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個預言2020年地球有災難,並通過測謊儀的男孩,如今去哪了
天文地理是一門有意思的科學,很多小孩子都對它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在我國古代,就有一位少年,他出生於公元78年,公元88年才10歲的他就能「五經貫六藝」,有過目能誦的本領,他有非常多的愛好,特別喜歡的是科學,小小的他就能讀懂:「北斗指東,天下皆春,北斗指南,天下皆夏,北斗之西,天下皆秋,北斗指北,天下皆冬」的真正含義,他還用少年的眼光繪制了一副星象圖。
有人想通過之前的線索找到這個男孩,卻再也打聽不到他的消息了,那個曾經預言過地球的小男孩從此變得無影無蹤。
2. 大學畢業論文,怎麼修改可以躲過防抄襲軟體啊,哪個高手能幫忙改下最好呀.
躲過防抄襲軟體密詔大全:
密招一:改寫
這招躲避「論文測謊儀」的方法聽起來有些笨,但卻很「實用」。「不是論文不能抄,要看你會抄不會抄!」(很經典的一句話)
東拼西湊其實並沒有過時,關鍵在於要仔細,不能露出馬腳。首先在不同的資料當中找到我需要的東西,然後把每句話變變句式,換換說法,加一些解釋性的擴充,略作增刪,最後把這些部分組織到一起,論文就大功告成了。雖然繁瑣一點,但是最後出爐的論文,絕對就像去韓國做了整容手術,煥然一新!再牛的論文測謊儀見到這論文,估計也只會叫好了。
多加參考書目,把腳注一通亂加,那就是雙重保險了!」有的時候,東拼西湊出一大段話,但是又不知道怎麼改寫更好,就乾脆給這段話原封不動地加上一個引號,然後再給這段話編一個相應的腳注。首先,『引用』部分不算作抄襲,論文測謊儀』會自動剔除;其次,老師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檢查我的每個腳注是否真實。這樣一來,我的抄襲怎麼可能被發現呢?當然,這個是有點風險地。
密招二:翻譯
要抄,就不能留下任何痕跡。這個方法更加繁瑣,但也更加保險,那就是翻譯。跨語言的論文測謊儀貌似還沒有研發出來。那就趕緊行動吧,不然過幾年就沒機會了。廣泛查閱外文資料,挑出可以為我所用的部分,按照一定框架合在一起,一篇拼湊的英文論文就誕生啦!再把它翻譯成中文,畢業論文不就有著落了嗎?爺就是抄襲的,論文測謊儀你能把我咋地?
這種方法對英語水平有很高要求,不過,英語一般的同學也有自己的「門道」。有些同學付錢給學校里英語專業的研究生,請他們對自己的「雙語論文」全程把關。「很多學校的牆上貼著這種小廣告,英語專業的學生為人操刀論文,價格也不菲,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
密招三:取巧
改寫也好,翻譯也罷,都是體力活。一萬字的論文,如果字字改寫,句句翻譯,恐怕論文沒寫完,已經是人比黃花瘦,華發上鬢頭了。理工科學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因為「理工科的論文,變變數據圖表啊,變變操作環節啊,就可以變成自己的東西了,論文測謊儀根本查不出來」。理工科的個人成果要好出一些,數據不一樣,畫圖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自己寫個軟體,下載一個源代碼,然後根據需要加以修改,就能把代碼變成自己的啦!最後用自己的框架搭建起來,畢業設計就完成了。
密招四:Google新用
如果說以上所有同學的「反反抄襲」密招都還在大家的理解范圍之內的話,那麼這種「反反抄襲」法,則讓人瞠目結舌,以為自己遇到了火星人。
這種方法,命名為「Google法」。「所謂『Google法』,就是找一篇現成的論文,把論文的每一段都用Google在線翻譯成英文,然後將翻譯好的英文用Google在線翻譯全部轉回中文。猛地看上去,跟原文差不多;可是仔細一看,其實每句話都不一樣!只要自己再把少量的語病改一改,就大功告成了。」
提交論文之前,上淘寶網,有很多賣家會提供論文檢測服務!賣家也持有類似的論文測謊儀軟體,通過賣家可以查看自己的論文有哪些破綻,再把露出馬腳的部分精心修改。這樣一來,把畢業論文交上去,就不會有什麼風險了。有很多同學都准備這樣做,花錢買個放心唄!
免費的防抄襲軟體你可以去附件資料中找。
3. 請問現在人類可以用什麼手段大概地探知一個人的思維想法
多參量心理測試儀,就像天平一樣,精確地測量著人的心理變化痕跡的深淺,使無形的、看不到的東西變為有形、看得到而且能量化。而只有當它們應用於公安、司法、檢察、海關部門時才俗稱之為「測謊儀」。
追溯:從脈搏甄測開始
測謊儀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希臘醫師埃拉西斯圖特(Erasistrautus)最先注意到用脈搏甄測謊言。他為敘利亞王子阿泰爾克斯把脈,傳言王子與年輕漂亮的繼母斯瑞爾德娜愛斯墜入了愛河,王子為此變得消瘦而憔悴,國王以為王子得了可怕的疾病。埃拉西斯圖特邊與王子談論王後的美德邊為他把脈,之後,告訴國王王子沒有生病,只是試圖隱藏對王後的強烈感情而已。
早在1895年,義大利犯罪學家朗布羅梭就最先開始使用原始的「測謊儀」從事犯罪偵查工作了。他所應用的「測謊儀」稱之為「水力脈搏記錄儀」。
1921年美國加州伯克利市警察局的拉森組裝了一台可記錄血壓、脈搏振幅與呼吸模式相關變化的便攜儀器。約翰·拉森從 1921年到1925年做了很多測謊測試。他的儀器現在被放在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斯學會。30年代,拉森的助手基勒研製了新型的基勒測謊儀,皮膚電阻作為第三通道增設到基勒測謊儀中。這是第一台能把呼吸、皮膚電阻、和心臟反應都組合在一個比較單元的測謊儀,並申請了專利,在美國軍方、警方推廣應用。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測謊儀。
今天的測謊儀和遠古的脈搏測試可謂一脈相承,只是更復雜、更精確、更系統化而已。
聚焦:測謊儀測什麼?
測謊實際上是通過向被測試者通過皮膚電阻、呼吸波和脈搏波(血壓)三項主要參量來測量人們的心理變化。
皮膚電阻,是反映人交感神經興奮性變化的最有效、最敏感的生理參數,它通過測量人手心發汗的程度了解人心理緊張狀態的變化。反應幅度大,靈敏度高,不易受大腦皮層意識的直接抑制,是國際上應用最廣泛並得到普遍承認的心理測試指標。
呼吸波,是反映人心理變化的重要生理指標之一,人緊張時,呼吸會下意識地發生一系列變化,如深呼吸、屏氣、呼吸節律加快或變慢等。當大腦皮層興奮性發生變化時,必然會影響呼吸波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往往是自己意識不到的。
脈搏波(血壓),與心血管活動有關的神經元廣泛地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在心血管活動調節中,下丘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整合部位,是對機體各內臟機能進行整合的較高級部位,在發怒、恐懼等情緒反應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緊張狀態和情緒的變化, 會相應引起心血管活動的改變。事實上,人在心理緊張時,心臟脈搏輸出量增加,心律加快,使脈搏波的收縮壓上升。另外,人的緊張心理對血液循環的外周阻力帶來影響,使外周阻力增加,從而使脈搏波的舒張壓上升。這些在圖譜上能明顯地表現出來。
「不象影視作品中所給我們的概念一樣,測謊儀並不是在測試謊言,它實際上只是在記錄真實的心理變化痕跡」,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武伯欣給了測謊儀這樣一個定位。「測謊技術原理來自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首次發現的一種人類生理現象。即人的心理反應將會被人體內的生理變化所顯示。舉個例子,如果你經歷了一些恐怖的事情,通常你會感到一種很不舒服的寒意,不自覺地冒冷汗,或者聲音和肌肉不由自主地顫抖等等。這些生理變化,都是由你內心察覺到的危險所引起的。 如果有人問及你是否犯有某些錯誤行為的問題,而你又的確犯過,你會禁不住回想起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此時,如果你承認, 你將受到懲罰,如果你否認,就是在說謊, 使你冒著被揭穿的危險。在測謊過程中,危險的是你的身體將出賣你。」
測謊是人機結合的一種活動,測試程序第一步就是測試問題的設計,它決定著能否得到被測試對象關於測試問題所作回答的真實性的准確結論。
在正式測試之前,測謊員要以非審訊的方式與被測試人進行談話,他會提出一些問題以擴大來自測試對象方面的信息。在測前談話中,測謊員要向測謊對象作出明確的表述,使其思考在測試過程中將被問及的問題。在這里,特別重要的是測謊問題的設計。測謊員的能力決定著測謊問題的選擇和能否明確表述。這關繫到被測試對象在回答問題時是否肯定,也關繫到能否使測試對象感覺到問題的壓力。
在測試過程中,所有的測試問題都要求測試對象認真考慮,以確保他能用「是」與「不是」回答每一個問題。在整個測試過程中,測謊員將進行三至五組獨立的測試, 每一組都包含著相同的問題,但是在設計上有所不同。測謊員的目的是通過使用一些假設的問題強化測試對象對主題問題和陪襯問題反應上的區別。
然後開始正式測試,血壓或脈博可用標準的血壓計測量,它同醫生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的辦法基本相似。呼吸方式則利用兩條分別圍系於胸部和腹部的帶子,通過監測和記錄測試人的呼吸所帶來的伸縮力的變化進行測量。皮膚電阻被稱作GSR(Galvanic skin response),是在被測試人的皮膚上放置二個電極(通常是在二個不相毗連的手指上進行),測量人通過計算機測謊系統監測和記錄被測試人在測謊過程中皮膚電阻的變化。測謊儀的記錄筆在測謊圖表上描記出被測試人的心理變化曲線。在計算機屏幕上和測謊圖表上顯示並描記的四條曲線中,有兩條為呼吸方式描記,一條用於描記GSR,一條表示血壓和脈博,稱為心電描記。完成測謊之後,測謊員將對這四條曲線進行研究和分析, 並作出測謊結論。
整個測謊過程看似簡單,真正的功夫全部凝聚在測謊結束後的分析中。
傳承:心理測試在中國
中國測謊儀的發展史非常短暫,1990年,國家科技成果展在北京展覽館舉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的一項旨在幫助射擊運動員心理測試訓練的儀器闖入了公安部科技司官員的眼睛裡。原來,這項儀器的功能和原理竟然和國外文獻上記載的「測謊儀」驚人地相似。熟悉射擊運動的人都知道,在射擊比賽中,心理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無怪乎悉尼奧運會我國射擊運動員陶璐娜獲得金牌後第一個要感謝的是她的心理輔導專家。當時受國家體委委託,自動化研究所研製了我國第一台(PG-1的前身)多參量心理測試儀,不少射擊名將都曾是這種儀器最早的使用者之一。
發展到今天,中國的測謊儀目前處於何種境地?記者采訪了中科院心理測試中心培訓部宋立波工程師,宋老師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生產心理測試儀的公司為數不多,只有包括北京同方神火聯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公大九鼎心理咨詢中心以及中科院心理測試中心在內的六家單位,規模還不是很大。但是從技術手段上來講,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年的發展歷程,我們的技術水平基本可以和國際接軌,比如中科院研製的PG系列,北京同方神火聯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LY型6導測謊系統、TH型6導測謊系統和SPS-4000型4導測謊系統,其中的TH型軟體包括了自動評分系統,無需任何人工干預。北京公大九鼎心理咨詢中心推出的PGA99型心理測試儀減少了外部旋鈕,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
4. 傅根躍的科研成果
1. Fen Xu , Yang C. Luo, Genyue Fu , Kang Lee. Children's and alts' conceptual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ying and truth-telling.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09. Volume 18 Issue 4, P307 - 322
2. Haiyan Wu, Xiaoqing Hu, Genyue Fu (2009)Does willingness affect the N2-P3 effect of deceptive and honest responses? Neuroscience Letters, 467(2):63-66
3. Heyman, G. D.,Fu, G., Monica A.& Lee, K.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ume 27, Number 4, November 2009 , P 875-890
4. 2009年 測謊的 ERP 研究進展與趨勢 《中國臨床心理學》2009年第17卷第2期 P194-196 (胡曉晴,傅根躍)
5. 2009年 幽默加工的腦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2009年第17卷第1期 P112–117(伍海燕 傅根躍 臧燕紅)
6. 2009年 鏡像神經元系統的研究回顧及展望《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第17卷第1期 P118–125 (胡曉晴 傅根躍 施臻彥)
7. 2009年GKT原理的卡片測試範式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9,32 (1) :173 – 175 (傅根躍 馬艷 丁曉攀)
8. Fu, G., Evans, A. D., Wang, L., & Lee, K. (2008). Lying in the name of the collective good: A developmental study. Developmental Science, 11(4), 495-503.
9. Heyman, G. D.,Fu, G., & Lee, K.. (2008). Reasoning about the disclosure of success and failure to friends amo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4(4), 908-918
10. 2008年 兒童對心理特質信息來源的評價 《心理科學》2008,31(3):754-758 (丁曉攀 傅根躍)
11. 2008年 GKT原理的模擬犯罪測試範式實驗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8年第16卷第5期 P481-484 (傅根躍 馬艷 丁曉攀)
12. 2008年 GKT測謊模式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8年第16卷第1期 P106-109 (傅根躍 馬艷 丁曉攀)
13. 2008年,視錯動覺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008,21(1):70-72 (丁曉攀 俞秀梅 馬劍虹 胡華敏 傅根躍)
14. Gail D. Heyman, Genyue Fu & Kang Lee Evaluating Claims People Make about Themselves:The Development of Skepticism Child Development 2007 Vol. 78, No.2, 367-375
15. Genyue Fu, Fen Xu, Catherine Ann Cameron, Gail Heyman & Kang Le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Choices, Categoriza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Truths and 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7,vol 43, No.2, 278-293
16. Genyue Fu& Kang Lee. Social Grooming in the Kindergarten: The Emergence of flattery behavior Developmental Science 10:2 (2007), pp 255–265
17. 2007年 兒童說謊行為的研究述評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7年 04期 第32卷(總第151期):30-34 (傅根躍 王麗)
18. 2007年 不同獎勵條件對兒童誠實和說謊行為的影響 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 2007年 Z1期 (傅根躍 王麗)
19. 2007年 小學兒童的道德行為及其與道德觀念的相關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年第4期:15-21(王玲鳳 傅根躍)
20. 2006年假想的道德兩難條件下小學兒童對說謊或說真話的抉擇心理科學2006年32卷5期P1049-1052(傅根躍王玲鳳)
21. 2006年測謊中皮膚電反應的認知效應初探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年14卷3期P286-288,291(陳昌凱傅根躍倪曉峰楊持光)
22. 2006年兒童對有關心理特質的自我報告信息的評價心理科學2006年29卷2期P392-394(傅根躍丁曉攀)
23. 2006年孤獨症相關腦機制的研究現狀中國特殊教育2006年2期P56-61(孫永珍傅根躍)
24. 2005年 為集體或個人情境下小學兒童對說謊或說真話的理解和道德評價,心理科學,2005年 28卷 4期 P859-862(傅根躍 王玲鳳)
25. 2005年,測謊問題中的「情緒成分」對皮膚電反應的影響,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Vol.13,第3期321-323頁(傅根躍,陳昌凱,繆偉,倪曉峰)
26. 2004年, 犯罪知識測試(GKT)測謊模式及其變式的實驗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Vol.12,第4期410-413頁(傅根躍,馬艷,繆偉)
27. 2004,唐氏綜合症患者的語言與短時記憶特點研究現狀,中國特殊教育,2004年第四期:13-16。(賽燕燕,傅根躍)
28. 2004,學校教育對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發展的影響與塑造,外國中小學教育,第二期:36-39(馬艷,傅根躍)
29. 2003,幼兒面子謊行為和面子意識研究,心理科學,Vol. 26, No.6 : 1039-1042(傅根躍 孫永珍)
30. 2003, 我國孤獨症研究的現狀,中國特殊教育, 2003-10-1, 2003 年第5期P81- 84(孫永珍 傅根躍)
31. 2003, 兒童疼痛應對問卷的初步編制研究,臨床兒科雜志,2003年第九期P568-569(謝敏芳 傅根躍)
32. 2003,兒童對他人情緒與過去經驗的關系的認知,心理科學,Vol. 26, No.4,(王玲鳳 傅根躍)
33. 2003,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Vol.11 No.2:128-129(王玲鳳 傅根躍)
34. 2003,6歲兒童面子謊及其熟悉度與權威效應初探,應用心理學,Vol.9 No.1:24-28,(傅根躍 蔣培麗)
35. 2003,傳統測謊技術研究現狀與趨勢,心理科學進展, Vol.11 No.1:108-115。(傅根躍 陳昌凱)
36. 2003,畫人智力測驗研究報告,在孟慶茂、車宏生、馮伯麟編:第四屆海峽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心理與教育測量展望》,116-126,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傅根躍)
37. 2003,畫人智力測驗適用性的初步研究,在孟慶茂、車宏生、馮伯麟編:第四屆海峽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心理與教育測量展望》,370-383,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朱倩雲,傅根躍)
38. 2002,威廉斯綜合症及其研究現狀,應用心理學,Vol.8 No.4 P56-60(賽燕燕、傅根躍、趙正言)
39. 2002,小學兒童集體主義意識研究,心理科學,Vol.245 No.5:612-613(傅根躍 陳昌凱 胡優君)
40. 2002, 畫人智力測驗方法的應用價值 , 浙江預防醫學 , 2002 年08期 P50-52(楊仁志,傅根躍)
41. 2002,畫 人 智 力 測 驗的城鄉比較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Vol.10 No.1:54-55(朱倩雲,傅根躍)
42. 2001,Chinese and Canadian Alts』 Catego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ie- and Truth-Telling about Pro-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Vol.32 No.6:740-746(SSCI收錄,第一作者)
43. 2001,Taiwan and Mainland Chinese and Canadian Children』s Catego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ie- and Truth-Telling: A Modesty Effect,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19:525-542(SSCI收錄,第三作者)
44. 2001,小學兒童謙虛行為的發展研究,應用心理學,Vol.7 No.1:19-24(傅根躍 陳偉偉)
45. 2001,一個團體投射測驗的介紹,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Vol.9 No.4:303-306(郭洪芹 傅根躍)
46. 2001,成人依戀問卷(AAQ31)的初步試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Vol.9 No.3:190-192(李菲茗 傅根躍)
47. 2000, 小 學 兒 童 對 謙 虛 的 道 德 評 價,心 理 科學,Vol. 23, No.5:581-585(傅根躍 陳偉偉)
48. 2000, 弱 智 兒 童 語 言 障 礙 調 查,應 用心 理 學2000. 12 Vol 6 (1) P70-75 (傅根躍)
49. 2000,Taiwanese, Mainland Chinese and Canadian children』s and alts』concepts and moral evaluations of lie- and truth-telling: The modesty effect,XVIth Biennial Meetings of ISSBD。(第三作者)
50. 2000,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XVIth Biennial Meetings of ISSBD。(第一作者)
51. 2000,Chinese Children』s Concept and Moral Evaluations of Lie- and Truth-Telling,XVIth Biennial Meetings of ISSBD。(第二作者)
5. 怎麼一次性通過論文查重,有啥技巧
翻譯外文法
在寫論文之前大家一般都會去查閱與論文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在查閱文獻資料時,不一定要國內的資料,可以藉助工具到國外找資料,論文查重系統收錄的比對資源基本上都是國內的,所以用國外的文獻資料更容易通過查重一些。大家在用的時候,將這些外文翻譯成中文,再簡單修改一下,理順下語言邏輯,這樣就可以了。
改動措辭法
我們在找這些文獻資料時,盡可能多找一些,這樣選擇的餘地更大,論文前後的銜接也會更順暢一些。在放入論文中時,不要不加修改直接就用,即使你是找了很多不同文章拼湊起來的,這樣重復率也會很高。所以我們要對這些內容進行適當修改,比如改動原來的句式、替換關鍵詞和表達方式等。
利用翻譯軟體
如果有些內容確實很好,想用到論文中,但是網上很多重復內容,沒辦法直接用,我們可以找一個翻譯相對准確的軟體,把這部分重復內容放進去翻譯成其他語言,比如英語、日語等等都行,然後再把這些翻譯過來的內容翻譯回中文,最後通讀一遍,對不夠通順或者有語病的句子進行修改,如果重復率還是比較高,可以再多翻譯幾次。
轉換圖片法
我們還可以通過將重復內容轉換成圖片的方式來降低重復率,在將文字轉換成圖片時,要注意整篇論文的字數,防止論文字數不達標,因為系統只能統計到非圖片形式的文字。網上很多論文查重系統是無法識別圖片上的文字的,也就無法檢測出重復率,即使是知網vip5.3系統,也無法完全識別出圖片中的文字。
原創法
這個方法就不用多說了,論文原創度提上去了,重復率自然就降下來了,便能夠快速通過論文查重。
6. 卡斯帕·溫伯格的成就
《福布斯》主席(1993-2006)
《福布斯》雜志出版商(1989-93)
外國情報咨詢委員會(1988-90)
美國國防部長(1981-87)
柏克德副總統和總法律顧問(1975-80)
美國健康教育福利部(US Secretary of Health, Ecation, and Welfare)部長((1973-75)
美國董事、管理和預算辦公室(1972-73)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1970-72)
加利福尼亞洲的官方財務總監(1968-70)
加州眾議院議員(1952-58)
《舊金山紀事報》智囊團評論家
柏克德董事會成員
百事可樂董事會成員
伊朗軍售門
妨礙國會
作出虛假陳述
被總統喬治·布希赦免(1992.12.24)
青銅星章
「總統自由獎」獎章(1987)
國際安全領袖獎(1982)
大英帝國的騎士(1988.2)
波西米亞的種植園
福布斯總統競選委員會(Forbes 2000)①
喬治·艾倫的朋友
肯尼迪中心受託人(過去)
當代研究學會(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理事會成員
國家公共利益法律中心董事會
美國新世紀工程
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ssion)
美國年輕一代基金受託人委員會(Young America's Foundation Board of Trustees)
φβΚ社會(Phi Beta Kappa Society)
哈佛大學(The Harvard Crimson)
通過測謊儀測試(1992.5)
葬禮:理查德·尼克松(1994)
葬禮:羅納德·里根(2004)
猶太血統
①這里是指Steve Forbes' Presidential campaign committee,不要與福布斯富豪榜混淆。
7. 公安利用測謊儀騙供他們說測謊儀是精確無誤的我伩以為真我說了兩句火是我點的瞎話
首先你得確定火是不是你點的,你說的是不是瞎話,其次測謊儀測謊原理具有一定科學性,雖然不能當證據使用,最後公安機關偵查案件不是僅靠口供就可以確定犯罪事實的,法院也不是孤證就可以定罪的,沒有犯罪就說沒有犯罪,犯了就如實交代,不要賭氣說違心的話。
8. 什麼是論文測謊儀
這是有關它的新聞 應該對你有幫助 呵呵
什麼是論文測謊儀?
浙江大學發生的「賀海波論文剽竊事件」一度引起海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教育部、浙江大學再次明確表態:反對學術不端行為,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法依紀嚴肅處理,查清一起,處理一起。而賀海波本人也已被解除聘用合同。
盡管這件論文剽竊事件最終得到處理,然而,從整個事件被發現的過程看,發現某人論文存在剽竊嫌疑的預防機制並不存在。只有先發現,然後才能再談查清與處理。
2008年年底,一種名叫「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軟體在經過近兩年攻關後研製成功並在高校等科研單位推廣使用。 這一消息,早已在高校應屆畢業學生中間傳播,他們形象地為它取名「測謊儀」。
這個系統以《中國學術文獻網路出版總庫》為全文比對資料庫,范圍涵蓋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中國博士論文網路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論文網路出版總庫、中國報紙全文資料庫、中國專利全文資料庫、中國科技成果資料庫、中國年鑒網路出版總庫、中國工具書資料庫、中國標准資料庫等。只要將任意一篇文章與對比資源庫中的文獻進行比對,這套系統便能檢測出哪些詞句或者段落跟以往的論文有雷同之處,甚至詳細到了哪些字跟以往的論文有雷同之處。根據總復制比的不同,系統會用不同的顏色反映。這套系統可檢測抄襲與剽竊、偽造、篡改等學術不端文獻,可供高校檢測學位論文和已發表的論文,並支持各高校自建比對庫。
目前,這套由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與清華同方知網共同研製的學術「測謊儀」,已在國內高校推廣。而武漢大學副教授沈陽自主研發的「ROST反剽竊系統」軟體,目前已在全國20多所高校院系和100多家期刊社使用。兩個版本的測謊系統由於對比庫不完全相同,一篇被檢測論文的抄襲率結果也可能存在偏差。
近來,高校畢業生進入最後答辯期,在已經推廣使用學術論文檢測系統的高校,學生的日子並不好過。
「這段時間總有消息傳來,誰的論文被檢測出超過30%,那意味著論文答辯被推遲,畢業證和學位證書也要相應延遲。」化名孫曉的一位高校本科生告訴記者,30%是他們學校界定是否抄襲的檢測上限。
據了解,檢測系統會將文獻綜述部分、正常引用部分自動剔除,剩餘部分只要有10%相似,就將視為抄襲。但一些學校根據本校的情況,都將10%的標准調至30%。
悄然蔓延的「生意」
據武漢當地的媒體報道,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等高校的研究生院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啟用「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進行檢測。
武漢大學的一紙通知引起了一些學生的緊張,有人甚至開起了如何應對反剽竊系統的「研討會」,研究如何從論文行文、引文規范等技術層面上規避該系統。有學生提出了反「反剽竊」的「殺手鐧」:將論文由文字格式轉為圖片格式。
就在學生們動用「聰明才智」想辦法騙過「測謊儀」的檢測時,網路上一種專門幫助學生檢測其論文是否過關的服務已經悄然誕生。在淘寶網,鍵入「學術論文檢測」,即可搜索到賣家提供的檢測服務,服務的收費從10元到90元不等。
在一家店鋪記者看到,店家提供的產品只有兩種——學術論文檢測和下載知網、維普、萬方、超星等論文網站的各類論文。從賣家的交易記錄顯示,這家注冊開店不到3個月的店鋪,已經做成了近200筆生意。而在買家使用「論文檢測」軟體後的評價中,一位注冊名為「粉怒的兔子」的買家表示,「跟學校測的有3%~5%的誤差,還是準的。介紹了幾個同學來測了」。
記者在與賣家的交流中了解到,這種軟體之所以會與學校檢測產生誤差,是因為資料庫在不斷更新,如果使用檢測比學校稍早幾天,就可能出現一定的偏差。同時,該店主再三叮囑記者,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學校正在使用哪個系統,系統不同,意味著對比庫不同,因此得出的檢測結論也會差別較大。
在使用過該店檢測服務的買家評價中,絕大部分人都給與了「好評」,有不少人甚至明確表示,會介紹同學來。
而在另外一家提供此類服務的店鋪,店主鏈接的博客中,很詳細地介紹了他們提供的檢測系統——武大ROST論文檢測系統與大部分高校使用的CNKI檢測系統的不同之處:CNKI的文獻庫覆蓋2000萬篇文獻,我們覆蓋了188億個網頁和490萬篇論文文獻,所以我們針對網路信息內容檢測會比較全面。CNKI只給出一個總的相似度,並沒有詳細的抄襲位置的顯示。我們的系統會給出一個詳細的檢測報告,能夠顯示每一文本段與現有文獻的相似度,描紅顯示高相似文字部分,並且有專用的閱讀器,可以方便地查看檢測結果,並定位到你的論文的相似度較高的位置,方便用戶進行修改。
在博客留言中,基本都是用過此軟體的人對博主的感謝:感謝你們!感謝了,我(論文)也過了。謝謝,俺也終於過了……
技術與誠信的較量
盡管「學術論文測謊儀」在部分高校使用之前,就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質疑,但這個系統在高校的推廣使用,的確引起不少學生的震動。過往,學生們拷貝加粘貼的論文,在儀器面前還是露出了馬腳。從上面使用人最終的使用評價和留言能夠看出,那句如釋重負的感謝中透出怎樣的僥幸。
然而,當局者在探討如何「檢測」與「反檢測」的技術問題時,抄襲本身所折射出的誠信本質問題,卻在喧囂的技術討論中被忽視。
近幾年,因為論文抄襲而被取消學位的新聞屢見報端。而新華網針對論文抄襲事件的調查顯示,44.25%的投票者認為這是「普遍現象,屢見不鮮」,24.28%的投票者在評價此事的社會影響時選擇了「不抄白不抄,大家都這樣」。
「不抄白不抄」的心態,在整個學術生態陷入危機的背景下,很容易理解。
「學術風氣不正、學術道德滑坡、學術生態失范等現象的出現,一個重要原因是利益驅動。」 貴陽學院院長龔振黔說。
利益,對於科研單位和諸如賀海波這樣的大學老師來說,意味著經費和職稱,對於那些要畢業的高校學生來說,意味著學位和證書。采訪中,有學生表示,既然很多大學老師都會抄襲剽竊,為師不尊,還要來要求我們?更何況,目前嚴酷的就業壓力下,實習和就業才是最關鍵的,相較而言,沒有太多價值的畢業論文既無法幫助就業,大部分學生也沒有條件去做更多的調查研究,寫出貨真價實的論文。
沈陽接受采訪時表示,在老師的論文中的確存在「學術原罪」,經過50萬篇論文的抽樣發現,老師的論文抄襲量非常大,抄襲的人非常多,嚴重抄襲的人也不少。這就是說,如果都揭露出來,會不亞於一場運動。沈陽表示,今後反剽竊軟體推廣後,學界抄襲現象依然不容樂觀。只是會抄得更加隱蔽,更加辛苦而已。
不少高校老師在肯定論文檢測系統的作用後,對它未來的實際功用和沈陽一樣,並不樂觀。事實上,檢測系統只能起到一個提醒和防止的作用,根本還是要提高學術人員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覺悟。針對大學生,提高他們的誠信意識與學術道德意識,這也是杜絕以後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以同樣不誠信的手段獲取利益的預防教育。
沈陽介紹,在國外的大學裡面,學生平常的作業和小論文如果是抄的,被發現都會被退學,更不用說是答辯的論文了。國外對學者的要求非常高,這就是國內和國外的學術廉恥心以及整體學術環境的區別。技術只能跟著人走。來源:工人日報(本報記者 李瑾)
9. 吳丹紅的學術成果
《法律與權利》(參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月版,承擔6萬字;
《證人制度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承擔30萬字;
《刑事司法大趨勢》(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1月版,承擔8萬字;
《證據法學研究》(合著,研究生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簡明證據法學》(合著,本科生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版。《英國刑事司法程序》(合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承擔12萬字;
《新世紀的證據法》,獨譯,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
《娃娃屋謀殺案》,獨譯,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11月版;
《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司法解釋建議稿及論證》,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特免權制度研究》,(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比較檢察制度研究》(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中國刑事名案程序與證據問題研究》,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法律的側面》,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證據法學》,(十一五規劃教材,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9年9月版。
《證據法學》,(參編,孫維萍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定的釋義和適用》,參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刑事證據新規定釋義》,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刑法與刑事程序》(第八版),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即將出版。 《新刑訴法對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贛南審判》1998年第4期,0.5萬字;
《再探控權論——行政法理論基礎的反思》(獲院論文大賽二等獎),《盾鳴》1998年第5期,0.5萬字;
《電子商務的法律問題初探》(獲「華為杯」電子商務徵文三等獎),載《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學報》第20卷1期,0.6萬字;
《為陪審制度辯護》(該文獲校論文大賽一等獎),《青年法學》2000年秋季號,0.7萬字;
《舉證時限的理論思考與立法構想》,載《南京師大學報》(CSSCI索引)2001年第3期,1.2萬字;
《美國規制誘惑偵查的法理評介》,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0.7萬字;
《被告人認罪案件程序簡化改革芻議》,《人民法院報》2001年7月21日第3版,0.4萬字;
《論誘惑偵查》,載《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1年第4期,1.3萬字;
《共犯口供證明力淺論》,載《人民檢察》(核心)2001年第8期,0.5萬字;
《透視證人拒證權的價值理念》,載《律師世界》2001年第9期,0.5萬字;
《論共犯口供的證明力》,載《中國刑事法雜志》(CSSCI索引)2001年第5期,0.6萬字;
《證人證言的形式問題反思--以庭審改革為切入點》,載《湘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刑事訴訟證人拒證原因探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三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版,0.6萬字;
《誘惑偵查初探》,載《公安大學學報》(核心)2001年第6期,人大書報復印中心《法學文摘卡》2002年第1期轉載,0.6萬字;
《「零口供」與沉默權》,《檢察新時代》2002年第2期;
《品格證據規則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1.9萬字;
《證人資格問題重述》,載《中國刑事法雜志》(CSSCI索引)2002年第5期,0.7萬字;
《兒童作證問題之研討》,載《政法論叢》(核心)2003年第1期,0.8萬字;
《論英美法上的意見證據》,載《律師世界》2003年第3期,0.7萬字;
《證人權利保障論綱》,載《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第1期,1.6萬字;
《證人保護制度探析》,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CSSCI索引)2003年第3期,0.8萬字;
《「陷阱取證」的法律思考》,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六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律師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1.9萬字;
《我國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探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03年第2期,0.9萬字;
《一體化下的歐盟司法制度》,《人民法院報》2003年5月26日B2版;
《證人作證的實現方式》,《山東大學法律評論》第1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萬字;
《刑訊逼供案的舉證責任》,載《法律適用》(核心)2003年第7期,0.9萬字;
《英美恢復性司法述評》,載《中國監獄法學刊》(核心)2003年第6期,0.7萬字;
《刑事普通程序簡易審中的證據問題》,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七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0.8萬字;
《證人制度的實證分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七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1.1萬字;
《傳聞證據規則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1.9萬字;
《實現正義的另一種進程》載《訴訟法論叢》第九卷(權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恢復性司法論壇》2005年卷(群眾出版社2005年版)全文轉載,1.9萬字;
《證人補償制度研究》,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CSSCI索引)2004年第3期,1.1萬字;
《證人制度的經濟學分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八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2.2萬字;
《歐美恢復性司法典型案例評價》,載《判解研究》(核心)2004年第2期,0.9萬字;
《證人制度改革縱橫談》,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九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0.8萬字;
《歐盟檢察發展趨勢與中國檢察制度改革》,載《人民檢察》(核心)2005年第2期,0.7萬字;
《特免權的中國命運》,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十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1.7萬字;
《法治視野下的卧底偵查》,載《法治論叢》2005年的4期,1.2萬字;
《角色、情境與社會容忍——法社會學視野下的刑訊逼供》,載《中外法學》(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6年第9期全文轉載,3.3萬字;
《面對中國的證據法學》,載《政法論壇》(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2.2萬字;
《刑事訴訟中的律師保密義務》,載《刑事法評論》(核心)第18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3.2萬字;
《司法場景中的證人作證》,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核心)2006年第11期全文轉載,1.2萬字;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證研究——以法院處理刑訊逼供為例》,載《現代法學》(CSSCI索引)2006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1期全文轉載,1.4萬字;
《證據法學研究的迷思——在西方樣本與中國現實之間》,載《政法論壇》(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0.7萬字;
《證據法的批判與建構》,載《環球法律評論》(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1.8萬字;
《中國式陪審的省察》,載《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9期全文轉載,1.5萬字;
《傳聞法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載《台灣本土法學雜志》第94期(2007年5月);
《舉報人法律保護的實證研究》,載《法治論壇》2007年第3期;
《證據法學的啟蒙》,載《證據科學》2007年(第15卷)第1、2期;
68. 《力量博弈下的刑訊逼供》,載《華中法律評論》第三卷(2008年12月版);
《民事訴訟中的測謊》,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6期;
《交叉詢問制度的中國問題》,載《證據學論壇》第14卷,2008年12月版;
《傳統訴訟文化新解》,載《西部法律評論》2009年第1期;
《證據法上的理論迷局》,載《證據科學》2009年第2期。
《中國證據立法的理想與現實》,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犯罪主觀方面的證明》,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
《理念嬗變下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載《理論視野》2010年第8期; 《喧囂中的前進:年終評點司法界》,《湖北法制報》2002年1月22日第15版;
《兒童作證,不是一紙規定那麼簡單》,《檢察日報》2002年12月6日第3版;《切莫盲從誤用測謊技術》,《檢察日報》2003年1月15日第3版;
《「誘惑偵查」須嚴格控制》,《檢察日報》2003年1月24日第3版;
《偷拍、偷錄的困惑》,《人民法院報》2003年1月24日B2版;
《面對司法的媒體監督》,《人民法院報》2003年1月27日B2版;
《亟待規定證人的三種權利》,《檢察日報》2003年2月28日第3版;
《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不應叫停》,《檢察日報》2003年3月28日第3版;
《弘揚法學家精神的可人》,《人民法院報》2003年4月14日B2版;
《卧底偵查需要法律規則》,《檢察日報》2003年6月6日第3版;
《與學術親密接觸》,《法學家茶座》第三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國的誘惑偵查》,《檢察縱橫》2003年第6期;
《追究涉嫌偽證證人的程序》,《法治》2003年第7期;
《如何保障認罪口供的自願性和真實性》,《檢察日報》2003年10月30日第3版,0.4萬字;
《檢察機關在立案監督中具有調查權》,《檢察日報》2003年12月8日第3版,0.4萬字;
《如何建立證人經濟補償制度》,《檢察日報》2004年1月8日第3版;
《歐盟檢察制度有了新發展》,《檢察日報》2004年5月26日第3版;
《證據學研究的「三維世界」》,《證據學論壇》第八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卡拉能否永遠OK?》,載《方圓法治》2005年第5期;
《路的制度與制度的路》,《方圓法治》2005年第 2期;
《道德與法律縫隙下的公私概念》,《方圓法治》2005年第 4期;
《維權是最好的美容之道》,《方圓法治》2005年第15期;
《「大義滅親」文化與法律思維》,《方圓法治》2005年第 7期;
《事實·錯案·證據》,《方圓法治》2005年第 8期;
《科技利刃下的隱私權》,《方圓法治》2005年第 10期;
《提倡酷刑的童話》,《法學家茶座》第九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於細微處見法治》,載《中國婦女報》2005年12月20日;
《道德的善行與責任的缺位》,《方圓法治》2005年第 11期;
《證人為什麼不出庭?》,《法制日報》2006年1月5日第10版;
《受賄案件不宜誘惑偵查》,《方圓法治》2006年第 3期;
《為什麼不能實行毒品「合法化」》,《檢察日報》2006年1月9日第3版;
《叢林正義與司法正義》,《法制日報》2006年1月26日第11版;
《順從暴力與順應權力》,《方圓法治》2005年第 13期;
《證據立法呼聲緣何歸於沉寂?》,《檢察日報》2006年2月13日第12版;
《破案率的神話》,載《中國婦女報》2006年2月28日第6版;
《司法的悖論與尷尬》,《方圓法治》2005年第 14期;
《在法治的十字路口》,《方圓法治》2006年第5期;
《第二個辛普森——程序法治視野下的羅伯特殺妻案》,《方圓法治》2006年第6期;
《到底為什麼而爭論》,《檢察日報》2006年4月10日第3版;
《誘惑偵查:既然實際採用,就該立法規制》,《檢察日報》2006年3月20日,0.5萬字;
《讓律師走出保密義務的困局》,《檢察日報》2006年5月8日第3版;
《警察的素質》,《方圓法治》2005年第 16期;
《閑話「以保創收」》,《法制早報》2006年6月5日;
《變遷中的法學研究方法》,《檢察日報》2006年6月19日第3版;
《誰來監督監督者?》,《方圓法治》2005年第 17期;
《小廣告治理中的法治憂思》,《法制早報》2006年7月9日;
《事實的「羅生門」》,《檢察日報》2006年7月24日第3版;
《法律移植中的「捆綁性」》,《法制早報》2006年7月24日;
《毒品「合法化」的烏托邦》,《方圓法治》2005年第 19期;
《親歷庭審台灣「第一女婿」》,《方圓法治》2006年第15期;
《大學的開放與限制》,《法制早報》2006年8月20日;
《錯案何以揮之不去?》,《法制早報》2006年8月28日;
《律師的天堂與地獄》,《方圓法治》2005年第 21期;
《在台北親歷嗆扁現場》,《法律文摘》2006年第7期;
《法學院是怎樣煉成的》,《方圓法治》2006年第17期;
《個案請示制度的「熄燈號」》,《檢察日報》2006年9月18日第3版;
《致命的「常情斷案」》,《法制早報》2006年9月18日;
《百分之百的背後》,《方圓法治》2005年第 24期;
《美麗與哀愁:感受台灣地區法律的脈動》,《法制早報》2006年9月25日;
《中國證據法學第一人》,載《法學家茶座》第12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證據相對主義》,《檢察日報》2006年10月23日第3版;
《法學經濟分析的一扇窗》,《法制早報》2006年10月30日;
《法庭之上誰最大?》,《檢察日報》2006年11月20日第3版;
《法律的一廂情願》,《檢察日報》2006年12月11日第3版;
《動物的法律權利》,《檢察日報》2007年2月5日第3版;
《寶島司法掠影》,《法學家茶座》第14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禁鞭令的開禁與安寧權》,《方圓法治》2007年3月上期;
《排隊文明與中國法治》,《方圓法治》2007年3月下期;
《道路通向哪裡》,《法制日報》2007年4月1日;
《怎能用「電腦排期」根治司法弊病》,《法制日報》2007年4月15日;
《側面看法律》,《檢察日報》2007年4月16日第3版;
《以小說講授法庭科學》,《方圓法治》2007年4月下期;
《嚴格規則與自由裁量》,《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上期;
《不是神明在審判——電影〈十二怒漢〉中的證明問題》,《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上期;
《嚴格規則與自由裁量》,《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下期;
《從發現真實到價值多元》,《檢察日報》2007年6月18日(4748期);
《錯位的權利保障》,《人民法院報》2007年6月26日第5版;
《打擊官員的「真」文憑》,《清風》2007年第3期;
《殺光所有的律師?》《晟典律師評論》2007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雞肋:中國式陪審》,《中國改革》2007年第7期。
《保護舉報人是檢察機關的義務》,《法制日報》2007年8月5日第1版;
《法律人的理想與現實》,《檢察日報》2007年8月13日(4804期);
《「紙餡包子」背後的真問題》,《方圓法治》2007年8月下期(205期);
《塵封的檢察制度史》,《法學家茶座》第16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紙包子」事件:引人深思的五個問題》,《人民法院報》2007年8月21日。
《法庭上的心理學家》,《法制日報》2007年8月26日第15版。
《司法改革的軟體與硬體》,《檢察日報》2007年9月4日(4826期)。
《預防腐敗犯罪需警惕當代韋小寶》,《法制日報》2007年9月9日。
《關於恢復性司法的一個反思》,《人民法院報》2007年9月26日第5版。
《千萬別來念法律?》,《方圓法治》2007年9月下期(205期)。
《法學何以成為科學》,《檢察日報》2007年10月8日。
《我的師父石仲朱》,《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8日「法學院」第13版;
《在台大法學院聽課》,《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8日「法學院」第21版;
《網路民意下的司法公正》,《法制日報》2007年10月21日;
《中國古代司法的另一面》,《方圓法治》2007年10月下期(209期);
《韋式貪官與反腐利器》,《檢察日報》2007年11月9日(4885期)第6版。
《聶樹斌案的制度反思》,《法制日報》2007年11月11日第2版;
《證人是靠不住的》,載《人民檢察》2007年11月上期(第21期);
《證據理論的一個側身》,載《方圓法治》2007年11月上期(210期);
《科學證據的迷霧》,《法制日報》2007年11月11日第3版;
《真的「假文憑」與假的「真文憑」》,《檢察日報》2007年12月7日(4913期);
《追問手術簽字制度》,《法制日報》2007年12月9日第2版;
《華南虎」真假辯:一場精彩的民間審判》,《檢察日報》2007年12月10日第3版;
《司法制度的選擇有慣性作用?》,《檢察日報》2007年12月17日第3版;
《個人所得稅的公眾期待》,《法制日報》2007年12月23日;《新華日報》2007年12月24日A3版轉載。
《科學證據一定是科學的嗎》,《檢察日報》2007年12月28日第6版;
《讓個稅回歸「劫富濟貧」的本來面目》,《檢察日報》2008年1月1日第3版;
《電信運營商能推個一干二凈?》,《檢察日報》2008年1月11日第3版;
《刑事證據規定能帶來什麼》,《法制日報》2008年1月27日第2版;
《我永遠不能說真話的遺憾》,《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這是一個謊言盛行的年代嗎》,《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一定要重復漫長的觀念更新進程嗎》,《檢察日報》2008年3月17日;
《歷史的另一張面孔》,《檢察日報》2008年3月21日;
《「許霆案」中的量刑裁量權困局》,《檢察日報》2008年4月4日;
《刑訊逼供與角色扮演》,《人民檢察》2008年第9期(5月)。
《法學研究的本土化問題》,載《檢察日報》2008年6月26日。
《訴訟的游戲規則》,載《檢察日報》2008年7月31日;
《奧運會報道要尊重運動員隱私權》,載《法制日報》2008年8月17日。
《「引誘性執法」是否具有正當性》,載《解放日報》2008年10月6日第11版。
《微軟的「正版秀」》,載《法人》2008年第11期。
《勿讓誠信體系破產》,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期;
《股市期待法治陽光》,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期;
《「鞭炮門」事件:公務員的年後第一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3期;
《網路反腐的民間力量》,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4期;
《神證時代的正義》,載《檢察日報》2009年2月19日。
《為什麼又是礦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5期;
《「上帝」為何期盼3·15》,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6期;
《又見公捕公判》,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7期;
《刑法的愚人節》,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8期。
《刑事司法的「潛規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9期。
《懲罰性賠償有多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0期。
《如果沒有口供》,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1期。
《冷眼旁觀破案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2期。
《戴著鐐銬的舞者》,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3期。
《刑罰的「實報實銷」》,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3期。
《不自願的自願》,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4期。
《法官和律師的角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5期。
《測不出的真相》,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6期。
《二審為何不開庭》,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7期。
《刑事司法中的「躲貓貓」》,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8期。
《司法夾縫中的證人》,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9期。
《職務犯罪的「零容忍」》,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9期;
《偵查的司法控制》,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0期。
《「釣魚式執法」暴露出的問題》,載《人民法院報》2009年12月8日第五版;
《公開審判的陰影》,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1期;
《像法律人一樣思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1期;
《從行人社會到汽車社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3期;
《法制的傳統和移植》,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5期;
《該以怎樣的態度和措施遏制刑訊逼供》,載《人民檢察》2010年第5期;
《制度的糾錯系統》,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7期;
《訴訟的時間之殤》,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9期;
《羅彩霞案為何久拖不審?》,載《人民日報》2010年5月6日第9版;
《正義木桶的短板》,載《方圓法治》2010年6月20日第273期;
《在法律與人情之間》,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日第274期;
《司法能見度》,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0日第275期;
《如何給「張競」公平的通道》,載《人民日報》2010年7月26日;
《讓訴訟成為真正的訴訟》,載《方圓法治》2010年8月20日第277期;
《騙子狂歡是一種社會病》,載《羊城晚報》2010年8月29日;
《見識刑事訴訟的潛規則》,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交叉詢問制度碰到中國障礙》,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捐款為何不是義務》,載《方圓法治》2010年9月20日第279期;
《法治離我們有多遠》,載《方圓法治》2010年10月20日第281期;
《避風港與紅旗》,載《方圓法治》2010年11月20日第283期; 2003年5月—2004年3月,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證人制度研究」,合著《證人制度研究》,已經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4年2月—5月,參與歐盟-中國司法合作項目「歐盟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合著的《刑事司法大趨勢》已經由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
2005年6-12月,參與美國福特基金項目「反酷刑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相關成果已經發表在核心期刊;
2006年,台灣中央研究院資助項目「證人制度比較研究」,已經提交報告;
2006年,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項目「證據法學研究」項目,相關成果已經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5-2007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證人保護制度研究」,已經完成。
2007年5月-10月,參與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起草,已完成。
2007年7月-2008年1月,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司法權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已完成。
2007年10月起,參與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證據法學》,已完成。
2007年11月起,參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重點課題「檢察制度比較研究」,已完成。
2008年4月起,獨自承擔中國政法大學校級課題「證據法學的啟蒙」,進行中。
2008年8月起,獨自承擔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年度科研項目培育資金項目「民事訴訟中測謊結論運用之實證研究」,已完成;
2008年9月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證據立法問題研究》(08JC820046),進行中。
2010年6月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刑事證人保護制度研究》,進行中。
10. 《別對我說謊》(Lie to me)里的辯謊專家真的有存在嗎
呵呵,我在一篇文章里見到過這種的訪談哦,拿出來給你參考下:
問: 你能像電視劇里一樣輕松的辨別說謊者嗎?答: 絕對不能!!這不是那麼簡單,事實上鑒別說謊者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就像該片顧問保羅?埃克曼(Paul Ekman,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關於欺騙的一系列實驗的負責人)與其他研究人員多次重申的那樣:人類能辨別說謊的幾率比五五成的運氣好不了多少,你甚至可以直接丟硬幣。
問: 那那些所謂能猜透人心的巫師級人物呢?答: 與其說運用黑魔法的「巫師」(Wizards),不如說他們是運用了科學的觀察手段和經驗。不過這些所謂的「巫師」確實比一般人能更有效的辨別說謊者(如果68%的正確率另你滿意的話)。不過一萬四千個測試者中只有少於三十個能有這種「能力」。
但問題在於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並沒有這種「人肉測謊」能力。不過即使是這些「巫師」,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也極少有用武之地。美國有多達一萬七千個不同的警署,成千上萬的人同時被審問。你不能指望每個地方都有個「巫師」去幫你做測謊分析。第一,你沒有那麼多「巫師」。第二,這也不經濟實惠。
我還聽說很多學生都希望自己被認證為「巫師」或是至少做一下那個測試(Wizards Test)。不過這有什麼意義呢?這就像一個IQ測試,給你一個分數而已。
我告誡我的學生們和那些給我發郵件的人,即使是通過了實驗室測試的「巫師」,警局工作並不如此純凈。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審問是在大街上進行的:車輛停靠處,機場入口,有人存在的情況下,危險且吵鬧,或者是昏暗燈光下。這與安靜的,無吵雜的實驗室環境是非常不同的,你很難集中精力。
問: 那文化因素在測謊中占的比例有多少呢?答: 好問題!《別對我說謊》似乎沒有考慮到文化因素以及它對測謊的影響,當然很多正統科學研究也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比如,美籍黑人和很多拉丁美洲的居民生來被教育,面對權威人士時要低頭或避開其目光以顯示他們的尊重或懺悔。這些權威人士包括父母,長輩,和警察。我每周都要收到好幾封關於眼神的迴避是撒謊的象徵一類的郵件。雖然很多人相信如此,但實際上,在我和其他很多研究人員看來,變態的說謊者甚至會比常人有更多的眼神接觸,而不是迴避。
有此誤解的並不僅是熱播電視劇。我曾經與一位肢體語言學家交流過,這個不熟悉文化因素對測謊的影響,推崇「實驗室至上」的傢伙也認為皺鼻往往被看做是反感或厭惡的象徵。但是,我建議他要小心,因為對於加勒比族的居民,尤其是來自古巴,波多黎各,多明尼加,甚至是如今的邁阿密的人,皺鼻的意思往往是「我能幫你些什麼嗎」或者是「你需要些什麼」,與反感毫無任何關系!當然他以前從沒聽說過這種解釋,並且理直氣壯地不予理睬。但當我帶著他去向波羅黎各學生求證,並得到學生們的確認後,他大為吃驚。
問: 那輕蔑呢,這總該是說謊的暗示了吧。答: 不對。對於說謊,從來就沒有一個單一的指標,而輕蔑也從來就不是說謊的暗示。就像我在《 FBI教你破解身體語言 》(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和在新書《欺騙的線索》( Clues to Deceit )中,引用我的朋友、肢體語言研究學家馬克?弗蘭克(Mark Frank)博士所言,世上根本沒有什麼「匹諾曹現象」,沒有哪一個單獨的現象是說謊的象徵。有人可能會爭辯,明明電視劇里說了,「輕蔑的話絕對是說了謊」。
但答案依舊是,不對。
沒錯,罪犯或其他有罪的人在被審問時往往表現出輕蔑。但是,作為一個警局官員,如果你走入一個不屬於你管轄的區域,即使是無辜人員對你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輕蔑。簡單來說,輕蔑不是因為他們有罪或想要冒犯你,而是因為他們蔑視你作為官員的職業或者你所代表的機構。
在拉丁美洲,當被地位,教育或社會等級比自己低的人詢問的時候,你可以看到誠實的,高地位的人也會表示出輕蔑。我甚至看到過變態的自戀者對審問中所有的問題都表現出輕蔑。這是因為在他們眼中,所有人都不如自己。因此,我警告那些僅僅從輕蔑就判斷對方為說謊者的人們,這種判斷是完全毫無根據的。
問: 那面部表情和微表情呢,它們總算是可靠的象徵了吧?答: 不,從來都沒有這個說法!它們的確准確的傳達了某些感受,屬於心理不適的生理流露,但這並不代表這種心理不適就一定是說謊。但問題是,這些負面情緒從何而來呢?顯然如果他們對某些問題表示出了明顯的不適,這些問題就是審問者需要注意的地方。但你不能就這么假設這種不適源於說謊,或捏造事實。
我曾寫過這樣的一個例子,一個婦女在審問過程中顯得很不安,但最終,她被證明誠實。這是因為停車計時器快到頭了,因此她一直在擔心她的車是否會被貼上罰單,而不是由於她在撒謊。這里,這些表情是由於心理的不適而不是說謊。
問: 你說從來就沒有象徵著說謊的行為,那怎麼寫的《欺騙的線索》呢?答: 我這么寫是因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研究意識到多數研究人員都只是禁錮在20個左右的他們認為與說謊相關的行為中。並且,即使是研究人員也僅僅關注面部表情,而忽略肢體語言,更別說是門外漢了。
研究人員總是喜歡重復鼓吹其他研究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卻從不試著去探尋真實世界和實驗室研究的不同。我有著三十年豐富的行為學研究經驗,有過上萬名測試者,我希望與讀者共享領導、辨別和刑事偵查領域中相當實用的兩百多個行為。
在這里我希望將從腳趾到發尖的身體每一個角落的行為組合到一起,來解釋說謊行為,或是「舒適/不適」模型。撫摸中會有其獨特的暗示,彈手指也是。甚至是收腹或是抬腳趾。我希望這些能為那些想在法庭上獲取信息或指認罪犯的人提供一個簡易向導。同時,我最最期待的是,在閱讀了這些行為的實際用處或是新鑒定的行為後,研究人員能走出他們的小圈子,全方位的研究這兩百多種行為。
問: 我能從事測謊方面的職業嗎?答: 不能。
但無論是哪種職業,看到人們所忽視的能力和正確的處理手段才是成功的關鍵。沒錯,犯罪偵查員能從此項技能和其他科學研究獲益,但與其聚焦於說謊,不如學習學習如何大致地讀懂人們的內心。無論如何,除了測謊,世界上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無論是在商業還是革新上,觀察都是成功的關鍵。因此請關注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吧。法國化學家巴斯特(Louis Pasteur)說過,機會垂青於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