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明朝居然是民主國家附大明科技成果

明朝居然是民主國家附大明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24 02:17:17

1. 明朝需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嗎

歷史圈有個怪現象,如果只談明朝,不對比清朝,會被喜歡明朝的小夥伴罵慘,因為在這些人眼裡,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也最牛的一個帝國時代。而清朝,就是封閉、腐朽的,誤我中華三百年等。但作者想說的是,從漢武帝廢黜百家開始,就註定了華夏文明的命運。

我們都知道康熙年代有個火炮侯戴梓,他不但改造了大量的火炮,還發明了當時世界上唯一一種28連發的「機關槍」。如果他的發明被大力推廣和不斷升級,也許中國早就稱霸世界了。而正因為滿清的腐朽,戴梓的發明才石沉大海。因為,很多人喜歡明朝的朋友以此為根據罵清朝是因為害怕漢人才拒絕火器的,但他們不知道,明朝自己做的更過分。


明朝上層認為,我可以花錢買你們的東西,但不能向你們學習。不然的話,我們明朝的面子放哪裡去?

而當時,國際上沒有武器禁運條例,也沒有專利保護。只要你給錢,就能從西方挖過來一大批火炮專家。

但明朝因為儒家思想的狂妄和自大,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蔑視和不信任,最終還是果斷拒絕了這次讓自己變成亞洲第一軍事強國的可實施方案。

2. 明朝關於民主的例子

1、政治制度民主化

朱元璋廢除丞相以後,在朱棣時期,明朝隨後就建立並且完善了一套內閣制度。

明太祖廢除宰相後,日理萬機,事務繁忙,不得不設立春、夏、秋、冬「四輔」官,選民間老儒充任,後改設殿閣大學士,皆輪值以備顧問。

朱棣繼位以後,開始把這套制度完善,建立了一個固定的秘書咨詢機構——內閣,朱棣從翰林院官中特簡侍讀解縉、胡廣,編修黃淮、楊士奇,修撰楊榮,檢討金幼孜、胡儼七人入宮內文淵閣當直,參與機密。自此閣臣常設,遂有「內閣」之稱。

明宣宗時期開始形成「票擬」,宣宗之時,內閣的主要職權從過去比較空泛的「參預機務」轉變為固定的「票擬」,即代皇帝草擬對臣下奏章的處理意見,「用小票默書,貼各疏面上進」,稱為「條旨」,明代雖然廢除了丞相,但內閣承擔起了丞相的角色,達到了「偃然漢、唐宰輔」的程度。

2、明代政治的民主精神還表現在廷議和廷推,廷議和廷推可以說是近代議會的雛形。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皇帝必詔令廷臣會議,共同就重大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結果上報給皇帝,皇帝作最終裁決。

廷議主要討論的重大政務有:一、議立儲君。二、議建都。三、議郊祀。四、議典禮。五、議宗藩。六、議漕運。七、議邊事等等。至於參與廷議之人員,計有六部尚書、都御史、六科給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

3、此外,明代還有士人議政的傳統,明代的讀書人可以結社議論時政,而清代則嚴厲禁止。

明代有內閣,有廷議,而且皇帝還是漢族,所以當中國人了解西方的民主制度以後,明朝比清朝更容易轉型。這是堯舜禹時代的「三代之治」,也是儒家「天下為公」理念的體現。

(2)明朝居然是民主國家附大明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明代政治的背景

在農民起義勝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明王朝,為了對付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空前強化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明王朝的統治者,不僅廢除丞相,設特務機構,改組軍事指揮體系,大大加強了皇帝的集權統治,而且還極力推行以程朱理學為主要內容的思想統治。

隨著土地的高度集中和宦官專權的出現,明王朝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壓迫日益加重,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也日益加深。

農民起義,外寇入侵,宗室叛亂,此起彼伏。明代中後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反增稅等市民運動興起,又給社會矛盾增加了新內容。社會矛盾的急劇發展,導致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大起義。

3. 明朝出現了各方面領先世界的科技,為什麼到了滿清全部被銷毀了呢

滿清表示,這個鍋太大,不能都讓我背!

明朝代表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最高光的時刻,那就是科技的發展和大航海,這個實話實說,代表了世界最發達最先進的經濟和技術,但是遺憾的是,明粉口中的「我大明」,雖然在太祖完成了驅除韃虜的偉業,成祖完成了傲視全球的壯舉,但是成祖之後,大明的霸業已經戛然而止了!


清末的洋務運動,是清朝政府的覺醒和為了追趕西方政府所做出的最後的努力,中國也因此而實力大增,並在期間成功收復了新疆,但是受國內的太平天國的沖擊和甲午戰爭的打擊,清政府快速衰落,直至滅亡!

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派遣留學生以及和平退位給中國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對中國以後的崛起是重要的資本。比較遺憾的是,很多清政府留下的工業基礎在軍閥混戰中被破壞了,比如洋務運動時中國可以造槍炮,解放前連火柴都造不出來了。

所以說,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源應該是明清兩朝和軍閥混戰,而中國人的內斗性格是主因!

4. 明朝和清朝的對比,好多人認為明朝更好,明朝制度更加民主。清朝人野蠻殘暴,這要繼努爾哈赤和忽必烈時期

明利弊:從蒙古游牧民族手中拯救中華農耕文明,中華的文化紮根於土地;內閣制,文臣掌權,使得即使出現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政府照常運行,國運不衰;皇帝不問政事,使得各個階層都嘗試參與初步資本主義商業活動,非自然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個人認為如果不是遇到連年大旱,明朝是不會滅亡的,資本主義經濟會在中國發展下去,滿清對明朝雖然一直處於攻勢,但是從綜合國力考慮,滿清是贏不了明朝的,明朝是滅亡在自然氣候上;鄭和下西洋給明王朝賺取巨大利潤,這一點從朱棣北征、南征、遷都、疏通運河沒有動搖國本可以看出,但是,政府主導的商業活動沒能惠民,是這一活動最終停止的原因。八股取士,個人認為有利有弊,利的是,凡是能通過八股的一定是人才!弊的是有的人才不一定能通過八股。

清:基本上無利,因為相比於明朝,清沒有什麼進步,對中華文明打擊甚大,文字獄,閉關鎖國,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註定的國力耗在對內鎮壓上,總體上個人認為滿清沒優點

5. 明清時期,我國有什麼科技成就

引言:

在探討明清時期都有哪些科技成就之前,我們必須了解明清時期科技發展的背景。

明清時期盡管出現了很多稀罕的發明以及比較有世界水準的科技,但是總體來看明清時期的科技發展已經走下坡路,出現滯緩,明清時期的傳統技術雖然領先於世界各國,在經濟中心上仍然沒有輸給西方國家。

明清時期有四大發明做支撐所以基本上沒有失去經濟帝國的地位,不過與當時農業經濟相適應的新的科技卻很少再出現,也就說明清時期的科技發明和農業小經濟在規模上是不對等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清時期的科技發展背景依然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農業也自然是封建自然經濟。相反,西方則在文藝復興運動的驅動下,科技的發展速度明顯超過了東方。那麼東方明清兩朝在這一背景之下都出現了哪些科技發明科技成就呢。

1.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

我們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曾學到過關於《天工開物》的大概介紹,所以我們都知道從明朝末年之後,這本書在科技發明界有著極高的評價,不光是在東方在西方也是如此,因為這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善的記載了關於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發展的綜合性著作,是明朝崇禎皇帝時期宋應星的著作,在歷史學界也有學者將這本書稱之為是農業綜合性網路全書。外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也是極高,西方學者曾將這本書稱之為是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那麼為何這本書無論是在歷史學界還是農業經濟和手工業學界都擁有著極高的地位,原因在於宋應星當時將人類和自然相結合,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從這本書中投射出明朝時期已經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

10.明清時期農業灌溉技術

明清時期是我國農業日趨成熟的階段,因此出現了很多有利於農業發展的農具,其中影響後世最為廣泛最持久的就是農業灌溉了。根據史料記載,農業生產工具和農業灌溉在明朝時期發展很快到了清朝時期基本成熟,在明朝時期出現了風力水車以及農具播車等,這些發明都是有利於小規模農業生產發展的,從這點也說明了當時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

結論:

明清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科技成就發展達到頂峰的時期,所有的發明和科技成就涵蓋了農業、手工業、軍事工業、紡織業等,並且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6. 明朝,是更民主還是更專制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民主的封建朝代
皇權 大臣 宦官三權分立
始終是相互牽制,當其中的兩方聯合起來,就會大大牽制第三方。
權利比較分散,所以比較民主
總體來說,明朝是比較民主的,皇權不集中,大臣的權利也不集中,宦官的權利也不集中
大臣的權利也是相互牽制,六部設給事中,省份設監察御史,還有內閣的人數比較多,還有明朝的言官是最厲害的,敢罵皇帝和內閣首輔,而海瑞,張居正,鄭和,朱棣,王守仁等,不管是大臣,言官還是宦官,皇帝有作為的人不僅多
即使到了崇禎那一朝,也沒見皇帝,大臣,宦官哪一方勢力專權,總是此消彼長,彼消此漲
就是因為民主,所以明朝的黨爭比較厲害
因為民主,所以思想比較開放,不管是學術思想還是性思想,都是比較開放的,否則拿來的王學和金瓶梅
因為明朝思想開放,所以人才特別多,文學大師,文學作品,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之外,其他三部都是明朝人寫的,還有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第一個研究火箭的是明朝,第一個大規模下大西洋的是明朝,還有旅行家徐霞客,還有死刑復核權收歸中央,還有明朝的科技比較發達,不是特別的禁錮人的思想,而且明朝不閉關鎖國,這都是民主的力量是勞苦大眾的生產力得到了解放,所獲得的成績。
如果戊戌變法的事發生在明朝,就很有可能會成功,明朝也覺得不會出現慈禧垂簾聽政的事,因為言官不答應,不怕死,大臣不答應,不怕死,明朝的官是最不怕死的,敢罵皇上不孕不育,敢罵皇上沒文化,別的朝代是比較少的。

7. 明朝對多民族國家的貢獻


明朝,1368年—1644年,前後276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明太祖朱元璋等十六朝皇帝通過努力,創造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很多輝煌成果,涌現了許多功勛卓著的文臣武將,至今仍然受到深遠影響,讓我們作為華夏子孫倍感自豪。

一、主要貢獻


1.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共修了14年。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 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最初令解縉主持編纂(規模147人),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於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

全書於永樂六年(1408年)才抄寫完畢。《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不列顛網路全書》在「網路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網路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3.《大明混一圖》

《大明混一圖》屬行政區域圖,成圖年代為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彩繪絹本,圖幅尺寸為386×456cm,是一幅大掛圖,圖內主要表示明朝及鄰近地區的各級居民地、山形、河流及其相對位置。居民地均以地名加框的方法定位,其框用不同顏色區別內外所屬。此圖繪制精美,內容豐富,它是目前我國現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並由中國人自己繪制的古代世界地圖。是一件國寶級的珍貴文物。

這幅明代世界地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是我國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圖。清初,將圖內全部漢字地名按等級貼以大小不同的滿文標簽。方位為上北下南,未標比例尺,經計算:國內部分縱比例為1:1060000,橫比例為1:820000;國外部分變形較大,無法計算比例尺。全圖近4米見方,該圖描繪了明王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地、邊地島嶼以及古遺址、古河道等共計1000餘處,在明朝域外地區,尤以歐非地區描繪最詳。是一巨幅明王朝及其鄰近地區全圖。


4.鄭和下西洋

公元1405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最後到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開辟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線。這一系列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創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跡。總而言之,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其船舶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影響之巨,船隻噸位之大,航海人員之眾,組織配備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罕有其匹的。他們的航海成就顯然絲毫不比西方人遜色,甚至在航海時間,船隊規模以及航海技術諸方面,均是哥倫布等人的航海活動所望塵莫及的。

8. 明朝科學家徐光啟,他的科研成果為何反噬大明成就了大清

徐光啟是明代科學家、政治家,1562年生人,死於1633年。他活了71歲,去世前兩個月官至“大學士”。他一生悲催,生於貧寒,艱苦求學,19歲中秀才,然久困場屋(科舉不第)23年,42歲才中進士。到他步入仕途時代,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已風雨飄搖。他迥異於空談心性的知識分子,把精力和學識投入到強國強軍領域,希望重振山河。

紅衣大炮

1619年徐光啟親自擬定《選練條格》,也就是士兵操典,親自考核挑選4655名士兵,開始操練。但因為朝廷官僚機構相互推諉扯皮,軍餉器械都不給予充分支持,並將他尚未練成的部隊強行調往前線,終使他練兵努力付之東流。此後徐光啟的軍事思想不得不依靠他的入室弟子、炮兵專家孫元化來實現。

9. 我國古代有豐碩的科技成果,為什麼卻在明朝中後期開始走下坡路了

你好!那是因為到了中古時代後期,中國和歐洲社會的對比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和歐洲文學的對比形勢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從15世紀開始,世界歷史出現了重大的轉折。這個轉折首先表現為西歐的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亞洲和中國卻由於多種原因沒有能夠跟上這個變化。因此,便造成了如下結果:在中古時代前期,中國是比較先進的,是走在世界各國前列的;但是到了中古時代後期,中國就漸漸落在歐洲先進國家的後邊了。 由於中國近代的歷史情況與西方相比差異很大,所以中國近代的文學情況與西方相比也迥然不同,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一,中國近代文學的產生比西方晚,歷史比西方短。計算起來,中國近代文學的產生要比西方晚四五百年,歷史要比西方短四五百年。第二,中國近代文學的思想傾向一是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民族革命思想,二是反對封建主義、爭取民主自由的民主革命思想。西方近代文學則是資產階級思想的表現。第三,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不如西方文學充分,一般說來優秀作家作品的數量不如西方多,質量也不如西方高。 總起來說,在世界各國文學之林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當然都不乏像中國這樣的文學大國,如東方的印度、希伯來、阿拉伯、伊朗、日本,西方的希臘、俄國、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不過,若從歷史古老、源遠流長、連綿不斷、興旺不衰的角度來說,能夠與中國文學比肩而立的國家似乎是不多的。有的文明古國的文學產生很早,可是後來中斷了;有的國家的文學曾經在某個特定的時期繁榮過,後來便衰落下去了;還有更多國家的文學產生比較晚,歷史比較短。而中國文學卻始終像是一條日日夜夜奔騰不息的長江大河,盡管中間有過曲折,有過險灘,但是從來沒有出現斷流,瀕臨絕境,而是不斷擴展,不斷壯大。

10. 為什麼認為明朝實質上是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呢

君主立憲制的核心,在於“憲”字。“憲”,表層意思指成文或不成文憲法,在更深層次則代表著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和綱領。君主立憲政體之下,雖有君主,但君主的權力並不是無限大,而是要受到“憲”的約束。“憲”又從何來?以盧梭《社會契約論》為基礎,可推導出,“憲”便是公意,具有鮮明的民主色彩。同時,“憲”的一項原則便是:權力與義務對等,權力與責任相配。

事實上,將英文單詞“cabinet”翻譯成“內閣”,最先是日本人做的。日本明治維新之時大量翻譯西方書籍,同時學習西方改革國家機構,因為“cabinet”最初是皇帝身邊的一個機構,與“內閣”相似,故如此翻譯。實際上,二者無論是性質還是功能,都完全不同。與此相同的還有將“Privy Council”翻譯為“樞密院”。實際上,Privy Council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其都是君主的顧問或內侍機構,但“樞密院”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掌管軍權的機構。

閱讀全文

與明朝居然是民主國家附大明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