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基於成果

基於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08 19:59:43

『壹』 主要成果認識

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資料和成果認識的基礎上,在專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對陝西秦嶺地區主要礦集區的成礦地質背景、典型鉛鋅、銀、銅、金礦床的成礦環境、成礦規律、控礦因素、找礦標志、成礦特徵、成礦機制、成礦模式及礦床成因等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對秦嶺造山帶中高山地區鉛鋅、銀、銅、金礦開展了物探、化探、遙感等綜合勘查方法技術試驗和有效性評價,建立了綜合勘查模型,指出了成礦遠景區,圈定了找礦靶區,並對重點找礦靶區實施了工程驗證,獲得了8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果:

1)基於1:5萬水系沉積物和1:2.5萬溝系次生暈資料,對鳳-太、柞-山、勉-略-寧三大礦集區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分布規律進行了重新認識、全面總結,開展了化探異常圈定和成圖,並提出找礦預測區。

在鳳-太礦集區圈定以Au、Ag、Pb、Zn、Cu為主的5個異常帶和一個異常區,即蘇家溝-老鐵廠-黃柏塬異常帶、長溝-洞溝異常帶、雙王-(八卦廟-銅嶺溝)-南山異常帶、雙石鋪-鉛硐山-葦子坪-太白河獅子壩異常帶、西壩-王家塄異常帶和文家莊異常區;柞-山礦集區圈出以Au、Cu、Ag、As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北部老林-營盤街-豐北河Au、Ag異常帶、中部曹坪-上官坊Au-As異常亞帶和馬耳峽-穆家莊-元子街-馬鹿坪Au-Cu-As異常亞帶、南部二檯子-板板山-龍王廟異常帶; 在勉-略-寧礦集區圈出以Au、Zn、Ag、Cu(Ni、Co)為主的3個異常帶,即郭鎮-茶店異常帶、代家壩-艾葉口異常帶和鞏家河-雪花太坪-陳家壩異常帶。

2)選擇鳳-太礦集區典型鉛鋅、金礦床進行了物化探方法試驗研究,並對這些物化探方法進行了有效性評價。

對典型鉛鋅、金礦床的物探方法有效性試驗研究表明:①常規充電法適合於埋深200~500m的就礦找礦,應用前提是要求有較好的礦體天然露頭或人工揭露見到礦體,應用充電方法在鳳-太礦集區進行盲礦體追索效果極佳; ②TEM法有效探測深度可以達到500~700m以下,在圈定異常體的水平投影界線時准確性較高,但對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對含炭質岩層、含金屬礦物的岩脈、斷層及不同電性界面也會形成異常,對礦體形態判斷不利;③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法是電阻率-頻率測深,具有探測深度大、快捷、能及時提供視電阻率-頻率擬斷面圖等優點,但也有靜態效應、近場效應及場源附加效應,以及所測電阻率參數單一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解釋難度,推斷異常體深度的誤差較大; ④EH4方法具有較大的探測深度,由於工作頻率的限制,深部采樣間隔較大,使得該方法也有先天的明顯缺陷,在已知礦區的試驗結果與地質現象相反,勘查效果不佳。

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1:1萬(或1:5000)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和大比例尺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可有效圈定找礦靶區,評價不同地質體的含礦性。土壤金屬活動態測量等化探新方法對於尋找隱伏礦體具有較好的指示性。

3)採用新方法、新技術,完成了鳳-太礦集區柴螞金礦、沈家灣金礦和柞-山礦集區池溝銅礦蝕變礦物的ASD填圖試驗。

對已知礦區的蝕變礦物填圖試驗研究認為:①ASD蝕變礦物填圖方法是一種簡單、快速、低成本的勘查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為勘探工程部署提供更充分的地質依據; ②ASD僅是對礦物的鑒定,而不能判斷礦床成因;③ASD儀器對含羥基礦物的辨別比較准確和快捷,而對硅化和鈉長石化的礦物成分難以區分;④開展ASD蝕變礦物填圖工作,選擇工作對象非常關鍵。對於與淺成-超淺成中酸性岩漿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岩漿熱液所引起的蝕變帶范圍一般遠大於礦體的范圍,並且蝕變帶中的礦物組合有一定的空間分布規律性,蝕變礦物填圖效果往往比較明顯,而對於沉積岩區或與區域變質有關的金屬礦床,由於這些礦床在形成過程中不發育或僅發育小規模的蝕變,且蝕變礦物組合的規律性不明顯,因此利用ASD儀器開展蝕變礦物填圖,判斷蝕變類型和礦化分帶效果較不明顯。

4)開展的大比例尺遙感圖像解譯指示性強,為找礦選區提供了信息支撐。

通過對鳳太地區1:5萬和1:1萬遙感影像數據的處理和解譯,認為:①在秦嶺中高山強覆蓋地區開展大比例尺遙感影像解譯,Aster數據和IKONOS數據均能夠滿足解析度方面的要求,採用彩色合成、數據融合等手段進行數據處理,能夠有效地增強數據的可分辨程度; ②採用Aster數據的多光譜特性在1:5萬層次進行特徵礦物蝕變信息的提取較ETM/TM數據具有較高的優越性;③利用Aster數據開展1:5萬層次影像解譯,遙感信息提取成果及地質解譯與已知地質要素吻合程度較高;④利用IKONOS數據開展1:1萬層次影像製作,在微觀地質單元的解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對小面積的碳酸鹽岩(及其褶皺構造)分布區域以及人類采礦形跡能夠達到詳細解譯的程度,遙感解譯與地質吻合程度較高,對於找礦選區可提供指示信息。

5)建立了三大礦集區中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提出了秦嶺造山帶多數金屬礦床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模式。

通過對研究區內典型礦床的地質特徵、地球化學特徵、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最新測試數據的綜合分析,建立了鳳-太礦集區八方山-二里河鉛鋅礦床、八卦廟金礦床,柞-山礦集區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穆家莊銅礦床,勉-略-寧礦集區煎茶嶺金礦床、銅廠銅(鐵)礦床等典型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並提出找礦標志。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發現,秦嶺造山帶中的多數金屬礦床,經歷了早期初始富集成礦和後期構造改造就位的成礦過程,從關鍵控礦因素分析,造山帶中的多數礦床具有明顯的「兩期/二元成礦控礦」規律,即同一區域的礦床既受某一特定構造時期的成礦環境及其成礦建造控制,具有特定的成礦元素組合,同時又受印支期或燕山晚期構造岩漿改造作用控制,多數礦床的最終就位主要受區域晚期造山構造岩漿作用控制。根據這一共性控礦規律,秦嶺造山帶礦床往往具有變質熱液礦床和岩漿熱液礦床的基本特徵,礦床的富集空間主要為斷裂構造、褶皺虛脫部位和印支-燕山期侵入體內外接觸帶。

6)對山陽池溝銅礦進行了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同位素年代學、礦產勘查學及遙感等多學科系統研究,獲得了礦床成岩成礦年齡,認為該礦床為斑岩型銅礦。

系統的LA-ICP-MS測年研究表明,Ⅰ號岩體結晶年齡為(146±1)Ma,Ⅱ號岩體年齡為(148±1)Ma,Ⅲ號岩體年齡為(141±1)Ma,Ⅳ號岩體年齡為(144±1)Ma,V號岩體年齡為(140±1)Ma,Ⅵ號岩體年齡為(146±1)Ma,池溝小岩體形成於140~148Ma。該礦床輝鉬礦Re -Os測年顯示,礦石的形成時代為148Ma,與岩體的形成時代一致,表明岩體的侵入與礦化存在時、空和成因聯系,礦床屬斑岩型銅礦床。

7)初步建立了秦嶺中高山地區Pb、Zn、Ag、Cu、Au礦床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體系和隱伏礦床的綜合勘查模型。

快速勘查評價技術方法組合為:①預查選區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綜合研究+水系沉積物測量+激電剖面+地質地化剖面; ②普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溝系次生暈加密+高精度磁測+TEM/CSAMT +工程式控制制; ③詳查階段,主要方法組合為地質填圖+大功率激電+井中/井地充電+工程式控制制。以上方法組合依據不同的礦種、礦床類型和成礦環境等有所區別,但地質和綜合研究工作貫穿於所有方法的整個應用過程中。

綜合勘查模型為: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綜合研究確定找礦遠景區→TEM、激電和或CSAMT物探方法與化探溝系次生暈加密確定勘查靶位→鑽探、坑探或槽探發現礦體→坑道或鑽孔充電確定礦體走向和延伸,指導探礦工程布設→系統勘查,控制礦體,圈定估算資源量。

8)找礦勘查驗證取得重大進展和發現。

通過成礦理論預測選區,依據綜合勘查模型選擇投入有效的找礦方法組合,實施工程驗證,新獲得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8.7×104t,銅332+333+3341資源量20×104t,實現了產學研密切結合推動地質找礦突破的重要目標。

在秦嶺造山帶風-太礦集區取得了鉛鋅礦找礦重要成果,在白楊溝、東塘子鉛鋅礦區深部找礦取得了良好效果,白楊溝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4.3×104t,東塘子鉛鋅礦新增鉛鋅332+333+3341資源量24.4×104t。

在柞-山礦集區取得了斑岩銅礦重大發現,勘查發現了山陽池溝斑岩型銅礦。該礦床主要由池溝隱伏鉬礦化帶、Ⅰ號銅鉬礦化帶、付桑溝矽卡岩銅礦化帶和Ⅳ號銅礦化帶組成。綜合研究認為,銅礦化與石英閃長岩關系密切,在已控制岩體和圍岩中黃鐵礦化和黃銅礦化發育。初步預測硫化物富集於Ⅰ、Ⅲ、Ⅳ號岩體中。岩體形態復雜,產狀陡立,Ⅳ號岩體尚未控制到根部,判斷岩體沿東西方向侵入。通過地表和深部工程,池溝銅礦預獲銅333+3341資源量14.7×104t。

在勉-略-寧礦集區取得了銅礦勘查重大進展,在銅廠礦床西延部位勘查發現了徐家溝銅礦床。地表目前共圈出3條銅礦化蝕變帶,根據工程式控制製程度,現已在Ⅰ號礦化蝕變帶中圈定出11個銅礦體,Ⅱ號礦化蝕變帶中初步圈定出2個銅礦體,預獲銅332+333+3341資源量5.4×104t。另在徐家溝銅礦外圍圈定兩個找礦預測區:徐家溝南礦帶和黃泥梁礦帶,預測這兩個成礦帶遠景資源量在(10~15)×104t間。

『貳』 周慶山的主要成果

學術論文
1 周慶山,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的實施,圖書情報知識 20112 周慶山,張薇,網路視聽節目不良內容對未成年人影響的實證研究——基於北京地區中學生的調查分析,現代傳播,20113 周慶山,三十而立 碩果滿園——為《情報資料工作》賀歲,情報資料工作 20104 周慶山,評價與保護網路信息生態,社會科學報 20105 周慶山,綜合類人文社科期刊的優勢所在,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06 周慶山,駱楊,網路媒介生態的跨文化沖突與倫理規范,現代傳播,20107 翟金金,周慶山,企業競爭情報搜集中的倫理問題及解決措施,情報資料工作 20108 董燕影,周慶山,開放獲取自存檔的版權許可障礙與解決措施初探,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99 董燕影,周慶山,網路隱私第三方認證機制初探,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910 趙需要,周慶山,張文德,網路信息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略,情報學報 200911 周慶山,黃國彬,美國圖書館與信息科學學院信息科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典型分析與啟示,圖書情報工作 200912 周慶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賢,文化遺產資源產業化開發與保護的生態戰略研究(下) ,圖書館 200813 周慶山,王雯,李瀚瀛,冀志賢,文化遺產資源產業化開發與保護的生態戰略研究(上) ,圖書館 200814 周慶山,圖書館倫理與法律研究進展,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815 趙需要,周慶山,張文德,我國情報學教育及學科發展新動向分析——基於2007年新增情報學碩士點的統計,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816 陳淑雲,周慶山,高校自主管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版權管理模式初探,大學圖書館學報 200817 周慶山,王京山,維基網路信息自組織模式探析,情報資料工作 200718 周慶山,基於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整合構建的文獻交流思想述略,國家圖書館學刊 200719 周慶山,李瀚瀛,朱建榮,李騰東,信息生態學研究的概況與術語界定初探,圖書與情報 200620 周慶山,計算機網路信息專業倫理守則制定問題初論 周慶山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 【期刊】圖書與情報 200621 周慶山,《文獻交流引論》出版20周年北大信息管理系座談會紀念,圖書與情報 200624 趙需要,周慶山,我國情報學教育研究取向分析——基於我國情報學碩士點研究方向的統計,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625 周慶山,圖書館立法勢在必行 周慶山,圖書與情報 200626 周慶山,數字時代圖書館權益的保障與著作權法的完善,國家圖書館學刊 200431 周慶山; 周城雄,我國B2C電子商務支付方式及信用風險分析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碩士研究生 【期刊】南方經濟 200334 周慶山; 施燕,香港大學圖書館與北京大學圖書館網站建設的比較研究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津圖學刊 200236 周慶山; 王濤,Trips協議與我國信息立法完善策略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情報資料工作 200237 周慶山,孫潔,美國資料庫保護立法的新進展——兼論我國資料庫專門權利法律保護之定位 ,圖書館學研究 200238 周慶山,情報交流研究的文本闡釋學取向引論,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240 周慶山,政府信息立法及權利義務分析,圖書情報知識 200242 專業雜志中的精品 學術創新上的園地——賀《圖書情報工作》創刊45周年 周慶山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學信息傳播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圖書情報工作 200144 大眾傳播信息合理使用原則分析 周慶山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期刊】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145 澳門文獻信息跨文化交流發展戰略探析 周慶山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期刊】情報資料工作 200146 香港圖書館事業發展研究 周慶山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期刊】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147 信息法結構模型分析(英文) 周慶山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期刊】圖書情報工作 200148 初景利,周慶山,變革中的西方圖書情報學教育,大學圖書館學報 200049 王錦貴,周慶山,香港的社科信息服務業,情報資料工作 199850 周慶山,面向21世紀的信息法學,情報理論與實踐 199851 周慶山,關於圖書館哲學的思考,圖書情報工作 199752 周慶山,中西合壁的澳門市政廳圖書館,圖書與情報 199753 周慶山,論圖書情報工作的公共傳播原理,圖書情報工作 199754 周慶山,文本闡釋原理與文獻傳播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 199755 周慶山,繼承與創新:學科建設管見,圖書情報工作 199756 周慶山,交流、合作與共享———澳門首屆國際圖書資訊學學術會議述略 ,圖書館 199657 吳慰慈,周慶山,面向21世紀的圖書館學專業課程探討,大學圖書館學報 199658 周慶山,楊鼎家,情報科學共同體初探,情報雜志 199659 周慶山,試評《信息管理學》的學術特色,情報資料工作 199660 周慶山,文獻傳播的非均衡性分析,圖書與情報 199661 周慶山,文獻傳播立法問題研究述略,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199662 周慶山,我國信息政策的調整與信息立法的完善,信息與研究 199663 周慶山,文獻學與古籍整理,中國圖書館年鑒 199664 周慶山,文獻傳播障礙的人文考察研究,圖書情報工作 199565 周慶山,國際文獻傳播非均衡性研究,情報資料工作 199566 周慶山,跨文化戰略:文獻傳播的國際共享,圖書館 199567 周慶山,論文獻傳播的網路化發展策略,津圖學刊 199568 周慶山,論文獻傳播的文化功能,圖書與情報 199569 周慶山,文獻社會傳播渠道形式的對比評價,高校圖書館工作 199570 周慶山,文獻傳播的社會功能簡論,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199571 周慶山,文獻傳播產業化發展政策研究,圖書館學研究 199572 周慶山,文獻的人際傳播形式研究,四川圖書館學報 199573 周慶山,跨國資料流通的社會影響與對策,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199574 周慶山,世紀之交的信息咨詢產業的發展對策,現代情報 199475 周文駿,周慶山,以信息為基點的情報學研究,圖書情報工作 199476 J.柯克; 周慶山,增值信息服務:信息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圖書館學刊 199377 周慶山,周文駿圖書館學情報學思想述略,圖書與情報 199278 周慶山,美國圖書情報學教育及對改革我國專業教育的啟示,山東圖書館季刊 199179 周慶山,傳播學的啟示與現代圖書館學研究模式,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198980 周慶山,初景利,論圖書館管理中的公共關系策略,圖書情報工作 198881 周慶山,圖書情報機構有償服務理論綜述,黑龍江圖書館 198882 周慶山,傳播理論與現代圖書館學研究,圖書館學研究 1986

『叄』 田原宇的研究成果

自1998年以來,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項目、省部級科技攻關和企業橫向重大課題十六項,其中提出石油加工碳氫氧三元素平衡、煤的化學族組成、煤的六組分分離法、煤分級氣化等新理論和工藝,開發了NS導向提餾專用塔板、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態地膜、NS混合聚結器、NS-1催化霧化噴嘴、傾斜長條復合塔板和BVT蝶型浮閥塔板、油煤水漿代油燃料、油焦水漿代油燃料、硬瀝青水漿燃料、常減壓蒸餾深拔等技術並工業應用,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離子體裂解煤制有機物的物理化學基礎研究和等離子體炬輔助下的煤氣化項目。已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篇,其中被EI國際索引收錄5篇次,授權專利20項,公開實審7項,獲省教育廳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漿態床甲醇、二甲醚催化劑液相合成新技術的基礎研究」、山東省重大科技專項 「以褐煤為原料的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體地膜的研製」,以及山東省環保局科技項目、青島市科技攻關項目、企業橫向合作項目8項等。入選2013年「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8年以來主持和參加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國家973課題、國家863課題等國家、省部和企業橫向重大課題三十餘項。作為首位人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或國家行業協會)級獎30項,其中一等獎13項。其中: 2010年,富含腐植酸的劣質煤梯級綜合利用技術及其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12;2012年,高效高通量高操作彈性的立體復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內件的研究與應用,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10;2011年,大型化高效復合塔板及配件的研製與應用,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12;2008年,劣質煤綜合利用技術—以富含腐植酸的劣質煤生產可降解液態地膜技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15標志性成果:①富含腐植酸的劣質煤梯級綜合利用技術②基於塔板與填料耦合的高效高通量高操作彈性的立體復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內件;③生物質、低階煤或油頁岩自混合下行循環流化床快速熱解工藝及配套設備技術④煤、城市生活垃圾和生物質燃氣型循環流化床分級熱解氣化工藝及配套設備技術目前正主持國家自然基金《生物質大規模快速熱解液化的基礎研究》、國家863課題《褐煤熱解改質生產優質氣化原料研究》、國家863課題《千噸級生物質制備含氧液體燃料中試系統研製》、國家863課題《污灌農田及退化土壤修復關鍵技術》、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項目《生物質大規模快速熱解液化及其產物高效利用的研究》等縱橫向課題11項 。

『肆』 成果簡述是什麼意思

階段性,是證明你做這是是有分階段分步驟的,
階段性成果,你這階段的成果專或發現,
然後簡述出來屬。簡述:簡單的敘述。你可以這樣說:xxx事情,的第幾階段(或初級階段,中期階段後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發現什麼,得到什麼)
例如;
寫論文,計劃第一階段是,市場調查。這個階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麼數據
2。什麼問題完成3.~~~
簡述最好分點說明~

『伍』 項目成果報告

完成了所有一級項目來及自子項目的成果報告編寫,編制4 579幅圖件和8 171份表格。其中,常規油氣資源評價完成3 11 1 幅圖件和3 187份表格,編寫了10個二級項目成果報告,編寫了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煤層氣資源評價編制各種圖件450幅、表格2 666份,編寫了4個二級項目報告,編寫了煤層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砂資源評價編制各種圖件530 幅、表格548份,編寫了5個二級項目報告,編寫了油砂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頁岩資源評價編制各種成果圖件91張、成果表格1 044張,編寫了油頁岩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氣資源可采系數研究與應用編制各種圖件38張、表格147張,編寫成果報告15餘萬字;油氣資源發現趨勢預測編制各種圖件55幅、表格200份,編寫了5個二級項目成果報告,編寫了油氣資源發現趨勢預測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建設共編制各種成果圖件38張、成果表格37 張,編寫報告43萬余字。在一級項目成果的基礎上,編寫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

『陸』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

『柒』 關佶紅的科研成果

主持和承擔科研課題情況 1. 「基於移動Agent和GML的分布式空間信息集成研究與實現」,國家863計劃項目。編號:2002AA135340。項目主持人。項目總經費:20萬;起止時間:2002.7-2004.6。2. 「基於移動Agent的分布式WebGIS研究」,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001ABB041。項目主持人。項目總經費:2萬;起止時間:2002-2003。3. 「基於移動Agent和GML的分布式WebGIS研究」,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編號:WKL(01)0303。項目主持人。項目總經費:3萬;起止時間:2002-2003。4. 「面向海量信息管理的中文文本資料庫關鍵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60173027。主要研究者(排序3)。項目總經費:18萬;起止時間:2002-2004。5. 「海量中文文本資料庫關鍵技術研究」,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001ABB050。主要研究者(排序4)。項目總經費:2萬;起止時間:2002-2003。6. 「面向空間資料庫的聚類新演算法研究」,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編號:WKL(00)0302。主要研究者(排序3)。項目總經費:3萬;起止時間:2001-2002。7. 「Web挖掘中的若干新問題研究」,武漢大學軟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編號:SKL⑷003。主要研究者(排序2)。項目總經費:5萬;起止時間:2002-2003。8. 「高性能網路文檔自動分類技術研究」,國家信息關防與網路安全保障持續發展計劃。主要研究者(排序3)。項目編號:2001–研2–B-032。項目總經費:30萬;2002。

『捌』 常慶瑞的學術及科研項目、成果情況

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科技攻關等課題20餘項,在土壤學報、生態學報、應用生態學報、水土保持學報、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90多篇,參編出版學術專著4部,主編和參編出版教材7本。進行了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生產潛力和人口承載力分析;土地資源荒漠化及其防治,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的環境效應評價;資源與環境動態監測與管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土壤發生特性、系統診斷分類和山地土壤垂直帶譜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學術及科研成果如下:
1、土地資源調查、評價與合理利用 七·五~十·五期間,參加國家重點攻關項目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研究和北方旱地農業持續綜合發展研究,系統開展了黃土高原土地資源的調查、評價與合理利用研究,從土壤及土地資源的調查、評價入手,分析估算區域土地生產潛力和人口承載能力,根據利用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應用持續發展理論進行土地利用規劃,探討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則和實施途徑,提出不同區域土地開發利用的模式,形成了一整套開展區域土地資源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土地荒漠化形成與監測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重點科技項目資助下,對農牧交錯帶進行土地荒漠化形成演變、監測評價和預警管理研究:①分析探明了農牧交錯帶土地荒漠化的本質和過程機制,提出荒漠化形成的4個階段(風沙侵蝕、蝕積平衡、沙塵堆積和土壤發育)和荒漠化土地的5種類型(肥力衰退粗化型、表層剝蝕型、片沙覆蓋型、流動沙丘型和固定沙丘型);②應用3S技術,查明了近15年區域土地利用/覆蓋與荒漠化動態變化規律和驅動機制,建立了基於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監測評價技術體系。
3、植被恢復的土壤環境效應研究 通過國家重點攻關項目黃土高原區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設技術研究與示範和黃土丘陵溝壑區防護林體系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從土壤形成發育和系統進化的角度,對黃土高原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的土壤環境效應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得出不同植被類型、樹木種類、造林模式、生長年限等恢復措施作用下的土壤質量特點和本質差異,提出評價植被恢復效應的指標體系和方法,為區域水土保持效益評價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提供了決策依據。
4、土壤發生與分類 針對傳統地理發生分類存在的主要問題、地區土壤特點和有爭議的內容,採用國際上先進的系統診斷分類體系和數值分類方法,開展土壤發生分類研究:①提出了陝西土壤系統分類體系,確定了主要診斷層、診斷指標與檢索命名方法,及其兩種分類系統參比;②建立了秦嶺山地土壤垂直帶譜,探討了山地土壤的發生特性、成土過程和類型劃分方法;③鑒定了黃棕壤、黃褐土在形成環境、發生特性的主要差異,明確了兩者的分類歸屬和空間分布;④確定了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發育的影響與作用,提出土墊旱耕人為土診斷層、診斷指標和分類體系的修正方案。
5、資源環境監測管理技術 資源短缺與環境惡化是當前世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實時准確地掌握資源與環境的存在狀態、演變規律,是實現科學管理和決策的關鍵技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攻關項目項目資助下,應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與全球定位系統等高新技術,進行了土壤侵蝕遙感定量分析、監測評價和預警管理,遙感模型識別與自動分類,區域資源與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研製,從調查方法、數據採集、信息處理、影像解譯、模式識別、系統設計、和程序編寫方面總結出了一套先進、實用的技術與方法。

『玖』 基於激勵理論的科技成果轉化研究現狀

激勵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凡是能夠對科技成果轉化起積極作用的政策法規都具有激勵的作用,但縱觀國內學者的觀點,基於激勵理論提出的關於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革利益分配機制,有效激勵科研人員

郭莉(2010)等學者均承認利益分配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目前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利益分配規定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

蔣文、謝清(2010)指出由於一些科研機構擔心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會影響到教學、流失國有資產,因此在制定分配政策時,主要強調本單位的利益而忽略了科研人員的勞動,影響了科研人員從事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建議在平衡好科研機構和個人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體現科研與推廣人員的勞動與貢獻。如: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將技術成果的應用價值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進行量化並在科研人員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晉級等方面予以體現;或在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各個環節根據科研人員和推廣人員的貢獻,制定相應的優惠和獎勵政策;亦可鼓勵科研人員利用閑暇時間從事研發、創辦科技企業、到企業兼職等。

李艷軍等人(1996)認為科研機構內部對成果轉化利益的分配沒有體現向個人傾斜的原則,不足以彌補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機會成本,建議把科技成果轉化、開發的績效納入學校各種獎勵、住房分配、職稱評定的條件范圍;調整科研機構內部對成果開發利益的分配比例,科研院所應適當減少提留比例並將部分提留返還課題組,一方面可以保證成果直接研製推廣者的獲利水平,另一方面也為成果繼續研究和開發提供經費來源;探索出一套以利益分配關系為核心的科研機構附屬企業的最佳管理模式,促進其快速發展。

馮振珉、胡元清(2006)認為目前政府關於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利益分配政策和法律比較滯後,科研機構也很少將科技成果轉化直接與利益分配掛鉤,影響了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建議科研機構可以按照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政策,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各種開放、優惠政策。如:盡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的利益比例;擁有科技成果或具有從事科技咨詢資格的科研人員可以在一定年限內帶薪離崗創辦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學科性公司、科技咨詢公司等;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去科技成果轉化的單位兼職;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益與科研人員及科技管理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等掛鉤,科研人員和教師的課題結余經費可以作為他們創辦科技型企業、投資其他科技成果轉化公司的資金等,以擴大自主支配許可權。

從以上的觀點中可以看出,國內學者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把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益與科研人員的年終考核、職稱評定、晉級等掛鉤。②盡量提高科研工作者及科技成果轉化參與者的利益比例。③鼓勵擁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員可以在一定年限內帶薪離崗創辦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學科性公司。④鼓勵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任務的同時去科技成果轉化的單位兼職等。

(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機制

對於人才的激勵方式,國內學者的意見普遍一致,就是要綜合採用物質激勵和非物質激勵相結合的方式。

曹明亮(2011)認為科學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體現出了參與科技轉化工作人員的成效,他們的付出不僅需要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尊重,還應給予一定獎勵。如果僅側重精神獎勵而缺乏物質激勵,會使科技成果轉化失去原動力,建議設立專門的科研獎勵基金,對科研活動盡可能地提供相關的物質保障。范道勝(1997)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認為國家設立科技成果推廣獎,各部委、省市設立相應的推廣類獎,可以引導全社會注重和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推廣獎應主要獎勵直接從事成果推廣應用、開發轉化的人員。同時,將獲得科技成果推廣獎的數量等級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情況作為對科研院所進行評估以及下一輪科研立項的主要依據,特別是要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工程中心掛鉤。

楊蘭蓉等人(2006)認為在獲獎項目成果推廣應用中,科技人才激勵機制的不完善。提出將科研院所和高校中的科技人才分為研發人才和推廣人才,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激勵體系。對於研發人才,實行「基本收入+風險收入」的激勵管理模式,讓他們參與企業利潤分配的部分,保障研發人才的利益,激發他們對市場需求的關注;對於推廣人才,則採取「基本收入+提成+職務消費」的激勵管理模式,來提高推廣人才的工作熱情。

萬華(2003)則從具體的激勵方式出發,指出為使科技成果得以產業化,可以對科技創新人才採取兩種激勵方式:一種是產權激勵,就是以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作為系統對其內在的創新人才就其能力和貢獻大小進行量化,以技術入股的方式,發揮科技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成果孵化工作。另一種是期權激勵,根據未來實際工作的貢獻大小,給予科技創新人才期權(或虛擬期權)激勵,以更好地吸納和留住優秀人才,減少優秀人才的跳槽。

(三)健全技術市場,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搭建良好的平台

根據激勵理論,市場力量是科技成果產生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動力源泉(肖龍階,陳愛江,2007),但是市場激勵又依賴於技術市場的良性運行。因此,針對如何健全技術市場,學者們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趙正洲、李瑋(2012)認為我國的技術市場發育很不成熟,使得科技成果轉化的信息供給與需求的傳輸渠道沒有建立或健全。要按照「科學、高效、開放、共享」的原則,建立和健全全國或區域技術市場信息交流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與技術信息的及時、准確、高效流通。要按照獨立法人的屬性、條件和程序,建立和健全全國或區域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強化技術市場中介服務組織的功能與作用。

游文明等人(2004)則從產學研合作的角度出發,認為企業或學研機構可以通過科技成果孵化器、企業技術(科研)中心、校辦科技產業、院所辦科技產業或者以產權為紐帶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等方式,在組建企業內部建立一個技術市場,促使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圍繞全部各方有效需求進行整合,降低科技成果的交易成本。

(四)創新管理制度,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保障

由於市場機制的激勵作用是有限的,需要藉助政府行為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以保護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利他」動機。關於如何為成果轉化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主要有下列看法。

觀點一:建立和健全有利於成果轉化的評價考核體系。何先美等人(2010)認為我國的科技評價體制存在偏差,承擔國家重大計劃、獲國家獎、SCI論文等是考核教師的重要指標,這使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常處於不利地位,極大地影響了優秀的科研人員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建議對不同性質的教師實行分類指導: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考核其論文發表及引用情況;從事技術研究開發的教師,重點考核其承擔課題及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情況,並在成果產業化後的利益分配上向教師傾斜。

觀點二:制定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激勵政策。劉強等人(1998)認為目前在成果轉化中存在一個普遍性問題是企業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不願過早參與成果的孵化,唯恐投入失敗。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地制定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激勵政策,如:對企業在研究開發方面投入實施優惠利率,對實行產業化後的高新技術產品減免、返退稅收等。

觀點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郭莉(2010)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勝的重要途徑,但目前,科研工作者知識產權意識普遍較淡薄。因此,應該加強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培訓和宣傳,提高領導、管理層以及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同時,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格執行《專利法》,保護企業和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陳俊(2005)也指出,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特別是專利保護所達到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需要檢視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之不足,對職務發明成果原始權利人的歸屬、專利申請人的資格、科技轉化收益、受獎勵權、技術入股等問題,對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商業秘密的保護,做出立法完善。

觀點四:推動產學研合作。周玉玲(2007)認為我國政府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鼓勵大學和企業合作。政府要加強組織管理職能,在高校與企業之間搭橋鋪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依託大學、市場機制、企業運作」的運行機制,把政府、企業、高校緊密而有效地聯系在一起,有力地促進官、產、學、研的互動鏈接。

閱讀全文

與基於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