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科技成果轉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⑵ 科技成果轉化的作用及難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的現象。我國將科技成果加以轉化應用達到產業化的比例僅有約2%~6%,科技研發對經濟和社會的支撐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我國需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難在哪?
一是高校、科研機構有效供給不足。高校、科研機構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來源,而大部分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是基於科研興趣或者是前沿熱點,沒有真正形成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依歸的研發模式。這造成科研人員的技術研發活動在立項階段就可能與市場需求不一致,導致具有轉化價值的成果比例不高。
由於不需要經歷市場競爭,高校院所的科研活動動力不足,難以與市場貼近,大部分科技成果很多時候與企業的現實需求是錯位和脫節的。導致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看起來十分豐厚,但真正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有效供給的成果卻很少。
現行考核體系下「重研發、輕轉化」「重論文、輕專利」等現象仍然存在,這導致科研人員片面追求發表論文的數量,對轉化科技成果的市場意識和積極性都不強烈。大量科技成果僅僅成為課題或項目完成的標識而被束之高閣,未能通過轉讓、許可、技術作價入股、創辦企業等形式得到應用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現在不能單純地就轉化談轉化,而是要面向市場,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要承擔主體作用,形成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市場化的渠道。但目前在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方面,90%以上的企業研發、轉化科技成果的動力能力不足。國企大而不強、外企強而不為、民企長而不大,中小企業大多處於產業低端,對成果轉化「有心無力」。
我國企業的主體是中小企業,最
需要技術支持,但總體來看又最缺乏技術創新和轉化的條件。中西部地區的一些省份,90%以上的企業沒有研發活動,購買專利和改造生產線的能力弱,難以依靠科技進步經營企業。國有企業技術人才多,研發條件好,因考慮科技投入風險大、見效慢,一般只對現有的生產要求開展科研,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但要過一定時間見成效的科技成果難以在企業轉化和推廣應用。
⑶ 如何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
所謂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指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將科技成果內(或專利技術)轉化為產品,並實容現商品化、規模化、國際化,最終形成科技產業的能力.
1、國家制定政策,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導向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2、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財政、稅收、產業、金融、政府采購等政策協同,增強和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環境。
3、國家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性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推動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投入體系。
⑷ 如何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昆明市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實施意見 (試 行) 為全面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自主靈活的分配激勵機制,根據《關於印發雲南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實施辦法的通知》(雲政發〔2006〕195號)和《關於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昆人通〔2008〕54號),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實施范圍 (一)事業單位內部分配製度改革,應以工資總額控制為手段,以嚴格績效考核為依據,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並重的原則,通過改革建立和完善內部分配機制,搞活事業單位分配,充分調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增強事業單位活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二)事業單位內部分配製度改革實施范圍,限於經昆明市機構編制部門審批設立的市級事業單位。經批准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不列入實施范圍。 二、核定工資總額 (一)工資總額核定的原則。 1.保障社會效益,構建和諧社會。 2.工資總量增長低於經濟效益增長。 3.動態核定。 4.工資總額向效益增長突出以及知識和技術密集的單位適當傾斜。 (二)工資總額核定的內容及程序。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省、市規定的工資、津貼、補貼等相關政策核定所屬事業單位的工資總額;無主管事業單位根據國家、省、市規定的工資、津貼、補貼等相關政策自行核定工資總額。工資總額核定後,財政全額補助事業單位由其主管部門或無主管事業單位報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確認單位性質和人員編制,然後,按管理許可權分別報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核准,經費按原渠道解決。 (三)核定的方法。核定的年度工資總額由上年12月31日在編在冊人員的職工年度工資(基本工資和津補貼)、一個月的基本工資額度、政策性增資和其它增資等項目構成,事業單位在此額度范圍內自主進行分配。年度工資總額一經核定,原則上不予改動。在執行過程中如遇政策性增資的,隨次年核定工資總額一並進行核定。年度工資總額結余部分可以結轉下年使用。 (四)核定「兩傾斜」。積極探索核定年度工資總額向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增長或知識技術密集、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事業單位適當傾斜的辦法。 (五)核定的其他事項。 1.事業單位核定工資總額時,需提供上年人員增減、職務變化、上年工資總額結余情況、職工工資發放名冊、津貼、補貼、特崗津貼和獎金等項目的發放依據和政策性增資等相關材料。 2.本意見實施後,請各主管部門和事業單位抓緊組織實施,已核定工資總額的事業單位不再到市人事局進行財政工資統一支付審核;從2008年12月起,市級所屬事業單位均不再到市人事局進行財政工資統一支付審核。財政部門按核定的工資總額和經費渠道統一支付各單位,由各單位組織分配和發放。 三、改革內部分配製度 (一)建立以崗位績效工資制為基本分配形式的內部分配製度 1.事業單位在核定的工資總額范圍內,應結合本單位的行業特點、工作性質、職能職責,重點建立以崗位績效工資制為基本分配形式的內部分配製度;在上級主管部門核定的工資總額、崗位總量、結構比例和最高崗位等級等具體條件下,由單位選擇符合本單位實際的分配形式,自主制定內部分配實施方案。 2.崗位績效工資制是事業單位分配製度改革的基本形式,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四部分組成。要以崗位責任為重點,以績效考核為核心,把職工的工資收入與其工作崗位績效掛鉤,實行以崗定薪,崗變薪變的工資分配形式。 3.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為基本工資,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基本勞動報酬,不同類型事業單位必須按照《雲南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實施辦法》執行統一的基本工資政策和標准。 4.績效工資是事業單位工資構成中活的部分,單位應根據其制定的內部分配方案搞活分配。 5.事業單位執行國家統一規定和管理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及特殊崗位津貼補貼制度。 (二)建立完善多元化分配形式作為崗位績效工資制的有益補充 結合事業單位性質、行業特點、經費來源,針對特殊崗位、特殊任務可以選用以下分配形式。 1.按技術要素分配。 (1)事業單位有償轉讓科技成果,可從科技成果轉讓的凈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獎勵該科技成果的完成者和成果轉化的主要實施者。 (2)事業單位應用科技成果轉化生產後,單位應連續數年從實施該項科技成果新增留利中提取不低於10%的比例,獎勵給該項科技成果完成者和成果轉化的實施者。其中高新技術提取比例應更高一些。 (3)事業單位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提供技術服務,應將所獲得收益的30%分配給參與技術服務、技術承包的科技人員。 2.專業技術人才工資。單位公認的技術精湛、專業水平很高並取得突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少數專業技術人員,其報酬一般不超過本單位職工平均工資3倍。 3.管理人才工資。根據事業單位管理者的責任輕重、風險大小和工作業績,確定事業單位管理者(法人代表)的報酬,其報酬原則上不超過本單位職工平均工資的3倍。 4.項目(課題)工資。以技術成果、工作項目作為核算單位,由項目負責人對該項目完成的質量、完成時間、經費進行總體承包。項目組內人員的收入由項目負責人根據實際貢獻進行分配。 5.協議工資。單位可與被聘員工按月或年工資報酬簽訂協議,也可就某一項工作任務簽訂報酬協議,單位按協議支付工資報酬。 6.按信息要素分配。信息要素所有者可以依據所提供的信息對生產經營活動的貢獻獲取相應的報酬。 7.合理化建議給單位帶來直接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可從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報酬獎勵給建議人,報酬的數額由單位自定。 (三)完善內部分配管理機制 1.內部分配實施方案,須經單位領導班子集體討論研究,全體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通過(職工大會要有職工總數50%以上人員同意;職工代表大會要有2/3以上代表同意),且在單位內部進行公示,並報主管部門備案。無主管的事業單位按管理許可權分別報組織、人事部門備案。 2.建立嚴格科學的考核制度。實行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確保工資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合理性。 3.實行職工實際收入與檔案工資相分離。打破目前以工齡、職稱、學歷等為主要內容的固定工資分配方式,職工實際收入根據崗位和業績考核兌現,逐步與檔案工資脫鉤。 4.事業單位進行內部分配製度改革後,職工的檔案工資仍按原規定進行管理,並以檔案工資作為職工繳納各項費用、工作調動的依據。 四、工作要求 (一)事業單位的內部分配製度改革必須堅持市場化的方向和分級負責、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要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根據各自的條件和實際逐步推進。通過改革,切實轉變觀念,使職工的工資收入與他們的崗位、業績和效益緊密掛鉤,充分發揮工資分配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二)分配製度改革是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各部門、各單位一定要加強領導,強化措施,規范程序,穩步推進,既要大膽創新,又要審慎穩妥。在制定內部分配方案的過程中,要深入調查研究,要堅持群眾路線,廣泛聽取廣大職工的意見。要強化事業單位內部分配製度改革的各項基礎工作,要與崗位設置、聘用、職稱、考核等制度改革緊密結合,配套進行;要在明確職責,量化標准,嚴格考核的基礎上兌現分配。核定的工資總額只能用於單位工資性支出。 (三)主管部門要注意協調和處理好改革過程中由於利益關系的調整而出現的各種矛盾,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證改革健康有序地進行,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四)紀檢監察、組織、人事、財政、審計和稅務部門要加強宏觀調控、業務指導和檢查監督,及時幫助處理和解決改革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嚴肅查處各種違規違紀行為,確保改革平穩有序進行。 (五)各縣(市)區在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期間,可參照本意見執行。 (六)本意見自發文之日起施行。
⑸ 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哪些難點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篳路藍縷、砥礪前行,40年滄海一粟,我國最終實現了由封閉、貧窮版、落後到開放、富強、權文明的歷史轉變,我們14億中國人不僅填飽了肚子,更武裝了頭腦,中國科技事業突飛猛進,製造業也逐漸在由「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我國各項前沿科技專利保有數量逐年增加。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要知道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率仍然偏低,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前沿科技成果仍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無法轉化為生產力。
眾所周知,前沿科技成果多掌握在各類高校以及科研機構手中,而企業內部的研究開發機制相對薄弱,據相關統計表明,截止到2018年六月,游離於企業之外的各類科研機構近6000家,科研機構雖然研發能力較強,但是市場嗅覺較弱,並且資金也不充裕,金智創新認為科研機構和企業缺乏溝通是導致我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⑹ 如何進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給出一些建議
一是激發創新主體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性。科研人員積極性不高,是導致我國科技版成果轉移轉化權率偏低的根本原因,金智創新認為,要想有效的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需要積極探索有效的獎勵機制與模式,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等協同開展成果轉化。推動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互動融合,
二是重視科技成果轉移中間機構。一般來說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主要由三方組成,一是由科研機構提供前沿科技成果,二是有技術需求的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但是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等,無法高校的溝通,這個時候就需要重視科技成果轉移中間機構的,充分發揮其溝通協同的作用。讓企業和高校能夠各取所需,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
三是開展科技成果信息匯交與發布。圍繞新一代信息網路、智能綠色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以國家財政科技計劃成果和科技獎勵成果為重點,發布一批能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投資規模與產業帶動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場化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
⑺ 如何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
一是激發創新主體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性。科研人員積極性不高,回是導致我國科技成果轉移答轉化率偏低的根本原因,金智創新認為,要想有效的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需要積極探索有效的獎勵機制與模式,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等協同開展成果轉化。推動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互動融合,
二是重視科技成果轉移中間機構。一般來說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主要由三方組成,一是由科研機構提供前沿科技成果,二是有技術需求的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但是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等,無法高校的溝通,這個時候就需要重視科技成果轉移中間機構的,充分發揮其溝通協同的作用。讓企業和高校能夠各取所需,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
三是開展科技成果信息匯交與發布。圍繞新一代信息網路、智能綠色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以國家財政科技計劃成果和科技獎勵成果為重點,發布一批能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投資規模與產業帶動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場化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
⑻ 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的優缺點
優點多缺點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