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隋唐織錦紋樣繁多,卷草紋又叫
隋唐織錦紋樣繁多,卷草紋又叫唐草紋。
中國傳統圖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因盛行於唐代故名唐草紋。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於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朴實,節奏感強,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花葉、雙片花葉或三片花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復華麗,層次豐富;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旋轉翻滾,富有動感。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世卷草紋的范模(見圖[唐代壁畫中的唐草紋圖案])。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現在,唐草紋多見於建築裝飾及染織、傢具、陶瓷等裝飾。瓷器的一種輔助紋樣。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故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稱之為「唐草」。宋元明清許多瓷窯產品上廣泛採用。
② 卷草紋在唐代是用什麼名稱來稱呼的
卷草紋
——原來多稱為「纏草紋」,傳入日韓後,才被叫做「卷草紋」或「唐草紋」
中國傳統圖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因盛行於唐代故名唐草紋。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於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朴實,節奏感強,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花葉、雙片花葉或三片花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
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復華麗,層次豐富;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旋轉翻滾,富有動感。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世卷草紋的范模。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
其藝術源頭是泛希臘化時的忍冬紋與印度蓮紋的混合
③ 宋代卷草紋和唐代卷草紋有什麼不同
宋代瓷器的裝飾手法大大超過唐代。除利用釉色的變化來裝飾外,還大量運用印花、刻花、剔花、劃花、畫畫、剪紙漏花等技術。宋代瓷器的紋飾題材十分豐富。最常見的有:花卉:有蓮花、牡丹、石榴花、萱草、梅花等。動物:有龍、鳳、魚、鴛鴦、鶴、鹿、兔、犀牛、鴨子、飛鳥、虎等。人物:童子、仕女、觀音等。器物的間飾與邊飾花常見的有回紋、卷草紋、曲帶紋、蓮瓣紋、蕉葉紋、錢紋、圓圈紋、水波紋、雲紋等。
④ 瓷器的卷草紋有什麼表現形式
卷草紋是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在唐代時就已流行。不論卷草、卷枝或卷葉,它的莖幹部長短適度,圓渾有力,為宋吉州窯、耀州窯、磁州窯、窯縣窯和扒村窯廣泛採用,宋元明清時代十分盛行。
⑤ 中國瓷器裝飾紋樣的幾何形紋飾中,卷草紋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瓷器裝飾紋樣的幾何形紋飾中,卷草紋是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在唐代時就已流行。不論卷草、卷枝或卷葉,它的莖幹部長短適度,圓渾有力,為宋吉州窯、耀州窯、磁州窯、窯縣窯和扒村窯廣泛採用,宋元明清時代十分盛行。
⑥ 關於卷草紋飾(邯鄲響堂山)的描述有哪些
卷草紋飾(邯鄲響堂山),響堂山石窟,東魏武定五年(597)前開鑿。其中圖案裝飾相當出色。「浮雕卷草紋」可為代表。石窟邊飾浮雕,以枝蔓構成二方連續的捲曲狀,主要由葉子組成。葉子變化豐富形式多樣。有兩種骨架構成:一是心形正反連環式二方連續,中填忍冬紋,葉形似花,正面的五齣,側面的三出瓣形葉;一是之形波狀伸延連續,間出捲曲小枝,間以散葉點綴,是當時流行的植物紋典型樣式。有的還在太空隙中填以各種伎樂天,衣帶飛舞生動活潑。還有的填以蓮花,正、反傾側,復瓣、多瓣,紋樣變化豐富優美。這類卷草紋還應用在佛光花環火焰紋中、或石碑邊側裝飾以及敦煌壁畫邊飾和藻井中,為唐草紋前奏。
⑦ 我想問一下,ps裡面怎麼做出那種卷草紋、漂亮的花紋,樹的形狀。
有一個超級有效的方法……下載筆刷……裡面含有很多漂亮的裝飾花紋和卷草紋,下載以後在ps里安裝上,會有驚喜的……
⑧ 卷草紋的介紹
中國傳統圖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因盛行於唐代故名唐草紋。
⑨ 卷草紋是怎樣發展而來的
卷草紋,從漢朝到南北朝繼續使用,但如雲岡石窟雕刻所示,在構圖上又加入若干外來新手法,如在卷草紋內加動物、或以二組卷草相對並列,就是波斯傳入的。在這基礎上發展為唐朝盛行的卷草。
⑩ 如何區別忍冬紋、卷草紋、纏枝紋
忍冬紋
一種瓷器裝飾紋樣,以忍冬植物為主題。忍冬亦稱金銀花、二花,為多年生常綠灌木,枝葉纏繞,忍歷嚴寒而不凋萎,因而得名。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運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回永生。以後又廣泛用於繪畫和雕刻等藝術品的裝飾上
陶瓷裝飾中的忍冬紋通常是一種以三個葉瓣和一個葉瓣互生於波曲狀莖蔓兩側的圖案。忍冬紋的出現與佛教的傳入有關,始見於魏晉浙江一帶的青瓷上,盛行於南北朝時期。常與蓮瓣紋相配用作主題紋飾。主要表現手法是刻劃。
典型器物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紋單柄,表現風格比較寫實。隋代瓷器雖繼續採用忍冬紋,但寫實性已經減弱,圖形和線條較注重概括和單純。唐代以後,忍冬紋漸被纏枝卷蔓的卷枝紋替代,而忍冬紋的基本形態則被卷葉紋所吸納和傳承。
from:忍冬紋-神州博古網
http://www.chinabogu.com/Wenshi/Wenshi_list.asp?id=79
···········
卷草紋
又稱「卷枝紋」、「卷葉紋」,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由忍冬紋發展而來,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稱之為「唐草」。構圖機理似纏枝紋,以植物枝莖作連續波卷狀變形,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以切圓線為基幹變化出有規則的草葉或莖蔓,形成枝蔓纏卷的裝飾花紋帶。
卷枝紋與纏枝紋最大的不同在於僅出現枝莖或草蔓,不出現花卉或花果。纏枝紋寫實性仍較強,而卷枝紋則更具抽象性。卷草紋與卷葉紋也有細微差異。卷草紋只見莖蔓,不見葉形。卷葉紋則葉形明顯,極類忍冬紋。卷枝紋源於忍冬紋,但較之更規范也更細致,通常只作為輔助紋飾。唐五代越窯瓷器上常見此紋,宋代吉州窯、耀州窯、磁州窯、扒村窯等廣泛採用,自元以後盛行於景德鎮。表現技法有刻劃、彩繪等。
from: 卷草紋-神州博古網
http://www.chinabogu.com/Wenshi/Wenshi_list.asp?id=80
············2
纏枝紋
一種傳統的瓷器裝飾紋樣,明代或稱為「轉枝」,因其圖案花枝纏轉不斷而得名,明清時期尤以盛行。
構圖機理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在切圓空間中或波線上綴以花卉,並點以葉子,便形成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纏枝花卉或纏枝花果紋。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石榴、纏枝靈芝、纏枝寶相花均屬此類。其中以二方連續形式的纏枝紋尤為常見,其構圖循環往復,變化多端且婉轉流暢,節奏明快。
纏枝紋表現手法有刻劃、模印、彩繪等。興起於宋代,以元、明、清三代尤為盛行,多作主題裝飾,也有作輔助紋飾運用者。其中宋耀州窯青瓷的刻劃纏枝紋尤顯畫意生動,手法嫻熟。明、清兩代還流行一種串枝紋,花枝在纏繞之中呈穿插狀態,形態頗似纏枝紋。
from: 纏枝紋-神州博古網
http://www.chinabogu.com/Wenshi/Wenshi_list.asp?id=77
具體的圖看看網頁里的幾張,多看看也許就明白了
ps:話說某晶已經好久沒回答問題了,一看見這華麗麗的紋飾又摸進來了…………orz ……我果然是視覺協會的…………一看見漂漂的東東就走不動步…………好想抱回家………… 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