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新絲綢之路的發展成果

新絲綢之路的發展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10 01:29:41

❶ 新絲綢之路有什麼重要意義

新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最大的人文地理博物館。她富集的文化儲量與新疆的石油、煤炭、森林、草原一樣,都是我們的珍貴財富,是歷史賦予我們發展的地緣機遇。

兩千年前,東起長安牗今西安牘、橫貫新疆、西達羅馬的「古絲綢之路」,是溝通古代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五彩絲綢、中國瓷器和香料曾絡繹於途。兩千年後,途經中國和中亞、歐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絲綢之路即「新亞歐大陸橋」,和古代連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基本重合,又被稱為「新絲綢之路」,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絲綢之路」不僅是新疆,而且是中國的名片。

絲綢之路
自漢代張騫(?~前114年)通西域,「絲綢之路」逐步形成,以絲綢為代表的東西方貿易及文化交流便緩慢地由沿途各地民族特別是中亞民族作為中介進行轉運。除了這一條由漢代政府直接主導開通的絲綢之路外,在張騫到達西域大夏(公元四世紀初建於鄂爾多斯地區的一個小國,國都叫統萬城)國時,還發現了來自巴蜀南方某地區,經緬甸,印度而至大夏的絲綢,這一條南方絲綢之路應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存在。

漢朝用絲綢換回了國防急需的良馬,同時也依靠絲綢與西域大小王國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系,促進了沿途各民族之間的了解與融合,以絲綢築就的這條歐亞洲際交流大道,對東西方而言,都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就從漢代開始,中國的絲綢像一位嫵媚而成熟的女人,從中國的鄉間小道走出,或穿越大漠戈壁,或遠涉重洋,輾轉中亞、西亞、南亞,一直抵達地中海及東非沿海地區,以萬種風情,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時間最持久、路程最漫長、內容最豐富的一次文明的驚艷之旅。

❷ 絲綢之路的發展一般分為幾個階段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公元前1世紀以前上古時期。

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疆地區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

第二個階段,公元前1世紀到7世紀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開始策動對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志,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第三階段,7世紀到12世紀二度繁榮。

唐朝時,中國政府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西域各國,並設立安西四鎮作為中國政府控制西域的機構,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這一時期東羅馬帝國、波斯(7世紀中葉後阿拉伯帝國取代了波斯的中亞霸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令這條商路再度迎來了繁榮時期。

第四階段,12世紀以後

蒙古帝國和它在中國的權利繼承者,對這些從西方前來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歡迎的態度,元朝統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國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擔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的絲綢之路了。

(2)新絲綢之路的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草原絲路:

草原絲綢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當時游牧文化交流的動脈,其由中原地區向北越過古陰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帶的長城沿線,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陸的歐洲地區。

草原絲綢之路的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整個歐亞大陸的地理環境中,溝通東西方交往極其困難。環境考古學資料表明,

歐亞大陸只有在北緯40度至50度之間的中緯度地區,才有利於人類的東西向交通,而這個地區就是草原絲綢之路的所在地。這里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匯的核心地區,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鏈接點。

對於草原絲綢之路來說,大宗商品交換的需求起源於原始社會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中原旱作農業地區以農業為主,盛產糧食、麻、絲及手工製品,而農業的發展則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馬等);北方草原地區以畜牧業為主,

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產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手工製品等。這種中原地區與草原地區在經濟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關系,是形成草原絲綢之路的基礎條件[54]。因而草原絲綢之路則因其特點還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絲綢之路

❸ 絲綢之路當今現狀及價值

絲綢之路是一個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具有非常明顯的線性文化特徵:是線狀或帶狀的文化遺產區域,范圍大,包括的遺產種類多,反映的人類活動形式豐富。既有地域的特點,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積淀的歷史;尺度較大,可以指跨越眾多城鎮的一條水系的整個流域;也可以指貫穿很多國家的某條貿易之路;承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聯系與變化,相互影響與交流,構成文化帶上文化遺存的共性與特性、多樣性和典型性,衍生出豐富多彩的面貌和內在的密切關聯;涉及到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復雜的自然生態系統。這樣的特徵使得它在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都有相當大的研究價值。從歷史學看,從漢代絲綢之路開辟到唐朝絲路貿易繁榮、文化交流頻繁,再到元朝草原絲路的興起、宋明兩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絲綢之路的發展史貫穿了中國歷史。因此絲綢之路的研究意義不僅局限於它本身,對於絲路的研究、考證同樣有於我們對於古代中國甚至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證。從地理學看,絲路從中原出發經新疆、中亞、西亞到達歐洲並聯接北非,這一路經過了不同的地理類型與不同的文化圈,絲路知識可以用來幫助自然地理上對古今自然地理變遷的研究,也可以用來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差異的關系。從社會學來說,民族交融原因與過程、文化傳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異和相互影響等都是研究的熱門課題,而絲綢之路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通道,對此當然菲比尋常的意義和價值。

❹ 絲綢之路的內涵,成果體現在哪些方面

"絲綢之抄路"是指起始於襲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1.多元性,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東西方之間,以及中國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交往遷徙流動的大舞台. 2.開放性,開放性既表現在地理環境的開放上,更表現在民族心理 的開放上.任何一個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藝術,都不是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產生和發展的,而是在於周圍的民族和地區先進文化藝術的交流融匯中繁榮昌盛起來的. 3變異性,絲綢之路的文化藝術不僅能兼容並蓄地接納各民族的補養,從而獲得自身的發展,同時也能無私地向外界輸出自己獨特 的文化藝術創造和優秀的 文化藝術人才,反過來推動其他地區人類文明的進步.

❺ 絲綢之路產生了哪些文明成果

佛教傳入

❻ 當代的新絲綢之路是指什麼

當代的新絲綢之路是指連接連雲港與荷蘭鹿特丹的鐵路線-新亞歐大陸橋。

當代的新絲綢之路又稱一帶一路,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

(6)新絲綢之路的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一帶一路"經濟區開放後,承包工程項目突破3000個。2015年,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同比增長18.2%。2015年,中國承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執行金額121.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和23.45%。

❼ 什麼是新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包括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雲南、廣西。2013年,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7)新絲綢之路的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推進原因

1、中國的發展需要兼顧地區平衡,並著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復興絲綢之路能帶動經濟實力較為薄弱的西部地區,有望形成新的開放前沿。

2、通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中國營造良好的周邊政治、國防、民族環境。

3、可以推進區域之間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各種互聯互通,有利於推進區域合作水平。

4、有利於消化中國嚴重過剩的各種產能。

5、有利於構築以開放促中國西部大開發,促中國東部再改革的新的倒逼格局。

❽ 新絲綢之路帶給我國經濟的變化

2100多年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蘭新鐵路西段與哈薩克土西鐵路接軌,標志著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的鹿特丹的新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
建設「新絲綢之路」的初衷是通過這條鏈接亞歐兩大陸、輻射30多個國家的大動脈促進國際貿易。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特別是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與中亞國家、歐洲國家之間的往來不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了空前發展。「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已不滿足於僅僅建設交通運輸生命線,還要不斷加深沿線區域經貿合作,形成「新絲綢之路經濟帶」。
近年來,總人口30億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已具雛形。這條經濟大走廊東端連著充滿活力的亞太地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活力四射的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沿線國家經濟互補性強,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農業、旅遊等各大領域開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潛力巨大。當然,這條經濟帶目前還存在一些風險和挑戰,個別國家政局不穩,基礎設施落後,投資貿易法規還不健全,特別是缺少一個涵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協調機制。
目前,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正當其時。「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但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在公開的國際場合正式提出,尚屬首次。這表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已由學術、局部和部門層次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外交戰略的高度,體現了中共18大後中國外交的創新,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合作共贏外交新理念的具體表現。
聯想到不久前我國提出共建「中緬孟印經濟走廊」的戰略構想,「中緬孟印經濟走廊」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構成我國西南和西北兩個戰略方向上的兩大戰略性經濟帶,極大地拓展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戰略支持,同時也會促進兩條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這也將給我國帶來巨大的地緣政治利益。

❾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分析新絲綢之路的發展為什麼突破了建設的初衷

材料一 絲綢之路,這個流傳了幾千年的詞彙,在當今的中國,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高層領導提出了「共建現代絲綢之路,擴大亞歐經濟文化交流」的主張。時隔近20年,隨著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上任,「絲綢之路」在國際上更是屢次被提起。
建設「新絲綢之路」的初衷是通過這條鏈接亞歐兩大陸、輻射30多個國家的大動脈促進國際貿易。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特別是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與中亞國家、歐洲國家之間的往來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空前發展。「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已不滿足於僅僅建設交通運輸生命線,還要不斷加深沿線區域經貿合作,形成「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這突破了「新絲綢之路」建設的初衷。
材料二 在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我們共同期盼著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中國和法國,亞洲和歐洲,一起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建「新絲綢之路」。「新絲綢之路」標志著中歐兩個文明的再度交匯,匯聚成「思想的絲綢之路」。「思想的絲綢之路」一旦碰撞出新的火花、放射出新的光芒,必將照亮整個世界。
(1)結合材料一,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分析「新絲綢之路」的發展為什麼突破了建設的初衷。(14分)
(2)結合材料二,從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分析中國在建設「思想的絲綢之路」中應作出怎樣的努力。(12分)

答案

【命題立意】本題以絲綢之路為切入點,考查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探究與論證問題的能力。
【答案解析】本題共分兩個小題,分別從哲學與文化生活設問。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是聯系、發展矛盾、辯證否定等觀點,因此第一小問答案的范圍相對明確。分析問題可知,絲綢之路的發展能突破初衷,主要在於絲綢之路的發展進程超越預想,這就要從「快速發展」及其原因入手進行分析。第二小問考查的是文化生活,據題可知,設問范圍清晰,只需把握住我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即可,重點在於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參考答案】
(1)
①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因此要注意把握事物發展的條件。隨著各方面的條件不斷完善,新絲綢之路的發展有了新的機遇和期待。(4分)
②發展具有普遍性,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新絲綢之路在已有的發展成就基礎上,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4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新絲綢之路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新情況,產生了新的發展要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分)
④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聯系和發展的環節,因此,「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已不滿足於僅僅建設交通運輸生命線,還要不斷加深沿線區域經貿合作。(3分)(若考生用「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可酌情給分。)
(2)
①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求同存異,共謀發展。(2分)
②立足新的實踐,創新合作模式,謀求新的發展機遇。(2分)
③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在傳遞、溝通和共享方面的強大功能,(2分)加強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2分)
④繼承並發展傳統文化,讓古老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2分)汲取歐洲文明的有益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2分)(若考生答出「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亦可得分。)

❿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分析新絲綢之路的發展為什麼突破了建設的初衷

材料一 絲綢之路,這個流傳了幾千年的詞彙,在當今的中國,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高層領導提出了「共建現代絲綢之路,擴大亞歐經濟文化交流」的主張。時隔近20年,隨著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上任,「絲綢之路」在國際上更是屢次被提起。
建設「新絲綢之路」的初衷是通過這條鏈接亞歐兩大陸、輻射30多個國家的大動脈促進國際貿易。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特別是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與中亞國家、歐洲國家之間的往來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空前發展。「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已不滿足於僅僅建設交通運輸生命線,還要不斷加深沿線區域經貿合作,形成「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這突破了「新絲綢之路」建設的初衷。
材料二 在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我們共同期盼著古老的絲綢之路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中國和法國,亞洲和歐洲,一起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建「新絲綢之路」。「新絲綢之路」標志著中歐兩個文明的再度交匯,匯聚成「思想的絲綢之路」。「思想的絲綢之路」一旦碰撞出新的火花、放射出新的光芒,必將照亮整個世界。
(1)結合材料一,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分析「新絲綢之路」的發展為什麼突破了建設的初衷。(14分)
(2)結合材料二,從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分析中國在建設「思想的絲綢之路」中應作出怎樣的努力。(12分)

答案

【命題立意】本題以絲綢之路為切入點,考查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探究與論證問題的能力。
【答案解析】本題共分兩個小題,分別從哲學與文化生活設問。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是聯系、發展矛盾、辯證否定等觀點,因此第一小問答案的范圍相對明確。分析問題可知,絲綢之路的發展能突破初衷,主要在於絲綢之路的發展進程超越預想,這就要從「快速發展」及其原因入手進行分析。第二小問考查的是文化生活,據題可知,設問范圍清晰,只需把握住我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即可,重點在於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參考答案】
(1)
①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因此要注意把握事物發展的條件。隨著各方面的條件不斷完善,新絲綢之路的發展有了新的機遇和期待。(4分)
②發展具有普遍性,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新絲綢之路在已有的發展成就基礎上,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4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新絲綢之路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新情況,產生了新的發展要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分)
④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聯系和發展的環節,因此,「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已不滿足於僅僅建設交通運輸生命線,還要不斷加深沿線區域經貿合作。(3分)(若考生用「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可酌情給分。)
(2)
①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求同存異,共謀發展。(2分)
②立足新的實踐,創新合作模式,謀求新的發展機遇。(2分)
③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在傳遞、溝通和共享方面的強大功能,(2分)加強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2分)
④繼承並發展傳統文化,讓古老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2分)汲取歐洲文明的有益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2分)(若考生答出「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亦可得分。)

閱讀全文

與新絲綢之路的發展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