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蘋果最光輝的一刻就是砸在牛頓頭上!
傳言:牛頓坐在蘋果樹下時被掉下的蘋果砸到了腦袋,於是想出了萬內有引力定律。
在容眨眼之間因為一起偶然的事件誕生了一個偉大發現,這種事自然令人感慨萬千。我們感慨,如果不是一個正確的人出現在一個正確的時間和一個正確的地點,人類將會喪失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基於這樣的想法,大家深信因為一個蘋果砸中了他的腦袋讓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是事實上,第一次把一個蘋果和牛頓扯到一起還是在他死了60年以後的事情:「1666年,他再次離開了劍橋大學,回到了住在林肯郡的母親身邊。當他在一座花園中沉思散步時,他突然想到重力(它的作用讓一顆蘋果從樹上掉到地上)不會僅局限於地球周圍的有限距離里,而會延伸到比平常認為的更遠的地方。」(約翰·康杜特,牛頓在皇家造幣廠時的助理及牛頓外甥女的丈夫,在回憶牛頓的傳記中這樣寫道。)有趣的事實:雖然他以熱愛科學聞名於世,但《聖經》才是艾薩克·牛頓爵士的信仰。他致力於經文研究的時間比科學多得多。他還說:「我有一個基本的信念,《聖經》作為上帝的啟示,是那些信奉者所寫。我日夜研究《聖經》。」他花了大量的時間試圖去破解隱藏在《聖經》中的秘密啟示。
㈡ 喬布斯的成就
主要在電腦和手機上有巨大成就。
㈢ 砸在牛頓頭上的那個蘋果最後送給誰啦
送給了學生。因為牛頓,所以學生才學會了地心引力。如果沒有這顆蘋果,牛頓是不會知道地心引力這個定義的。所以這個蘋果就是成果,牛頓的成果就給了天下間各位學生。
㈣ 蘋果攝像頭被網友調侃為浴霸,為何現在的手機都爭相在攝像頭上做文章
昨天蘋果發布來了新款源iphone,而這個蘋果的後置攝像頭也被網友調侃為浴霸,從一個攝像頭到雙攝,三攝,甚至四攝,為何現在的手機都爭相在攝像頭上做文章。其實主要和人們對手機的照相需求來發展的。
我們經常說這是一個美顏的時代,在攝像頭上下功夫也是很正常的,畢竟拍照對於現代人已經是新剛需,是基於社會發展所產生的需求。
㈤ 怎麼來描寫蘋果
1、蘋果圓圓的,象小皮球一樣大小,遍身平滑光亮。蘋果皮有的是青青的,有的又紅又青,也有的紅透了。只要你剝掉皮,就能看見那白里帶點黃的果肉。再嘗一嘗果肉,果肉又甜又脆,讓你吃了一口,一定還想吃完蘋果上所有的果肉,真叫人越吃越愛吃。
2、蘋果圓圓的,和柑桔一樣大小,遍身滑溜溜的。沒有熟透了的蘋果,綠綠的,慢慢地由紅色佔領了綠色的「領地」。最後蘋果熟透了,變得紅黃相間。沒熟透的蘋果,咬上一口,又酸又澀,難吃極了。熟透了,就甜絲絲的,叫人越吃越愛吃。
3、蘋果先是綠的,然後變成深紅。摘一個聞一聞,一股清香、清爽的氣味沁入心肺,那種感覺,就像在大海邊一樣,聞著那清新的氣味,聽著那清脆的海浪,簡直無法比喻那種舒服的感覺。
4、蘋果的種類有很多,有:金元帥,它是金黃色的,上面有著像梨一般似的斑點。還有紅富貴,它是深紅色的,看起來幾乎變成黑色的了。
5、蘋果的形狀是圓圓的,上下都凹下去一個個小口,看樣子像一個氣球。蘋果的皮滑溜溜的,如果你在洗蘋果的時候,它一不小心就會「逃跑」,並與你玩捉迷藏。蘋果的顏色是紅通通的,上面還有一顆兩顆白點,那可是蘋果成熟的標志。它既像弟弟那紅撲撲的小臉蛋兒,又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那樣子,看的你會忍不住咬它一口。蘋果的味道是甜絲絲的,脆生生的,讓人吃了還想吃,真是「吃在嘴裡,甜在心裡」。蘋果的肉水靈靈,吃起來又香又甜,吃上一口,細膩柔軟,直沁心脾。每年秋天,蘋果便會綴滿枝頭,調皮的把大樹媽媽的腰壓彎了。
6、蘋果,好象小孩子那紅朴朴的臉蛋,它有著各種顏色的蘋果皮,例如:黃色的、紅色的、綠色的、紅綠相間的……五顏六色,好看的很。再看那蘋果的果肉,是白色的,從那白色的果肉里,漸漸地流出一種液體,用舌頭舔一下,哇!此時你一定會說:「可真甜呀!」
7、拿起蘋果,情不自禁地深呼吸一次,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須臾間,感到心曠神怡,全身的骨頭都酥了。想咬一口,卻不忍心傷害它。一翻猶豫後終於下了口。「咔哧」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滋味恰到好處:濃一點,嫌太甜;淡一點,嫌無味。溢滿口中,回味無窮。再咬一口,汁液宛如甜津津的蜂蜜,溶入了我的血液之中。
8、第三個內容是量蘋果的「腰圍」和「身高」。我們先把線的一頭用手按在蘋果的「腰」上,再用另外一隻手拿著線圍著蘋果繞一圈,在線的交接處做一個記號,最後用尺子量出線的長度就算出了蘋果的「腰圍」。我的蘋果的「腰圍」是25厘米,「身高」是8厘米。「腰圍」最長的是林子入的蘋果——31厘米,所以蘋果之王就是林子入的蘋果。
9、但蘋果在還是綠色的時候,就是沒有成熟,味道就不那麼好,又酸又澀,真不好吃!但蘋果成熟後,就從綠裝換成了紅裝,吃起來,又甜又脆,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哦!
10、成熟的蘋果看起來鮮艷通紅,你輕輕咬開它,新鮮、香甜的滋味就會讓蔓延開來,你的嘴唇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汁水。蘋果的果肉就是個白胖胖的小孩;沒有熟透的蘋果顏色是青色的,咬在嘴裡酸酸的還有點澀味。
11、把蘋果切開,熟透的蘋果,肉是米黃色的,裡面的籽是黑色的,新鮮的汁水流出來,整個蘋果吃起來甜津津的。沒熟透的蘋果和熟透的蘋果的外形差不多,可是口感較硬,咬起來還會發出聲音。
12、蘋果圓圓的,像個很小的皮球,一手就可以抓到,蘋果遍身又滑又亮。蘋果皮有的是青青的,有的是又紅又青,還有的是大紅大紅的。削掉了蘋果皮,就能看到那白里帶點黃的果肉,一定饞著你們直流口水的。再嘗一下果肉,果肉又甜又酸,肯定讓你們吃了一口還想吃第二口,吃了第二口還想吃第三口……。蘋果有各種各樣的吃法,但我最愛吃的是只有切片一種。先把蘋果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再拿牙簽一叉,就可以吃了。
13、秋天,是利於蘋果生長的美好季節。蘋果貪婪地吮吸著秋天的甘露,在農民伯伯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很快就長出果子。10月底,南方的蘋果成熟了。它的味道,顏色,形狀都十分惹人喜愛,圓圓的,像個小皮球一樣。有的蘋果像圓形的鬧鍾。蘋果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粉紅色的,還有的是紅紅的,嬌艷欲滴,有的紅得呈黑色。
14、市場上的蘋果多種多樣,顏色也是各不相同,有紅色的、白色的、黃色的、青色的等等。但是以紅色的蘋果最多。蘋果看起來圓圓的,頭部較小,尾部較大,兩頭都熬了下去。後面還長著一根小尾巴呢,據說最大的蘋果有足球那麼大,最小的只有乒乓球那麼大。同樣是蘋果,差距也是挺大的嘛。
15、我聞著蘋果,一陣淡淡的香氣撲鼻而來。聞著聞著我就想咬一大口下來,真是香氣迷人啊!我的同桌蔡靈靈被香氣迷得用舌頭添蘋果皮呢!
16、我喜歡蘋果,因為它的顏色、形狀、味道都很吸引人。蘋果有紅色、綠色、黃色的。但皮裡面是黃色的,裡面還有黑色的籽。蘋果的顏色不像桔子那麼燦爛,也不像葡萄那麼濃郁,蘋果的顏色很樸素。
17、在我這家的瓷盤里擺著一個個水靈靈的蘋果,像一盞盞小紅燈籠似的,紅里透黃,青里透紅,真像一張張小妹妹的笑臉。蘋果的表皮被奶奶洗得晶瑩透亮,紅色的紋絡顯得格外清晰,十分逗人喜愛。
18、這是一隻普普通通的蘋果。一面是紅色,紅里透黃;一面是黃色,黃里帶紅。在它黃色的皮膚上,有幾個大小不一,星星點點的「雀斑」;在紅彤彤的臉龐上,有一條長約1、5厘米的疤痕,加上一處深紅色的被摔壞的地方,在這只蘋果上,大煞風景。短短的柄藏在蘋果上方凹進去的地方,好像陷進泥潭中的可憐人兒,又像是羞羞答答,不願見人的少女。
㈥ 蘋果lightning和type-c 有啥區別
蘋果lightning和type-c 區別如下:
1、充電本領有差別
Type-C優於Lightning,數據傳輸的技能原理都是SerialCommunication,充電通訊的技能原理上,Type-C有分外的CC線舉行充電的協議。
2、市場有差別
如今Apple手機採取Lightning,而採取Type-C的手機很少。將來Type-C市場會更大,終究USB是行業標准。除卻手機市場外,其他電子產品(比如電腦,電視和汽車)都可以採取Type-C的充電成果和其他協議(比如DisplayPort協議)的兼容成果。
3、技術原理有差別
lightning裡面有晶元,是連接器,type-c是連接線。
在Type-C介面定義誕生之前,USB介面家族已經有了Type-A、Type-B、Mini-A、Mini-B、Micro-A和Micro-B幾種形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相對比較熟悉是Type-A(廣泛應用於電腦、充電器等)和Micro-B(廣泛應用於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
USB標準是對數據傳輸協議所做的規范,由於USB的標准化組織USB-IF的命名方式較為混亂(如USB 3.0又被稱為USB 3.1 Gen 1),給消費者造成了比較大的困擾,最簡單的方式是通過最高傳輸速率進行區別。
最高數據傳輸速率是USB標准最重要的參數指標,目前最新一代標准USB 3.1 Gen 2可以達到10Gbps。
㈦ 作文:蘋果的開頭結束語
議論文的構思步驟和文體訓練方法
福建省連城一中 吳 健
許多考生寫議論文時,或無從下筆,或中途滯澀,或無法兼顧基礎等級與發展等級,這都屬於構思不明、文體不清的問題,可按下面的構思步驟和文體訓練方法進行有效的訓練。
一、構思步驟
葉聖陶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考生行文前的審題構思應從中得到啟示。有些考生看完題目,提筆就寫,是「亂走」,不符合思維規律。正確的構思應以中心為定點,然後輻射,添加,完善。
如圖所示: 開頭 結尾
四個步驟依次展開如下:
第一、定點:確立中心——你的看法態度;
第二、輻射:想好分論點——准備從哪幾個不同角度或側面或層次或階段展開;
第三、添加:舉例引用——准備為各分論點舉哪個典型事例引哪句切合名言;
第四、完善:提煉開頭結尾——行文前先擬好總領全文的開頭和收束點旨的結尾。
這樣,行文就簡化為有條不紊地把上面的思維表述出來,用語言加以美化。
二、文體訓練方法
學生審清話題把握題意擬好題目後,用類似於填空的方式將文章的中心、開頭、論點、事例、名言、結尾一一想好列出。如下表:
題目:
中心:
開頭:
論點①:
事例:
名言:
論點②:
事例:
名言:
論點③:
事例:
名言:
結尾:
這是寫好議論文的關鍵。學生列出上面各項內容,就等於為全文搭好了架,鋪好了路,胸有成竹。行文便簡化為步步整合,層層美化,有利於發展等級分數的追求。為了設置亮點,中途停下,進行細細的修飾、潤色、包裝,也不會影響思路、氣勢。
值得注意的是:1、開頭段要明快、簡潔,三句內點題。讓閱卷教師一看就能明了你的作文符合題意,中心明確,能做到「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接下去的工作主要是看看這篇作文發展等級情況,有多少亮點可以增加多少分。2、若同一題目大家一起做,因所定中心所列論點所舉事例所引名言不同,還會起到同題換寫互通有無交流積累的作用。
叔本華說:「誰想得清楚,誰就說得清楚。」這話很有道理。考場上,誰想得清楚,誰就寫得清楚;誰寫得清楚,誰就能得高分。
(《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05.3)
議論文寫作技巧
作者:浪漫妍風 來源:作文網 訪問次數:1320 時間:2006-06-03 【字體:大 中 小】【雙擊滾屏】【關閉窗口】
學學「一句話開頭」
文章開頭勉強,寫起來就會覺得沒勁,議論文的定作尤其如此。
如果文章的開頭是沒有經過思考,順水推舟的,對議論的對象、論證的方法都將產生不利的影響。目標方向不明確,議論也就會不著邊際,文章的隨意開頭還會造成寫作中缺少自信。
這種「隨意開頭」的情況常常出現在限時命題作文中,教師要求當堂交卷,「寫不出來也得寫」、「不喜歡的題目也得寫」,於是有的同學就省卻了審題思考的時間,「先坐上船再說」,然後在「游動中尋找目標」,這個「游動」,往往就形成了無話找話。譬如寫《談習慣》,他就這樣接:「什麼是習慣?習慣就是……,習慣有兩種:好習慣與壞習慣……,當然,也有不好不壞的習慣……」;寫《苦與樂》,則寫:「世界上的事,有苦就有樂,苦,就是指……,樂,就是指……,人們一般都喜歡樂而不喜歡苦……」——看起來,「接話」似乎很通暢,但這些話都是可有可無的話,800字的文章,寫到一半還不見觀點,這是文章的一種常見病。
治這種「游動中尋找目標」的毛病,辦法是有的,如學會剖析材料,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拓展聯想思維等等,也就是說,要練好基本功。但有沒有更直接一些的訓練方法呢?有的。「先上船再說」最明顯的毛病,就是開頭羅嗦,這里介紹一種開頭的方法,即「一句話開頭法」,即,不管是材料作文還是命題作文,自己逼自己,只用一句話作開頭。
這樣做,對糾正文章開頭言不及意的毛病大有好處。由於只能用一句話,那就一定要考慮明確地亮出自己的觀點,逼使自己從對題目的思考中選取最有份量的話作開頭,促使自己對思考的內容作出比較篩選,這樣的開頭,既簡潔,又明確。一句話開頭,有利於盡早進入議論,使中心部分突出。
一句話開頭,也能使人產生一種寫作激情,如有位同學在寫《讀〈祝福〉》一文時,以一句「太不公平了!」開頭,這樣的啟動,猶如找准了感情的閘口,能有一泄千里之勢。
經常能想到以最簡潔的語言開頭,對克服「游擊」的毛病是大有好處的。
鑄煉你的語言
同樣的命題,比較接近的觀點,類似的論證結構,文章為什麼還會有高下,有的中看,有的不中看(放在考試中則出現較大的得分差距)?這主要是語言問題。時下中學生議論文寫作中,不重視提高語言水平幾乎成了一種痼疾。
議論文語言先求平實,這個原則是不錯的,前提是要論述清楚。一種觀點,一個道理,希望人家能接受,「說清」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這個觀點這個道理並不深奧,是淺顯乃至盡人皆知的,這時候的「平實」就有可能變成「寡淡無味」。用樸素的語言宣傳一個樸素真理固然很好,但能用精彩的語言宣傳一個樸素的真理將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學的議論文,觀點是明晰的,結構是嚴謹的,但習慣於用極幼稚的語言去論述,打個未必恰當的比方:很像成人穿了件小孩子的衣服。更有一種常見病,就是盲目模仿報告腔,高調官腔,靠標語口號、假話空話虛張聲勢,明明是請他談觀點,發議論,他卻要在那裡自作多情地空喊,休說讀者討厭,認為他沒有自己的思想,他自己也有可能認為言不由衷。自己空喊一陣倒罷了,教師看這樣的文章,連看七八篇,必然會頭腦發昏。
議論文寫作中,要有鑄煉語言的意識,不能僅僅滿足於「說清」。「說清」是基本要求,「說好」、「說透」是高標准要求,不力爭達到高要求,滿足於「說清」,這樣永遠不要想提高語言水平,甚至連「說清」的要求也達不到。
一句平常的句話,能不能換個引人入勝的說法?一件事,能不能描述得形象一些?一個傳統的說法,能不能用個新穎生動一些的表達方式?一組既定的句子,能不能調動一下順序?為了加深讀者的印象,可不可以用一用鋪陳渲染的手法?可不可以用排比的方法不增強文章的氣勢?可不可以借用口語俗語來陳說?可不可以考慮來一個有力的反問?……
只要常常能有這種鑄煉語言的意識,提高語言水平就不是一件難事。寫文章也`如同烹飪,一樣的材料,怎樣能把它做得「有味兒 」,自己不給自己提點要求是不行的。這個道理並不深奧。我們不少同學的「味覺」很好,但往往只用於品味人家的手藝,唯獨自己下手的時候,就馬虎了事了。鑄煉語言非一日之功,但不行動起來就永遠不會有長進。
舉例要清楚明白
議論文的舉例,為的是證明觀點,增加說服力。例子是否與觀點吻合,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力求「鮮活」,不要「陳芝麻爛穀子」,一論「勤奮」就是「懸梁刺股囊螢映雪」,一論「發現」就是「瓦特的水壺蓋」、「牛頓的蘋果」,--這些,也已經是基本道理,這里就不多說了。
寫議論文舉例,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能把個人特有的經歷當成人所周知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都有自己的閱讀積累,都存在於不同的環境之中(尤其是不同的教學環境之中),因此寫文章舉例時,就不能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別人一定知道。這種疏忽一般較多地反映在「略說」上,--因為誤認為人所周知,就一筆帶出,結果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教師甲上課說過的一件事,學生寫作時不加細述,在教師甲看,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是讓教師乙看,很可能莫明所以,認作語焉不詳。尤其是在運用典故時,由於個人的閱讀經歷的局限,如果不加說明就會形成理解上的障礙,如「這就和沒買到鞋子的鄭國人一樣了」、「鋸了竹竿進城門式的自作聰明」,是化用「鄭人買履」、「魯人鋸竿」兩則寓言,由於都只有一句話,讓讀者在理解上產生了障礙。其實,如果能稍稍加上一兩句話,甚至加上幾個短語,就能把例子敘述得比較清楚。
這「鄭人買履」和「魯人鋸竿」是典故,尚有據可考,稍加說明便可理解,有些事例不細說清楚則根本讓人不知所雲。例如,「像二十四橋的設計,就顯得很單調」,「袁隆平學的就不是屠龍之計」,--離開了一定的生活環境,這樣簡略的例子就無濟於事,因為非但讓人理解吃力,而且有可能產生歧義,其實這里說的「二十四橋」不是揚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橋,是近年南京人對新建的二十四座人行天橋的戲稱;而著名農學家袁隆平(雜交水稻發明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南京師大附中校友,對南京師大附中的同學而言,他的大名可能是如雷貫耳,但是離開這個環境,讀者可能一時就反應不過來了。
不但是這一類的例子,如果是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在用於舉例說明時也要表述清楚,因為你注意到的,感興趣的東西,別人不一定注意到或是感興趣。近年以來,有些同學常在議論文中寫進一些歌詞,借用流行歌曲歌詞,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最好能點明是歌詞,如果加上一句「有首歌中這樣唱道……」,則可以讓讀者知道這是在引用。有位同學曾在文章中寫道「一想到『我在陽光下辛勤地勞動』,我就激動無比」,教師怎麼也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搞不懂為什麼這里要加引號,也不理解這句極平淡的話為什麼會讓自己的學生激動成那樣,後來才知道這是那個月最流行的一首台灣歌手演唱的歌曲,但不是每個學生都熟悉,而教師就更加莫名其妙了。
有鑒於此,行文舉例時須要三思。
結尾不要裝腔作勢
以前聽高談闊論的大報告,我們判斷報告是否快結束,有幾種方法。一是依據內容,如他一開始就說要談四個問題,一如我們作文立提綱,談完了,即使要補充幾句,時間也會有限;二是看時間,猶如我們寫作文定字數,說了兩個小時,到了吃飯時間或是下班時間,不結束也得結束了;比較麻煩的是提綱不明,又不肯受時間限制,那就只有看情緒,報告即將結束,如文章收尾,應有規律,但是如果偏偏報告人的情緒混亂,沒有規律,就很難判斷了。比如,他忽然出語鏗鏘,揮手有力,眾人以為他即將激昂地結束自己的呼喊,於是在他每一次的喊話式的話語之後都使勁地鼓掌,哪知他呼喊之後又用舒緩的語調說起另一個話題;你正捉摸不透時,他又振臂高呼起來「讓我們…… 吧!」--這一回你以為無論如何也要結束了,哪知道他又會婉轉出下一個「但是」出來……
這種滑稽的情景誰想進來都會覺得好笑,但是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結尾如果拖泥帶水,裝腔作勢,也會讓人感到啼笑皆非,進而生厭的。
這里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學寫議論文,特別愛拉開一個「功架」,很想造出一點氣勢來,但由於底功有限,於是不得不在結尾虛張聲勢,或是採用標語口號來呼喊,或是模仿偉人作深謀遠慮狀,動輒「青年朋友們,讓我們……吧」或是「爭取作出更大貢獻吧」--這些話,偶一用之,或許還會有一點激情,倘若只會用這樣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談話,未免有點技窮了。這種「尾大不掉」是一種惡習。我們提倡利索的結尾:分析闡述完了,結論水到渠成,還有什麼可以嘮叨的?寫議論文,不是作報告,熱情與號召力不是靠空喊就能代替的。其實「熱情激盪」不過是結尾的風格一種,而結尾本可以是多樣的。
結尾處要冷靜。是否需要強調一下自己的觀點,是否需要補充一點什麼意見,是否需要說明一下值得注意的傾向,是否有必要提醒讀者對某個問題作進一步的思考……這些,在列提綱時就應有所考慮。
結尾處要冷靜,不同於驟然冷卻,要注意語言的節奏。可以小結一下自己的觀點,但不可作過多的重復,寫文章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引起人家的重視,這時候行文語言要注意「打動」人。
寫文章,尤其是議論和記敘,寫出來的話要像是人說出來的話--這樣說好像是在罵人了,但確實有些文章的語言不像是人在說話,而像沒有生命的機器。首先是不順,讀也讀不通,既沒有書面語的謹嚴,也沒有口語的那種流暢。二是沒有活氣,冷冰冰的,文章是要給人看的,見其文如見其人,一點生氣也沒有,這像什麼呢?三是生硬,有些同學盡愛寫些讓人聽不懂的話;有的盲目模仿,喜歡用歐化的句子,有的喜歡模仿港台腔,動不動「我好開心好開心哇」;還有就是堆砌詞藻,滿紙形容詞;而有的同學寫文章語言貧乏,一下筆就是「十分」、「非常」,一篇短文中能用七八個;也有人背過成語詞典,不用足了就好像對不住詞典一樣,每說兩三句話就來一個成語,弄得佶屈聱牙,結果讀者的注意力全用於對付文章的成語中去了。我們平時看同學的議論文,在論點的設立正確、論證方法符合要求的情況下,文章的語言表達是否暢達是區分「好」或「一般」的重要標准。有些同學只會簡單地模仿別人的語言,而且頑固不化,諸如「做四有新人」、「經過頑強拼搏」、「 為四化貢獻力量」之類的語言,幾乎是不要動什麼腦筋的。--不是說這樣的話不能學,但是如果只會這樣說話、總是這樣說話,誰願意聽你的?
前人評說前秦諸子文章,稱贊其「深於比興」、「深於取象」。孔子、孟子和莊子即使論說最抽象的道理,也注意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比喻。《子路、曾晰、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讓學生各言其志,曾晰說的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六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你看,他用幾句話就形象地為人們描繪出一幅治世才會有的圖景,這比說「國泰民安」、「繁榮興旺」、「小康社會」更容易讓人接受。這幅圖景,比「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要令人嚮往,因為只有在治世,讀書人才有可能在春風中縱情地歌詠徜徉,故而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論說治世時則有一句「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道路上不再看到頭發花白的老人用背背東西、用頭頂著東西步履沉重地趕路了,這說明什麼呢?這就比說「生活富裕」、「民風淳樸」要形象得多。
記得上海有一年選「上海小姐」,最後一輪僅剩下兩位選手,得分一樣,因而加試一題,題目是:「對上海,你最想看到的一幕是什麼?」有一位的回答是:「在白天上班的時候,准時來了一輛公交車,車上人不多,每個人都有座位。」--話一出便贏得滿堂喝彩。上海面臨的困難當然不止是公交問題,但是公交車擁擠是盡人皆知的事,這位小姐為大家描繪出了理想的圖景,一下子打動了所有的評委,倘若她說「希望上海變得越來越美麗」、「希望上海的公交狀況得到改善」,「發展公交事業,爭取更大勝利」,那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要想讓我們的作文語言有活氣,就要多注意學習這一類的表達方式。
言之有物,不說廢話
請看下文:
某省考優拔,題系「日本憲法與英國憲法比較論」。其冠軍一卷有雲:「憲法有二種,一曰日本憲法,一曰英國憲法。日本法為東洋人所作,英國法為西洋人所作。日本法多用『挨、伊、阿、哀』,英國法多用『哀、皮、西、提』。日本法文系直行,英國法文系橫行。日本法其條文系七十九條,英國法其條文共六十三條」雲雲。閱卷者評曰:「考據詳明,日英兩國憲法條文,能列舉其數,足征於東西洋政治學,研究有素。」
文題要求「論」,作者倒底「論」出了些什麼呢?搖頭晃腦說了一通,該說的一點也沒說出,看了覺得可笑。其實這並不一定是編派出來的笑話,反觀我們一些同學所寫的議論文,也不難發現這種言之無物連篇廢話的毛病。
一篇好的文章,要說到「好」,可以好得沒有止境,通俗地說,就是沒有「上限」,進入那種境界,不是容易的事。但是達到基本要求,則不應很難,最起碼的,是做到言之有物,讓人讀了之後,能知道你想說些什麼,說出了些什麼,多多少少能留下一點印象。你的觀點,你的分析,你的結論,你的表達方式,你的語言……一句話,要有「你的」。
造成「言之無物」毛病的原因很多,除開作文態度暫不論,最主要的,是不會動腦筋。常見的,是對論題不作任何思考分析,只作簡單的解說。如給他一個題目《習慣》,他就不知道去想如何用這個題目來介紹一些新的思想成果,如何選擇一個恰當的表現形式,而是一下便循著舊有的模式發起議論來:「什麼叫『習慣』?習慣就是……。習慣有兩種:一種是好習慣,一種是壞習慣。……我們要保持好的習慣,改掉壞的習慣。……」--就文字來看,他說的這些話,一句也沒有錯,但是都沒什麼用。因為他沒說出什麼來,沒有他自己的東西,他重復的不過是最簡單的「1+1=2」之類的公理。不動腦筋,就只好重復或照貓畫虎地演繹人家的觀點,羅列人家說濫了的例子,引用人家看膩了的「名言」……,而他就是沒有力量拿出一個貨真價實的「我認為」!
另一種言之無物,是說空話說大話。題目大,他不懂得把口子縮小去開掘;題目小了,他又不懂得觸類旁通地「說開去」。不管什麼題目,他一開首便來上一通空話套話,好象不這樣就不是一篇好文章。這番且大且空的套話看上去「氣勢」很大,從形勢說到意義,從政策說到方針,要求800字的文章,他一個開場白便寫去二三百字。接著還沒有對論題作一點具體的分析,便又開始了盛氣凌人的結束語:描繪宏偉目標,展望壯麗遠景,提出更高要求,動不動「青年朋友們,讓我們………… 吧!」--讀這種文章,常常象聽一組空洞無物的口號,根本無法揣摩作者倒底想說些什麼。
這類言之無物、用廢話堆砌起來的「文章」,讀者生厭,我想作者也未必就沒有苦惱。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呢?我認為首先是於思考,努力地建立自己的觀點,即使是對真理的解說,每個人結合具體的生活實踐,也會有獨特的感受,盡量地把這種感受完整准確地表達出來,使文章有「物」,先做到這一點,大概還不算很難的事。
㈧ 華為的成果
我們都知道,阿里巴巴、網路、騰訊這些互聯網巨頭,背後其實是大量的外國資本,但華為不僅是一家百分之百的中國民營企業,還是一家沒有上市圈錢的公司,並已成為全球通信產業龍頭。
現狀:全球已經有超過20億人每天使用華為的設備通信,即使在4G技術領先的歐洲,華為也有過半的市佔率。它在150多個國家擁有5百多名客戶,營收7成來自海外!
下面是華為同BAT的營收對比:
華為2882億,騰訊789億,阿里708億,網路490.5億;華為超過BAT的總和800億;
在納稅方面,華為納稅337億,阿里納稅109億,網路22億,騰訊70多億,華為超過BAT的總和130億;
華為累積利潤、累積納稅均超過2000億!
在任正非眼中,搞金融的人光靠數字游戲就能賺進大筆財富,真正捲起袖子苦乾的人卻只能賺取微薄的工資,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所以他堅決不讓華為上市,寧可選擇把利潤分享給員工。這造就了華為的向心力。
這一條,華為足以讓中國所有的企業無地自容,因為華為有1萬名博士,幾十名俄羅斯數學家。而中國的企業從來不注重研發,而是以短平快著稱。華為用它今天的成果向我們證明,只有靜下心來做研發企業才有長遠前途!
華為注重研發的最直接結果,是它已經擁有了3萬項專利技術,其中有4成是國際標准組織或歐美國家的專利。因此在100多家各種標准組織中擔任了主席、副主席、董事、各子工作組組長、報告人、技術編輯等至少90個職務。
如今,華為收完蘋果專利費後,甚至開始起訴三星!
去年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件,蘋果公司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這意味華為開始向蘋果公司收取專利許可使用費。
華為在訴訟中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這些知識產權包括涉及通信技術的高價值專利和三星手機使用的軟體。
華為是國之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