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3年內新農村建設會有怎麼樣的成果
近三年內新農村建設會取得怎麼樣的成果,各地進展不一樣,措施不一樣,版成效不一樣,但從全國概權括來說,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硬體建設會有長足進展,公路(縣級、鎮村組公路)建設得更好,有條件的地方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連接了斷頭路;飲水灌溉工程方面,通過建設自來水,人工水井,池塘堰壩修建,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大部分地區解決了農業灌溉水源,好的地方實現了自動灌溉;二是民生建設方面,稅費減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老年群體、貧困群體等農村弱勢群體得到政府的進一點重視和制度保障,婦女兒童身體健康進一點引起重視,區域性疫情和疾病得到控制和防治。條件艱苦,不宜居住的村落在政府垢幫助下進行了搬遷,建了移民新村,生產和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三是人文建設有了新成果,民族特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開發,新的農村文化生活方式出現並得到政府倡導、鼓勵和扶持,文化場所大大改善,農村傳統文化得到發掘和弘揚。以上不全面,僅供參考。
② 2010新農村建設方面產生了很多重大成果,比如很多鄉村旅遊項目就非常有特色,請問在新農村建設中
2010新農村建設中,以旅遊為主導的新農村確實是一大亮點,很多專家都針對旅遊在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統籌中的作用開展了研究,專家們普遍認為旅遊在城市化進程中能夠發揮引擎的作用。像我經常登錄的旅遊規劃機構綠維創景,他們在旅遊規劃和開發方面比較權威,近來也針對旅遊在城鄉統籌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多項研究,你可以看看綠維的專家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比如說以下的這幾篇文章:
鄉村旅遊發展創新—"農旅雙鏈"模式原
新農村游樂與新農村展示 -嘉陵江村、中壩村
紅色與新農村結合――「山西潞城縣北村」
……
摘抄下來一段,希望對你有幫助:
《旅遊產業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我們認為,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撐產業,旅遊產業開發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旅遊開發對於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改善,文明鄉風形成,整潔村容建設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1、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柱產業
新農村建設首先必須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打破農業產業的界限,把農業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起來,以農林牧副漁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鄉村風景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等等為依託,開發旅遊休閑產業。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經濟產業。旅遊休閑產業,是鄉村經濟中最具有附加值的產業。
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閑需求,是鄉村休閑旅遊發展的最大動力。隨著汽車進入百姓家中,自駕車旅遊休閑成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鄉村環境、新鮮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為城市居民最喜愛的商品。城市居民對於走進鄉村,完成風味獨特的晚餐,有著永不疲倦的熱情。隨著汽車擁有量的大幅增長,駕車到1小時以內的地方晚餐,3小時以內的地方度周末,已成為城市中產階級和中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習慣。鄉村環境和農家情趣,是休閑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我們劃出了兩個圈,是城市居民消費范圍:第一個為餐飲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25公里,小型城市周邊15公里范圍區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飲消費出行區域;第二個為休閑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2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150公里,小型城市周邊80公里范圍區域。在這兩個圈范圍內的農村,都具備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基本條件。
這是中國鄉村休閑旅遊產業的主要區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的途徑,具有極大的現實推廣價值。
此外,是具備較高價值旅遊資源的農村區域,包括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林場等區域,一般為國家所有。但是,資源區周邊土地,一般為農民的承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區開發中合理安排農民利益,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民參與結構,成為旅遊開發必需加強研究並推廣有益經驗的重要領域。
以上兩個方面發展,構成了旅遊產業在農村經濟中_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採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提升了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的價值,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了餐飲住宿及文化服務的高級產品與消費形態。
因此,旅遊休閑產業,已經成為近遠郊區及旅遊區新農村發展生產的支柱產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2、旅遊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富民產業
更多的文章你可以登陸綠維創景的官方網站看看,肯定會有收獲的。
③ 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我走訪了我們縣的各個新農村示範點,新農村的問回題,答還是應該以農民的生活幸福指數來說的。而不是僅僅蓋個文化館,休閑廣場之類的「表面」建築,新農村的成就是有的。現在的成就,就是宣傳力度做到了,存在的問題,就是「表面」現象太嚴重,根本的農民的生活幸福指數上不去!!
④ 浙江省03年開始推進村莊建設有什麼成果
2003年到2007年發生局部變化,從整治村莊環境臟亂差問題入手,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成「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1181個、整治村10303個。
2008年到2012年發生整體變化: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等為重點,從源頭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成16486個村環境整治,全省絕大多數村莊得到較好整治。
2010年至今發生質的變化,按照生態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正式作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這一決策,明確了從內涵提升上推進四個美(即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和三個宜(宜居、宜業、宜游)的建設,到去年底已經成功培育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24個。
具體成效:
1、村莊規劃方面:全省85%的規劃保留村、43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217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一般村、200個中心鎮、3468個中心村完成了規劃編制。
2、環境整治方面:全省新增村內主幹道2.5萬公里,添置垃圾箱(池、房)40萬個,改造農戶廁所172.4萬戶,建設改造農村公廁1.7萬個,實現生活污水治理235.6萬戶,種植綠化苗木1902.7萬株。 縣和鄉鎮每年安排保潔經費約12億元。全省已拆除國省道沿線違法廣告4648個,清除陳年生活、建築垃圾3805處,新增河道保潔3000公里,完成通道綠化里程4777公里。成功打造了二批共24個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規劃建設了60多條景觀帶、240多個整鄉整鎮創建鄉鎮和180多個特色精品村落。
3、公共服務方面:全省行政村等級公路實現了「村村通」,廣播實現「村村響」,用電實現了「戶戶通、城鄉同價」,客運班車通村率達到93%,安全飲用水覆蓋率達到97%,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1%。
4、就業經營方面:全省累計發展農家樂特色旅遊點2800多個,農家樂經營從業人員11.5萬人,2012年直接營業收入88.4億元。
5、風貌保護方面:全面啟動了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第一批43個重點村和217個一般村的各項工作已經順利展開。摸清了全省971個歷史文化村落的種類分布、建造年代、建築類型、古樹名木、民俗風情、集體經濟等現狀,確定了歷史文化村落保有重要市、集中縣、重點村和一般村,明確各地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目標值、路線圖和時間表,形成了時間縱向明確、重點區域突出、任務銜接緊密的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目標責任體系。對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分別給予每村500-700萬元左右的資金扶持;對一般村,每村也給予30-50萬元左右的支持。
6、建設投入方面:十年來浙江投入村莊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資金已經超過1200多億元,省財政安排的專項資金從起初的4000萬元增加到目前的5.6億元,每年還另外安排1個億的資金用於美麗鄉村創建的以獎代補;全省當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總量的10%以上用於新農村建設,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優先滿足美麗鄉村建設。 2003年以來,村集體和農民投入占總投入的57%。
⑤ 叢連彪對新農村建設都有那些成果呢
我知道他是人大代表,他為人很親和、做事很有力度,挺不錯的!作為一個東北人最有說話權了,他帶領我們養豬,這里的農民經過幾年口袋也有剩餘了不少,他還幫我們修了路,周邊的一些學校也重建了。
⑥ 2010新農村建設方面產生了很多重大成果,比如很多鄉村旅遊項目就非常有特色,請問在新農村建設中,
2010新農村建設中,以旅遊為主導的新農村確實是一大亮點,很多專家都針對旅遊在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統籌中的作用開展了研究。像我經常登錄的旅遊規劃機構綠維創景,他們在旅遊規劃和開發方面比較權威,近來也針對旅遊在城鄉統籌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多項研究,你可以看看綠維的專家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比如說以下的這幾篇文章:
鄉村旅遊發展創新—"農旅雙鏈"模式原
新農村游樂與新農村展示 -嘉陵江村、中壩村
紅色與新農村結合――「山西潞城縣北村」
……
摘抄下來一段,希望對你有幫助:
《旅遊產業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我們認為,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撐產業,旅遊產業開發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
旅遊開發對於農村的生產發展,生活改善,文明鄉風形成,整潔村容建設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1、旅遊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支柱產業
新農村建設首先必須發展經濟。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打破農業產業的界限,把農業產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起來,以農林牧副漁業資源、鄉村田園資源、鄉村風景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鄉村歷史文化資源等等為依託,開發旅遊休閑產業。
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經濟產業。旅遊休閑產業,是鄉村經濟中最具有附加值的產業。
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閑需求,是鄉村休閑旅遊發展的最大動力。隨著汽車進入百姓家中,自駕車旅遊休閑成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鄉村環境、新鮮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成為城市居民最喜愛的商品。城市居民對於走進鄉村,完成風味獨特的晚餐,有著永不疲倦的熱情。隨著汽車擁有量的大幅增長,駕車到1小時以內的地方晚餐,3小時以內的地方度周末,已成為城市中產階級和中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習慣。鄉村環境和農家情趣,是休閑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我們劃出了兩個圈,是城市居民消費范圍:第一個為餐飲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25公里,小型城市周邊15公里范圍區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飲消費出行區域;第二個為休閑消費圈,以城市為中心,大型城市周邊250公里,中型城市周邊150公里,小型城市周邊80公里范圍區域。在這兩個圈范圍內的農村,都具備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基本條件。
這是中國鄉村休閑旅遊產業的主要區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的途徑,具有極大的現實推廣價值。
此外,是具備較高價值旅遊資源的農村區域,包括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林場等區域,一般為國家所有。但是,資源區周邊土地,一般為農民的承包土地。因此,如何在景區開發中合理安排農民利益,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民參與結構,成為旅遊開發必需加強研究並推廣有益經驗的重要領域。
以上兩個方面發展,構成了旅遊產業在農村經濟中_的重要方面。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採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提升了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的價值,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了餐飲住宿及文化服務的高級產品與消費形態。
因此,旅遊休閑產業,已經成為近遠郊區及旅遊區新農村發展生產的支柱產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2、旅遊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富民產業
……
更多的文章你可以登陸綠維創景的官方網站看看,肯定會有收獲的。
⑦ 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效
九個方面的明顯成效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基本平衡。去年全國糧食總產達10030億斤,實現連續4年增產,單產連續4年創歷史新高。棉花、糖料等產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農民收入保持連續四年較快增長。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40元,比上年增加553元,實際增長9.5%,增收絕對額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年。
——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步伐加快。2006年至2007年陽光工程培訓轉移就業農民700萬人,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培訓專業農民153萬人,促進了農民應用先進適用技術能力的提高。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去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1%,比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近兩年新增農村戶用沼氣900多萬戶,去年完成新建改建農村公路42.3萬公里。
——耕地保護和建設力度加大。國家把確保18億畝耕地目標分解到各省區市,全面啟動116個國家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
——農業法制建設步伐加快。新制定或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動物防疫法等多部涉農法律相繼實施,獸葯管理條例、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等多部行政法規和規章相繼頒布。
——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兩免一補」使1.5億中小學生家庭經濟負擔減輕;7.3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85.7%;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減少669萬人,農村低收入減少709萬人。
——農村經營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發展到15.1萬個,入社農戶達到3486萬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14%,入社農戶每年每戶比非成員農戶增收約20%;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13.57萬個,帶動全國35.2%的農戶,平均每戶每年從中增收約1336元。
——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平穩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啟動實施,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農業行業管理體制改革進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