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郭守敬在科學方面有哪些成就
郭守敬(1231年—1316年)是元代傑出的科學家,在天文、數學、水利工程和儀器製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尤其在天文研究和天文儀器的製造方面享譽世界,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1977年,中國紫金山天文台又將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的祖父郭榮是一位精通數學和水利的學者,對少年時代的郭守敬影響很大。
他從小就喜歡觀察自然界,探索事物的奧秘,喜歡自己動手製作玩具。他的祖父與當時的幾位大學者劉秉忠、張文謙等都是好朋友,還送郭守敬到他們手下去學習。20歲時,郭守敬就在水利方面初顯才華。
郭守敬32歲那年,張文謙欣賞他的才能,鄭重地將他推薦給忽必烈。忽必烈召見時,郭守敬提出六項發展華北平原水利的新建議,大受忽必烈的贊賞,被任命為水利官員,跟隨張文謙到西北地區,修復了河套灌區上的許多古渠,使當地農業生產大獲豐收。他後來官至工部郎中,成為元朝政府主管水利的主要官員,主持了京杭大運河的修復通航等重大工程。
郭守敬在主持水利工程時,經常要測量地形高低。經過研究,他以海平面為基準,比較了大都與汴梁地形高下之差。這是我國地理學上最早形成和運用「海拔」概念測地形的實例。
早在元朝統一全國之前,劉秉忠就提出應當修改歷法,因為遼、金以來沿用的《大明歷》年代久遠,誤差漸大。後來,忽必烈接受了這個建議,於1276年設立專門機構太史局來修訂歷法,並派張文謙、王恂和郭守敬等主持此事。
為了准確地觀測天象,郭守敬首先動手研製天文儀器。他認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於儀表」。在整個修訂歷法的過程中,郭守敬先後創制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景符、日月食儀、定時儀等十幾種精巧的天文儀器。據《元史》記載,郭守敬研製的天文儀器「皆臻於精妙,卓見絕識,蓋有古人所未及者」。1279年,由郭守敬設計主持,在大都城東南修建了一座觀測天象的「靈台」,這是當時世界上設備最完善的天文台。
郭守敬用自己研製的儀器,在天文觀測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例如,他重新測定了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為23度33分5秒3,比以往認為的24度精確了不少;還測出了前人未命名的恆星1000餘顆,使記錄的星數從1464顆增加到2500顆,並編制了星表,而歐洲在14世紀文藝復興前,僅測得1022顆。由此可見,郭守敬的天文觀測業績在當時確實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至元十八年(1281年),郭守敬等人經多年辛勞編成的《授時歷》正式頒布。新歷以365.2425天為一年,與地球繞太陽一圈的實際時間相比,僅差26秒。這與現在各國通用的格利哥里歷數值相同,但卻早了300餘年。因為這部歷法的節氣推算比較准確,對農業生產幫助很大,所以很快就被中國的一些近鄰國家所採用。
郭守敬的科學成績還有很多。他的著作有14種,共100多卷,可惜至今大都已失傳。但郭守敬所取得的那些傑出成就,使他的英名永遠在中國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冊上閃耀著光輝。
② 郭守敬在科學上取得了什麼成就
郭守敬,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是元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對於天文學的研究和天文儀器的製造,同時,在其他領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古代集市圖因為遼金以來的《大明歷》已經使用很久了,誤差越來越大,因此,忽必烈決定設局改定歷法,命當時著名學者許衡、王恂、郭守敬負責這件事。郭守敬認為,要想制定精確的新歷,必須首先製造和改制天文儀器。製造天文儀器是郭守敬在科學上取得的第一項成績。
首先,郭守敬製造了簡儀。簡儀比以前所用的渾儀簡單方便,但設計精確,刻度最小分格達到1/36度,觀察結果也自然准確了許多。為了觀察太陽的位置和日食,郭守敬還設計了仰儀。他還改革了圭表,創制了景符等儀器。圭表是觀察日中影長變化以決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天文儀器。郭守敬改革後的圭表,使觀察的誤差下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景符是定影像的儀器。景符和圭表結合起來使用,可以觀察太陽、星星和月亮。
利用這些儀器觀察、測量所取得的成就,是郭守敬在天文學研究上的第二大成就。經過大規模地觀察,他不僅測定了各觀察點的緯度與夏至日晝夜長短,還測定出黃赤交角為29°90′(合今23°33′53″),這個數字與當時實際交角有極小的誤差,但這被認為是科學上的一大進步。
在實際觀察與天文研究的基礎上,郭守敬等人編制出了著名的《授時歷》。《授時歷》採用的是一年為365.2425日這一觀察研究數據,這個數據比地球實際上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僅僅差26秒。當時這是世界上最精確的數據。《授時歷》的出現,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幫助。
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郭守敬也有光輝的成就。這集中體現在他負責修建疏通的大都至通州的運河,極大地方便了南北的漕運。此外,郭守敬在數學方面也有成就,寫了一些專著,可惜現在這些著作都失傳了。
郭守敬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事業。他親自從事科學實驗,善於吸取前人長處,因而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他十分勤奮,直到八十六歲去世時,他也沒有中斷自己的研究。
③ 郭守敬簡介,做過什麼貢獻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漢族,順德府邢台縣(今河北邢台市邢台縣)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 ,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
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修訂歷法,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
郭守敬於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生於順德府的邢台縣(今河北邢台)。郭守敬父親的情況史傳未載,有可能是早逝。他是由祖父郭榮撫養成人的。
西夏治水:中統三年(1262年),因時任左丞的張文謙的推薦,郭守敬在開平府受到元世祖忽必烈召見,他面陳關於水利的建議六條,每奏一事,忽必烈都點頭稱是,對他頗為贊賞。
④ 元代科學家郭守敬的主要貢獻
1、數學:郭守敬參與制定的《授時歷》除了在天文數據上的進步之外,在計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創造和革新。主要有:廢除上元積年,以萬分為日法,發明正確的處理三次差內插法方法,發明弧矢割圓術。
2、光學:郭守敬在創造的景符、仰儀等天文儀器中反復運用了針孔成象原理,這在中國光學史上也是比較突出的成就,體現了中國古代較高的光學知識應用能力。
3、水利學:郭守敬率領民工開挖、疏浚原有河道,修堤建壩,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修復了長達四百餘里的唐來渠和長達二百五十餘里的漢延渠以及正渠十餘條、大小支渠六十八條,同時更立閘壩,以有效控制進渠水量,圓滿完成了疏浚修復河渠的任務。
4、天文學:郭守敬運用他改進、創造的天文儀器,進行了許多精密的天文觀測,從而使《授時歷》的編制有了可靠的觀測基礎。
5、地理學: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為基準,比較大都(今北京)和汴梁(今河南開封)兩地地形高下之差,這是地理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海拔」的創始。
(4)郭守敬的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郭守敬的一生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科學活動中,他精心觀察客觀事物的特點,從中掌據它們的發展規律;他能很好地發現和總結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從具體實踐中得到運用和提高;他善於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有用的東西,取長補短,使自已的科學研究事業逐漸趨於完善。
但是,他從不滿足前人的現成經驗,敢於大膽探索,富有創新精神。由於他孜孜不倦、刻苦鑽研、勤奮實干,所以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⑤ 郭守敬的主要貢獻是什麼方面
郭守敬最大的貢獻就是編出了《授時歷》為了編歷,他一直就創制和改進了高表、候極儀、簡儀、渾天象、立運儀、景符、仰儀、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而且費時很久。
結果在研究完成之後,現在為了紀念郭守敬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表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讓這顆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不僅是這本歷法,在太史令王恂去世之後,郭守敬接管太史院,有編了《推步》、《立成》、《儀象法式》等書。
(5)郭守敬的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郭守敬是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科學成果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卓越的,郭守敬從事科學研究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更是反射著人類智慧的光芒。
郭守敬的一生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科學活動中,他精心觀察客觀事物的特點,從中掌據它們的發展規律;他能很好地發現和總結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從具體實踐中得到運用和提高;他善於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有用的東西,取長補短,使自已的科學研究事業逐漸趨於完善。
但是,他從不滿足前人的現成經驗,敢於大膽探索,富有創新精神。由於他孜孜不倦、刻苦鑽研、勤奮實干,所以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⑥ 郭守敬發明了什麼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算學、水利。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在統一前夕,命令制訂新歷法,由張文謙等主持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和觀測。郭守敬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就顯露出了科學才能。那時他得到了一幅「蓮花漏圖」。他對圖樣作了精細的研究,居然摸清了製作方法。蓮花漏是一種計時器,是北宋科學搜索家燕肅在古代漏壺的基礎上改進創制的。這器具由好幾個部分配製而成。上面有幾個漏水的水壺。這幾個水壺的水面高度配置得經常不變。水面高度不變,往下漏水的速度也就保持均勻。水流速度保持均勻了,那就在一定時間內漏下的水量一定不變,不會忽多忽少。這樣,就可以從漏下的水量指示出時間來了。燕肅留下的蓮花漏圖,就畫著這樣的一整套器具。配製這套器具的原理不很淺顯。燕肅所畫的圖,構造也不很簡單。僅僅依據一幅圖就想掌握蓮花漏的製造方法和原理,對一般成年學者來說也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年紀才十幾歲的郭守敬居然把它弄得一清二楚,這就足以證明郭守敬確是一個能夠刻苦鑽研的少年。在邢台縣的北郊,有一座石橋。金元戰爭的時候,這座橋被破壞了,橋身陷在泥淖里。日子一久,競沒有人說得清它的所在了。郭守敬查勘了河道上下游的地形,對舊橋基就有了一個估計。根據他的指點,居然一下子就挖出了這久被埋沒的橋基。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驚訝。石橋修復後,當時一位有名的文學家元好問還特意為此寫過一篇碑文。這時候,年青的郭守敬已經能對地理現象作頗為細致的觀察了。那一年,他剛剛20歲。郭榮為了讓他孫兒開闊眼界,得到深造,曾把郭守敬送到自己的同鄉老友劉秉忠門下去學習。劉秉忠精通經學和天文學。當時他為父親守喪,在張有讀書。郭守敬在他那兒得到了很大的教益。更重要的是,郭守敬在他那兒結識了一位好朋友王恂。王恂比郭守敬小四五歲,後來也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這一對好朋友後來在天文歷法工作中親密合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稱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當時,有楊恭懿等來參予共事。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至元十七年編出新歷,經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授時歷》是中國古代一部很精良的歷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漢代以來的四十多家歷法,吸取各歷之長,力主制歷應「明歷之理」(王恂)和「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郭守敬),採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度,取得許多重要成就。郭守敬和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出我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歷法《授時歷》。為了編歷,他創制和改進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仰儀、立運儀、景符、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新測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誤差還不到5';測定了黃赤交角新值,誤差僅1'多;取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具體查看 http://ke..com/view/6089.htm#4,謝謝觀看,
⑦ 科學家郭守敬主要貢獻在什麼方面
郭守敬最大的貢獻就是編出了《授時歷》為了編歷,他一直就創制和改進了高表、候極儀、簡儀、渾天象、立運儀、景符、仰儀、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而且費時很久。
郭守敬主要貢獻在哪個方面
1天文學家郭守敬生平
郭守敬自幼就繼承了祖父郭榮的家學,致力於攻研算學、天文、水利等方面的東西。左丞張文謙推薦郭守敬,讓他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見,這才有了機會向忽必烈陳述水利建議六條,講完之後忽必烈非常贊同,郭守敬即被任命為提舉諸路河渠。
郭守敬在西夏治水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且元朝很多的水利方面的問題都是郭守敬解決的。在元朝有很多的儀器都是金朝時留下了的,導致計時不準確和破損。忽必烈就讓郭守敬將這些儀器進行改造。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其實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編出了《授時歷》為了編歷,他一直就創制和改進了高表、候極儀、簡儀、渾天象、立運儀、景符、仰儀、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而且費時很久。結果在研究完成之後,現在為了紀念郭守敬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表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讓這顆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不僅是這本歷法,在太史令王恂去世之後,郭守敬接管太史院,有編了《推步》、《立成》、《儀象法式》等書。
郭守敬為修歷而設計和監制的新儀器有:簡儀、高表、候極儀、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12種(史書記載稱13種,有的研究者認為末一種或為星晷與定時儀兩種)。中國古歷自西漢劉歆作《三統歷》以來,一直利用上元積年和日法進行計算。唐、宋時,曹士等試作改變。《授時歷》則完全廢除了上元積年,採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作為計算的出發點,以至元十八年為「元」,即開始之年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過三年半約二百次的晷影測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他又結合歷史上的可靠資料加以歸算,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5日。這個值同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值一樣。
2郭守敬做過什麼貢獻
1、郭守敬參與制定的《授時歷》除了在天文數據上的進步之外,在計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創造和革新。
2、郭守敬在創造的景符、仰儀等天文儀器中反復運用了針孔成象原理,這在中國光學史上也是比較突出的成就,體現了中國古代較高的光學知識應用能力。
3、郭守敬運用他改進、創造的天文儀器,進行了許多精密的天文觀測,從而使《授時歷》的編制有了可靠的觀測基礎。他所從事和領導的觀測項目甚多,如冬至時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測驗、黃赤交角以及一些歷元時刻的測定,其中大部分數據都是中國古代歷法史上最精確的,或近於最佳的。其中較為知名的即為四海測驗。
4、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為基準,比較大都(今北京市)和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兩地地形高下之差,這是地理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海拔」的創始。
5、郭守敬為完成《授時歷》工作創制了十二件天文台上用的儀器,四件可攜至野外觀測用的儀器,其名載於齊履謙所撰《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中,分別為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十二種(但史書記載中合計儀器總數為十三件,有的研究者認為末一種或為星晷與定時儀兩種)。
⑧ 你知道郭守敬的科學成就都有哪些
郭守敬和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出我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歷法《授時歷》。為了編歷,他創制和改進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仰儀、立運儀、景符、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新測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誤差還不到5';測定了黃赤交角新值,誤差僅1'多;取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編撰的其它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晚年,郭守敬致力於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監。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並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運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
⑨ 郭守敬的主要貢獻
1276年郭守敬修訂新歷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
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9)郭守敬的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
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內的古渠,更立閘堰,使當地農田得到灌溉。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耗時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發展了南北交通和漕運事業。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也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AMOST望遠鏡命名為「郭守敬天文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