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小組活動成果展示的評價標准

小組活動成果展示的評價標准

發布時間:2021-09-30 03:28:26

① 如何對觀察物體的這個內容進行小組活動成果展示做評價

可以分成
有的人上網搜集材料
有的人做調查問卷
有的人請教有關方面的老師、專家
有的人作總結的ppt
有的人去圖書館找資料

② 學習成果展示板的評比標準是()、()、()、()。

學習成果展示板的評比標準是(主題突出)、(資料豐富)、(版面美觀)、(淺顯易懂)。

③ 請幫我完成作業:設計小組活動成果展示的評價標准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分析

(一)有效參與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礎。有效參與可以從這樣幾個維度來透視分析:

(1)從參與的范圍分,可分為部分參與和全員參與。在學習中,性格開朗、交際能力強的學生容易獲得較多的參與機會,而性格內向、靦腆拘謹的學生可能成為"看客"。若組織不好,調控不當,會產生活動中的"馬大效應"。(2)從參與的表現分,可分為外在參與和內在參與。在學習中,那些能說會道的學生常常表現出較高的參與積極性,因而也常常受到教師、同學的關注。但也有一些學生性格較為文靜、沉靜,面對新的問題,外部反映並不強烈,但卻喜歡沉思冥想,口訥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卻很有見地,耐人尋味。實際上後者也在參與,甚至是實質性的深度參與。在目前的學習中,我們往往對前一部分學生引導、調控不夠,對後一部分學生關愛、鼓勵不夠。(3)從參與的過程分,可分為階段參與和全程參與。有的學生只對某一環節、某一方面感興趣,而對於其他過程就不大關注,而有的學生自始至終都能全身心投入,積極參與。(4)從參與的效果分,可分為有效(高效、低效)參與和無效參與。像"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經"式的參與就是無效參與。如面對一個新問題,學生未經思考就急於作答,這種參與基本上是無效的。參與的有效性,主要看參與對小組學習目標的價值和自我發展的價值實現的貢獻。就個體而言,表現為面對學習情境入神、入境,這才是真正的、實質的有效參與。如果沒有小組全體成員的有效參與,小組合作充其量也是徒有其形而無其神,不可能實現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二)有效的合作是小組合作的關鍵。合作小組的組建,既要依據學生共同的興趣、特長等個性傾向,使其"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要考慮學生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做到揚長補短,人盡其才。應根據個性差異來合理調配,讓每個人的價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組合作學習互動增值,互補共效。組內交流,組際競爭。要想實現"有效合作",組內經常開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暢,合作過程中就容易產生問題,甚至合作難以維系。合作小組內的交流形式多種多樣,有座談,交談,商討,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換等。通過交流能增進理解,聯絡感情,達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過交流可以及時了解同伴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自我調整或相互調整,使合作得以滋潤和優化。通過交流,還可以提高交際能力,推動學生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倡組內交流的同時,還可以積極開展組際競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組內合作的凝聚力,培養團隊精神。團隊競爭能避免個人競爭因失敗而產生的自我貶低、自我拒絕的情感,同時會進一步發揮團隊成員的潛能,促進群體積極向上,成為小組有效合作和全組爭優達標的強大動力。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的評價

(一)有效性的基本理念

(1)互動觀合作學習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邊互動,不僅要求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整體把握,分配學習任務,控制教學進程,同時要求教師關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相互幫助。

(2)目標觀在小組合作活動中,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討論,共同提高,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與競賽。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技能,當學生們在一起合作融洽、效果突出時,他們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就會更多,學得也就更加愉快,從而達到認知、情感與技能均衡的教學目標。

(3)師生觀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是合作者。教師與學生之間變成了「指導——參與」的關系。合作學習提倡教師當好「」,學生當好「演員」,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巧妙地運用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把「導」與「演」進行了分離與分工,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4)形式觀在教學形式上,合作學習強調以集體為基礎,以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為主體形式,力求體現集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合作學習中的課堂講授是以合作設計為基礎的,講授過程也力求簡明扼要,耗時短而成效顯著,有著較強的研究性、探究性,能為後來的小組活動留有足夠的空間。

(5)情境觀合作性的情境,學生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的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們會意識到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獲得成功,小組成員之間是「榮辱與共」的關系,這是一種「利己利人」的學習情境。

(6)評價觀合作學習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形成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

(二)有效性的評價的基本原則

(1)評價的目的不是"區分"而是促進"轉變性發展"

在傳統教學中,評價基本用於區別勝利者和失敗者,而不是作為一種轉變性的協調發展過程。為了區分,人們自然依賴於一種具體的劃一標准,而這種整齊劃一的標准無法應因個體多樣化的發展。學習的目的不單純是理解前人發現的知識,而是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因此,對於學習者來說,學習是探索未知領域的活動。面對不同的問題情境與學習個體,不存在簡單劃一的評價標准。學習者面對未知的領域,目標是方向性的,但沒有已知的答案。因此,學習者需要的更應是一種新起點下的"挑戰性"驅動,而不是面對已知標準的受"欠缺"驅動。評價不是區分,而是為了調節學習者的行為。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仍可以採用"區分",但這僅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從本質上講,這種"區分"仍應成為研究性學習中轉變性發展過程。

(2 )評價主要通過學習者的自我反思而最終實現

在學習中,評價的主體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學習者、導師、學習夥伴等都可以成為評價的主體,主動的探索者本身是最重要的評價者。當然,教師可以成為"平等者中的首席",他是一個促進有效評價的積極參與者和組織者。另外,合作小組中的互評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需要重視的是,在學習中,親身體驗貫穿探索的始終,評價致力於促進經驗的轉變,但任何人的評價都必須建立在學習者自我反思的基礎上,最終才能實現自我意義的建構。

(三)有效性的評價的主體

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的主體最重要的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只有學習者的自我評價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進。因此學生必須是評價的中心對象、主要的評價者。協作者或者同學、教師等重要參與者也應當在評價的主要實施者。評價中的首先應當是考慮的是自我評價;然後是協作者或者同學的評價;最後是教師或者家長、社會對學習者的評價。

因此,使用量表對學習的評價將應當是以學生自身為評價的重要主體,以學習過程為評價的主要內容。根據每項研究活動的不同實施情況,在評價中還會出現對研究計劃的評價、對研究過程實施的評價、對研究成果的評價、對協作者的評價等等不同專項評價量規表。

(四) 有效性的評價的內容(根據評價內容設計量表一、表二、表三、表四)

(1)是評價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如:A 小組成員出勤率 B是否認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 C是否積極參與D 是否有責任感 E 是否主動協作,組員關系是否協調 F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 G是否主動提出探究設想和建議。

(2)是評價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對學生在探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節中掌握和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A 查閱資料和篩選資料的數量和質量B 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 C使用新技術 D 活動記錄的完整性、及時性、真實性 E 對學習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3)是評價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查學生在一次探索式活動中從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後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4)是評價在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反映出來。

(5)是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張簡報、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探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准。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評價的意義

(一)更有利於學習的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均衡達成

學習是認知的過程,也是滿足學習者心理需求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伴隨著濃厚的情意色彩。學習行為又是一種社會化行為,唯有同他人溝通、互動,才能取得較大的成效。學習具有多元目標,包括激發創造精神、增強主體意識、陶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會收集與處理信息、學習體驗科學研究、學會人際交往養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等。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不僅直接作用於學生的認知發展,並且還通過情意因素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以及非認知品質(如人際交往等)的提高,同時也滿足了每個學生「影響力」和「歸屬」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組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將不僅使學生「學會」、「會學」,而且使學生「樂學」、「好學」,所以,小組合作學習理所當然地成為研究性學習的比較合適的教學組織形式。

(二)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教學效率

學習並非培養天才兒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於偏重少數特長學生的課外活動,它面向的是全體中小學生;它並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結果,而是要讓每個智力正常的學生歷經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提高自己的創造意識和能力。小組合作學習避免了班級集體教學中往往出現的相當一部分學生由於得不到充分的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不得不處於「旁觀」、「旁聽」地位的被動學習狀況,賦予全體學生遠比傳統課堂教學中多得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和權利。每個學生都能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研究性課題,並在課題小組中擔當一部分研究任務,隨著研究的深入,參與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潛能得到發揮,獲得了新知識,提高了研究、創新能力。所以,對於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率的組織形式。

(三)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

在接受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往往體現為結構化的教學程度,而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貫穿學習過程始終。課題研究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好壞。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經常進行交流,互相幫助和支持,還需要舀善地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同學之間建設起一種融洽、友愛的親密夥伴關系。不僅如此,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還表現在同社會方方面面的聯系中,社會調查、訪談、外出收集資料、向專家請教等等,不僅需要合作夥伴的同心協力,而且要獨立地運用社會交往技能去爭取成功。可以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對於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的機會。

④ 如何進行小組學習成果展示

選一個小組長,代表本小組匯報,其它同學可以補充。

⑤ 古詩詞學習成果匯報展示有什麼評價標准

這個確實沒有標准。

⑥ 如何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案進行評價

一、激勵機制的建立,應從建立小組之時開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建立合作小組時,要讓學生做到「四個明確,一個到位」。四個明確就是明確小組合作的方法與形式,使學生能夠能合作,會合作;明確每個成員的職責,根據學生的情況,做到「異組同質,同組異質」,每位學生一個角色,有形象代言人、聯絡員、發言人等;明確方法,只有明確方法,才能使學生會合作;明確競賽規則,只有明確組間的競賽規則,才能使學生參與合作中的競爭學習。這些內容要上牆到位,使隱性的內容,轉化成顯性的內容。
二、解答問題記分制,發揮評價機制的原始機能
學生任何一項「勞動」都有成果的回報。對小組的認可或者小組成員的認可,每項勞動都要進行記分制。我校多名教師,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根據題的難易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分值,更加具有激勵性的是,小組根據平時程度進行編號,成績較差的同學回答問題進行多加分,這樣調動了後進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參與度。
三、幫助批改加分制,發揮評價機制的導向機能
杜郎口模式存在著許多嚴重的缺陷,其中把教學內容分成板塊,由各小組分工完成。但往往出現,一個小組只關注與完成本小組的內容,對其它小組的內容漠不關心,更有甚者,在小組成果展示時,許多學生不知其它小組展示的內容,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限制,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課堂實效大打折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對於教案要成為全體學生的學案,在預習的前期,沒有分工,教學的全部內容也是全體學生預習自學的內容。到預習的後期,小組在重點突破若干板塊。二是在展示課堂上,每小組展示的內容是其他小組評價的內容,指出一處錯誤,扣除展示小組1分,加到指錯誤的小組上面,如果別的小組還有更加科學合理的解釋,根據「學術價值」進行加分,這樣以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到了評價的導向機制。
四、解法多種獎分制,發揮評價機制的挖潛機能
優秀的教學思維品質具有批判性、敏捷性與創新性,新的課程標准要求「自主、探究、合作」。對問題的探究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與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我們在小組合作中如何激勵學生進行開拓性地探究學習呢?對每一個問題我們都要鼓勵學生用多種解答,或者鼓勵學生發表新穎的觀點。
五、量化評比與精神激勵並用,升華激勵機制中的精神境界。
在合作小組方面,一方面進行量化考核,更重要的是對小組進行「宣傳報道」,讓先進小組學生寫出先進報告,寫先進經驗總結,利用班級、年級、學校的黑板報進行宣傳報道,利用學校的教師論壇,讓學生做經驗報告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滿足,從而增加小組的凝聚力,發揮小組的最大功效。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主導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系統控制過程,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是當代課堂的主旋律,發揮小組合作中有效評價機制是課堂成功的關鍵,只有科學有效的評價與激勵,才能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加和諧有效。

⑦ 評價QC小組活動成果以什麼為主

評審的目的: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以不斷提高QC小組活動水平;表彰先進,落實獎勵,使QC小組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評審原則
從大處著眼,指出主要問題:活動程序是否符合PDCA循環理論;項目各個環節是否做到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數據是否完整、正確、有效;統計方法運用是否恰當、正確;(評審內容詳見《QC項目成果評審表》)
客觀有依據:根據評審標準的要求提出評審意見;
避免在專業技術上鑽牛角尖;不單純以經濟效益為依據評優。
評審的標准
現場評審:評審重點是QC小組項目及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發表評審:總體評價項目成果的主要特點,在程序、方法、數據等方面總的情況;
具體指出每一個不足點及其根據。

⑧ qc小組活動成果的評審原則有哪些

領導作用、全員參與、過程方法、管理的系統方法。基本上八項原則在管理評審中都有體現的。

⑨ 小組評價量規表的評價指標都有哪些

作為教育評價的專業術語,由於考察的視角不同,不同的人對量規的界定並不一致:Asmus(1999)認為,評分量規是由教師或評價者開發的一種描述性的評分量表,其目的是為了分析學生學習結果,包括學習作品和學習過程。Arter和McTigh(2000)把評分規則界定為准則的一種特定形式——是成文的准則,它對所有的評分點都做了說明和規定。最好的評分規則往往能體現出我們教師公認的課堂評價的實質,而且能對合格表現的組成要素提供很好的建議。評分規則一般會伴有成果或表現的具體例子,以闡明量表上不同評分點。(2001)指出,評分規則是相對核查表而言的,這種評分量表正式地規定了評分指南,它由事先建立的表現准則組成,常常在表現性評價中評估學生的作品。Heidi Goodrich(1996)則將它定義為為一項工作列出標準的評分工具,它包含評價作品的標准或所需的期望,它詳細地為各等級(從優到差)質量描述出其標准。
由此看來,評分量規作為表現性評價的評價工具,主要由教師或評價專業人員開發,事先詳細地規定了學生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的標准,用來評價學生的復雜表現或作品。

閱讀全文

與小組活動成果展示的評價標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