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哥特

成果哥特

發布時間:2021-10-05 08:47:58

㈠ 什麼是哥特巴赫猜想

有人回答了我也就不多說了,我就是來強調一下的:是哥德巴赫,不是哥特巴赫,注意用詞。

三大數學難題之一。

㈡ 簡述哥特式藝術特點和成就

最初哥特是做為德國古民族的一支的稱謂而被世人所記住的,他們曾經打敗並入侵過羅馬帝國,並最終使其分裂崩潰。而15世紀在義大利掀起的文藝復興運動中的藝術家們將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結束至文藝復興運動開始這其中由基督教會勢力統治的漫長歲月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Dark Middle Age),並將這段時期中所產生的藝術形式統統歸為哥特藝術。自然,從當時那些文藝復興藝術家們的本意看來,哥特這個詞最初絕不是什麼贊揚或崇敬(因為義大利人記恨哥特族毀掉了他們的羅馬帝國)。它意味著粗野、不開化。事實上,從現代角度來看,中世紀藝術並不象當初他們所形容的那樣一無是處。相反,很多相當有造詣的作品保留了下來並影響著後世。例如哥特式建築、雕刻、玻璃器皿、燈式、裝飾畫等等。在這些哥特藝術當中,宗教題材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開始的浪漫主義文化運動使得哥特和中世紀再一次被當時的文化界所關注,浪漫主義崇尚個性解放,情感,自由。是對西方近代唯理主義、物質主義思潮的一次反動。是人性對工業文明的反抗。具有反傳統和非理性色彩,其中審「丑」第一次做為美學概念出現在大眾面前。他們用各種手段創造著自己的藝術,其中宗教、超自然、中世紀題材頻頻出現,而哥特做為一種形而上的醒目、黑暗、奇異符號被浪漫主義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其中頹廢派作家Byron(拜倫)、Shelley(雪萊)、Baudelaire和 Verlaine對人類的陰暗面都非常感興趣。性困擾則成為了浪漫主義文學所關注的另一個重要主題,背德的慾望和罪孽,付之行動後的苦惱與喜悅每每被作者和讀者玩味不休。在視覺藝術領域,諸多浪漫派畫家(如Caspar David Friedrich)非常偏愛哥特題材,那些荒蕪、蕭瑟、黑暗的景象被浮現於畫布當中。建築領域新哥特風格的教堂再一次成為了時尚。在這些藝術領域藝術作品中,哥特小說應該被著重介紹給大家。此類通俗小說在18世紀相當時髦,書中描繪了大量荒誕不經的奇談怪論和黑暗歷險故事,融合恐怖、神秘、情色元素。艾倫坡的「烏鴉」 Bram Stoker的「吸血伯爵Dracula」,瑪莉雪萊的「佛蘭肯斯坦」都是其中的名著,特別是Stoker開創的吸血鬼文化可謂歷久不衰,在當今時代都能吸引到無數的追隨者和愛好者。例如創作出「夜訪吸血鬼」等新哥特小說的當代作家安妮 萊斯。這些作品大大超出了當時社會所能容忍的限度,因此被官方文化界所不齒。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創導了後來的歌特小說。這時期的英國戲劇深受古羅馬劇作家塞內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的影響,充滿復仇、陰謀、暴力和兇殺,甚至還有鬼魂出沒,因此情節驚險刺激。特別是莎士比亞的劇作和詹姆斯一世時期的悲劇(Jacobean Tragedies),對哥特小說的出現與發展更是產生了巨大影響。

浪漫主義:離陰暗恐怖只有一步之遙

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ROMANTIC MOVEMENT),中世紀文化逐漸極其相關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浪漫主義成為這場文 化運動的中心。浪漫主義者希望跳出歷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紀時代,有些人從宗教或神秘注意中尋求理想,還有寫人試圖從自然中 得到答案。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中歌特開始被認為和黑暗,奇異,鬼魅等相關連,浪漫主義和歌特 作家象Byron, Shelley, Baudelaire還有 Verlaine沉迷於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歌特情緒在視覺藝術上也有明顯的體現,畫家象Caspar David Friedrich 對黑暗和荒涼的展現。而在建築上新歌特式逐漸成為時尚。這一時期許多歌特式小說家不斷涌現,不僅歌特文學是對人類自身黑色 陰暗面的展示,也是對當時社會正統思維模式的一種挑戰,是一種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體。歌特小說中比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瑪利.雪 萊的Frankenstein,布來恩.斯托克的Dracula,還有Edgar Allan 詩集中的描寫.斯托克筆下對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較走入了對立的角度.(當 代作家Anne Rice 的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和Poppy Z. Brite的Lost 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續.)
中世紀的藝術曾被認為是一種怪誕的藝術,是外國人和蠻族人的產物。後來人們試圖用這個定義表示與哥特人毫無關系的、十七世紀中葉興起源於法國的藝術。
到了18世紀後期,哥特一詞又成了一種新的小說體裁的名稱。這種小說通常以古堡、廢墟或者荒野為背景,故事往往發生在過去,特別是中世紀;故事情節恐怖刺激,充斥著兇殺、暴力、復仇、強奸、亂倫,甚至常有鬼怪精靈或其它超自然現象出現;小說氣氛陰森、神秘、恐怖,充滿懸念。作為一種小說體裁,哥特小說產生於1764年。那一年,賀拉斯•瓦爾浦爾(Horace Wapole)出版了著名小說《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小說出人意料地成功,不到4個月就出第二版,在這一版上,瓦爾浦爾為書名加上副標題「一個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這種小說因此而被命名為哥特小說。
二百多年來,在英美,不僅通俗作家熱中於哥特作品的創作,而且許多第一流的詩人和作家,比如英國的司各脫、柯勒律治、拜倫、雪萊、濟慈、狄更斯、勃朗蒂姐妹、康納德、福斯特、戈爾丁和美國的布朗、華盛頓•爾文、愛倫•坡、霍桑、馬克•吐溫、詹姆斯、福克納、奧康納、莫里森等人都要麼直接創作過膾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麼把哥特小說的手法大量運用於創作之中,使哥特小說從通俗小說這一文學領域的「邊緣地位」得以進入文學的中心和文學發展的主流,從而在英美文學中逐漸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傳統。
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的「歌特復興」(gothic 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窖挖掘出來。同時,從18世紀末以來的一些文本,因為共同的基調與文體被歸類於「歌特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藍托城堡> (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孚(Ann 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 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
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女/男)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欲,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一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個中包含的情慾/性別(sexual/gender)關系,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一刻。
象徵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如安.萊絲(Anne Rice)的《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慾與父性機制的復雜互動。

以上大部分資料摘自暗夜妖嬈http://www.nkelnacht.com/bid/index.htm

~~~~~~~~~~~~~~~~~~~~~~~~~~~~~~~~~~~~~~~~~~~~~~~~~~~~~~~~~~~~~~~~~~~~~~~
以下僅為個人看法:在基督教統治的歐洲,哥特顯然是被當做了異教徒的產物,受到其的鎮壓,導致哥特族的四處流亡,流離漂泊的命運(尤其他們攻佔了羅馬,教廷所在地),而在這種流離失所中所透出的絕望的悲哀美感更是哥特的動人之處。其實或許就像《達芬奇密碼》中說的那樣,現在的《聖經》是羅馬信仰異教的君士坦丁大帝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和統治,將異教與基督教混合而編寫的,他將耶穌神化,禁止並燒毀關於耶穌為人和他與抹大拉的瑪利亞婚姻以及瑪利亞王室血統的福音,從而創立了新的基督教。而閱讀被禁止福音的卻尊重歷史真實的教徒就成了所謂的異教。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會毀壞一切異教及其文化,貶低女性可生育的神聖能力,貶低這美麗的文化,貶低女神,利用耶穌的偉大來迷惑教徒。其實哥特中也有很多與古老宗教文化的相似之處。例如,哥特族喜歡五芒星,也就是五角星,它的比例自動符合黃金分割率,代表金星,代表女人性愛和沒得女神維納斯,在基督教產生以前是有關自然崇拜和女神崇拜的符號,而現在卻被誤解為惡魔的符號,都是君士坦丁創造的基督教打壓異教的結果。還有對女性,女神的贊美,在很多哥特美術作品,音樂中都可以看出,例如MV中仙音,暗潮中的女主唱形象的塑造。很多哥特圖片中運用的五瓣玫瑰也是贊美女性的特質得象徵。還有上面哥特小說中提到的靈與肉交融的神聖婚禮「神婚」儀式,古人認為男人只有與女人肉體上的結合,才能成就精神上的完善,並因此獲得認知感知神性,性的儀式被認為是男人與女人藉以感知上帝存在的行為。
這些都讓我們覺得可能哥特和其他早期古老宗教一樣神秘神聖。說這些是想說明哥特文化隨著基督教與異教混合流傳下來,並深入宗教,就像歐洲各大教堂,所以你用心體會都不難發現。
個人認為現在的恐怖電影都或多或少加入哥特元素,與宗教,黑暗有關,例如這些我看過的《剪刀手愛德華》《理發師陶德》《夜訪吸血鬼》《吸血鬼女王》《黑夜傳說》《寂靜嶺》《德古拉》《范海辛》《指環王》《加勒比海盜》(海妖)《哈利波特》(伏地魔),前面幾部大多都和吸血鬼有關,因為吸血鬼與哥特族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面色蒼白,黑衣,討厭陽光,喜歡黑暗,躺棺材裡睡覺,邪惡妖嬈血腥的美,高貴優雅不可一世。後面的大多是現代大片,其中的哥特元素都被用在反面人物身上,畢竟一般人還是喜歡正義和常人所能接受的美。

~~~~~~~~~~~~~~~~~~~~~~~~~~~~~~~~~~~~~~~~~~~~~~~~~~~~~~~~~~~~~~~~~~~~~~

下面的資料出自網路哥特小說吧http://tieba..com/f?kz=440178575

早在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就拍出了一部名為《歷代的巫術》的影片。眾所周知,當時的電影剛剛誕生不久,還處在幼稚期,完整的有故事情節的影片還是鳳毛麟角,電影特技也是簡單粗糙,所以克里斯滕森採用了紀錄片的形式,為我們在銀幕上復現了一些有關「巫術」的影像資料。說是紀錄片,但其中的鏡頭基本上是擺拍的,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倒更像是一部專題片。但不管怎麼說,這是哥特文化第一次融入到電影藝術的表達領域里,異教、死亡、巫術等陰暗面元素第一次成為了電影的表現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哥特電影。由於影片的主題過於超前,《歷代的巫術》遭禁映達數十年之久,到二戰以後才被解禁。值得玩味的是,歷史上的哥特民族可能也正是來自於瑞典所在的斯堪地納維亞地區,相隔千年之後,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人類第一部哥特電影。

不過第一部有影響的哥特電影卻是來自德國,在《歷代的巫術》誕生一年之後,德國導演茂瑙拍攝了電影《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現在了大銀幕上。事實上,影片中的主人公正是那位愛爾蘭作家斯托克筆下的臭名昭著的德古拉伯爵,只是為了避免版權糾紛,茂瑙才給它改了個名字,不過此舉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影片上映後,版權方面就一直麻煩不斷,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塵埃落定的說法。不過,影片本身確實是非常成功,甫一上映就立刻引起了轟動,茂瑙也憑藉此片奠定了自己大師級導演的地位。《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也成為了人類電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德國影壇,正是表現主義電影處於統治地位的階段,而除了《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以外,另一部表現主義電影《泥人哥連》,也是一部很出色的哥特電影。只不過由於《吸血鬼諾斯費拉杜》的光芒過於耀眼,以致於《泥人哥連》幾乎都被人遺忘了。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的巨大影響力很快波及到了大洋彼岸,此時正處於上升時期的好萊塢對有票房號召力的題材自然是來者不拒,1931年,美國導演勃朗寧便依照斯托克的原著小說原原本本的將吸血鬼德庫拉伯爵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這便是影片《吸血狂魔》。該片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哥特電影,上映後同樣是好評如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尤其是本片的主演貝拉·盧戈西,他所刻畫的吸血鬼形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致於在他死後多年,還有人堅信他本人就是一個真正的吸血鬼。

方興未艾的哥特電影浪潮很快被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所打破,現實世界中的恐怖顯然比銀幕上的恐怖來得要可怕得多,在戰爭年代,人們在電影里需要的是心靈的慰藉、靈魂的撫慰,而不再是宣揚死亡、痛苦的哥特電影。

二戰以後,隨著經濟、社會的復甦,電影產業也逐漸回暖,而哥特電影也再一次被納入到了電影創作的軌道上。1958年,在德庫拉小說誕生的地方——英國,這位大名鼎鼎的吸血鬼伯爵又一次出現在了大銀幕上,這便是特雷西·菲舍爾所拍攝的影片《德古拉的噩夢》。該片塑造了一個嶄新的吸血鬼形象,從這部影片開始,吸血鬼開始擁有又長又尖的獠牙,只要一張開嘴就會露出來。而主演克里斯托弗·李出色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他五十來歲、高大英俊、兩鬢花白、舉止威嚴,神情兼具貴族的優雅和獸性,成為後來者模仿的樣板。可以說,《德庫拉的噩夢》奠定了至今為止哥特電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標准模式。

1959年,法國導演喬治斯·弗郎吉所拍攝的《無顏之眼》成為第一部沒有吸血鬼形象的經典哥特電影。這部採用了黑白影像的電影,攝影術運用精湛、畫面效果精緻、情節離奇恐怖,讓人過目難忘。特別是影片的詩意氛圍,賦予了哥特電影另一種全新的氣質,極大的豐富了哥特電影的表現手法。不過總的來說,從戰後一直到80年代,哥特電影還處於發展期,勢頭較弱,數量也不多,有影響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除了上面所提及的那幾部以外,就得算1979年赫爾佐格所翻拍的他的前輩茂瑙的那部成名作了。赫爾佐格號稱「德國四大導演」之一,輔之以克勞斯·金斯基的出色演繹,赫爾佐格版的《吸血鬼諾斯費拉杜》在50年後取得了不亞於茂瑙版的成功。

在整個80年代,值得一提的哥特電影得算1983年好萊塢出品的《慾望》。這部由托尼·斯科特導演、凱瑟琳·德納芙和蘇珊·薩蘭登主演的影片同樣以吸血鬼為題材,但在這部影片中,吸血鬼角色不再是男性的專利,而是把女性吸血鬼作為了主角。當然在此前的影片中,也出現過女性吸血鬼,但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而這部影片則徹底突破了吸血鬼的既有形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優雅、迷人而又危險的女性吸血鬼的標准形象,也成為後來者模仿的標版,在此後的影片中所出現的女性吸血鬼角色,大多離不開《慾望》中所塑造的那個模式。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哥特電影才真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哥特電影不僅在歐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一個名叫蒂姆·波頓的導演找到了一個名叫強尼·戴普的演員,聯袂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影片——自此,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被徹底掀開了。作為一部當代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意義是怎麼評價也不為過的。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背景,但同樣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畫卷……天才的蒂姆·波頓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當下的時代背景天衣無縫的融合在了一起,給哥特題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從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電影的題材范圍。蒂姆·波頓也藉此逐漸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哥特電影大師,他和強尼·戴普這一對黃金搭檔也配合得天衣無縫。1999年的《斷頭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結晶,這一次波頓開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術為題材,為我們描述出世紀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無窮的哥特哀歌。

《剪刀手愛德華》的成功堅定了好萊塢製片人們投資哥特電影的決心。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庫拉伯爵終於再一次粉墨登場了。這一回,掌鏡的是好萊塢「教父」級導演科波拉。科波拉網羅了一大批好萊塢明星,大手筆的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橫亘數世紀的愛情故事,這就是電影《驚情四百年》。《驚情四百年》以好萊塢的方法徹底重構了德庫拉伯爵的故事,從而給流傳了幾百年的德庫拉傳說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影片大氣恢弘,特技眼花繚亂,加上好萊塢的宣傳攻勢,很快席捲了全球的電影市場。

90年代初的哥特電影浪潮並不僅止於此,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都開始對哥特題材感興趣。1994年,愛爾蘭導演尼爾·喬丹振臂一呼,好萊塢三大帥哥便齊集麾下,為我們集體奉獻了另一部堪稱史詩的偉大哥特電影——《夜訪吸血鬼》。對一般影迷來說,《夜訪吸血鬼》最大的看點恐怕在於湯姆·克魯斯、布拉德·皮特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聯袂演出了,但影片本身並不遜色,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吸血鬼題材的集大成者了。影片的時間跨度達數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橫跨歐美兩大洲,向我們全景式的展現了一個與人類社會並存的吸血鬼世界,並別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視角描述出了它們自己的心路歷程。《夜訪吸血鬼》是如此的成功,以致於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吸血鬼的故事就此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了,在此後20、3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也不會有超過他們的同類型電影了。
在吸血鬼電影大獲成功的同時,另一部名為《烏鴉》的電影闖入了哥特影迷們的視野。相對於好萊塢主流大製作而言, 《烏鴉》顯得更獨力、更 另 類、也更cult一些。
時光進入21世紀,哥特電影已在全世界遍地開花。一向以藝術氣息濃厚著稱的法國人也沒有放過哥特電影的創作。2001年,一部名為《狼族盟約》的法國電影讓全世界的哥特影迷都驚喜不已。該片以法國鄉間關於吃人巨獸的真實傳說為藍本,糅合了懸疑、巫術、驚悚、異域等多重色彩,精緻而又細膩的在銀幕上為我們還原了一個以哥特文化為背景的引人入勝的精彩故事。兩年之後的2003年,法國人則給哥特影迷們帶來了更大的驚喜。這一年,法國人製作出了一部出色的3D動畫片《蓋娜》。《蓋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廣泛影響力的哥特動畫長片,全片既吸收了好萊塢常用的科幻元素,又保留了法國人對哥特文化的理解。特別是影片中邪惡外星生命體的形象,妖魅、高貴、危險、黑暗,符合哥特文化中一貫的典型形象的特徵。在該片中,邪惡的外星生命以植物汁液為食,強迫人們冒著生命危險為其採集,實際上這里的植物汁液正應對著傳統哥特文化中的人類鮮血。此外,外星人的統治是通過巫師、祭祀對人們的精神控制來實現的,可以理解為是該片的創作者依託科幻背景對宗教內容的一次全新演繹,反映了創作者們對宗教傳統的獨特反思,而這種反思,正是承襲了哥特文化中的異教傳統。

時至今日,史詩性的哥特電影浪潮已經過去,但哥特電影的題材越來越廣泛,同時,哥特電影也開始向傳統的類型片靠攏,逐漸融合了其它傳統類型片的特點,使得觀眾們接受起來更加容易。2003年的美國影片《吸血鬼女王》就是個中代表。這是一部以經典吸血鬼題材為主題的電影,但在這部影片中,融合進了街頭文化、黑人文化的特色,吸血鬼也擺脫了以往白人男性貴族的身份設置,而是以黑人女性的面貌示人。全片節奏明快,音樂強勁,可以說,這是一個黑人街頭版的吸血鬼故事。此外,2003年的《黑夜傳說》和2004年的《范·海辛》則反映了哥特電影的最新發展趨勢。這兩部影片都結合了好萊塢慣用的動作片特點,極盡動作、打鬥之能事,如果去掉其中的哥特背景,則是不折不扣的動作片。而且,兩部影片都以哥特文化中最經典的兩大傳統形象——吸血鬼和人狼為主角,在銀幕上讓二者大打出手。《黑夜傳說》講述了人狼和吸血鬼相愛的哥特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范·海辛》則以傳統的德庫拉故事為母題,把其中的吸血鬼剋星范·海辛博士直接變成了人狼,倒也別有一番趣味。

㈢ 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的藝術成就

哥特式藝術是中世紀的基督教文明臻於成熟之際在視覺藝術領域接觸的碩果,它親歷了中世紀的巔峰期與衰退期,並直接孕育了文藝復興藝術。基督教儀式傳統最高成就的代表便士哥特式藝術。

哥特式風格涉及中世紀晚期幾乎所有的造型藝術品類,除了所謂純藝術領域的建築、紀念性雕塑和壁畫、木版畫之類傳統意義上的繪畫,還包括鑲嵌彩窗工藝雕塑、書籍裝幀和織毯設計等。盡管建築、雕塑與繪畫領域中的哥特式風格均曾在特定的時期內形成或接近於形成當時西方世界的國際樣式,但在藝術史的時空構架里,我們看到,哥特式風格在不同地域內發展與演進是極不平衡的。一方面,哥特式時代,站在造型藝術領域風格變革最前沿的,先是建築,爾後是雕塑,最後是繪畫。1150年至1250年是西方中世紀藝術史上的「大教堂建築時代」。綜觀整個哥特式藝術史,造型藝術的美學追求從建築性逐漸轉向了繪畫性。另一方面,具體到建築、雕塑和繪畫各自領域里的哥特式風格,這樣一個現象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哥特樣式的國際性傳播與地方性演化並行不悖。哥特式藝術的主要成就就在於建築。哥特式建築是在羅馬式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不同的是,哥特式教堂是建在有城牆保護的城市中,它已不再具有羅馬式建築那樣的城堡式功能,而需要更寬闊、更高、更明亮的內部空間。哥特式建築師在結構技術上的革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教堂在高度、內部空間和採光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哥特式建築師最重要的興奮點在於盡力尋求高度上的發展。1194年,沙特爾大教堂在火災之後進行了重建。新建的中殿沒有了樓廊,低狹的暗樓擠在又高又瘦的高側窗和底層連拱廊不再採用圓柱,垂直附柱一貫到底,將地面與拱頂連在一起,一簇簇肋架卷從集束柱頂端散射開來,整個構造就像從土地中長出來的一樣。法國學者把哥特式教堂比做「建造起來的森林」,原是不錯的。這里幾乎沒有牆面。結構框架裸露在外,密集的垂直線排向中殿深處,筋骨嶙峋的教堂內部給人一種十分峻峭清冷的印象。從身邊的柱基到頭上的拱頂,再到對側的柱基,人們的視線在循著石頭的線條流轉的過程中不會碰到任何障礙。這線條一方面發揮著明確建築物構築關系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充當了教堂「天然」的裝飾。應該說,在沙特爾大教堂的內部,結構要素與裝飾要素是二位一體的。隨著沙特爾大教堂的重建,哥特式建築樣式邁進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盛期哥特式登上了建築史的舞台。沙特爾大教堂上述設計在蘭斯大教堂和亞眠大教堂的重建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與發揮。蘭斯大教堂的建築師認識到了窗子在新設計中的特殊重要性,他們在建築史上首次採用了條格式窗花格。這是窗子內精緻的石制分隔物,隨著時間時間的推移,哥特式建築中的窗花格將獲得驚人的復雜性。英格蘭是最早接納哥特式樣式的國家。在這個島上,羅馬式建築的興建在整個12世紀從未間斷。第一個純粹的哥特式建築作品是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唱詩席。它是在1174年的火災之後由法國建築師桑斯的威廉和他的繼任者英格蘭人威廉負責重建的。該建築在設計上自然不免有遷就當時的英國趣味之處,高側窗通道便是一例,大量使用墨色的附柱與小圓柱則為後來的英國哥特式建築樹立了一種時尚。

㈣ 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是什麼特點和成就又是什麼

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築代表作:有俄羅斯聖母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等。
哥特式建築的主要特點是運用宗教的筆法,將現實主義的特色傾情展現,可運用誇張的手法,將貴族生活的奢侈與糜爛都展現了出來。其描繪的具體手法有:尖形拱門、尖塔高聳、、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大窗戶及花窗玻璃等。

㈤ 貢布里希援引哥特弗里德·桑佩爾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什麼

貢布里希援引哥特弗里德·桑佩爾的研究成果,指出「自然形式的基本規則是對稱、均衡和方向性」;事實上,對稱、均衡和方向性是我們知覺活動中最易把握的事物。

㈥ 比較著名的歐美哥特樂團或者是歐美搖滾歌手

樓主喜歡聽女聲金屬嗎?你可以聽聽艾薇兒的歌,也是大同小異。
1.Complicated ————艾薇兒 這首歌是他的經典
2.We Are ————Ana Johnsson 這首歌知道的人不多,但很好聽
3.She is my sin————Nightwish(夜願) 夜願的經典之作
4.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 ————Nightwish(夜願) 同上
5.Zombie————The Cranberries (小紅莓) 一樣是經典,反戰歌曲,超女唱過。
6.My Happy Ending ————艾薇兒 一樣好聽,這是我聽過他第一首歌哦
7.那種女孩———范曉萱 介紹點國產的吧......
8.屬於——范曉萱 同上
9.take me away————艾薇兒 反正你聽聽他的歌吧.先這樣,望採納。
10.Fireflight ——Unbreakable 這一首重點推薦!!!!!!難得的女聲金屬哦,KEY很高,一般人唱不下來...但這首歌無敵啊,好聽呀。

我推薦的歌最好到「搜狗音樂」去找,網路太少了,有些找不到,那裡的歌較全。
恩恩,就是這樣,望採納,有問題CO我。
最後加上一句:原創成果,轉載無礙,抄襲可恥

㈦ 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是什麼特點和成就又是什麼

代表作:NOTRE-PAME(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一種西歐建築,以尖拱、細長柱為特點,大多用很多鏡子、亮片做裝飾,使人產生嚮往天堂的情緒。

㈧ 為何哥特式教堂最能代表歐洲建築成就

在中世紀,最能代表歐洲建築成就的,往往是一座座哥特式教堂,它們被建造得富麗堂皇,高高的尖頂插入雲空,顯示著無可比擬的威嚴和崇高,彩色玻璃裝飾的門窗,透露出迷幻的神秘色彩。許多畫家耗盡畢生的才華,為教堂繪制精美的壁畫;雕塑家竭盡心力,為上帝及其信徒塑造形象;音樂家用動人的樂曲,謳歌聖母和上帝。

㈨ 羅伯特·佛契哥特的研發成果

1998美國葯理學家羅伯特·佛契哥特&費瑞·慕拉德&路伊格納洛:發現氧化氮是一種可以傳遞信息的氣體,由此他們三人榮獲199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獎成就是共同發現空氣中的污染源氧化氮在人體循環系統中扮演傳遞訊號的角色。他們的發現導致對許多新葯的研發。
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頌詞中說,三人的這項研究結論「帶動全球各地眾多不同實驗室朝氣蓬勃的研究活動」。評審團表示:「這是首度發現一種氣體可在人體中成為訊號分子。」頌詞中說:「在氮燃燒時所形成的普通污染物氧化氮,竟對人體器官行使重要的功能,這項發現令人驚訝。」這項結論可說敞開氧化氮用途的大門,「它可作為對抗污染的武器,也可成為血壓的調節器,或看管血液分流到不同器官。」氧化氮是一種氣體,可在有機體傳輸訊號,使訊息從人體某一部分傳至其他部分,並調節血壓與血液的流通。對其運作的了解導致對許多新葯的研發。
負責遴選的瑞典卡洛琳斯卡研究所表示,這項發現的重要性尤其顯現在治療心臟疾病、休克、肺病、癌症,以及對抗性無能的新葯發展上。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病毒學家米雪桑女士說:「得知氧化氮是一種鬆弛因子是很重要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成果哥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