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1)2015年重大的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Ⅱ 2015年中國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
1、2015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發射首飛成功。
長征六號為三級火箭,有700km高度太陽同步軌道500kg的運載能力。該火箭成本低、高可靠、適應性強、安全性好,有許多新技術是在中國國內首次應用,研製難度很大。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於2009年獲得國家正式批復立項,並於2013年12月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完成場箭合練。
2015年9月20日7時01分,長征六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一箭20星」首飛成功,不僅標志著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而且創造了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這也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
2、2015年9月25日:2015年成都IVV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
第十四屆IVV奧林匹克運動會由國際市民體育聯盟(IVV)、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國際市民體育聯盟中國總部(CVA)、成都市體育局、成都市政府外辦、成都市旅遊局、成都市博覽局、錦江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將於2015年9月25日—29日在中國成都舉行。
3、2015年10月5日:中國葯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女性得主。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如何將青蒿素從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來,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4、2015年12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它具有能量解析度高、測量能量范圍大和本底抑制能力強等優勢,將中國的暗物質探測提升至新的水平。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2016年12月29日通報,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近兩個月內頻繁記錄到來自超大質量黑洞CTA 102的伽馬射線爆發。這是暗物質衛星科研團隊自衛星上天後首次發布觀測成果。「悟空」觀測到的現象表明,黑洞CTA 102正經歷新一輪活躍期。
5、2015年7月31日:冬奧會申辦成功
2015年7月31日,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上,國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 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中國北京獲得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
Ⅲ 2014到2015年我國重大科技成果5條簡單
一、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後第三個具備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設計、建造、調試、使用一體化綜合能力的國家。該平台為創建「海上大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帶動了國內海洋工程、船舶、機電製造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
二、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創新超深層生物礁優質儲層發育與成藏富集機理認識,形成超深層地震勘探、鑽井及測試三項核心技術,在6500~7000米的深度發現了我國首個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也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氣田。
三、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研發了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系列,開創了化學工程技術在超深井超稠油開發領域成功應用的先例,為塔里木盆地數十億噸儲量乃至國內外同類油藏的開采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借鑒。
四、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
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2個醫療領域的重大專項共有11項成果獲獎。這兩個專項圍繞人口健康和產業發展,幾年來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研製出一大批新葯品種,傳染病防控能力顯著提升。
五、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
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我國建立了舉國體制集成創新性的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依託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針對防控各個階段中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開展全國多學科集成大協作攻關研究,為全球防控流感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幅提升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處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Ⅳ 中國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改革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都在飛速發展,在高科技領域間距已經與西方發達國家慢慢減小,甚至有些領域已經超越西方國家,成為他們遙不可及的夢。
當然,在科技上,我們跟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還需要更多的科學家。現在我們小學也開科學課,但確實有一個問題,就是好多學校不知道怎麼上科學課,因為沒有積累,有的甚至是音樂課老師來上科學課。
這就麻煩了,因為科學課是對老師要求最高的學科,是真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懂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科學。有了興趣,那什麼都好辦了,就算孩子有時候像陳雲霽樣,脫離一下,但很快又會回到正軌。現在的科學課很多就是考試時發點資料,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完全不考慮孩子是不是真的對科學感興趣了。這樣反而扼殺了孩子對科學的愛好。家長可以給孩子准備一些能夠激發孩子興趣的書。
Ⅳ 2015年在你的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什麼
crispr~cas9及衍生技術,很有可能成為便捷的通用基因組編輯工具,就像機器語言進步到專匯編屬這么重大的突破,未來也許真的是生物碼農的時代。人機介面,會從滑鼠鍵盤屏幕變成腦控。腦電波控制機電義肢已經快走到臨床了,未來會有更多更廣泛的開發。
Ⅵ 中國2015年到10月為止最新的科技成就有哪些(急用,越快越好,最低有20懸賞)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或生物學獎。
【一】、中國研成首顆量子衛星關鍵部件 世界第一
12月12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學科發展戰略院士論壇」上透露,由中國科學家完全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現已完成關鍵部件的研製與交付,衛星有望先於歐美在2016年左右發射,在軌設計壽命為2年。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旨在建立衛星與地面間遠距離量子科學實驗平台,並在此平台上完成多項大尺度量子科學實驗。該項目啟動於2011年,由中科院院士、中國量子科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潘建偉團隊牽頭實施。
專家們認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關鍵部件的成功研製,不僅是中國保密通信領域「殺手鐧」技術研發的重大突破,實現了從跟隨創新到引領創新、從集成創新到原始創新的跨越,同時也是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的重要創新,它有望將人類科技發展史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具備覆蓋全球的能力。
話說這玩意有多先進,樓主也不是很了解,總之就一句話,「不明覺厲」啊,今兒高興,中午來一杯!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曾評論: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中國或將先於歐洲和北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建立首個全球量子通信網路。
如今,中國距離這一預言的實現已越來越近……
二】、中國超強超短激光器實現1千萬億瓦輸出
國際首次美軍試驗艦載激光武器(資料圖)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日前在超強超短激光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正在研製的10PW(千萬億瓦,拍瓦)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實現了1PW激光脈沖輸出,這是國際上基於光學參量啁啾脈沖放大器首次突破1PW激光峰值功率大關,驗證了啁啾脈沖放大鏈(CPA)與光學參量啁啾脈沖終端放大器(OPCPA)相結合的混合放大器方案作為10PW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總體技術路線的可行性。
據介紹,拍瓦超強超短激光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在激光加速、激光聚變、核醫學等領域有重大應用價值,是國際激光科技競爭前沿之一,多個國家已提出了大型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研究計劃。
恩...話說這玩意簡單點說可以在0.001秒內可能時間更短,就可以讓擊中的物體直接氣化成分子甚至是原子。好厲害有木有...我們申明,這項科技絕對是民用不會應用到武器上(笑)。
【三】、中國臨空飛行器試驗成功 未來可近太空旅遊
圖為直徑7米的360度雙圓周裸眼3D穹幕。11月16日上午,在深圳會展中心三個機器人的勁歌熱舞中,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拉開了帷幕。
劉若鵬博士介紹了「光啟」從做超材料起步到雲計算、大數據再到近太空開發的研究,目標其實就是改變未來人類的生存條件。劉若鵬說,近太空(臨近空間)是指離地30公里—800公里這層空間,低於衛星軌道,高於戰斗機飛行高度,氣流溫度都比較穩定,無論科研還是國防都十分重要,各國都去開發,還沒有真正成功,但光啟去年已經成功進行了臨空飛行器試驗。造價只有衛星的1/10,並打破了WiFi數據傳輸的壁壘;同時,他們還在推進近太空載人旅行項目。
【四】、中國攻克第四代核電核心技術 世界領先水平
圖為主氦風機試驗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HTR-PM)的核心裝備——主氦風機試驗樣機,已於本月初在上海電氣集團鼓風機廠通過業內專家評審和鑒定。
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採用電磁軸承的大功率主氦風機,大量採用了創新技術,無論功率還是技術水平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標志著我國已攻克世界高溫氣冷堆先進核電技術研發中的主要技術難關。在未來,這一主氦風機將被安裝在位於山東省榮成市的華能石島灣核電廠,該核電站將是世界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電特徵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
【五】、保密神器:中國開建全球最長量子通信干線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通信方式,它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信網路的核心要素。
今年上半年中國開始建設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光纖量子通信干線——連接北京和上海,光纖距離達到2000公里。
數據安全依賴於密鑰(由數字0和1組成的一段序列,用於對信息進行加解密)的安全性。然而傳統的加密系統中,密鑰在傳輸過程中面臨著被竊聽的風險。 而量子通信通過一項利用光子微觀特性的量子密鑰分發技術「解決了現有通信系統中這一最薄弱的環節」,提供量子密碼產品和服務的瑞士公司ID Quantique的共同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格列瓦·里波迪說。
量子密鑰分發利用單光子的量子狀態對密鑰進行編碼。當存在任何竊聽時,量子力學原理決定了這種行為一定會擾動光子的量子狀態,從而被通信方察覺。中國上述投資約1億美元的開創之舉和上面提到的聯合研究中的系統都應用了量子密鑰分發技術。
Ⅶ 2015年取得了那些科技成就
國內的可以參考科學技術進步獎。當然2015才開始,目前似乎還沒有比較重大的專科學發現。
2015年國家科屬學技術進步獎獲獎情況
2015年1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氫彈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於敏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與東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美的空調《房間空氣調節器節能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項目從空調器的核心部件、控制系統、製冷系統三方面進行節能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生產,取得了多項創新突破,並實現了產業化。
Ⅷ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製造超級計算機、人工合成蛋白質、成功研製激光器、載人航天技術、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等
1、超級計算機
神威藍光,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這台名為「神威藍光」的計算機2012年9月16日安裝在山東省的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神威系統每秒能進行約1千萬億次運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計算機之列。更為重要的是,該系統採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處理器是由本國的一家計算機研究所設計、在上海製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質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3、激光器
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4、載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5、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Ⅸ 2015科學方面的重大發明
NO.1、柔宇科技科技創新成果——可折疊式智能移動影院Royole-X
查看大圖
可折疊式超高清智能影院Royole-X展現的顯示技術令人驚嘆,它是前所未有的移動影院體驗。據小編了解到,這款產品基於新型AMOLED技術,對比度比傳統LCD高出至少1個數量級,響應速度也比LCD要快1000倍,3300ppi的屏幕解析度更是iPhone 6S的10倍,是當前全球顯示領域產品的最高物理解析度。Royole-X同時配備了柔宇科技自主研發的首款智能移動顯示操作系統Royole-X OS,設計相當人性化。Royole-X首次將超高清大屏顯示和立體聲有源降噪耳機通過可折疊方式完美融為一體,讓用戶真正地如同置身高端私人影院。可以說,Royole-X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穿戴式設備的設計理念,是柔宇科技繼發布全球最薄0.01毫米柔性顯示屏之後對科技創新的又一次詮釋。當 前國內市場充斥著很多電子產品,包括形形色色的VR設備,都只是簡單模仿國外的概念並做了本土化,缺乏核心技術創新,所以這些產品也很難進入歐美市場,面 臨著眾多專利的壁壘限制。Royole-X展現的諸多技術創新和全球首創的可折疊式設計,可能會引領穿戴式電子產品設計新潮流,難怪一向對創新極度挑剔的 美國人也對柔宇科技的這款產品尊重有加,熱情如火。據悉Royole-X已在美國市場受到極大關注和追捧。
NO.2、特斯拉科技創新成果——Tesla Model S
查看大圖
Tesla Model S是一款由Tesla汽車公司製造的全尺寸高性能電動轎車,外觀造型方面,動感的車身線條使人過目不忘;在前臉造型方面,該車採用了自己的設計語言;另外,特斯拉Model S的鍍鉻門把手在觸摸之後可以自動彈出,充滿科技感的設計從拉開車門時便開始體現。相信這款車一定會讓你過目不忘。
NO.3、Jibo Inc.科技創新成果 ——Jibo機器人
看過電影《超能陸戰隊》的朋友都想擁有大白,而Jibo Inc.的這項最新科技創新發明成果讓你的夢想實現了。Jibo機器人是一款和大白一樣的暖心管家,它能夠記錄家庭中每個人面孔,幫助家人做備忘提醒,甚至是打理日常生活。如果一個殘疾者能夠擁有這樣一個貼心的家庭助手,那麼生活中的很多難題都將迎刃而解:Jibo幫你訂餐,Jibo幫你告別臉盲,Jibo讓你不再孤單。這項由MIT教授Cynthia Breazeal所研發Jibo機器人自然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NO.4、Nest的科技創新成果——智能恆溫器Nest Learning Thermostat
查看大圖
這是一款懂你溫度的智能家居,智能家居硬體公司 Nest 發布了第三代Nest 學習型恆溫器。它增強了 Farsight 「遠視」 功能,當用戶遠距離靠近恆溫器時,恆溫器會自動顯示時間或溫度;同時新功能 Furnace Heads-Up(保險絲提醒)可以在跳閘時,通過手機 App 向用戶發送提示。
NO.5、大疆創新的科技創新成果 ——無人機Phantom 3
查看大圖
這是無人機領域的再次創新。大疆創新的這款產品與汪峰求婚無人機為同系列,但在功能上進行了升級,可以拍攝4K視頻、能進行實時720航拍畫面直播,DJI Pilot App的功能也更加全面,能讓每位用戶都能夠輕松完成專業水準的影像拍攝。而對大疆而言,Phantom 3系列是大疆創新的又一里程碑,也進一步拓寬了無人機領域的技術創新。
NO.6、Deka Robot Arm的科技創新成果 ——電子智能義肢
查看大圖
電子智能義肢的出現會讓更多的人會因此站起來,而目前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正式批準的DEKA手臂系統(DEKA Arm System)醫療器械,可以接收患者殘肢處肌肉收縮的電活動信號,並將這些電信號傳輸到假肢中的計算機處理器,處理器會將信號進一步轉化為肢體活動。
NO.7、Bitfinder的科技創新成果 ——空氣凈化器Awair
查看大圖
Awair不但好看也好用,它可以檢測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灰塵顆粒和有毒化學物質等指標。檢測收集完畢後它就會生成報告,告訴你何時該開窗換氣、更換空氣凈化器濾網。而且,Awair的建議都是根據梅奧診所的建議所作出的,十分可靠。
NO.8、三星的科技創新成果 ——眼控滑鼠eyeCan
查看大圖
「EYECAN」採用了與顯示器相連的BOX形狀,使用者只需將它與顯示器進行連接,按眼睛高度進行設置,便可以看著顯示器自如地寫字或使用電腦。使用者通過眼球運動,移動滑鼠指針,朝著特定圖標、文件夾、鏈接凝視一秒或眨眼,即可進行點擊和滾動等操作。動一動眼,就知道你要什麼,這款高科技滑鼠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去關注的。
當然除了以上8款科技創新發明成果,還有很多科技創新發明成果值得我們去關注,比如3D列印跑車、微軟Surface Pro4、Cube 3D列印機等等。總之2015年時科技產品爆發的一年,而每一款創新科技產品都非常值得我們去關注,甚至是期待早日可以用上。
Ⅹ 21世紀的重大的科技成果有什麼
1、兩只克隆猴在我國誕生。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5年努力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標志著我國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率先開啟了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2、北京大學江穎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領銜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將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等領域展現出廣闊應用前景。
3、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實現水上首飛。AG6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研水陸兩棲飛機,對於填補我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國家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能力建設需要具有里程碑意義。
4、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創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5、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於2018年2月返回,標志著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所獲取的連續和實時數據為我國的氣候預報和環境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技創新大潮澎湃 重大成果競相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