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幾年一次
每年一次。本次名為里約+20是因為上一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在里約舉行時20年前,為紀念上次提出的《21世紀議程》而特意定名為里約+20。
B. 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峰會的介紹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1987年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子孫後代發展的需要」。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長期發展的指導方針。可持續發展由三大支柱組成,旨在以平衡的方式,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1992年,國際社會聚集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討論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方法。在這個被稱為里約地球首腦會議上,世界各國領導人通過了《21世紀議程》,一個在國家、區域和國際各級具體實現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接著在2002年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上,通過了約翰內斯堡執行計劃。這個執行計劃是建立在從地球首腦會議以來所取得的進展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辦法和具體步驟,以及可量化的和有時限的指標和目標。
C. 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峰會的邊會活動
主題:「沙漠治理和中國內蒙古可持續發展」
時間:2012-3-26
中國國家林業局、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公司共同舉辦
2012年3月26日 全球約三分之一的陸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它所導致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也日益嚴峻。3月26日,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第三次會間會期間,中國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生態項目作為「成功典範」,向人們展示了該項目在治沙、減排、富民以及產業化發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驗。
題為「沙漠治理和中國內蒙古可持續發展」的這次會議由中國國家林業局、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公司共同舉辦。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給予大力支持。
聯合國主管經社事務的副秘書長、里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秘書長沙祖康在會上指出,過去幾年來,中國政府通過植樹造林等方式在解決荒漠化問題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生態項目就是眾多成功實例之一,該項目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肩負社會責任、發展綠色經濟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其經驗值得借鑒。
沙祖康表示,毛烏素生物質熱電生態項目,在追求以『三碳循環』為特色的綠色經濟的同時,通過綜合生物管理技術,在抗擊荒漠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該項目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少數民族農牧民收入,還幫助當地社區實現了減貧目標。與會政策制定者和業界人士當可從這一成功實踐中汲取經驗。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呂克·尼亞卡賈在會上表示,希望毛烏素熱電公司的成功實踐能向有關非洲國家推廣,成為全球最佳實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提供可持續的途徑,將人類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變成孕育新能源和優良食品的寶藏。他希望大家到毛烏素熱電公司進行實地訪問,並表達了希望組織相關非洲國家代表到中國學習觀摩的意向。
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公司董事長李京陸向與會者介紹了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公司治理沙漠、利用生物質燃料發電,並捕捉發電廠排放的高濃度二氧化碳培育生產螺旋藻的三碳經濟綜合解決方案,以及通過種植沙柳「吸碳」、生物質發電「減碳」和「捕碳」生產螺旋藻的全程綜合解決方案、同時實現治沙、富民和綠電三方面的目標的有益實踐。
《防止荒漠化公約》是各國領導人20年前在里約地球峰會上通過的三大公約之一,在當前有關里約+20峰會成果文件的討論中,各國已將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列為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來自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聯合國經社部、秘書長非洲事務特別顧問辦公室、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利用微藻類螺旋藻抗擊營養不良政府間機構(The Intergovernmental Institution for the use of Micro‐algae Spirulina Against Malnutrition ,IIMSAM)、聯合國全球契約、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等機構的官員及專家、學者,以及參加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第三次會間會的各國代表約60人出席了會議。
D. 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峰會的主題
與此同時,成員國也確定了本次大會的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綠色經濟。沙祖康說這不是我平時強調的那種綠色經濟,而是基於致力於消除貧困的可持續發展之上的綠色經濟。第二個主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框架。
沙祖康強調,媒體的一項重要責任是引發公眾對里約+20峰會的關注。他說,對峰會的報道將有助於公眾和決策者建立起對可持續發展的政治意願,並闡明裡約+20峰會是人類社會向綠色經濟轉變的一個機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專題會議--全球電動出行論壇暨新能源車輛技術展覽
論壇地點:巴西·里約熱內盧
論壇時間:2012 年 6 月 18 日
聯合主辦co-organized by
聯合國合作組織辦公室 (UNOP)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DESA)
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GFHS)
巴西電動車協會(ABVE) 巴西里約熱內盧
巴西阿爾伯特研究生院技術研究所 (COPPE) 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 (UFRJ)
社會改革基金會美國紐約
中國區有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GFHS)負責
E.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具有什麼歷史意義
1992年,被稱為「地球峰會」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召開,開啟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里程,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1、大會表明全球否定了「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對發展中的環境問題認識空前提高。
2、與會各國就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主張達成共識,並表達了共同應對環境問題的願望。
3、大會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的道理被廣泛接受,「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深入人心。
4、大會通過和簽署了5個文件:《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這些文件為保護全球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提供了指導,也為此後的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談判奠定了基石。
(5)里約20可持續發展大會會議成果擴展閱讀: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是首次將世界各國領導聚集一堂專門討論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聯合國大會。
根據巴西政府的統計,108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172國的代表、1400個非政府組織代表和10000多名記者,參加了在大會主會場里約展覽中心舉辦的會議。
會議確立了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提供「新的、額外的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環境,並以「優惠的、非商業性的」條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清潔和無害的環境技術。
大會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轉讓和機構等3個關鍵問題上分歧嚴重,雖然達成了初步共識,但在此後的實施中困難重重,只有個別發達國家履行了承諾。
F. 誰可以告訴我關於可持續發展峰會的相關內容
http://www.cws.net.cn/popularization/CWSArticle_View.asp?CWSNewsID=13953
http://sd-ep.cei.gov.cn/envir_sub/source/ca2004020905.htm
http://www.wwfchina.org/csis/iucn/17-18/010.htm
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
根據2000年12月第五十五屆聯大第55/199號決議,即將於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SSD),是繼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和1997年在紐約舉行的第十九屆特別聯大之後,全面審查和評價《21世紀議程》執行情況,重振全球可持續發展夥伴關系的重要會議,屆時將有許多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及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參加會議。
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的召開對於人類進入21世紀所面臨和解決的環境與發展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人類在經濟、社會、教育、科技等眾多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在環境與發展的問題上始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20世紀下半葉,在國家、區域或世界范圍內召開了眾多有關環境與發展的會議,相關的雙邊、多邊條約或國際公約陸續產生。其中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就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宣言 》和《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確定了相關環境責任原則,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觀念也逐漸形成。
但是由於國際環境發展領域中的矛盾錯綜復雜,利益相互交錯,以全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的執行情況並不良好,全球的環境危機沒有得到扭轉。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標由於自身經濟不發達而困難重重,另一方面,發達國家並沒有履行公約中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資金支持的義務。因而,全球貧困現象還普遍存在,南北差距不斷增大,大多數國家認為召開新的國際會議,總結回顧里約會議的精神,討論里約會議建立的全球夥伴關系所面臨的新問題有著極大的必要性,2002年的首腦會議也是基於此目的籌備召開。
2002年首腦會議將涉及政治、經濟、環境與社會等廣泛的問題,全面審議1992年來環境發展大會所通過的《里約宣言》、《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和其他一些主要環境公約的執行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就今後的工作形成面向行動的戰略與措施,積極推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籌備這次會議,聯合國成立了籌備委員會,並呼籲各國政府成立國家級籌備委員會,盡早開展有關的籌備工作,確保對《21世紀議程》審評進程做出高質量的投入。聯合國還安排了一系列的區域和全球級別的籌備會。
我國歷次參會情況和此次會議籌備工作情況
1992年,李鵬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簽署了《里約宣言》、《21世紀議程》等文件,向國際社會表明了我國政府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立場,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里約會議以後,我國從自己國情出發,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實現現代化的一項重大戰略,在納入計劃、能力建設、宣傳教育、地方試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召開了第十九屆特別聯大,評估里約大會五年來執行《21世紀議程》的進展,宋健率團出席,並向大會提交了《中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我國在推進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為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2000年8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全國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國家計委擔任組長,科技部任副組長,國務院18個部門參加。其中將組織編寫《國家可持續發展報告》,籌備參加首腦會議作為一項主要工作。
2001年4月,為啟動我國參加首腦會議的籌備工作,國務院批准成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中國籌委會。籌委會由國家計委、外交部、科技部、國家環保總局等部門組成。秘書處設在國家計委地區司和外交部國際司。目前,《國家可持續發展報告》的編寫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G. 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有什麼意義
聯合國於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了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這次會議規模較小,因為是首腦會議,參會人數幾百人,各國家也沒有派代表團參加。這次會議對20世紀人類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特別是1992年裡約會議以來的情況進行了回顧與總結,在堅持里約會議形成的基本原則和總體框架基礎上,更加明確地規定了各國在推進全球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履行國際公約方面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以及應採取的具體對策和措施。
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是環境與發展會議的延伸和繼續。也是人類環境保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會議,是人類環境保護史發展進程中的第四個里程碑,它開啟了人類21世紀發展的新紀元。
知識點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1973年1月,作為聯合國統籌全世界環保工作的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正式成立。其宗旨是:促進環境領域內的國際合作,並提出政策建議;在聯合國系統內提供指導和協調環境規劃總政策,並審查規劃的定期報告;審查世界環境狀況,以確保可能出現的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環境問題得到各國政府的適當考慮;促進環境知識的取得和情報的交流等。
環境規劃署的臨時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後於同年10月遷至肯亞首都內羅畢。截止2009年,已有100多個國家參加其活動。在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全球環境狀況及世界可持續發展前景愈加深切關注的21世紀,環境署受到越來越高度的重視,並且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H. 里約會議的會議成果
會議取得了重要成果,設定了地球憲章、行動計劃、公約、財源、技術轉讓及制度6大議題,並成功地通過了《里約環境發展宣言》(又稱《地球憲章》)和《對世紀議程》,簽定了《生物多樣性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森林公約》等重要文件。在這次會議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不可分割性被廣泛接受,「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被否定;停滯多年的南北對話開始啟動,在一些問題上表現出南北合作的誠意;國家主權、經濟發展權等重要原則得到維護;發展中國家在一些會議上發揮了主導作用。
I.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的內容是怎麼樣的
1992年6月3日~14日,聯合國在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18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團和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等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了會議,102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親自與會。這次會議是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之後舉行的討論世界環境與發展問題的籌備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一次國際會議,也是人類環境與發展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盛會。
在這樣的背景下,基於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有平等發展的機會,都對環境保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都要處理好環境與發展關系的前提,聯合國適時召開了這次環境與發展大會。
這次會議的主要成果是簽署了5個國際公約,它們是:
《生物多樣性公約》——主要內容是保護世界范圍內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公約規定簽字國要將本國境內的野生生物列入財產目錄並制定保護瀕危物種的計劃。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主要內容是控制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公約督促各國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建立機構執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和技術轉讓,幫助它們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里約宣言》(又稱「地球憲章」)——這份宣言提出了27項制定環境政策的原則。宣言明確指出:各國有責任保證在本國境內的所有活動不破壞他國環境:環境保護要成為「發展進程」的組成部分;應當首先滿足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貧窮和環境極差國家的需要。
《21世紀議程》——是旨在既促進發展又保護環境的行動計劃。
《森林公約》——公約指出森林的持續性管理對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並規定各國應對經濟影響進行正確估價和建立安全使用森林的秩序,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
這次大會共識的核心是:人類要以公平的原則,通過全球夥伴關系促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以解決全球生態環境的危機。其歷史功績在於讓世界各國接受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並在發展中開始付諸實施。
環境與發展會議是人類環境保護史上第三個重要里程碑,它統一了全球關於環境與發展的認識,回答了長期以來人們爭論的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並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戰略確定下來,同時以國際公約的形式拓寬了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的范圍和領域。
J.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贏得了哪些成效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的發展觀。是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可持續發展, 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 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可持續的3個主要特徵: 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 其之間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 經濟持續是條件, 社會持續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應該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所追求的目標是: 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 個人得到充分發展; 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 不對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 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 強調對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給予鼓勵, 反之則應予摒棄。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為人類世界的發展指出了一條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道路, 為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思想模式。其實質就是把經濟發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緊密聯系起來, 實現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在發展中積極地解決環境問題, 既要推進人類發展, 又要促進自然和諧。主要表現在: 從以單純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轉向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發展, 從以物為本位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位(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的發展, 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 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 推動型的發展。
2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所謂可持續發展戰略, 是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和綱領, 是多個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稱, 它要使各方面的發展目標, 尤其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目標相協調。1992 年6 月,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 會議提出並通過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議程》, 並且要求各國根據本國的情況, 制定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和對策。1994 年7 月4日, 國務院批准了我國的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標志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觀念的重大革命, 標志了它是一個有利於人類健康地走向21世紀的新的發展理念和行動綱領。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將會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3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資源方面: 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和經濟發展, 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規模的開采消耗, 導致資源基礎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資源緊缺。石油等能源價格上漲, 土地資源及礦產資源掠奪性破壞嚴重。維護地球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 以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方面: 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類。加強環境保護,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消除貧困、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
4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利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有利於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生態農業。
5 科學的發展觀
傳統的發展觀, 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 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簡單地把GDP的增長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 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 單純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對象, 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 盡管人類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 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越來越多, 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卻往往並不能隨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 甚至出現危及未來生存的許多社會和環境問題。要解決這些歷史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 就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影響, 在發展觀上進行不斷的科學創新。
科學的發展觀要求的是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 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 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實現自然資源的持久利用, 實現社會的持久發展。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發展是促進環境保護的前提條件。從科學的發展觀出發,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環境保護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如果在經濟發展中不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資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長, 但實際上如果把生態成本考慮進去, 也可能是負增長或者低增長。而生態環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類加倍償還的。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極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落實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上來, 使我們的發展真正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 用科學的發展觀統一思想、統領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 走上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經濟發展之路, 使我們國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我們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模式, 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 決不能走人口增長失控、過度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舊路。要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 預防與治理結合, 減輕資源環境壓力,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轉變。要大力發展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工業, 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為主體的生態農業, 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消費」和「綠色服務」為標志的生態服務業。只有這樣, 才能達到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環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 既保證當代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又為子孫後代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從根本上看, 我國還沒有完全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由於增長方式粗放, 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 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從而加劇了能源、資源短缺的壓力, 致使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矛盾與形勢相當突出和嚴峻。
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關鍵是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少、環境污染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開發和推廣新能源、新材料, 廣泛採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術和生態破壞恢復技術, 包括投資少、效益高的廢水處理技術、城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技術、固體廢物的無害處理技術等, 全力推行清潔生產。另一方面, 要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實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淘汰落後的工藝設備, 關閉、取締污染嚴重的企業; 變傳統工業「資源—生產—污染排放」的發展方式為「資源—生產—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方式, 促進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特徵的綠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使其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保護環境的最佳「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