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岳湘安的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來,在相關領域內,主持和完成國家「973」前期研究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9項、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課題10餘項。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均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已有3項科研成果和研發的新技術在油田應用,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目前,在氣驅(CO2驅、N2泡沫、空氣驅)、低(特低)滲透油藏提高採收率、油藏深部調驅、化學驅、微尺度流動及滲流機理等方面,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課題1項、國家「973」項目中課題1項、其他重大課題5項。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出版專著3部、教材3部,主編的教材《提高石油採收率基礎》獲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獲2004-2009中國石油高等教育優秀教材獎(2009年);截至2010年7月,在《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科學通報》、《力學學報》、《石油學報》、《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學通報》、《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SCI收錄15篇、EI收錄38篇、ISTP收錄6篇。
最近5年來,在氣驅(CO2驅、N2泡沫、空氣驅)、低(特低)滲透油藏提高採收率、油藏深部調驅、化學驅、微尺度流動及滲流機理等方面的重要學術技術工作:
● 2006年4月25~27日,作為執行主席之一,主持了以「溫室氣體地下封存及其在提高石油採收率中的資源化利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276次學術討論會。
● 作為課題長組織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復雜油氣田地質與提高採收率技術」中課題「油田開采後期提高採收率新技術」(課題編號:2009ZX05009-004)
●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溫室氣體提高石油採收率的資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中的課題五「CO2驅替過程中多相多組分非線性滲流機理和規律」。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二氧化碳氣驅提高採收率試驗研究」中的子課題「低滲油藏CO2驅深部封竄技術研究」(大慶油田外圍低滲透油藏——扶楊油層CO2驅提高採收率)。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並完成了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前期研究專項「低滲透油藏提高採收率基礎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002CCA00700)」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並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三級專題「低滲非均質砂岩油藏深部封堵與改造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03BA613A-07-05)」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並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聚合物溶液微尺度流動探索研究(項目批准號:50574060)」。
●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化學驅和微生物驅提高石油採收率的基礎研究」中課題「新型驅油體系驅油機理研究」
● 承擔並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低(超低)滲油藏提高採收率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範」中「低(超低)滲透油藏氣驅竄流抑制技術研究」。
出版專著3部、教材3部,主編的教材《提高石油採收率基礎》獲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獲2004-2009中國石油高等教育優秀教材獎(2009年);指導的博士生獲校優秀博士論文1篇,指導的碩士研究生獲校優秀碩士論文1篇;截至2010年7月,在《科學通報》、《石油學報》、《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學通報》、《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SCI收錄12篇、EI收錄36篇、ISTP收錄6篇。
近三年代表性論文
論文名稱發表時間刊物名稱
潤濕性對模擬原油微尺度流動及滲流的影響 2010.3石油學報
Physical simulation of fluid flow and proction performance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2009.12Petroleum Science
Effect of stress sensitivity 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CO2 flooding for fracture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2009.9Petroleum Science
Influnce of wettability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through microtubes and cores
2009.7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Effect of time lag and stress loading rate o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
2009.7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bility and water control of nitrogen foam in bulk phase and porous media
2009.6Petroleum Science
氮氣泡沫體系穩定性的影響因素研究2009.1石油學報
污泥與鹽酸在多孔介質中的反應及分布規律2008.9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
驅油劑界面特性和流變性對石油採收率的綜合影響2008.8應用化學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 dioxide in microtubles and porous media2008.6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文13西塊油藏岩石形變對採收率的影響研究2008.6岩土力學
微管中的酸化反應:沉澱及界面效應2008.4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Micro-mechanisms of resial oil mobilization by viscoelastic fluids
2008.2Petroleum Scienc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deionized water in microtubes
2007.3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粘彈性和冪律型驅油劑的等效滲透率2007.1石油學報
㈡ 科技部通報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處理情況,論文造假會有什麼懲罰
科技部通報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處理情況,論文造假是屬於一種詐騙行為,需要分具體情況而分析。
在最近網路反映了很多大學裡面的院士和教授論文造假事件,但是通過科技部的調查發現,這一些網路上舉報的論文造假人員不存在造假行為,只是論文裡面存在很多圖片,誤用反映了實驗室管理不嚴謹。而很多人們想了解到的是論文造假會有什麼處罰嗎?論文造假是屬於一種詐騙行為,根據造假人員的具體情況,會有具體的處罰。首先,第1種就是涉事人員還沒有獲得學位而進行的論文造假,則對造假人員取消學位申請的資格。第2種就是已經有了學位的造假人員,對造假人員的學位資格進行取消,並且三年之內不可以通過任何的學位申請。第3種就是在讀學生被發現,論文造假的話,就會被開除學籍以及取消和撤銷申請資格。
三、論文造假千萬不要做。
如果被發現論文造假的話,那在教育行業方面基本上是屬於廢的了。而且這種行為還會被錄入檔案,特別是對於在校的學生來說,千萬不要這樣子做。錄入檔案的話,去一些國家單位面試的話,基本上就是被人當做污點,是非常難處理的。論文還是要自己專門的去做。
㈢ 科技成果評價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和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建立健全科學技術評價制度,規范科學技術評價活動,正確引導科學技術工作健康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關於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科學技術評價是科學技術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國家科學技術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科學技術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科學技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第三條 本辦法所指科學技術評價是指受託方根據委託方明確的目的,按照規定的原則、程序和標准,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科學技術活動以及與科學技術活動相關的事項所進行的論證、評審、評議、評估、驗收等活動。
本辦法適用於對中央或地方財政資金資助的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機構、人員、成果的科學技術評價。
第四條 科學技術評價工作應當遵循「目標導向、分類實施、客觀公正、注重實效」的要求,必須有利於鼓勵原始性創新,有利於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有利於發現和培育優秀人才,有利於營造寬松的創新環境,有利於防止和懲治學術不端行為。
第五條 科學技術評價工作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保證評價活動依據客觀事實作出科學的評價。
第六條 科學技術部是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宏觀管理、統籌協調和監督檢查。國務院其他相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范圍,負責有關的科學技術評價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地區科學技術評價活動的指導、管理和監督工作。
第二章 基本程序和要求
第七條 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行為主體包括評價委託方、受託方及被評價方。委託方是指提出評價需求的一方,主要是各級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或其他負有管理科學技術活動職責的機構等;受託方是指受委託方委託,組織實施或實施評價活動的一方,主要包括專業的評價機構、評價專家委員會或評價專家組等;被評價方是指申請、承擔或參與委託方所組織實施的科學技術活動的機構、組織或個人。
第八條 科學技術評價工作一般應由委託方委託專業評價機構、評價專家委員會或評價專家組作為受託方進行。
第九條 委託方應對受託方的科學技術評價工作提出明確的規范性要求,並與受託方簽訂書面合同或任務書。合同的主要條款應當包括:
(一)評價對象與內容;
(二)評價目標;
(三)評價方法、標准與具體程序;
(四)評價報告的要求;
(五)評價費用及支付;
(六)相關信息和資料的保密;
(七)其他必要內容。
評價費用應由委託方支出,不得由被評價方支出。根據需要或合同約定,評價合同中的評價目標、方法、標准、程序等有關內容應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第十條 受託方接受委託後,應當根據合同約定製定評價工作方案,在取得委託方認可後,獨立開展評價工作,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涉。
第十一條 受託方應根據評價對象、內容及評價目標,遴選符合要求的評價專家進行評價活動。根據工作需要,委託方也可以直接遴選、組建評價專家委員會或專家組作為受託方,由受託方獨立進行評價活動。
第十二條 受託方可以採取實地考察、專家咨詢、信息查詢、社會調查等方式,收集評價所需的信息資料,在定性與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和綜合評價,形成評價報告,按時提交給委託方並由委託方歸檔保存。
第十三條 評價報告一般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評價機構、評價專家委員會、評價專家的名稱或名單;
(二)委託方名稱;
(三)評價目的、對象及內容;
(四)評價原則、方法及標准;
(五)評價程序;
(六)評價結果;
(七)合同約定或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評價過程中收集的與評價有關的信息資料以及其他需要附錄的信息資料可以作為附件。
第十四條 評價結果由評價專家委員會或評價專家組以會議或通訊方式評議產生。對重大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成果及重要機構、人員等的評價以及合同有特別約定的,應當採取記名投票表決方式產生。
評價專家有不同評價意見的,應當如實記載,並予以保密。
第十五條 根據需要,在保證不被侵權、不泄密和保障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委託方可以採取適當的方式在一定范圍內公示、公開有關評價結果,必要時,也可以將評價結果告知被評價方或其所在單位。
被評價方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對評價結果有異議的,可以根據本辦法的規定提出申訴。
第十六條 評價結果是委託方進行科學技術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可作為對被評價方的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給予資助、連續資助或終止資助的依據。依據評價結果所做的決策行為,其責任由決策行為方承擔。
被評價方要根據正反兩方面的評價結果和建議,及時調整、改進自身的科學技術活動。
第三章 評價專家遴選
第十七條 建立健全評價專家資格審查制度。評價專家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敏銳的洞察力和較強的判斷能力,熟悉被評價內容及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發展狀況。
(二)具有良好的資信和科學道德,認真嚴謹,秉公辦事,客觀公正,熱心科學技術事業,敢於承擔責任。
第十八條 建立健全評價專家庫。評價專家庫應包括來自研究與發展機構、大學、企業等單位的科學技術專家、經濟學家和管理專家等,並應當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時更新。
各級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建立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的評價專家庫共享機制。
第十九條 遴選評價專家應當遵守下列原則:
(一)隨機原則。參與具體評價活動的評價專家一般應從評價專家庫中依據要求和條件隨機遴選,必要時,可以遴選一定比例的管理專家、經濟學家、企業家及用戶代表參加。遴選組成的專家委員會或專家組應體現不同學科、不同專業技術、不同學術觀點、不同單位和不同地區的代表性,並應當有一定比例的在一線從事實際研究與發展工作的專家參加。
(二)迴避原則。與被評價方有利益關系或可能影響公正性的其他關系的評價專家不能參與評價。已遴選出的,應主動申明並迴避。被評價方可以按規定提出一定數量建議迴避的評價專家,並說明理由。
委託方或受託方根據需要可以在評價前或評價後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評價專家名單,以增強評價專家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接受社會監督。
(三)更換原則。委託方或受託方組建的常設評價專家委員會或專家組應定期換屆,其成員連選連任一般不得超過兩屆,並應當保持一定的更換比例。
第二十條 評價專家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要求,恪守職業道德,堅持獨立、客觀、公正和科學的原則,並自覺接受有關方面的監督。
第二十一條 在保障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對於無保密要求的重大科學技術計劃的制定,優先資助領域的遴選,重大項目與重要「非共識」項目、重要研究與發展機構和人員等的評價,應邀請一定比例的境外專家參與。
第四章 科學技術計劃評價
第二十二條 科學技術計劃評價應以滿足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需求為導向,以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重大的科學技術問題以及科學技術前沿重大問題的突破和解決為評價重點。
第二十三條 科學技術計劃評價主要是針對國家或地方重大科學技術計劃(含「工程」和「專項」)的設立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為改進科學技術計劃的決策與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提供依據。
第二十四條 科學技術計劃評價包括前期評價、中期評估和績效評價。
(一)前期評價主要是對擬設立的科學技術計劃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定位、目標、任務、投入、組織管理等進行評價,為戰略決策、計劃設計和組織實施提供依據。
(二)中期評估主要是對科學技術計劃執行中的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評價,為科學技術計劃的後續安排和調整提供依據。
(三)績效評價主要是對科學技術計劃目標的實現程度、完成效果與影響、經費投入的效益、組織管理的有效性等進行評價,為科學技術計劃的滾動實施、調整或終止提供依據。
第二十五條 科學技術計劃評價一般應選擇獨立的專業評價機構或評價專家委員會作為受託方。受託方應根據不同類型的科學技術計劃,遴選科學技術、經濟、管理等相關領域的高水平專家參與評價工作。
第二十六條 重大科學技術計劃績效評價周期依據其實施期確定,對於實施期較長的科學技術計劃一般每五年左右進行一次。
第五章 科學技術項目評價
第二十七條 科學技術項目評價實行分類評價。根據各類科學技術項目的不同特點,選擇確定合理的評價程序、評價標准和方法,注重評價實效。
對重大科學技術項目實行全程評價,包括立項評審、中期評估和結題驗收,並可根據需要在項目結題後2至5年內進行後期績效評價。一般性科學技術項目評價應側重立項評審和結題驗收,實行年度進展報告制度。
第二十八條 戰略性基礎研究項目評價應以解決經濟、社會、國家安全以及科學自身發展中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為導向,突出國家目標與科學發展目標的有機結合,以科學前沿的原始性創新和集成性創新、對國家重大需求的潛在貢獻以及優秀人才培養為評價重點。
(一)評價專家應當從研究經驗豐富、學術眼光敏銳、戰略意識強和知識面廣的專家中遴選產生,並注重吸納在一線從事高水平研究、熟悉同類學科國內外發展現狀及趨勢的專家參加。
(二)立項評審應按照相應科學技術計劃的目標要求,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項目的學術創新性、科學和社會價值、研究隊伍的創新能力、工作基礎和研究條件等方面作出評價;中期評估和結題驗收應按照項目合同或任務書的要求,針對目標和任務的實施與完成情況作出評價。
(三)後期績效評價主要對項目的創新性、科學價值及其經濟和社會效益作出綜合評價。
第二十九條 自由探索性基礎研究項目評價應以保障科學研究自由,鼓勵科學探索和原始性創新為導向,注重對科學價值和人才培養的評價。
(一)評價專家主要從熟悉本學科或相關學科前沿發展、學術眼光敏銳並具有一定研究基礎的專家中遴選產生。
(二)立項評審應採用同行評議的方法,重點從項目的創新性、研究價值、目標設定、研究方案等方面作出評價,不過分強調項目的預期成果等。
(三)應將立項評審作為評價工作重點,一般不組織專門的中期評估和結題驗收,但應當提交項目年度進展報告和結題報告。
對探索性強或具有明顯創新性的「非共識」研究項目,應重點評價被評價方的創新能力與潛力、學術水平及科學嚴謹性。對爭議或分歧較大的,應當將評價專家署名的不同評價意見和被評價方的申辯理由一並提交委託方審定。應加強對此類項目的管理和後期績效評價,重點評價成果產出的質量和對原始性創新的貢獻及潛在價值。
第三十條 應用研究項目評價應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技術推動和市場牽引為導向,以技術理論、關鍵技術和核心高技術的創新與集成水平、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出、潛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要素為評價重點。
(一)評價專家主要從科學技術專家、管理專家、經濟學家、企業技術負責人和潛在用戶代表中遴選產生。
(二)立項評審應重點從研究目標和內容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技術的創新性與實用性、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技術實力與研究基礎、預期應用前景等方面作出評價;中期評估和結題驗收重點評價項目合同或任務書所確立的目標實現情況和潛在的應用價值。
(三)重大應用研究項目的後期績效評價主要從技術的創新與集成水平、關鍵技術的突破與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出、技術標准研製、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方面作出綜合評價。側重於應用基礎研究的項目還應考察學術論文的質量。
第三十一條 科學技術產業化項目評價以建立企業為主體的科學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機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為導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為評價重點。
(一)評價專家應從科學技術專家、經濟學家、管理專家、企業家以及用戶代表中遴選產生。
(二)重大科學技術產業化項目評價應當委託專業評價機構進行全程評價。根據需要,評價結果可以提供給其他投資方。
(三)立項評審應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要求,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重點從帶動產業技術升級、引導新興產業形成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或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配套集成等方面作出評價;中期評估、結題驗收應根據項目合同或任務書的要求,對合同目標和考核指標的實現情況作出評價。
(四)對重大科學技術產業化項目的後期績效評價以市場評價為主,採用定性評價法和經濟計量法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作出評價。
第三十二條 社會公益性研究項目評價應以研究解決國家戰略性公益事業發展的共性科學技術問題,增強科學技術為重大社會公益問題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和服務的能力,為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技術保障為導向,以技術支撐及服務體系的先進有效性,共享與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潛在的社會效益等作為評價重點。
(一)評價專家委員會(或專家組)應由從事社會公益性研究工作的專家、管理專家及用戶代表組成。
(二)社會公益性研究項目應充分考慮社會公益性的特點,重點從技術支撐與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共享度、社會效益及服務效果等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三)應根據社會公益性研究工作的長期性、服務性、共享性特點,對公益性研究工作實行長期跟蹤考察,注重社會公益領域的監測、預警和應急反應技術服務體系的建立。
第三十三條 科學技術條件建設與支撐服務項目評價應以為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等提供科學技術條件支撐和公共服務為導向,以對國民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為評價重點。
(一)評價專家應從主要從事科學技術條件建設工作的專家、經濟學家、管理專家和用戶代表中遴選產生。
(二)根據科學技術資源和條件的特點,分類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條件建設類項目評價應注重科學技術基礎條件和資源(包括自然和人文資源、數據、標准、信息、設施等)的准確性、完整性、共享性、應用率、技術的先進有效性、運行與維護的高效性、提供服務的能力等;支撐服務類項目評價應注重科學技術基礎條件和資源信息的完整性、開放度、集成度與共享度,服務手段的先進性、有效性、規范性,以及服務的滿意度等方面的情況。
(三)對科學技術條件建設和支撐服務項目實行長期跟蹤考察,注重社會效益及服務效果,通常不能以發表學術論文或獲得專利情況作為主要評價指標。
第六章 研究與發展機構評價
第三十四條 研究與發展機構應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建立現代研究與發展管理制度為導向,以機構的發展目標與定位、研究與發展能力、人才隊伍建設、條件建設與服務水平、運行機制與創新環境建設以及科學技術產出績效等方面為評價重點。
第三十五條 研究與發展機構評價應委託專業評價機構或評價專家委員會作為受託方進行評價。對基礎研究、公益性研究等重要研究與發展機構的評價,應當邀請一定比例的境外專家參與評價。
第三十六條 對研究與發展機構應根據其功能定位、任務目標、運行機制等特點,選擇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標准進行分類評價。
(一)基礎研究機構評價應以原始性創新能力與國際科學前沿競爭力為評價重點,主要評價學科專業方向設置的科學性、學科帶頭人及人才群體的整體水平和培養能力、國內外合作與交流情況、科研條件共享、成果及論文產出的水平以及在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地位和影響等。
(二)社會公益類研究機構評價以其對國計民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和服務能力為評價重點,主要評價其發展方向與國家需求的一致性、科學技術創新與服務能力、人才隊伍整體水平、科學技術成果應用產生的社會效果、科學技術基礎條件完善程度、共享水平及服務質量等。
(三)技術開發類機構評價以其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的研究與開發能力和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能力為重點,主要評價其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取和保護能力、對行業科學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貢獻以及經濟效益等。這類機構的評價應以市場評價為主。
第三十七條 以政府財政資助為主的研究與發展機構,由科學技術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委託評價,評價結果應與政府財政的投入水平相適應。
第三十八條 研究與發展機構的評價應當定期進行,評價周期一般為3至5年。
第七章研究與發展人員評價
第三十九條研究與發展人員評價以促進形成「公平、公開」的競爭與合作機制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為導向,以其代表性產出和業績、創新潛力和職業道德等為評價重點。
第四十條評價專家應從科學技術專家、管理專家中遴選產生,並應當邀請被評價人員所在單位的人員參加。
第四十一條研究與發展人員評價應根據其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和崗位,確定相應的評價標准,進行分類評價。
(一)對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的人員評價應重點考察其創新研究能力和潛力、學術水平、工作業績、學術影響等。
(二)對從事應用研究工作的人員評價應重點考察其對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創新與集成能力和潛力、工作業績、獲得的自主知識產權等。
(三)對從事科學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工作的人員評價應以市場評價為主,重點考察其推動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能力,及取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等,一般不以學術論文發表作為主要評價指標。
(四)對從事條件保障與實驗技術工作的人員評價應重點考察其為研究與發展活動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工作質量、工作責任心、服務的滿意度等,一般不以發表學術論文或獲得成果、專利為主要評價指標。
第四十二條對研究與發展人員的評價應採取個人評價與群體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注重人員在研究群體中所發揮的作用。
人員評價應主要評價帶頭人的創新能力和潛力、把握研究與發展方向的能力、研究與發展水平、實際貢獻、組織協調能力等。群體內部人員的評價可由帶頭人進行。
第四十三條對研究與發展人員的評價應根據崗位的不同性質和特點,結合崗位聘用確定評價周期,一般為3至5年。
第八章科學技術成果評價
第四十四條科學技術成果評價以鼓勵創新、加快人才培養、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增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結合為導向,以科學價值或技術水平、市場前景為評價重點。
第四十五條委託方應根據需要委託專業評價機構或評價專家委員會作為受託方對成果進行評價。各級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一般不對被評價方自行提出的要求組織成果評價。
第四十六條委託方應減少直接組織的成果評價數量,特別是面向市場的應用技術類成果的評價數量。一般科學技術項目結題驗收後不再對成果另行評價,但重大項目或有重要創新、重大價值的成果應根據需要適時進行評價。
採用專家推薦制提交評價的成果,應當由三名以上熟悉該領域的專家聯合或分別向委託方署名推薦產生。
第四十七條成果評價應當遴選一定比例的同行專家作為評價專家。在不損害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可視情況邀請境外同行專家參與成果評價。
第四十八條成果評價應根據成果的性質和特點確定評價標准,進行分類評價。
(一)基礎研究成果應以在基礎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發現和重大創新,以及新發現、新理論等的科學水平、科學價值作為評價重點。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的代表性論文及被引用情況應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
(二)應用技術成果應以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後續開發和應用推廣中取得新技術、新產品,獲得自主知識產權,促進生產力水平提高,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為評價重點。應用技術成果的技術指標、投入產出比和潛在市場經濟價值等應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
(三)軟科學研究成果應以研究成果的科學價值和意義,觀點、方法和理論的創新性以及對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現代化的作用和影響作為評價重點。軟科學研究成果的研究難度和復雜程度、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應作為評價的重要參考指標。
第四十九條被評價方應當提供完整、齊全的技術資料和相關文檔,必要時,應當提供專業檢測、檢索機構等專門機構出具的檢測、檢索報告或證明材料。
提供給評價專家的與被評價成果相關的各項資料中應隱去成果完成單位名稱和完成人的姓名。
第五十條對申報國家或地方科學技術獎勵的成果進行評價,應當遵守國家有關科學技術獎勵法規及其他相關規定。
第五十一條成果評價結果應在充分的國內外對比數據或檢索證明材料的基礎上,對成果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內涵進行全面分析,不得濫用「國內先進」、「國內首創」、「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填補空白」等抽象用語。嚴禁弄虛作假和搞形式主義。
第九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二條參與評價工作的有關各方和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其他相關規定,保證科學技術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建立健全評價機構和評價專家的信譽制度。評價工作結束後,委託方應對受託方評價工作的公正性、客觀性等方面作如實記錄;受託方應對評價專家在評價工作中的公正性、客觀性、評價意見、工作態度等方面作如實記錄;委託方應當建立專業評價機構、評價專家的違規和失誤記錄檔案。
第五十三條委託方可以根據需要建立科學技術評價監督委員會。監督委員會成員由管理專家、科學技術專家、法律專家和相關工作人員等組成。
監督委員會主要負責監督科學技術評價活動,受理並處理對評價過程中發生的重大問題的申訴和舉報。
第五十四條任何單位或個人發現科學技術評價活動存在問題的,可以向委託方、科學技術評價監督委員會提出申訴和舉報。申訴人、舉報人應當提供書面材料,表明真實身份,並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
委託方、科學技術評價監督委員會應當依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作出處理。對署名舉報的,應當對舉報人及舉報內容保密。在對申訴或舉報的問題調查核實、作出處理後,應將核實、處理結果告知申訴人或舉報人並聽取意見。對匿名舉報的材料,有具體事實的,應當進行初步核實,並確定處理辦法。對無署名、無聯系方式、沒有具體事實的舉報,委託方或監督委員會不予受理。
第五十五條委託方工作人員在評價工作中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干擾評價工作導致評價不公正的,依照有關規定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六條受託方在評價工作中違反本辦法規定,造成評價結果嚴重失實的,委託方可分別情況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通報批評、終止評價委託或取消評價資格。構成違紀的,建議有關部門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七條評價專家在評價工作中違反本辦法規定,委託方可以分別情況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通報批評、取消其參加評價工作的資格;構成違紀的,建議有關單位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被評價方在評價過程中提供虛假資料、信息,干擾評價工作獨立、客觀、公正地開展,造成評價結果嚴重失實的,委託方可以分別情況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通報批評、取消被評價資格、終止項目合同或在一定時期內取消其承擔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等資格。構成違紀的,建議有關部門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章附則
第五十九條各級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管理科學技術活動職責的機構應當根據本辦法修改、完善或制定本部門、本地區科學技術計劃、項目、機構、人員及成果等科學技術評價活動的具體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現行有關評價的具體辦法和實施細則中不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應予修改。
第六十條其他科學技術評價活動可以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六十一條本辦法由科學技術部負責解釋。
第六十二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㈣ 錢揚義的研究成果概述
在 Asia-Pacific Ecation Researcher(SSCI)、《化學通報》、《課程·教材·教法》、《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遠程教育雜志》等(CSSCI雜志)和《中國考試》、《化學教育》等核心期刊以及大學學報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申請國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2項;獲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4項(2項排名第一,2項第2),在科學出版社、高等教育等出版社出版教材與著作10部(獨著或第一作者),著作於2004、2006年獲得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頒發的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優秀資源」獎和「推薦使用資源」獎。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化學》(上、下,科學出版社)在全國15省發行150萬冊。課題「數字化手持技術理科探究實驗室建設」 已在全國10餘所大學、50餘所中小學建立實驗研究基地。自主開發的「我愛你化學網」包括10個網站。學術交流方面已與美國、新加坡和以色列有關專家建立了學術交流渠道,2008年訪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09年成功承辦了「第四屆全國化學教師教育學術研討會」並做大會報告;培養的研究生來自四川大學、華南師大、安徽師大、湖南師大、四川師大、河北師大和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招收的本科專業除了化學(教育)外,還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以及「材料科學」專業;在讀的研究生有的獲得「南粵優秀研究生」和「曾永裕獎學金」,有的出國繼續深造,就業優良。
㈤ 科研項目進度報告怎麼寫
畢業設計設計的寫作一般分為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答辯演示。中期報告是畢業設計寫作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主要是向老師匯報畢業設計的進度和已經完成的內容。起到抽查的作用。
1、功能 科研進度報告是科研課題的執行人在科研過程中向科研主管部門匯報課題研究工作進度的情況及階段性成果的書面材料。如年度報告(定期),進展匯報(不定期)。
科研進度報告的主要功能有:
①課題執行人總結前一段研究工作的成績和經驗;
②向主管部和協作單位通報信息,以便檢查研究進度,安排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接下來談談中期報告的結構和格式
2、結構 科研進度報告由課題名稱;課題概述(課題來源,起止時間,支持的經費等);本階段研究工作的內容、情況和存在問題;對本階段研究進度的評價;下階段研究工作的計劃;參加這段工作的人員名單和報告時間等六部分構成。
然後就是中期報告的寫作方法,我們怎麼樣才能把中期報告寫好。
1、課題概述 一般第一次進度報告中寫,後續的進度報告可以不寫。主要寫明課題來源,起止時間,支持經費以課題要求等。
2、本階段研究工作的內容,情況和存在問題 寫法上應按工作計劃上規定本階段任務條款或按上一次進度報「下一階段工作的計劃」的內容,逐條檢查落實,注意寫明完成情況,也同時寫明存在問題,分析存問題的原因,如果不具備研究條件而未完成任務應作出說明。這部分寫得如何,是衡量進度報告的質量關鍵所在。
3、下階段研究工作計劃 這部分寫作既要參照課題工作計劃寫出下一階段將進行的研究,又要針對上階段工作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將未完成的任務移至下一階段去完成。如果研究工作計劃有變動,應寫明變動原因並作出新的安排。
4、科研進度報告的編寫方法 對單一課題,可採用時序式編寫,按任務完成時間的先後寫。但重點放在本階段研究工作的進展和結果上,避免寫流水賬。對項目比較多的課題,如分有多個子課題,可採用任務分項式編寫,一項一項地寫。也可把時序或任務分項式結合起來編寫。
5、內容真實,把握分寸 科研進度報告寫作的重點應放在"研究計劃完成情況"和"未能按計劃完成的工作"兩部分上。寫作中應如實反映研究的客觀實際,正確估價取得的成果;寫成績不要過分誇大,同時要寫明存在困難和問題。
㈥ 《生物技術通報》是不是全國核心期刊
《生物技術通報》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及中國農學會高新技術農業應用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科技刊物。2006年首批進入中國農業核心期刊。
是不是核心期刊看它的主辦單位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水平,和國際聲譽。
㈦ 吳沖龍的科研項目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油氣成藏過程定量評價系統研製」,2009-2011。
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子課題:「三維空間數據管理系統與分析組件研發」,2009-2011。
國家重大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設計信息系統研製」,2009-2010。
1. 2005年9月-2006年5月,《紫金山礦區點源資料庫及三維可視化系統》,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項目。
2.2005年5月-2006年12月,《水電工程地質三維信息系統》軟體開發,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項目。
3.2005年2月-2006年3月,《泉州市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泉州市城鄉規劃局項目。
4. 2004-2005年,主持了國家攻關項目:「南方海相構造、原型盆地演化及其與油氣藏保存關系」,編號:2004B616A-06-01。
5. 2004-2005年,主持了中國石化勝利油田有限公司勘探項目管理部「膠萊盆地原型恢復與構造地熱演化分析」項目。
6. 2004-2006年,主持了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開發分公司「中國南方區域構造與海相盆地原型演化」。
7. 2004-2006年,主持了中石化南方勘探開發分公司「中國南方海相下組合成藏條件及造區評價」,編號:2004-26。
8. 2004-2006年,主持了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中國南方東部構造與海相原型盆地演化」,編號:P04002。
9.2003-2005,《中國南方海相油氣勘查》,中石化國家級重點攻關項目,項目經費為280萬。
10.2003-2004,《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體三維可視化分析系統》,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項目。
11.2002-2003,《長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統》,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重點科技項目。
12.2002-2003,《遙感地質信息提取與處理軟體》,國家863高科技項目。
13.1996-2000,《計算機輔助1∶5萬區域地質填圖系統》,地礦部九·五重大攻關項目。
14.1998-2001,《南海北部盆地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與評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攻關項目二級課題。
15.1996-1999,《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評價系統研製》,中國海洋石油開發總公司九·五重點攻關項目。
16.1989-1997,《地質礦產點源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地礦部項目。
17.1996-1998,《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壩區工程地質信息系統》,水利部長江委員會重點項目。
18.1996-1998,《中小型陸相斷陷盆地超厚煤層聚集的動力學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9.1995-1996,《華南鎢礦資源信息系統》,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福州公司項目。
20.1994-1996,《全國煤炭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軟體》,中國煤田地質總局項目。
21.1994-1995,《中國煤變質作用的熱動力學分析》,地礦部重點基礎項目子課題。
22.1994-1995,《煤礦地質資料庫系統》,中國華能精煤公司神木分公司項目。
23.1991-1994,《典型盆地(或凹陷)天然氣運移、聚集的數學模式》國家八·五重大攻關項目二級專題。
24.1991-1994,《典型含氣(油)盆地的層序地層格架分析》,國家八·五重大攻關項目二級專題。
25.1992-199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地質信息系統》,水利部長江委員會八.五重點項目。
26.1991-1992,《浙、閩、粵東部火山岩基底沉積岩系的油氣地質條件研究》,中國石油總公司項目。
27.1989-1993,《桐柏銀洞坡金礦形成條件研究》,地礦部八·五基礎研究項目子課題。
28.1987-1992,《煤炭資源勘探區點源資料庫系統》,煤炭工業部一類項目。
29.1987-1991,《中國東部優質液化用煤形成的構造與沉積條件》,中日國際合作項目子課題。
30.1986-1990,《盆地地質信息計算機處理及成圖研究》,地礦部七·五攻關項目二級課題。
31.1986-1990,《松遼深部斷陷的構造演化》,國家七五攻關項目四級專題。
32.1986-1987,《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國家標准)的應用研究及煤田地質術語代碼》,地礦部和國家標准 33.1985-1986,《PC-1500袖珍計算機地質常用程序》,地礦部項目。
34.1981-1985,《中國東北部晚中生代盆地的構造演化》,地礦部項目子課題。
35.1976-1977,《用於地震預測預報的土地電干擾因素識別與排除》四川省地震局項目。 1. Wu Chong-long,Li Shao-hu,Wang Gen-fa,Liu Gang,Kong Chun-fang. Allochthonous Genesis Model About The Extra-Thick and High Quality Coalbed in Xianfeng Basin,YunnanProvince of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2007,1⑴:97-105.
2.Gang Liu,Chonglong Wu,Junqi Liu,Weizhong Li,Xialin Zhang,Yiping Tian,Zhenwen He and Zhengping Weng. Computer-Aided Parametric Design of Dividable Borehole Histogram,Proceedings of IAMG』06: Quantitative Geology from Multiple Sources,2006,S14-17.
3. Gang Liu,Li Yu,Chonglong Wu,Keqiang Cui,Ka Sun,Shengwei Li,Yong Wu and Xinsheng Niu. A New Type of Field Geological Sketch System Based on GIS and Electronic Ink Techniques,Proceedings of IAMG』06: Quantitative Geology from Multiple Sources,2006,S11-26.
4. 李偉忠、吳沖龍、譚照華.面向勘察與管理的三峽庫區地災勘察點源信息系統.《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6.5。
5. WU CHONG-LONG,LIU GANG,WENG ZHENGPING,ET AL,Discussion on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2006,liege,belgium,2006,s11-33.
6.WU CHONG-LONG,LI WEI-ZHONG,CHENG WEN-MING,ET 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eohazard: a geological hazard explo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proceeding of iamg2006 conference,2006,liege,belgium,2006,s09-30.
7. 吳沖龍,譚照華,李偉忠等,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勘察點源信息系統的研發,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6⑵: 123-128。
8. 吳沖龍,張善文,毛小平等,蘇魯造山帶北側構造演化的幾何學運動學特徵,地球科學,2006,31⑹: 817-822。
9. 吳沖龍,李紹虎,王根發,劉剛,孔春芳.先鋒盆地超厚優質煤層的異地成因模式.沉積學報,2006,24⑴:1-9(EI)。
10. 吳沖龍,杜遠生,梅廉夫,周江羽,孔春芳. 中國南方印支—燕山期復合盆山體系與盆地原型改造.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6,27⑶:305-315 (EI)。
11. Xu kai,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Liu gang,Liujin.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Faults Base on Object Driven in Image Understanding. Geoinformatics 2006.
12. 孔春芳,吳沖龍,徐凱,李紹虎.土地信息系統教學實習課程研究. 測繪通報,2006⑷:74-76。
13. 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XU Kai. Class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Urban Land-Use Information from High-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Object Multi-features. Journal of China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6,17⑵:151-157.
14. 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XU Kai. The Study on Automatic Extracting the Urban-use Information from High 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the Multi-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 Object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logy(IAMG2005) (ISTP).
15. KONG Chunfang,WU Chonglong,XU Kai. Class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the Urban Vegetation Information from High Resolution Ima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Objects.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spectral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MIPPR05)(EI).
16. 吳沖龍、孔春芳、李紹虎等,淺談資源勘查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建設,大學教學思想與教學教學改革的探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年。
17. XU Kai,WU Chonglong,KONG Chun-fang. Extraction of the fault information in recognizing and partition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sin group in the south of north of China.MIPPR05(EI).
18. XU Kai,WU Chonglong,KONG Chun-fang. The Study on Technology of Extracting Fault Information in Recognizing and Partition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sin Group in the South of North of China. Map Asia 2004.
19.吳沖龍、李紹虎、王根發,羅映娟,陸相斷陷盆地超厚煤層異地堆積的新模式,2003⑶,地球科學。
20.吳沖龍,牛瑞卿,劉剛,孔春芳,雷世泰,劉丕德,城市地質信息系統建設的目標與解決方案,2003⑴,地質科技情報。
21.吳沖龍、劉剛,中國數字國土工程的方法論研究,2002,Vol27⑸,地球科學。
22.吳沖龍、汪新慶、劉剛,Study on dynamics of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Fushun Basin,2001,Vol44⑿,Science in China。
23.吳沖龍、王燮培、毛小平,三維油氣成藏動力學建模與軟體開發,2001,Vol23⑶,石油實驗地質。
24.吳沖龍、李星,多熱源疊加的岩層有機質成熟度動態模擬方法,2001,Vol22⑵,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5.吳沖龍、汪新慶、劉剛,撫順盆地構造演化動力學研究,2001,Vol31⑹,中國科學。
26.吳沖龍、何光玉、劉海濱、王燮培,油氣運移、聚集模擬的系統動力學方法,2001,《中國含油氣系統的應用與進展》第二集。
27.吳沖龍、李星、李紹虎,撫順盆地下斷上拗結構形成的動力學機制,2001,中國石油學會《油氣盆地研究新進展》。
28.吳沖龍、劉海濱、毛小平,油氣運移和聚集的人工神經網路模擬,2001,Vol23⑵,石油實驗地質,。
29.吳沖龍、王燮培、何光玉、李紹虎、毛小平、楊甲明、吳景富,2000⑹,論油氣系統與油氣系統動力學,地球科學。
30.李紹虎、吳沖龍、吳景富、何大偉,2000⑵,一種新的壓實校正法,石油實驗地質。
31.吳沖龍、楊起、劉剛、李星,2000,Thermodynamic Analasis and Simulation of Coal Metamorphism In Fushun Bas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32. 吳沖龍、李星、劉剛、田宜平,盆地地熱場模擬的若干問題探討,石油實驗地質,1999,21 ⑴:1~7。
33.吳沖龍、王燮培、毛小平等,1998,油氣系統動力學的概念模型與方法原理,石油實驗地質,20 ⑷:319~327。
34.吳沖龍,1998,地質礦產點源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3 ⑵:193~198。
35.吳沖龍、李紹虎、黃鳳鳴等,1997,撫順盆地超厚煤層的沉積條件分析,煤田地質與勘探,25 ⑵: 1~6。
36.吳沖龍、王燮培、周江羽、吳景富,油氣系統概念與研究方法,地質科技情報,1997,16 ⑵:43~50。
37.吳沖龍、楊起、劉剛、汪新慶、韓志軍、梁雄兵,1997,煤變質作用熱動力學分析的原理與方法探討,煤炭學報,22⑶:225~229。
38.吳沖龍、周輝、周江羽、李紹虎,1997,鄂爾多斯盆地古構造應力場、應變場及其與中部大氣田的成因聯系,石油天然氣地質,18⑷, 267~275。
39.Wu Chonglong,1995,Genetic model for slump coalbad and extrathick coalbed from Fushun Basin,Northeast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0⑶,236~238.
40.Wu Chonglong,Zhou Jiangyu,Wang Genfa,Liu Pide and Li Shaohu.,1995,Tectono-Sdimentary History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China: a Synthesi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6 ⑵:154~169.
41.吳沖龍、汪新慶、周江羽、劉剛、李紹虎、韓志軍,1995,大陸構造系統動力學與構造應力疊加場探討,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⑴,P.1~9。
42.吳沖龍,1994,撫順盆地超厚煤層中的滑積相及成因模式,科學通報,39 (23):2175~2177。
43.吳沖龍,張洪年,周江羽,1993,盆地模擬的系統觀與方法論,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第6期。
44.Wu Chonglong,Li Sitian and Cheng Shoutian,1992,Humid-type alluvial-fan deposits and associated coal seams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Haizhou Formation,Fuxin Basin of Northeastern China,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267:269~286.
45.Wu Chonglong,Li Sitian and Cheng Shoutian,1991,The statistical prediction of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study of the ancient geothermal field in Songliao Basin,China,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⑴ : 91~101.
46.吳沖龍,1984,阜新盆地古構造應力場研究,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10 ⑵:43~52。
代表性專著
1.《地質礦產點源信息系統設計原理及應用吳沖龍》汪新慶、劉剛等,1996,,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PC-1500袖珍計算機地質常用程序集》,吳沖龍、劉天佑等1987,武漢地質學院出版社。
3.《聚煤盆地地質信息計算機處理的途徑與方法》,吳沖龍、金友漁、王仁鐸、陳建國、汪新慶1992,地質出版社。
4.楊起、吳沖龍、湯達禎等,《中國煤變質作用》,1996,煤炭工業出版社。
5.《地熱場和有機質演化動態模擬原理、方法與實踐》 李星,吳沖龍,姚書振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9-11出版)
6.《盆地原型與盆地動力學分析》 吳沖龍、張善文、毛小平、 等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9-11出版)
7.《地質信息技術導論》 吳沖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7出版)
8.《南方下古生界油氣地質異常分析與評價》 趙鵬大、吳沖龍、郭彤樓、 等 科學出版社 (2010-05出版)
9.《信息系統教程》 吳沖龍、汪新應、劉剛 地質出版社 (2004-07出版)
獲獎情況
1.2005年,獲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序第一。
2.2005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序第一。
3.2005年,獲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序第一。
4.2005年長江水利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統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測繪科技進步三等獎。
5.2001年入選湖北科技精英。
6.2000年地質礦產點源信息系統開發與應用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7.1998年論文撫順盆地的滑積煤及超厚煤層的成因模式被評為湖北省第七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特等獎。
8.1998年銀洞坡金礦床的成礦條件研究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9.1997年典型盆地(凹陷)天然氣運移、聚集的數學模式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10.1997年中國煤變質作用獲國家地礦部地質科技進步一等獎。
11.1996年浙、粵、閩東部火山岩基地沉積岩油氣地質條件研究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12.199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
13.1994年聚煤盆地地質信息計算機處理的途徑與方法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14.1993年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高嶺土礦地質特徵形成條件及初步評價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15.1992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6.1992年中國東北部晚中生代斷陷盆地沉積、構造演化和能源預測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地礦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7.1990年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國家標准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地礦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8.1988年PC-1500袖珍計算機地質常用程序獲國家地質礦產部地質科技進步三等獎。
㈧ 國土資源部決定建部省兩級地質勘查成果通報制度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引導和調控地質勘查投資方向和布局,近日國土資源部發布 《關於建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制度的通知》( 國土資發 [2007] 52 號) ,決定建立部省兩級地質勘查成果年度通報制度。
地質勘查成果通報的主要內容包括: 各類投資主體等開展的基礎性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查項目完成的實物工作量、投入資金、成果信息; 地質工作社會化服務進展; 各地質勘查單位、科研院校、礦山企業運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在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中取得的新發現、新進展、新突破、新成果等。
通知對省級地質勘查成果通報提綱及編寫要求 ( 試行) 、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重要成果應符合下列條件或條件之一: 一是屬於煤、油頁岩、鐵、銅、鋁、鋅、錳、鎳、鎢、銻、鉬、銀、金、鉀鹽等對國民經濟建設有重大的礦種。勘查成果為新增礦產資源儲量 ( 333 及以上類別) ,且礦床規模屬於大型下限以上的勘查項目。二是礦產資源遠景調查成果顯示調查區內具備尋找規模為大型以上礦床潛力的找礦勘查靶區。三是礦床類型或找礦方向取得新的突破,並對於區域找礦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勘查成果。四是其他礦產資源勘查取得重大進展的成果。
建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制度,是當前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一個有力舉措,是開展地質勘查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其目的是通過向社會發布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成果信息,促進地質勘查行業的交流與聯系,引導和調控地質勘查投資方向和布局,促進地質勘查行業健康發展。
㈨ 林琪的科研情況
(一)主持和參加的科研項目
(項目名稱 起止時間 項目來源 項目編號 經費總額 主持/參加 位次)
⒈ 旱地超高產小麥節水高效生理生態機制的研究,2009.01-2009.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萬元,主持。
2、膠東丘陵小麥玉米高產穩產節本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範,2006.01-2010.12,國家科技支撐計劃,70萬元,主持。
3、旱地小麥新品種「青麥6號」及配套技術示範推廣,2008.05-2010.05, 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50萬元,主持。
4、花生優質安全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子課題,2007.01-2010.12,國家科技支撐計劃,30萬元,主持。
5、環境協調型旱作節水農作制度研究,2007.01-2010.12,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萬元,主持。
6、華東北部井灌區節水農業技術研究,2003.01-2006.06,國家863計劃子課題,60萬元,主持。
7、抗逆小麥品種選育,2005.01-2010.12,山東省良種產業化工程課題 ,125萬元,主持。
8、利用分子標記研究抗旱小麥種質遺傳多樣性,2006.11-2008.09,青島市自然科學基金,5萬元,主持。
9、長期定位施肥對小麥抗旱性及碳氮代謝的影響,2005.01-2007.01,青島市自然科學基金,10萬元,主持。
10、小麥幼苗期不同生理生化指標鑒定抗旱性研究,2002.12-2004.12 省教育廳,4.5萬元,主持。
11、旱地超高產小麥綜合節水增效技術集成及其機制研究,2004.01-2006.01 教育部,2萬元,主持。
(二)獲獎科技成果
1、旱地小麥肥料早施深施節水優質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省部級二等獎,第一位,教育部,2008.01
2、冬小麥旱作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省部級二等獎,第一位,山東省科技廳,2007.04
3、冬小麥旱作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地廳級一等獎,第一位,青島市科技局,2007.08
4、「青麥6號」小麥品種培育,省級動物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第一位,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7.09
5、「青麥7號」小麥品種培育,省級動物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第一位,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9.08
6、冬小麥旱作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國際領先水平,第一位,山東省科技廳,2005.12
7、小麥幼苗期不同生理生化指標鑒定抗旱性的研究,國際先進水平,第一位,山東省教育廳,2005.12
8、高產旱稻花後衰老及調控的研究,國內領先水平,第二位,山東省教育廳,2004.12
9、南方型草莓優質高產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地廳級一等獎,第二位,山東省農業廳,2006.04
(三)科研論文
1,Effect of Endogenous Plant Hormones on Grain Filling under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in Wheat,As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1/5,2007.08
2,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量對小麥子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4,2004.11
3,氮素對超高產小麥生育後期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TX/5,2008.09
4,施氮量對超高產小麥開花期旗葉光合功能的影響,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TX/5,2009.04
5,施氮量對超高產冬小麥灌漿期旗葉光響應曲線的影響,生態學報,TX/5,2009.03
6,冬小麥農田暫時水分脅迫狀況下水、熱通量日變化,生態學報,3/5,2006.01
7,施氮量和花後土壤含水量對優質強筋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生態學報,4/7,2008.09
8,施氮量和花後土壤含水量對小麥旗葉光合特性和產量的影響,生態學報,5/5,2008.1
9,氮磷配施對超高產小麥花後衰老特性及產量的影響,華北農學報,TX/6,2009.04
10,不同補灌次數對旱地高產小麥生育後期旗葉衰老及產量的影響,華北農學報,1/5,2009.04
11,不同施氮量對超高產小麥灌漿期光合日變化的影響,華北農學報,TX/6,2008.02
12,不同土壤水分對強、弱筋小麥烘焙品質的影響,華北農學報,TX/5,2008.06
13,不同抗旱性小麥品種花後旗葉生化特性的研究,華北農學報,TX/4,2006.08
14,長期定位施肥對冬小麥後期根系衰老和產量的影響,華北農學報,TX/5,2007.1
15,氮磷配施對濟麥22花後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麥類作物學報,TX/6,2009.04
16,旱地保護性耕作對冬小麥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麥類作物學報,TX/5,2009.03
17,施氮量對開花期超高產小麥旗葉CO_2響應曲線的影響,麥類作物學報,TX/5,2009.02
18,部分旱地小麥品種(系)遺傳多樣性的SSR分析,麥類作物學報,TX/4,2008.07
19,滲透脅迫條件下不同抗旱性小麥品種萌發期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麥類作物學報,TX/4,2006.11
20,秸稈還田與氮肥耦合對冬小麥光合特性及產量形成的影響,中國生態農業學報,TX/5,2007.01
21,不同補灌次數對旱地高產小麥氮素運轉及產量的影響,中國生態農業學報,TX/5,2009.05
22,限量補灌對旱地高產田小麥光合和產量的影響,中國農學通報,TX/4,2008.02
23,限量控制灌水對小麥光合作用及產量構成的影響,萊陽農學院學報,1/5,2004.09
24,施氮量和花後土壤含水量對小麥旗葉衰老及粒重的影響,應用生態學報,4/4,2008.11
25,施氮量和花後土壤含水量對小麥氮代謝特性和子粒蛋白質含量的影響,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4/4,2008.12
26,施氮量和花後土壤含水量對強筋小麥籽粒澱粉合成及品質的影響,西北植物學報,4/5,2008.09
27,利用胚芽鞘長度法鑒定冬小麥抗旱性的研究,中國農學通報,3/3,2009.02
28,長期定位施肥對冬小麥光合性狀及產量的影響,青島農業大學學報,TX/5,2008.03
29,長期定位施肥對冬小麥生育後期旗葉衰老性狀的影響,青島農業大學學報,TX/5,2007.04
(四)主編、參編學術著作
1、中國專用小麥育種與栽培,副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09
2、玉米小麥穀子雜種優勢,副主編,中國科技出版社,2005.08
㈩ 論文造假違規會對涉事人做出什麼處罰
論文造假實質就是詐騙行為,經過調查證實後教育部會進行嚴厲的處罰。針對論文造假行為的處罰會因為涉事人的身份而有所不同,但絕不姑息,必定嚴懲。
對於學術不作為,行為不端的現象,僅有嚴厲打擊是完全不足夠的,這還需學校加強學風建設,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學術研究,提高學生的學術道德修養。除此之外,學術人員也應該明確自身的定位,從事學術科研事業就必須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十年磨一劍,否則還是不要來摻和科研事業。還有要嚴格執行相關對學術造假行為進行打擊的法律法規,運用法律的力量警惕科研人員規范行為,道德行事,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以真材實料展示自身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