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小吃歷史。分哪幾類。
小吃俗稱茶食、吃食,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就曾對其進行過描述,干寶在《搜神記》中提到的「小食」,便是小吃的最早命名。
古人曾言:「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飢,故食為之急」。就中國的飲食文化來看,既可登大雅之堂,招待貴賓巨富;又可於尋常巷陌中,迎候普通百姓的食品,恐怕只有小吃。由此,足見小吃被人們食用的普遍程度和無可替代性。
大凡到過北京的人,談到吃,除了提及全聚德的烤鴨,都一處的燒麥外,一般也會對北京小吃頗感興趣。北京為四朝古都,其小吃博採四方小吃之精華,兼收各族小吃之特色,已形成漢民、回民和宮廷三種風味。目前的北京小吃,已逾百種,並已形成蒸、煮、煎、炸、烤、烙、爆、沖等多種技藝,其間融匯多民族的傳統食藝、食俗,形成了琳琅滿目、繽紛斑斕的誘人品相。
北京的小吃。豆汁是被老北京誇耀的好東西,也是北京當地小吃中最具代表性的。據《燕京風俗錄》記載,豆汁最早為遼國民間食品,足見其歷史淵源之久遠,北京人已喝了上千年。其怪異的口味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梁實秋先生曾這樣說道:「北平城裡人沒有不嗜豆汁者,能喝豆汁的人才算真正的北平人。」看來喝豆汁是北京人的專利,是外地人無法培養的嗜好。據說,北京出生的西部歌王王洛賓是在喝完一口豆汁後,才乘鶴歸去的……現在,北京的豆汁店越來越少,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北京的豆汁店依舊有老北京們或慕名而來者穿梭著,位於崇文門外磁器口的「錦馨豆汁店」,據說是北京最好的一家豆汁店,生意十分紅火。
若說豆汁只歸地道的老北京人,那麼其它小吃則是真正屬於所有人的。從慈禧愛吃的「窩窩頭」、齊白石老人情有獨鍾的「銀絲卷」……到《城南舊事》中沿街叫賣的「驢打滾」,再到倍受老百姓歡迎的「芝麻醬燒餅」,眾多的北京小吃詮釋著、演繹著新的北京人生活……
北京小吃是深蘊於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一項重要文化成果。它的每一個品種的製作方式、食用方式等,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北京人特有的審美意趣。它既是物化的北京都城史的一塊「活化石」,又是文化的北京人美學意識的象徵。
② 武隆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1、武隆羊角豆乾
武隆羊角豆乾是重慶著名的特產,相傳采仙女山下天然泉水,納滔滔烏江悠悠清風,匯數百年傳統工藝,取營養保健研究成果,終凝聚成這一爽滑留香的民俗精品。武隆羊角豆乾口感細嫩、軟綿、富有彈性、香辣醇正、麻味深長。
2、羊角老醋
羊角老醋廠位於武隆縣羊角鎮。「羊角」牌老醋已有兩百多年生產歷史,它以大米、玉米、糯米,小麥、白馬山脈優質礦泉水為原料,輔以四十多種名貴中葯材,採用獨特的傳統工藝精釀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劑,屬純糧釀造食醋。
3、武隆豬腰棗
武隆豬腰棗果實中等,園柱形,腰部稍瘦,略微凹陷,形似豬腰得名。武隆豬腰棗最初叫羊角棗,在當地山民中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生長在海拔650-700米日照強的山坡沙地,主要在8-9月採摘,口感清香脆甜。
4、白馬蜂蜜
白馬蜂蜜是重慶市武隆縣特產,具有蜜源植物的花香味,口感甜潤。白馬山土蜂養殖起源於明朝年間,據說,在明朝初年時,從陝西過來的一個中葯太醫要到貴州去,路過白馬山時,看見漫山遍野盛開著各種各樣的鮮花,卻不見有人家養蜂釀蜜,便向人們傳授養蜂釀蜜的技術。
5、武隆高山白菜
武隆高山白菜,果實為長角果圓筒形,較粗短,葉片明亮,水分適宜而沒枯萎,表面無泥土、灰塵及其他污染物,無燒心、無裂球、無腐爛、無異味、無凍害、無病蟲害、無機械傷。產品品質特徵:產品脆、嫩、甜,口感好。
③ 高中生研究性學習之DIY美食
從大背景下手,現在中國的飲食行業的不規范,各種不衛生之類的,自己做美食,可以對從食材挑選到製作的全過程都知根知底,健康。
而且製作美食是一種享受,就像藝術一樣可以有各種不同類型和形式呈現,不管是對製作者還是食用者,都是一種色香味齊全的享受。
還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學會烹飪美食不僅可以擁有一項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種可以傳承中國優良傳統的技藝,中國飲食傳統是多麼的博大精深。
還有很多,自己發散思維開發吧
④ 王思明的研究成果
(2006年之前):
(一)著作
1、《A History of Chinese Entomology 》(英文譯著)天則出版社,1990年。
2、《中國近代昆蟲學史》陝西科技出版社,1995年。
3、《中美農業發展比較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9年。
4、 中國農業發展史 《農業概論》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
5、《中國近代農業改進史略》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年。
6、《中國農業科技史》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年。
7、《中國農業古籍目錄》中國圖書文獻出版社,2002年。
8 、《傳統與現實的對話——二十世紀中國農業與農村變遷研究》(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年。
9、《西部農業開發史研究》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3年。
10、《二十世紀中國的昆蟲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11、An Inced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ince the 16th century 《Tradition and Change of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p75-92, published by Korea Rural Economic Institute. 2003。
12、《論張謇科教興農及倡導棉鐵主義的實踐》,中華工商聯出版社出版《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前驅》
13、《二十世紀中國的昆蟲學》(合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14、China』s Entry into WTO and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Challenge and Strategy. WTO/DDA NEGOTIATION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REFORM. Published by Korean Rural Economic Institute. 2004. September
15、《萬國鼎文集》(主編),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05年
(二)論文
1、《美國農業機械化進程及其面臨的問題》,《農業考古》1993年第1期。
2、《中國近代昆蟲學社團》,《中國科技史料》1993.14(2)。
3、《台灣昆蟲學研究及害蟲防治事業的歷史發展》,《中國農史》1994年第1期。
4、《從美國農業的歷史發展看持續農業的興起》,《農業考古》1995年第1期。
5、《觀念的更新與農史學科的發展》,《農業考古》1995年第1期 。
6、《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變化》,《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人民大學報刊復報告印資料中心《經濟史》專題全文轉載)。
7、《關於農業規模經營的問題》,《中國科技導報》1995年第4期(被收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主編的《中國科技文庫》)。
8、Review on Making of A Hinterland : stat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inland
North China 1853-1937,《Agricultural History》 1995(69):1
9、《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動力與條件》,《中國農史》1996年第1期。
10、《從歷史傳統看中美生態農業的實踐》,《生態經濟》1996年第6期。
11、《站辦農場——農技服務產業化的新思路》,《中國科技導報》1997年。
12、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ai Lake Region of China,荷蘭《Agriculture, Ecosystem and Enviornment》 97。
13、《中美農業合作經濟的發展比較》,《古今農業》1997年第4期。
14、《條件與約束:資源、技術、制度與文化》,《中國農史》1998第1期 。
15、《技術變化下的資源、環境與社會》,《古今農業》1998年第4期。
16、《誘致性技術變遷——談明清以來的中國農業》,《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4期。
17、《比較觀中的中國國情分析及未來中國農業技術的發展戰略》,《農業考古》1999年第1期 。
18、American Crops in Asia Before Columbus Times Pre-Columbiana,1999 。
19、《近代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及其動因分析》,《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
20、《農史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農史》2002年第4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003.3)。
21、《美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農業發展的影響》, 《中國農史》2004年第1期。
22、《試論政治因素及政府政策對中國現代昆蟲學發展的影響》(合作), 《中國農史》2004年第2期。
23、誘致性技術與制度變遷 《中國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4、《花生的傳入、傳播及其影響研究》(合作), 《中國農史》 2005年第1期。
25、《辣椒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研究》,《中國農史》 2005年第2期。
26、《中國雜交稻發展的經濟、技術與社會學分析》(合作), 《中國科技論壇》2005年第3期。
研究成果(2006年之後):
新疆坎兒井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及其保護利用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2)(與崔峰合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江蘇傳統制茶技術考證及價值探討 《中國農史》2012年第4期(與劉馨秋合作)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與對策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年29卷第3期(與李明合作)
江蘇禪茶文化遺產考證 《農業考古》2012年(5)229:234 (與劉馨秋合作)
氣象災害對民國上海地區植棉業影響的比較分析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2年(3) (與李義波合作)·民國時期長三角棉業組織研究 《中國農史》2012年(3)(與李義波合作)
中國古代農學思想探析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2年(11)(與黃穎合作)
東北人地關系變遷及其規律研究 《社會科學戰線》2012(11) (與李琦珂合作)
東北地區農業系統資源利用方式及其效益的歷史變遷 《東北亞論壇》2012(4)(與李琦珂合作)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什麼與如何保護 《中國農史》2012(2)(與李明合作)
梁希「大林業思想」探析 《中國農史》 2012 (1)(與胡文亮合作)
中國農業發明創造對世界的影響 《農業考古》 2012(1)26:32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農學卷)(萬國鼎) 科學出版社 2011年第287-296頁 (與陳少華合作)
以國治水,以水知國 ---- 評大衛·艾倫·佩茲《國家工程》 《綠葉》2011年(12)
萬國鼎與中國田制史 《中國田制史》 商務印書館 2011年 387-394
長興茶業歷史發展概述 《農業考古》 2011(5) (與劉馨秋合作)
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爭論的幾點思考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6)(與姜萍合作)
毛澤東「先合作化後機械化」思想探析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11(9)(與張月群合作)
江蘇省民俗類農業文化遺產調查現狀與保護對策研究 《中國農史》2011年(3)(與璐璐合作)
農業遺產研究現狀 《中華農業文化攬勝》 唐珂主編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2011年
《農業:文化與遺產》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11年
《江蘇農業文化遺產調查研究》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11年
《中國農業科技史》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11年
《美洲作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研究》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11年
江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調查與實踐探索 中國農史2011(1)(李明)
芻議農業高校推進農業文化遺產研究與傳承的對策 中國農業教育2011(1)(胡燕)
近代農民離村原因研究 中國經濟史研究 2011(1)(周應堂)
《科學編年史》(編委)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0年12月
《技術:歷史與遺產》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10年 (主編)
李約瑟與中國農史學家 《中國農史》2010(4)
明清時期黃淮河防管理體系研究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3)(與盧勇合作)
張謇「導淮」:中國近代水利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0(2) 98-105頁 (與尹北直合作)
轉基因大豆技術發展動因探悉 《中國農學通報》2010(4)342-347頁。(與姜萍合作)
人文勝地,美食天堂------談「四大名吃」之首的南京夫子廟小吃 台灣《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2010年 vol 16(1)
《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叢書》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10年始
《江蘇農業歷史文化研究叢書》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010-
李儀祉與江淮水利 《工程研究》2009(4)(與尹北直合作)
The Origin and Proction of Rice and Their Impacts on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Rice, Life & Civilization. Korea. 2009 Vol.3 ·中國的農業遺產研究:進展與變化 《中國農史》2010(1)
「無鴨不成席」----- 「鴨都」何以成為南京的代名詞?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
《民以食為天·地方飲食文化》(二)(黃克武主編)2009 45-68頁。
美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飲食原料生產的影響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叢書》
《飲食傳播與文化交流》(蒲慕州主編)2009 125-160頁。
明清時期淮河水災預防措施探析 《中國農史》2009(3)(與盧勇合作)
《美洲陸地棉的引種、推廣及其影響研究》《中國農史》2009年2期(與羌建合作)
農民離村問題研究 《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3)(與周應堂合作)
非理性群體行為中的個體理性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09(76-79)(與吳磊合作)
中國傳統稻魚共生系統的歷史分析 《中國農學通報》2009(5):245-249。(與夏如兵合作)
李儀祉對中國傳統堤防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農學通報》2009(5):294-299頁。(與尹北直合作)
⑤ 說一說飲食上的科學
食品衛生、食品安全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高糖分、高鹽分、高脂肪、油炸、富含添加劑食品,校園周圍各類小商小販的劣質食品時刻影響著學生的身體健康。為了糾正學生們以往的不良習慣,讓他們健康成長,特製訂如下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多喝水果、牛奶、果汁、蔬菜、穀物等健康食品,遠離垃圾食品,保持健壯的體魄,健康、愉快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二、活動口號
告別垃圾食品,做健康好少年
拒絕垃圾食品,開始健康生活
告別垃圾食品,營造綠色生活方式
三、活動時間:2006.10.25——2006.11.25
四、活動對象:全體師生
五、活動要求
1、在校長室、教導處的領導下,由少先隊大隊部向全體師生發出倡議書(附後),口號人人參與,每人在倡議書上簽名,並轉化為自己的直接行動。
2、學生從不買垃圾食品,不吃垃圾食品,從學校向家庭拓展,由學生影響家長,形成教育合力。
3、各中隊與綜合活動結合,通過網路、電視、書本搜集相關信息,了解垃圾食品的危害,開始健康生活。
4、通過開展小的研究課題,宣傳和督促同學、家長、親友合理飲食,營造綠色生活方式。
六、活動安排及內容
(一)活動安排
10月25日——10月31日 宣傳發動階段 負責:少先隊大隊部
11月1日——11月5日 倡議准備活動 負責:少先隊大隊部
11月6日——11月30日 資料收集,成果展示 負責:各辦公室主任
(二)活動內容
1、一、二年級:認識垃圾食品、健康食品,做到自覺不吃垃圾食品,不挑食,多吃健康食品。每年級完成一塊《告別垃圾食品宣傳畫展版》
2、三、四年級:通過各種方式搜集信息,通過板報、手抄報宣傳垃圾食品的危害,向同學、家長、親友做好宣傳工作,每年級完成《垃圾食品危害,合理健康飲食》宣傳板報各一份。
3、五年級、六年級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系列研究(附課題及內容,有辦公室主任安排)
五年級研究課題:
《餐桌上的學問》研究內容:
1、根據一日三餐的用餐情況,指導學生設計所要了解內容的調查問卷或表格,學生據此展開相關的調查,並進行資料收集,找出餐桌上的「學問」之所在,得出餐桌與人體健康的主要關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動一動,做一做,展示小餐桌。結合自己的調查及在活動過程中的感悟動手製作「個性」小餐桌,除了形狀各異的餐桌造型外,引導、啟發學生結合「餐桌上的飲食」在「學問」上下功夫。通過「小巧手大比拚」或「美食大賽」等系列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樹立科學的飲食觀。
3、總結前兩個階段的活動情況,寫出分析報告,並結合自己在活動中的感受和體驗寫出心得日記,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4、召開「科學用餐」宣傳大會,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形式進行科學用餐的宣傳,達到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的目的,使科學用餐的觀念深入人心。
5、評價同學們在活動中的表現,評價可從多方面進行,可小組內評、小組互評、同學互評、老師評價等等,通過評價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活動的意義,樹立起他們參與活動的自信心;分階段進行引導寫出活動反思,及時總結自己在各個階段的活動經驗或收獲,為課題更加深入有效地開展積累豐富的資料。
《天天飲食,學問多多》研究內容:
1、根據一日三餐的飲食情況,設計出「小豆芽」、「小胖墩」「正常兒」三種人群一日三餐用餐情況的調查表格,了解他們的用餐情況,總結飲食與身體發育的關系以及「貪吃、厭食、偏食」的危害,得出結論:飲食不當,危害身心健康,必須樹立科學的飲食觀。
2、引導學生全面收集與飲食、營養有關的資料、圖片。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可查閱圖書、收集剪報、上網查詢等等。然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所收集到的資料並對資料進行篩選、整理。主要採用分類整理的方法,把所收集到的資料分成幾大板塊,如「果蔬樂園」、「風味小吃」、「副食品天地」等等,把資料匯總到相關的欄目中,讓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飲食天地的學問。小組交流所整理出的資料卡片,體會與小夥伴共同分享的快樂。
3、指導學生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分為三個主題:「小小營養師」、「小小采購員」、「五彩果蔬盤」。「小小營養師」引導學生進行「一周營養菜譜」的設計,使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小小采購員」組織學生深入市場、超市,了解各種水果、蔬菜的產地、價格、營養價值等,幫助學生樹立消費觀念,克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五彩果蔬盤」讓學生用各種水果、蔬菜製作出個性水果拼盤,讓學生體驗創造的快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指導學生寫出活動心得體會或反思,並進行交流。
4、舉辦成果展示會。把學生整理出的資料集以及活動中的各種圖片布置成一個小展台,聘請活動中表現出色的同學擔任解說員,對活動過程各部分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增強參與活動的熱情和自信心,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快樂並寫出觀後感。
《吃零食的學問》研究內容:
1、根據活動計劃,引導學生走進商場、超市、小商店,對兒童食品的產地、種類及所含營養情況展開調查,並做好記錄,使學生明白哪些是「營養食品」,哪些是「垃圾食品」。
2、學生調查兒童食品的購買情況,統計出哪幾類食品是兒童最喜歡的,進一步研究其營養價值及對身體發育的作用。讓學生知道「垃圾食品」對人體的危害。
3、進行「營養兒童食品」的資料收集,並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整理,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營養食品」對身體發育的益處,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飲食觀,從而總結出科學、合理地吃零食。
4、發放倡議書,採用「致家長一封信」或「致小朋友一封信」的方法,使學生明白亂吃零食對人體的危害;召開「現身說法現場會」,讓以前那些特別愛亂吃零食的同學親自說說自己以前的做法,以及對自己身體帶來的不良反應等等,使更多的學生遠離「垃圾食品」,樹立科學飲食觀。
六年級研究課題:
《關注早餐話營養》研究內容:
1、學生根據活動計劃,展開調查,進行有關「早餐營養話題」的資料收集,並以小組為單位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進行交流,做到資源共享。
2、結合所收集到的資料,制定出「早餐食譜」。並對設計進行評比,選出「最具營養價值」早餐和「最差營養搭配」早餐,讓學生通過對比了解吃好早餐的重要性。
3、把所收集到的資料以「手抄報」得形式整理出來,可小組為單位,也可每人一份,形式不限,通過「手抄報」使更多學生了解早餐對人體發育的重要性,警示那些不愛吃早餐的同學養成每天按時用餐的習慣。
4、成果匯報。把本次活動的收獲展示出來,讓全體學生欣賞,把主題活動進一步推向高潮。
《科學飲食與大腦健康》研究內容:
1、學生自由結合,成立活動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寫出活動方案和開題報告,讓學生們了解活動的重要意義。
2、根據活動方案設計出調查問卷,並展開調查,進行資料的收集,除了常用的方法,還可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向有經驗的人請教,做好采訪記錄。總結出不科學的飲食對大腦健康造成的危害。
3、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總結出「科學飲食」與「大腦健康」的關系,提出克服不良飲食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交流匯報。組織學生評價各個小組的表現,指出不完善之處,進一步加以充實。
4、根據活動過程的收獲和體會撰寫出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小論文。
《主食、副食、零食、與健康的研究》研究內容:
1、根據活動方案的內容,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的調查研究活動,廣泛收集與課題有關的資料,通過資料分析主食、副食、零食與健康的關系,找出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
2、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總結三者與健康的關系,把所整理出的資料進行交流,找出各個小組資料不完善的地方,進一步加以充實。
3、發放倡議書。通過「致家長一封信」的方式向家長宣傳科學飲食的重要性,引起全體同學的重視,使「珍惜生命,關愛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
4、根據活動情況寫出活動反思,並撰寫出結題報告。
《小學生中肥胖現象的研究》研究內容:
1、學生訪問身邊的「胖墩」及相關人群,了解他們的生活起居以及飲食情況,展開關於肥胖現象的調查研究,找出造成肥胖的主要因素。
2、針對本班的特殊群體制定出多個切實可行的減肥計劃,分別選擇不同的試驗對象進行實驗,並以一個月為單位,進行跟蹤記錄,詳細記錄他們的完成情況,檢驗減肥計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3、評出最有效科學的減肥方案,在本班加以推廣,使大家明白肥胖給身體帶來的危害以及生活中的諸多不便,並進行廣泛的宣傳,引導學生遠離肥胖。
4、寫出活動調查報告,進一步總結造成小學生肥胖的主要原因,研究出預防肥胖的主要措施,給全班同學敲響警鍾,達到推廣經驗,說服教育的目的。
⑥ 《廣東美食文化研究報告》論文
一般論文都是200頁A4紙左右,可不是在這里幫您寫的,代寫也得500元到2000元。這里只能告訴你論文思路。
論文一般由: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
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內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
關鍵詞定義: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撰寫摘要注意事項
①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忌諱把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不要照搬論文正文中的小標題(目錄)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詮釋論文內容。
②盡量採用文字敘述,不要將文中的數據羅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簡潔,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應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內容不宜展開論證說明,不要列舉例證,不介紹研究過程。
③摘要的內容必須完整,不能把論文中所闡述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遺漏,應寫成一篇可以獨立使用的短文。
④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條列式書寫法。陳述要客觀,對研究過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觀評價,也不宜與別人的研究作對比說明。
⑦ 小吃文化的意義
(1)①我們應保護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飲食文化;
②要弘揚和發展優秀傳統飲食文化;
③要拋棄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
(2)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代化建設需要艱苦奮斗精神;這也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光碟」行動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有利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根據傳統文化知識,如何正確對待民族傳統的文化: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極,落後的成分。
同時要積極吸收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
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建設和發展更加燦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題文中的飲食文化,總結答案即可。其中「光碟行動」是一種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因為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樣做也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且發展不平衡。「光碟」行動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有利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真正意義上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