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教興國的成果

科教興國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01 17:14:02

⑴ 科教興國從政治經濟文化取得成果的原因簡要分析

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也獲得較快發展,但科技、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脫節的問題始終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多,從科技和教育方面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體制上分割。管理體制條塊分割,科研單位、高校和社會經濟領域彼此隔離,企業未能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研與市場需求和生產需要缺乏緊密聯系,大量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時轉化。
二是力量上分散。有限的科技和教育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不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發展的要求。
三是機制上落後。科研機構和學校在內部用人制度、分配製度、獎懲制度等方面存在平均主義和論資排輩現象,科研人員和教職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不利於科技創新和培養創新人才。
四是觀念上滯後。科研工作重完成課題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輕市場需求和成果轉化;教育不適應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要求,存在為應付考試而學、為應付考試而教的「應試教育」傾向,影響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和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特別是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
五是投入不足。由於多種因素的制約,無論是對教育還是科技,其經費的投入尚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
總之,科技、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脫節,不僅制約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嚴重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我們把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中心環節。

⑵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2)科教興國的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⑶ 科教興國的中國特色

採取「有所趕,有所不趕」的有限戰略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過40多年的高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已在世界科技發展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在發展中國傢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實力明顯落後。
其一,中國科技人員總數1860萬人,排在世界前列,但每百萬人口中從事研究和開發的科學家、工程師不足500人,與印度、巴西等主要發展中國家相差無幾,而韓國、新加坡均在1000人以上,美、日、英、德均在2000人以上。
其二,科技投入低。1994年,中國研究與開發總經費為196億元,合22.53億美元,僅為美國的1607.5億美元的1/71,為日本的1/29,德國的1/16,法國的1/11,韓國的1/24;還低於中國台灣省(25.4億美元)和印度(23.27億美元)。
其三,中國發表的科技論文在國際上排在12位上下。每年僅有3萬多件專利問世,而發達國家則多達數10萬件。作為科研創新基礎的儀器設備已嚴重老化,實驗裝備水平停留在70、80年代水平。中科院有53個所沒有得到任何儀器更新的支持。以上情況表明,中國科技發展戰略,只能採用「有所趕,有所不趕」的有限戰略。不可能全面趕超,大多數領域採取跟蹤戰略。所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基礎性研究要按照「有所趕,有所不趕」的原則。瞄準國家目標和世界科學前沿,重點攻關,力爭在中國具有優勢領域中有重大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落後於發達國家,又滯後於國內經濟建設。如果,科學技術再沒有大的發展,則必然更加滯後於經濟建設,因而必將制約今後的經濟發展。因此,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把實現科技生產力的新解放和大發展作為戰略重點,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為突出這一戰略重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規定:「科技工作要把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作為首要任務。」「在當前一個時期,基礎性研究要把國家目標放在重要位置,把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動力作為中心任務,重點解決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創立新的技術和方法。」這就要求:
發展高技術要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把握世界高技術發展的趨勢,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掌握知識產權、實現產業化作為主要目標。大力推進企業科技進步,促進企業逐步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要把增強企業應用先進技術的活力,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大中型企業要普遍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 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新興科技體制。科技體制改革是一場解放科技生產力的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到本世紀末,中國要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科學技術自身發展規律的新型科技體制,形成富有活力的運行機制。
過去,中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科學技術長入經濟的過程脫離了市場,造成了科學技術與市場脫節,因而科學技術進步運行的速度較慢,成效不大。其原因在於,計劃經濟下靠權力下達計劃,企業的生產是幾十年一貫制,這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新技術的採用和新產品的開發,使科技人員的知識逐漸老化,企業創新的能力逐漸減弱。在科學技術領域,雖然能推出新技術,但企業卻難以吸收和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把企業全面推向市場,這樣調動了企業為在競爭中獲得勝利,就必須採用先進技術的積極性。同時,市場經濟又把政企分開,使科技開發機構和企業都成為獨立法人,他們可以直接結合。企業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唯一場所,這又使企業和科研機構存在一種相互吸引的結合關系。
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按市場規律來推進研究與開發,並為市場需要服務,使科技體製成為經濟體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同時,這種改革必須符合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規律,即發展的過程和動力機制。這樣,就能使市場經濟體制、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統一起來 建設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既是科教興國的基礎,又是一個目標。目中國科技人才面臨一些問題,正在嚴重製約著科技的發展。應當認真加以分析和解決。比如:基礎研究存在走下坡路的趨勢,孕育著基礎研究重大突破的環境正在受到嚴重沖擊。由於科研經費長期短缺,儀器設備更新速度慢,青年人才難以穩定等原因,近幾年來自然科學一、二等獎明顯減少,系統性的重大理論建樹,科學前沿上的突破已很少。1983—11989年,共頒一等獎13項,二等獎58項。而1990—1993年,共頒一等獎1項,二等獎28項。僅此一項的一等獎還是植物區系分類方面的工作,系屬長期積累的結果。1993年在國際發表科技論文,美國為40萬篇,中國僅2萬篇。
近些年來,科技事業、科技工作對傑出年輕人的吸引力繼續減弱,科技隊伍新鮮血液的補充越來越困難。中科院對43個單位抽樣調查表明,具有研究生學歷的人才流失率達38%,大學本科學歷流失率27%,有的單位年輕人的流失率高達80%。若不採取特殊措施,到本世紀之交,人才斷層將成為嚴重的現實。出現這種狀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科研工作的清苦,收入又低,難以使年輕人才穩定。職稱定崗、學位點固定不變沒有活力機制,也難以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人才政策還存在一個誤區:把希望寄託在海外留學人員大量回國上。結果是更多的人才競相出國,留學不歸。倒不如下決心改善自己培養的科研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因此,應當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科技人才政策。應當看到這是解放科技生產力的一個極為重要方面。 科技資金投入是科技進步的必要條件。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科技投入的總體強度還弱,研究與開發的投入指標,即R&D與GND的比例偏低,多年來徘徊在0.5~0.7%左右。1994年,中國的這個指標僅為0.5%,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而且在發展中國家也僅處於中下水平。造成這種局面原因很多。其一,政府財政支持不足;其二,未形成全社會多元化的投資體系;其三,科技投入政策與機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因而,利用市場機制吸收各類資金的能力相當薄弱;其四,科技資金投入中,各種矛盾沖突、責任不明確。如風險承擔、技術作價等問題。沒有形成有活力的機制 。
長期以來,企業未形成為科技投入的主力。產業界自身很少有研究和開發機構,使產業界在中國科技投入中所佔份額至今仍不到30%。而在發達國家,產業界這一比例高達60~80%。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需要採取果斷措施。關鍵是,根據國情建立全社會多元化、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這個體系由有效政策的吸引,有充滿活力的運行機製作保證,真正實現既有政府投入,也有企業投入;有撥款,也有貸款;有資金直接投入,也有政策的間接投入;有國內資金,也有海外投入。通過各方面努力,形成強大的合力。

⑷ 科教興國戰略的貫徹所取得的成就

九年義務教育,國家助學基金,希望工程,三免一補政策

⑸ 需要3至5個關於科教興國的實例

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推動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黨和國家首先採取措施解決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的問題。第一,從組織領導入手,成立了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加強對科技、教育的領導及其同經濟發展的協調。截至2003年底,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召開了14次會議,作出了一系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決策。第二,進一步明確工作思路。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先後作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相繼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全國技術創新大會,明確科技工作的重點是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第三,努力從體制、機制、政策以及思想觀念等各個方面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通過全面深化科技、教育體制改革,加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於產學研結合的新型科技和教育體制。第四,加大對科技、教育事業的投入,努力建立一個能夠調動全社會力量支持科技教育發展的機制。第五,在繼續實施科技攻關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的同時,啟動了973計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一系列國家級科技教育計劃,直接推動科技教育的發展。

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新的跨越。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科學知識生產數量增長迅速。載人航天飛船、基因組研究等高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原始性創新成果相繼涌現,表明我國在當今若干科學前沿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某些重點和關鍵領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不斷增大。1991年到2001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總產值從3000億元左右增加到180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構成中所佔比例由10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5%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科技進步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我國教育事業不斷躍上新的台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基礎教育快速發展,2000年,在大部分地區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90年的6年左右提高到2001年的8年左右。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總體規模擴大、結構改善。高等教育蓬勃發展,順應了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2000年與20世紀70年代末期相比,我國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增加了3.4倍。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教育的發展還為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的知識貢獻。高等學校科研實力增強,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領域的生力軍。2002年高等學校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占項目總數的77%以上,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占項目總數的60%以上。教育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總量提高和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性因素。

⑹ 實施科教興國以來我國取得哪些科技成就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刻分析世界科技革命發展進程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自1995年作出這一決策以來,黨和國家為推進這一戰略的實施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績。 教育發展取得顯著成績。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了本世紀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順利推進,到1997年底,已經有1882個縣、6個省市實現了「兩基」目標,覆蓋了全國65%的人口地區,全國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6%。對教育結構進行了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職業學校學生占高中階段學生的比例由改革開放初期的5%提高到現在的50%以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等教育結構單一的狀況。高等教育也得到長足發展,規模穩步擴大,改革全面展開。國家大力倡導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經過多年努力,教師待遇得到提高,特別是通過實施「廣廈工程」,教師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同時努力解決民辦教師問題,通過考核將符合條件的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穩定了教師隊伍。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國教育中存在的「應試教育」傾向,既不利於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大學習和宣傳力度,促使社會各界進一步增強搞好素質教育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努力形成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局面;加快教材、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推進現代教育技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並採取堅決措施,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強化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取消小學升初中的考試,在高考的內容和方法上逐步體現綜合素質的導向,並實行春、秋兩季招生試點,較大規模地擴大高中階段和高校的招生數量,構建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立交橋」,逐步改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緩解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瓶頸制約。努力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這是關系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重要任務。我們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堅持「兩基」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繼續實施國家資助「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加強了對各地「兩基」工作的督促檢查。截止1999年底,實現「兩基」的縣(市、區)累計達到2428 個,人口覆蓋率達到80%;青壯年文盲率已降至5.5%以下。預計到今年底,可如期實現《綱要》提出的「兩基」目標。 積極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多種形式發展高等教育。我國的高等教育要適應當今科技發展進程中多學科交叉滲透的趨勢和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要,就必須改變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行業部門辦學校、學科偏窄、學校規模偏小、力量分散的狀況,對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近年來,在多年改革試點的基礎上,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並」等多種方式,加快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1998年實施了對國務院9個撤並部門所屬165所高等學校管理體制的調整;1999年實施了對五個軍工總公司59 所高等學校管理體制的調整;今年又對49個部門所屬258所高等學校的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在整個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原國務院部委管理的400餘所高校多數改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為主管理,一些需由國家管理的學校由行業主管部門劃歸教育部管理;全國有612所高校合並組建為250所;各地廣泛開展合作辦學,加強學科建設,建立了一些高校園區,不少高校互相開放實驗室、互聘兼課教師、相互選課和承認學分,聯合組建統一的後勤服務實體,初步實現了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這項改革涉及面廣,而且由於校內行政管理機構的大量精簡,必然會觸及一大批幹部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方法上,採取了積極穩妥的步驟,通過反復醞釀,統一思想,經驗引路,逐步推進。改革的過程雖然歷經八年,但始終比較平穩。目前,按照《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目標,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這次改革,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對高層次人才的要求,有利於增強高校知識創新和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為21世紀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決定,全國各類高等學校實際招生280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約160萬人,增長47.4%,高考錄取率達到49%,比1998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0.5%,比1998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超過200萬人,比去年增長25%以上。隨著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高校擴大招生,學校後勤設施嚴重不足,「學校辦社會」問題已經成為高校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不失時機地進行了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去年,在總結上海等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國務院決定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目標。其中在學生公寓建設上,提出了「421工程」,即通過運用市場機制,利用社會力量進行建設和管理,達到大學本科生4人一間、碩士生2人一間、博士生1人一間的標准,基本解決學生宿舍過於擁擠的局面;學校食堂、購物等條件也將得到改善。目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高校都已行動起來,形成了政府統一規劃指導、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一個為高等教育服務的產業正在迅速興起。 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我們是「窮國辦大教育」,讓人人都上大學既不可能也不需要。現代化建設需要多方面的掌握各種技能的人才。所以,我們一方面加大各級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統籌力度,深化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和適應性。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目前全國已有高等職業學校162所,原有部分專科學校也正在向高等職業教育方向發展,還有部分普通高校舉辦了高等職業教育。與此同時,使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學生也可以考人普通高校繼續深造,這座「立交橋」的出現不僅拓寬了人才成長的渠道,而且有利於促進職業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社會力量辦學正在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組成部分。截至去年底,已有社會力量舉辦的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3500餘所;具有頒發學歷文憑資格的高等學校37所,其他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1000餘所,1999年共計招生95萬人。在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的同時,採取措施,加強了對民辦學校的管理。進一步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教師承擔著發展教育的直接責任。為使廣大教師安居樂業,我們結合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教師住房建設步伐。據教育部門統計,近兩年全國用於教師住房建設的資金加上前幾年的投入達千億元,到今年底預計共建成教師住房1.4億平方米。按照不把高校筒子樓帶人21世紀的要求,1998和1999 兩年中央專項投入加上學校及主管部門配套資金共計40.5億元,對中央部委屬高校1800多棟筒子樓進行改造,約有6萬多戶高校青年教師遷入新居。目前,中央部委屬高校筒子樓改造已經完成,地方高校筒子樓改造任務也將在年底結束。各地普遍反映,這是教師住房條件改善最快的時期。在城市和經濟發展較好的鄉鎮,教師收入也有了較大增長,教師已逐步成為令人尊重而羨慕的職業。

⑺ 高分!!!「科教興國」成果 50字 在線等

我國從1991-2001 增加了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達60%以上
2001這些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
技工貿總收入11900多億元
產值10100多億元
實現利稅1200多億元
出口創匯200多億美元
分別是1991的100倍左右。
已經成為帶動國家和當地經濟的龍頭。為國民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

具體網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OodtqG3ox0/

⑻ 我國建國以來在科教有何成就

一、建立科研機構。1949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門、高等院校和地方組成的科學研究體系。二、制定科技發展規劃。1956年1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同年,中共中央召開全國知識分子大會,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隨後,制定實施了中國科技發展的遠景規劃(即《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和「十年規劃」(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兩個規劃的實現,使我國科學技術有了較全面的發展,為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第二個階段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遭受嚴重破壞,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一階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顆導彈和氫彈爆炸成功,南京長江大橋落成,「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雜交水稻育成等。第三個階段是1978年「文革」以後,我國的科技事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1978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這一階段,我國科技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1.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制定了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鄧小平肯定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他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得到重視,知識分子政策得以落實,我國科技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2.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講話:「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個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制。雙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以此為指導,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展開。3.1995年,黨和政府提出「科教興國」戰略,進一步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科技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也推動科技事業進入了一個日新月異的新階段。

第二目「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第一,黨和政府作出發展「兩彈一星」戰略決策的時代背景。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敵視中國,想要扼殺新生的人民政權;60年代中蘇關系也急劇惡化;美蘇兩個大國的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中國面對非常惡劣的國際環境,為了沖破美蘇兩大國對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壟斷,積極發展高新科技,以鞏固國防,維護中國的安全,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第二,「兩彈一星」計劃的重大成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國和蘇聯的核壟斷;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導彈實驗成功,加強了國防力量;第一枚中國自行研製的火箭發射成功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教師應使學生深刻理解,我國在核科學的發展中,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為人類造福的一貫立場。第三,中國在「兩彈一星」之後,不斷向更高的科學高峰攀登,在核科學和空間技術上碩果累累,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第四,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和「神舟」5號飛天的巨大成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成為世界航天大國。
第三目「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屬於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科學,意義重大。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其影響和作用尤為重要,是我國高科技發展的代表。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200410/ca530602.htm

閱讀全文

與科教興國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