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債權轉讓後原仲裁協議對新的受讓人是否有效
訴訟實務中,選取何地法院進行訴訟雖然並不能直接影響案件結果,但鑒於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化可能導致的法制環境的不均衡現象,合理選擇管轄法院對於防止可能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以及節省當事人訴訟成本無疑起著至關重要作用。
基本案情
武漢某公司與上海甲公司簽訂了一份《產品銷售合同》,合同約定了仲裁機構為武漢仲裁委員會的仲裁條款。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武漢某公司以產品質量嚴重不合格為由拒絕向上海甲公司支付剩餘貨款,上海甲公司索要未果遂與上海乙公司簽訂《債權轉讓協議》,並通知了武漢某公司。協議載明上海甲公司將前述合同項下收貨款的債權轉讓給上海乙公司,但上海乙公司作為債權受讓方不接受原合同中的仲裁條款,並約定了管轄法院為上海乙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轄。
後上海乙公司在上海某區法院起訴,法院依法向武漢某公司送達了傳票,武漢某公司在答辯期內對上海某區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認為原仲裁協議對受讓人上海乙公司繼續有效,該案既然已經約定了仲裁解決,那麼將產生排除法院的管轄的效力,法院應當駁回上海乙公司的起訴。
對於上海甲公司債權轉讓後原仲裁協議是否對上海乙公司有效直接決定了上海某區法院是否享有管轄權,對此學界存在兩種觀點。
各方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原仲裁協議對新的受讓人無效,上海某區法院對該案享有管轄權。第一,仲裁須雙方自願進行,根據《仲裁法》第四條的規定「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因此非經雙方合意仲裁機構不能進行管轄,而上海乙公司與武漢某公司之間不存在直接的仲裁協議,法院對該案有管轄權;第二,根據《仲裁法解釋》第九條的規定「債權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的,仲裁協議對受讓人有效,但當事人另有約定、在受讓債權債務時受讓人明確反對或者不知有單獨仲裁協議的除外。」因債權轉讓時受讓人上海乙公司已經明確表示反對原仲裁條款,因此仲裁協議對其無效,可以不受原有仲裁協議的約束,其作為合同當事方,可以正常向法院起訴。
第二種觀點認為,原仲裁協議對新的受讓人有效,上海某區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已經受理的應該駁回起訴。如果因債權轉讓後原仲裁協議對新的受讓人無效,無疑為合同相對方規避管轄提供合法途徑。
我們贊同第二種觀點,債權轉讓後原仲裁協議對新的受讓人有效,上海某區法院對此無管轄權,應該駁回上海乙公司的起訴。
第一,雖然2006年施行的《仲裁法解釋》第九條規定只要債權受讓人在受讓時明確表示不接受仲裁條款的,原來的仲裁條款對新的受讓人無效,但是該條款顯然片面的強調了仲裁的合意性,而忽略保護了原仲裁協議訂立雙方意思表示真實有效,損害了原合同相對方的對於仲裁解決的合理預期。對此2015年施行的《民訴法解釋》第三十三條做出新的規定「合同轉讓的,合同的管轄協議對合同受讓人有效,但轉讓時受讓人不知道有管轄協議,或者轉讓協議另有約定且原合同相對人同意的除外。」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仲裁協議作為管轄協議的一種其對受讓人的效力應該適用後頒布施行的《民訴法解釋》第三十三條,上海乙公司受讓債權時明知該仲裁條款的存在,雖然另行約定了管轄協議但該協議但該管轄協議未經武漢某公司同意,故原《產品銷售合同》關於仲裁條款的約定理應繼續對上海乙公司有效,該案法院無管轄權,應該提交武漢仲裁委員會處理。
第二,原《產品銷售合同》約定解決糾紛的方式為提交至武漢仲裁委員會仲裁。該項條款是合同中關於管轄權的約定,依附於合同主債權債務,是合同的組成部分,後上海乙公司與原債權人上海甲公司簽訂《債權轉讓協議》,是對原債權人上海甲公司簽訂與武漢某公司簽訂的《產品銷售合同》權利義務的概括承受,原合同雙方所約定的管轄條款應當與合同主債權一並發生轉移,仍然有效;另外,根據《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後,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武漢某公司依據原《產品銷售合同》中約定的仲裁協議對上海甲公司主張提交仲裁的抗辯權,可以因債權轉移到上海乙公司,繼續向上海乙公司主張抗辯;
第三,上海甲公司與上海乙公司簽訂的《債權轉讓協議》變更了原合同中提交仲裁的管轄協議,實質上是為武漢某公司設定放棄提交仲裁的義務,根據合同相對性原則,非經第三人同意,為第三人設定的義務無效,因此該單方面變更管轄協議,屬於無效條款;如果任由債權受讓方不接受原來的仲裁條款將實質上為合同一方規避管轄創造條件,從而實質上削弱仲裁協議的效力,違反基本的誠實信用原則,使得即使仲裁協議約定的相當明確,也可能排除仲裁的管轄,削弱法律的權威;
第四,債權轉讓後原仲裁協議對新的受讓人有效,並不損害受讓人的合法權益,受讓人受讓債權時應該對接受合同中存在仲裁協議可能產生的法律後果形成合理預期,如果其在受讓債權時如果無法接受完全可以拒絕受讓,而不存在管轄突襲的情形。
綜上,債權轉讓時,未經原合同債務人的同意,另行約定的管轄條款無效,原管轄條款繼續對轉讓後的合同當事人雙方有約束力,上海某區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應當駁回上海乙公司的起訴,將該案交由武漢仲裁委員會仲裁。
作者:錢謙良律師、韓裕雷律師
單位:湖北瀛楚律師事務所
② 債權轉讓後原仲裁協議對受讓人是否有效
合同轉讓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後,履行完畢前,合同的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將合同的全部或者部分權利義務轉讓給第三人。
不同國家的法律對於合同權利義務轉讓時,仲裁協議對受讓人是否有效採取了不同的態度。比如德國法對此是予以肯定的。而法國以及紐約洲法則認為仲裁協議主要是創設了義務而非權利,並因而要求受讓方明確的同意,才能對該方當事人產生效力。瑞典最高法院則採取了中間立場,即如果當事人未明確作出其他約定,則仲裁條款被推定是可以轉讓的,但是,一旦轉讓,其僅在受讓人實際或者推定知悉仲裁條款的情況下,才對受讓人發生作用。
由於我國仲裁法對此問題未作出明確規定,各地部分法院多以此種情形下不存在仲裁協議為由否定了此類仲裁協議的效力。合同轉讓後,新的合同主體取代了原來的合同主體或者新的合同主體與原合同主體成為合同共同體。但無論合同主體如何變更,合同的內容並未因此發生變化,新的合同主體應受原合同中仲裁條款的約束,這一約束應當也及於仲裁條款。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8年5月12日的法經(1998)212號函中對此予以確認:合同的轉讓方與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所簽訂的仲裁條款對受讓人和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此問題採取了與上述瑞典最高法院相似立場,即當事人對此問題未作其他約定,則債權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的,仲裁協議對受讓人有效。但在受讓債權債務時,受讓人明確反對或者不知道有單獨仲裁協議,則仲裁協議對債權債務的受讓人不產生拘束力。
③ 債權轉讓可否規避仲裁管轄的約定
債權轉讓合同是你公司和B廠之間的法律關系,與A無關,A與B產生基礎債權債務關系的協議中的仲裁條款對你公司沒有約束力。
但是,如果以後你公司向A主張債權,因為你們之間沒有另行達成協議,按原告就被告的原則,管轄權還是在A廠那邊。
樓上的結論是對的,除非你公司與A另行達成還款協議,否則你公司拿不到在你公司自己這邊的管轄權。
④ 我在打仲裁官事,公司轉讓了對我有沒有壞處
如果沒有公司的業績提成辦法,以及你的業績數據做支撐,業績提成主張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00如果用人單位口頭說要辭退你,你在沒有接到正式書面通知(蓋有公章)前,按時上班,或要求用人單位給你一個書面通知。如果僅憑用人單位口頭說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你就不來的話,到時用人單位會說是沒有人說過不讓你上班,是你自己曠工數日,按你自動離職處理了。
00被用人單位辭退或解除勞動合同,分三種情況,一是勞動者有《勞動合同法》第39條規定的情形,用人單位無需提前30天通知勞動者,也無需支付經濟補償;二是依《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解除勞動合同,符合《勞動合同法》第46條的情形,按第47條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如果用人單位沒有提前30天書面通知勞動者,還應按《勞動合同法》第40條規定向勞動者額外支付一個月的工資;三是如果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和勞動合同的約定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按《勞動合同法》第48、87條規定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賠償金是經濟補償的二倍。經濟補償金的計算范圍詳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7條。用人單位還應向勞動者出具《勞動合同法》第50、89條規定的解除勞動合同的證明,該證明的內容應符合《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4條的規定。
00注意保留好用人單位要求你向某人交接的書面通知、交接清單,這些都是權益受侵害時你依法辦理了交接的重要證據。如果用人單位不出具向某人交接的通知,可以視為無需交接。解除勞動合同(或勞動關系)時的工資支付時間詳見《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9條,經濟補償金支付時間詳見《勞動合同法》第50條。如果不按時支付,包括拖欠、剋扣工資和加班報酬,均可以按《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3、10條或《勞動合同法》第85條規定辦。不同的是前者可以直接主張,後者需要勞動部門責令後仍不支付才能主張。
⑤ 公司轉讓中的債權債務糾紛如何處理債務糾紛協議
公司轉讓中的債權債務糾紛,按轉讓協議進行處理。一般情況下,轉讓協議只在出讓人和受讓人之間有效。如公司轉讓已經通過公司債務人的,對公司債務人有效。公司轉讓經公司債權人同意的,對公司債權人有效。
⑥ 債權債務轉讓 原仲裁條款是否有效
你好!可以。請參考如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十一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受讓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但該從權利專屬於債權人自身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向債務人提起訴訟的,應當由被告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債權銀行與債務人有協議管轄約定的,如不違反法律規定,該約定繼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