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業示範園的規劃重點是哪些
(一)、搞好育苗中心項目建設。根據我市種苗產業發展狀況及市場前景,園區計劃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地熱資源優勢,擴大溫室育苗面積到10000平方米,達到年繁育種苗5000萬株的能力,打造永順規模最大的集約化育苗中心。同時充分利用溫室資源,育苗後期搞好花卉繁育,培植壯大種苗和花卉產業。
(二)、加大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研發和引進力度,建立蔬菜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
1、大力推廣利用無性繁殖、組織培養、雜交等現代生物技術,開發新的品種資源和新品種培育。利用智能溫室開發工廠化種植技術,利用設施生產及無土栽培技術,在人工控制的溫室環境中生產無毒、優質、高檔蔬菜、花卉的種苗。
2、開發應用減少化學品投入及無公害新農葯、新肥料、新制劑等技術,解決農葯、化肥的殘留超標和有毒有害物質問題,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形成優勢農產品無公害優質高效開發技術體系。
3、引進新設備、新工藝及新技術,重點在加工工藝、包括技術、質量檢測技術等加工技術方面進行改善,改進和完善蔬菜、果品的採收、分級、包裝、冷凍、貯運等冷煉系統技術及包裝技術等;建立和健全加工產品質量檢測技術。
4、重點引進和開發適宜本園區農產品應用的農業投入品、農業環境、葯物殘留等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引進並實行農產品的品種、生產、加工、質量安全、包裝、貯運等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以及出口農產品的有關國際標准。遠景設計院認為應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控制蔬菜、果品的有機磷類農葯高殘留和生長激素濫用。
(三)、完善科研培訓服務中心建設。設置博士後工作站、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種苗快繁中心。強化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發揮園區科研培訓中心和園區示範基地「進門是課堂、出門是現場」的優勢,採取集中授課、現場咨詢、研討交流、親手操作、電化教育等多種培訓方式,對農民開展科技培訓教育,「十二五」期間,計劃培訓農民10萬人次,為發展現代農業培養新型農民。
(四)、搞好生態餐飲和溫泉洗浴項目建設。「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2000平方米溫泉養生溫室和5000平方米的生態餐廳,利用溫室環境調控技術和園藝造景,營造出一個常年綠色的環境,為遊人提供餐飲服務的同時,還提供一個特色休閑養生場所。
(五)、完善園區綠化。綠化規劃目的在於為現代農業示範園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創造優美的園林外貌,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綠色植物是創造自然景觀的重要素材,樹種選擇應體現多樣統一,突出季相變化,通過層次變化、空間組織和色彩的配置,「點」、「線」、「面」、「型」相結合,營造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景觀。
(六)、加強與國內知名農科院校的合作,實現產、學、研結合。把園區做為農科院校科研成果推廣轉化的平台和產業孵化器,進一步提升園區科技水平。同時,創新園區經營管理模式,搞好園區企業化運作管理,堅持走引用農業高新技術,打造精品園區,品牌農業,知名農產品的路子。
Ⅱ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都有什麼功能
以科技開發、示範、輻射和推廣為主要內容,以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目標。不斷拓寬園區建設的范圍,打破形式上單一的工廠化、大棚栽培模式,把圍繞農業科技在不同生產主體間能發揮作用的各種形式,以及圍繞主導產業、優勢區域促進農民增收的各種類型都納入園區建設范圍。至於園區的分布,各個地區都有吧,因為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與規劃成效直接影響高新農業技術的展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科技水平提升與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遠景設計研究院現代農業規劃專家道:示範園通過發展農業設施,極大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並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管理方式,獲取最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是各類農業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
Ⅲ 現代農業示範園有什麼作用
現代農業示範園功能不同於工業園區,除了投資業主本身的經濟效益外,還具有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示範輻射、服務農民等多種社會功能。因此,農業科技園區具有3大功能:社會公益性功能、企業盈利性功能和生態環保性功能。
社會功能
1、展示示範功能
農業科技園區的主要功能展示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最先進的農業管理手段、最具活力的農業經營方式。
(1)新技術和新成果的示範
引進、示範國內外先進適用的生物工程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集約化種養技術、農副產品深加工技術以及計算機管理與信息技術等,進行集約化、設施化生產,並通過展示、示範、參觀學習和技術培訓等手段,帶動周邊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2)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示範
農業科技園區內新型農業科技企業的經營戰略、內部管理體制、組織結構運行機制等,都被其他科技開發企業甚至國營農墾企業所仿效。
2、導向服務功能
(1)導向功能
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導向作用。每個園區建設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區域比較優勢,確定優勢產業,體現區域特色。因此,園區的產業要根據各地自然資源特點,經濟、科技水平,圍繞發展區域性的優勢產業來選擇項目。
(2)服務功能
不同層次的園區有不同的服務功能:
①省級以上的園區,重點瞄準國際、國內科技發展的前沿,引進農業高新技術、加強技術消化吸收與攻關創新,提高原創性的自主開發能力,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射台』;
②市縣(市)園區要圍繞區域特色和優勢產業,主動接收省級以上園區的科技輻射,做好新技術的組裝配套、熟化、示範、成為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的「中轉站」。
③鄉鎮級園區要立足為本地農民服務,加快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直接為農業生產和結構調整服務,成為農業科技轉化應用的「播種機」
(3)培訓功能
園區通過示範培訓,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強化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普遍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生產基本技能,培養造就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能基本使用現代技術、了解社會信息的新型農民。
3、輻射帶動功能
通過輻射擴散作用,促進產品、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的流動,把經濟動力和創新成果傳導到廣大周圍地區,帶動整個區域甚至全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為:
(1)新品種輻射通過園區引進的國內外優良品種進行工廠化種苗的快速繁育,帶動周邊和輻射區名特優品種的普及與推廣;
(2)新技術輻射通過現場示範與技術培訓,提高農民掌握和應用農業高新技術的能力。
(3)新機制輻射以園區企業為龍頭、以經濟為紐帶,組織周邊農民共同參與農業生產,逐步形成產業化經營體系,帶動農村經濟向更高層次邁進。
經濟功能
1、生產加工功能
農業科技園的本質是經濟實體,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是其最基本功能。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是農業科技園區企業化運作和獲取經濟效益的根本保證。
(1)農業科技園區內生產的農產品是選用最新品種,通過最好培育技術和加工技術而生產出來的優質精品,能夠更好地適應國內外消費市場消費結構的變化。
(2)農業科技園區作為精品農業生產基地,可以培育出一系列知名品牌,強化
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2、孵化試驗功能
農業科技園是一個擴大了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包括項目孵化和企業孵化。
(1)項目孵化:對象主要是研究開發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員,孵化的目標是科技成果企業化,即可生產化。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很低,只有30%~40%左右。大量科技成果未能得到相應的推廣應用,缺乏中間轉化環節是造成這種狀況的
主要原因。
農業科技園區內良好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條件,以及布局和立地上的差異使其成為農業高新技術理想的中試基地。通過資金、信息、技術、人才、政策環境等的集成,在園區內以農業企業為主體把高新技術成果孵化成適合市場需要的技術上較成熟的商品。
(2)企業孵化:對象是已注冊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法人,孵化的目標是培育成功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家,並經過再孵化,實現由中小型科技企業向大中型科技企業的迅速轉變,進而開拓國際市場,實現跨國經營和國際化發展。
3、企業贏利功能:農業科技園區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效益為中心。通過不斷研究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場佔有率、高附加值的產品,追求效益最大化。
生態功能
休閑觀光功能
農業科技園本身具有的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參與性、可操作性,只要略加配套包裝,就可成為很好的生態旅遊產品,而且投資省、見效快、風險低、可塑性強,既可觀光,又可參與,既可品嘗,又可帶產品,具有其他旅遊不可比擬的獨特魅力。
所以可通過現代設施工程、國內外優良品種、最新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及相關技術的展示示範,園林化的整體設計,加上獨特的農業文化、農業歷史、農業博覽、農事參與及生態休閑等功能的設計,農業科技園區成為融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為一體、天人合一的現代生態農業觀光景點。
但是園區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園區功能的確立上有所側重,明確區分建設園區的主導功能和附屬功能,而不應該強調面面俱到。
Ⅳ 怎麼在三北地區推廣和利用示範區的建設成果
一、提高思想認識,堅定不移地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創建現代農業示範區,是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重要載體,是逐步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及展示和推廣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發展成果的良好平台,是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重大舉措,對示範和引領現代農業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有效措施,以示範區建設為突破口,創造經驗,積極探索,進一步促進省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明確指導思想,認真落實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目標任務(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技進步和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以質量安全和生態環保為重點,著眼全省現有經濟發展水平、資源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選擇一批示範帶動效應顯著的現代農業示範區,充分發揮典型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提升省農業現代化水平。
(二)目標任務。
按照「分步實施、梯次推進」的原則,力爭用5年時間,建成覆蓋不同產業類型、不同地域特色、不同發展層次的較為完善的現代農業示範體系。
爭通過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使區內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村生態環保水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農民增收步伐持續加快,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三、突出工作重點,准確把握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正確方向(一)進一步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首要任務,統籌協調好主要農產品生產、促進農民增收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系,大規模建設高產穩產標准糧田,大范圍推進大宗農產品高產創建、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
突出糧食、棉花、油料、畜牧、水產、果菜等優勢農產品生產,認真落實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種植面積,大力提高農產品和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附加值,切實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產業安全。
(二)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認真落實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總體要求,著力推動結構調整向高層次發展,大幅度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持續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體系,積極推行標准化生產。
高度重視品牌培育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積極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馳名商標和名牌農產品,打造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擴大品牌農產品生產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發揮好品牌對農業效益的提升和拉動作用。
大力發展節約型和生態循環農業,提高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的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圍繞農產品資源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斷提高農業附加值。
(三)進一步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按照「提升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產業、拓展新興產業」的思路,加快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農業產業體系框架。
根據資源優勢,不斷調整優化示範區產業布局,促進優勢產品、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和有效集聚,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生產區和經濟隆起帶。
進一步做大做強糧、棉、油、菜、果等省傳統優勢產業,不斷提升優勢產業的發展質量、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
因地制宜地發展茶葉、中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進一步突出特色,提升規模、檔次和效益。
積極拓展農業的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新型功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努力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四)進一步提升科技裝備水平。
大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盡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
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項目合作,使示範區成為產學研、農科教結合的示範基地,成為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基地,成為高科技農業人才創業的孵化基地。
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盡快實現產業技術體系覆蓋全部主要農產品的目標。
切實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農業企業在技術開發、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配備和服務設施建設,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良種統供、肥料統配統施以及機械化耕種收獲,大力提升農業科技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
充分發揮示範區的技術集成、設施裝備先進、組織管理高效的優勢,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培訓等方式,對示範區內的農民和服務組織從業人員進行多層次、經常性的文化、科技、管理知識培訓,努力把示範區建設成為培育新型農民的基地,盡快形成一支具有專業技能、懂經營、會管理的職業農民隊伍和適應示範區管理服務要求的人才隊伍。
(五)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改善農業基礎條件,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盡快形成功能齊全、長效管護的農村水利工程體系。
加快研究和推廣適合當地特點的各種節水灌溉措施、節約用水技術和耐旱節水品種,全面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始終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按照「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的要求,加快推進「旱能澆、澇能排」高標准農田建設進度,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不斷提高耕地質量。
積極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不斷提升農機檔次、豐富農機種類、提高配套水平,促進農機農藝結合,加快提升農機化水平,發揮好農業機械化在推動農業現代化中的支撐作用。
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業技術融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農業。
加大農業信息技術研發推廣力度,加快感測、通訊、計算機網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步伐,大力發展智能農業、精準農業。
Ⅳ 什麼叫現代農業示範區高標准農田建設
合作組織發展好、創新舉措實。二是繼續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對投入整合力度大。三是將中央預算內專項投資規模由3億元增加到4億元,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和示範區規模:一是認定第二批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和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扶持政策,加大對示範區旱澇保收標准農田建設的支持力度,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今年對示範區建設的貸款余額不低於300億元,推動示範區健全農業融資服務體系,力爭國家開發銀行、主導產業提升和農民增收明顯的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示範區給予1000萬元左右的獎勵。四是協調加大對示範區的金融支持力度
Ⅵ 農業示範園的建設措施
一是著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緊緊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立足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園區建設要突出主體產業,綜合性產業園區明確一個適合當地的主體產業,專業性園區要形成鮮明特色。園區要達到一定規模,實行連片開發建設,發揮規模效益。
二是積極應用現代科技與物質裝備。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農田基礎設施要達到高標准農田建設標准,道路交通暢通,水、電、通信等配套。充分運用智能溫室、鋼架大棚、噴滴灌、先進養殖設施等先進設施,提高園區產業發展水平。園區要積極引進、集成和推廣國內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引領本地現代農業發展。建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引進、展示基地,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提高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能力。建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種子種苗中心。
三是大力培育市場競爭主體。園區建設要實行政企分開,政府著重抓好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園區載體優勢,生產性投入以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為主體,逐步做大做強。要突出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依託入園農業龍頭企業、農民經紀人、種養大戶等,組建創辦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園區及其周邊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發揮園區技術優勢,成立各種類型的專業化服務組織。積極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強化品牌創建,打造帶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知名品牌,積極推動園區產品通過無公害、綠色或有機農產品認定認證。
四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園區建設要堅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思路,在建設特色產業、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基礎上,統籌謀劃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務業,有條件的可以在園區內配套建設農產品加工、物流設施,切實提高園區農業產業化水平。高度重視農產品流通銷售工作,加強與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企業的銜接,建立穩定的農產品市場銷售渠道。
五是加強園區產業服務體系建設。緊密結合本地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加強對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的規劃指導、業務支持和資源整合,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園加快發展。大力培育園區技術服務、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農機作業等服務組織,提高服務水平,促進產業發展。強化對入園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的指導服務,切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全面掌握園區建設有關情況,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加強典型宣傳推廣,提升園區建設水平。
Ⅶ 現代農業示範區規劃哪裡的比較有代表性
現代農業示範區作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對發展農業現代化起到了探索、試驗、引領、示範的重要作用。作為現代農業的展示窗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品種的博覽園,是提高農村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示範園建設與規劃成效直接影響高新農業技術的展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科技水平提升與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可參考《遠景設計研究院—仁壽清見開發示範園》等。
Ⅷ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發展成果
十多年的開發建設給楊凌帶來的變化可以概括為:一是形成了有綠色、生態特色的小城市的雛型;二是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四是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並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資發展環境;五是通過科技示範和產業發展,對周邊地區和更大區域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六是人們的思想意識、思維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並為下一步更快、更好地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社會概況】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13億元,增長15.3%。技工貿總收入98億元,增長2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05億元,增長40.05%。進出口總額1.87億美元,增長5.04%。財政總收入3.66億元,增長3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3億元,增長2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59萬元,增長20.2%。農民人均純收入4993元,增長18.6%。新增就業崗位110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3%。人口自然增長率4.24‰。對外科技示範推廣面積2590萬畝,示範推廣效益64.8億元。
【農業與農村經濟】編制完成《楊凌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總體規劃》,基本完成園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規劃設計方案和現代農業創新園、國際科技合作園等功能園區的控制性詳規。現代農業創新園、國際科技合作園土地流轉和土地整理工作全面完成。現代農業創新園18個種植示範區,國際合作園30個種植示範區的劃分工作已完成。收集糧食作物、瓜果蔬菜、葯用植物、花卉果樹等新優作物品種475個。農業企業孵化園建設工作全面啟動,已有省內外8家農業科技公司的10個新技術、新產品項目進駐發展。積極實施「五個萬」工程,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新建設施農業大、中棚307座,在現代農業標准園規劃發展設施農業2400畝,帶動農戶建棚859座。加強對現有設施農業大棚的標准化管理和技術服務,種植戶作務水平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全區35%的大棚收入2萬元以上。發展小麥良種基地1.1萬畝。建成1500頭規模養豬場8座,100頭規模養豬場50座,生豬存欄1.9萬頭,增長46%。新建和改造標准化奶牛養殖小區8座,奶牛存欄9000多頭,鮮奶年產2.5萬噸。
【科技創新和示範】全年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突破1.5億元,新增科技成果和專利申報數255項,增長4.1%。一是打造科技創新平台,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新成立了陝西省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陝西省節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爭取農業部支持,新成立了農業部太白小麥條銹病菌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農業部旱作作物生產與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和農業部黃土高原農業資源與環境修復重點開放實驗室。編制完成科教園區總體規劃,兩所學校已經建成運行,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加強中小企業創業服務平台建設。開展企業培訓14期,培訓人員1800餘人次,引導學員創辦經濟實體5家、農業合作社3家。強化科技服務,積極協助科研院校和企業爭取各級各類科技項目支持。全年新增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6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13項。二是加強示範基地建設,強化區域合作示範。按照「強化考核,注重實效,動態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強對建成基地的檢查考核,並積極扶持培育新的科技示範推廣基地,在區外新建科技示範推廣基地11個,有效帶動當地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以區域科技合作為依託,強化區外科技示範。組織專家赴西藏林芝、新疆伊犁、甘肅永登和全省10個市開展科技咨詢培訓推廣活動30場次、3200多群眾切實收益。創造條件,積極落實區域農業科技合作項目,項目落實率85%以上。
【農業農民培訓】堅持以鄉鎮基層幹部、村官、農村婦女和農民培訓等為重點,廣泛開展科技培訓活動。全年舉辦農村基層幹部培訓19期,培訓2160人,開展多層次農民培訓450場次,培訓農民1.78萬人次。舉辦農民技術職稱培訓和考試11場,為1006名農民頒發職稱證書。累計獲證農民3319人,涉及全國8個省68個縣。國際農業培訓取得新進展,舉辦較大規模國際性培訓、交流和研討活動10次,共有30個國家的800多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