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侵略越南戰爭的東西方學者反思越戰
在美國為首的西方,有些學者正對發生在印度支那半島的這場戰爭,進行反省和總結,而今年一月十日至十二日,以亞洲地區學者為主、議題是《關於中國、東南亞與印度支那戰爭的新證據》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也在香港大學舉行。會議由港大歷史系、亞洲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和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聯合組織,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中國、越南、美國、俄國、挪威的二十六名學者。
『貳』 請講述一下,越戰是如何影響當時美國的那一代人
http://bbs.tiexue.net/post_1334878_1.html
對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記憶,在不同的時間,記憶也會相異。美國人對越戰的記憶也是如此。在戰爭剛結束不久,美國人想把它當作一場惡夢或「憤怒的夢」來忘記。政客們出於各種不同的心理,也想把它置諸不理。例如,1976年的總統大選就很少涉及越戰。「忘卻性」記憶在今天仍有某些市場。例如,前總統布希在1995年9月5日訪問越南時所作的一次演講中公開聲稱,在越戰問題上,「我不是修正派,不同意麥克納馬拉的觀點。」「我更傾向於立足現在,放眼未來。揭開舊傷疤毫無意義。」25但整體而言,這種所謂「忘卻性」記憶持續的時間不長,並很快被所謂「可贏性」記憶所代替。持這種記憶的人認為,美國在越戰中本來是可以贏的,只是因為軍方的手腳被縛,美國才坐失贏機。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一些保守的政客及軍方人士,例如,在1980年代初,以保守反共著稱的里根在競選總統期間及入主白宮後,欲以「重振美國」的口號喚起美國人的信心。為了打消美國人對越戰的灰色記憶,里根意圖灌輸一種新的內容。他公開聲稱,越戰是一場「高尚的事業」26。美國的失敗不是由於美國缺乏道義及實力,而是由於反戰派不讓美國贏,他們束縛了軍方的手腳,美國遭受背後插刀(A stab in the back)27。里根把美國地位的下降等統統歸咎於美國在越戰的失敗,他鼓吹美國應摒棄「越南綜合症」(Vietnam Syndrome)28。尼克松在1985年出版的《不再越南》(No More Vietnams)中,更是赤裸裸地販賣這一觀點。在開篇伊始,尼克松寫道:「美國歷史上沒有甚麼事件比越戰更受到誤解了,其在當時被歪曲報導,現在則被歪曲記憶。」29遺憾的是,尼克松這本為自己辯護及推卸責任之書,加深了美國人對越戰的記憶失真。例如,他在書中一本正經地聲稱,越戰「失敗於美國政壇,而不是在東南亞戰場」30。對美國來說,越戰是道義的戰爭,可贏的戰爭。在1973年,美國通過簽署〈巴黎協議〉,實際上贏得了戰爭,但由於美國國會拒絕採取必要措施,並束縛了行政部門的手腳,導致美國失去了和平。尼克松全書的底蘊是:越南的失敗,不是他尼克松的錯。至於越戰的教訓,尼克松進一步指出,這只是美國「一時的挫折」,「重要的是美國應從失敗中吸取正確的教訓」。在尼克松看來,「不再越南」並不意謂美國不再捲入類似干涉,而是意味著美國「不再失敗」31。
美國許多軍方人士更是竭力加強這種「可贏性」記憶。例如,威斯特摩蘭(William Westmoreland)將軍自始至終認為美國「軍方〔在越南〕從未輸掉任何重要戰役,也從未輸掉這場戰爭。美國的失敗是國會的行動造成的」32。夏普(U.S. Grant Sharp)將軍、帕爾謀(David Richard Palmer)將軍等也競相著書立說,把越戰失敗的責任推卸到行政部門身上33。學者中持「可贏性」記憶的也不乏其人。這些人認為,反戰運動、媒體誤導及行政部門的錯誤決策導致本來能贏的戰爭功虧一簣34。例如,萊衛(Guenter Lewy)在研究許多保密資料的基礎上得出這樣結論:如果美國直接控制西貢政府及其軍隊,並領導越南的社會改革運動,越戰的結局也許兩樣35。
與「可贏性」記憶相對的是所謂「必輸性」記憶。例如,歷史學家赫爾齡(George C. Herring)等即認為由於美國錯誤分析美國的利益及越南的現實,軍事捲入越南的結果註定要失敗36。歷史學家施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早在1967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寫道,越戰是美國的陷阱(a quagmire),是「一場沒有惡棍的悲劇」(a tragedy without villains)37,因為美國是在無意中一步步捲入越戰這場災難的。但有些學者,特別是新左派史學家,堅持越戰是美國歷史及外交政策的必然結果。威廉斯(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科爾柯(Gabriel Kolko)等人即持此說。例如,科爾柯論證美國的越南政策從一開始就存在致命的缺點。越戰是美國冷戰政策的產物,但這種冷戰政策存在嚴重缺點,越戰的失敗因而理所當然38。此外,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美國必輸的原因。歷史學家安德生(David Anderson)指出,艾森豪威爾政府把自己綁在吳庭艷身上,是「自找麻煩」。其越南政策是把美國引向災難的「不歸路」39。歷史學家伯曼(Larry Berman)認為約翰遜的越南政策是「安排災難」40。幫助麥克納馬拉起草回憶錄的凡.德.馬克(Brian Van De Mark)則稱美國的越南政策是「自投陷阱」41。
『叄』 越南戰爭的起因是什麼美國為什麼打越南最後的結果什麼
越南戰爭起因:二戰前,越南是法國殖民地,二戰中,越南被日本人佔領;二戰後,日本投降,法國人卷土重來,妄想恢復殖民統治,結果被越南人民軍打的落花流水。美軍以「自由世界」領袖自居,因為中國變成紅色的原因,總統等在國內飽受詬病,現在看到越南也有赤化的危險,而且受到中蘇的支援,於是基於冷戰的思維,決定支援法國打擊越共,後來法國人退出,美國人全盤接手,就成了美國參與越南戰爭了。
後果:中國發出警告,美國人不能越過北緯17度線,否則中國就要像朝鮮戰爭一樣參戰。美國人始終沒有能越過17度線,只能南打北炸,更沒有意識到這場戰爭已經演化為政治戰,無論南北,始終無法消滅越南人民軍,陷入了泥潭之中。國內反戰呼聲很大,壓力很大,尼克松憑借終止戰爭的諾言當選後下決心撤軍,結束了戰爭。
『肆』 美軍曾大規模使用過「橙劑」生化武器,是為越戰發明的嗎
橙劑是越戰發明的。
為了打破戰爭僵局,越南軍隊完全暴露於美軍的火力之下。美國空軍和生物學家共同制定了牧場行動計劃,空軍使用飛機將這種落葉性除草劑噴灑到茂密的越南叢林中。據統計,在越戰期間,美國軍方噴灑了多達7600萬升的橙色劑。有了這種高效的落葉劑,美國軍方迅速清除了黑暗的森林。不僅如此,美國軍方還在越南的農田上噴灑了這種除草劑,導致越南大米和其他農作物的大量死亡。據統計,當時美軍噴灑除草劑的面積達到越南南部總面積的10%,許多地區都反復噴灑了除草劑。根據越南戰爭結束後的統計,這場生化危機戰爭使越南的3,000多個村莊受到橙色制劑的入侵,並影響了近400萬人的健康。美軍的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越南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而且還導致成千上萬在越南戰斗的美軍人員遭受橙色特工的後遺症的折磨。
『伍』 美國為什麼發動越戰
美國發動越南戰爭:
第一:用武力手段對付社會主義國家和政權,防止社會主義陣營的無休止的擴大,而胡志明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顯然帶有這種傾向,這是不利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的。
第二:美國與蘇聯全球戰略爭奪。
第三:這是美國實行全球戰略目標的具體步驟,美國在軍事打擊上體現出強烈霸權的慾望。
第四:越南要是被美國佔領,從戰略地理上可以威懾蘇聯和中國。
『陸』 在越南戰爭中美國的結果
不是這樣的下面的網友說的一點也不對!回答的跑題了!人家問的越南戰爭中美國的結果!
那當然了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是戰敗了!越南戰爭是從1955年開始一直到1975年結束總共是30年的時間!經過抗法和抗美兩次戰爭!二戰結束後越南繳獲了不少日本軍隊的先進武器!後來日本投降後日本人把越南的控制權又交還了法國人!一直到了1955年越南共產黨(就是北越政府胡志明政府)為了爭取越南民族獨立自由發動了第一次越南戰爭就是抗法戰爭一直到1965年法國人被打敗了也就是從此開始越南分為南北兩部分以北緯17度線為界!南越以吳庭艷為首的南越政府,而北越以胡志明領導的北越共產黨政府!1965年抗法戰爭結束後北越想統一越南全境!發動了統一越南戰爭原先美國不想參加越南內戰的!但是美國人是被吳庭艷直接拉進越南內戰的!原因是吳庭艷政府的軍隊武器先進但是人數太少打不了北越政府軍隊因為抗法戰爭和抗日戰爭勝利後北越人民軍繳獲了不少日本和法國的武器和軍艦!還有得到了蘇聯和中國的援助!吳庭艷向美國求援最後美國不得不派遣落實顧問去南越!但是最後吳庭艷要求美國直接派軍隊來南越直接參與越南內戰這樣美國政府沒辦法就這樣稀里糊塗的捲入了越南內戰中!等會先別急著採納我還沒回答完!我修電腦!修完了去電腦上回答手機累死了
美國人一直從1965年到1975年十年中和北越軍隊打。更好的說就是美國直接和中國人打仗比較合適,因為北越共產黨大部分領導人和北越人民軍(就是今天的越南人民軍)大部分指揮員和連級以上軍官都是中國培養出來,越南抗法戰爭和抗美戰爭兩次戰役中國政府都派去了軍事顧問團,所以為什麼有人問什麼原因北越政府軍和南越政府軍、法軍、美軍打仗總是北越政府軍勝利,有人還說北越政府軍利用越南國內多山區的地形打游擊、或者北越政府軍戰鬥力比起南越政府軍、法軍、美軍要強,或者說北越政府軍武器比較先進一些了,而南越政府軍武器也不錯都是美國背後支持和支援所以南越政府軍總吃敗仗。法軍、美軍是不熟悉越南地形兩個國家是被越南地形打敗的。我覺得這樣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法國是不熟悉地形嗎?是錯誤的因為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自從十九世紀初葉法國家殖民越南,對越南的地形法軍很熟悉,美軍不熟悉山地作戰嗎也是錯誤的美軍也是參加過二戰的軍隊對於山地作戰美軍也不是不熟悉。那麼就是因為法軍、美軍是吃虧在北越政府軍游擊戰法上,更不用說是輸給咱們中國人手中。你看下面的網友說法什麼呀?簡直就是胡說八道的我反對沒有一點戰略性的說法。你當過兵了你看過來越南戰爭的真實情況了嗎?
1975年北越政府軍完全取得勝利統一了全越南,美軍退出越南境內。原因:
美軍失敗的真正的原因就是輸在了越南人民軍的游擊戰法和中國顧問團支援越南政府的結果。而不是整個國家開始墜落、腐敗、吸毒、亂性、搖滾;這些不可能導致一個國家戰爭失敗,美國經濟更是下滑不可能的當時的美國已經走出經濟危機困擾了,美國國內經濟是很發達美國是發戰爭財的。最後美國總統換屆總統正好不贊成援助越南才在越南的深泥里調走不出來的,口號是「共榮的撤退」其實就是打跑了再不跑美國國家都打沒了。這句話更不離譜了因為當時的美國不是因為換新總統的原因而是被吳庭艷政府拖下水的就像上述所說的,當時的美國經濟也不那麼「窮」,因為美國政府不想參與越南戰爭的真正原因就是不想和咱們中國正面交鋒,因為美國已經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吃過中國的虧了。
再看看並不是越南人多能打仗是靠著在自己家地盤的優勢是錯誤。後面的越南的地理環境,生存環境等等原因美國才敗的這句話說的有些靠譜。是的美軍是被越南的地理環境打敗的因為越南是多山的國家,屬於亞熱帶地區的國家,到了夏天潮濕有很多害人瘴氣很多的美軍是被越南惡劣環境送了命。
最終失敗的原因就是讓中國顧問團打敗的。越南統一後。越南人民軍人數足足有150萬人排亞洲第三、武器繳獲了日本、法國、美國先進武器。自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沒有吧咱們中國放在眼裡。終於在1979年首先挑起了中越自衛還擊作戰第一槍,不就叫做學生打老師哪有贏得呀!是的北越人民軍戰法都是和中國老大哥學習的。在中越自衛還擊作戰中越南人民軍和中國軍隊打仗能打贏嗎?希望採納。
西面的網友不要相信簡直說的跑題了。
『柒』 美國反對越戰的勢力做了什麼具體行為
反越戰運動是指1961年,美國捲入越南戰爭以後,各大新聞機構組成駐西貢記者團„1963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放/美軍士兵虐待俘虜的鏡頭,震驚全國。1964年爆發了部分新的界人士支持華盛幀反越戰的」五二不威運動」。1965年,《壁壘》月刊連續載文揭露政府對越政策上的佞略性動機,,同年8月,哥倫比亞廣播公4播放」火燒錦的也」的錄像,批評美軍的不人道行為。
同年12月,《紐約時報》索爾茲伯里采也河內,發出一系列報道說明美軍空襲的低效能。1967年,美國各大報在報道越南戰爭問題上的基調從懷疑開始轉向肯定地認為美同不能獲勝,1968年,美軍包序1越南南方的美萊村,殺死包括兒童在內的村民567人,被隨軍攝影帥拍成電影後在美同各大電視台播放,激起了」向華盛頓進軍」的反戰小威運動1969年5月和11月,《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時代》雜志、《新聞周刊》等報刊的記者、編輯參加戰遊行示威。1970年5月,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多所大專院校的師生罷課罷教參加反戰運動,10多萬學生涌人華盛頓進行抗議.美閏各大新聞機構再度掀起抨擊侵越政策的高潮。1973年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捌』 美國侵略越南戰爭的戰爭結局
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也是越南人民反對美國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法國不甘心失去昔日的殖民地越南、寮國和柬埔寨,就卷土重來。1954年,中、美、英、法和印度支那三國達成日內瓦協議,在法國承認印度支那三國民族權利的基礎上,恢復印度支那和平。法國撤走後,美國乘機插手,在越南南方扶植了它的傀儡政府——吳庭艷政權,並向南越提供軍事援助,派遺顧問,為南越建立起擁有三十萬人的軍隊。
1961年5月,美國破壞了「日內瓦協議」,發動了反對越南人民的「特種戰爭」。
「特種戰爭」是美帝國主義適應新殖民主義政策的新型侵略戰爭的一種形式。它在經濟上利用傀儡政府去剝削人民,而更主要的是帝國主義用提供武器和金錢,派遺「顧問」,指揮傀儡政府的軍隊去屠殺和鎮壓革命人民,並在一定程度上投入帝國主義自己的軍隊參加戰斗,以達到殖民掠奪的目的。
在越南南方人民的頑強反擊下,美國的「特種戰爭」慘遭失敗。美國於1964年8月又製造了北部灣事件,把侵略戰火擴大到北方。1965年3月美國在峴港登陸,從而把侵略戰爭升級為以美軍為主的「局部戰爭」。越南人民奮起抵抗,使「局部戰爭」遭到破產。
1969年起,美國開始推行「戰爭越南化」政策。結果,美偽集團在戰場上遭到更加慘重的失敗,被迫於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簽訂《關於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簡稱《巴黎協定》)。美國撤出越南南方以後,阮文紹政權破壞《巴黎協定》,拒絕實現民族和睦,蠶食越南南方解放區。1975年春,越南軍民發動春季攻勢,4月30日解放西貢,5月1日,解放整個越南南方,徹底摧毀南越偽政權。至此,越南人民堅持十四年之久的抗美救國戰爭勝利結束。
『玖』 越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知道的快來哦~
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越共在北越的幫助和支持下,逐漸改變了斗爭方式,轉向公開的游擊戰術。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向南部提供類似的援助。1963年,美國「軍事顧問」增長到1.5萬人,(包括27名將軍);他們也帶來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這場殘酷的戰爭有兩個最明顯的後果:南越人民愈加害怕成為越共的敵人,吳庭艷政府變得愈加殘酷,政府拒絕接受美國顧問提出的改革建議。在經濟方面,這些建議可能會使工人的狀況變得好些;在宗教和政治方面,會使佛教徒的處境輕鬆些。庭艷有自己的觀念。他認為持不同政見的一些佛教徒與越共有秘密聯系,因此禁止佛教徒在慶祝佛陀(釋迦牟尼2587年)誕辰時展示國旗。這引起了佛教徒強烈的抗議遊行,警察向群眾開了槍。1963年6月,第一批佛教僧侶在身上澆上汽油,在西貢的街上自焚。僧侶們的極端行為一直持續到10月末,其痛苦場面被全世界的電視播報,給南越政府造成很壞的影響。
狀況變得如此糟糕,使美國中央情報局贊成在西貢實施除掉吳庭艷這一計劃。1963年11月1日,一群南越將軍決定行動:吳庭艷及其兄弟被暗殺,由軍人集團取而代之。該集團做的第一件事是改變佛教徒的狀況。3個星期後,即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達拉斯被謀殺,其原因與越南戰爭沒有直接聯系。副總統林登·B.約翰遜繼任總統,繼續進行越南戰爭。
越共運動范圍更加廣泛,勢力更加強大。游擊隊員們沿公路和小路設置陷阱,誘使警察部隊和南越軍隊落入陷阱。他們還挖掘了3英里長的地道,通過這里他們可以出現在敵人後部。南越軍隊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約翰遜總統決定擴大美國軍隊的參與。公開戰爭已經一觸即發。
1964年,美國分遣隊增加到24萬人,每年人數仍在繼續增加;到1967年,陸、海、空聯合部隊及海上力量達到45萬人。此外,還有B-25轟炸機,從太平洋的關島軍事基地飛往北越進行轟炸,5萬多名水兵乘坐第七艦隊戰艦到達南越。
1964年公開戰爭開始。8月2日,第七艦隊與北越部隊展開海上激戰。北越部隊襲擊兩艘美國驅逐艦,擊沉一艘,1500名水兵喪命。美國政府及其軍事指揮官立刻宣布要對北越部隊的殘酷襲擊作出報復。但是,《紐約時報》後來駁斥了這種說法(根據五角大樓的報道),揭露這一事件是事先預謀的,是美國為了給其空中力量對北越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城市行動尋找正當理由。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
1964年末,雖然西貢軍政府已經集結了20萬人,但越共部隊仍然控制了南越的三分之二的領土。美國因其在空襲中使用燃燒汽油彈而招致越共的譴責。教皇保羅六世作了大量的和平呼籲。在美國凡是有男孩的家庭到了服兵役年齡就要經歷焦慮與恐懼的日子。同世界各地一樣,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日益高漲。一些來自西方國家的著名知識分子在英國歷史哲學家博特蘭·羅素帶領下建立了審判委員會(後來成為羅素審判委員會),提出要對美國在越南所犯下的「罪行」進行審判。1967年,另一位反對「美國人」戰爭的世界著名傳奇人物格瓦拉打出這樣的標語「創造兩個、三個、幾千個越南」,並組織了遊行示威,高呼「停止轟炸 」的口號,反對戰爭。
然而,無論是否帶有燃燒彈,空襲沒有產生實際效果,美國飛機繼續被蘇制導彈擊落。到1967年春天,在與北越進行了26個月的無效對抗後,美國共有500架飛機被擊毀。戰爭仍在不斷升級。1965年,參與戰爭的部隊已達到十分驚人的數字:其中有60萬名南越人,16.5萬名美國人,20萬名支持美國的韓國人,23萬名越共游擊隊員,2萬名正規北越士兵,再加上少量東南亞公約組織成員,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士兵。
1965年,有美國步兵師參與的陣地戰首次全面打響,同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每小時時速最大為2400公里)轟炸戰斗機繼續轟炸北越,但是沒有產生多少戰略效果。雖然轟炸目標沒有瞄準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城市,然而,這仍不能避免美國遭受整個世界,特別是歐洲各個大學學生的憎惡。
支持蘇聯的國家給北越以幫助,並直接向戰場上的越共游擊隊員輸送援助。蘇聯支援了卡車、米格-21飛機、SAM導彈和直升機�中國支援武器,包括殺傷地雷和迫擊炮;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支援了大炮和船隻;民主德國支援了汽車、摩托車和自行車;羅馬尼亞進行了醫療援助。面對這樣無休止的戰爭以及穩定增長的死亡人數,美國公眾分成了兩派:「鷹」派和「鴿」派,前者人數少,後者人數多。
美國每年面對著300億美元的參戰經費,華爾街擔心會重演1929年經濟衰退的歷史。華盛頓一些戰略家認為,當時蘇聯和中國之間存在的摩擦可能會對河內不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中國和蘇聯卻在支持越盟所需要的軍事援助方面展開了競爭,看誰能夠向胡志明提供更多的武器援助。
西貢的每一個軍政府都顯得無能。1965年7月19日,35歲的空軍將軍阮高其身穿飛行服,主持了政府會議,在會上大肆宣揚自己的反共情緒。但在反共前線,美國總司令威廉·威斯特摩蘭將軍猶豫不決的態度才是真正的致命弱點。威斯特摩蘭是二戰期間西西里登陸及朝鮮戰爭中的一名身經百戰的將軍,目前被從西點軍校調到南越前線。總的來說,他算是一名理論家,在越共陣地散發了10億張反共傳單,而沒有對其採取猛烈殘酷的進攻,導致約2000名越共分子「開小差」,「逃到」南越部隊,它們不是來與南越合作,而是來充當間諜,破壞其行動的。
在14年的越南戰爭中,1968年是最殘酷的一年。這個遙遠的東南亞國家由血腥的戰爭產生的情緒,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革命運動。後來,這個年代被稱為「68年代」。1968年,美國在形象上受到一次最沉重的打擊,這一打擊始於春節進攻。1月30日,越共和北越部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約5萬名越共隊員和越盟正規軍同時進攻了140個各種戰略性重要地點,其中有南越部隊在西貢的總部; 11個師級指揮部中的8個,30個地方城市以及20個空軍基地。毫無疑問,這是整個越南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攻擊。西貢的一部分落入越共的控制中,越共甚至還在那裡建立了臨時革命政府。一支越共突擊隊企圖攻入美國大使館,但被擊退,損失慘重。這次行動十分殘酷。威斯特摩蘭向所有軍事力量發布總動員,要求立即從前一段放鬆時期遭受的損失中恢復過來。他們經過激烈戰斗,重新奪回西貢和其他城鎮,至少有3萬名越共隊員被殺. 春節進攻是一次全面的大規模進攻。雖然這次行動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但並不是一次軍事勝利。美軍幾乎奪回了曾經失去的所有陣地,包括這個國家古老的城市順化。但無論如何,這次行動是整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它向美國和全世界公眾證明,美國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整個三個月期間戰斗一直十分激烈。美國在湄公河三角洲發起反攻,這標志著「稻田地戰爭」的開始。與此同時,越共繼續向美國在溪山的軍事基地施加壓力。後來發生了美國捲入越南戰爭中最嚴重的事件:美來大屠殺。1968年3月16日上午7點30分,美國第
十一團查理連進入美來村。查理連由24歲的陸軍中尉威廉·卡利率領。卡利的頂頭上司歐內斯特·梅迪納命令卡利「消滅全部敵人」。但敵人當時不在美來村。實際上,村子裡沒有多少成年男子,只有婦女、老人和兒童。但「全部消滅」這一命令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執行。卡利首先向一個處於恐怖中的當地人的茅屋開槍,並命令手下人效仿他的行為。到11點,共有347人被殺。關於這次大屠殺的消息在幾個月時間內都沒有向公眾報道,但一名結束兵役的士兵羅納德·賴德諾爾從其戰友處了解了這一事件。他立刻採取行動,向國會議員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到了新聞記者西摩·赫什的手中,他對此事進行了調查—後來因其調查和報道而獲得普利策獎。1969年6月,卡利中尉被送回美國,並被指控為戰爭罪犯。6月29日,在一場震驚全國的審判中,卡利被判處有罪,終身監禁。在審判期間,另一名新聞記者約翰·薩克站在被告一方,並寫了一本書,名為《卡利中尉》。在書中,這位中尉認為他並沒有做什麼,只是在執行梅迪納上尉下達的命令。但這些命令只指向越共隊員,要把他們全部消滅,不保留任何俘虜—而不是指向婦女和兒童。尼克松總統將判決終身監禁減刑至20年。卡利並沒有服滿刑期,於1974年底被釋放,做了一名保險經紀人。梅迪納上尉以及美國師指揮官塞納爾·科斯特遞交了退出軍隊的辭呈。這一事件不僅在美國公眾中,而且在軍隊士兵中都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一分歧,有必要了解曾試圖阻止這次屠殺的3名士兵。克萊姆森大學(南卡羅萊納)教授大衛·伊根在對美來屠殺的研究中,於1988年發現了這3名士兵。他們是修·湯普森、勞倫斯·科爾伯恩和格倫·安德烈奧塔。他們當時駕駛直升機,湯普森是頭頭(同卡利中尉一樣也是24歲)。湯普森的任務是從空中觀察美來村。上午時分,他們清晰看到一名軍官將一名年輕女孩射倒在地,後來,這名軍官又向其頸部開了一槍,將其打死。湯普森決定降落,他們立刻發現許多婦女、老人和兒童的屍體被扔到溝里。他們還看到一隊士兵走向一間茅屋,一位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的年老婦女和一名兒童嚇得呆站在那裡。飛行員們開了槍,以保衛這些平民。他們解救了十幾名村民。格倫·安德烈奧塔救出了一名緊緊抓住母親屍體的兩歲孩子。3個星期後,安德烈奧塔因飛機墜毀而死。湯普森和科爾伯恩向上司遞交了報告,並因其行動得到嘉獎:湯普森獲了十字勛章,科爾伯恩獲得銅質勛章。
雖然美來屠殺不是特種部隊所為,但如果不提及神秘的「綠色貝雷帽」,還無法講述越南戰爭的故事—哪怕是簡短的故事。這支精兵受到極端右翼分子(不僅在美國)的肯定,但同時也因其極端民族主義傾向及殘暴行為而受到垮掉的一代和世界各地自由主義領導人的憎恨。「綠色貝雷帽」由一些志願者組成,他們特別擅長反游擊戰以及叢林戰。他們由越南軍事協作指揮部和研究觀察組指揮,通常稱為特別行動組,於1964年成立。起初,特別行動組的任務是為南越提供訓練及戰略建議,後來,「綠色貝雷帽」便逐漸開始採取秘密軍事行動。他們執行間諜任務,查找越共游擊隊員藏身之處,他們的行動也被稱為黑色行動,包括非法謀殺、蓄意破壞、心理戰以及提供反面消息。他們有直升機和船隻,供他們進入敵人領地,返回他們的基地。特別行動組由2000名美國人和8000名越南人組成,他們都是嚴格按標准挑選的。總部位於西貢附近。他們從邦美蜀、昆嵩和峴港等前方觀測基地接受特別任務。1967年11月後,「綠色貝雷帽」主要集中在三個地點:峴港為北方行動基地,昆嵩為中部及寮國和柬埔寨行動基地,邦美蜀為南部行動基地。他們的標准行動小組(特別偵察組)由3名美國特種部隊士兵和9名南越當地人組成,特別擅長與越共在叢林地區交戰,並同越過北緯17度線的北越人作戰。越共付出了沉重代價後才意識到,這些「綠色貝雷帽」藏在森林中,突然間以極強的火力和強壯的身體及勇氣出現在面前,令他們難逃厄運。
經過1968年的春節進攻以及美國的反擊後,北越正規軍將承擔戰爭的主要壓力。但美國的政治及軍事威望也嚴重受損。共和黨人查理德·尼克松經過競選成為下一屆總統,雖然他是右翼派,但也於1969年1月在巴黎倡導和平談判。
美國基本上承認取得越戰的勝利是不可能的。隨著美國在東南亞地區遭受的軍事失敗,尼克松政府不得不正視國內出現的越來越強烈的不滿情緒。一些情緒激昂的抗議者,如世界著名的重量級拳王卡休斯·克萊拒絕服兵役。電視上有關戰爭的報道更多地強調戰爭的負面影響。越南已經成為窮人反抗帝國主義的一個象徵。大學校園中的抗議活動也十分普遍。在俄亥俄大學,國民警衛隊非法使用武力,在格鬥中打死4名學生。這一騷亂很快傳遍了歐洲的大學,「68年代」一詞(自1968年開始,學生的抗議活動從巴黎遍及德國及義大利的主要城市)成為抗議活動的同義詞。抗議活動以「偉大的越南人民」的名義進行,得到蘇聯國家安全組織—克格勃的組織領導與經濟上的援助。從1970年開始,戰爭波及柬埔寨和寮國。柬埔寨發生的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朗諾將軍在首都金邊奪取政權。在寮國,政府繼續抵抗游擊隊員。1970年底,根據尼克松總統顧問亨利·基辛格起草的計劃,美國開始逐漸減少駐在南越軍隊的數量。南越將要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戰爭,因為美國將限制對其提供武器、彈葯及葯品方面的支持。
美軍開始逐漸撤回美國,到1972年末,在南越只剩下4.3萬名美國士兵� 他們也
即將離開那裡。1973年1月27日,美國在巴黎與北越簽訂和平協約。這場戰爭使美國損失了5.7萬人。在南越的屍體堆積如山。在寮國,巴特寮佔領首都萬象後,掌握了權力。在柬埔寨,紅色高棉領袖波爾布特推翻了朗諾政府。由阮文紹統治的南越一直抵抗到1975年4月30日。這一天,越南人民軍進入西貢,當最後一名美國人乘坐一架直升機從美國大使館上空逃走時,整個世界都感到十分震驚。這場20年前開始的戰爭,旨在阻止印度支那成為共產主義國家,最終以美國撤離而結束。這對西方來說是痛苦的。對越南人而言,戰爭最終使200多萬人死亡,300萬人受傷,1200萬人流離失所。對美國人而言,共有57685人死亡,15.3萬人受傷。在第三個千年到來之際,越南處於和平之中。西貢,現在改為胡志明市,以紀念這位於1969年去世的共產主義政治家,新的一代正在以愛和良好的願望重建這座城市。
『拾』 美國越戰始末
美國越戰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5年至1975年間冷戰中在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美國越戰就是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國的一場戰爭。發生於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對亞洲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二、三、四階段(1961—1973年)為美國助越戰爭時期。
1. 第一階段,從1955年—1960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艷集團發動「控共」、「滅共」戰役,屠殺北越共產黨。中國與蘇聯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國,由此引發越南的南北戰爭。
2. 第二階段,從1961年——1964年美國的介入,1961年4月底,肯尼迪在決定增加駐越軍事顧問和派遣首批美國特種部隊的同時,下令進行強化的秘密戰。事件的導火索為北部灣事件,美國開始正面在越南投入士兵。同時中蘇的介入,962年夏天,應越方要求,中國領導人決定向越南無償提供可裝備230個營的武器裝備。
3. 第三階段,從1965年—1968年美國直接參戰,1965年3月2日,美國總統約翰遜批准了「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越南峴港登陸,越南戰爭正式爆發。
4. 第四階段,從1969年—1973年美軍在越南的行動,美國政府的戰爭越南化政策包括逐步撤出美國部隊、擴充並重新裝備南越軍隊以及加大對北越的轟炸力度,同時由於國內壓力和出於人道主義,宣布從南越逐步撤出美國部隊。
5. 第五階段,從1973年—1975年美國軍事力量從南越撤出後,南越阮文紹政權十分孤立。1975年4月30日,北越坦克轟鳴著沖入了南越總統府。楊文明隨即宣布投降。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越南為自己的 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南戰爭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