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師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內容
第一、科研意識
科研意識是指人積極從事科學研究的心向,潛心捕捉和發現科研課題的求知慾。它是科研活動的內在動力,主要包括自身角色意識、問題意識、信息意識、合作意識。
所謂自身角色意識,即教師對教師職業應進行科研的認識狀態,對科研型教師的認同狀態以及對自己科研能力、科研優勢的認識狀態等。意識越清醒,則行動越堅定。在這里我認為其中對科研型教師的認同狀態是最為重要的。
所謂問題意識,即教師對教育現象的認識狀態,對教育成績與事物的准確判定水平,具體又體現在教師對科研課題的選定上。對教育現象越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其選題的准確度就越高,對新情況、新問題就越敏感。
所謂信息意識,即捕捉科研問題與解決問題資料的能力,思路清晰、准備充分,則能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證據與鑰匙。
所謂合作意識,即教師藉助他人能力或協助他人共同攻關的心理狀態。合作意識越強的人,越能集思廣益,豐富提高自己。
第二、科研意識
即進行教育科研所必備的理論知識與方法。由於教育科研對象的特殊性,所需要的知識與方法非常廣泛,也非常深入。據介紹,李吉林在情境教育理論的創立過程中,進行了廣泛的閱讀和學習,涉及教育學、中小學教育史、心理學、大腦科學、美學、語言學、社會學以及文藝作品、少年讀物、時事新聞科技信息等,其中屬於方法論的書就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系統科學》、《最優化原理》等。
一般教師進行教育科研,除了具備必要的學科知識外,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識不可缺少。1、教育科研的基礎理論
主要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學校管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統計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文化學等。他對教育科研具有普遍指導價值。2、教育科研的專門理論
教育科研作為一項具體的科學實踐,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過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規范和要求,形成為一門較為獨立的學科,包括教育科研原理與教育科研方法。它是保證教育科研規范性有效性和科學性的前提和基礎。
第三、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知識運用於教育科研情境解決相應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主要包括發現問題能力、預測設計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實施操作能力與書面表述能力能。1、發現問題的能力
科學研究都是從問題開始的,能否在教育教學及管理實踐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並把它設計為研究課題,這是整個研究過程開始的關鍵一步。2、預測設計能力
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信息,預測未來變化,設計整個課題的工作思路與目標。3、信息篩選能力
即對相關信息的獲取、識別、分類、編碼、評估、使用等。現代社會信息來源多,信息量大,此種能力的價值也越來越重要。4、實施操作能力
即落實、調整課題各工作環節的能力。5、文字表述能力
即把經過潛心研究得出的結論訴諸於文字,通過科研報告、科研論文、著作等表述出來的能力。這是科研工作的最後一環,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我國著名化學家盧嘉錫說過,「一個只會創造不會表述的人,不算一個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第四、科研精神
科研精神講求堅持真理,用於探索、事實求是,發揚民主,全力合作,用於創新。
❷ 教師科研成果與學校法律關系
以下僅供參考: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在教師和學校之間一直存在「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教師將成果交由學校實行轉化,但對於轉化的收益,學校總以各種理由歸到學校名下,教師收益較少;為獲得收益,有的教師自己開公司來將科研成果轉化,但這分散了教師的精力,由於缺乏經營經驗,轉化效果往往也不理想。因此,理順教師科研成果轉化中的利益關系,對推進高校科研及科研成果產業化,至關重要。
為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意見提出,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制。今後,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將不低於50%,高等院校不再新辦企業,校企可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人才。
擁有科研成果的機構,不能自主決定轉讓,這顯然已經不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需要,也不利於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生產力。統計顯示,我國科研成果有高達90%在通過項目驗收後束之高閣,這與科研成果自身的價值有關,也與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不暢有關。而由高校自主決定轉讓科研成果,首先必須解決是由科研人員自己去轉讓,還是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操作的問題。如果由科研人員自己負責轉讓,那麼很可能導致轉讓的低效率,同時也耗費科研人員的時間。以前,我國高校在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時,鼓勵教授、科研人員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下海」成立公司,這貌似十分直接地讓科研成果迅速產業化的舉措,卻由於教授、科研人員大多不善於經營,導致成功率不高。而且,教授的精力也被分散,不能再專心投身研究,產出新的成果。另外,由於產權不清晰,時常出現「教授究竟是在為學校服務還是在為自己掙錢」的爭議。
這就需要大學在推進成果產業化時,對教授的權責進行明確界定。國外一些大學的做法是,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由專業機構負責,而不是教授負責。如果使用教授的科研成果成立企業,可以允許教授以顧問的身份在企業工作兩年,但兩年後必須做出選擇:繼續在企業或回到學校。在企業期間,由企業負責教授的薪酬。按照我國目前的政策導向,今後高校不再新辦企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勢必將由專業機構負責,而不是由教授去創辦企業。
根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轉化科技成果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本單位,在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後,納入本單位預算,用於科學技術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工作。草案還為加大獎勵力度留下空間,允許單位自行規定、約定給予科技人員獎勵、報酬的方式和數額,沒有約定的則按法定標准。從成果的產權歸屬來看,這樣的規定是合理的,但如果操作不當,就會出現爭議,主要有兩方面問題:一是在轉讓過程中做手腳;二是校方利用強勢地位,剋扣下科研人員的獎勵。
針對這兩方面的問題,就需要明確成果轉讓的程序以及教師的收益。對於科研成果的轉化,應該由學校委託(購買)第三方專業機構的服務,由其來負責學校科研成果的轉讓、許可和作價投資,在選擇第三方專業機構時,應公開招標,確保第三方機構的專業性、獨立性,而不能採取由學校組織機構或由科研人員直接負責的辦法。與此同時,學校和教師要簽訂規范的轉讓協議,一旦簽訂,具有法律效力,將科技成果轉化真正置於法律的保護之下。
❸ 徐雷的教學與科研成果、榮譽稱號、表彰獎勵
中國室內設計20年優秀勞設計師
獲中國室內裝飾行業貢獻獎,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2008
獲江蘇省室內裝飾行業出成就獎,江蘇省室內裝飾協會,2009
入選南京室內設計人才庫,南京市室內設計學會,2009
獲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授予優秀設計師稱號,2009
獲江蘇省五一創新能手,江蘇省總工會,2009
獲江蘇省技術能手,江蘇省人力類源和社會保障廳,2010
獲南京林業大學二零零四屆本科畢業設計 (論文)優秀指導教師,2004
獲2002-2003南京林業大學年度優秀教師
獲2003-2004南京林業大學年度優秀教師
獲2004-2005南京林業大學年度優秀教師
獲2006-2007南京林業大學年度優秀教師
獲南京林業大學榮譽表彰,2005-2008
南京雷士杯青年學生室內設計競賽優秀指導敦師,2007
獲江蘇省第七屆裝飾設計設計大賽指導教師,省裝飾協會,2010
獲中國中青年美術教師優秀繪畫設計作品獎,2005
獲色彩科學應用與發展優秀論文,2005
獲華耐杯室內設計大賽方案類優秀獎,中國楊樹傅物館,2006
獲華樹杯室內設計大賽辦公空間工程類三等獎,中國楊樹埔物館裝飾裝修工程,2006年
獲華耐杯室內設計大賽二等獎,研究生大樓內裝飾工程,2008
獲第七屆室內裝飾設計大獎賽特等獎,東方廣場樣板間室內設計,2009
獲第七屆室內裝飾設計大獎賽一等獎,微山湖濕地文化博物館布展,2009
獲第七屆室內裝飾設計大獎賽二等獎,皇冊家園室內裝飾設計, 2009
獲第七屆室內裝飾設計大獎競優秀獎,兒童福利院裝修工程,2009
獲南京室內設計大獎賽三等獎,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大套三站方案二,2009
獲室內設計大費二等獎,明月港灣樣板房,2010
獲室內設計大賽商業空間二等獎,南林餐飲環境, 2010
獲室內設計大責酒店賓館工程類優秀獎,雙門樓賓館裝修工程,2010
獲江蘇省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大費優秀獎,東方廣場樣板房,2010
獲南京林業大學多媒體課件比費一等獎,南京林業大學,2010
獲南京林業大學課程試題庫優秀獎,南京林業大學,2008
❹ 教科研成果豈能讓「潛規則」大行其道
暑假,許多老師要麼外出旅遊,要麼在家休息。可對教科室主任來說,就是最苦最頭疼的時候:要寫結題報告。現在的教科研成果,不是四五千、六七千字就能對付過去的,沒萬把字,是過不了關的,甚至七八萬、十幾萬字的都有,而且圖文並茂,裝訂成冊。足足要忙上一兩個月。忙,對自己有用,那倒還有口氣透,可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第一作者不是署校長的名,就得署書記的名。具體幹事的,最多署第二作者。
一是釜底抽薪。校長書記們之所以熱衷於申報課題,是因為課題在評職稱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換言之,只要在職稱評審等方面適當淡化對課題的要求,降低課題的功利性,校長們自然就會失去對課題「熱情」,也就不會太在意什麼「第一作者」的名分。當下中小學的很多課題,往往有名無實,不僅沒有什麼科研價值,反而是一種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基礎教育階段,老老實實上好課,做好一些基礎性管理工作,才是根本。正是看到基礎教育階段課題泛濫之弊病,相關部門就職稱評審等方面已經出台了淡化教科研要求的政策。隨著政策的推進和完善,必能發揮釜底抽薪的效果。
二是驗明正身。淡化對包括課題在內的教科研要求,並不代表不要教科研,而是引導教師們真正憑借興趣進行教科研。然而,摒除功利心搞教科研,畢竟是一種理想狀態,並不能完全杜絕校長成「第一作者」的可能性。如果校長真心投入研究,自然無可厚非;反之,必須有相應機制進行防範,而設立「第一作者」現場答辯的規則或許不失為首選之策。課題進行答辯,本就該是應有之意,作為「第一作者」,更應責無旁貸。如果不是親力親為,那就極易露餡。只要真正落實了,校長們還有必要以身犯險嗎?
來源:燕趙都市報
❺ 禮泉二中的科研教育
在教育教學科研方面,該校已申報國家級科研課題2個,省級3個,市級5個,縣級8個。三年來,該校教師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發表科研論文二百三十五篇,其中,
婁福存老師撰寫的兩篇論文《中國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科研概況分析》和《交變電流的規律和生產說課》被世界華人交流協會,中國科技交流中心,世界華人文化藝術(成果)研究交流中心評為「國際優秀論文」和「國際金獎」。該校因其顯著的教育教學實績而享譽全縣,因此獲得了一系列殊榮。2003年榮獲咸陽市文明、綠色校園;咸陽市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咸陽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2004年榮獲陝西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陝西省學習雷鋒志願者服務先進集體;禮泉縣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比先進集體。2005年被中教決策中心教育質量管理委員會授予國家教育質量管理示範基地 ;陝西省衛生先進單位;禮泉縣高考質量綜合評比先進集體,並被寶雞文理學院、咸陽師范學院確立為畢業生示範實習基地。
❻ 杜成憲的科研成果所獲獎勵
華東師范大學1995年「中創獎」
1995-1996年度華東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特殊津貼
1996年度寶鋼全國優秀教師獎
1996年入選華東師范大學「跨世紀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培養工程(百人工程)第一批
參著的《中國教育史》、《中國教育管理史》、《中國教育思想史》多次獲各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