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和科技成就的特點
北宋年間,由於其統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使得有一些地區相對安寧一些,故而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我國的四大發明其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和發揚的。由於戰爭的需要,在宋朝時火葯被首次應用於軍事。西方各國的現代戰爭武器正是由於北宋年間經由西亞各國傳播的火葯製造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宋的這三大發明可以說具有世界性的意義。同時這也被稱為是數學家的時代,出現了以沈括為代表的一批傑出科學家。如果說唐朝是許多科學技術成就的開花時期,宋代則是結果的時期。
元代則是在地學、醫學、天文學方面取得了發展。科學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天文實測活動,使中國在很多天文學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在地理學方面,《大元一統志》開中國官修地理總志之先河,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書;元代編修的方誌達到160種,數量超過了宋代;元政府還組織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對黃河河源的實地科考;在農業技術及農學普及方面,南北東西農作物廣泛交流,各地農業技術取長補短,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很多農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普及工作,司農司編輯的《農桑輯要》是中國古代政府編行的最早的、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綜合性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在宋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元代發明了金屬活字、轉輪排字法和套色印刷術。此外,元政權對醫學、造船業、陶瓷製造和水利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開創了中國封建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
2. 徐光啟 哥白尼二人分別科技成果的特點
徐光啟《農政全書》 強調實用 哥白尼和《天體運行論》抽象科學探索
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和西方科技較大的差別是,中國科技比較重視總結實踐經驗,而輕視理論概括和抽象,也即中國文化具有強調實用技術,忽視抽象科學的傾向。中國傳統學術中的實用之學如農學、醫學、地學、天文歷算之學等就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的這一特點。徐光啟和哥白尼的科技成就的強烈反差,本質是由於實踐經驗和科學探索產生不同影響
3. 明清科技的特點
明清處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所以在封建社會允許的范圍內,科技文化發展的餘地很小了。所以當時科技文化發展上的主要成就不是創造,而是總結,即集大成。例如明朝大醫葯學家李時珍的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就是對傳統中葯學的總結,而在中葯學的基礎理論方面,李時珍本人並沒有突破性創造。在對封建文化進行系統總結方面,清朝的工作最突出。清朝前期,由官方組織的著名大型文化工程《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都是對秦漢以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做系統總結,即集大成。清朝前期的朴學則是用近代科學方法對歷代典籍做大規模系統整理。就性質類比,清朝的文化總結工作就相當於孔子認為的周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是對上古三代的集大成。清朝滿族統治者是中國古代華夏文明最卓越最傑出的整理者和總結者。
科技
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是對中國封建時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總結。
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是對傳統農學的總結。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是對傳統中葯學的總結。
清朝乾隆官修《醫宗金鑒》是中醫教科書,以其精簡而切於實用,兩百年來廣為流行。實際上也帶有總結性質。
20世紀80年代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國硅酸鹽學會編纂《中國陶瓷史》清朝部分認為:中國傳統制瓷技術,在清朝才真正達到最成熟的地步。
清雍正官修《工部工程做法》是對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技術的總結。上海古籍出版社20世紀90年代出版,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編纂的文博行業系列教材之一的《中國古建築》引用最多的兩部古人建築著作就是宋朝《營造法式》與清朝《工部工程做法》。
4. 科技成果有哪些類型
科技成果可分為三大類型: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4)徐光啟的科技成果的特點擴展閱讀:
科技成果的基本成就: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1]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在新的時期,為了明確認識,把「科技成果」分解為「科學成果」和「技術成果」兩部分,並把「軟科學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圍之外。
5.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在時間上有什麼特點時間
不均勻分布,大多數都在宋朝
6. 簡述新科技有哪幾個特點
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胡才珍認為,與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現出許多鮮明特點: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6]
張象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術群體化、科技社會化和發展進程高速化這三大突出特點。[7]
卞春元認為,與以往的技術革命相比,第三次技術革命具有如下特徵:即技術科學化、技術群體化、技術智能化、高技術化和技術產業化。[8]
劉大椿、馬書春認為,現代科技革命具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科學進步與技術開發緊密地結合;二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在生產中得以產業化,從而對生產力進行改造,使生產力發生根本變革。[9]
於德惠、趙一明認為,「軍帶民」,即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7. 明朝科學家徐光啟,他的科研成果為何反噬大明成就了大清
徐光啟是明代科學家、政治家,1562年生人,死於1633年。他活了71歲,去世前兩個月官至“大學士”。他一生悲催,生於貧寒,艱苦求學,19歲中秀才,然久困場屋(科舉不第)23年,42歲才中進士。到他步入仕途時代,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已風雨飄搖。他迥異於空談心性的知識分子,把精力和學識投入到強國強軍領域,希望重振山河。
紅衣大炮
1619年徐光啟親自擬定《選練條格》,也就是士兵操典,親自考核挑選4655名士兵,開始操練。但因為朝廷官僚機構相互推諉扯皮,軍餉器械都不給予充分支持,並將他尚未練成的部隊強行調往前線,終使他練兵努力付之東流。此後徐光啟的軍事思想不得不依靠他的入室弟子、炮兵專家孫元化來實現。
8. 明清時期出現三大科技著作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明清時期出現三大科技著作《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他們的共同特點有:
1、都代表了中國古代科技和當時世界科技的最高成就。
2、都是在傳統醫葯、農業和手工業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3、都是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和發揚,沒有出現突破性的成就
《本草綱目》是1590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時珍。《本草綱目》,葯學著作,五十二卷。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葯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中國古代漢醫集大成者。李時珍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葯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葯物分類方法,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農政全書》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貫徹這一思想正是《農政全書》不同於其他大型農書的特色之所在。由於中國各族勞動人民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留下了豐富的農學著作。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其他的大型農書,無論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還是元代王禎的《農書》,雖然是以農本觀念為中心思想,但重點在生產技術和知識,可以說是純技術性的農書。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葯、紡織、染色、制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9. 科技成果的基本特徵
(1)是新穎來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自、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 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科技成果」一詞頻繁地被人們所使用,並且也出現在有關科技成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規上,然而對該詞卻沒有明晰統一的認識,從而造成了很多問題。「科技成果」一詞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詞,它是從「科學」一詞演化來的,在計劃經濟時期、市場經濟初期、市場經濟成熟期以及加入WTO後,它的內涵均有所不同。在新的時期,為了明確認識,把「科技成果」分解為「科學成果」和「技術成果」兩部分,並把「軟科學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圍之外。
10. 明清之際的科技成果及特徵
在明清的醫學中,成就最大的要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了,《本草綱目》可以說是李時珍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葯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葯物;繪圖1100多幅,並附有11000多個葯方,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葯物學的總結,這本葯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葯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明清地理學中,最著名的就是《徐霞客游記》,在游記中,徐霞客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約兩個世紀。
明清的農學中,最著名的要數《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
《農政全書》明朝的徐光啟的著作,綜合介紹了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一個比 較完整的農學體系
而《天工開物》是明代宋應星的著作,總結了明代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書中還收錄了一些國外傳來的記述。國外稱它為「中國 17 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