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機關單位與收儲中心簽訂土地補償協議是土地轉讓還是劃撥性質
出讓是政府將國有土地的一段時間內的使用權有償轉讓出去的行為,劃撥一般是針對事業性單位,這些單位取得國家土地除繳納相關的稅費外,不再支付出讓金。當劃撥的土地要改變用途、經營性質的時候,需要補交出讓金,從而改土地證上的「劃撥」為「出讓」。
劃撥是政府轉讓土地收益的一種方式,簡單點說就是用土地的一方沒有給政府錢的就是劃撥,主要用於政府項目,出讓就是開發商必須給錢給政府,政府保證你的70年或者50年使用權。
土地使用權轉讓,是指土地人將土地權有償或無償地轉移給他人的行為。前者是國家劃撥給個人、單位或者集體等。後者是個人、單位或者集體等將自己的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其他個人、單位或者集體。
要判斷是用於那方面,如果是私人購買商品房,肯定要出讓土地好些,但政府的廉租房或者安置房都是劃撥土地,即使購買了,也不影響使用權。
出讓土地和劃撥土地哪個好,不能籠統的來說,因為兩者各自有各自的優點,相對比較來看,如果要選擇則要看購買者自身的需求:
1、如果劃撥的要轉讓,需要劃撥土地的使用人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申請批准,獲得批准後,受讓人需要交納土地出讓金,將土地性質變為出讓性質的,才可以辦理過戶手續,否則,買賣國有劃撥土地不能辦理過戶,那麼你的權利就得不到保障,出讓土地就不需要。
2、如果征地拆遷,劃撥土地是不補償的,但土地上的附著物會有相應的補償,出讓土地就不一樣了,土地和附著物都有補償。
3、一般商品房土地證都是出讓。劃撥是土地出讓政策之前的用地,很多都是免費劃撥,不能抵押,有些交了出讓金之後就變為出讓,就可以轉讓。
以上就是關於「土地性質出讓和劃撥的區別以及比較兩者」的分析了,劃撥土地的性質屬政策性用地,一般情況下只能用於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不會用於其他商業目的建設,目前的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用地也均以劃撥方式取得。
Ⅱ 土地收儲與土地出讓和招拍掛之間的聯系謝謝哪位神人幫解答!
收儲就是政府先把土地收回,統一規劃後,再用招標、拍賣、掛牌的形式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
Ⅲ 劃撥和出讓有什麼區別
土地使用權定義
土地出讓的定義:出讓土地是我國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專以後出現屬的供地方式,用地人繳納土地出讓金,獲得一定年限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要注意有使用年限)。
劃撥土地是原來實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以前的供地方式,有償使用以後的基礎設施、公共建築也是劃撥土地。
劃撥和出讓是獲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兩種方式。
2.出讓劃撥的區別
劃撥土地沒有使用年限,但不能抵押、轉讓、出租,在轉讓的時候需要報國土資源局同意後,再補繳土地出讓金才能獲得出讓土地。
出讓土地有使用年限,但可以自由的轉讓、抵押、出租,轉讓的時候隨時可以辦理,不需要國土資源局同意。
希望以上回復能夠幫助到您!
Ⅳ 土地儲備與出讓的問題
土地在完成出讓時,辦理的儲備證。辦理土地儲備是在出讓之前
Ⅳ 土地收儲金與土地出讓金是不是一回事
不是。
土地儲備資金是指土地儲備機構在徵收、收購、優先購買、收回土地進行前期開發等所需的資金,專款用於土地儲備的各項開支,也就是收儲成本。具體包括征地拆遷過程中的補償費,測繪費,評估費,廣告費等等。
出讓金是依據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原則,在國有土地出讓時,由土地使用者向政府繳納的款項。
Ⅵ 收儲土地是什麼意思
土地收儲就是土地收購儲備制度的簡稱。
土地收購儲備制度,是由政府依照法定程序,運用市場機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通過收購、回購、置換和徵用等方式取得土地,進行前期開發利用和存儲後,以公開招標、拍賣出讓方式供應土地,控制各類建設用地需求的制度。
土地收購儲備法律原則
土地儲備中心收購土地之後,一方面需要進行土地的儲備,以對土地資源和社會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另一方面,須對其儲備的土地進行使用權的有償出讓,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價值。在土地使用權的出讓過程中,應當堅持競爭性出讓原則,嚴格控制非競爭性出讓即協議出讓的數量。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調節器,在完全的市場經濟下,各個主體通過競爭這一法則實現優勝劣汰。讓資源同有優勢,有實力的投資者配置,是市場經濟的要義,讓最有實力的開發商得到最好土地的最公平的方法即是競爭。
與拍賣、招標、掛牌等競爭性方式出讓土地,較之協議出讓既有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之效,又可減少暗箱操作,抑制腐敗現象的產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土地收購儲備制度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土地儲備
Ⅶ 土地收儲和征地、土地出讓之間的區別是什麼怎樣才算已完成征地完成收儲請智者賜教,謝謝!
1、行為不同
土地儲備,是指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許可權范圍內,對通過收回、收購、徵用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進行儲存或前期開發整理,並向社會提供各類建設用地的行為。
土地收購儲備制度,是由政府依照法定程序,運用市場機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通過收購、回購、置換和徵用等方式取得土地,進行前期開發利用和存儲後,以公開招標、拍賣出讓方式供應土地,控制各類建設用地需求的制度。
2、供應方式不同
土地收購儲備制度供應方式有招標拍賣和協議出讓兩種類型。
土地儲備制度有在批准范圍內對土地取得使用權。
(7)收儲與轉讓擴展閱讀: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確定:
(一)居住用地七十年;
(二)工業用地五十年;
(三)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五十年;
(四)商業、旅遊、娛樂用地四十年;
(五)綜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可以採取下列方式:
(一)協議;
(二)招標;
(三)拍賣。
(四)依照前款規定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的具體程序和步驟,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1、土地收購
土地收購是指根據市政府授權和土地儲備計劃,土地儲備中心收購或收回市區范圍內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活動。
2、土地儲備
對於進入土地儲備體系的土地,在出讓給新的土地使用單位以前,由土地儲備中心負責組織前期開發和經營管理。
3、土地供應
對進入土地儲備體系的土地,由土地儲備中心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和土地市場的需求制定土地供應計劃,有計劃地統一向用地單位供應土地。
儲備土地的供應方式可以分為招標拍賣和協議出讓兩種類型。
Ⅷ 國有劃撥土地收儲與國有出讓土地收儲有什麼不同
國有劃撥土地收儲與國有出讓土地收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使用年限和土地出讓金兩方面,具體區別如下:
1、使用年限不同
劃撥土地在使用許可權上沒有明確的限制;而出讓土地住宅使用年限是70年,商業40年,綜合50年。
2、土地出讓金不同
劃撥土地無需繳納土地出讓金,只是這類房屋在出售時要向國家補交土地出讓金;而出讓土地需要繳納土地出讓金,開發商取得的土地一般都是出讓的,出讓土地到期後可以續交出讓金繼續使用。
(8)收儲與轉讓擴展閱讀:
土地收儲制度出現的問題:
1、土地收儲成為房價上漲的重要推手
由於土地收儲制度最為重要的特徵,就是要由地方政府高度壟斷土地的一級市場。當一個地方的土地一級市場被高度壟斷的情況下,土地價格就極有可能出現飛速上漲。
2、土地收儲成為破壞社會公平的反面典型
由於土地收儲機構是代表政府統籌征地事宜,而且徵收的標准並非按照市場價格進行操作的。
因此,在徵收過程中,由於低價徵收,高價售出,用公權力剝奪了原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使得土地收儲制度的合理性備受置疑。
3、土地收儲成為地方政府對抗中央調控的重要工具
通過土地收儲,地方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資產。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土地不僅是財政權力,而且也是貨幣權力。
由於批出的土地幾乎立即就可以用作從銀行抵押貸款,所以,土地權力實際上就演變成了地方政府的某種貨幣發行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