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礦山轉讓需要准備什麼手續
礦山所有人(采礦權)申請轉讓采礦權的需向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申請辦理,辦理采礦權轉讓需提交以下材料:
1、轉讓申請書;
2、轉讓人與受讓人簽訂的轉讓合同;
3、受讓人具有與礦山建設規模相適應的資金、技術和設備的證明材料,受讓人為企業的,提供營業執照;
4、轉讓人具備符合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的轉讓條件的證明;
5、礦產資源開采情況的報告;
6、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采礦權使用費、礦產資源補償費等規費的證明;
7、轉讓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的,需提供采礦權價款評估結果確認書及采礦權價款處置證明材料;
8、國有礦山企業轉讓采礦權的,需提供有關主管部門同意轉讓采礦權的批准文件;
9、區(縣)地礦主管部門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意見;
10、申報單位(人)委託代理的,需提交授權委託書;
11、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材料。
采礦權轉讓程序
1、申請人到市行政許可服務中心窗口依法申領、報送相關申報表和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
2、窗口預審合格後受理;
3、准予受理的,經辦處室對提交的全部材料進行審查,必要時現場勘察,提出初審意見;
4、需要聽證的,組織聽證會;
5、會審審定,做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並說明理由,並通知轉讓人與受讓人;
6、雙方到同一窗口領取《批准轉讓通知書》或者《不予轉讓通知書》(雙方應當自接到批准轉讓通知書之日起60日內,到原發證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采礦權轉讓辦事時限
自受理之日起20日內,聽證時間不計算在此期限內。
采礦權轉讓時限劃分
1、經辦處室審查、現場踏勘提出初審意見8天;
2、會審審定,做出決定7天;
3、制定並下發《批准轉讓通知書》或者《不予轉讓通知書》3天;
4、申請人到行政許可中心領取通知書2天。
(雙方應當自接到批准轉讓通知書之日起60日內,到原發證機關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采礦權轉讓收費標准:該項審批不收費。
B. 臨縣各煤礦的情況
有龐龐塔煤礦、勝利坪煤礦、焉頭煤礦、曰明煤礦、胡家溝、彥橋溝、大狗煤礦等
臨縣簡介:
臨縣,位於黃河中游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東屏呂梁山連接方山,西臨黃河與陝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北靠興縣,南接離石、柳林。面積2979平方公里(2013年)。轄23鄉鎮,是呂梁地區人口最多的縣。
臨縣紅棗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2012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中國紅棗產業龍頭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經濟林產業示範縣」等。
礦產資源
截止2006年底,臨縣己探明各類礦產17種,主要有煤炭、煤層氣、含鉀岩石、鐵、鋁釩土等。
煤炭:面積約2570平方公里,占臨縣縣總面積的86%,煤儲量311.75億噸。
煤層氣:探明儲量4000多億立方米。
含鉀岩石:勘探預測可靠含鉀岩石儲量為10億噸,遠景儲量30億噸,正式完成C+D級儲量4.7447億噸,其中C級3.6億噸。
鐵礦:均為沉積型、風化殘積型山西式鐵礦,主要分布在東部城庄、玉坪、湍水頭及南部招賢、林家坪一帶。已探明儲量573萬噸。
鋁礬土:主要分布在湍水頭一帶,面積2.5平方公里,探明儲量1836萬噸。
石灰岩:主要分布在郝家岔一一龐龐塔一一棗窪一帶,儲量約為25億噸。
花崗岩、大理石:共12個品種,主要分布在紫金山、架爾梁山、銀洞山,總儲量約2億立方米。
C. 礦山轉讓需交哪些稅
1、企業所得稅
轉讓收入要並入轉讓方的應納稅所得額繳納企業所得稅。依據我國《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
2、營業稅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轉讓方在轉讓采礦權時一並有償轉讓礦井等財產的,應按轉讓全額徵收銷售不動產營業稅;只轉讓采礦權,不轉讓礦井等財產的,不應徵收營業稅。此外,轉讓雙方當事人均需繳納印花稅,稅率為采礦權轉讓合同上所載金額的萬分之五。
(3)煤礦轉讓收購擴展閱讀:
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了培育、規范礦業權市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和《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其管轄海域出讓、轉讓礦業權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探礦權、采礦權為財產權,統稱為礦業權,適用於不動產法律法規的調整原則。
依法取得礦業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稱為礦業權人。
礦業權人依法對其礦業權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
第四條礦業權的出讓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根據《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管理辦法規定的許可權,採取批准申請、招標、拍賣等方式進行。
D. 國投新集股權轉給中煤集團給,好事還是壞事
ST新集公告顯示,該次無償劃轉完成後,中煤集團將成為控股股東,國投公司不再持有股份,本次無償劃轉前後,公司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更。記者梳理發現,神華集團旗下的國華能源(7.59%)、安徽新集煤電(7.18%)、中國海運(4.90%)均是該公司重要股東。
上述*ST新集證券代表處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ST新集此前沒有任何被劃轉預兆,「這可能更多還是兩家央企在討論的事情。」
談及*ST新集目前的運營狀況,上述人士表示已逐步步入正軌,摘掉ST帽子概率較大。鑒於此前*ST新集相對獨立的運營方式,大股東變更不會對公司正常運營造成太大影響。
對於股權被劃轉的原因,上述*ST新集證券代表處人士認為,更多還是由於中煤集團的全產業鏈優勢,能與*ST新集互補。對於劃轉後的融合,其表示,以後風格或許會有變化,但*ST新集的經營層也有其自身優勢,雙方應該能比較好融合。
姜淳也認為,中煤集團也比較看重*ST新集較高的管理水平,成為控股股東後將更利於雙方的合作,擴大中煤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則是*ST新集地處長三角,離沿海發達市場近,利於市場協調。中煤集團更多還是看重*ST新集在煤炭行業的地位。
*ST新集公告顯示,《股份無償劃轉協議》需要在取得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批准和證監會對此事項無異議並豁免劃入方的要約收購義務後方可生效。
在姜淳看來,此次轉讓是國資委主導的,兩家央企協商而達成,「談不上誰主動誰被動,更多是基於產業狀況的一拍即合。」股權劃轉進度應該比想像中要快。
國投公司曾在債券信息中公告,將旗下國投電力和*ST新集部分股權無償劃轉給中國海運。7月底,其還發布提示公告稱,為促進央企產業整合,擬將所持*ST新集股權劃轉至其他央企。
中煤稱國投煤炭板塊都將進來
在7月初,國資委宣布,國投公司推動煤炭公司向礦產資源開發企業轉型,未來5年將全部退出煤炭業務。據姜淳透露,此次轉讓不僅*ST新集,「國投煤炭板塊都要進來。」
記者注意到,國投公司煤炭板塊經營實體主要有全資子公司國投煤炭有限公司、國投煤炭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ST新集。2015年以來公司主要煤炭項目建設步伐有所放緩,公司控股煤礦企業原煤產量及商品沒銷量均有所下降。
國投發債的跟蹤評級報告顯示,在煤炭方面,截至2016年3月底,國投已建成煤炭礦井減少至16對,核定生產能力3693萬噸。2015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042.40億元,利潤總額165.13億元。其中,煤炭板塊營業收入達119.07億元,但毛利率僅為3.87%。2016年第一季度,國投煤炭板塊營業收入37.37億元,占整體收入的15%,毛利率為24.41%。
那麼,中煤集團吸納國投煤炭板塊的創造的眾多邏輯又是什麼?姜淳認為,更多是多種因素的疊加形成。在產能過剩大背景下,煤炭行業空間產能過剩尤為突出,不得不進行供給側改革,又適逢國企改革,由此給股權劃轉創造了契機。中煤集團目前更為迅速看中的是騰飛雙方合並後的戰略協同優勢。
作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的國投公司一向推崇「小總部、大產業」,對所出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但比較少介入具體運營,這與中煤集團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差異,被劃轉過去的煤炭板塊能否適應?
姜淳表示,雙方在企業文化上或有所不同,但同為國資的雙方共性大於個性,或許會有小問題,但能夠找到契合點,最終會比較好地融合。
E. 疏堵結合做航母———河南礦業整合模式
3.3.2.1 以關閉促整合——煤炭鋁土礦資源整合模式
河南省政府採取八項措施推進煤炭、鋁土礦資源整合工作:一是整合期間,停止全省所有新設置煤炭、鋁土礦探礦權采礦權的審批。二是小煤礦、鋁土礦采礦許可證到期的一律按期關閉,不再延續。小煤礦采礦許可證有效期超過2006年年底的,一律在2006年年底關閉。三是因地處偏遠、地質構造等原因,資源少不宜進行整合的小煤礦,不許擴邊、擴儲,采礦許可證到期後不再延續,一律按期關閉。四是資源賦存條件好的小煤礦,必須按有關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年產15萬噸 (或以上)生產規模變更及生產系統改造,否則一律按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到期關閉。五是四周處於同一國有煤礦范圍內的小煤礦,由相關國有煤礦給予合理經濟補償後退出開采經營,予以關閉。六是在國有煤礦周圍對其構成安全威脅的小煤礦,由相關國有礦給予合理經濟補償後退出開采經營,或由大礦將其整合。七是小煤礦之間進行整合,按最大投影范圍劃定礦區范圍,資源賦存條件適宜的,允許適當擴邊、擴儲。八是保持高壓態勢,以關閉促整合。對超層越界開采、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破壞資源環境的小煤礦,一律予以關閉。對不按規劃參與整合的、拒絕協調或協調無效的,由市、縣政府取消整合資格,實施關閉。
通過整合,一是礦產資源向優勢企業聚集。經過資源整合,省煤炭骨幹企業佔有及控制的資源達到全省的90%以上,產量佔全省的80%以上,省氧化鋁重點企業佔有及控制的資源佔全省的70%以上,鋁土礦自供能力達到50%以上。二是減少礦山企業數量,提高生產規模。到2006年年底,全省小型煤礦保留在600個以內,每個煤礦生產能力要達到年產15萬噸以上,鋁土礦生產企業保留在50個以內,每個鋁土礦企業生產能力應達到年產10萬噸以上。到2007年年底,全省小礦數量比2003年年底減少30%以上。三是提高資源回採率。到2006年年底,全省煤礦礦井采區回採率達到80%以上,鋁土礦礦井采區回採率達到75%以上。四是提高安全裝備水平。到2006年年底,全省各類礦山安全生產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3.3.2.2 以礦權為紐帶聯合——河南小秦嶺金礦區整合模式
河南省靈寶市採取由優勢黃金企業整體收購或聯合經營等方式對其周邊的小礦進行整合。小秦嶺金礦區是全國大型產金基地之一,在靈寶市境內約664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原設置金礦探礦權47個,采礦權27個,屬36家礦業權人所有,其中小型金礦16家。為解決小秦嶺金礦區礦業權設置過多、礦山布局不合理問題,該市編制了 《靈寶市黃金礦產資源整合實施方案》,實施四項改革措施:一是改革企業組織形式,將靈寶市屬國有黃金企業聯合組建成黃金股份、金源礦業、黃金投資等三大公司。二是改革礦區劃分形式,將原黃金礦山企業的礦業權,按照就近原則轉讓給三大公司。三是改革礦山布局,把三大公司整合的所有開采區、勘查區合並為一個或幾個開采區、勘查區。四是改革礦業經營方式,由三大公司統一規劃、統一生產、統一經營,最終由三大公司與文峪金礦、秦嶺金礦、金渠股份、老鴉岔金礦、雙鑫礦業形成八大企業,共同支撐小秦嶺地區黃金礦業的發展。
政府調控,市場運作,促進礦業權向優勢企業集聚。首先,政府加大對黃金資源的宏觀調控力度。一是將國有礦山企業的固定資產和礦業權分別劃撥、轉讓給三大公司,著力打造小秦嶺黃金礦業 「航母」。二是修編礦產資源規劃並嚴格實施,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嚴把新上黃金項目審批關,停止小金礦項目審批。三是禁止在小秦嶺金礦區向八大企業以外的企業配置黃金資源。其次,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由優勢黃金企業採取整體收購或聯合經營等方式對其周邊非國有礦山企業的礦業權進行整合。目前,全市已將非國有礦山企業的8個礦業權整合給三大公司,還有19個礦業權也將整合給三大公司。
F. 煤炭資源整合中采礦權轉讓價款如何確定 詳細
煤炭資源整合中采礦權轉讓價款如何確定? 山西省煤炭資源整合工作正在向縱深開展。資源整合是通過企業的兼並重組實現的。在兼並重組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資產或股權轉讓的對價,而煤炭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采礦權,因此對采礦權如何定價就成為此次資源整合的核心問題。 在2008 年9 月28 號,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了《山西省國土資源廳關於煤礦企業兼並重組所涉及資源采礦權價款處置辦法》(簡稱83 號文),對此問題做出了回應。但是這一文件發布之後不但沒有解決采礦權轉讓定價的問題,反而使這一問題復雜化,導致資源整合工作遲遲無法正常推進。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這個文件並沒有真正解決采礦權定價的問題,而只是一個簡單的限價令。那麼采礦權究竟應當如何定價?下面我分三部分論述這一問題: 一、采礦權是所有權嗎? 二、采礦權的價格特點是什麼? 三、確定采礦權轉讓價格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一、采礦權是所有權嗎? 采礦權從字面來理解,就是開采礦產資源的權利。但是在實踐中,取得了采礦權,不但可以開采礦產,而且可以銷售礦產品並收取貨款,甚至還可以將其買賣、入股,獲取高額回報。因此在老百姓的理解中,采礦權就是一種所有權,它不是開采礦產的權利,而是對礦產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但是這種理解卻與我國的現行法律相沖突。我國1996 年修訂的《礦產資源法》第三條規定,「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1998 年國務院頒布的《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對采礦權流轉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規定采礦權轉讓合同必須經過批准才能生效。2007 年頒布的《物權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礦藏、水流、海域屬於國家所有。」也就是說,單位或個人是不能享有礦產的所有權的。《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國家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以及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單位、個人依法可以佔有、使用和收益。」這一條將采礦權界定為用益物權,所謂用益物權,就是礦產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單位或個人可以對礦產進行佔有、使用和收益,但是不能處分。在法律上,用益物權是一種最接近於所有權的權利形態。 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與土地資源不同,礦產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采礦權人通過交納資源價款,從政府手中取得了采礦權,這個時候他就可以建設礦井、開始生產了。但是采礦權人收益的基本前提是處分礦產品,換句話說,把礦產開采出來再賣掉,采礦權所有人才能收益。而賣掉礦產品之後,礦產當然也不存在了,國家作為所有者的處分權無從實現。這一特點直接導致采礦權人在銷售礦產品的時候享受了礦產資源所有權的全部權能:佔有、使用、處分並收益。 然而對礦產的處分方式有很多種,如前所述的銷售礦產品,比如賣煤,這是煤礦自身的經營行為,不需要政府批准,賣多賣少都是采礦權人自己定,此時他享受了礦產資源所有權的全部權能。但還有一種方式是買賣礦產,比如賣礦山,一次性賣出儲量1000 萬噸的煤礦,與一次性銷售1000 萬噸煤炭產品並無實質區別,但是卻需要通過政府批准,而且審批程序相當嚴格,此時采礦權人就無法自己實現他對礦產資源的處分權了,即使他全部繳納了資源價款,也需要聽從政府的決定。 這種沖突如何用法律解釋呢?我認為現行法律無法解釋,只能從立法背景上來說明。我國其實存在三種法律體系:一是民間的、最基層的老百姓所不自覺使用的中華法系,我國兩千年的民事法律傳統,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就是私有制,以保護私產,促進物資流通為主要立法目的,這種法系目前沒有成文的規定,完全融化在了老百姓的日常行動和思維之中;二是從20 世紀50 年代開始使用的前蘇聯法系,這種法系的核心特點就是公有制,在經濟生活中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是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單位或個人不得擁有自己的生產資料,目前我國很多成文法受到它的影響和制約,這導致了政府對核心生產資料,如土地、礦產擁有巨大的控制權,對經濟生活有直接干預的權利,等等;三是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逐步引進的歐美法系,該法系的主要特點也是私有制,因為歐美發達國家早在18、19 世紀就實現了全面的私有化,它們的法律體系也是以保護私產、促進經濟發展為核心內容,這種法系反映在法律上,就是以《合同法》、《物權法》為代表的民事基本法,提倡意思自治、保護私產的法律觀。 如果說第一種法系是民間的、基層的,那麼第二種法系則是官方的、保守的,而第三種法系也是官方的,但卻是改革的。民間與官方之間、保守與改革之間,存在很多的矛盾,在思維上、行動上、法律上、政策上都存在很多沖突,加上我國目前仍處於從完全的公有制向多種所有制轉型的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法律的調整往往滯後於現實的變化,因此對於同一個問題,往往沒有標准答案。 我個人認為,采礦權在我國現行法律上還不是所有權,而只是一種用益物權,但是合法取得的用益物權應當給予嚴格的保護,並早日在法律上實現它的所有權化。 二、采礦權的價格特點是什麼? 先說個常見的例子,某地政府將某煤礦出讓給甲,評估機構將該資源的出讓價評估為1500 萬元,甲、乙、丙通過競拍,最終甲向政府交納了2 千萬元的資源價款,取得了采礦權,然後就開始基建。乙看到能源市場一片大好,但是又無法從政府那裡得到出讓的礦山,所以向甲提出要求,要買下該礦山,出價4 千萬。丙也向甲提出同樣的要求,出價8 千萬,最終甲和丙以1 億成交。丙在得到采礦權之後,丁又來找他,要以1 億2 千萬購買他的采礦權。丙認為這個價太低,最後雙方以1 億4 千萬成交。丁取得采礦權之後,又投入2 千萬打巷道,采購設備,使煤礦具備了較高的生產水平和安全水平。但是還沒來得及生產就趕上了此次資源整合。由於該礦年生產能力達不到標准,所以要被戊整合。但是戊根據83 號文的規定,只願意給丁3000 萬做收購的對價,丁則要求至少給他1 億5 千萬才能答應被整合,談判陷入僵局。 在這個案例中,說明了采礦權價格的三個基本特點: 1、采礦權是以所有權的特徵定價的。如前所述,采礦權是一種用益物權,但是在民間大家都把它當所有權看,因為取得了采礦權之後,不但能夠佔有礦產、開采礦產,而且可以銷售礦產品(使用和處分),賺取高額回報(收益),所以它的價格是以所有權的特徵定價的。政府以2000 萬的價格向甲出讓采礦權,這一交易的基本前提是這一資源屬於政府所有。乙、丙向甲而不是向政府提出要約,甲以1 個億的價格轉讓采礦權(實際是轉讓礦產資源),其基本前提是甲通過交納資源價款,從政府手中獲得了采礦權,成為該資源實際的處分權人。 2、采礦權的價格不是政府能夠規定的,而是市場發現的。在上述案例中,甲以2000 萬取得采礦權,很快就轉手以1 個億的價格賣出。為什麼他能憑空獲得400%的利潤?因為我國采礦權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價,而甲則獨自享受了這一差價。同樣的,在二級市場上,采礦權的價格也是存在差價的,丙從丁手中賺了4 千萬,雖然不如甲賺的多,但是也是不勞而獲了40%的利潤,享受了采礦權在二級市場的差價。這些差價,統稱為資源溢價,如果說二級市場的溢價是正常的,那麼一二級市場之間巨大的溢價則是我國在所有制轉型過程中特有的現象。那麼這一遠遠背離當初采礦權出讓價的價格是否合理呢?我認為是合理的。因為采礦權被現行法律界定為用益物權,即財產權的一種,而財產的價值究竟有多高,不是哪個人或哪個機構說了就算的,而是通過充分的市場交易發現的。 3、政府在采礦權定價上掌握著巨大的話語權,但是政府定價有其局限性,甚至會產生負面的影響。83 號文規定的補償標准,簡單明了,可操作性也很強,但是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現在絕大多數的被整合煤礦投資人都是以高於一級市場資源價款幾倍甚至十幾倍、幾十倍的代價購買的采礦權,是完全的市場定價,政府一刀切地制定一個最高限價,不但無助於解決采礦權定價的問題,反倒使投資人認為政府是想從他們手中低價收回採礦權,損害他們的合法利益,從而加劇了他們與政府之間的對立情緒。因此,政府在制定采礦權轉讓標準的時候,既要聽取各方意見,從實際出發,又要在各方意見中做出取捨,定下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工作。 上述三個特點是我們研究采礦權定價的基本出發點。 三、確定采礦權轉讓價格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如前所述,采礦權是一種用益物權。《物權法》第一百二十條規定,「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規定。所有權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山西省第一次資源整合的成果,就是使絕大多數煤礦都交納了資源價款,合法取得了采礦權。既然采礦權已經成為煤炭企業自身的資產,那麼政府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就應當尊重企業的自主經營權,不能隨意干預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更不能強制要求企業以不合理的低價接受整合。 因此,確定采礦權價格應當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采礦權是財產權,必須嚴格保護; 二、采礦權的價格應當通過充分的市場競價去發現; 三、政府的職責是為采礦權流轉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制度環境,而不是幫助國有大企業兼並民營企業。 在上述原則的指導下,確定采礦權的轉讓價有以下幾個可行的思路: 一、以采礦權人在一級市場所繳納的資源價款為基數,加上一定的補償,確定采礦權的轉讓價(即83 號文體現的思路)。這種價格主要適用於國企與國企之間的交易,尤其是在一級市場取得采礦權後再未轉讓的國企。因為此類交易雙方都是政府全資或控股,采礦權的流轉很少,只要解決好職工安置和稅費分配的問題,價格就較易談攏。 二、以評估價為基礎,交易雙方通過談判,在評估價附近確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國務院1998 年2 月12 日發布的《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轉讓國家出資勘察所形成的探礦權、采礦權的,必須進行評估。」因此,轉讓采礦權時,評估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這種價格適用范圍會很廣,但是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采礦權的評估和土地使用權等不動產的評估存在著巨大差異,現有的勘查技術不能夠全部精確的得出礦產資源的數量、品種、品質、以及地質分布情況,所以對勘查報告的價值評估也是不精確的,甚至是不準確的。實踐中經常發生不同的評估機構做出的價值評估差別較大的情況,這說明評估機構所依據的評估標准、評估方法等還需要統一。但是它也有其優點——評估機構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更容易促進交易雙方的溝通,並在專業的基礎上得出較為公允的價格。但是要採用這種方法,政府就必須先解決好評估標準的問題,並需要加強對評估機構的監督,避免因其一權獨大而造成價格失控。 三、以被整合方前期投資為基礎,加上一定的補償,確定采礦權轉讓價。這種價格主要適用於基建礦和基建完成之後一直沒有生產或很少生產的煤礦。由於很多資金都是在第一次資源整合的時候進入山西,投資人取得采礦權之後又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技改,達到政府規定的生產和安全標准才能出煤,但是由於近年中央對煤礦安全的高壓態勢,很多煤礦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被地方政府要求停產整頓,直到現在仍未投產。現在他們要被整合,收回前期投資是被整合方的頭等大事。所以整合方如果能滿足被整合方的這一要求,價格還是較易談攏的。 四、政府將同一區域或同一類型的被整合煤礦整體打包或分批打包,公開在二級市場拍賣,價高者得。這種價格適用於連片資源的整合。政府在做好前期調查的基礎上公開拍賣,並將拍賣所得與被整合方分成,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整合方的風險,提高整合的效率,而且可以充分發現資源的價格,讓被整合方和政府享受資源的溢價。這種思路中,政府的工作量很大,需要對資源進行預整合,然後才能出售。這對政府的行政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且根據現行的整合政策,出價的主體並不多,可能達不到價值飽和的標准。 五、允許被整合方自由選擇整合主體,以價值飽和原則為指導,按市場價確定采礦權價格。我一直認為,資源整合是一個市場交易行為,政府不應過度干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值最終是由市場決定而不是由評估機構或政府決定的。在采礦權的出讓過程中,只有能做到足夠多的競買者能夠在公開、公平、公正的環境下真實出價,最終的成交價才是礦業權的真實價值。所以價值飽和原則的實現有賴於良性的資源權交易環境的建立。在市場交易過程中,采礦權可以實現最大的溢價,而政府可以對資源的溢價和采礦權人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從而實現礦產所有權人和采礦權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