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 求這句話的翻譯謝謝!
當時世上的人非常推重這本書(指《漢書》),做學問的人沒有不誦讀的
❷ 曲不正純,人其如書是什麼意思!
這八個字的順序顛倒了,正確的應是「純正不曲,書如其人」。
是朱元璋為岳飛所做的《出師表》中《前出師表》引首的題詞。
❸ 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意,所得多矣 怎麼翻譯
翻譯: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當你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會非常大!」
出自:宋 朱熹《司馬光好學》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釋義: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時,別的兄弟會背誦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馬光卻)獨自留下來,專心刻苦地讀書,一直到能夠背的爛熟於心為止。
(因為)讀書時下的工夫多,收獲大,(所以)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
「 讀書不能不背誦,當你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會非常大! 」
患:擔憂,憂慮。倍誦:「倍」通「背」,背誦。詠:吟詠。終夜:半夜。
(3)其書不成果擴展閱讀
啟示:
精益求精,要學就學好,不能半途而廢,要刻苦勤奮 。會利用時間,不錯過一點學習的機會,不浪費時間 。讀書要勤奮努力,這樣懂的知識就會比別人多。
人物成就:
司馬光是以正書和隸書為主要書體的,且正多於隸。其正書的特點是:用筆提按分明,結體規整扁平,在橫劃的入筆出鋒處,時常帶有隸意蠶頭鳳尾的意圖和造型,明顯融入了隸書傳統。
司馬光之書法的成就,主要是由於他具有對書畫和金石的學識與鑒賞之能,並根據個人胸臆,博採眾家之長,融秦篆之圓勁、漢隸之凝重、晉人之蘊藉、唐楷之剛健於一爐,從而形成鮮明的個人面貌和風格,這在宋人書法中無疑是自成一家、獨樹一幟。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等。
北宋在多次戰爭中敗北,國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之境地、司馬光仍堅持宗法及倫理綱常治國等,但除盡罷新法外卻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針。
❹ 除其而外者,書不盡言,無敘也是什麼格式
勞苦三載,東奔西顧,未曾少安,績或無表,無功亦苦,薪給僵持,無期奈何,是者三。除其而外者,書不盡言,無敘也。
2.有言道,父母在,不遠游,期或近之,此其一也;
3三年中困守一崗,雖智不逮,未能盡善,然疲乏之心滿矣,竊或離之,亦不可得,心灰之.
❺ 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的意思
意思: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
出處: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蘇秦列傳》。
原文節選: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曰:「夫士業已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
譯文:外出遊歷多年,弄得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裡。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為事業。如今您丟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不也應該嘛!」
蘇秦聽了這些話,暗自慚愧、傷感,就閉門不出,把自己的藏書全部閱讀了一遍。說:「一個讀書人既然已經從師受教,埋頭讀書,可又不能憑借它獲得榮華富貴,即使讀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作品鑒賞:蘇秦始以連橫游說秦惠王,失敗,轉而以合縱游說六國。整一年,歃血於洹水之上,功成名就,佩帶六國相印,煊赫一時,為縱橫家傑出的代表人物。繼而奔齊,為燕昭王反間,車裂而死。
蘇秦游說六國,以趙為主,以合縱相親為目的。針對不同對象,順應其心意,指陳其利害,或激或勵,或羞或誘,成竹在胸,使六國合縱締約,使秦人閉函谷關達十五年,足見其胸中韜略和研習《陰符》之功效。
作者簡介: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游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跡傳說。
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著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
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
❻ 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這句話出子德魯克的那本書,那頁。
不可能的,德魯克不是中國人,不會說漢語,這句話是後來翻譯添油加醋搞上去的。
建議你直接看英文版本的。書什麼的一翻譯就走樣了。
❼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意思
【解釋】: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拼音】: 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
【出自】:語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翻譯】: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於《尚書》中《武成》這一篇,就只相信其中的兩三頁罷了。
【示例】:歷史可信嗎?我們只能說:大體可信。如果說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虛無主義。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古訓, 還是有道理的。 孫犁《我的史部書》
(7)其書不成果擴展閱讀: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靠書才能進步。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不能迷信書本。
比如中國古代的趙括就是一個例子。他非常愛看書,在紙上談打仗的時候頭頭是道。彷彿只要有他在,就一定能打勝仗。因此他受到了重用,他被調去堅守一個易功難守的平地。
他認為在平地上太容易被攻下來了,就帶著軍隊跑到了一旁的一座山上,等著敵人過來。可是這山上沒有水,還很難快速的跑到山下的陣地。趙括可沒管這些,他只信書上的。果然,他的軍隊被包圍了,因為沒有水,很快就敗下來了。
伯樂也曾讓他的兒子拿著《馬經》去找好馬,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都沒有找到與《馬經》上說的一樣的馬。有一次,他出門時遇見了一隻大蛤蟆,發現和《馬經》上說的馬大致相同,回去後告訴伯樂。伯樂說:「這是蛤蟆!」從此他再也不迷信書本了。
❽ 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
情:誠,實在。
整句意思:實在不知道這是不道德的,所以才會記載下來留給後世
出自《墨子·非攻》
❾ 翻譯:柳惲任吳興太守,招他為主薄,常與他賦詩 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毀
柳惲任吳興太守時。招認他為主薄官職,經常與他寫詩厭惡其詩詞,並以其書不實,而叫人燒掉
❿ 故書其言以遺後世的書是什麼意思
書,意思是書寫、記載。
原句:
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翻譯:
他們確實不懂得那是不義的,所以記載那些稱贊攻國的話遺留給後代。倘若他們知道那是不義的,又有什麼理由解釋記載這些不義之事,用來遺留給後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