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校友訪談錄要怎麼寫啊
訪談錄,顧名思義就是對訪問談話的記錄。它是一種常見的新聞文體,在當今的各種新聞媒介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如香港鳳凰衛視的王牌欄目之一——「楊瀾工作室」,本質上就是訪談錄的一種,其文字結集出版,名之曰《我問故我在》。而國內所有高品位的報紙,也都有這種文體。下邊就以我校高一(2)班吳芸芸同學發表在《碧桂學子報》總第七期第八版的《林文韜同學訪談錄》為例,談一談訪談錄寫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訪談錄通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訪問對象、訪談內容、時間背景等的介紹;第二部分是訪者與談者的對話。前者相當於小序,後者則是全文的主體。如《林文韜同學訪談錄》一文,開端先介紹了訪問對象林文韜,然後點出采訪的時間(中考前夕)和訪談內容(對高中生活的感受等),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作者向林提出四個問題,林分別作答,構成了本文的主體。最後一次問答則是訪談結束時的禮節性語言。至此,一篇完整的訪談錄就成型了。
以上介紹了訪談錄的基本結構格式。寫好訪談錄的關鍵是什麼呢?
如果說寫詩「功夫在詩外」的話,那麼,寫訪談錄,成敗的關鍵也在「寫」外——那就是「訪問」。而成功的訪問,首先要有一個中心話題,它是和讀者關心的焦點問題、文章的中心思想、寫作目的等分不開的。仍以《林》文為例,其中心話題是「對高中生活的感受」。之所以以此為中心話題,是因為很多同學及家長對高中生活非常關心又缺乏了解,而本文的寫作目的正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因此四次問答都圍繞這一中心展開,這樣就抓住了關鍵,重點突出,訪談不枝不蔓,記錄成文自然就緊湊嚴整。
其次,提出的問題要按一定的次序展開,或時間,或空間,或邏輯(由主到次、由此及彼等)等,這樣才利於訪問的順利進行,形成文字也才能脈絡清晰,條理分明。切忌東拉西扯,亂問一氣。《林》文就主要是以時間先後為序展開提問的。
再次,提的問題要內容具體,讓訪問對象有話可說,切忌空泛。更不要提假大空的問題,否則被訪者要麼不願配合,要麼胡亂應付,都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形諸文字,讀者也會望而生厭。
另外,還可以在每次提問新的話題前,適當的接過對方的話,延說幾句,然後再轉換到新的問題上,這樣可以緩和采訪現場的氣氛,使文章過度自然,前後連貫。如《林》文的第四問,作者就先接著林談的游戲機大賽的話題延說一句:「對,我也現場觀看了比賽,對了,你還是參賽選手之一呢!」一句話拉近了采訪者和受訪者之間的距離,然後話題一轉,過渡到下一個問題。
總之,訪談錄的寫作難度並不大,關鍵是要做好寫前的訪問。願同學們,尤其是小記者同學們能利用好這個工具,將身邊有價值的信息記錄下來,及時向家長,向社會作出報道。
Ⅱ 訪一名校友,撰寫一篇訪談心得
廣東實驗中學120周年校慶校友采訪——何建罡
廣東實驗中學120周年校慶校友采訪——何建罡
何建罡:63屆校友,畢業於華工建築系。
1954年3月出生,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現任廣州市民用建築科研設計院副院長
中國工程建設標准化協會砌體結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建材學術委員會輕骨料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鋼協混凝土啊結構協會理事
長安大學客座教授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兼職碩士導師
對母校情深意重,參與多項省實初中校區建築物的設計及施工
第一次與何建罡老師聯系的時候,我們發了一封很長的簡訊去介紹省實校慶的種種情況。就在我們還在為這次采訪活動能否成功進行而躊躇不定時,何老師很快回了簡訊「好,什麼時候?」坦誠與高效率,是何老師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采訪定在了省實校內的敬師亭內進行,星期天的校園學生不多,亭子里可以看到省實的教學樓和實驗樓,彷彿空氣中都可以嗅出琅琅書聲。何老師一身簡潔的白色,雖然已是比我們年長幾十屆的老學長,但一舉一動都流露出年輕的氣息。親切的微笑和出乎意料的善談,一下子把我們的距離拉近了起來。
那時候的省實
何老師是六三屆的省實學生,他的父親和兒子都是省實的學生。因此,他對母校有著一番特別深厚的感情,對省實的傳統,也有著比一般人更深入的了解。按何老師的話來說,能在省實讀書,其實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在何老師讀書的那個年代,要想考上中學,必須參加全市的統考。想要進入像省實這樣的名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省實作為一所百年名校,有著比其他學校更為優越的師資條件。一般的學校沒有開設英語這一門課,而何老師當時的英語老師,竟是國內有名的英文電影翻譯家。這使何老師和他的同學比同齡人有優勢。在那個時候,很多學校連續幾年沒有一個學生考上大學,而省實,卻能有一半的學生順利升學,差距就在這里拉開。何老師半開玩笑的說,放學以後,其他中學的學生都會選擇聚集在越秀山看足球,而省實的學生還是一如既往的努力讀書,這就是省實吸引他的地方。
當我們好奇地追問那時候的省實和現在到底有什麼區別時候,何老師的答案是:現在省實的很多傳統,在那個時候已經存在了。比如說課外的科研小組,像無線電研究小組,生物研究小組等等。那時候的生物課,也並不是單純的讀書,有時還要到學校的植物園去種東西,可以說是樂趣無窮。也有很多省實的學生去參加各類的競賽,不過那時候的學生只是單純的因為興趣而去參賽,而不像現在,或多或少有著一些「一定要獲獎的」的心態。總而言之,全面地發展這種理念在那時候的省實已經開始紮根。可以說現在省實的優秀,也得益於前輩們的開明和努力。
看學習:勤奮+全面知識+實踐
在何老師讀書的時候,流傳著一句笑話: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然而這也是當時很多學生的真實寫照。在何老師看來,死讀書這三個字,有時候是必要的。
何老師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參與工作十幾年後再重返校園讀書,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死讀書」在這時候,可以辯證地譯作勤奮。「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每天晚上不到1點是不會睡覺的。」何老師笑著回憶當時那段艱辛的讀研時光。由於文革的影響,基礎知識的薄弱使他每做一件事都要翻閱大量的資料,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工作。何老師認為,當遇到不清楚地問題時,參考別人的資料與經驗,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在通過與別人交流時,自身的經驗與知識也可以得到積累,長期的積累,對自己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盡管何老師讀書很勤奮,但在他的人生經歷中,「巧讀書」似乎占據更重要的地位。在中學時代,讀書對於他來說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那時候在省實讀書,壓力並不大,作業也不多。何老師每天在學校就將作業完成了,一放學就去書店看課外書。他尤其喜歡科技類的書,但其他內容的書籍,也或多或少地接觸一些。不局限自身的知識,在何老師看來尤為重要。
「很多工科的學生總以為經濟學屬於文科,與自己無關,其實這種想法是很片面的。」何老師從學生時代,到後來參與工作,都盡量地接觸各種各樣的書。何老師畢業於華工建築系,然而在工作時,會參與各種各樣的設計,像水泥廠化肥廠的籌建等等,都必須具備多種的知識。退休後的何老師成為法人代表,他便特意地了解很多法律上的專業
Ⅲ 求作文.走訪一位高校大學生或成功校友。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訪談過程及內容。
我是一個叫晶晶的女孩,前幾天,我晚自習回家,被一輛大卡車撞死了司機將我的屍體拋入了路徑邊的小河裡,然後逃走了,你看見了這條消息後 ,請將她發給4個論壇,如果沒有發,你的媽媽會在1個月後被車撞死,你的爸爸會得絕症,如果你照著上面做了,在5天後,你喜歡的人也會喜歡你,對不起大家不無意中看評論看 到了 這個嚇死我了。不管是真是假我都害怕!所以只能亂發了`!對不起啊`!我真不想害人的
Ⅳ 校友訪談 校友訪談
訪談錄,顧名思義就是對訪問談話的記錄。它是一種常見的新聞文體,在當今的各種新聞媒介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如香港鳳凰衛視的王牌欄目之一——「楊瀾工作室」,本質上就是訪談錄的一種,其文字結集出版,名之曰《我問故我在》。而國內所有高品位的報紙,也都有這種文體。下邊就以我校高一(2)班吳芸芸同學發表在《碧桂學子報》總第七期第八版的《林文韜同學訪談錄》為例,談一談訪談錄寫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訪談錄通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訪問對象、訪談內容、時間背景等的介紹;第二部分是訪者與談者的對話。前者相當於小序,後者則是全文的主體。如《林文韜同學訪談錄》一文,開端先介紹了訪問對象林文韜,然後點出采訪的時間(中考前夕)和訪談內容(對高中生活的感受等),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作者向林提出四個問題,林分別作答,構成了本文的主體。最後一次問答則是訪談結束時的禮節性語言。至此,一篇完整的訪談錄就成型了。
以上介紹了訪談錄的基本結構格式。寫好訪談錄的關鍵是什麼呢?
如果說寫詩「功夫在詩外」的話,那麼,寫訪談錄,成敗的關鍵也在「寫」外——那就是「訪問」。而成功的訪問,首先要有一個中心話題,它是和讀者關心的焦點問題、文章的中心思想、寫作目的等分不開的。仍以《林》文為例,其中心話題是「對高中生活的感受」。之所以以此為中心話題,是因為很多同學及家長對高中生活非常關心又缺乏了解,而本文的寫作目的正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因此四次問答都圍繞這一中心展開,這樣就抓住了關鍵,重點突出,訪談不枝不蔓,記錄成文自然就緊湊嚴整。
其次,提出的問題要按一定的次序展開,或時間,或空間,或邏輯(由主到次、由此及彼等)等,這樣才利於訪問的順利進行,形成文字也才能脈絡清晰,條理分明。切忌東拉西扯,亂問一氣。《林》文就主要是以時間先後為序展開提問的。
再次,提的問題要內容具體,讓訪問對象有話可說,切忌空泛。更不要提假大空的問題,否則被訪者要麼不願配合,要麼胡亂應付,都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形諸文字,讀者也會望而生厭。
另外,還可以在每次提問新的話題前,適當的接過對方的話,延說幾句,然後再轉換到新的問題上,這樣可以緩和采訪現場的氣氛,使文章過度自然,前後連貫。如《林》文的第四問,作者就先接著林談的游戲機大賽的話題延說一句:「對,我也現場觀看了比賽,對了,你還是參賽選手之一呢!」一句話拉近了采訪者和受訪者之間的距離,然後話題一轉,過渡到下一個問題。
總之,訪談錄的寫作難度並不大,關鍵是要做好寫前的訪問。願同學們,尤其是小記者同學們能利用好這個工具,將身邊有價值的信息記錄下來,及時向家長,向社會作出報道。
Ⅳ 求以日記采訪一位成功校友的成長足跡,生活習慣,學習方式等內容
作業還是自己做好,,不是嗎?如果你真的在網上找到了,比如老師問你,你會對答如流嗎?談及你自己的理想,想法,你說得出來嗎?可能你會不高興,,但我說的 是正確的!!
Ⅵ 拜訪校友並撰寫一篇訪問的文章。包括校友取得的成就和自己的感受。這個這么寫
我們澄江中心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在這一百多年裡,我們學校桃李滿園,人才輩出,有著名的文學家劉半農,有民族音樂家劉天華,有繼承劉天華事業的劉北茂……今天,我就采訪了一位校友,他是我同學朱毅力的舅舅。
再去他家的路上,我懷里像揣了一隻小兔子似的,心「咚咚」直跳,畢竟我從未采訪過別人,一點采訪經驗也沒有呀!
到了他家,他熱情地接待了我,並且十分歡迎我去采訪。在後來的談話中,我那一顆激動的心也慢慢平靜了下來。
首先,我詢問了他的姓名、工作單位和聯系方式,並且還了解到他是於1984年9月1日進入我校讀書的。當然,我不能就此停手,於是,我又問起了他的愛好,經過一番思索後,他在采訪表上填上了聽歌與看書,並告訴我,在課余時間,他經常會找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來讀,有時覺得累了,也會聽聽音樂,放鬆一下。聽了他的話之後,我深有感觸 :怪不得他現在能當工程師呢,原來都是靠他幼時的努力得來的呀。
這次采訪任務我就要圓滿完成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我本想請他講一個當時學校里發生的小故事,但也許是因為時間太長,許多事情他已經想不起來了,我只好抱著一絲遺憾離開。
臨走時,他還祝福我,希望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建設祖國獻出自己的一份力,成為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這次經歷,讓我學會了如何采訪一個人,更讓我明白了,只有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