173次。本室共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其中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的220餘篇。1997年以來,篇均影響因子連年攀升,2006年達到4.8。在承擔項目方面,國家「九五」期間,本實驗室承擔973項目2項,863項目7項,攀登計劃課題3個,國家基金委項目33項;「十五」期間,本實驗室主持973課題7個,參加課題3個;主持863攻關項目1項、863項目10項,參加4項;國家基金委項目44項。2006年,本實驗室新增973課題3個,863專題4個,重大研究計劃3項,國家基金委創新優秀團體1個,基金委項目9項,中科院及上海市項目共18項。建室二十年來取得的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的有「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氨基醯-tRNA合成酶及其與相關tRNA的相互作用」(獲2001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核糖體失活蛋白與核糖體RNA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獲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tRNA和5SRNA結構功能與進化的研究」(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雄激素對大鼠PSBP基因轉錄的調控」(199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蛋白酶抑制劑的結構與功能」(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此外,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獎18項,何梁何利獎等冠名獎4項。

⑹ 你還了解我國生物科學發展的哪些成果

1、中國在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與應用、轉基因植物研究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也日臻完善,廢水處理新型反應器和新工藝的開發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3、一大批生物技術成果或已申報專利,或進入臨床階段,或正處於規模生產前期階段,若干生物技術公共研發平台初步形成;

4、中國的基因檢測服務能力在全球已處於領先地位,出口葯品已從原料葯向技術含量更高的制劑拓展,高端醫療器械核心技術的突破大幅降低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價格;

5、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物發酵產業產品總量居世界第一。

(6)中國分子生物學成果擴展閱讀:

生物技術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傳統生物技術、近代生物技術、現代生物技術。傳統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是釀造技術,近代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是微生物發酵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的技術特徵就是以基因工程為首要標志。

現代生物技術在70年代開始異軍突起,近一、二十年來發展極為神速。它與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並列為影響未來國計民生的四大科學技術支柱,被認為是21世紀世界知識經濟的核心。

生物技術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醫葯衛生、食品輕工、農牧漁業、能源工業、化學工業、冶金工業、環境保護等幾個方面。其中醫葯衛生領域是現代生物技術最先登上的舞台,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成效最顯著、發展最迅速、潛力也最大的一個領域。

⑺ 中國近5年來醫學,生物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A.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本質與規律的學科.核酸與蛋白質(有人認為還有糖)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因此核酸與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今後仍然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主要內容.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幾乎一切生命活動都要依靠蛋白質(包括酶)來進行.蛋白質分子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除了要闡明由氨基酸形成的並有一定順序的肽鏈結構外,今後將特別重視肽鏈拆疊成的特定的三維空間結構,因為蛋白質生物功能與它的空間構型關系極為密切,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與傳遞者,遺傳信息由DNA~RNA一蛋白質的傳遞過程,稱為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是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研究的核心.其基本問題己比較清楚,當前研究的重點是:
①約經10一15年,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全序列(遺傳密碼)可以測出,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
②真核生物基因表達過程在各層次上調節的研究仍然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任務. 分子生物學的概念、方法與技術和各學科的滲透,正在形成很多新的學科,諸如分子遺傳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神經分子生物學、分子分類學、分子葯理學與分子病理學等等.因此分子生物學在生命科學中的主導作用還將要持續下去。

B.遺傳學
遺傳學比分子生物學更具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但現代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不可分割、相互交叉的兩個學科,且很難截然分開.
有些著名的遺傳學家把遺傳學概括稱為基因學,因為現代遺傳學主要是研究生物體遺傳信息傳遞與表達的學科.基因攜帶的信息是由基因的結構所決定,信息的表達是由基因的功能實現的,因此遺傳學研究的是基因的結構與功能.從遺傳學的角度看,所有生命現象的機制,追根究底都會與基因的結構與功能相關.因此遺傳學在今後較長時間仍然是生命科學的核心學科和推動力.
有人估計人體細胞內約有10萬個基因,迄今弄清楚的不到5%,所以與重要生命活動有關與疾病有關的新基因的發現與闡明將是今後幾十年的重要任務。

C.細胞生物學
著名生物學家威爾遜(Wilson)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提出一句名言「一切生物學關鍵問題必須在細胞中找尋」,至今還有著很深的內涵.魏斯曼與摩爾根都曾先後試圖在細胞研究的基礎上建立遺傳、發育與進化統一的理論,雖然當時沒有找到具體解決的途徑,但關於細胞的知識在生物科學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細胞是一切生命活動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科學,細胞的結構.細胞代謝、細胞遺傳、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細胞信息的傳遞與細胞的通訊等是細胞生物學主要研究內容.雖然今後細胞生物學研究的內容是全方位的,但概括起來可能是兩個基本點:
一是基因與基因產物如何控制細胞的重要生命活動,如生長、增殖、分化與衰老等,在此要涉及到一個全新的問題,細胞內外信號如何傳遞;二是基因產物一一蛋白質分子與其他生物分子如何構建與裝配成細胞的結構,並行使細胞的有序的生命活動.
今後20多年,以下一些問題可望取得重要進展與突破:
①遺傳信息的儲存、復制與表達的主要執行者——染色體的結構與功能可能在不同的結構層次上得到闡明.
②細胞骨架(包括核骨架與染色體骨架)的研究將得到全方位的進展.
③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的結合,將在細胞分化機理研究方面有重要突破,為發育生物學快速發展奠定基礎.
④細胞衰老與細胞程序化死亡的機理將在更深層次上闡明.
⑤以細胞分子生物學為骨幹學科與其他學科結合,人工裝配生命體的理想可能逐步實現。

D.發育生物學
從一個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如何發育成為一個結構與功能復雜的個體,是至今未能解決的生命科學的重大課題,也是發育生物學的主課題.由於近幾十年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與細胞生物學所取得一一系歹(突破性成果與知識的積累,已為解決這一重大課題創造了條件,這也就是今後發育生物學應運而飛速發展的原因。
發育生物學當今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細胞的基因如何按一定的時空關系選擇性地表達專一性的蛋白質,從而控制細胞的分化與個體發育.闡明基因在多層次水平上控制胚胎的發育就不僅是涉及到個別基因的問題,而是一系列調節基因在時空上的聯系與配合,從而支配發育的程序.雖然這是難度極大的課題,但近年已初見端倪並有所突破.估計今後發育生物學將沿著這條道路深入下去,並可望取得豐碩的成果。

E.神經科學(或腦科學)
神經科學是研究人與動物神經系統(主要是腦)的結構與功能,在分子水平、神經網路水平、整體水平乃至行為水平闡明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活動規律的學科群.腦的結構與功能是無比復雜的高級體系,含有10 11細胞.它是感覺、運動、學習、記憶、感情、行為與思維的活動基礎.大腦細胞,口何指導人與動物的行為是未來生物學中最富潛力與最吸引人的領域;神經科學的崛起,預示著生命科學又有一個高峰的來臨.神經科學或腦科學必然在下世紀促進認知科學與行為科學的興起.因此各國政府投入巨資支持這一課題,包括美國總統簽署的「命名1990年1月1日為腦的10年」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今後幾十年內可以預示到的神經科學突破性的進展可能包括:
①在分子到行為的各層次上闡明學習、記憶與認知等活動的基礎;
②很快會發現與闡明一系列與記憶、行為有關的基因與基因產物;
③神經細胞的分化與神經系統的發育研究會有重大進展;
④腦機能在理論上的進展與突破(如模式識別、聯想記憶、思維邏輯機理的闡明)會 促進新一代智能計算機與智能機器人的研製;
⑤一系列神經性疾病與精神病的病因可望在神經生物學研究中得到解釋.

F.主態學(包括物種多樣性保護研究)
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由於生態學理論與應用是與世界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以至人類本身在地球上繼續生存緊密相關的,尤其是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生態學的重要性就變得十分突出.未來生態學的主要任務是協調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所以生態學經典學科的概念與研究內容必然要適應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不斷改變.
今後生態學研究的重點可能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生態群落的多樣性、穩定性與演變規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②全球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
③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永續利用也是保護人類自身生存環境尤其是拯救瀕臨絕滅的 生物種類更加具有緊迫性;
④城市生態學與經濟生態學將迅速發展;
⑤生態工程與生態技術將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

G.空間生命科學
空間環境向生命科學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為生命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21世紀人類的空間活動將要離開地球附近,探索月球及其他太陽系的大體.這就要求人在地球外各種環境中能長期地生活和工作,首先是在,長期空間飛行器中航行,月球站以及火星或火衛站等,空間醫學必須有重大突破,解決長期在地外空間所遇到的宇航員骨質疏鬆,肌肉萎縮和兔疫功能變化等生理學難題,同時,與開拓大疆相關聯的是受控生態系統,創造一個不需要外界補給,而使人們能在其中長期生活的環境.這些問題有希望在21世紀20一30年代解決,其中空間生理學問題有可能利用中醫和中葯的方法取得某些重大突破.
地球外層空間為研究重力生物學提供了理想的條件,重力條件對各種層次結構生物的影響仍然是21世紀重力生物學的主題,今後的研究重點將集中於細胞,綠色植物,一些微生物和小動物.特別是重力環境對哺乳動物細胞形態、結構、變異和基因表達的影響將是一個熱點.重力生物學的學術意義在於揭示重力效應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是自然科學的基本問題;另一方面,重力生物學的成果將是空間制葯及空間生態系統等應用領域的基礎,重力生物學的學術和應用都是下個世紀的重要課題,可望在21世紀20-30年代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地外生物探索是生命起源的重大課題,其中地球以外的智能生物探索是一個長期的 課題.地球上的人類正在向外層空間發射電波和接收訊號.外星人與地球人之間可能存在的學術和技術差距不僅是一種危險,也是自然科學的重大前沿問題,將被持續地研究下去。

①人類基因組的全序列(遺傳密碼)將在10一15年測定完畢,為全部遺傳信息的破譯奠定基礎.
②與生命活動有關的重要基因與重要疾病有關的基因將被陸續發現,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控制記憶與行為的基因、控制衰老與細胞程序性死亡的基因、控制細胞增殖的系列基因、胚胎發育多層次網路調節基因.新的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發現與其生物學功能的釋明將大大提高對生命本質的了解.
③人與動物的高級生命活動:感知、思維、記憶、行為與感情的發生與活動機制在腦科學研究突破的基礎上,有更深的認識.
④癌症的治療將有全面的突破,愛滋病的防治得到控制.
⑤在闡明地球上原始生命起源的基礎上,人類還可能在實驗室合成生命體,這種生命體應具有原始細胞的基本特徵.
此外生命科學與農業科學的交融,將全面更新、拓展與創新現代化農業.

⑻ 分子生物學發展中的標志性成果及其對學科的意義

1.
密碼子閱讀方向:5』端至3』端,多肽合成方向:n端到c端。
11.
分為:離子通道型受體,g蛋白偶聯受體,酪氨酸激酶型受體。
12.
常用技術有:磷酸鈣轉染,脂質體轉染,電轉染,病毒侵染,顯微注射....挺多的,你挑4個寫就行了。
諾貝爾團隊·魚

閱讀全文

與中國分子生物學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