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發達朝代
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擊敗了東突厥吐谷渾,臣服了漠南北。唐高宗又滅西突厥。至武則天女皇時,設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又轄龜茲、碎葉、於闐、疏勒四鎮。唐朝疆域,東起朝鮮海濱,西至達昌水。不久,便於新興的撒拉遜帝國(阿刺伯帝國,大食)接壤。而唐王朝則稱當時世界第一發達強盛國家,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這樣,東西方開始通過絲綢之路,以大食帝國為橋梁,官方、民間都進行了全面友好的交往。
2. 陸上絲綢之路有哪些意義
第一,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從西方帶來了珍稀動物、植物、皮革製品、葯材、香料、珠寶,然後從中國出口絲綢、茶葉、瓷器及其他商品,這些商品豐富了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
第二,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原鑄鐵冶煉,西部地區引進了鑿井技術,它促進了西部地區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四大發明、 絲織工藝、漆器也通過絲綢之路傳遍世界各地, 它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第三的,絲綢之路開通後,西域各國使節來到中原進行正式訪問,中原與西部地區的政治聯系密切;同時波斯、羅馬等帝國也派使節來華,它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第四,佛教 、火崇拜、摩尼教和景教也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成為很多人的信仰, 沿著絲綢之路 分支機構,蔓延到朝鮮半島、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此外,絲綢之路促進民族融合、藝術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義。
(2)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成果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3. 古代絲綢之路,從時間上看,跨越
古代絲綢之路,從時間上看,跨越2000多年,歷經中國歷史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從地理類型來看,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依據地理狀況又分為「草原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等;依據商品類型分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等。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古代商路稱為「絲綢之路」,逐漸被後來的史學家所接受,從而將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起於秦漢,明初達到繁榮階段,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由中國沿海港出發通向三個不同的方向:一至朝鮮半島和日本,二至東南亞諸國,三經南亞、阿拉伯至東非沿海諸國。
絲綢之路的作用和影響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中國傳入西方的主要商品有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等;西方傳入中國的主要有胡麻、胡桃、胡蘿卜、胡瓜、葡萄、石榴、琥珀等。在阿赫門王朝時期,伊朗已經與中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貿易往來,除了進口絲綢產品外還進口生絲,然後採用薩珊傳統的紡織方式進行再加工,從考古資料上看,薩珊王朝的絲織品圖案十分精美,深刻地影響了拜占庭和中亞。在中亞,索格底亞那的商人也十分精通絲綢之路的貿易活動。早在4世紀,中國長安等一些城市就大量集聚著來自索格底亞那的商人。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通過古代絲綢之路,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必要前提。在3-8世紀中亞地區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藝術中心,其作品受到希臘和羅馬文化與藝術影響,而薩珊王朝的城市建築具有東西方文化兼容的特點。西域文化對唐朝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如,中原地區開始逐漸接受龜茲音樂和舞蹈。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則傳播了中國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亞、西亞、歐洲和北非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促進了多種宗教的傳播和交流。佛教、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摩尼教和道教都曾在絲綢之路沿線地區進行傳播。法顯法師於公元399年經西域進入天竺(印度),隨後由海路經師子國(斯里蘭卡),再經耶婆提(印度尼西亞)回國,他途經陸海兩條絲綢之路,為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唐玄奘西天取經,推動了唐朝與西域和印度的交流。在貴霜帝國時期,佛教對中亞地區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同時也與中亞當地的傳統文化相融合。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伊斯蘭教逐步向東擴大影響。時至今日,中亞地區和我國新疆仍保留著一些宗教文化的歷史遺存。
4. 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是怎樣的
早年,人們對這條東西往來的通路沒有給予一個統一的固定名稱。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把漢代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 英文作the Silk Road)。其後,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A. Herrmann)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5. 宋朝時陸上絲綢之路是什麼局面
宋朝時陸上絲綢之路的局面是日益衰落。北宋時期土地版圖大幅縮減,政府未能控制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時期,更無法涉足西北地區,絲綢之路衰落日益明顯,而海上絲路崛起,逐漸有取代陸上絲綢之路的跡象。
絲綢之路: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早在文獻記述絲綢之路之前2000年,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線路已經開通。「絲綢之路」名稱是德國學者的「發明」。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
6. 絲綢之路的內涵,成果體現在哪些方面
"絲綢之抄路"是指起始於襲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1.多元性,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東西方之間,以及中國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交往遷徙流動的大舞台. 2.開放性,開放性既表現在地理環境的開放上,更表現在民族心理 的開放上.任何一個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藝術,都不是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產生和發展的,而是在於周圍的民族和地區先進文化藝術的交流融匯中繁榮昌盛起來的. 3變異性,絲綢之路的文化藝術不僅能兼容並蓄地接納各民族的補養,從而獲得自身的發展,同時也能無私地向外界輸出自己獨特 的文化藝術創造和優秀的 文化藝術人才,反過來推動其他地區人類文明的進步.
7. 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
由鄭和開啟,自中國泉州起,南下,經馬六甲海峽,到東南亞、印度、阿拉伯海沿岸。
8. 「一帶一路」取得了哪些成果
"一帶一路」為加強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間的人文交流和相互理解、消除彼此的隔閡與誤解、增強尊重互信、共創人類文明繁榮局面創造了有利條件。任何民族、宗教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在保護、傳承好自身獨特文化的同時,積極吸取其他民族、宗教文化中的合理部分和優秀成果,「一帶一路」沿途是世界上典型的多類型國家、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區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國」誕生於此,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也發源於此並流傳至世界各個角落,「一帶一路」通過經貿合作帶動人文交流,必將在各民族、宗教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與西方對外交往總是充滿征服和奴役、刀劍和鮮血不同,我國的文化傳統始終堅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禮相待」等為人處事的基本道德原則,因而平等友好、互惠互利是古代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交往活動的主旋律,「一帶一路」的構建必將使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大范圍地走向世界,使之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樣,成為增強各國尊重互信、維護世界持久和平的重要原則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