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劍橋商務英語的認可度
BEC證書素來被美譽為「外企綠卡」,BEC證書也被許多公司承認,其中不少是500強企業, 而大部分的考生也是沖著「外企綠卡」這塊牌子而選擇不惜金錢,時間,精力而去選擇備考BEC的,到底BEC證書值不值得「外企綠卡」這個稱號呢,尤其如今具有「商業托福」之稱的TOEIC入駐了中國,BEC是否將「職場通行證老大」的位子讓賢了呢?
TOEIC PK BEC
托業考試:商業托福通行逾60國家
素有商業托福之譽的TOEIC(托業)考試,於2002年被引入中國,是目前全球職業英語測評的首選標准。其成績分析理論通行60多個國家,全球每年有300多萬人參加這項考試,在5300多家大型跨國公司和院校被廣泛應用。自5年前登陸中國以來,TOEIC(托業)考試的報名人數便逐年迅猛增長。
該考試是單項選擇形式的筆試,共計200道題,分聽力和閱讀兩大部分。2007年,托業考試在中國進行了改革,除了聽力、閱讀的題型有所調整外,還新增口語與寫作考試為可選項目。據了解,首次口語與寫作考試已於去年 12月在京滬穗三地進行。
特點:實用與權威性強
1.可獲兩份證書:中國考生在考試後的一個月,將收到ETS全球統一的《托業考試成績證書》,以及由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頒發的《中國職業英語等級證書》。
2.實用性強,認可范圍廣,權威性強:在華南地區,寶潔、美的、南方航空和TCL等眾多跨國公司和本土知名企業,都已開始採用托業考試作為選拔員工的重要標准。
人氣指數: ★★★
實用指數:★★★★
難度指數:★★★
劍橋商務英語考試:提前熟悉商務環境
BEC劍橋商務英語考試是劍橋系列考試中專為學習者提供的國際商務英語資格證書考試,主要考察真實工作環境中的英語交流能力,被歐洲乃至全球眾多教育機構、企業認可。越來越多的公司使用BEC來評估雇員、員工和應聘者的語言技能。其中包括全球著名企業如IBM、Citibank、國際衛生組織、世界銀行、摩托羅拉、聯合國、可口可樂、西門子等。
該考試於1993年引進中國,目前全國有超過60所知名大學被授權為BEC考點。在沒有商務工作經驗的情況下,不少大學生會將其作為操練口語、提前熟悉商務環境的一種有效途徑。
特點:可自行選擇等級
1.考試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的測試,考生需自行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考試級別進行報考。
2.聽、說、讀、寫全部涵蓋。考試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筆試,包括閱讀、寫作和聽力;第二階段為口試。根據考試級別的不同,各部分考試的時間長短也有區別。
(以BEC高級為例)
人氣指數: ★★★★
實用指數:★★★★★
難度指數:★★★★★
② 商務英語專業的認可程度
BEC證書素來被美譽為「外企綠卡」,BEC證書也被許多公司承認,其中不少是500強企業, 而大部分的考生也是沖著「外企綠卡」這塊牌子而選擇不惜金錢,時間,精力而去選擇備考BEC的,到底BEC證書值不值得「外企綠卡」這個稱號呢,尤其如今具有「商業托福」之稱的TOEIC入駐了中國,BEC是否將「職場通行證老大」的位子讓賢了呢?
TOEIC PK BEC
托業考試:商業托福通行逾60國家
素有商業托福之譽的TOEIC(托業)考試,於2002年被引入中國,是目前全球職業英語測評的首選標准。其成績分析理論通行60多個國家,全球每年有300多萬人參加這項考試,在5300多家大型跨國公司和院校被廣泛應用。自5年前登陸中國以來,TOEIC(托業)考試的報名人數便逐年迅猛增長。
該考試是單項選擇形式的筆試,共計200道題,分聽力和閱讀兩大部分。2007年,托業考試在中國進行了改革,除了聽力、閱讀的題型有所調整外,還新增口語與寫作考試為可選項目。據了解,首次口語與寫作考試已於去年12月在京滬穗三地進行。
特點:實用性權威性強
1.可獲兩份證書:中國考生在考試後的一個月,將收到ETS全球統一的《托業考試成績證書》,以及由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頒發的《中國職業英語等級證書》。
2.實用性強,認可范圍廣,權威性強:在華南地區,寶潔、美的、南方航空和TCL等眾多跨國公司和本土知名企業,都已開始採用托業考試作為選拔員工的重要標准。
人氣指數: ★★★
實用指數:★★★★
難度指數:★★★
劍橋商務英語考試:提前熟悉商務環境的途徑
BEC劍橋商務英語考試是劍橋系列考試中專為學習者提供的國際商務英語資格證書考試,主要考察真實工作環境中的英語交流能力,被歐洲乃至全球眾多教育機構、企業認可。越來越多的公司使用BEC來評估雇員、員工和應聘者的語言技能。其中包括全球著名企業如IBM、Citibank、國際衛生組織、世界銀行、摩托羅拉、聯合國、可口可樂、西門子等。
該考試於1993年引進中國,目前全國有超過60所知名大學被授權為BEC考點。在沒有商務工作經驗的情況下,不少大學生會將其作為操練口語、提前熟悉商務環境的一種有效途徑。
特點:可自行選擇等級
1.考試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的測試,考生需自行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考試級別進行報考。
2.聽、說、讀、寫全部涵蓋。考試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筆試,包括閱讀、寫作和聽力;第二階段為口試。根據考試級別的不同,各部分考試的時間長短也有區別。
(以BEC高級為例)
人氣指數: ★★★★
實用指數:★★★★★
難度指數:★★★★★
③ 一個人的學歷不可以看出他的知識水平~
在中國青年報會議室,一場30名北大、清華等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和惠普、西門子、NEC等5家跨國公司人事經理的對話。
「『世界500強』公司不喜歡前10名的學生,喜歡前三四十名的學生,是不是這樣?」
安若鵬(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本科生):我已經參加了一些外企的面試,發現很多「財富500強」的公司不太喜歡招top ten(前10名)的學生,而往往喜歡招middle thirty(前30名)或middle forty(前40名)的學生,是不是這樣?
謝克海(西門子人事部經理):我想你誤解了。任何一家跨國公司都願意招最好的學生,沒有專招二流人才的。因為產品要是一流的,必須靠一流的經理、一流的員工來保證。只不過你的top ten可能不是我們認為的top ten。
西門子公司招聘,沒有筆試,也沒有心理測驗,只有面試。但我們的面試者全都經過嚴格培訓,對每個職位需要什麼能力、素質非常清楚。西門子有一個全球性的人力資源題庫,一個小時的面試,前5分鍾測什麼,後10分鍾測什麼非常嚴格,最後都有結論。
對大學生我們從三個角度考察:知識、經驗和能力。知識主要看三個方面:技術知識、業務知識和市場知識;經驗要看四個方面:項目管理經驗、領導經驗、專業經驗和跨文化經驗;我們還有對17種能力的考察,在這里就不細說了。
李琦(中央財經大學會計系研究生):我有一個同學本科畢業後就到外企工作,如果我現在去那家公司,肯定就是他的下屬,薪水也比他低。我跟他說:「我真不服氣,在學校時你是在我後面的……」
張春弟(NEC人力資源室副主任):以前在學校你比那個同學學習好,也可能是他的領導,但這幾年過去已經有了一個變化,他在公司一直做,積累了很多經驗,有可能進步了……
李琦:我也進步了,我也一直在學習呀!
張春弟:按照你的邏輯,你曾經是他的領導,你就一定還能成為他的領導?
孫燕梅(美國禮來亞洲有限公司公共關系事務經理):可不可以這樣解釋:這兒有一個跑道,你的朋友可能原來不如你,但是他早已經在上面跑了,你這時候才要上跑道,起步時自然要落在他後面……
一學生:他現在正在跑,你在熱身,跑著跑著你就會跑到他前面了,你的加速度比他大……
孫燕梅:那不一定,他的加速度可能比你還快。
謝克海:我們不要再有一種誤解,認為讀書就一定比工作學得多。什麼叫學習?書本的學習只是一方面,還有一種學習是觀察、實踐。比如,你的朋友在公司中,他周圍有很出色的員工,他通過觀察學到了很多。對企業來說,你的兩三年研究生學習經歷,與他這幾年的觀察經歷相比,他的產出量比你的還要好。
李琦:如果我們之間的差距很小的話,我可能很快能趕上,但現在有可能我們之間的差距很大,不一定能趕上。
謝克海:關鍵是你的能力素質怎麼樣,看你有沒有潛力,如果有潛力,你肯定能趕上,當然有時還得看機遇。
李琦:可能正像謝先生說的那樣,3年前公司的機遇很好,但是3年後我再來時,機遇沒有了……
謝克海:我可不認同這是我的觀點。
張春弟:機遇確實很重要,但是機遇絕不只有一次。
葛永基(惠普人力資源營運總監):學歷可能很重要,你有一個較高的學歷,能加入到公司,但是進來以後,更重要的是看你的表現。再高的學歷如果表現不出來,也不會有合適的位置。
謝克海:我完全同意葛先生的意見。我曾經在公司搞過一個小小的研究,把西門子公司里所有高層的人放在一起,看他現在的職位與學歷或海外留學經歷有什麼關系。結果發現沒什麼關系。
張春弟:我們某個公司人事部曾招了一個博士,他的知識水平和外語水平很高,但是溝通技巧差了些,結果適用期滿了後,我們請他離開了。相反,另外一個人事經理,他沒有上過大學,但是非常踏實地工作,現在已經是這個公司人事部的部長。
李琦:其實我的那位同學現在也不平衡,他說:「我還不服氣呢,某某同學在學校的時候比你我都不如,在國外讀了兩年書,現在回來薪水比我拿得還多。」是不是國外的學歷真的比國內的學歷香呢?
謝克海:各有各的優勢。他有文化上的、語言上的優勢。但如果你是一個有潛力的人,通過你的學習、觀察,你一樣能做得很好。
葛永基:為什麼會看重外國的學歷?MBA也是外國的比中國的好呢?中國的MBA教授大多沒有實際操作的經驗,也沒有市場的觀念,往往從文字到文字,最多是把聽過的例子用到課堂上。而國外很多MBA的教授在公司中工作過,進行研究後再教學。MBA是經驗教育,是思想的激盪,不同的經驗相互交流,從而產生很多新的思想、很多新的創意。所以一些外企會更看重外國的學歷。
王維嶺(三井物產業務副總經理):現在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做部門經理,他一年的工資相當於20甚至30個中方雇員薪水的總和。為了降低這種經營成本,很多外企有這樣一個趨勢:擴大本地人員聘用的比例,特別是高層的管理人才。在我們公司已經開始把日本人的重要位置逐漸過渡給中國雇員了。
「據說,外企很重視發掘員工潛力,但為什麼招聘時把專業限製得很嚴格?」
李德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生):我想進外企就是看重它給我選擇和培訓的機會,讓我找到合適的位置。為什麼絕大多數外企招聘時,都把行業或專業限製得很嚴格?
葛永基:招聘是根據公司的業務情況和實際承受能力決定的,一般都會嚴格地定義每一個崗位:責任是什麼,「must」(候選人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want」(候選人最好具備的素質)是什麼。一般人事部門會先把完全不合適的簡歷拿掉,然後由不同部門的經理適當篩選(這時must很重要),最後安排面試。
李德建:我是學電子工程的,但我覺得我的溝通能力非常好,肯定能做好marketing(市場),也特別想做。可面試我的公司瞄了一下我的簡歷就擱一邊了。其實這時我並沒有決定向哪個方向發展,但公司已經把我篩掉了。
葛永基:它的must你沒達到,當然被篩選掉了。
孫燕梅:應該說公司選擇你、你選擇公司是一個雙向選擇,個人不能把被篩選掉的原因完全歸於公司,也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一個有經驗的市場部經理肯定比你更了解情況。你說自己的溝通能力非常好,想做市場部的工作,這只是從你個人的角度而言。想問題的時候不要太局限,你沒有做過,並不是真的了解……
④ 著名科學家的簡介(任何一人)
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17—1790.4.17)是18世紀美國的實業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和發明家。為了對電進行探索曾經作過著名的「風箏實驗」,在電學上成就顯著,為了深入探討電運動的規律,創造的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詞彙。他借用了數學上正負的概念,第一個科學地用正電、負電概念表示電荷性質。並提出了電荷不能創生、也不能消滅的思想,後人在此基礎上發現了電荷守恆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針的設想,由此而製造的避雷針,避免了雷擊災難,破除了迷信。他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老戰士。他參加起草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積極主張廢除奴隸制度,深受美國人民的崇敬。他是美國第一位法國駐外大使,所以在世界上也享有較高的聲譽。
1雷電實驗
1746年,一位英國學者在波士頓利用玻璃管和萊頓瓶表演了電學實驗。富蘭克林懷著極大的興趣觀看了他的表演,並被電學這一剛剛興起的科學強烈地吸引住了。隨後富蘭克林開始了電學的研究。富蘭克林在家裡做了大量實驗,研究了兩種電荷的性能,說明了電的來源和在物質中存在的現象。在十八世紀以前,人們還不能正確地認識雷電到底是什麼。當時人們普遍相信雷電是上帝發怒的說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識之士曾試圖解釋雷電的起因,但從為獲得成功,學術界比較流行的是認為雷電是「氣體爆炸」的觀點。在一次試驗中,富蘭克林的妻子麗德不小心碰到了萊頓瓶,一團電火閃過,麗德被擊中倒地,面色慘白,足足在家躺了一個星期才恢復健康。這雖然是試驗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維敏捷的富蘭克林卻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電。他經過反復思考,斷定雷電也是一種放電現象,它和在實驗室產生的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於是,他寫了一篇名叫《論天空閃電和我們的電氣相同》的論文,並送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但富蘭克林的偉大設想竟遭到了許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電分家的狂人」。富蘭克林決心用事實來證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陰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一道,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個空曠地帶。富蘭克林高舉起風箏,他的兒子則拉著風箏線飛跑。由於風大,風箏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剎那,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拉著風箏線,父子倆焦急的期待著,此時,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鐵絲,立即掠過一種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威廉,我被電擊了!」隨後,他又將風箏線上的電引入萊頓瓶中。回到家裡以後,富蘭克林用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天上的雷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富蘭克林關於天上和人間的電是同一種東西的假說,在他自己的這次實驗中得到了光輝的證實。風箏實驗的成功使富蘭克林在全世界科學界的名聲大振。英國皇家學會給他送來了金質獎章,聘請他擔任皇家學會的會員。他的科學著作也被譯成了多種語言。他的電學研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然而,在榮譽和勝利面前,富蘭林沒有停止對電學的進一步研究。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這是做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血的代價,使許多人對雷電試驗產生了戒心和恐懼。但富蘭克林在死亡的威脅面前沒有退縮,經過多次試驗,他製成了一根實用的避雷針。他把幾米長的鐵桿,用絕緣材料固定在屋頂,桿上緊拴著一根粗導線,一直通到地里。當雷電襲擊房子的時候,它就沿著金屬桿通過導線直達大地,房屋建築完好無損。1754年,避雷針開始應用,但有些人認為這是個不祥的東西,違反天意會帶來旱災。就在夜裡偷偷地把避雷針拆了。然而,科學終於將戰勝愚昧。一場挾有雷電的狂風過後,大教堂著火了;而裝有避雷針的高層房屋卻平安無事。事實教育了人們,使人們相信了科學。避雷針相繼傳到英國、德國、法國,最後普及世界各地。富蘭克林對科學的貢獻不僅在靜電學方面,他的研究范圍極其廣泛。在數學方面,他創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這兩種幻方性質特殊,變化復雜,至今尚為學者稱道;在熱學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爐子,可以節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稱為「富蘭克林爐」;在光學方面,他發明了老年人用的雙焦距眼鏡,戴上這種眼鏡既可以看清近處的東西,也可看清遠處的東西。他和劍橋大學的哈特萊共同利用醚的蒸發得到零下二十五度(攝氏)的低溫,創造了蒸發致冷的理論。此外,他對氣象、地質、聲學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並取得了不少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