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對外開放的實例及取得成果

對外開放的實例及取得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02 20:31:51

㈠ 我國對外開放的例子。

1、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個區。當時,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建設資金以引進外資為主,所有制結構為多種形式共存,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產品以出口外銷為主。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2、1990年4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開發上海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上海浦東新區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之後中國對外開放的又一個領頭羊。

3、2001年11月:在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審議並批准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隨即遞交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的通知書。一個月後,中國於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43個成員。

4、2008年8月: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中國首都北京開幕,上海、天津、沈陽、秦皇島、青島、香港為協辦城市。奧運會在北京舉辦,不僅圓了國人百年奧運夢,更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一次盛會,展示了中國在過去數十年現代化和開放之路上取得的成就。

5、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在簡政放權、負面清單、人民幣自由兌換、推動境內資本的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等方面進一步探索了寶貴經驗,最終復制推廣至福建、廣東、天津、遼寧、陝西等省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對外開放邁上新台階。

㈡ 求中國近幾年對外開放的事例

有以下事例:

1、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個區。當時,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建設資金以引進外資為主,所有制結構為多種形式共存,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產品以出口外銷為主。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2、1990年4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開發上海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上海浦東新區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之後中國對外開放的又一個領頭羊。

3、2001年11月:在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審議並批准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隨即遞交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的通知書。一個月後,中國於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43個成員。

4、2008年8月: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中國首都北京開幕,上海、天津、沈陽、秦皇島、青島、香港為協辦城市。奧運會在北京舉辦,不僅圓了國人百年奧運夢,更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一次盛會,展示了中國在過去數十年現代化和開放之路上取得的成就。

5、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在簡政放權、負面清單、人民幣自由兌換、推動境內資本的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等方面進一步探索了寶貴經驗,最終復制推廣至福建、廣東、天津、遼寧、陝西等省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對外開放邁上新台階。

6、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後向世界發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旨在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和歷史符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重點,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7、2015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人民幣2016年10月1日起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即「SDR貨幣籃子」)。人民幣由此成為與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並列的第五種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入籃」被視作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里程碑,這也是對於中國在過去幾年在貨幣和金融體系改革開放方面所取得進步的認可。

8、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2017年5月在北京舉行,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聯合國秘書長、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等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高峰論壇,來自130多個國家的約1500名各界嘉賓作為正式代表出席論壇。同時,論壇吸引了來自全球的4000餘名記者注冊報道。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體現了中國推動更高標准對外開放的決心和誠意,更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清單,進一步為「一帶一路」在全球贏得了人心。

㈢ 對外開放取得成果的事例

加入WTO,重返聯合國,神5、神6,嫦娥一號,中國在朝核問題中起重要作用,科技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㈣ 我國對外開放偉大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㈤ 古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實例

1978年不是古代啊,樓上歷史只是太貧乏

㈥ 簡要說出我國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響

http://ke..com/view/694876.htm

㈦ 中國歷史上對外開放的事例

1、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個區。當時,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建設資金以引進外資為主,所有制結構為多種形式共存,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產品以出口外銷為主。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2、1990年4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開發上海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上海浦東新區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之後中國對外開放的又一個領頭羊。

3、2001年11月:在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審議並批准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隨即遞交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的通知書。一個月後,中國於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43個成員。

4、2008年8月: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中國首都北京開幕,上海、天津、沈陽、秦皇島、青島、香港為協辦城市。奧運會在北京舉辦,不僅圓了國人百年奧運夢,更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一次盛會,展示了中國在過去數十年現代化和開放之路上取得的成就。

5、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在簡政放權、負面清單、人民幣自由兌換、推動境內資本的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等方面進一步探索了寶貴經驗,最終復制推廣至福建、廣東、天津、遼寧、陝西等省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對外開放邁上新台階。

㈧ 「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的近期案例,越多越好,滿意給分給好評!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地區到中西部地區,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對外開放逐步推進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決策。以此為標志,我國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歷史轉變,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對外開放從局部地區向全國逐步推進,全方位的區域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1980年,以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的設立為標志,中國對外開放航船正式揚帆起程,此後,我國逐步開放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形成了分步驟、多層次、逐步開放的格局。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我國的對外開放由有限范圍、地域、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徵的政策性開放,轉變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市場,轉變為我國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雙向開放市場;由被動地接受國際經貿規則的開放,轉變為主動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則的開放;由只能依靠雙邊磋商機制協調經貿關系的開放,轉變為雙邊、多邊機制相互結合和相互促進的開放。

對外開放從商品貿易向投資和服務貿易領域推進,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取得積極成果。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逐步深入,服務領域開放步伐不斷加快,以旅遊、運輸服務為基礎,以通訊、保險、金融等新興服務貿易為增長點的服務貿易全面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務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外貿易區域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對外開放層次不斷深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開辟貿易區域,辦起了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多種形式的貿易區域,實行特殊貿易政策,對擴大我國對外貿易規模、提升對外貿易管理水平、拓展開放領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54個國家級開發區創造地區生產總值占同期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1%,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8.5%,出口總額佔14.4%,進口總額佔15.9%,實際利用外商投資佔全國的20%以上。

我國成為世界貿易強國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30年裡,我國對外貿易規模小、貿易夥伴少、貿易方式和外貿商品單一。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全面建交,對外貨物貿易夥伴迅速增多,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外貿商品日益豐富,貿易結構逐步改善。

對外貿易規模超過2萬億美元,居世界位次迅速提升至第3位。

195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僅為11.3億美元,1973年突破百億美元,1978年為206億美元。1988年突破了千億美元,之後貿易總額增長不斷加快。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對外貿易增長迅速。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2007年又一舉突破2萬億美元。200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5616億美元。1979年至2008年,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17.4%。

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的貢獻不斷提高,佔GDP比重達到59.8%,我國成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1978年,進出口貿易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7%,2008年達到59.8%。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極大地緩解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外匯資金,使我國從一個外匯極度緊缺的國家躍升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有1.7億美元,2008年達到19460億美元,為我國經濟建設積累了寶貴資金。進出口貿易成為我國稅收的重要來源,增加了國家財力,2008年我國關稅和進口環節稅9161億元,佔全部稅收收入的16.9%。

我國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2008年達到7.9%,在世界貿易中位次穩居第3位。

197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僅為0.8%,在世界貿易中居第29位。2004年,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躍升到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德國,之後一直穩居該位次。2008年,我國對外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提高到7.9%。中國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

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86.7%,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明顯提高。

20世紀90年代以來,實現了從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向以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等資本技術密集產品為主的轉變。1995年以來,機電產品出口連續保持我國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2008年,機電產品出口8229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57.6%。1999年,我國開始實施「科技興貿」戰略,自此之後高科技產品出口貿易快速發展,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大幅提高。2008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15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98年的11%提高到29.1%。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在我國出口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日益明顯,2007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已居世界第2位。

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加工貿易占進出口總額的41.1%,新中國成為世界重要製造業基地。

改革開放初期,一般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在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等資源比較優勢、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基礎上,加工貿易逐漸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通過發展「兩頭在外」的輕紡和機電、電子等產業的加工貿易,我國出口市場不斷擴大、國際競爭力大幅增強、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步伐不斷加快,新中國逐漸發展為製造大國。2008年,加工貿易增加到10536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41.1%。1982年至2008年,加工貿易進出口年均增長24.8%,高於同期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8.6個百分點。

貿易夥伴發展到220多個,貿易市場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參與國際經濟交往不斷深入。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夥伴是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1951年,我國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額佔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為53%。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提出了「市場多元化」戰略。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明顯成效。我國的貿易夥伴已由1978年的40多個發展到目前的220多個,貿易市場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服務貿易蓬勃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基本形成了以旅遊、運輸服務為基礎,以通訊、保險、金融、計算機信息服務、咨詢和廣告等新興服務貿易為增長點的服務貿易全面發展格局,服務貿易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服務貿易佔世界的4.2%,居世界位次上升至第5位。

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由1982年的僅44億美元上升到3045億美元;占我國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9.4%上升到10.6%;服務貿易佔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由0.6%提高到4.2%;居世界位次由第34位上升至第5位。我國服務貿易增長快於世界平均水平。1983年至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7.7%,比同期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高8.7個百分點。

貿易結構逐步優化,高附加值服務行業快速發展,咨詢服務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12.4%。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以旅遊、運輸、建築等傳統服務貿易為主,傳統服務貿易出口佔比達80%以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等高附加值服務貿易出口顯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在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不斷提高。

2008年,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額由1997年僅0.84億美元增加到62.5億美元,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由0.3%提高到4.3%;咨詢服務出口由3.5億美元增加到181.4億美元,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4%提高到12.4%。

國際旅遊等傳統服務貿易取得長足發展,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居世界第5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發展餐飲旅遊業,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礎上,大力挖掘旅遊資源,積極吸引外國遊客,來華旅遊人數逐年增多,營業收入不斷提高。

2008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從1978年的181萬人次增加到13003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從2.6億美元增加到408.4億美元。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居世界位次由1980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5位。居民出境旅遊也保持快速發展。2008年,國內居民出境人數由1993年的374萬人次增加到4584萬人次,居世界位次由1995年的第17位提高到2007年的第6位。

「引進來」與「走出去」共同發展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30年,我國基本沒有利用外資,也沒有企業海外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敞開大門吸引外資,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涉及范圍越來越廣,提升了綜合競爭實力。2000年,「引進來」戰略實施20年之後,我國實施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通過採取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等多種方式走出國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利用外資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利用外資方式日益豐富,我國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20世紀90年代,我國確定了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方針,吸收外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1992年至2000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3233億美元,年均利用外資金額達到359億美元,是1986年至1991年的10倍多。2008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952.5億美元,比1983年增長41倍;外商直接投資924億美元,增長99.4倍。1979年至2008年,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498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8526億美元。

外資企業工業產值佔全國29.7%,外商投資企業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帶動產業技術進步、擴大出口、提供就業和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8年,佔全國企業總數3%左右的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工業產值佔全國的29.7%,實現出口額佔全國的55.3%,進口額佔54.7%,繳納稅收佔全國的21%,直接吸納就業4500萬人。通過吸收外資,我國引進了一大批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填補了國內部分高新技術領域的空白,促進了國內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對外直接投資從無到有,境外直接投資企業超過1萬家,對外投資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

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03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9億美元,2008年上升到407億美元,2004年至2008年年均增長69.6%。對外投資形式逐步多樣化,由單一的綠地投資向跨國並購、參股、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擴展,跨國並購已經成為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

對外經濟合作范圍不斷擴大,競爭力逐步增強,對外經濟合作合同金額達到1130億美元。

1976年,我國的對外承包勞務隊伍第一次走向國際舞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數量逐年增多,工程規模不斷擴大,涉及的領域逐年拓展。自1995年起,我國開展了對外設計咨詢服務,對外經濟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寬。目前我國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已經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㈨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成就的例子有些什麼

對內改革的舉措

農村: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農村。
城市:實施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銀行金融體系。
經濟體制:由單一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政治: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相結合,由全能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
社會保障:進行醫療衛生、住房、社會保障和福利、教育、科技體制改革。

對外開放舉措

1、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改革經濟和對外貿易體制;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進投資環境;5、大力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6、實行走出去戰略,拓展海外市場,在全球配置資源;7、降低關稅

㈩ 中國從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有哪些要具體的例子。

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形成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的格局,實現了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拓展的開放格局,呈現了從數量小到數量大、從質量低到質量高的開放新趨勢。中國正在以開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開放格局經過先試驗後推廣,採取了分步驟、多層次、逐步推進的戰略,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

(一)對外開放從局部地區向全國推進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航船正式揚帆起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對外開放的范圍由特區逐步擴大到了沿海、沿江、沿邊地區,初步形成從沿海向內地推進的格局。1992年相繼開放沿江城市和三峽庫區、邊境和沿海地區省會城市、沿邊城市,開放太原等11個內陸省會城市。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一大批符合條件的內陸縣市。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原區域性推進的對外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至此,一個從沿海到內地、由南向北、自東向西、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區域格局基本形成。

(二)對外開放從商品貿易向投資和服務貿易領域推進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對外開放以「出口創匯」為切入點,千方百計擴大出口成為政策的基本指向。針對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鄧小平同志指出,對外開放不僅要繼續擴大商品貿易,而且可以讓外商來華直接投資辦企業、搞加工貿易。這樣就使原來的對外經貿交流從貿易領域擴展到投資和生產領域。外商直接投資、借用外債、到國際市場融資等多種方式被廣泛採用。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服務領域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服務貿易迅速發展。

二、對外貿易連上新台階

對外貿易是一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核心內容與出發點。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貨物貿易規模增長超過100倍

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1737億美元,增長了104倍。其中,出口總額從98億美元增加到12178億美元,增長了124倍;進口總額從109億美元增加到9560億美元,增長了87倍。1979-2007年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長18.1%,進口年均增長16.7%。

特別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抓住國際產業加快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對外貿易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贏得了歷史上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2002-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長,其中出口年均增長28.9%,進口年均增長27.3%。2001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097億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7年又一舉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

自1950年起的58年歷程中,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200億美元用了29年,從2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用了23年,從5000億美元到1萬億美元用了3年,從1萬億美元到2萬億美元也僅用了短短的3年時間。2002-2007年入世6年間,進出口貿易總額合計已超過1979-2001年即從改革開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總和。

30年來,進出口貿易從逆差轉變為順差,使我國從一個外匯捉襟見肘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從改革開放到1993年,除少數年份進出口貿易有小規模順差外,多數年份均為逆差。進入1994年以來,進出口貿易均保持順差,且規模不斷擴大。1995年貿易順差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67億美元。2005年又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20億美元。2007年再突破2000億美元,達到2618億美元。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從1978年僅有的1.67億美元迅速擴大到1.5萬億美元。

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不斷提升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改革開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穩居第3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其中,2007年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躍居到第2位;進口額佔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二)貨物貿易結構不斷優化

從出口商品結構看,30年來,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到以工業製成品為主,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到以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1978年初級產品出口佔53.5%,工業製成品出口佔46.5%。1985年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別為50.5%和49.5%;到1986年,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大大超過初級產品,達到63.6%,初級產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6.4%。2007年,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進一步轉變為5.1%和94.9%,工業製成品占據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絕對主導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業製成品出口中,機電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持續提高,1994年為26.4%,2000年提高到42.3%,2003年進一步提高到51.9%,2007年則達到57.6%。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2000年為14.9%,2003年提高到25.2%,2007年進一步提高到28.6%。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出口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日益明顯。

從進口商品結構看,為滿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需要,進口商品結構中,資源、基礎原材料等初級產品所佔比重明顯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

1985年初級產品在進口商品中所佔比重僅為12.5%,2007年這一比重提高到25.4%。其中,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和非食用原料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由1985年的0.4%、7.6%提高到2007年的11.0%、12.4%。近幾年,大豆、鐵礦砂、石油等基礎原材料的進口量呈持續大幅增長之勢。

與此同時,國內對國外先進技術和成套設備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工業製成品進口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2007年,我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分別為4990億美元和2870億美元,分別是1994年的8.7倍和2000年的5.5倍;機電產品占進口額比重從1994年的49.4%提高到52.2%,高新技術產品占進口額比重從2000年的23.3%提高到30.0%。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不僅彌補了國內經濟建設資源和技術的不足,而且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創造了條件。

從貿易市場結構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貿易夥伴已達220多個,貿易市場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與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的貿易合作蓬勃發展,對東盟、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取得較大進展,與其他貿易夥伴往來發展較快。

1998-2003年,日本為我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歐盟位居第2位和第3位;2004-2005年,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日本位列第2位和第3位。2007年,中歐、中美和中日雙邊貿易額分別為3561億美元、3021億美元和2360億美元,分別比1998年增長5.2倍、4.5倍和3.8倍。

2007年,東盟為我國第四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2025億美元,比1998年增長7.6倍。俄羅斯、印度分別為我國第八、第十大貿易夥伴。

(三)服務貿易取得長足發展

2007年服務貿易總額由1982年的43億美元增加到2509億美元,25年增長了57倍,年均增長17.6%。其中,出口額從24.8億美元增加到1217億美元,年均增長16.9%;進口額從18.7億美元增加到1293億美元,年均增長18.5%。

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嚴格履行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的承諾,極大地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入世6年,服務貿易出口額年均增長24.4%,高於同期世界平均13.8%的增速,也高於同期世界主要國家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同時,服務貿易的結構也逐步優化,初步形成了通訊、保險、金融、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廣告等全面發展的格局。改革開放之初,以旅遊、運輸、建築等傳統服務貿易出口比重達80%以上,2007年這一比重已下降到60.8%。

2007年,服務貿易總額占我國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從1982年的9.4%上升到10.3%,佔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升至4%;世界排名僅次於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為世界服務貿易的重要國家,其中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位居第7位和第5位。

三、利用外資發展迅速,連續多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是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開放的核心內容之一。外資的進入,彌補了長期困擾我國的資金和技術雙缺口,推動了經濟增長,增加了稅收和就業機會,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國經濟全面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

(一)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漸成主流。

1992年以前,我國利用外資主要是對外借款特別是政府貸款,外商直接投資一直偏小。1979年至1991年,每年都是對外借款大於外商直接投資,13年間累計對外借款高達526億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資僅為251億美元。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首次超過對外借款,此後,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大幅度增長,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最主要的方式。

從外商直接投資情況看,1983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僅9.16億美元,2007年已達到748億美元,24年增長了81倍;截止到2007年底,全國外商直接投資累計超過7700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20.1%,遠高於同期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其中,1983年至1991年吸收外資較少,平均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約26億美元;1992年以後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1992年吸收外資首次突破100億美元,1993年登上200億美元台階,1994年邁過300億美元,三年跨過三道坎,此後,我國成為全球投資熱點的地位逐步確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穩步擴大。1992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吸收外資超過450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19.4%,比同期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額年均增速高出7.5個百分點。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預測,2007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流量達到創紀錄的1.5萬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達1萬億美元,發展中國家近4400億美元。2007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48億美元,加上金融領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合計約835億美元,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5.4%,占發展中國家的19%。我國從1993年起已經連續15年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2007年末在我國實有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超過28萬家,實有投資總額達2.11萬億美元。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12549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的57.7%,繳納的稅收超過9900億元,佔全國稅收收入的20%,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5000萬個。

(二)利用外資方式不斷拓展

改革開放初至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後,我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方式相對單一,一直以綠地投資為主,並購投資和到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等方式很少。入世以來,我國認真履行加入WTO承諾,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開放資本市場,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正在有序推進。

首先,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到境外上市。中國政府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到境外上市,擴大融資渠道,參與國際競爭。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0家境內公司到境外上市,籌資總額1105億美元,其中有55家企業同時發行A股。

其次,主動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制度。目前,QFII投資額度已提高至300億美元,54家境外機構獲得QFII資格,獲准投資額度約105億美元,另有5家外資銀行獲准開展QFII託管業務。QDII方面,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證券公司取得QDII資格,9隻QDII基金產品和1隻QDII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獲得批准,獲批投資額度已達375億美元。

第三,在WTO框架內開放證券業。截至2008年4月底,中國證監會已批准設立7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股權已達49%。

第四,改進和完善外資並購政策。2006年頒布了《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我國外資並購政策和環境全面改善。

截止到2007年底,外國投資者共並購2.18萬戶中國境內企業的股份,占外商投資企業實有總戶數的7.6%,其中外國投資者購買1.94萬戶外商投資企業的中方股份,購買2373戶內資企業的股份;並購的企業實有注冊資本1343億美元,占外商投資企業實有注冊資本的11.6%。

(三)利用外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利用外資總體上呈現出數量擴張型特徵,為了出口創匯和引進外資,各級政府對出口導向型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用地、稅收和融資等多方面的優惠,並由此形成了以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商投資格局。入世後,我國相繼修訂完善了相關政策,頒布了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取消了外商投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進一步擴大了服務業開放;嚴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外資項目進入。同時,充分發揮外資在自主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優化外資區域布局、創新利用外資方式,積極穩妥擴大金融、保險、電信等服務業對外開放,拓展利用外資的新領域。

在新的外商投資政策指導下,外商投資的重點,從一般製造業發展到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近幾年外商投資於研發中心、集成電路、計算機、通信產品等高技術項目明顯增加;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後,商業、外貿、電信、金融、保險、房地產等服務業已成為外商新一輪投資的熱點。

外商投資的產業構成顯著改善,第三產業投資比例大幅度提高。2005-2007年,第三產業外商投資金額佔全部外商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4.7%、31.6%和41.4%;第二產業比重分別是74.1%、67.5%和57.3%,呈現出相反的變動趨勢。

四、「走出去」戰略實施取得初步成效

「走出去」戰略的主要內容是,推動企業以對外投資、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走出國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對外經濟合作范圍不斷擴大,競爭力逐步增強。

對外經濟合作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生事物,經過不斷努力,迅速發展成我國對外經貿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6年,我國的對外承包勞務隊伍第一次走向國際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主要市場集中在西亞和北非。1981年以後,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隊伍開始逐步壯大,企業的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在外承攬的業務規模擴大,綜合競爭力增強,市場多元化戰略初見成效。自1995年起,開展了對外設計咨詢業務,對外經濟合作的領域進一步拓寬。

入世以來,對外經濟合作駛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從改革開放之初僅有幾家企業,到2007年已發展成為一支由1000多家企業組成的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業務范圍向技術性較強的領域不斷擴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2002—2007年,對外經濟合作簽訂合同累計48.6萬份,合同金額257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633億美元,分別是1976—2001年對應項目總和的1.9倍、2倍和1.8倍。

2007年是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新簽合同金額85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7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1%和34.2%;派出各類勞務人員75.3萬人。其中,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3%。業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資金技術密集的電力、冶金、石化、軌道交通和電子通訊等領域的項目已佔到總營業額的一半;大項目數量增長迅速。2007年有49家企業入選美國《工程新聞雜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強,14家躋身百強。

(二)對外投資規模增勢強勁

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起步於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經國家批准,只有少數國有企業主要是貿易公司走出國門,開辦代表處或設立企業。

經過30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對外投資的規模雖依然較小,但已取得積極進展。入世以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步入較快發展期。200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僅有27億美元,到2007年已經上升到265億美元,2002—2007年6年間年均增速25.1%。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內投資主體設立的境外直接投資企業已超過1萬家。

對外投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對外投資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呈現出市場多元化發展態勢,投資國別已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2007年,亞洲地區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比重為62.6%,拉丁美洲佔18.5%,歐洲、北美和大洋洲合計佔13%。

對外投資由單一的綠地投資向跨國並購、參股、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擴展。跨國並購已成為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資源、電訊和石油化工等行業。2007年,以收購、兼並方式實現的對外直接投資佔全部投資流量的23.8%。一批境外研發中心、工業產業集聚區逐步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不僅採掘業、製造業和商務服務業繼續加大對外投資,金融業也開始了境外投資試點。截至2006年底,中國工商銀行等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海外總資產達2268億美元。國有商業銀行在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等29個國家和地區設有47家分行、31家附屬機構和12家代表處。到2008年4月底,我國已批准10家證券公司、6家期貨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31家境內企業獲准從事以套期保值為目的的境外期貨交易。

截止2007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1179億美元,其中,金融類企業存量167億美元,非金融類企業存量1012億美元。

五、多雙邊經貿合作成就矚目

一是把建設自由貿易區提到戰略高度。自由貿易區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式、新起點,以及與其他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平台。我國從2000年開始建設自由貿易區,截至2007年10月,我國跟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由貿易區,對其出口佔到我國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與東盟簽署並實施了自貿區貨物和服務貿易協議,促進了「10+1」、「10+3」機制的深化。

二是雙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進一步深化。我國已與123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129個國家和地區、13個國際組織建立了180多個多雙邊聯委會機制,對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戰略經濟對話機制。2006年9月20日,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正式啟動,迄今為止已舉行了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雙方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簽署了多項協議。與此同時,中國還相繼與日本、歐盟、東盟等建立了相應的經濟對話機制,加強了與主要經貿夥伴的協調與溝通。與俄羅斯互辦「國家年」,涉及多項經貿活動。豐富了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內容。創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落實了8項對非經貿合作舉措。建立了「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論壇」兩個機制。

展望未來,推進對外開放的任務仍十分繁重。我們要按照十七大確定的對外開放的方針路線,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性經濟體系,努力創造並保持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閱讀全文

與對外開放的實例及取得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