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荒漠化防治如何助力沿線國家
6月17日是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雷加強16日在蘭州表示,將匯集中國國內防沙治沙最新成果和智慧,篩選出若干適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術,推動中國防沙治沙成果走出國門,分享中國治沙經驗與智慧。
據雷加強介紹,該所申報的對發展中國家科技援助項目「非洲綠色長城建設適宜技術合作研究與示範」獲得中國官方批復立項,中國荒漠化防治的新技術將走進非洲。雷加強說,該項目要完成兩個「清單」。其一,是系統了解和診斷非洲荒漠化問題和技術需求;其二是收集中國荒漠化防治新技術、材料和產品,並進行技術環境適應性評估,列出中國能夠提供給當地的技術清單。該項目還將在非洲建立中國荒漠化治理技術展示區,構建適宜於非洲「綠色長城」技術應用模式。來源:中國新聞網
B. 中國綠化有那些成果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扎實推進。 通過在 全國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執法檢查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義務植樹運動向縱深發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內容、形式不斷創新。北京、重慶等地開展城鄉手拉手,一對一幫扶工程,通過義務植樹幫助農村群眾脫貧致富、改善生活環境。福建省結合義務植樹開展種植名貴樹木,建富裕新村活動,有效地激發了農村群眾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河南鄭州、河北張家口、四川成都、黑龍江哈爾濱等城市,通過義務植樹基地建設,不僅使城市周邊貧瘠的荒山和廢棄的荒地披上了綠裝,徹底改變了面貌,而且建成了多處城郊森林公園和生態休閑基地,給城市居民創造了森林遊憩、生態旅遊、回歸大自然的便利場所。一些省(區、市)為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捐植苗木、樹木,以實際行動參與北京綠色奧運建設。 據統計, 2007 年全國有 5.0 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 22.7 億株。 截至 2007 年底,有 109.8 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 515.4 億株。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加速了城鄉綠化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
國土生態體系建設與保護繼續加強 。集體林權制度 改革增強了林業發展的活力。 全國承包到戶的林地達到 6.6 億畝,占集體林業用地的 27.5% 。長江流域等防護林、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平原綠化等重點工程深入實施,成效明顯。 2007 年全國完成造林 7800 萬畝。截至目前,我國人工林已佔到世界人工林面積的近 1/3 ,年均增量佔世界的 53.2% ,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天然林保護、古樹名木保護、森林資源監管力度加大。濕地保護進一步推進,又新增國際濕地 6 處、國家濕地公園 9 處,濕地保護面積不斷擴大,約有 47% 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質量效益明顯提高,重點沙區綠洲面積進一步擴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新進展。新建自然保護區 26 處,新增面積 2707 萬畝,林業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 18.45 億畝,占國土面積的 12.8% 。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有了新的進展。全國人工種草累計保留面積達到 4.23 億畝,新增草原圍欄面積超過 1.0 億畝,禁牧休牧輪牧草原面積累計達到 13.48 億畝,草原植被得到了較好恢復。
部門綠化加 速發展。 各部門 ( 系統 ) 按照部門綠化分工負責制的要求,發揮各自的職能優勢,從各自的行業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造林綠化工作,有力推動了國土綠化事業快速發展。鐵路、交通、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協調解決綠色通道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扎實推進綠色通道建設。鐵路系統投入資金 10.6 億元,完成綠化里程 1.29 萬公里;交通系統投入資金 31 億元,完成公路綠化里程 9.45 萬公里;水利系統投入資金 6000 萬元,完成江河沿岸綠化 3.51 萬平方公里。全國綠色通道建設里程累計達到 140 萬公里。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搞好營區和軍事區綠化的同時,積極支援地方造林,在綠色通道、防沙治沙、流域治理等重點工程建設中,投入兵力 256 萬人次,綠化造林 265 萬畝。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建設生物質柴油原料示範基地 600 萬畝的合作協議, 2007 年已在雲南、四川等 7 省區建立基地 102 萬畝。共青團中央廣泛動員青少年,通過「 5 元錢捐植一棵樹、 200 元錢捐植一畝林」等方式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累計完成營造林 330 多萬畝,並使 3.5 億(人次)青少年接受了生態文明教育。全國婦聯動員廣大婦女參加義務植樹、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和小流域治理,新建「三八」綠色示範基地 28 個。中直機關和中央國家機關在北京昌平、海淀、平谷、懷柔、密雲等地的 200 個義務植樹基地進行補植補造和林木管護,基地綠化成果得到鞏固和發展,基地綠化覆蓋率已達到 90% 以上。
城市綠化步伐加快。 各地圍繞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目標,按照「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庭院花園化」的總體要求,普遍開展城市公園、街頭游園等方便市民休閑的公共綠地建設。廣泛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城市森林不斷增加,已有貴陽、沈陽、長沙、成都、包頭、許昌、臨安等 7 個城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同時,深入開展了「綠化美化小區,構建人與自然和諧新社區」的社區綠化活動,開展了全國綠化模範單位、花園式單位的建設和評比活動。許多城市還通過廣泛發動社會各界,積極開展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綠化建設和城市環境的不斷改善。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使城市綠地不斷擴大,綠化景觀不斷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顯著提高。一些城市達到了居民出門 500 米以內就能見到公園、綠地廣場或綠化小游園。據統計,全國 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 35.11% ,較上一年增長了 2.57 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 8.30 平方米,較上一年增加了 0.41 平方米。又有北京順義、 河北秦皇島、山西晉城、吉林長春、上海閔行、江蘇南京、浙江嘉興、安徽馬鞍山、福建廈門、江西景德鎮、山東日照、河南鄭州、廣西桂林、陝西寶雞等 14 個城市受到全國綠化委員會的表彰,躋身「全國綠化模範城市」行列。
新農村綠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河南等省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目標,按照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關於開展「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的通知》和「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行動電視電話啟動會議精神,大力組織開展農村造林綠化,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的改善,涌現出一批規劃設計科學、樹種配置合理、綠化檔次較高、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示範效果較好的「綠化示範村」,基本實現了「村外有林環繞、村內綠地成景、庭院花果飄香」的農村新氣象。北京、山西、廣東等省市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啟動實施了一批地方林業重點工程,加快了農村生態建設步伐。有 100 個縣、 990 個村和 9162 戶農戶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聯合授予「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綠色小康戶」的榮譽稱號。
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得到加強。 生態文化基礎建設進一步推進。新建國家級森林公園 26 處,首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 — 湄州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正式建立。北京、福建、重慶、河南等省市也相繼建立多處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大型系列自然專題片《森林之歌》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百名文藝家采風活動」啟動,生態文化產品不斷豐富,生態文化傳播力度明顯加大。在開展植樹節、濕地日、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愛鳥周等紀念活動的同時,各地還舉辦了有關林業、花卉博覽會等活動,傳播生態文明。
林產品供給能力日益增強。 全年林業總產值預計達到 1.17 萬億元,同比增長 9.85% 。全國生產木材 6974 萬立方米、人造板 7365 萬立方米,各類經濟林產品產量突破 1 億噸,林產品國際貿易總額達到 570 億美元。以林木種植、經濟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運、木竹加工、人造板製造、林產化工、林機製造、木漿造紙、森林旅遊等為主的林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各地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涌現出一批林業經濟強縣,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就業。
我國的國土綠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由於全球森林植被總量逐年減少和溫室氣體過量排放,全球生態環境惡化仍在繼續,對我國生態也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2007 年表現十分突出。 2007 年我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局部地區雨情、汛情、旱情、災情超歷史紀錄,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 2300 億元。
2008 年是北京奧運會舉辦年,也是全面實施「十一五」計劃的關鍵一年。今年的國土綠化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到 2010 年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目標,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方針,以低溫雨雪冰凍災區的植被恢復為重點,全面實施《特大雨雪冰凍災害後林業生產重建規劃方案》等各項措施,以推進部門綠化和單位綠化為重點,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要認真落實義務植樹屬地管理制度,積極引導城鄉群眾通過綠地、林地養護形式履行法定植樹義務。要大力統籌城鄉、區域生態建設,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區域綠化一體化,促進全國造林綠化事業協調、快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提高,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做出新貢獻。
備註: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C. 中國首個要消失的沙漠,毛烏素沙漠即將從地圖上徹底消失,這意味著什麼
毛烏素沙漠這個地方可能大家並不是很熟悉,但是說到黃河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黃河因夾帶了大量的泥沙,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而黃河的這些泥沙有三分之一是由毛烏素沙漠貢獻而來,不過這個毛烏素沙漠將要從地圖上消失,這也是我國第一個由人肉消滅的沙漠。
防沙治沙到底有多難?
防沙治沙是非常艱難的,世界上從來沒有人嘗試過,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取得效果?這些地方沒有足夠的水資源,植被被破壞,種下去的植物很難生存下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都是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才換取而來的。不過再怎麼困難,毛烏素沙漠的成功,給了我們信心,也讓我們有更多的動力繼續保護環境。
D. 中國應對荒漠化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此外,中國的科研人員還為利比亞海岸公路和沙漠公路風沙災害防治項目承擔了工程設計工作,為利比亞培訓了20名技術人員;完成了「土庫曼阿姆河右岸天然氣項目綠化工程」方案設計;為哈薩克阿斯塔納生態屏障建設和茅利塔尼亞首都圈防護工程做了物種篩選。
幫助中亞國家生態重建,用科技幫助絲綢之路經濟帶重現綠色生機的希望。未來中國還將與更多非洲、中亞國家開展荒漠化防治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4)中國防沙治沙成果擴展閱讀:
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包括乾旱(基本條件)、地表鬆散物質(物質基礎)、大風吹揚(動力),沒有植被(保護)等。
以風力作用下的荒漠化過程為例,包括發生、發展和形成3個階段:
①發生階段。僅存在發生荒漠化的條件,如氣候乾燥、地表植被開始被破壞等,即潛在荒漠化。
②發展階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壞,出現風蝕、粗化、斑點狀流沙和低矮灌叢沙堆。隨風沙活動加劇,進一步出現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包括發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以下)和強烈發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20~50%)。
③形成階段。地表廣泛分布流動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其面積占土地面積50%以上,為嚴重荒漠化。
E. 中國因為在防治荒漠化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榮獲2017年的什麼獎啊在線等
中國因為在防治荒漠化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榮獲2017年的「未來政策獎」銀獎。世界未來委員會是一個致力於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可持續發展政策以保護人類未來利益的國際性非營利機構。「未來政策獎」被譽為「政策界的奧斯卡獎」,是全球唯一一個以政策而不是人為獎勵對象的國際獎項。
2017年「未來政策獎」將焦點放在迫在眉睫的環境挑戰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上,獎項的獲得者都是來自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中國用實際行動向全球其他國家展示了對於環境治理的堅定信念和巨大決心。
(5)中國防沙治沙成果擴展閱讀
一、2017年8月22日,世界未來委員會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公布了2017年「未來政策獎」,以表彰世界上最佳的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政策。中國因為在防治荒漠化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榮獲2017年「未來政策獎」銀獎,頒獎儀式將於2017年9月在中國鄂爾多斯召開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期間舉行。
二、為防治荒漠化,中國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推行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
三、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對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進行嚴格保護和集中治理。通過實施重點工程,開展大規模治理,實現了荒漠化擴展態勢整體遏制、荒漠化面積持續縮減、荒漠生態功能增強。
F. 中國或國際上有什麼防沙治沙的基金(解決問題後獻上100分)謝謝。。。
中國還有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
2008年6月17日,是第十四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河北辦事處駐保定工作處在保定學院多功能報告廳舉辦了首次「為治理荒漠化獻愛心」活動。
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副秘書長彭興成、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河北辦事處副主任巫友平參加本次活動並致辭,省領導、保定市市長於群出席了本次活動並作重要講話。參加本次活動的有中國美協10位著名畫家、百名知名畫家。活動共展出作品百多部,並且有著名畫家現場作畫。
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是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登機設立的社團法人組織,是全國公益性事業單位,其宗旨是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致力於中國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恢復和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全球生態平衡作出貢獻。基金會為海內外關心中國生態環境、支持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政府、社團、機構、企業和個人搭建一個平台,募集資金用於資助和獎勵對中國治理荒漠化事業作出貢獻的機構、組織和個人,推動中國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及科學研究,開展宣傳教育、人才培訓、學術交流等各項涉及治理荒漠化的活動。
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河北辦事處是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代表機構,主要負責基金會相關事務的執行與實施;宣傳河北土地荒漠化的嚴峻形勢,以引起公眾的了解、關心和對治理荒漠化的支持;廣泛募集資金用於河北荒漠化土地的治理;考察河北省荒漠化土地的狀況,提出治理項目及措施;加強與當地政府部門聯絡,取得政府支持。
河北省具有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分布不均、地域特徵明顯以及土地荒漠化、沙化程度相對較輕的特點。同時作為首都北京生態保護屏障的張家口、承德沙化防治區是河北省沙化土地面積最大,治理難度最大,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目前,河北共有沙化土地3605萬畝,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2.8%,列全國第六位。最近的沙區距北京不足100公里,防沙治沙直接關系著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關系著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同時,在全省43.5萬貧困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在生態環境脆弱的沙區,有效開展防沙治沙工作,不僅有利於全省生態環境的改善,而且有利於沙區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脫貧致富。
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河北辦事處舉辦本次活動的主題是「為治理荒漠化獻愛心」。目的是通過此次活動宣傳河北土地荒漠化的嚴峻形勢,以引起大家對荒漠化的了解、關心和對治理荒漠化的支持。倡導城鄉廣大居民應從我做起,以不同形式踴躍參與荒漠化治理,哪怕多植一棵樹,多種一棵草,少浪費點滴資源。在當今社會中,成功的企業家、藝術家都應當是熱衷於社會公益的事業家,他們肩負著更多的社會道義和責任。大家為治理荒漠化這樣一項社會公益事業的付出,就是自覺履行社會道義責任的體現。
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副秘書長彭興成說:「正是因為眾志成城,我們堅信:青山銘記,流水傳情,在治理荒漠化的道路上,我們必將為中國治理荒漠化事業奏響一篇華彩樂章!」
「為治理荒漠化獻愛心」活動的成功舉辦對我省治理荒漠化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最後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河北辦事處倡導全民參與,共建和諧、優美的河北!
「防沙治沙專項基金」設立
本報北京11月22日訊 記者彭俊報道:我國第一個「防沙治沙專項基金」日前在中國綠化基金會設立。首期捐款由中國煙草總公司捐贈,數額為100萬元人民幣。
在我國眾多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土地沙化問題十分突出: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已達174.31萬平方公里,1300萬公頃農田和1億公頃草場正遭受著風沙的侵害,沙區鐵路有42%受到風沙威脅,60%以上的貧困縣集中在風沙地區。更令人擔憂的是,沙化土地面積還在以平均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
因此在我國的生態建設中,防沙治沙顯得尤為迫切,在林業的六大重點工程中,涉及防沙治沙工程的就有「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近年來,國家對防沙治沙的投入已大規模增加,但相對我國廣大的沙區面積和治理難度,資金投入仍是影響治理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需要發動社會力量,廣泛籌集資金。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祝列克在基金成立儀式上說,「防沙治沙專項基金」的設立,為企業界關注生態建設事業起了示範作用。他希望社會各界能更多地關注和支持防沙治沙事業,使「專項基金」能為祖國的防沙治沙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
這項「防沙治沙專項基金」的主要使用范圍是:支持為防沙治沙事業提供信息、咨詢等有益活動;支持防沙治沙科技成果的推廣;支持防沙治沙先進模範的表彰活動;支持為防沙治沙籌集資金而開展的社會公益活動。
《人民日報》 (2002年11月23日第五版)
G. 中國為國際防沙治沙工作做出了哪些貢獻
中國為國際防沙做個不少工作,綠化,栽樹,挖水槽,還在不斷的改進新方法,記需防沙。
H. 中國一直在努力防沙治沙,為何沙漠面積還是沒減少
治理沙漠是一項比較浩瀚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因此我國在治理沙漠這一塊一直都沒有做出非常出色的成績。
1、植樹造林的工程沒有安排到位,基層官員有私心。每年我國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來治理沙漠,但是往往有那些鑽法律漏洞的人存在,他們選擇中飽私囊,使我國的政策以及資金落實不到應該用到的地方。所以說這也就是我國多年以來治沙口號喊得非常響,但是卻沒有落到實處的主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沙漠治理是一件非常浩瀚的工程,在這個艱難的道路中,我們要不忘初心,堅定不移的將沙漠治理成功。就像蘭考的焦裕祿一樣,不畏艱辛團結一致,使沙漠變成綠洲,為中國帶來更多的青山綠水。
I. 中國怎樣防沙治沙
防沙治沙是一個很長期的問題,不是說依靠政府,或者依靠一些社會團體的力量就可以解決的。
治理殺害以下幾個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1.治沙首先需要有水,這是治理殺害中最大的一項投資,必須國家出資才可以進行下去。
2.治沙的根本需要植樹種草,這一項投資也是很龐大的,同樣需要國家與社會團體共同來執行。
3.治理殺害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植樹種草的辦法,通過包圍的方式來進行,一般在沙漠的邊緣地帶開始,種植防沙林,時間久了,會有明顯效果,然後繼續向沙漠中心地帶治理
4.治沙需要統一思想,統一的不僅僅是執政者的思想,畢竟數木擺在那裡,需要防止盜竊行為,所以這一點上,對防沙區的人民的思想覺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5.治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別說三年五年,就是十年二十年,也未必能看到實際的進展,這就需要我們的地方領導改變自己的政績觀,一任接一任,持之以恆的把這個事情做下去,不能因為沒有效果,就不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