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范逢春的著作
1《農村公共服務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研究》,獨著,人民出版社,2014.10
2《縣級政府社會治理質量測度標准研究》,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2
3《建設服務型政府與完善地方公共服務體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副主編,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04
4《管理心理學》,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09
5《管理學》,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09
6《管理心理學》,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09
7《薪酬管理》,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06
8《管理學》,副主編,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08
9《公共管理》,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06
10《比較行政學》,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1
11《WTO知識讀本》,參編,成都時代出版社,2002
12《教會孩子學習與生活》,譯著(第二譯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9
13《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參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04
14《中國經濟新焦點評析》,合著,西苑出版社,1999.09
15《再造金融——中國金融改革新趨勢》,參編,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04
16《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參編,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02
❷ 陳衛東的已出版的主要科研成果
1.專著:《WTO例外條款解讀》,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 專著:《美國對中國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案例解析》,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 合著:《WTO國際服務貿易成案研究》(與石靜霞教授合作,撰寫13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主編萬鄂湘教授),參編,撰寫9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5.《WTO爭端解決年度報告(2009-2010)》(主編王軍教授),參編,撰寫3萬字,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6. 《國際經濟法》(主編左海聰教授),參編,撰寫3萬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7.《世界貿易組織法教程》(主編沈四寶教授),參編,撰寫10萬字,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入選北京市精品教材。
8. 獨立編著:《國際法學》,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9. 《國際公法原理》(譯著,參與翻譯第21章),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 《國際法》(主編曾令良教授),參編,撰寫第八章,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1. 《國際經濟交往法律問題研究》(主編余勁松教授),參編,撰寫第四章,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成果項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 《從中美「雙反措施案」看外部基準的適用》,載《法學》(CSSCI法學類期刊)2012年第2期,1.4萬字。
2. 《條約入憲基本問題研究》,載《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期刊)2012年第3期,1.7萬字。
3. The 『Specificity』 of Cultural Procts versus the 『Generality』 of Trade Obligations—-Reflecting on 『China- Publications and Audiovisual Procts』, Journal of World Trade (SSCI期刊), Volume 45 (2011), No.1, pp.159-186. (第二作者,與石靜霞教授合作)
4.《WTO體制下文化政策措施的困境與出路——基於中美出版物和視聽產品案的思考》,載《法商研究》(CSSCI法學類期刊)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與石靜霞教授合作),1.8萬字。
5.《中國訴美國輪胎特保措施案的法律分析——以入世議定書第16條為重點》,載《法學》(CSSCI法學類期刊)2010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 國際法學》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1.4萬字。
6.《論美國對自動執行條約與非自動執行條約的區別》,載《法學評論》(CSSCI法學類期刊)2009年第2期,1.3萬字。
7.《論國際法院判決在美國的執行——以涉及<領事關系公約>的判決為重點》,載《當代法學》(CSSCI法學類期刊)2008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 國際法學》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0.9萬字。
8. 《論條約在美國國內適用中的「後法優先規則」》,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CSSCI法學類擴展版期刊)2009年第1期,1.4萬字。
9.《論國際習慣法在美國國內法中的地位》,載《東方法學》2009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 國際法學》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2.5萬字。
10. 《從爭端解決的實踐看WTO體制下國內公共健康政策的實施》,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核心期刊)2006年第11期,0.8萬字。
11. Food Safety and Trade: How to Decide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Food Safety?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de Dispute Settlement about Food Safety in WTO and EC,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Martinus Nijhoff, Leiden and Boston, 2006.
12.《從國際法角度論多邊貿易自由化與國內公共健康政策的沖突與協調》,載《當代法學》(CSSCI法學類期刊)2006年第2期,1.1萬字。
13. 《東亞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法律框架初探》,載《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學科學版)》(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 國際法學》2007年第2期全文轉載,1.1萬字。
14. 《美國禁止通過互聯網提供賭博服務的貿易爭端評述》,載《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0.8萬字。
15. 《美國對中國特保措施立法與實踐初探》,載《國際經濟法學刊》2005年第2期,2.0萬字。
16. 《區域貿易協定中的保障措施的若干問題及中國的對策》,載《國際商務》2004年增刊。
17. 《中國對外締結區域貿易協定的法律框架初探》,載沈四寶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規則評析》,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8. 《穿越特保措施的迷霧——美國對華紡織品與服裝特保措施規則》,載《國際商報》2004年8月2日第4版。
19. 《關注我國保障措施法律規定新變化》(第二作者,與沈四寶教授合作),載《國際商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主辦)2004年5月24日第4版。
20. 《評美國ITC對中國產品「市場擾亂」的認定標准》,載《法學評論》2004年第4期。
21. 《服務貿易領域能實施保障措施嗎?——圍繞GATS第10條的爭論及中國的對策》,載《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22.《論WTO保障措施制度與我國保障措施立法的完善》(第二作者,與曾令良教授合作),《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成立大會研究文集》,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版。
23. 《論WTO協議的直接效力》,《中國國際法學會「展望21世紀國際法發展」武漢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版。
24. 《WTO<政府采購協議>初探》,載《武漢大學研究生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25. 《論WTO一般例外條款(GATT第20條)與我國應有的對策》(第二作者,與曾令良教授合作),載《法學論壇》2001年第4期。
26. 《WTO保障措施適用條件的新發展及中國的對策》,載《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27. 《歐共體圍繞WTO協定直接效力問題的爭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一)(二)》(第二作者,與余敏友教授合作),載《法學評論》2001年第3期、第4期。
28. 《從國際法角度談WTO協定的實施》,載《法學評論》2001年第2期。
29. 《「世紀之交」中國的法律變革模式》,載《法學評論》2000年第5期。
30. 《從歐共體看21世紀區域一體化對多邊貿易體制的影響》(第二作者,與曾令良教授合作),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31. 《從國際法角度評歐共體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政策與實踐》,載《法學評論》2000年第4期。
❸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的書可以看么
就是文科的書,
當然可以看的,
一般來說,是比較新的,例如建國以來
❹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中國三階教史怎麼樣,國家
總結抄之作。細地探討了自北襲朝至隋代三階教創立與初禁的史實,分析了唐代三階教屢禁屢起的現象和原因。其間,糾正了一些前人研究中的訛誤,補充了許多新發現的史料,提出了不少富有啟發性的作者的獨到見解,有些對當今佛教的發展也具有借鑒的意義。
❺ 中國人民大學世界排名
根據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人民大學排名第586位。
2020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國人民大學排名世界第601-700位。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國人民大學位列世界第501–600位。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人民大學排名世界第581-590位。
2020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中國人民大學位列世界第624名。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人大」,是教育部直屬高校,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211工程」、「985工程」,為世界大學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京港大學聯盟成員;
入選國家「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科研成果
2016年,學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9項;[49]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5項,其中重點項目8項、一般項目25項、青年項目12項,立項總數自2003年以來第11次位居中國高校榜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7項、獲資助金額(直接經費)為3221.2萬元。
自2004至2014年,學校論文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數量連續11年保持中國高校第一位。自2010年起,學校共有32部學術專著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位居中國高校第一。
2016年,學校教授撰寫的《社會偏好理論與社會合作機制研究》、《金融分析的制度範式——制度金融學導論》、《後鄉土中國》等3部學術專著入選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總數在中國高校中排名第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人民大學
❻ 鍾志清的簡介
鍾志清,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並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2005年獲得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希伯來文學系博士學位,中國第一位在以色列獲希伯來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的學者。曾為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1995-1997)、英國學術院(2008)、美國哈佛燕京學社(2011-2012)訪問學者。主要專著有:
《變革中的20世紀希伯來文學》(入選2012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當代以色列作家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把手指放在傷口上」:閱讀希伯來文學與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版)。譯著:《現代希伯來文學史》(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我的米海爾》(譯林出版社,1998, 2007,2012年版;台灣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黑匣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愛與黑暗的故事》(譯林出版社,2007,2013年版;台灣繆思出版,2012年版)、《詠嘆生死》(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地下室里的黑豹》(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忽至森林深處》(譯林出版社,2012年版)等。主要論文有:1. 《現代希伯來文學對「以撒受縛」模式的再闡釋》,《聖經文學研究》2004年第八輯。2. 《比阿里克的<在屠城>與希伯來聖經傳統》,《外國文學評論》2013年第2期。3. 《阿佩費爾德筆下舊式猶太人的世界》,《猶太研究》第10輯。4. 《大屠殺與猶太復國主義》,《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第12期。5. 《希伯來語復興與猶太民族國家建立》,《歷史研究》,2010年第2期。6. 《解構猶太復國主義神話:閱讀伊茲哈爾富有爭議的兩個短篇》,《猶太研究》第9輯。7. 黛沃拉·巴倫:把情感與溫柔帶入乾巴巴的希伯來語》,《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第4期。8. 《身份與記憶:論希伯來語大屠殺文學中的英雄主義》,《外國文學評論》,2008年第4期。9. 《希伯來語大屠殺文學與倖存者作家》,《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10. 《舊式猶太人與新型希伯來人》,《讀書》,2007年第7期。
❼ 高鴻鈞的學術成果
(一)著作(含編著)
1. 《現代法治的出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 《伊斯蘭法——傳統與現代化》(修訂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 《法治:理念與制度》(合著第一作者),中國政法大學,2002。(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
4. 《走向權利的時代——中國公民權利發展研究》,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2000修訂版。
5. 《外國法制史》(合著,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商談法哲學與民主法治國》(第一作者),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7.《社會理論之法:解讀與評析》(第一編者),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8.《法理學閱讀文獻》(第一編者),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9.《比較法學讀本》(第一編者),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10.《英美法原論》(上、下),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11.《法律全球化:中國與世界》(與魯楠、余盛峰合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2.《新編外國法制史》(上、下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3.《新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兩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4.《全球視野的比較法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5.《新寄治邦——法理學論集》,法律出版社,2015。
16.《新編外國法制史》(上下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7. 《新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兩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8.《法律文化讀本》(第一編者),,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19.《清華法治論衡》(1~24輯),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2016。
(二)譯著
1.《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增訂版),主編之一,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合譯),清華大學初版社,2002年中文版。
3.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合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
4.茨威格特、克茨:《比較法總論》(合譯),法律出版社,2002。
5.格蘭頓等:《比較法律傳統》(合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6.達維:《英國法與法國法》(合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 奈爾肯(編):《比較法律文化論》(合譯),清華大學出版,2003。
8.弗里德曼:《選擇的共和國:法律、權威與文化》(合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9. 奈爾肯、菲斯特(編):《法律移植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0.馬修·德夫林(編):《哈貝馬斯、現代性與法》(獨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11.《歐洲法律之路——歐洲法律社會學視角》(合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12.奧斯汀·薩拉特(編):《布萊克維爾法律與社會指南》(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3.貢塔·托依布納:《魔陣·剝削·異化—托依布納法律社會學文集》(合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14. 詹姆斯·J.赫克曼等:《全球視野下的法治》(合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三)主要論文
1.「論西方兩大法系對伊斯蘭法的影響」,《西亞·非洲》,1984年第6期。
2.「伊斯蘭法及其當代影響」,《西亞·非洲》,1985年第4期。
3. 「伊斯蘭法的主要特徵及伊斯蘭法系的現狀與前景」,《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 期。
4.「當代西方兩大法系主要淵源比較研究」(合作),《比較法研究,》1987年第3期。
5.「英國法的域外移植——兼論普通法法系形成的特點及原因」,《比較法研究》,1990年第3期。
6.「英國法的主要特徵——一個比較觀察」,《比較法研究》,1991年第4期。
7.「論法系劃分的方法與標准」,《外國法譯評》,1993年第2期。
8.「論伊斯蘭法復興」,《外國法譯評》,1994年第1期。
9.「伊斯蘭憲政理論與實踐」,《外國法譯評》,1995年第1期。
10.「伊斯蘭人權觀」,《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
11.「發展中國家與基本經濟權利」(英文),載賽義德主編《基本經濟權利》,巴基斯坦弗倫茲出版社,1995年英文版。
12.「伊斯蘭法學及主要流派」,《外國法譯評》,1996年第1期。
13.「法治與公共權力制約」,載《清華法律評論》,1999年第2輯。
14. 「現代西方法治沖突與整合」,載《清華法治論衡》,第1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15. 「市場經濟、糾紛解決與理性法律:變化中中國集權社團」(合作),載《公法》第2卷。
16. 「21世紀中國法治瞻望」,《清華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17. 「沖突與抉擇:伊斯蘭世界法律現代化」,《比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18. 「法範式與合法性:哈貝馬斯法現代性理論評析」,《中外法學》,2002年第6期。
19. 「現代法治的困境與出路」,《法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0. 「先秦和秦朝法治的現代省思》,《中國法學》,2003年第5期。
21. 「法律成長的精神向度」,《環球法律評論》,2003年第6期。
22. 「法治背景下的民權」(合作),《清華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23. 「法治與憲政四題」,《美中法律評論》,2005年8月號。
24. 「關於傳統法研究的幾點思考」,《法學家》2007年第5期。
25.「法學研究的大視野——社會理論之法」,載高鴻鈞、馬劍銀編:《社會理論之法:解讀與評析》,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6.「無話可說與有話可說之間——評張偉仁先生的《中國傳統的司法和法學》,《政法論壇》,2006年第5期。
27.《中國文化復興宣言》,《清華法治論衡》第7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8. 「通過民主和法治獲得解放」,《政法論壇》,2007年第5期。
29. 「法律文化的語義、語境及其中國問題」,《中國法學》4期。
30. 「法律移植:隱喻、範式與全球化時代的新趨向」,《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31. 「走向交往理性的政治哲學與法學理論》((上下),《政法論壇》,2008年第5、6 期。
32. 「法律文化與法律移植:中西古今之間」,《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33.「文化與法律移植:理論之爭與範式重構」,《環球法律評論》,2008年第5期。
34.「權利源於主體間商談」,《清華法學》2008年第2期。
35. 「美國法律文化的自由及其限制」,《清華法學》,2009年第1期。
36. 「比較法研究的反思:當代挑戰與範式轉換」,《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37.「法理學研究:法律的多棱鏡」,載高鴻鈞等編:《法理學閱讀文獻》,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8.「美國法全球化:典型例證與法理分析」,《中國法學》,2011年第1期。
39.「英國法的主要特徵—與大陸法相比較」(上、中、下), 《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3、4、5期。
40. 「比較法律文化視域中的英美法」, 《中外法學》2012.3。
41.「規制與解放之間讀《邁向新法律常識—法律、全球化和解放》」, 《政法論壇》2012.4,《人大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1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42. 「中國與WTO:全球化視野的回顧與展望」(與魯楠合作,第二作者),《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43.「古代印度法的主要內容與特徵——以《摩奴法論》為視角」,《法律科學》,2013.5。
44.「法律全球化的理論與實踐」,《求是學刊》2014.3(《高校文摘》,2014.4),2014.3.
45.「德沃金法律思想評析」,《清華法學》,2015.2。
46. 「伽達默爾的解釋學與中國法律解釋」,《政法論壇》2015年第2期。
(四)主要譯文
1.[英] 約瑟夫·莎赫:「伊斯蘭法的性質」,《比較法研究》,1989.3-4。
2. [美]梅里曼:「『法律與發展研究』的特徵」,《比較法研究》,1990.2。
3. [美]本傑明·史華茲:「論中國的法律觀」,《中外法學》1991.3。
4. [英]奧·凱恩-弗倫德:「作為一個學術科目的比較法」,《比較法研究》,1991.3。
5. [美]T. M.本迪特:「論先例原則」,《法學譯叢》,1991.3。
6. [美]H. J.伯爾曼:「西方法律傳統的主要特徵」,《法學譯叢》,1991.4。
7. [美]阿蘭·沃森:「作為一個學科的比較法」,《法學譯叢》,1991.5。
8. ,[美]B. G.拉姆查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人權的國際保護戰略」,《法學譯叢》,1991.6。
9. [美]高道蘊:「中國早期法治比較觀」,《法學譯叢》,1992.1。
10. [意]D.奈爾肯:「法律適應的社會學探討」,載《法律移植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1. [日]棚瀨孝雄:「日本法律話語中的現代性缺位」(與李敬合譯),載《法律移植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2. [英]A. 哈丁:「東南亞的比較法與法律移植:「習俗雜音」的意蘊」,載《法律移植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3. [英]J.弗拉德:「兀鷲東飛:不良債務市場的創設與全球化」,載《法律移植與法律文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4. [德]貢特爾·托依布納:「『全球是布科維納』:世界社會的法律多元主義」,《清華法治論衡》,第12輯。
15. [美]鄧肯·肯尼迪:「法律與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1800-2000」,《清華法治論衡》,第10輯。
❽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資助額度是多少
你好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申請賬號方法介紹 國內大部分高校都會購買中國知網的服務,因此在校園內,使用學校IP地址一般可以免費下載
❾ 張海波的科研獲獎
2014,《中國應急管理:理論、實踐、政策》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二)。
2013,《基於中國問題的災害管理分析框架》獲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五屆行政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2012,《柔性社會管理:可能與可為》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1,《中國應急管理:理論、實踐、政策》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2011,《公共危機治理與問責制》獲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0,南京大學首屆「中行獎」教學獎
2010,《中國轉型期公共危機治理——理論模型與本土經驗》獲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10,《中國轉型期公共危機治理——理論模型與本土經驗》獲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09,《應急能力評估的理論框架》獲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三等獎
2008,南京大學「五四」獎章
2007,《風險社會與公共危機》獲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
2006,《「邊緣人」抑或「過渡人」:失地農民社會適應的實證研究》獲江蘇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❿ 何宗美的學術成就
明代文學研究多有開拓,特別是明代文人結社研究著力尤夥,填補了學術空白,推動了明代及清初文學的相關研究。公安派研究在前人基礎上獲得新的突破,將明代這一重要文學流派的研究推上了新階段。在學術方法上,將以考據為特色的實學方法運用於文學研究,從文人結社的角度切入明代至清初政治、思想、學術和文學等研究,建立了獨特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個性,其中明代文人結社、復社與文學、公安派、清初遺民與流人文學、《四庫總目》明代文學批評等研究領域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果,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著有《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公安派結社考論》(重慶出版社2004)、《古代文學散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續編》(中華書局2006)、《袁宏道詩文系年考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上下編(人民出版社2011),並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光明日報》、《社會科學戰線》、《南開學報》、《國學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多篇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光明日報》《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文摘報》《文藝理論文摘卡》《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等轉載、轉摘或收錄。學術代表作《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受到學界高度評價,認為「提出了一系列精闢的見解,補充和修正了一些文學史以及思想史、政治史上的傳統觀點,很有價值」,「允為一篇學術價值甚高的經意論作」,是「當前文學史乃至文化史研究上的一個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成果」,「所具有的開創性,對明末清初的文學研究、政治研究和思想研究都具有啟示作用和促進作用」,「二十世紀以來還從未有學者作過如此全面系統的研究,更無論著有過這樣深入而又富於新意的闡析。這對深化我國社會史、思想史、文學史的研究,必將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論文在學術上的開拓之功,是不言而喻的」。百餘萬字的新著《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包括上編《明代文人結社現象與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研究》和下編《明代文人結社編年輯考》)入選「代表當前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水平,體現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學術創造力」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為全國首批入選該文庫的六十二項成果之一。國內專家高度評價該著是「迄今所見有關明代文人社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將明代文人結社的研究推進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以其鮮明的創新思維,豐厚的研究成果和扎實的文獻考辨,為這兩個領域(文學史與文化史)的研究進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推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碩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構成一個切實的研究範式,具有典範意義和理論價值」,而且「由於該成果在文獻考辨與研究範式兩方面的創新」,「便足以破除陳見,獨創新意,得出一系列卓有建樹的學術見解,推進了明代文學與明代文化的研究」,「其分析認識能觸及深刻的社會根源,並非一般考辨事實者可比」,「為後來者鋪平了一條客觀、科學地研究明代文人結社的道路」,「對於研究明代史乃至中國文化史,都很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