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大基因是什麼性質的企業國企還是事業單位
是股份制企業。
華大成立於1999年,是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前沿機構。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懷抱「健康美麗,做生命時代的引領者」的願景,華大以「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引領基因組學的創新發展,通過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分支機構,與產業鏈各方建立廣泛的合作,將前沿的多組學科研成果應用於醫學健康、資源保存、司法服務等領域。
同時,為精準醫療、精準健康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實際需求提供自主可控的先進設備、技術保障和解決方案。堅持走「自我實踐、民生切入、科研拓展、產業放大、人才成長」的新型發展道路,做到五環聯動、循序遞進,切實推動基因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基因科技造福人類。
(1)華大基因成果擴展閱讀:
華大基因自1999年成立以來,堅持「以任務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先後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承擔其中絕大部分工作)、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炎黃一號」)、水稻基因組計劃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因組研究工作,彰顯了世界領先的測序能力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也奠定了中國在基因組學研究領域中的國際領先地位。
華大基因已經形成了科學、技術、產業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擁有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產學研隊伍,建立了核酸測序平台、蛋白質譜平台、細胞學平台、動物克隆平台、微生物平台、動物平台、海洋生物平台、信息技術平台,並作為核心單位參與國家基因庫的構建,成立了生育健康中心和臨床及醫學健康中心,進一步促進基因組學研究成果向人類健康服務、環境應用、生物育種等方面的應用轉化。
Ⅱ 華大基因的「核聚變」效應哪位能介紹一下
這是一個令全球頂級科研機構都艷羨不已的學術高峰: 2010年,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達到20篇,其中出現在世界頂尖雜志《自然》上有四篇,《科學》上有兩篇。 這是深圳一家科研機構「爆炸式」的成長軌跡:2007年,華大基因剛落戶位於梧桐山南麓的鹽田區時,只有100多人;2010年,已經發展到3000多人。2007年到2009年,華大的收入分別是4000萬元、1.2億元、4億元,2010年將超過10億元。 這兩年,當首個黃種人基因圖譜、首個大熊貓基因圖譜、人類泛基因組序列圖譜、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桑蠶基因測序等多項研究成果頻繁出現在《自然》和《科學》時,世人開始將目光聚焦在深圳、聚焦在鹽田、聚焦在「華大基因」,都為這個2007年才落戶到深圳鹽田的科研機構感到無比驚詫! 在去年的高交會上,有專家說到華大時,認為其為中國和世界基因組科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奠定了中國基因組科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開創了科學、技術、產業相互推動的發展模式;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建設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輕的產學研隊伍;再現了基因組科學和產業發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跡。如果把握好的話,其產業前景將像「核聚變」一樣,呈現幾何級數的爆炸式增長態勢。 可以到生物幫那裡找到,生物幫擁有覆蓋所有實驗領域的精品技術文件,圖文並茂的提供生物領域的學科知識、實驗技術方法與技巧等,協助解決科研工作中相關技術問題。 2007年,華大在北山工業區只有三層辦公樓,2010年,北山工業區的兩棟廠房基本上被華大「佔領」。 記者每次走進華大,都能感受到華大的快速發展:有一次,記者采訪完後,在華大的一樓員工食堂和大夥一起吃飯,幾個月後再過來,這里居然搖身一邊,密密麻麻地安裝上了一個個的小格子,裡面坐的幾乎清一色的剛走出校門的學生。 「他們(指華大)發展得確實太快了!有點難以想像,甚至有些讓人吃驚。」和華大同在北山工業區的力科氣動總經理方思睿驚嘆地說。 2007年,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成立當年,就完成了第一個中國人的基因組序列圖譜,2008年1月與英美科學家一起啟動了「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2008年3月啟動了「大熊貓基因組計劃」,2008年10月完成了大熊貓基因組框架圖和手工克隆豬的研製,2009年4月啟動了「世界三極動物基因組計劃」,2009年8月啟動了「萬種微生物基因組計劃」,2009年12月與國家農業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基因組學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010年1月啟動了「1000種動植物基因組計劃」。在國際合作方面,華大基因已啟動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項目」、「中國歐盟合作腸道微生物項目」,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發起「共生體基因組計劃」,並與丹麥科學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中·華·基因組研究中心」。 華大基因堅持「科學發展才是硬道理」,創造了遵循基因組學發展規律的「三發三帶」創新發展模式,即堅持由基因組為基礎的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和產業發展的「三發」聯動的科學發展觀,以全新的方式推動社會前進並引領未來;創建了以國際競爭和接軌的大科學項目為引領的,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的「三帶」(以任務帶學科、帶人才、帶產業)發展模式。在科學、技術、產業三位一體的前提下,華大基因正在跨學科、跨產業、跨地域、跨國界地快速擴展。登錄華大的網站,還能看到「慶祝美洲華大成立!」「慶祝歐洲華大成立!」華大還在香港、日本等地設立了機構,華大正在快速成長為一家國際化的機構。華大正致力於開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的人類健康、規模化重要物種、重要經濟動植物等基因組研究及應用,大力發展科技合作與科技服務產業、醫學健康產業和現代農業產業。 可 參考: That can help you.Click www.bio1000.com/zt/focus/bgi.html, Sign in account. 去年9月6日,作為骨髓捐獻志願者的鄭仲征被告知,他和一位香港患者配型成功。來自華大基因研究院的鄭仲征的樣本數據是在 8月15日才被採集合成到中華骨髓庫中的。據鄭仲征介紹,能這么快配型成功,關鍵是所有傳輸的數據都是高解析度的數據。 華大基因醫葯健康事業部項目推廣負責人鄭仲征所說的「高解析度數據」得益於華大基因在世界領先的基因測序技術。大家知道,決定白血病治療成敗的關鍵是如何快速准確地找到與患者配型一致的幹細胞。比如把撲克牌的順序看成是不同的DNA序列,在過去,低分辨分型只能對比牌面的花色,但分辨不出牌面的大小。現在,高分辨分型既能識別花色又能比對大小,這樣就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識別准確度。 據了解,中華骨髓庫重新啟動十年來,有近18000名患者在120萬志願者數據中進行檢索,最終配型成功並移植的只有1800多人。現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配型成功的比率很小,費用也很高,但很快,基因工程的成果將使配型成功的比率大幅提高,費用也會降低很多。這些離我們生活很近的技術變革,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汪建介紹說,採用高分辨技術不到一年,加入中華骨髓庫的460名華大志願者就有13人被選中成為供者,這個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汪建希望明年會有更多的項目進入到臨床,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的福祉。在記者的記憶中,每次到華大,汪建在介紹時都認為,基因科學、基因產業應該是繼IT產業之後,成為下一個飛速發展的產業,其發展速度可能比IT產業發展得更快,甚至會呈現爆炸式的發展態勢,應該成為「十二五」重中之重的支持項目。 基因研究最終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當然,基因產業可以貫穿一產、二產、三產,在生物育種、生物產業等方面造福人類。鹽田區提出,要緊緊抓住華大基因研究院引領世界基因組學的科研優勢和蓄勢待發的重大產業機遇,全心支持、全面配套、全力服務,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把華大打造成為國家基因信息資源中心和新興基因生物產業強力驅動器。 鄭仲征在接收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采訪時說,華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HLA分型技術,已逐步應用於臨床醫療,華大也正在為中華骨髓庫免費做9萬份骨髓低分轉高分的實驗操作。隨著這一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勢必將為中國的器官和骨髓移植帶來創新性的變革,也將為患者送去生命的福音。醫葯健康事業部項目技術負責人易鑫也向記者展示了華大所擁有的世界頂尖測序設備在數據高通量、經濟低成本、生物信息分析等方面所打造形成的核心競爭力。 只用抽取孕婦的血樣,而不再使用有危險性的羊水穿刺,就可以診斷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症。華大產前無創診斷項目負責人張秀清表示,華大產前無創診斷技術的低成本和高精度兩大特性已得到國內外行業專家的認可,華大將力爭在3年內取代國內傳統的羊水穿刺檢測法,為千家萬戶的幸福、為國家減輕相應負擔貢獻力量。 目前,華大擁有160多台第二代測序儀,華大已經建設成為世界最大的基因組研發中心。華大基因通過依託一流的科研和技術平台,致力於為大眾提供更多的醫葯健康檢測服務,不僅有針對白血病及地貧患者的HLA分型檢測項目,還開展了針對孕婦的無創產前基因篩查、婦女宮頸癌的HPV分型檢測以及HBV基因分型與耐葯基因檢測、單基因病檢測等。目前,華大基因的健康醫葯項目已經完全孵化成熟,並成功應用於臨床,與各大醫院、骨髓庫、臍血庫等多方建立了合作並逐漸走向產業化。 去年12月19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重要參與者、Broad研究所創始人EricS.Lander教授來到華大基因。他對華大近幾年來在生物基因組學領域的各項科研突破給予高度贊揚,對華大最新的高通量測序儀和質譜儀實驗室連連稱贊。同時,他還饒有興致地與華大專家探討起了華大在轉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和規劃,並就生物基因科學在醫學健康、農業能源方面的產業化發展交換了看法和意見。 近日,《科學》雜志編輯了「十項新千年後改變科學見解」,其中生命科學領域的發現包括古代DNA、細胞再生、人體內微生物群落及炎症在慢性疾病中的作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對「深度序列測定和解讀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及「構建人體腸道菌群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的研究發現具有突出的貢獻。 去年2月11日,《自然》發表了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聯合創建的中丹基因組聯合中心完成的「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的深度序列測定和解讀工作」歷史性成果。該研究以強有力的數據證明,在現代美洲原住民遷徙到美洲之前,還有更早一批的黃種人群體經西伯利亞遷徙到美洲,為這一人類演化歷史中的重大問題提供了最基本的證據。非常有趣的是,科學家通過對其基因組序列的仔細分析,推斷出這一4000年前古人類應該具有在亞洲人中常見的A型血、褐色眼睛、濃密的黑發和較乾的耳蠟,同時很有可能是一名禿頂男性。《自然》雜志當期封面正是據此模擬出Saqqaq古人頭像。 去年3月4日,《自然》再次以封面故事著重介紹了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擔的「人體腸道菌群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的構建工作」。該項研究成果收集了124個來自於歐洲人腸道菌群的樣本,採用了新一代大規模高通量的測序技術進行深度測序,產出近6000億的鹼基序列。經過序列組裝和基因注釋分析,從中獲得330萬個非冗餘的人體腸道元基因組的參考基因,約是人自身基因的150倍。這個基因集中包含了絕大部分目前已知的人體腸道微生物基因,但更多的是目前未知微生物的基因。從這個基因集中可以估計人腸道中存在約1000到1150種細菌,平均每個體內約含有160種優勢菌種,並且這些細菌是絕大部分個體所共有的。人體腸道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的構建,加深了人們對腸道微生物與人體自身健康關系的理解,也更有助於預防、監控和干預由腸道菌群引發的肥胖、腸炎和糖尿病等疾病。 2007年10月,華大落戶深圳的當年,就完成了第一個中國人的基因組序列圖譜;2008年1月與英美科學家共同啟動了「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3月啟動了「大熊貓基因組計劃」、10月完成了大熊貓基因組框架圖和手工克隆豬的研製,取得了一系列國際矚目的進展。2009年4月華大啟動了「世界三極動物基因組計劃」,8月發起了「千種動植物、萬種微生物基因組計劃」。 華大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去年以來,就有多家國際媒體到華大進行了專訪並進行報道。 美國《基因組生物學》雜志以「崛起的東方」為題發表了專評,以大量篇幅介紹了華大發展,文章認為:「華大基因是依靠具有競爭力的科技服務和項目資金,自力更生,闖出一條不平凡的發展道路。」 《華盛頓郵報》記者JohnPomfret采訪華大後,在看到17歲的趙柏聞曾經參與大項目黃瓜基因組測序計劃,目前正著手研究人類IQ與基因的關聯後,寫到「正如中國的科技發展一般,中國人正奮力攀登科技高峰,在巨大的決心面前,體制、資歷不再成為阻礙前沿科技發展的障礙。」「古老的中國將重返世界科技強國之林。」 路透社專訪華大時,重點就轉基因和克隆方面的相關議題對張耕耘和杜玉濤兩位博士進行了采訪。
Ⅲ 華大基因在業內是什麼地位
就是從國外買個檢測儀回來檢測,沒有自主產品,沒有基因葯物,就是一個代工。
Ⅳ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重大項目
一個物種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就意味著這一物種學科和產業發展的新開端。
——向仲懷院士
基因組/基因DNA測序是基因組學研究的基礎。動物、植物與微生物,伴隨著人類共同組成這個地球上的生態環境。解碼它們的基因組/基因是研究它們的性狀和進化過程的起點。對於一些與我們生活密切聯系的物種來說,例如水稻,解讀它們的基因組/基因能夠大大加速生物技術的產業化過程。目前,華大基因的科學家正在對地球上不同的生物進行測序,並對他們的基因組解碼構建「生命之樹」。
華大基因目前正在開展的相關項目有:
國際大熊貓基因組計劃
「世界三極」動物基因組計劃
黃瓜基因組計劃
蘭花基因組計劃 群體關聯分析:大規模的疾病關聯分析及重測序研究的方案設計、生物信息學分析和生物學解釋策略的開發和應用。
癌症基因組計劃:利用測序及高通量突變檢測方法識別與癌症發生發展相關的關鍵基因。
古人類基因組:探索古人類的遺傳學特徵。 全基因組從頭測序計劃:牽頭發起構建更多重要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參考圖譜的研究計劃。
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計劃:通過對已經有基因組參考序列圖譜的亞種和個體進行大規模重測序,並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探索和研究相關群體的遺傳變異和進化。 宏基因組學:研究直接從環境中提取的遺傳物質。
微生物基因組測序:建立有重要價值的微生物基因組的參考序列圖譜。 被譽為20世紀的生命科學阿波羅計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開辟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從2000年完成第一個人類基因組圖譜以來,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基因組的技術和科學取得了巨大進展,除了更多更為精確的人類和各種種類的生物體基因組圖譜得以解析,而且基因組科學研究的技術本身也得到跨越式的發展,新的、更高通量,更低成本的測序技術和更為高效和精確的分析計算技術使得基因組科學迅速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並已開始邁向實用階段,成為迎頭而來的轉化醫學,以及農業和工業生物技術的支撐技術。基因組科學所產生的巨大的生物信息數據使得生命科學進入一個以基因組為基礎的數字醫學或數字生命科學時代,並將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的主流技術領域。高效整理、分析、挖掘測序得到的海量基因組數據,解析生命現象,回答科學問題和提供應用基礎是基因組科學,乃至整個數字生命科學的面臨的最大挑戰,並具有多學科交叉綜合的特點,需要包括數理、計算機、軟體和生物科學的交叉配合。
然而,目前 們現行的教育體系和模式難以快速培養適合這一重要發展領域的人才,需要一種結合現實和未來實際需求的復合型學科人才的培養模式和體系。華大基因研究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通過與多家拔尖大學合作已經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本科生,特別是低年級本科生新型生命科學前沿人才培養的體系,開創了一套以大科學問題為切入點的邊研究、邊學習的「以任務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華大基因研究院全新和獨特前沿人才培養模式,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培養目標就是以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培養適合未來生命科學前沿發展,以及新興生物技術產業的拔尖人才。在過去十年間,在華大基因研究院,一大批本科學生通過這一體系的培養迅速成為具備掌握跟蹤前沿發展,掌握先進技術,並具備實戰經歷和能力的優秀生命科學復合型人才,走上重要的工作崗位,做出在Nature、Science等知名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的出色成就。在此基礎上, 們已與華南理工大學等知名院校建立了低年級(2年級)至高年級(4年級)2+2本科培養體系,以及完善的高年級畢業實習體系。每年通過選拔吸引包括生命科學專業、計算機專業、軟體專業和數理專業的優秀本科生進入這一培養體系。
經過2年的建設和完善,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具備了更為完善的學習和實習條件,因此決定在國內拔尖院校中擴大本科生創新班和創新實習的規模,並且與後期華大-哥本哈根大學、華大-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攻讀計劃相銜接,為華大基因研究院和基因組和數字醫學/生物學領域提供「實用型和未來型」的頂尖後備人才做出貢獻。 2010年12月人類(健康)篇專題研討班
上海地區生物信息學研討班
2010年10月經典論文回顧系列之水稻(植物)篇專題研討班
紀念華大十一周年 經典論文回顧系列
2010年8月生物信息學前沿技術專題班
2010年7月生物信息學統計演算法暑期班(北京)
2010年 美國國家綜合進化研究院NEScent·BGI聯合系統發育暑期班
2010年廣州地區專場培訓班
2010年7月生物信息學前沿技術專題班
2010年6月表達譜,轉錄組專題班
2010年5月台灣學者研討班 (已結束)
2010年5月前沿技術培訓班
生物信息學軍科院應用專題培訓班 (已結束)
2010年首屆生物信息學研討班
台灣學者研討班
生物信息學新技術研討班·復雜疾病方向
【生物信息校園系列第一站(第二期)】中國農大·農業方向
【生物信息校園系列第二站】----首醫大醫學方向
【十周年特別推薦·深圳】生物信息學前沿技術專題培訓班
醫學繼續教育培訓班 華大基因自1999年9月9日成立以來,在科學、技術、產業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和世界基因組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更奠定了中國基因組科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但豐碩成果的背後,華大人不會忘記的是對社會的回饋。為了推動基因組學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普及和發展,進一步培養和發掘基因科技人才,華大基因一直致力於基因科普工作的推廣。
目前,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已被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授予為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隨後又掛牌成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學術指導中心。2009年暑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合作,成功舉辦了高中生「探索生命奧秘」夏令營活動;並與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多所全國重點高校合作,舉辦了大學生「基因組與生物信息學」暑期班活動。活動期間,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深圳電視台等媒體先後進行了跟蹤報道,反響熱烈。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現已成立科普中心,每年暑假都會定期開辦高中生夏令營及本科低年級暑期班活動。科普推廣工作也將作為華大的一項長期工作持續推進。
Ⅳ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成就榮譽
華大基因先後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水稻基因組計劃、家蠶基因組計劃、家雞基因組計劃、抗SARS研究、炎黃一號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一流的雜志上發表多篇論文,實現了科研由參與到接軌、由同步到引領的歷史性升華,為中國和世界基因組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奠定了中國基因組科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同時建立了大規模測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農業基因組等技術平台,其測序能力及基因組分析能力正在經歷從亞洲第一到世界領先的歷史性跨越;開創了科學、技術、產業相互推動的發展模式;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建設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輕的產學研隊伍;再現了基因組科學和產業發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跡。
抓住新技術突破的機遇,華大基因主力於2007年南下深圳,成立了致力於公益性研究的事業單位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並於當年10月完成了第一個中國人的基因組序列圖譜,又在2008年1月與英美科學家一起啟動了「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2008年3月啟動了「大熊貓基因組計劃」,2008年10月完成了大熊貓基因組框架圖和手工克隆豬的研製,2009年4月啟動了「世界三極動物基因組計劃」,2009年8月啟動了「萬種微生物基因組計劃」, 2009年12月與國家農業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了「基因組學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在國際合作方面,華大基因已啟動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項目」、「中國歐盟合作腸道微生物項目」,並與丹麥科學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
在國家領導和有關部門、地方領導及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鼓勵下,華大基因堅持「科學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創造了遵循基因組學發展規律的「三發三帶」的創新發展模式,即堅持由基因組為基礎的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和產業發展的「三發」聯動的科學發展觀,以全新的方式推動社會前進並引領未來;創建了以國際競爭和接軌的大科學項目為引領的,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的「三帶」(以任務帶學科、帶人才、帶產業)發展模式。在科學、技術、產業三位一體的前提下,華大基因正在跨學科、跨產業、跨地域、跨國界地快速擴展,致力於開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的人類健康、規模化重要物種、重要經濟動植物等基因組研究,大力發展我國的醫學健康產業和現代農業產業。華大成立十年來,始終以引領基因組科學、促進產業革命為己任,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實現華大及華大人的價值,形成了華大基因「解讀生命密碼,探索無限未來,體驗精彩人生」的價值觀、幸福觀與發展觀。在應對非典和海嘯等突發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災後疫情控制中,為人民做了實事,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在大科學工程和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華大基因通過實戰,凝聚、鍛煉、考驗並培養了新一批年輕的優秀骨幹,擁有一支包括國際學術專家和產學研各界精英在內的高級顧問隊伍。此外,華大基因一直在探索具有華大基因特色的人才教育之路,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教育培養體系(如創新性的2 2 X學生培養模式及脫產制的「華大基因學院」),能夠迅速篩選出一支適應科學、技術、產業不同發展目標的解放思想、追求創新、管理高效的人才隊伍。
在未來十年的發展中,華大基因必將與以往一樣順應基因組科學和產業發展規律,面向國家的戰略需求,依靠以高通量測序為代表的生物技術和以高性能計算為主體的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的技術平台,繼續向基因組科學的頂峰邁進;同時孵化醫葯健康、現代農業及新生物能源等一批有良好市場前景的產業項目,並通過實戰來凝聚、鍛煉、考驗並培養新一批的年輕優秀人才。華大基因將最大化地運用基因組技術服務社會、創造效益,為中國生物經濟的騰飛做好前瞻性、原創性和戰略性的工作。 世界權威科學雜志《Science》(《科學》)公布的最新的「2010年十大科學突破」榜單,其中有兩項突破來自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分別是「下一世代的基因組學」及「外顯子組測序/罕見疾病基因」,研究院在這兩項突破中共有6項科研成果。
《Science》雜志公布的「2010年十大科學突破」分別是———量子機械、合成生物學、尼安德特人基因組、下一世代的基因組學、RNA的重新編程、外顯子組測序/罕見疾病基因、量子模擬器、分子動力學模擬、大鼠的回歸與H IV預防。
其中,「下一世代的基因組學」是指通過新的基因組學研究方法,讓原本昂貴而繁雜的基因測序技術變得更加快捷而方便,成為「更快捷更廉價的基因測序技術,使人類以極大的規模研究古代和現代的DNA」,讓人類從基因的角度解釋疾病的原理成為可能。
今年2月,華大基因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共同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的深度序列測定和解讀工作」,10月研究院牽頭發起的「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公布了第一階段的分析成果,發布了迄今為止人類最詳盡的基因多態性圖譜,標志著人類的基因研究進入新階段。11月,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繪制的中國人全基因組DNA甲基化圖譜出爐,並將新一代測序技術應用於表觀遺傳學。
另外一項突破則是「外顯子組測序/罕見疾病基因」,是指科學家通過對某一基因組中的外顯子(基因組的一部分)進行測序來研究罕見遺傳性疾病,完成了目前在人類外顯子區域規模最大、解析度最精細的遺傳圖譜,並以翔實的數據揭示了可能具有影響人類健康的功能的變異過程。該技術還被應用於對單基因病的研究,通過科學家對患有小腦共濟失調的同一家系4個患者進行了全外顯子組測序後,人類發現了一種導致小腦共濟失調家族的新致病基因。該基因的發現對今後闡明小腦共濟失調的發病機制、遺傳診斷和新葯研發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價值,也成為我國在遺傳性疾病上的新的重大突破。據了解,這一項目是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 2014年3月27日,自然出版集團發布了《2013年亞太地區自然出版指數》(NPI 2013 Asia-Pacific)。華大基因名列中國科研機構第五名,亞太地區科研機構第十七名。兩項排名均同比上升一位。
報告表示,中國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數量遠超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預計在未來兩至三年內,中國將逐步成為亞太地區NPI的首要貢獻者。報告還提到,以2009年數據為基準,華大基因的增長比例超過了所有其他中國科研機構。華大基因發表在《自然》、《自然遺傳學》、《自然通訊》上的基因組序列揭示了游隼、獵隼的捕食性進化機制和胡楊的耐鹽機制等科學見解。
報告統計了2013年亞太地區科研機構在18本《自然》系列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數量。華大基因發表了32篇研究論文,排名中國科研機構第五名,位列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之後。此外,華大基因在《自然遺傳學》和《自然生物技術》上的發表總數分別位列中國第二名和第四名。在2009-2013年五年統計榜單上,華大基因憑借73篇論文繼續保持中國科研機構第五位的排名。
自1999年創立以來,華大基因奠定了堅實的科研基礎,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百餘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並且連續四年入選自然出版指數中國十大科研機構。多項由華大基因主導或參與完成的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封面,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HapMap基因組計劃、熊貓基因組、古人類基因組、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家雞基因組、首個中國倉鼠卵巢細胞系基因組、馬鈴薯基因組、人體腸道菌群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等。其中,由華大基因主要承擔的「人體腸道菌群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被《自然》評選為研究亮點(Research Highlights)。
Ⅵ 達安基因與華大基因那家好
要看你側重比較哪方面了,總體來說華大基因更突出些,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海內外合作非常密切,有非常多的高校研究支持,近年來的科研成果很多,在抵抗H7N9病毒入侵過程中發揮作用不小,並且還建設華大基因研究生培養基地,要去上學或深造確實很好。
如果工作的話,那就更好,華大的服務范圍非常廣,選擇很多。最後還是要看個人選擇傾向了,具體可以上兩個的官網看看,對比一下
Ⅶ 饒毅對華大基因的質疑,有哪些是合理的
曾經被饒毅成為「流氓企業家」的華大基因楊煥明昨天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以下是饒毅當年的博客節選:
我認為楊煥明是企業家,因為迄今看來華大基因公司運行了多年,好像企業(至少表面上)是成功的,所以,稱之為企業家,是一種褒獎,因為在我的詞典里企業家高於商人。當然,我不說他是科學家,這一點其他人會有不同看法,因為大家對什麼是科學家有不同標准。如果發過論文就是科學家(英文的科學家用法),那麼楊煥明也算科學家,如果做了比較好的科學才是科學家,楊煥明就不是。什麼是比較好的科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學生(和華大的青年員工)不妨知道楊煥明的模式並非大家都認可為科學家。DNA測序方法是外國發明的、儀器是美國生產、試劑是美國的,具體課題無需很多ideas,用中國的大量的錢(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錢)、用中國廉價勞力,大量測序,是否算好的科學,生物學界很多人自有看法。所以,認為楊煥明不是科學家,恐怕不是我一人。不過,是不是科學家並不重要,爭論也無所謂。
---- 以下是 2013-07-26 原答案 ----
我沒有內幕,僅就題主問題中的第二點而言。
-論戰二:華大隻會拿別人的 idea 做學術嗎?2012 年底,Nature 雜志評選了年度十大影響力人物(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華大基因(BGI)執行院長王俊(Jun Wang)入選。
三年前在 Nature 上有一篇介紹華大基因的文章,面對 Nature 雜志的采訪,王俊坦陳「我們是肌肉,我們沒有大腦(we are the muscle, we have no brain)」。個人感覺說出這樣的話需要很強的自信,他們是充滿野心的。2010 年華大基因購買了 128 台 Ilumina 公司生產的 Hiseq 2000 測序儀,據說該儀器的目錄價格為每台 69 萬美元。2012 年華大基因又斥資 1.18 億美元收購了與 Ilumina 競爭的測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
從純粹的科學貢獻來講,如果真如王俊在題主引用的「論戰」中所言,糖尿病微腸道菌群與癌細胞單細胞測序等工作是他們自主完成的,他當之無愧可以算是傑出的科學家。癌細胞單細胞測序的工作都發表在 Cell 雜志上,見這里和這里,我沒有看完全文,不好直接判斷工作的意義。但從作者單位來看,通訊作者的單位都是華大基因(BGI),共同第一作者排在前幾位都是 BGI 的,但都有一位第一作者屬於別的單位。這兩位特殊的共同一作的單位都是醫院,也許是因為他們提供了癌細胞來源,或者提供了部分 idea,但我個人傾向於判定主要的科學貢獻屬於 BGI。Nature 在前述報道中也強調,2012 年華大基因主導了他們自己的原創工作,其中就包括這兩篇 Cell 文章。
Nature 的報道援引哈佛大學 George Church 教授的話說,「1999 年 BGI 的測序能力佔全世界的 1%,現在已經達到了 50% 以上」。華大基因今年一共參與發表了 100 多篇論文,其中大多是 Cell, Nature, Science 文章。盡管如此,Nature 指出華大基因 2012 年最主要的進展在於將基因組科學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比如 9 月份與蓋茨基金會簽署的關於農作物與傳染病的合作協議,以及推動發展下一代測序技術,通過對母親血液中致命性染色體畸變進行基因檢測,用來診斷測試新生兒的潛在疾病。
從他們的這些努力看來,華大基因也許並不像很多人(包括我)之前認為的那樣,僅僅是一個測序工廠,而是也擁有它們自己的科學夢想。
*:
Nature 評選的這十大人物在華大基因官方主頁新聞中翻譯為「2012年科學界年度十大人物」,而實際上,同時入選的另外9位分別是(摘自科學網編譯):
羅爾夫-迪特爾·霍耶爾(Rolf-Dieter Heuer),歐洲原子核研究委員會主席,他讓世界認識了「上帝粒子」。
辛西婭·羅森茨維格(Cynthia Rosenzweig ),紐約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主席,她致力於保護她居住的紐約哥譚鎮,使其具有自然災害抵禦能力。
亞當·施特爾茨納(Adam Steltzner),NASA工程師,他領導「好奇號」火星車的登陸任務。
塞德里克·布朗潘(Cédric Blanpain),布魯塞爾大學教授,他領導的團隊解決一個長期爭議的科學問題,證實了癌症幹細胞確實存在。
伊麗莎白·艾奧恩斯(Elizabeth Iorns),邁阿密大學博士後,她因證實他人一項研究的錯誤而遭到人身攻擊和職業挫折。
喬·漢德爾斯曼(Jo Handelsman),耶魯大學微生物學家,她通過研究證實,不論男女,對女性科學家存在歧視。
蒂姆·高爾斯 (Tim Gowers),劍橋大學數學家,他發起了針對愛思唯爾出版集團的網路抵制。
貝爾納· 貝爾納迪尼斯(Bernardo De Bernardinis),義大利政府官員,他因聽信地震學家沒有預防地震而被判過失殺人罪。
羅恩· 富希耶(Ron Fouchier),荷蘭病毒學家,爭議禽流感論文作者,他全年大部分時間在爭取發表該成果。由此看來,應該被視為「十大新聞人物」更加合適。
Ⅷ 華大基因到底有多牛
華大基因目前是國內最有代表性的生物公司之一,公司實力雄厚,員工眾多。和其他生物公司相比,華大更注重研發投入,有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成果,其基因測序實力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
Ⅸ 華大科技和華大基因什麼關系
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簡稱華大科技)是全球領先的基因組學研究機構—華大基因旗下的子公司。
華大科技(全稱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是華大基因旗下的子公司。
秉承 「科技合作與服務」的產業理念,於2012年4月成立。基於華大基因豐富的科研經驗和先進的技術成果,華大科技建立了先進的科研平台、嚴格的質量體系、標准化和個性化的數據分析以及優質的服務流程,為投身於生物、農業、醫葯等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科研合作與服務。華大科技總部位於中國深圳,共有1500位員工,服務網路已經遍布全球,在歐洲、美洲、亞太地區均設立了業務中心、分部及辦事處。
憑借全球領先的大規模測序計算平台和先進的生物信息分析技術,依託人類健康、葯物研發、動植物研究、分子育種、微生物研究等多個領域合作夥伴,華大科技為一系列大型基因組科研計劃和國際合作項目提供了傑出的科研服務,例如: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糖尿病關聯基因及變異研究、國際癌症基因組計劃、小麥、玉米、桑蠶等動植物基因組計劃、人體腸道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以及人類基因組和家蠶基因組甲基化研究等。2012年營業額達6.5億人民幣,截至12年12月已有20000多位合作夥伴、4000多家合作單位,並參與發表了250餘篇科研論文,其中在Science、Nature等頂級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Ⅹ 華大基因在業內是什麼地位
華大基因可以算得上是我國在生物科學領域的“奠基石”了。2017年7月14日,華大基因又搞出了一個大熱搜,這下不是對於尋常人來說枯燥無味的研究成果了,而是飯桌上都能談論的上市問題。華大基因的上市對於整個生物科學界來說也是一個大新聞了——當前業內形勢可以說的上是一片光明了,許多器械、研究成果的出品也是讓大家拍手稱快,這個時候面對資本到底是一代王的墮落還是王繼續帶領行業發展?華大基因用事實告訴了我們,“與其說是等別人防風不如自己吹風”,在基因檢測這個行業順風順水的時候華大基因早為將來的基因檢測業的發展鋪下了一子大棋,華大基因想要讓基因檢測這個項目變得更加“接地氣”,從精英醫療變成惠普醫療,必須要接受資本的洗禮,不僅要讓普羅大眾接觸得到,還要更加容易的接觸。華大基因的老大位置還是坐的很穩的,即使有過站在風口浪尖的時刻,也是為了延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