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區別
1、中國科學院秉承國家科技獎勵制度的變革,結合國立科研機構的特點,於版2002年設立了權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03年首次頒獎。
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授予院屬單位在近五年內完成或顯示影響的重大成果的個人或集體,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授獎總數不超過10個,其中每個獲獎集體的突出貢獻者不超過3人。獲獎者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簽署獎勵證書並頒發獎章或獎杯。
2、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獎勵范圍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是一項覆蓋面廣泛的科學技術獎。從候選人、候選單位所完成項目的性質來講,包括了新產品和新技術開發、新技術推廣應用、高新技術產業化、企業技術改造及技術進步、技術基礎和重大工程建設、重大設備研製中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新技術,或自主開發創新的技術等
『貳』 中國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
中國抄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偉大的發明是《旋轉磁場直流電動機》,這個信息正在《互聯網》上瘋狂傳播,中國的企業家竟然不知道,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在我們這個崇拜 權利和金錢的國家裡,政府天天在吶喊《崇尚科學》,人們的靈魂追逐的卻是《權利和金錢》,正是這種民族思想意識在《埋沒人才》。人才流失是必然的結果,在西方國家有8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是我們中國的移民。在我們國家人才流失比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大很多很多。
我們中國的科技發明,不能都像火葯一樣,中國人發明西方人發展。
當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貴已經太晚啦,留下的只有遺憾。
中國人民覺醒吧,只有真正意義的《崇尚科學》,中華民族的明天才會更加強大,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叄』 中科院對於「大腦」,迎來了什麼技術突破
從“十一五”開始,我國便啟動“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04專項”,決心,打破高端數控,領域卡脖子問題。根據國產科技重大專項《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要求,2020年我國高端數控系統市場佔比將提升至20%。
『肆』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2009年,計算所共有在研項目369項。當年新立項目課題164項,包括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11項、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傑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聯合基金1項、面上和青年基金25項;北京市創意文化產業項目1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3項、對外合作重點項目1項。另外還有院地合作等其它項目。年度到款3.2億元。2009年,計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31項。其中,863計劃重大成果「曙光5000A」系統峰值運算速度達到233.5萬億次,Linpack值為180.6萬億次,在2008年11月發布的第32屆TOP500排行榜上位列第10,是當時除美國以外世界上最快的高性能計算機,在2009年4月召開的科技成果鑒定會上受到鑒定委員會的高度評價。全年共發表學術論文562篇,其中期刊論文178篇,會議報告384篇;被SCI收錄85篇,被CPCI收錄212篇,被EI收錄466篇,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收錄210篇;申請專利142項,授權專利152項。
2010年,計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0項。其中,973項目重大成果「延長摩爾定律的微處理晶元新原理、新結構、與新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原理、新結構與新方法,並研製出萬億次原型晶元TGAP、16核可擴展性驗證晶元Godson-T。項目組在計算機領域頂級會議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論文,部分科研人員還應邀在ISCA會議上做特邀報告,部分成果被國際同行引用。2010年曙光6000在2010年5月31日發布的第35屆全球高性能計算機TOP500排行榜上排名第二,龍芯3B晶元流片成功等。計算所部署的其它科研方向也取得了新進展。2010年全所共發表論文591篇,其中期刊論文213篇,會議論文378篇。第四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優秀論文獎和優秀著作獎共評出優秀論文獎一等獎十篇,優秀論文獎二等獎十八篇;優秀著作獎二等獎一部。
2011年,計算所共有在研項目495項。當年新立項目課題247項,包括科技部「863」項目2項、「973」項目8項、「火炬」計劃1項、科技支撐計劃1項;工信部重大專項21項;發改委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1項、重點項目2項、國際合作1項、對外交流與合作2項、面上和青年基金42項;網安中心項目15項;北京市項目11項;中國科學院項目22項;橫向項目76項。年度到款額達4.5億元。2011年,計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45項。申請中國專利115件,其中發明專利113件,實用新型專利2件;申請國際PCT3件;獲得中國授權專利158件,其中發明專利157件,實用新型1件;獲得國外授權專利6件。
2013年,計算所共有在研項目627項(包括新增項目239項)。其中,主持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38項(新增7項);主持國家973計劃項目2項,參與25項(新增8項);主持或參與國家863計劃課題23項(新增13項);主持或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課題14項(新增9項);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5項(新增1項)、面上項目58項(新增15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新增3項),青年基金72項(新增28項);主持或參與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3項、院重點部署項目3項(新增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項目3項(新增3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院地合作項目13項;承擔橫向項目155項(新增68項)。年度科研經費到款超過2.7億元。2013年,計算所共發表論文390篇,其中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A類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論文35篇。
2014年,計算所共有在研項目650項(包括新增項目203項),其中,主持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32項(新增3項);主持國家「973」項目3項(新增1項),參與課題26項(新增5項);主持或參與國家「863」課題31項(新增10項);主持或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課題14項(新增1項);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項(新增4項)、面上項目64項(新增17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項(新增1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項、青年基金77項(新增11項);主持或參與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2項、院重點部署項目5項(新增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項目5項(新增2項)、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國際合作項目5項(新增2項)、院地合作項目11項;承擔橫向項目171項(新增53項)。2014年,計算所申請發明專利214項,獲得新授權發明專利68項,授權專利總數達1095項。2014年計算所發表代表性論文94篇。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中國計算機學會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創刊於1958年,是中國第一個計算機刊物,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
宗旨是報道中國計算機領域最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和最新科研成果,是中國計算機類最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之一,一直被評為中國計算機類核心期刊,是國務院學位辦指定的評估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中文重要期刊」。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刊登內容覆蓋述評、計算機基礎理論、軟體技術、信息安全、計算機網路、圖形圖像、體系結構、人工智慧、計算機應用、資料庫技術、存儲技術及其他計算機相關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重大應用成果。 《計算機學報》 中國計算機領域代表性學術刊物,其宗旨是報道代表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
《計算機學報》始創於1978年,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中國計算機學會共同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以中文編輯形式與讀者見面,同時以英文摘要形式向國際各大檢索系統提供基本內容介紹。
刊登的內容覆蓋計算機領域的各個學科,以論文、技術報告、短文、研究簡報、綜論等形式報道以下方面的科研成果:計算機科學理論、計算機硬體體系結構、計算機軟體、人工智慧、資料庫、計算機網路與多媒體、信息安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以及新技術應用等。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與中國計算機學會聯合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 1986年創刊,雙月刊,ISSN 1000-9000。 主編是李國傑院士,編委會由85位國際權威專家組成,其中外籍編委佔60%。
欄目的設置反映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國際研究熱點和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研究。為了方便讀者閱讀,避免綜合性期刊論文內容分散,該刊每期設有專題欄目將相關領域的文章集中發表。
讀者對象為中國國內外大專院校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師生以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員。2005年起JCST由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代理國際出版發行。中國境內由報刊發行局總發行,郵發代號2-578。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創刊於1989年,是中國CAD & CG領域第一個公開出版的學術刊物。該刊以快速傳播CAD與計算機圖形學領域的知識與經驗為目的,刊登有創新的學術論文,報導最新科研成果和學術動態,及時反映該領域發展水平與發展方向。
刊登的內容包括綜述、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圖形演算法與技術、CAD/CAT/CAM/CG系統設計與應用技術、虛擬現實與計算機動畫、圖像與圖形的融合、用戶界面與多媒體技術、科學計算與信息可視化、VLSI設計與測試及電子設計自動化、可信計算與信息安全、系統集成與協同工作等。
『伍』 有哪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的作用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陸』 中科院2016年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果如何
中國科學院2016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為社會企業當年新增銷售收入3831.43億元。
「地方與企業的科技需求非常旺盛,我們幾乎每天都能收到合作邀請。」趙千鈞說,「這激勵我們更要做好科研,提供更多科技供給。」
『柒』 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誰的科研成果更多
不用參考資料就可以回答: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更多,想具體可以去查資料但我覺內得比較不合理,北大是教容育的地方,中科院是科研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有六個學部,12個分院、104家直屬研究機構、4個國家實驗室、8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5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212個野外觀測台站,2所高等學校、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全院科研人員達5萬餘人,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
『捌』 航天科技成果
重組中,是利好,三個漲停板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