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神農嘗百草讀後感少一點20字
神農為了幫助別人而犧牲自己,真是無私奉獻!我們要向神農學習,學習他身上這種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品質!
『貳』 莫高窟的資料
莫高窟名稱的由來
資料庫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為什麼叫莫高窟呢?
莫高窟一名,早在隋代洞窟中已經出現。在藏經洞出土的遺書中也有確切記載。其名稱的由來,敦煌學學者做過專門的研究,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一、莫高窟修造在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周圍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綠洲高近百米,百姓們又稱之為千佛山。古漢語中沙漠的漠與莫高窟的莫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在沙漠高處開鑿的石窟便叫漠高窟,後來演變成為莫高窟。
二、在古代敦煌,鳴沙山又稱為漠高山。山下有漠高鄉。千佛洞在漠高山下,屬漠高鄉所管轄。因此便由漠高山、漠高鄉演變而來。
三、在大泉河谷最早開窟的是樂僔和尚。後來的弟子相繼也開鑿了石窟。但道行都「莫高於此僧「,難超過他。樂僔在此地首開的石窟,以後就叫莫高窟,是為了紀念樂僔開創首窟之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後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綉、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甘肅敦煌莫高窟
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長長的棧道將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連,洞窟的四壁盡是與佛教有關的壁畫和彩塑,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庄嚴神秘,令人屏聲斂息。
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千百年來,碧天黃沙的絲路貫通著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而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當年曾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貿易興盛,寺院遍布。以藝術形象宣傳思想的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其中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甘肅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 飛天4000餘身, 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有反映當時的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的畫面,也記錄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供參觀的洞窟較有影響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
西文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據記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樂囫柱杖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從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1500年,至今,樂樽的那個石窟早已無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經過風沙侵蝕仍保存著十個朝代的750多個洞窟,窟內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和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此外,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綉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二十五公里長的世界大畫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盤事跡的造像。因為莫高窟的岩質疏鬆,無法進行雕刻,工匠們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為珍貴難得。
另外還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
莫高窟作為藝術的寶庫,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里匯集成斑斕景觀。敦煌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璨爛的時代,外來的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藝術空前豐富多彩。那雄偉渾厚高達十幾米的巨大佛像;靈巧精緻僅有十餘厘米的小菩薩;場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經變;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的單幅人物畫無都使人印象深刻。
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在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我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各個方面的內容。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壁畫中所繪的大量的亭台、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梁和現存的五座唐宋木結構檐,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樣和寶貴資料。我國的雕塑和繪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美術史上記載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多已失傳,敦煌藝術的大量壁畫和彩塑為研究我國美術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後,又受到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
中國從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六十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
『叄』 有沒有對明狀元趙秉忠了解比較多的
趙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縣(今山東省青州
市)人。 出身官宦之家,父親趙僖官至禮部右侍郎。明萬曆二十六(1598)年趙秉忠25歲時高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後因秉性剛直,被削職還鄉。趙秉忠狀元卷為歷史僅存的狀元卷,系國家一級文物。 萬曆26年趙秉忠一甲一等進士及第的殿試卷原文 殿試題目 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臣對: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郅隆之理。
實政
何謂實政? 立紀綱,飭法度,懸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於岩廊朝寧,散於諸 趙秉忠
司百府,暨及於郡國海隅,經之緯之,鴻巨纖悉,莫不備具,充周嚴密,毫無滲漏者是也。何謂實心?振怠惰,勵精明,發乎淵微之內,起於宥密之間,始於宮闈穆清,風於輦轂邦畿,灌注於邊疆遐陬,淪之洽之,精神意慮,無不暢達,肌膚形骸,毫無壅閼者是也。實政陳,則臣下有所稟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視聽不亂,無散漫飄離之憂,而治具彰;實心立,則職司有所默契,蒼赤有所潛孚,意氣以承,軌度不逾,無叢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則不徒馭天下以勢,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維相制,而雍熙以漸而臻。有此治本,則不徒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勞而至。自古帝王,所為不下堂階而化行於風馳,不出廟廊而令應於桴答,用此道耳。厥後,崇清凈者深居而九官效職,固以實心行實政也。
首推漢宣
後世語精明者,首推漢宣,彼其吏稱民安,可為效矣!而專意於檢察,則檢察之所不及者,必遺漏焉,故偽增受賞所從來也;語玄默者,首推漢文,彼其簡節疏目,可謂闊矣!而注精於修持,則修持之所默化者,必洋溢焉,故四海平安所由然也。蓋治具雖設而實心不流,則我欲責之臣,臣已窺我之怠而仿效之;我欲求之民,民已窺我之疏而私議之。即紀綱法度燦然明備,而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得聰察之利,亦得聰察之害。實心常流而治具少疏,則意動而速於令,臣且孚我之志而靖共焉;神馳而懾於威,民且囿吾之天而順從焉。凡注厝、規畫懸焉不設,而上以神,下以實,上下交儆,無綜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彼漢宣不如漢文者,正謂此耳。 趙秉忠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睿智原於天授,剛毅本於性生。草昧之初,即創制設謀,定萬世之至計;底定之後,益立綱陳紀,貽百代之宏章。考盤之高蹈,潁川之治理,必旌獎之,以風有位;浚民之鷹鶴,虐眾之梟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用能復帝王所自立之,稱聯之理政務尚綜核者,欺矇虛冒,總事空文。人日以偽,治日以敝,亦何以繼帝王之上理,後隆古之休風,而稱統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責哉? 恭惟皇帝陛下,毓聰明睿智之資,備文武聖神之德,握於穆之玄符,承國家之鴻業,八柄以馭臣民而百僚整肅,三重以定謨猷而九圍式命,蓋已操太阿於掌上,鼓大冶於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漢以下矣!乃猶進臣等於廷,圖循名責實之術,欲以紹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賤士,何敢妄言?然亦目擊世變矣。顧身托江湖,有聞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盡者。今幸處咫尺之地,得以對揚而無忌,敢不披瀝以獻! 臣聞: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責者,付之人君。君有統理之權,而實有所承受。故所經其事者,法之昊天。用是所居之位,則日天位;所司之職,則日天職;所治之民,則日天民;所都之邑,則日天邑。故興理致治,要必求端於天。今夫天,幽深玄遠,穆然不可測也;渺茫輕清,聵然莫可窺也。而四時五行,各效其官;山嶽河海,共宣其職。人人沾浩盪普濟之澤,在在蒙含弘廣大之休。無欠缺以虧其化;無阻滯以塞其功者,蓋不貳之真默,醞釀於大虛,不已之精潛,流衍於無極,故實有是化工耳。 人君法天之治,寧可專於無為,托以深密靜攝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職司為實政者;人君憲天之心,寧可專於外務,強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貳不已之真精為實心者。粵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貽協和風動之休;民也畫象而理,成《擊壤》從欲之俗。君臣相浹,兩無猜嫌,明良相信,兩無顧忌,萬古稱無為之治尚矣! 事考言,敷奏明試,三載九載,屢省乃成,法制又詳備無遺焉。蓋其浚哲溫恭,日以精神流注於堂皇;欽明兢業,日以志慮攝持於方寸。故不必綜核,而庶府修明,無事約束。底成古今所未有之功,乾坤開而再辟,日月滌而重朗。蓋以實心行實政,因此實政致弘勛。 在《祖訓》有曰,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門勿得沮滯,而敬勤屢致意焉。列聖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緒,固有加無墜者。至世宗肅皇帝,返委靡者,振之以英斷;察廢棄者,作之以精明。制禮作樂,議法考文。德之所被,與河海而同深;威之所及,與雷霆共迅,一時吏治修明,庶績咸理,赫然中興,誠有以遠紹先烈,垂範後世也。 今我皇上,任人圖治,日以實政,望臣工矣!而誕謾成習,誠有如睿慮所及者。故張官置吏,各有司存。而越職以逞者,貽代庖之譏。有所越於職之外,必不精於職之內矣!則按職而責之事,隨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參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此今日所當亟圖者也。 言過行,古昔有訓,而競靡以炫者,招利口之羞。有所逞於外之靡,必不深於中之抱矣,則因言而核之實,考實而責之效,使捷巧不得與渾朴齊聲,悃幅不至與輕浮共譽,又今日所當速返者也。 巡行者寄朝廷之耳目,以激濁揚清也。而吏習尚偷,既使者分遣,無以盡易其習。為今之計,惟是廣咨諏、嚴殿最,必如張詠之在益州、黃霸之在潁川。斯上薦剡焉,而吏可勸矣。教化者,齊士民之心術,以維風振俗也。而士風尚詭,即申令宣化,無以盡變其風。為今之計,惟是廣厲學官,獨重經術,必如陽城之在國學、胡瑗之在鄉學,斯畀重寄焉,而士可風矣。 四海之窮民,十室九空,非不頒賑恤也,而顛連無告者,則德意未宣;而侵牟者有以壅之,幽隱未達;而漁獵者有以阻之,上費其十,下未得其一。何不重私侵之罰,清出支之籍乎?四夷之內訌,西支東吾,非不詰戎兵也。而撻伐未張者,則守圭紈絝之胄子,無折沖禦侮之略;召募挽強之粗才,暗馳張奇正之機。兵費其養,國不得其用,何不嚴遴選之條,廣任用之途乎?民氓之積冤,有以干天地之和,而抑鬱不伸,何以召祥?則刑罰不可不重也。故起死人、肉白骨、讞問詳明者,待以不次之賞;而刻如秋荼者,置不原焉,而冤無所積矣。天地之生財,本以供國家之用,而虛冒不經,何以恆足?則妄費不可不禁也。故藏竹頭、惜木屑、收支有節者,旌以裕國之忠;而猶然冒費者,罪無赦焉,而財無所乏矣。 蓋無稽者黜則百工惕,有功者賞則庶職勸,勸懲既明則政治咸理,又何唐虞之不可並軌哉!而實心為之本矣!實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應我;實心以圖政,而政不至惰窳而弗舉。不然,精神不貫,法制雖詳,無益也。 而臣更有獻焉:蓋難成而易毀者,此實政也;難操而易舍者,此實心也。是必慎於幾微,戒於宥密。不必明堂聽政也,而定其志慮,儼如上帝之對;不必宣室致齋也,而約其心神,凜如師保之臨。使本原澄徹,如明鏡止水,照之而無不見;使方寸軒豁,如空谷虛室,約之而無不容。一念萌,知其出於天理,而充之以期於行;一意動,知其出於人慾,而絕之必期於盡。 愛憎也,則察所愛而欲近之與所憎而欲遠之者,何人?喜懼也,則察所喜而欲為與所懼而不欲為者,何事?勿曰屋漏人不得知,而天下之視聽注焉;勿曰非違人不得禁,而神明之降監存焉。 一法之置立,曰吾為天守制,而不私議興革;一錢之出納,日吾為天守財,而不私為盈縮。一官之設,曰吾為天命有德;一奸之鋤,日吾為天討有罪。蓋實心先立,實政繼舉,雍熙之化不難致矣,何言漢宣哉!臣不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栗隕越之至。臣謹對。
趙秉忠狀元卷簡析
(來源於網路) 趙秉忠(公元1574—1626年),字季卿,號其陽,明青州府益都縣(今青州市)人。15歲補府學生,24歲中舉人,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 年)25歲參加殿試,一舉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狀元。人們現在看到的狀元卷,是趙秉忠的第13代孫趙煥彬先生於1983年捐獻給國家的,屬國家一級文物。據史書記載,中國的科舉制度時間長達近1300年,有據可考的文武狀元770餘人,但能讓後人目睹狀元答卷其風採的,唯有趙秉忠這一份。作為國家的重要機密,這份卷子是怎樣從宮廷傳到民間的?這恐怕是一個永遠的不解之謎。我很早就對這份卷子產生了興趣,但直到去年年末,才下決心,用了半月的時間將其翻譯成現代漢語(譯文見2004年12月10日、17日《濰坊學院報》),目的就是想看一看,這位力壓群芳的頭名狀元,他在答卷上到底寫了些什麼內容。
編輯本段國家要有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
殿試題目一般由皇上親自欽定,趙秉忠參加殿試時出的題目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這個題目非常明確,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場上,回答如何執政和用什麼樣的思想指導執政的問題。趙秉忠在答卷中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地回答,帝王執掌國家政權,要把國家治理得和諧興旺,就必須有「實政」和「實心」,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接著,他對這種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作了解釋。 所謂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就是國家要定綱立紀,要頒布法規法令,並且要把這些法規法令放到各種文件之首,張掛到各級官府的大門口和室內最顯眼的地方,下發到全國各地,讓全國的百姓不但熟悉,而且要自覺遵守。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實行了,全國上下就有法可依,人們的目標明確,視聽不亂。所謂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就是要振奮懈怠懶惰的人,激勵精明能乾的人,從朝廷到地方,全國上下,一呼百應,步調一致,法度不亂,人們的精神意志無不暢達,想的和做的都一樣。全國各級官員才能配合默契,百姓口服心服。有了這樣的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國家不僅有駕馭天下的能力,而且能昭示國人守住天下;不僅有約束天下的法令條文,而且能統一百姓的思想。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治理,達到長期興盛的局面。
編輯本段認真總結歷代帝王治國的經驗教訓
治國思想
趙秉忠在答卷中明確了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以後,接著就大膽地總結了歷代帝王治國的經驗教訓,說明自己的觀點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人們知道,在西漢時期,曾有過一段「文景之治」(亦稱「文景盛世」),指的是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統治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趙秉忠很贊賞漢文帝,說他政策寬緩,簡化法度,不巧立名目,而且在全國注重道德教育,用潛移默化的辦法,千方百計提高百姓的道德水平。這就是治國思想暢通,治國辦法又不疏忽。一方面有國家的法律起著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思想教育。上邊有精神,下邊辦實事,上下相互儆戒,不用經常地檢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後來的漢宣帝(劉詢)就有差距了,他雖然是個精明的皇帝,他的官員也稱職,百姓也安寧,但他對國家的事情只注重檢察,而不注重從根本上治理。於是,檢察不到的地方必然出漏洞,上上下下虛假的東西就多了,不該受賞而受賞的人逐慚多起來,百姓不服氣。
崇拜明太祖
趙秉忠非常佩服明太祖(朱元璋),說他在政權草創初期就定謀略 明太祖
、建制度。天下大局奠定之後,又進一步立綱紀、陳法度,為後人留下了恢宏的治國章程。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套很嚴格的獎勵和懲罰政策。他對那些思想境界高、業績突出的官員都給予重獎,並作為榜樣號召國人學習;而對那些榨取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都嚴加懲處,以引起眾多官吏的警惕。朱元璋還非常痛恨那種搞虛假欺騙、專門作口頭文章的人,說這種人不可能統領萬民萬物、仰承天地所賦於的責任。
建議
趙秉忠認為,對那些有益於治理國家的祖訓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不能丟棄。如有記載的祖訓說:凡是臣民言之有理者,就要交給管這事的機關辦理,其它各級官府不得阻擋,只有這樣才能廣開言路,不斷聽到一些好的建議。趙秉忠對此非常贊賞。他還特別提出,明世宗(朱厚熜)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效法的,像制定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興建娛樂場所,讓百姓議論法律,考試文化知識等等。這些治國措施的推行,使國家一時吏治昌明,各種業績層出不窮,出現了赫然中興的局面。這不僅是真心實意地繼承了先朝的功業,而且能垂範於後世。
編輯本段治國安邦的十條建議
為了對殿試卷的題目作進一步回答,趙秉忠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給皇上提出了以下10條治國建議。
第一、嚴格選拔和考核各級官吏。
皇上圖謀治國,必須設置和選拔好各級官吏,而且對這些官吏要有明確分工,讓他們按照職權各負其責,不允許任何人做超越職權的事。就是說,掌管春季事務的官不得參與冬季的事務,管軍事的官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然後按照他們所做的事情考核其政績,決不能放縱成習。
第二、不讓恥辱的言行招搖過市。
社會上有人嘩眾取寵,專作表面文章,有的甚至把恥辱言行加以炫耀,這種人絕對沒有深沉遠大的胸懷。對他們要從言論考核到實際,使投機取巧的人不能與忠厚老實的人得到同樣的名聲,使輕浮的人不能與誠實的人得到同樣的榮譽。
第三、廣開言路,嚴格官吏的舉薦條件。
皇上派巡察官到各地去巡察,目的是打擊污濁,樹立正氣。但不少地方官吏已養成了苟且偷安的習慣,即使派一些巡察官下去,也不能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最好的辦法是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嚴格官吏的舉薦條件,全面了解每個官吏的基本情況,分清優劣,真正做到優勝劣汰,激勵官吏努力工作。
第四、培養教育官吏,抓好教育。
教育者的任務是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和規范道德水平,以維護和振興好的社會風氣。針對當時學風中存在的欺詐和虛偽行為,國家必須下決心培養和磨礪一批管教育的官吏,對他們寄於重託,放手讓他們工作,在全國形成認真讀書的風氣。
第五、加重對貪官污吏的懲罰。
全國的窮苦民眾,十室九空,有的窮困不堪但又投告無門。國家也經常出資賑濟和撫恤。但國家花費十份錢財,百姓卻得不到一份好處。就是因為社會上還有貪官污吏,而且他們的欺騙和蒙蔽手法尚未暴露出來。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加重對貪官污吏的懲處並罰他們傾家盪產。
第六、加強軍隊建設,嚴格軍人的遴選條件。
邊境地區經常遭到外族的侵擾,應付了東邊應付不了西邊,國家不是不想動用軍隊,主要是因為軍隊中那些富家出身、身披寶玉的紈絝子弟,根本不會打仗。國家用軍費養著他們,該用的時候用不上。這就要求國家在召募軍人的時候必須嚴格遴選條件,廣開選兵途徑,不能打仗的兵一個也不要。
第七、消除積冤,安定民心。
百姓中的積冤得不到伸張,抑鬱之氣得不到表白,就不能招致吉祥世道。因此,要特別注意刑罰的准確性。在審判定案時,對那種把案情弄得明明白白、能讓蒙冤的人起死回生的官員,應該給予重獎。而對那種馬馬虎虎、草菅人命的官員,必須嚴懲不貸。這樣,百姓中就不會有冤案了。
第八、提倡節約,反對浪費。
國家的財產是為國家所用的,不能隨便浪費。對那種連竹頭、木屑都積攢和愛惜的人,對財務收支有節制的人,應該表彰他們富國裕民的忠心。而對那種虛報冒領、貪污浪費者,則要堅決治罪無赦。這樣,國家的財產就不會貧乏了。
第九、明辨功過,獎罰分明。
對不稱職的官吏予以罷免或貶斥,可以對其他官吏起到警戒作用;對有功之臣給予獎賞,可以為其他官吏樹立榜樣。只要獎罰分明了,上邊說話就管用了,事情就顯得有條有理了,就能與唐堯、虞舜時的社會局面相媲美了。
第十、大小官吏,都要自覺
推行和維護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趙秉忠在答卷最後,非常懇切地建議皇上:難以成功且容易失敗的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難以掌握且容易丟掉的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因此,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確定之後,全國上下的大小官吏都要自覺維護和推行,不能有絲毫懈怠和麻痹。不管在誰的思想上,只要有一種符合天理的想法萌生了,就要盡快見於行動;一種錯誤慾望出現了,就要盡快滅絕殆盡。如果大家都能自覺這樣做,人們所盼望的和諧興旺的社會局面不僅會到來,而且能超過以前歷代最興盛的時期。
編輯本段從狀元卷看趙秉忠的思想理論傾向
趙秉忠的狀元卷距今已有416年了。答卷人從總結歷史和當時的社會現實出發,不怕冒犯皇上的威嚴,大膽地提出了治國安邦的建議和措施,這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且,趙秉忠提出的這些建議大部分都是正確的,其中有不少至今也仍然有借鑒意義。那麼,趙秉忠是在什麼思想理論基礎上寫出了這樣一份答卷呢?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首先,關於「天人合一」的思想。
趙秉忠在答卷中認為:皇上就是天,天有覆蓋養育大地之恩,但上天又不能自理天下,故寄託給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就是皇上,因此,皇上的位置就叫天位,所掌管的職責就叫天職,所統領的百姓就叫天民,所居住的城市就叫天邑。趙秉忠還認為,皇上的一切權力都是上天授予的。因此,皇上對一種法規的制定是為天守護制度,一分錢的出納是為天守護財產,一個官職的設置是為天任命有德之人,一個姦邪的除掉是為天討伐有罪之人。總之,皇上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代表上天的。這就是說,皇上就是天,天就是皇上,看到了皇上就是看到了天,他把天和皇上完全合二為一了。在一般人看來,天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誰也沒有能力、也不應該去阻擋和改變上天的造化之功。皇上既然就是天,人們就應該俯首貼耳地順從皇上,順從了皇上就是順應了天意。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容易被人們接受。
其次,忠君和愛國愛民思想的統一。
在封建社會,人們的忠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趙秉忠在他的狀元卷中, 漢文帝
字里行間都顯示了他對歷代帝王的敬慕之心。像唐堯、虞舜、漢文帝、漢宣帝、明太祖、明世宗等,趙秉忠都給以很高的評價。他忠於歷代帝王,更忠於當朝神宗皇帝,他千方百計建議皇上採納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目的就是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出現和諧興旺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趙秉忠在卷中提出了「天民」思想,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因為在過去的書刊中,有的把百姓稱為草民、刁民、賤民、流民、遊民,說得好聽一點的也不過是黎民、庶民、平民、國民,從沒看到「天民」的提法,這一點唯有趙秉忠做到了。所以,他痛恨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同情十室九空、無家可歸的窮苦百姓,極力建議皇上給百姓提供受教育的機會,讓他們學文化、學法律、創辦娛場所、玩擊壤。這就是說,他把忠君思想和愛國愛民思想高度統一起來了。
最後、強調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貫穿狀元卷始終的一條主線。趙秉忠在為皇上建議的治國辦法中,其核心內容就是定綱立紀,頒布法規法令,並作為各種文件之首發到全國各地,讓各級官吏有法可依、有所遵循,讓天下百姓知法守法、依法辦事。趙秉忠稱頌漢文帝,是因為他重視法制又重視思想教育。趙秉忠佩服明太祖,是因為他一直重視立綱紀、陳法度,為後世留下了恢宏的治國章程。趙秉忠建議當朝皇上平冤獄、伸民冤,關鍵是要獎勵執法有功人員,嚴懲貪官污吏等等。這都體現了他主張依法治國的思想。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趙秉忠在建議皇上依法治國的同時,又建議皇上在教育過程中要獨重經學儒術。這就是說,在趙秉忠看來,不管法家所提倡的法制,也不管儒家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信,只要有利於治國安邦的辦法,就應該拿過來為我所用。這也可能就是趙秉忠思想理論的可貴之處吧。
編輯本段二、遼寧教育出版社顧問
介紹
趙秉忠 男,1930年2月生,吉林榆樹人。編審。畢業於東北師范學院歷史系。現任遼寧教育出版社顧問。
主要業績
與人合作撰寫學術專著有:《清史簡編》(遼寧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清史新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近年刊發有較大影響者:《論清帝東巡》(《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5期),獲「八五」科學技術成果榮譽證書,並入選《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第3卷;《桐城張氏父子並躋相位論》(《清史研究》1995年4期),入選《世界學術文庫》華人卷;《乾隆朝滿族新貴傅恆升遷原因探析》(《北方論叢》1995年3期),入選《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選》;《略論理學名臣湯斌》(《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2期),入選《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寶典》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略論康雍乾三帝對外戚重臣的駕馭》(《清史研究》1994年1期)、《略論大學士劉墉》(《清史研究》1997年4期)、《論樞臣鄂爾泰》(《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3期)、《康熙帝與儒家學說》(《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5期)。傳略業績已收入《中國當代歷史學學者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卷)、《科學中國人叢書·中國專家人才庫》(2卷)、《世界文化名人辭海》華人卷(1)、《世界名人錄》(第6卷)、《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等。
『肆』 請問哈爾濱有什麼冰雪文化
1、冰燈
廣義的冰燈是以冰雪為材料製作的藝術造型,是冰雪藝術造型和燈光效果的總稱,具體可分為:冷凍冰燈,是較原始的冰燈;雕刻燈,是用天然冰雕刻而成,如萬壽燈、荷花燈等。
2、雪雕
作為哈爾濱國際冰雪節的重頭戲之一,哈爾濱太陽島國際雪雕藝術博覽會,由於每年雪博會的展出周期長(60-70天),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冰雪狂歡嘉年華」。雪博會以「和平、友誼、發展」為主題,以打造雪塑精品、發展冰雪旅遊、繁榮冰雪文化為目的,打造一個「大、奇、美、精」的冰雪園林景觀。
3、冰花
是將鮮花、翠竹、碩果、游魚凍在一定體積、不同形狀的冰塊中的冰雪藝術品。
4、冰盆景
是仿照山水盆景用冰雕刻或堆砌凍結而成的,有岩、絕壁、石林等千變萬化的山川美景。冰盆景其實是冰雕塑的一種。
5、冰景緻
又稱水晶冰藝術,這是以山、樹或河床為憑借,根據需要用木桿搭成架子,架上綁草簾,捆草繩,系樹枝。這些就緒後,在攝氏零下20度的嚴寒氣候里用清水噴澆,低的用人端著水龍頭澆,高的還要動用消防隊架雲梯。用這種辦法可澆成冰山雪嶺、冰雪瀑布、冰窟雪洞。
(4)漁獵證書擴展閱讀:
哈爾濱冰雪節的誕生:
19世紀80年代初,哈爾濱冰燈已揚名四海、觀者如雲,群眾性的滑冰、打冰橇、乘冰帆等冰上運動及冬泳也為哈爾濱之冬增加了活力。冰雪文化活動已經受到某些部門的重視。中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的有關同志在接待來哈觀賞冰燈的港澳台胞過程中,發現人們不僅愛哈爾濱的冰燈,而且也愛哈爾濱的白雪。
由此產生了舉辦「『哈爾濱之冬』冰雪節」的設想,並於1983年10月向市委提出建議,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得到省委主要領導的首肯,於1985年1月5日在冰燈游園會所在地兆麟公園的南門外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並宣布,以後每年從1月5日開始都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哈爾濱冰雪節。
『伍』 興凱湖是哪個省市
范圍在:黑龍江墾區 興凱湖農場 八五一零農場區域
興凱湖是黑龍江流域最大的湖泊,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和俄羅斯遠東濱海邊區,為中俄界湖,興凱湖分大、小興凱湖,均為造山運動地殼陷落而形成的構造湖。
6000多年前,滿族祖先肅慎人在興凱湖繁衍生息,創造了獨特的漁獵文明。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定後,變成了中俄界湖。
20世紀50年代,王震將軍率領十萬官兵在此開發北大荒。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10萬官兵集體轉業到東北開荒種地,將北大荒建成了新中國的大糧倉。
1981年,新開流遺址被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興凱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之一。
1986年,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在興凱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
1988年國家批准當壁鎮邊境貿易經濟合作開發區。
1993年9月4日,王震將軍率師開發北大荒紀念碑在八五一零農場當壁區落成。
1994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4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7年3月,由中國、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和蒙古等6個國家發起的東北亞鶴類網路在北戴河國際會議上成立。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鶴類遷徙的重要通道、三江平原最大的野生鶴類繁殖地,在該區域性國際組織成立之初即成為其重要成員之一。
2001年被拉姆爾國際濕地公約組織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002年省農墾總局批准建設當壁鎮邊境貿易旅遊經濟合作開發區。
2005年8月24日,經國家地質公園領導小組會議審定,興凱湖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5年10月29日,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得了在京召開的第七屆中國國家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CBRN)大會頒發的網路證書。這是興凱湖在躋身國家地質公園後獲得的又一殊榮。
2008年12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頒證大會上,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東省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道,成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新成員。
2010年9月底,國家級「AAAA」景區。
2010年7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於7月正式確認「中國最長的沙灘——興凱湖沙灘」。
2015年10月,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所長、俄科學院院士尤里·茹拉夫廖夫在「自然無國界」國際生態論壇上表示,俄遠東最大的湖泊興凱湖因中方改變河流流向而使湖水泛濫
『陸』 山頂洞人是哪一年發現的
山頂洞人(Upper cave man) 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飾物﹐並發現了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距今約3萬年。山頂洞人處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女性在社會生活中起主導的作用,按母系血統確立親屬關系。他們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山頂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後還要埋葬。在山頂洞人的洞穴里還發現了一些有孔的獸牙,海鉗殼和磨光的石珠,大概是他們佩戴的裝飾品。
中國北京郊外周口店龍骨山猿人洞中曾發現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頂端石鍾乳洞,即山頂洞中,1933年有新人階段的化石人骨出土。稱此為山頂洞人。地質年代相當於歐洲舊石器晚期。至少為7個人體的人骨,年齡范圍自新生兒至老年。其中三個頭骨保存良好。根據魏敦瑞(F.Weidenreich)的主張,其中男性老人與歐洲克羅馬農人相似,成年女性頭骨A是美拉尼西亞人,成年女性B與愛斯基摩人相似。魏敦瑞從這一事實出發,認為遠古時代人的個體差異較之今日的人種差異為大,這是由於各地方的人經過選擇,而產生了今日人種的變異。現在一般多不接受這種說法,認為山頂洞人是未分化的蒙古系人種(黃色人種)。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洞穴和年代 山頂洞分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約4米﹐下寬約5米。上室在洞穴的東半部﹐南北寬約8米﹐東西長約14米。在地面的中間發現一堆灰燼﹐底部的石鍾乳層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燒炙﹐說明上室是山頂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層中發現有嬰兒頭骨碎片﹑骨針﹑裝飾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處﹐深約8米。發現有3具完整的人頭骨和一些軀干骨﹐人骨周圍散布有赤鐵礦的粉末及一些隨葬品﹐說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處﹐是一條南北長3米﹑東西寬約1米的裂隙。發現了許多完整的動物骨架﹐推測它們是在人類入居以前﹐偶然墜入這個天然「陷阱」之中的。
在山頂洞堆積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共54種﹐其中哺乳動物有48種﹐大多數屬華東﹑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的現生種﹐絕滅動物只有洞熊﹑最後斑鬣狗和鴕鳥3種﹐僅占動物總數的12.1%。由此表明山頂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遺址。
人教版歷史教科書,最近採用科學家新的測定結果,將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由以往的距今約一萬八千年改為距今約三萬年。測定結果表明,山頂洞文化年代應介於距今2.7萬年左右至3.4萬年左右之間,中學歷史教科書取了一個中間數。人類學家根據新的測定數據推斷,早在2.5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已縫衣禦寒,用穿孔貝殼滿足審美要求,並實行埋葬死者,撒赤鐵礦粉的原始宗教儀式。研究人員說,在距今4.4萬年至2.8萬年,地球上出現了一個較為溫暖的亞間冰期,而距今3萬年則是這段亞間冰期的最高溫期。這就解釋了山頂洞動物群化石中為什麼會有果子狸、似鬃獵狗等熱帶和亞熱帶林棲和林緣棲動物,而不含華北地區晚冰期常見的披毛犀、猛瑪象等喜寒動物等疑問。遺憾的是,教科書後所附大事年表中,有關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漏改,使用時請予留意。編輯本段|回到頂部體質特徵和種族 山頂洞的人類化石共代表 8個男女老少不同的個體。由頭骨縫的癒合程度和牙齒的生長情況看﹐其中5個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壯年和超過60歲的老人﹐1個是少年﹐1個是5歲的小孩﹐1個為嬰兒。
山頂洞人的體質已很進步。頭骨的最寬處在頂結節附近﹐牙齒較小﹐齒冠較高﹐下頜前內曲極為明顯﹐下頦突出﹐腦量已達1300~1500毫升。這些特徵和現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約為1.74米﹐女性為1.59米。
關於山頂洞人的種族﹐德國體質人類學家魏敦瑞曾認為老年男性頭骨的測量指數很像西歐的化石智人﹐如克羅馬農人﹐但根據形態觀察﹐又可確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種。女性頭骨之一屬於美拉尼西亞人類型﹔另一具則屬於愛斯基摩人類型。甚至認為這些不同種族的成員組成了一個家庭。中國古人類學者的研究認為﹐老年男性頭骨幾乎所有的面骨測量指數都和現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種相近﹐而遠於西歐的化石智人。從形態方面觀察﹐頭骨的許多特徵﹐如鼻骨較窄﹐有鼻前窩﹑顴骨突出並且較直﹐以及有下頜圓枕等﹐都屬於蒙古人種的特徵。女性頭骨之一﹐由於人工變形﹐不能作分析種族的正常依據。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測量數值和指數﹐都接近現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種﹐其相似程度大於與現代美拉尼西亞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態特徵也都更接近於蒙古人種。另一具女性頭骨的測量結果表明﹐她是與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國人有密切聯系的原始蒙古人種的代表。她比以上兩具頭骨具有更為顯著的蒙古人種的典型形態特徵。
山頂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種﹐但個體之間尚有一些差別﹐表明當時蒙古人種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態細節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學者認為﹐種族形成的時代比山頂洞人要早得多。(見山頂洞人復原像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文化遺物 山頂洞人的石器數量很少﹐總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礫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脈石英石片製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製作較精緻。兩極石片(或稱兩端刃器)多為脈石英﹐兩端有石屑剝落的痕跡。這種石片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很多﹐山頂洞人沿用了同樣的方法製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針﹐針身保存完好﹐僅針孔殘缺﹐殘長82毫米﹐針身微彎﹐刮磨得很光滑﹐針孔是用小而細銳的尖狀器挖成的﹐它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還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經過刮磨﹐尖頭殘缺。有人推測可能是做矛頭使用的。
山頂洞人的石器和骨針
山頂洞人的裝飾品非常豐富﹐有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石珠﹑小石墜﹑鯇魚眼上骨和刻溝的骨管等。穿孔獸牙最多﹐有125枚﹐除1枚虎門齒外﹐餘者為獾﹑狐﹑鹿﹑野狸和小食肉類動物的犬齒﹐均在牙根部位兩面對挖成孔。有的因長期佩帶﹐孔眼已磨光變形。其中5件出土時呈半圓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項飾。穿孔海蚶殼3個﹐在鉸合部以下處磨穿成孔。製作得最精巧的是7顆小石珠﹐原料為白色石灰岩﹐形狀不規則﹐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徑為6.5毫米﹐孔眼由一面鑽成﹐珠表面被染成紅色。它們都散布在頭骨附近﹐可能為頭飾。石墜系用天然的橢圓形黃綠色岩漿岩小礫製成﹐兩面扁平﹐其中一面經人工磨過﹐在中央對鑽成孔。還發現1件鯇魚的眼上骨和4件骨管。前者在邊緣處鑽一小孔﹐局部染成紅色﹔後者用鳥骨製成﹐管體光滑﹐有摩擦痕跡﹐表面有短而深的橫溝﹐多少不等但排列一樣﹐顯然是為了接系其他飾物特意刻出來的。
山頂洞人的裝飾品
生產﹑生活和埋葬 山頂洞人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現在當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廣闊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獵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於其間。山頂洞人以漁獵和採集為生﹐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野兔和數百個北京斑鹿個體的骨骼﹐應是他們狩獵的主要對象。在遺址里還發現鯇魚﹑鯉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說明山頂洞人已能捕撈水生動物﹐把生產活動范圍擴大至水域﹐這標志著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山頂洞人的石器雖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裝飾品製作得十分精美。他們掌握了鑽孔技術﹐不僅會一面直鑽﹐而且能兩面對鑽。在鯇魚的眼上骨和直徑只有3.3毫米的骨針上鑽出細孔﹐表明技術已相當熟練﹐製造鑽孔工具的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山頂洞人掌握了磨製技術。盡管這種技術僅用於製造裝飾品﹐但卻為以後新石器時代磨製工具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山頂洞人還懂得用赤鐵礦粉末染色的方法﹐這使得裝飾品更加鮮艷美觀。鑽孔﹑磨製和染色技術﹐都是以前時期所沒有的﹐這些新技術的運用顯示出人類生產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內容更加豐富。骨針的出現意味著當時已會縫紉。縫綴起來的獸皮既可搭蓋住所﹐抵禦風寒﹐也可掩護身體。而裝飾品的出現﹐則表明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審美觀念。山頂洞人將死者埋葬在下室﹐說明他們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認為屍體上及周圍的赤鐵礦粉象徵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質﹐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復活。
山頂洞人文化遺址是1930年發現的,1933年和1934年進行了發掘,已挖完。山頂洞文化的底層直接堆積在「北京人」遺址的第1層上。山頂洞洞口向北,發掘時被拆除,所見向北的口是人工開鑿的。山頂洞遺址由四部分組成: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發現有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下窨只發現完整的動物化石。
山頂洞的洞口高4米,下寬約5米;上室東西長12米,南北寬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傾斜,表面有厚層的石鍾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處。
在山頂洞發現了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化石以及其他解剖部位的化石多件,總計有lO個個體或稍多,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人類化石最多的。
在下室,發現一老年男性、中年女性和青年女性頭骨各;具,在老年頭骨的左側發現穿孔的介殼,穿孔的狐狸犬齒,在骨盆和股骨周圍找到赤鐵礦粉和赤鐵礦石,這表明,下室是一處公共墓地,也是至今所知國內這個時代唯一的墓葬遺存。從山頂洞出土的石器,人工痕跡清楚的有25件。做石器的原料主要是石英,還有燧石和砂岩。打石片的方法有兩種,砸擊法和錘擊法,山頂洞人文化的主要標志是應用磨光技術和鑽孔技術,製造出造型精美的骨器、角製品和大量的藝術品。
骨器,除了一些打擊骨器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枚骨針。這件標本保存尚好,針眼上緣殘缺,下緣至針尖保存完好,長82毫米,針身渾圓,針尖如芒,針眼由殘存部分看,是挖刮而成的,而不是鑽出來的。由此發現可知山頂洞人已懂得縫衣禦寒。
在山頂洞人遺址內發現裝飾品共141件。穿孔的小礫石一件,各類穿孔的獸牙125件,包括狐狸的上下犬齒29枚,鹿的上下犬齒和門齒29枚,野狸上、下犬齒17枚,鼬的犬齒2枚,虎的門齒1枚,還有2枚殘牙可能是狐狸或鼬的;穿孔的海蚶殼3個,鑽孔的青魚眶上骨l件以及有刻道的骨管4件和石珠7件。
山頂洞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由於赤鐵礦石和海蚶殼的發現,可知其活動范圍的擴大,北至宣化,南達海邊。
周口店第4地點位於第1地點南約100米處。系1927年李捷和步林發現,1937—1938年進行試掘,發現了一些哺乳動物和少量石器。1967年在第4地點北端發現了一個「洞口」,故又有新洞之稱。1972年在該地點西側修路,挖掉部分堆積,發現灰燼層,十多種哺乳動物化石。1973年正式發掘,發現了哺乳動物化石、一枚人牙、用火遺跡和數十件石器。
第4地點其前部是南北走向的裂隙,最寬處約5米,堆積厚度約6.5米,後部為洞穴(「新洞」),洞的走向先向北,而後折向東南。堆積物可分為上下兩部,下部呈灰黃色,下部顏色略紅,第5水平層(在深5米處)化石較多。人牙化石發現於第5水平層,是一枚左上第一前臼齒,與「北京人」同一牙齒比較,有明顯的不同,是「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的代表。
用火遺跡有灰燼層,見於底部。石器數10件,原料基本上是石英,打片方法有錘擊法和砸擊法,石片長度多在30一40毫米,工具有刮削器和尖狀器,其中以1938年發現的一件喙形尖狀器最精緻。這個地點的哺乳動物組合有33個屬40個種,其中現生種佔82.5%,絕滅種佔17.5%。其時代介於「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
周口店第13地點1933年10月,在步達生領導下,在龍骨山南約l公里處發現了新的化石地點,命名為第13地點。發掘工作在裴文中領導下進行,從1933年10月到1934年6月,挖土約400立方米,獲化石161箱和少量的石器。
從這個地點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共36種,其中大多數是大型動物,食肉目動物占可鑒定的動物的1/3。在這個動物組合中,比較有意義的種屬有變種狼、中華縞鬣狗、最後劍齒虎、上丁氏鼢鼠、擬布氏田鼠、拉氏豪豬、三門馬、梅氏犀、葛氏斑鹿、扁角腫骨鹿、德氏水牛和碩獼猴這個地點還發現文化遺物,有砸痕的礫石和石片,燧石做的梯形石片,其下緣還可見到清楚的使用痕跡;脈石英小礫石做的單直刃刮削器,可供割切之用;原始型的尖狀器,小型砍砸器。從這些為數不多石器材料可知當時人打片用兩種方法:砸擊法和錘擊法,修理工具用錘擊法,並已有3種工具: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
第13地點的時代相當於中國猿人文化早期,因為這兩個地點含文化遺物的地層都發現扁角腫骨大角鹿、上丁氏鼢鼠和原始型的尖狀器。
周口店第14地點在第l地點南偏西的一座低山上,因其地盛產魚化石,當地叫魚嶺,兩地相距約2公里。1933年作過化石採集,經張席褆教授研究,鑒定為兩個種,長達12毫米的大脊椎因材料不足,未作鑒定。
該地點長25.9米,寬8米,為南北向洞穴,堆積分為三層,上層為洞頂破壞後堆積的紅土和表土,中層為石鍾乳層,下層為膠結的或未膠結的泥沙層,魚化石出於此層,並只限於上部的1米厚的堆積和近底部的14厘米一薄層,中間有厚約3.7米的砂岩層隔開。已發現的魚化石總數約2000尾,保存很好,能看到骨架、鰭、鱗片,甚至可看到肌肉的輪廓。在周口店陳列館里,有一塊「魚壁」。
已發現魚化石最長的400毫米,最短的57毫米,一般為150—250毫米。種類僅4種:席褆刺趴是新種,雲南趴、四川趴和短頭趴。在這4種魚中,有兩個絕滅種,趴魚現只生長在長江以南,刺趴現產長江流域。編輯本段|回到頂部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人頭蓋骨的發現,使周口店成為世界聞名的早期人類發祥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這里曾生活著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的北京人、距今10萬年左右的新洞人、距今2.7萬年前左右至3.4萬年左右的山頂洞人。
1987年12月1日,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 (VI),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簽發證書,把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柒』 新疆木卡姆藝術指什麼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貢獻,她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喜怒哀樂。她集傳統音樂、演奏音樂、文學藝術、戲劇、舞蹈於一身,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特點。這種音樂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 木卡姆歷史源遠流長,背景廣闊而深遠,與維吾爾族人民的歷史時代同步發展。盡管屬於維吾爾族民俗范疇的部落眾多,地域遼闊,其音樂文化也具有多層次多源流的特點,但她仍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有別於其他民族的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主要有兩點,一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形成產生於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徵、道德觀念及其心理素質的民族調式特點。這種特點則是通過獨特的音樂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獨特的演奏樂器加以體現的。 十二木卡姆
無論「木卡姆」在名稱學上有何含義,它只表示經過規整的某個音樂套曲的專用名稱。從16世紀開始,在音樂大師克迪爾罕、雅爾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絲)等人的引導下,經過眾多民間樂師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終於形成現在的規模和樣式。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爾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十二木卡姆還有一些地域性變體,其中比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當屬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第一個木卡姆均分為大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等三大部分;每一個部分又由四個主旋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 維吾爾木卡姆是維吾爾詩歌的音樂表達形式。每個木卡姆配上那些含義雋永、內容豐富、色彩斑斕、朗朗上口、輕松活潑、便於演唱的古典詩詞以及格則勒(雙行詩)、民謠而顯得情趣盎然,生機勃勃。尤其是維吾爾詩詞中那最富韻味的格則勒的十八種格律更使木卡姆樂曲顯得新穎而別致。從而使文化寶庫中的這顆無價之寶日臻完美,光彩照人。 十二木卡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成功發射升空的「嫦娥一號」搭載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選曲名列其中。 新疆木卡姆研究專家周吉教授為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研究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5年,維吾爾「十二木卡姆」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釋義
「木卡姆」原為阿拉伯語,意思是「地點」、「地位」、「法律」』作為音樂術語,意為成套的民伺古典 木卡姆大師雕像
音樂。
木卡姆也稱「馬卡姆」、「瑪卡瑪」,都是阿拉伯文的不同音譯,是伊斯蘭音樂中的一個特有名稱,有「曲」、「調」、「古典音樂」等含意,作為伊斯蘭音樂的共同財富,木卡姆分布地區很廣,種類繁多。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區均有木卡姆,但就種類來說,目前在世界上,新疆的木卡姆種類最多,結構形式也最完整。木卡姆歷史淵源流長,背景廣闊而深遠,與維吾爾族人民的歷史時代同步發展。盡管屬於維吾爾族民俗范疇的部落眾多,地域遼闊,其音樂文化也具有多層次多源流的特點,但她仍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有別於其他民族的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主要有兩點,一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形成產生於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徵、道德觀念及其心理素質的民族調式特點。這種特點則是通過獨特的音樂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獨特的演奏樂器加以體現的。
十二木卡姆(5張)
編輯本段含義及組成
無論「木卡姆」在名稱學上有何含義,它只表示經過規整的某個音樂套曲的專用名稱。從16世紀開始,在 十二木卡姆
音樂大師克迪爾罕、雅爾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絲)等人的引導下,經過眾多民間樂師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終於形成現在的規模和樣式。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爾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十二木卡姆還有一些地域性變體,其中比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當屬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第一個木卡姆均分為大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等三大部分;每一個部分又由四個主旋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維吾爾木卡姆是維吾爾詩歌的音樂表達形式。每個木卡姆配上那些含義雋永、內容豐富、色彩斑斕、朗朗上口、輕松活潑、便於演唱的古典詩詞以及格則勒(雙行詩)、民謠而顯得情趣盎然,生機勃勃。尤其是維吾爾詩詞中那最富韻味的格則勒的十八種格律更使木卡姆樂曲顯得新穎而別致。從而使文化寶庫中的這顆無價之寶日臻完美,光彩照人。
編輯本段整理、規范
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產生於公元14~16世紀西域音樂的融匯時期,經過多次的整理、規范,才成為 書籍《十二木卡姆》
今天的 《十二木卡姆》。木卡姆的第一次規范,在公元16世紀。這一時期,我國西域城邦小國葉爾羌汗國的拉失德汗在位,他的妃子阿曼尼莎罕精於維吾爾音樂藝術。她與當時的木卡姆大師喀迪爾汗一起,邀請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間藝人,對散失在民間的木卡姆進行了系統的搜集整理工作。這一工作使維吾爾族木卡姆與其他民族木卡姆得到了區分;第一次確定了十二木卡姆的規模;形成了木卡姆特有的瓊乃合曼、達斯坦和麥西萊甫三部分結構;還重新確定了木卡姆的歌詞。第二次規范,是在19世紀清代光緒年間,由當時喀什噶爾的著名木卡姆藝術家艾里姆·賽里姆和莎車的民間藝人賽提瓦爾共同完成。他倆對流行在喀什噶爾的木卡姆加以整理、規范,形成了規模更大的音樂舞蹈套曲,產生了「喀什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
每一套木卡姆演奏時,瓊乃合曼蒼勁深沉,蘊蓄無窮;達斯坦流暢歡快,抒情優美;麥西萊甫則載歌載舞,把演奏推向高潮。新中國成立後,各級黨和政府對收集、整理民族民間音樂工作十分重視,組織專人對《十二木卡姆》的樂曲錄音、記譜、出書,並將歌詞記錄、整理、出版。一方面使《十二木卡姆》這一優秀文化遺產得以繼承,一方面繼續使其發揚光大。由木卡姆改編的《拉克歌舞》,令人耳目一新;用木卡姆音樂演唱的《艾里甫與賽乃姆》,被人們譽為維吾爾族的《紅樓夢》;移植的歌劇《紅燈記》,在國內產生巨大反響,還被拍成電影。現在,自治區有了專門研究《十二木卡姆》的機構。用五線譜出版的《十二木卡姆》,為它的探索和研究走向世界,開辟了新的道路。
編輯本段歷史來源
相傳,在維吾爾族祖先從事漁獵、畜牧生活時期就產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即興抒發感情的歌曲,這種 十二木卡姆演奏樂器
歌曲叫作「博雅婉」,意思是「曠野之歌」,後來經不斷融合,演變發展形成了組曲--木卡姆。相對於傳說,追溯木卡姆的歷史淵源,則必須與曾興盛一時的龜茲樂、於闐樂等聯系起來。我國的二十四史中記載了現在新疆(甚至延續到張騫及同伴們去過的西亞這一廣大地區)的哈密地區有「摩訶兜勒(mahar)」大麴的名稱。這是公元前1世紀時的情況,它說明在這一地區,公元前木卡姆式的大麴就已經存在了。而漢武帝宮廷樂師李延年以「摩訶兜勒」大麴為基礎創新了新聲二十八解,更是證明來自哈密的這個大麴是重要的樂曲。但是,很明顯漢語中的「摩訶兜勒」這個詞並不是意譯,而是音譯的,它是不是和公元4世紀前後用龜茲文記述的《艾爾乃姆的故事》中所說的維多薩迦和他的五個徒弟的《瑪卡--雅瑪(maqa-jama)》樂曲中的瑪卡一詞有聯系,還是「瑪哈都爾(mahar)--偉大的木卡姆」,這無疑關繫到木卡姆的起源問題。但這幅文化史上久遠的景色至今仍然十分迷茫和模糊。 歷史的車輪駛入10世紀之後,西域大地上相繼出現了三位在伊斯蘭音樂中堪稱偉大神秘的人物:一個是法拉比(870-950年);一個是伊本·西納(980-1037年);另一個是納瓦依(1441-1501年)。他們對於以後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可謂功勛卓著。喀喇汗王朝時代的音樂家法拉比,編著了《音樂大全》等書,並模仿龜茲琵琶五弦,對烏德樂器進行了改革,在五弦琵琶的基礎上把阿拉伯音樂提高了十八調,最重要的是,他把以前波斯、阿拉伯音樂通常用的九律延長到十七種,形成了波斯、阿拉伯的典型樂系。法拉比的學生,思想家伊本·西納吸收了西突厥汗國以來突厥文化的營養,他通過蘇美爾·巴比倫和摩尼教中重新崛起的將「十二」視為神聖的觀念,以十二品律傳統和以前歌曲音樂中的組合為基礎,推出了十二套曲。到13世紀,亞塞拜然的突厥人安勒烏爾買維首次把「木卡姆」一調作為十二套曲音樂體系提了出來。察合台汗國時的撒馬爾罕人納瓦依,在法拉比和伊本.西納所創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他把一系列木卡姆的名稱如:「等級」、「住地」、「地方」包括音調都作為雙關詞使用,甚至直接提出「木卡姆」就是聲音的形式的觀點。當16世紀來臨的時候,一個美麗的姑娘和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的出現,使這種維吾爾古典音樂走入了高潮。
編輯本段申遺成功
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申遺」成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松浦晃一郎2005年11月28日 十二木卡姆叢書
在北京 向中國文化部長孫家正頒發中國入選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的證書。兩個項目分別是「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登榜上。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於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因此,「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人們贊譽為「華夏瑰寶」、「絲路明珠」。
『捌』 中國漁具往歐洲出口需要什麼認證和手續
我暈 怎麼來的都是這種人 別人問的是要什麼手續 簡直是業務做得太過分了!
『玖』 「山頂洞人 」什麼意思
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他們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他們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發現的,因此考古學家把他們叫做山頂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