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的屬性

成果的屬性

發布時間:2021-09-25 05:27:07

❶ 地質成果

一、地質成果概述及成果分類

(一)地質成果概述

地質成果是地勘單位在我國領域內通過合法勘查活動,按規定申請登記後獲得的可供進一步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勘查成果及與之相應的探礦權和優先採礦權的總稱。它既不同於實物資產,也有別於無形資產,是一種與自然礦床(礦體)等資源型資產及探礦權、采礦權密不可分的知識性、信息性資產。

(二)地質成果分類

按其性質、用途不同,可以分為:

1.礦產地勘查報告

礦產地勘查報告,是指在特定區域或成礦區帶或已知礦產地,按照地質勘查工作程序,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所取得的用文字、圖件、表格等形式表述的階段性勘查報告或最終勘查報告。按地質工作階段(或工作程度)不同,劃分為:

(1)地質普查成果,包括固體礦產普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查、概查、普查報告;1∶20萬及小於1∶20萬比例尺(不含區調)的水文地質普查報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查、普查報告。

(2)地質詳查報告,包括固體礦產詳查報告;水文地質詳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詳查報告。

(3)地質勘探成果,包括固體礦產地質勘探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勘、詳勘、早期開發、油氣田開發地質報告;水文地質勘探報告。

2.有價值的勘查資料

有價值的勘查資料,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勘查資料:

(1)以進行了地質勘查成果登記為基準,最早獨立說明某一礦產地的地質狀況,可作為礦產地發現權的證據。

(2)為其他地勘成果做出重大突破的不可缺少的早期成果。

(3)由某種勘探手段而獲得的有價值的資料成果。

(4)能作為勘查登記的唯一依據。

3.實物成果

實物成果是指地質勘查單位在地質勘查過程中取得的可以單獨評估入賬的實物成果,具體包括:

(1)新發現的礦產地(點)、水源地;

(2)工業用油氣井(探采井);

(3)探采結合擴孔水文成井。

地質成果按其所有權不同,可以分為:

(1)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包括主管部門投入的資金)等進行地質勘查工作,依法取得礦權的地質成果。

(2)國家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包括中央及省級財政預算)進行地質勘查工作,其礦權屬於國家的地質成果。

在現行會計制度中將地質成果視作無形資產進行管理和核算,這主要是從地質成果具有無形資產的某些特性來考慮的:①地勘單位主要是承擔國家預算內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其所有權屬於國家,地勘單位不存在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問題。地勘單位承擔的社會地勘工作,除了以地質成果作為交換條件的地質項目外,也是一種勞務性的承發包關系,也不涉及地質成果入賬問題。②地勘單位自籌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是以對外轉讓或投資為前提的,地勘單位報經批准將地質成果對外轉讓或用於投資,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追加投入,也是一種資產讓渡行為。因此,必須將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③用於轉讓或投資的地質成果,同購入或自行開發取得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在獲得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為了出讓,後者是為了持有。④地質成果實際上是地勘單位的工作成果,類似於企業的產成品,屬於存貨范疇。正因為如上原因,現行制度將地質成果視同地勘單位的一種特殊產品核算是合適的,並不是否定地質成果所具有的無形資產屬性,也不構成與財務制度的矛盾;同時也便於與會計准則規定的無形資產范圍一致。

二、地質成果的計價

(一)地質成果的計價

地質成果的計價是指地質成果的入賬價值的確定。地勘單位擁有的各項地質成果並不是全部計價入賬,只是用於自行開發、轉讓或向其他單位投資的地質成果,才予以計價入賬。也就是說,地勘單位自籌資金進行勘查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以及報經批准用於對外轉讓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因為地勘單位的自有地質成果,主要是用於自行開發、對外轉讓和投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取得的成果,在授權給地勘單位進行對外轉讓或投資時,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資產投入,也是國家對該項地質成果所有權的讓渡,所以,都應該作為資產計價入賬。

地勘單位的地質成果一般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地質成果的實際成本是指在取得地質成果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勘查、申請登記及為獲得探礦權、優先採礦權所支付的總成本費用。按其來源不同,可作以下處理:

(1)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自行勘查取得的,按其地質項目總成本以及申請登記過程中發生的費用計價入賬。

(2)地勘單位購入的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的價款即買價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由國家作為資產投入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計價入賬。

(二)地質成果入賬時間

地勘單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的地質成果,其入賬時間也不同:

(1)地勘單位經批准准予轉讓、對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在轉讓、投資行為確立、產權發生轉移時,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價計價入賬;平時以備查簿形式登記反映。

(2)購入的地質成果,在取得產權時,按實際支付價款加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應於申請登記被主管機關批准後,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入賬。

三、地質成果的會計處理

(一)科目設置

地勘單位應設置「地質成果」科目進行核算。該科目借方登記由各種渠道取得的地質成果的增加數,貸方登記地質成果轉讓、投資等的減少數,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地質成果的結存數。

(二)地質成果取得

(1)自籌資金取得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通過自籌資金進行地質勘查取得的地質成果,其發生的各項成本費用應先在「地勘生產」科目進行歸集,待地質項目完成驗收、報告已備案,按規定的程序申請登記後,再按其實際成本,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地勘生產」科目。

(2)國家批准轉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由於其實際成本費用已作為國家地勘工作支出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因此,地勘單位在取得國家授權時,應對該項地質成果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確認,以其評估確認價值作為地質成果入賬價值。批准確認時,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

(3)購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購入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價款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會計處理為,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三)地質成果轉讓

我國《礦產資源勘查成果使用管理試行辦法》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依法取得的礦產資源勘查成果實行有償使用;有償轉讓地質勘查成果必須經有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轉讓價格以資產評估確認價值為基礎,本著自願、協商的原則確定。由於地勘單位地質成果的轉讓方式不一樣,其轉讓收入的確定、會計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1)地勘單位以拍賣、出售等形式轉讓自有地質成果,以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收入的實現。按實際收取的轉讓價款,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科目;同時,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結轉地質成果實際成本,借記「經營成本——地質成果轉讓成本」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發生的交易費用及上繳稅金,分別借記「經營費用」、「經營稅金及附加」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交稅費」等科目。

(2)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國家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有償轉讓時,應在地質成果資料正式移交受讓方驗收簽證同時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轉讓收入的實現。由於國家地質成果資料轉讓實現的收入必須先扣除原已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的實際成本(作為轉增國家基金)後,其剩餘部分才作為經營收入處理;如果沒有剩餘或者轉讓價格低於實際成本時,則應將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因此,其賬務處理與轉讓自有地質成果賬務處理是不一樣的。將地質成果入賬並計算差額(凈收入)時,借記「地質成果」,貸記「國家基金」、「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支付交易費時,借記「經營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收到轉讓價款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如低於實際成本,則按轉讓價款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即可。

(四)地質成果長期投資

1.科目設置及核算方法

地勘單位以自有或國家地質成果作為投出資產,與其他單位聯營或折價入股,或者投給多種經營企業,應在「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核算。核算內容應包括地質成果的投出、收益和收回等。視其對被投資單位有實際控制權與否,如有實際控制權,應採用權益法核算;反之則採用成本法核算。

2.在成本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1)地質成果投資投出的核算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投資,按合同價或協議確定價值,借記「長期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當合同價或協議價大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按其合同價大於賬面價值的差額貸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當合同或協議價小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投資,按評估確認價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同時,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2)地質成果投資收益的核算

地勘單位以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取得的收益,主要是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收入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這兩部分收益與其他長期投資收益一樣,在「投資收益」科目中進行核算。收到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時,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股利」科目,貸記「投資收益」科目。

(3)地質成果投資收回的核算

地勘單位用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投資,聯營期滿或轉讓股權收回投資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該項投資的賬面金額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收回金額與賬面金額之間的差額,如屬自有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投資收益」科目,如屬國家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的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投資收益」科目;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投資收益」,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國家基金」科目;當收回的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國家基金」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3.在權益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地勘單位採用權益法進行地質成果投資的核算,其會計處理方法與成本法有所不同,可參照長期投資中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處理,在此不再贅述。

(五)地質成果攤銷的會計處理

1.地質成果攤銷期限的確定

地勘單位已登記入賬的地質成果用於自行開發的,應在其收益期限內平均等額攤銷。由於開發性地質成果的受益期限與礦產地有效開采年限密切相關,一般可根據預計礦山服務年限加以確定,沒有服務年限的,按預計受益期限不短於10年期間內攤銷。

2.地質成果攤銷的賬務處理

地勘單位自行開發的地質成果,應從開始開發利用之月起,在其有效服務年限內分期等額攤入管理費用。其賬務處理為:地質成果轉入自行開發利用時,應按其賬面價值,先轉入無形資產,再按每月地質成果的應攤銷金額,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累計攤銷」科目。

❷ 調查成果

通過外業調查,核實和補充完善了農用地分等的數據圖件資料,從而形成了一系列外業調查成果。

(一)調查精度

農用地利用與經營狀況資料調查,了解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各區域氣候特徵及大宗作物種植情況,作物的物化成本和平均產量,可以作為因素指標區劃分的依據,確定分等指標區的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劃分農用地分等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

各縣(市、區)提供的農作物 1998 ~ 2000 年 3 年的平均最大產量、全自治區各鄉(鎮)1998 ~ 2000 年主要農作物的平均產量以及農作物物化成本等資料的補充實地外調,按鄉(鎮)布點,調查成果達 1300 多組數據;活勞動成本等農用地利用與經營狀況資料外調是以縣(市、區)為單位,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耕作制度,由各縣(市、區)農業局、統計局以及農業技術推廣站人員收集、外調核實填寫報表,調查樣點 100 多個,調查成果有 100 多組數據。

根據農用地投入產出的調查資料,征詢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相關領導專家的意見,以鄉(鎮)為單位初步劃分各縣(市、區)的土地利用系數等值區間和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間,再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領導小組召開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專家組會議,征詢專家意見,並進行實地抽樣補充調查與論證。調查精度按分等指標區分成多條線路,以鄉(鎮)為單位設置調查樣點,對兩個系數的等值區間劃分結果進行調查論證。

(二)標准樣地設置

外業標准樣點數據調查主要通過設置標准樣地進行數據採集。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設置是基於國家《農用地分等規程》的要求,分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兩級設置樣地。通過標准樣地數據屬性描述及樣點監控,可對農用地質量、農用地基礎設施水平、農用地利用條件、農用地投入產出的經濟條件、農用地的限制性因素、農用地生產能力等進行監測,反映農用地質量狀況以及人類對土地利用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可對農用地的生產能力開展長期動態監測。全自治區共設置標准樣地 534 個,分為國家級與自治區級兩個層次,其中,自治區級標准樣地534 個,國家級標准樣地 24 個(表 2-6)。

表 2-6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設置成果分布統計表

註: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准樣地成果中的國家級標准樣地同時也是自治區級標准樣地。

❸ 成果概述

項目全面收集了研究區內松湖鐵礦、式可布台鐵礦等典型礦床的地物化遙各方面資料,系統分析了研究區內的區域地質背景、構造特徵、岩漿活動,全面總結了區內各個典型礦床的成礦地質環境、控礦地質構造、有利成礦因素,建立了研究區火山岩型鐵礦的成礦要素表、預測要素模型。確定研究區內松湖鐵礦預測要素為:構造環境為阿吾拉勒石炭紀裂陷槽(島弧環境);含礦岩系和圍岩主要為安山質火山碎屑凝灰岩及大理岩、鈉長斑岩質火山凝灰岩、石榴子石矽卡岩、輝石閃長玢岩、閃長玢岩 、石英閃長玢岩等;含礦地層為火山活動中心地帶;賦礦地層為下石炭統大哈拉軍山組第三亞組;區域地物化特徵為分布在重力梯度帶上;在局部剩餘重力異常高或附近,剩餘重力異常值在1~3mg/s·m之間;分布於北側磁異常梯度帶,異常值大於200nT的剩餘磁異常分布區;磁異常平面特徵以正值為主,正負極值超過±25000nT。異常可分為低緩異常及高磁異常兩類。高磁異常主要分布在穹隆兩側的高山區及穹隆北東端的高山區。總體特徵是高強度(大於5000nT);大哈拉軍山組強磁異常區是尋找鐵礦的主要標志。預測必要要素為雙峰式火山岩建造、成礦時代(C)、火山沉積盆地、大哈拉軍山組;重要因素為已知礦床(點)、近東西向斷裂旁側、大於200nT或600nT磁異常;次要要素為鐵錳累加異常、1~3mGal重力異常、晚石炭世中酸性岩體附近。

以火山岩型鐵礦床為主攻目標,以ESRI的空間資料庫描述框架、UML和關系資料庫規范化理論為依據,採用面向對象建模技術,在空間數據模型研究的基礎上,以探索研究區與主要成因類型鐵礦密切相關地質體及地質現象之間的關聯性為主要內容,以ArcGIS為平台,建立研究區的多元信息空間資料庫。針對研究區預測礦種的成因類型,在保證滿足資源潛力評價要求的前提下,快速、簡練的定義了各資料庫要素類,大量減輕了屬性數據入庫的工作量,這樣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以資料庫為基礎的空間分析也保證了數據精度的一致性。根據研究區成礦地質背景、ArcGIS空間資料庫和典型礦床成礦模式,確定成礦預測類型和找礦標志,建立區域成礦要素表,明確兩大類型鐵礦的控礦構造和找礦標志,通過地質、礦化、物探(主要是磁法)等綜合信息提取,建立典型鐵礦床定性和資源量定量評價的預測模型,並確立各個預測要素與資料庫中屬性欄位的對應關系,建立以 ArcGIS空間資料庫為基礎的預測區提取模型,為快速、准確、高效進行成礦有利因素的提取奠定基礎。

對區內的松湖鐵礦、式可布台鐵礦等典型礦床的進一步剖析,通過野外實地調查並取樣分析,結合前人研究程度,總結提煉松湖鐵礦成礦模式、成礦規律,並結合西段航磁、重力等多源信息數據,共圈定該區域內9個找礦靶區進行預測資源量評價,並對找礦靶區進行優選和排序。

在全面收集研究區以及相似區域成礦條件,主攻礦床類型的品位噸位數據的基礎上,根據已知礦床(點)品位-噸位模型,進行數理統計,總結其統計規律,建立了研究區主攻礦床類型的品位噸位數據模型,從而評估、修正各個未見礦區的品位和噸位數值,為研究區資源潛力評價提供可靠的評價參數。圈出預測區確定預測類型:採用綜合信息法,依據一定的地質規律,確定各預測類型模型區,圈出預測區,綜合各典型礦床建立比例尺對等的概念模型,根據不同預測類型的概念模型,確定各預測區的預測類型。求體重:計算模型區、預測區的體重D1和D,其中D1為各模型區的平均體重,D為各典型礦床的平均體重(預期探明資源量加權求得)。求含礦率:計算模型區、預測區的含礦率K1和K。確定預測深度:模型區工程式控制制鐵礦出露深度約為800m,按二分之一工程式控制制礦體深度向下推深,即400m,故松湖預測區預測總深度為1200m。置信度:應根據模型區的資源產狀勘探情況來定:(1)勘探程度高,對礦床深部外圍資源量了解清楚(90%);(2)勘探程度較高,對礦床深部外圍資源量及含礦地質體分布了解一般(50%);(3)勘探程度一般,對礦床深部外圍資源量及含礦地質體分布了解較差(10%)。計算資源量:由於模型區和預測區分別採用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因此二者將分開計算。將上面求出的數據分別帶入絕對體積法和相對體積法計算公式,對模型區、預測區礦產資源進行定量預測。模型區採用絕對體積法計算,預測區採用相對體積法計算。

利用資源潛力評價公式,以ArcGIS資料庫為平台,結合主攻礦床類型的品位噸位數據模型,對阿吾拉勒成礦帶西段各個典型礦床進行了鐵礦資源量的估算。

❹ 專利成果擁有者屬性怎麼填

申請專利是一種法律程序,申請專利的發明人要想快而穩妥地獲得專利權,取回得法律上的保護,可委託專答利事務所的專利代理人為你提供法律和技術上的幫助,發明人一旦與專利代理人建立委託代理關系,專利代理人則是你的技術顧問和專利律師。准確的說,應該是,一個合格的專利代理人會幫助發明人對要申請專利的技術進行二次開發,比如挖掘可替代方案等,同時發明人需要給代理人提供技術支持,並及時提供所需要的相關資料。

❺ 什麼是項目項目的基本屬性是什麼呢

項目具有如下特徵:
單件性
目標明確性
生命周期性
條件約束性
整體及相互依賴性
沖突性
一次性
具有明確的目標(成果性目標和約束性目標)
具有特定的生命期
整體性
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不可逆轉性)

❻ 省級成果匯總

根據農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和技術方法,按照《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的規定,農用地分等先進行等別劃分和確認,然後進行匯總,形成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分等成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文字部分,包括《農用地分等工作報告》、《農用地分等技術報告》、《標准樣地設置報告》;二是圖件部分,包括各級農用地經濟等別圖、利用等別圖、自然質量等別圖、標准樣地分布圖;三是數據部分,包括農用地分等指數計算數據、面積統計數據、標准樣地屬性數據等。

(一)鄉(鎮)級農用地等別匯總

根據計算得出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各分等單元的等別指數,按照已確定的分等間距分值及黑龍江省農用地等別劃分表(表 3-10)中所列出的農用地等別間距指數,將屬於同一間距值的分等單元歸為一類,再對照有關農用地等別指數所對應的農用地等別,最終確定該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等別,並將其匯總。

按照上述方法,根據各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等別指數,逐一確定每個分等單元的等別,然後將同一等別內的單元合並,形成農用地分等成果圖。

(二)縣(市)級農用地等別匯總

在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礎上,將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行政區內的各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形成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要求如下。

1. 縣(市)級農用地等別確定

根據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要求,確定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范圍內農用地的等別,即在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范圍內將農用地劃分成幾個等別。

2. 縣(市)級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

按各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各等別的面積,匯總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農用地各等別的面積。農用地分類的面積應和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中涉及的農用地分等的地類面積一致。如農用地分類中地類為耕地,則通過農用地分等所劃分的各等別的耕地面積總數應和全縣耕地面積總數一致。

3. 縣(市)級農用地分等圖

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圖包括自然質量等別圖、利用等別圖、經濟等別圖。

(三)省級農用地等別匯總

在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的基礎上,形成省級農用地等別匯總成果,其中,市級農用地等別匯總可以作為省級農用地等別匯總的中間成果。

1. 省級農用地分等成果確定

根據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形成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經過省級成果匯總,黑龍江省農用地經濟等別劃分為 2 10 等共 9 個等別。

2. 省級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

省級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主要是根據全省各縣(市)及各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農用地分等的面積,逐級統計匯總情況。在統計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時,應採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變更的數據,以便使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和全省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變更的有關數據一致。

3. 省級農用地分等圖

在縣(市)級農用地分等圖的基礎上編繪全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圖、利用等別圖和經濟等別圖,其中,農用地經濟等別圖是全省農用地分等的主要圖件。

(四)農用地分等成果資料庫

1. 建立電子表格資料庫

為了使農用地分等的各項數據得以完善保存和應用,按照《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統一的要求和格式,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了電子表格資料庫,內容包括分等單元原始屬性數據表、分等基本參數、「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分等的基本參數表、土地利用系數表、土地經濟系數表、樣點產量-投入調查表、指定作物分等計算結果表、分等面積統計表、標准樣地屬性數據表等。並將以上各種數據統一存入軟盤,以便保存和應用查找。黑龍江省在農用地分等中,已建立了省、市、縣三級電子表格資料庫,表格統一採用 Excel 格式。

1)資料庫的內容

(1)農用地分等基本參數表,包括國家下達的農用地分等指定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省統一計算的產量比系數、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等。

(2)農用地分等指標區因素體系及權重值表。

(3)各指標區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

(4)省級農用地分等結果和省、市、縣三級農用地分等面積匯總表。

(5)農用地分等結果地類面積匯總表。

(6)省級標准樣地屬性數據表。

2)表格格式要求

為了建立統一的農用地分等資料庫,便於查找和應用,全省按統一的格式填寫表格,輸入計算機進行保存。

(1)匯總單元編號採用「省級行政代碼(2 位)+地級市行政代碼(2 位)+縣級行政代碼(2位)+單元流水編號(4位)」。行政代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代碼》(GB/T 2260-2002)執行。

(2)面積。農用地分等面積一律以公頃為單位,小數點後保留 2 位。

(3)提交的格式。電子表格除要求提供 Excel 格式的表格外,其他表格一律採用 DBF 格式。

2. 省級農用地分等資料庫

1)資料庫內容

資料庫內容必須與表格數據一致。資料庫成果包括圖形資料庫、表格資料庫和數據軟體系統,對通用軟體和國家要求格式的資料庫,僅要求提供數據內容。對於圖形資料庫,其內容應包含提交的所有成果圖件的數據;對於表格資料庫或屬性資料庫,應與圖形數據相關聯;對於不需要圖形對應的表格,可以僅提交電子表格。

(1)分等單元電子圖的屬性必須包括單元編號、地類代碼、指標區名稱、面積屬性等。

(2)自然質量等別圖屬性必須包括單元編號、地類代碼、各單元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產量比系數、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

(3)利用等別圖屬性必須包括利用等單元編號、實際產量調查、二級區最高產量、土地利用系數和利用等指數等。

(4)經濟等別圖屬性必須包括單元編號、投入、產量、土地經濟系數和經濟等指數等。

(5)農用地標准樣地分布圖與樣地屬性表相對應。

(6)綜合數據應包括單元圖形庫和與單元相連接的綜合數據表。

2)資料庫要求

(1)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注記、主要道路等不同信息應分別保存。

(2)要求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相關聯,滿足圖屬互查的要求。

(3)成果圖件的電子圖顏色、注記、圖例、圖廓等必須設置完整。

(4)應建立電子文本文件,對電子圖作出必要的說明。

(5)不同的地理信息顏色不同,可根據有關參考色標進行調整。

3)數據格式

基礎資料庫的點、線、面及注記層編碼的規則,對照《縣(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國土資源部)、《農用地分等資料庫標准》(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2005 年 6 月)、《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執行。

❼ 成果驗收

2006 年 12 月 11 日至 13 日,國土資源部組織有關專家對「重慶市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了驗收。驗收組在聽取了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觀看了計算機信息系統與相關成果展示,審查了農用地分等的文字報告、圖件、表格、資料庫以及原始記錄表等資料後,一致認為重慶市農用地分等成果基礎扎實、成果齊全、標准統一、數據格式規范、電子化程度高、評價體系和方法符合國家《農用地分等規程》的要求,並且考慮重慶的實際情況,加以創新,成果有較高應用價值,完成了國家下達的任務,予以驗收。

驗收會上,與會專家對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工作給予了五個「第一」的較高評價:重慶市是全國 4 個直轄市中第一個完成農用地分等工作並且順利通過驗收的市,是全國第一個建立省級標准樣地體系的省(市),是全國第一個把農用地分等成果廣泛應用的省(市),是全國第一家真正為開展農用地分等工作而組建專業技術隊伍的省(市),是全國第一個農用地分等成果研究獲得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的省(市),並且指出重慶市是全國第 15 個農用地分等工作通過驗收的省(市),分等成果是一個高水平的成果,是一個「出技術、出人才、出經驗」的成果,也是面向更廣泛領域應用的成果。

圖2-10 2006年12月重慶市農用地分等成果驗收會

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土地資源監測調查工程重慶市農用地分等成果驗收意見

2006 年 12 月 11 日至 13 日,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和土地整理中心組織有關專家組成驗收組,依據國土資源部國土資廳發〔2004〕40 號文件、《農用地分等規程》(TD/T 1004-2003)和《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方案》對重慶市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了驗收。驗收組聽取了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工作匯報和技術匯報,觀看了計算機信息系統與相關成果展示,審查了農用地分等的文字報告、圖件、表格、資料庫及原始記錄表等資料。經質詢討論,形成驗收意見如下:

1.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工作組織科學有效、實施方案切實可行。採取了「分區試點先行、外業分縣實施、內業全市集中處理、全市一體、上下互動、步步監控」的組織形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成果質量。基礎扎實,成果齊全,符合有關要求,整體質量高。

2.採取的技術路線和方法正確。分等指標區劃分、分等因素選擇、分等參數確定、分等單元劃分合理;自然質量分、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調查與計算正確;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劃分符合實際;文字報告編寫、數據整理、圖件編制、資料庫建設等符合有關技術要求。分等數據格式規范,標准統一,保證了全市分等成果的可比性。

3.建立了市、縣不同尺度下分等單元的空間對應關系,實現了不同尺度下分等數據間的關聯與互訪,形成的成果逐級控制,等別序列完整,面積一致,具有可追溯性。

4.建立了包括國家級(12 個)、市級(183 個)和縣級(202 個)標准樣地的三級標准樣地體系,形成了標准樣地圖片集與屬性資料庫。

5.以《農用地分等規程》和相關要求為基礎,採用 GIS 技術開發了「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管理信息系統」,保證了農用地分等中數據處理的順利進行,提高了工作效率,並為成果應用提供了技術平台。

6.依據樣點調查資料,對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了不同區域不同等別系列的檢驗分析,提高了成果的可靠性。

7.開展了分等成果在定級估價、耕地糧食生產能力核算、補充耕地數量質量實行按等級折算、制定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和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基本農田保護、土地開發整理等方面的應用研究。

8.項目經費使用符合《國土資源調查項目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

驗收組一致認為,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組織、重慶市土地勘測規劃院承擔的重慶市農用地分等項目成果符合相關要求,完成了國家下達任務,予以驗收。

建議在修改完善、整理歸檔後按規定於一個月內上報成果。

驗收組組長:馬克偉

二○○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❽ 李法軍的主要成果

Books(3)(著作3部)
1. Zhu Hong, Li Fajun, et al. Physical anthropology[M]. Higher Ecation Press, 2004. 朱泓,李法軍,等。《體質人類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1. Li Fajun. Biological anthropology[M].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 2007. 李法軍。《生物人類學》,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
2. Li Fajun. An Examination of the Human Skeletons at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M]. Science Press, 2008. 李法軍。《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人骨研究》,科學出版社,2008。
Papers(17)(論文17篇)
2008 Forthcoming(即將出版)
Li Fajun. The Difference of Distribution of Three Minor Variations of Skull in the Chinese Ancient Groups[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李法軍。《三項頭骨小變異在中國古代人群中的分布差異》,《人類學學報》。
Li Fajun, et al. A study on physical characters of modern Shui of Libo, Qiannan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李法軍 等。《貴州荔波現代水族體質研究》,《人類學學報》。
Li Fajun. The new problem on age judging: a case from Jixian; kindred cemetery[J].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 李法軍。《古人骨年齡鑒定的新問題——以天津薊縣城關鎮明代敦典夫婦合葬墓和桃花園墓地為例》,《中原文物》。
Yuan Haibing, Li Fajun, et al. Stature estimation of the human bones, which were unearthed in the Taohuayuan Ming and Qing cemetery in Jixian county ,Tianjin(I) [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原海兵,李法軍,等。《天津薊縣桃花園明清時期家族墓地人骨的身高推算研究(Ⅰ)》,《人類學學報》。
Li Fajun. The significancy of the human bones from Liyun Neolithic site[A]. In: Wang RX (eds.), Frontier ethnicl archaeology and ethnoarchaeology Colloquium[C],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李法軍。《鯉魚墩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出土人骨的研究意義》,見:王仁湘主編:《邊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集刊》,文物出版社。
Li Fajun, Zhang Jinglei, Yuan Haibing, Zhu Hong. Dental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the Residents of Ming-Qing Dynasty in Jixian, Tianjin[A].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DONG Wei (ed).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08. 145~166. 李法軍,張敬雷 等:《天津薊縣明清時期居民牙齒形態特徵研究》,董為主編:《第十一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45-166頁。
Zhang Jinglei, Li Fajun, Sheng Lishuang, Zhu Hong. A research of the human bones from Taohuayuan cemetery in Tianjin[J]. Cultural Relics Age. 2008,(2):34-38. 張敬雷,李法軍,盛立雙,朱泓。《天津市薊縣桃花園墓地人骨研究》,《文物春秋》,2008,(2): 34-38。
Li Fajun. Natural human and cultural human[J].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1):87-97. 李法軍。《自然的人與文化的人》,《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87-97。
Li Fajun. The Language of the Xiongnu: Clues from Archaeology and Physical Anthropology[J].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Research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4):20-25. 李法軍。《匈奴的語言屬性——來自考古學和人種學的線索》,《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2007,(4):20-25。
Li Fajun, Zhu Hong. A Dental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Human Skeletons at the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2006,(2):87-101. 李法軍,朱泓。《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人類牙齒形態特徵的觀察與研究》,《人類學學報》2006,(2):87-101。
Li Fajun.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fe-span at the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1):62-66,126. 李法軍。《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人口壽命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62-66,126。
Li Fajun, et al. The dietary analysis of the Human Skeletons at the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Science Edtiion). 2006,(6):1-7. 李法軍 等。《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古人類的食譜研究》,《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2006,(6):1-7。
Li Fajun, et al. Preliminary Report for 2004 Season: The Longxue Site in Zhongshan City[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05,(4):3-9. 廣東省中山市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4年中山龍穴遺址發掘簡報》,《四川文物》2005,(4):3-9。 執筆:李法軍,周劍,李光先。
Li Faju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keletons at the Daping Cemetery in Wanzhou, Chongqing City[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05,(3):79,90. 李法軍。《重慶萬州大坪墓群人骨鑒定》,《四川文物》2005,(3):79,90。
Center of Frontier Archae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and the Institute of Archeology of Beijing (No.6 author). Studies on the Skeletal Remains from the Han Tomb at Laoshan in the Western Suburbs of Beijing[J]. Cultural Relics. 2004, (8): 91-86.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第六作者):《北京市石景山區老山漢墓出土人骨的研究報告》,《文物》2004, (8):91-86.
Li Fajun, Zhu Hong. The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Skulls of Jiangjialiang Neolithic Age Site in Yangyuan, Hebei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Nonmetric Cranial Trait[J]. 李法軍,朱泓:《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頭骨非連續性形態特徵的觀察與研究》,《人類學學報》2003, (3):206-217.
Li Faju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keletons at the Kongbao Cemetery in Badong, Hubei Provience[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03,(6):10-11. 李法軍:《湖北省巴東縣孔包漢墓人骨鑒定》,《四川文物》2003,(6):10-11.
Conference papers(7)(會議論文7篇)
1. Dental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the Residents of Ming-Qing Dynasty in Jixian, Tianjin. The El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Taiyuan, China. 2008. 中國·太原,「第十一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題目:《天津薊縣明清時期居民牙齒形態特徵研究》。
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Zhoukoudian site and its actuality. World heritage of human origins Conference, Milra, Australia. 2007. 澳大利亞·米都拉,「人類起源的世界文化遺產會議」,論文題目:《周口店遺址的重要性及其現狀》。
3. How can we research the healthy status of the group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after they have been resettled: a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ve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s of cooperation. Fudan University and Harvard-Yenching Cultural and Health Forum: the medical practice and healthy policy in a view of modern anthropology. Shanghai, China. 2007. 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哈佛燕京文化與健康論壇——當代人類學視野中的醫學實踐和衛生政策」,論文題目:《怎樣對非自願移民群體遷後的健康狀況進行研究?——關於相關理論、方法與合作實踐的探討》。
4.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uman bones from Liyun Neolithic site. Frontier ethnical archaeology and ethnoarchaeology forum. Guangzhou, China. 2007. 中國·廣州,「邊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論壇論」,論文題目:《鯉魚墩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出土人骨的研究意義》。
5. Natural Human and Cultural Hum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A Preparatory Conference for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 (ICAES 2008) in China. Guangzhou, China. 2006. 中國·廣州,「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迎接2008年國際人類學和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世界大會」,論文題目:《自然的人與文化的人》。
6. Observations of Three Non-metric Traits in Ancient Groups In Northern China. International Archaeological Academic Forum: Physical Anthropology and Molecular Archaeology. Changchun, China. 2005. 中國·長春,「國際考古論壇: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

❾ 成果與資料管理子系統

一、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模塊組織了靈台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所有的基礎與成果信息,是數據信息操作的入口,是整個軟體系統數據管理的核心。表現為目錄樹窗口,信息集管理平台為各個子系統共用。

為便於數據信息的查找與檢索,建立目錄樹結構對數據進行分類。結合地質災害調查的實際情況,同時考慮數據性質、數據類型、數據用途等方面因素,將信息分為自然地理、地質環境、地質災害、風險管理與預測評價、氣象預警和綜合文檔等6大類管理。大類由系統組織管理,是固定不變的。其下各個專題可以自由組織,與信息存放文件夾結構一致,用戶可以根據項目數據具體情況通過調整存放路徑來改變。

二、信息瀏覽

信息系統集成管理了地質災害多源海量數據,所涉及的信息眾多且來源廣泛,但其基本表現形式卻無外乎:圖形、圖像、文字、圖表和多媒體信息。本功能在統一界面下提供各種類型的信息的顯示瀏覽。

圖形瀏覽顯示是用戶常用的功能。包括放大圖形、縮小圖形、漫遊圖形、上級窗口、刷新窗口、可視化圖元、全屏顯示等。

多媒體演示文檔的瀏覽是指靈台縣地質災害調查過程中形成的一些媒體文檔的瀏覽,包括照片、視頻文件(*.mpg)、音頻文件(*.wav)和Flash文件(*.swf)。

技術文檔資料下是靈台縣地質災害調查的各種技術文檔,主要是Microsoft Office格式的系列文檔,支持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PDF、純文本txt格式的文件。

三、查詢檢索

數據查詢檢索是在資料庫中查找符合某些特定條件的數據信息,包括空間特徵查詢和屬性特徵查詢。查詢功能主要依據用戶不同需求完成,能夠實現查詢結果的定位、閃爍與屬性列表。

空間特徵查詢包括點查詢、矩形查詢、多邊形查詢,由用戶在瀏覽窗口內用滑鼠選取,以用戶交互的方式獲取感興趣的信息。

屬性特徵查詢包括字元串查詢、模糊查詢和SQL查詢,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同時屬性選擇支持SQL查詢和錯誤檢驗,輸入SQL語句,即可進行查詢。另外,屬性選擇還提供了查詢向導功能,使用這一向導功能,用戶可以方便地進行屬性選擇。

四、統計報表

基於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多種數據信息的統計,使用多種精美的折線圖、直方圖、拼圖等方式表達輸出,也可以輸出為外部文件,如Excel,Word,Text等。針對特定專業數據還能生成相應專業表格,例如地質災害點調查表、坡長坡高統計表、降水量統計表等。

五、專題制圖

為了實現專題深入分析與圖形完美表達,系統還提供專題制圖功能,完成圖形的編輯製作。該功能是在互動式窗口對專題圖層進行重新組織,設置版式、圖式、圖例,輸出為紙質或其他圖片格式。專題制圖充分利用了空間資料庫的圖層資源,通過組合地理、地質、災害要素等圖層,實現繪制多種專題圖的目的。

六、列印輸出

數據輸出包括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輸出,輸出的范圍包括當前查詢結果輸出和當前數據全集輸出,輸出方式有存檔輸出和列印輸出。圖形數據的輸出涉及圖形數據的導出、圖形數據格式轉換輸出、圖形數據的生成輸出。屬性數據的輸出涉及屬性數據的其他格式導出、屬性數據的統計及輸出、屬性數據的報表輸出。

❿ 知識是成果嗎

知識到底是什麼,目前仍然有爭議。我國對知識的定義一般是從哲學角度作回出的,如在《中國答大網路全書·教育》中「知識」條目是這樣表述的:「所謂知識,就它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動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屬於感性知識,有時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知識。」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是主客體相互統一的產物。它來源於外部世界,所以知識是客觀的;但是知識本身並不是客觀現實,而是事物的特徵與聯系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表徵,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通過人腦的反映活動而產生的。
上述定義為我們討論知識的內涵提供了哲學基礎。但宏觀的哲學反映論的認識還需要從個體認知角度進行具體化,這樣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導學校的具體教學。

閱讀全文

與成果的屬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