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普朗克和玻爾給我們留下了什麼科學成果
普朗克和玻爾使物理學從經典力學引入到量子力學。
1900年德國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在科學界一鳴驚人。這一假說認為輻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流的形式,而是由小微粒組成的。他把這種小微粒叫做量子。
玻爾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他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❷ 偉大科學家普朗克簡介 普朗克有哪些研究成果
一、生平簡介
普朗克,M.(Max Planck 1858~1947)近代偉大的德國物理學家,量子論的奠基人。1858年4月23日生於基爾。1867年,其父民法學教授J.W.von普朗克應慕尼黑大學的聘請任教,從而舉家遷往慕尼黑。普朗克在慕尼黑度過了少年時期,1874年入慕尼黑大學。1877~1878年間,去柏林大學聽過數學家K.外爾斯特拉斯和物理學家H.von亥姆霍茲和G.R.基爾霍夫的講課。普朗克晚年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這兩位物理學家的人品和治學態度對他有深刻影響,但他們的講課卻不能吸引他。在柏林期間,普朗克認真自學了R.克勞修斯的主要著作《力學的熱理論》,使他立志去尋找象熱力學定律那樣具有普遍性的規律。1879年普朗克在慕尼黑大學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在慕尼黑大學和基爾大學任教。1888年基爾霍夫逝世後,柏林大學任命他為基爾霍夫的繼任人(先任副教授,1892年後任教授)和理論物理學研究所主任。1900年,他在黑體輻射研究中引入能量量子。由於這一發現對物理學的發展作出的貢獻,他獲得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普朗克成了德國科學界的中心人物,與當時德國以及國外的知名物理學家都有著密切聯系。1918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0~1937年他擔任威廉皇帝協會會長。在那時期,柏林、哥廷根、慕尼黑、萊比錫等大學成為世界科學的中心,是同普朗克、W.能斯脫、A.索末菲等人的努力分不開的。在納粹攫取德國政權後,以一個科學家對科學、對祖國的滿腔熱情與納粹分子展開了,為捍衛科學的尊嚴而斗爭。1947年10月4日在哥廷根逝世。
二、科學成就
1.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熱力學。他的博士論文就是《論熱力學的第二定律》。此後,他從熱力學的觀點對物質的聚集態的變化、氣體與溶液理論等進行了研究。
2.提出能量子概念
普朗克在物理學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著名的普朗克輻射公式,創立能量子概念。
19世紀末,人們用經典物理學解釋黑體輻射實驗的時候,出現了著名的所謂「紫外災難」。雖然瑞利、金斯(1877—1946)和維恩(1864—1928)分別提出了兩個公式,企圖弄清黑體輻射的規律,但是和實驗相比,瑞利-金斯公式只在低頻范圍符合,而維恩公式只在高頻范圍符合。普朗克從1896年開始對熱輻射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經過幾年艱苦努力,終於導出了一個和實驗相符的公式。他於1900年10月下旬在《德國物理學會通報》上發表一篇只有三頁紙的論文,題目是《論維恩光譜方程的完善》,第一次提出了黑體輻射公式。12月14日,在德國物理學會的例會上,普朗克作了《論正常光譜中的能量分布》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他激動地闡述了自己最驚人的發現。他說,為了從理論上得出正確的輻射公式,必須假定物質輻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連續地、而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只能取某個最小數值的整數倍。這個最小數值就叫能量子,輻射頻率是ν的能量的最小數值ε=hν。其中h,普朗克當時把它叫做基本作用量子,現在叫做普朗克常數。普朗克常數是現代物理學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數,它標志著物理學從「經典幼蟲」變成「現代蝴蝶」。1906年普朗克在《熱輻射講義》一書中,系統地總結了他的工作,為開辟探索微觀物質運動規律新途徑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三、趣聞軼事
1.啟蒙老師
普朗克走上研究自然科學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一個名叫繆勒的中學老師。普朗克童年時期愛好音樂,又愛好文學。後來他聽了繆勒講的一個動人故事:一個建築工匠花了很大的力氣把磚搬到屋頂上,工匠做的功並沒有消失,而是變成能量貯存下來了;一旦磚塊因為風化松動掉下來,砸在別人頭上或者東西上面,能量又會被釋放出來,……這個能量守恆定律的故事給普朗克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不但使他的愛好轉向自然科學,而且成為他以後研究工作的基礎之一。
2.「普朗克行星」
普朗克進入科學殿堂以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沒有動搖過他獻身於科學的決心。他的家庭相繼發生過許多不幸:1909年妻子去世,1916年兒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1917年和1919年兩個女兒先後都死於難產,1944年長子被希特勒處死。但是普朗克總是用奮發忘我的工作抑制自己的感情和悲痛,為科學做出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貢獻。
他一生發表了215篇研究論文和7部著作,其中包括1959年所著的《物理學中的哲學》一書。
在普朗克誕辰80周年的慶祝會上,人們「贈給」他一個小行星,並命名為「普朗克行星」。1946年他雖然體弱,但卻非常高興地出席了皇家學會的紀念牛頓的集會。
3.墓碑號刻著他的名和h的值
普朗克為人謙虛,作風嚴謹。在1918年4月德國物理學會慶賀他60壽辰的紀念會上,普朗克致答詞說:「試想有一位礦工,他竭盡全力地進行貴重礦石的勘探,有一次他找到了天然金礦脈,而且在進一步研究中發現它是無價之寶,比先前可能設想的還要貴重無數倍。假如不是他自己碰上這個寶藏,那麼無疑地,他的同事也會很快地、幸運地碰上它的。」這當然是普朗克的謙虛。洛侖茲在評論普朗克關於能量子這個大膽假設的時候所說的話,才道出了問題的本質。他說:「我們一定不要忘記,這樣靈感觀念的好運氣,只有那些刻苦工作和深入思考的人才能得到。」
1947年10月3日,普朗克在哥廷根病逝,終年89歲。德國政府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把威廉皇家研究所改名叫普朗克研究所。
普朗克的墓在哥庭根市公墓內,其標志是一塊簡單的矩形石碑,上面只刻著他的名字,下角寫著: h=6.62×10-27爾格·秒。
有幾點不明確或者欠妥
1 Planck在客觀上也是事實上最早引入了量子的概念,但其主觀初衷正好相反,他是在維護經典物理,只是用量子在調和實驗與理論的矛盾,這點他自己都不否認,也許這才是他值得尊敬的地方,真正在主觀上刻意引入量子的是老愛,用途?解釋光電效應
2 說道物理學中最重要的常數,只說h未免少了一個c?這樣才能4分物理
3 說道對抗納粹,有2類人,1類,老愛,費米,倫敦兄弟(London,Fritz; Heinz),Born,Max,他們直接離開了當時的納粹德國或者義大利,第2類,Sommerfeld,Planck,Hahn,von Laue,Heisenberg都反對當時Stark提出的所謂亞利安物理學,(Stark是有一定學術造詣的,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納粹,趕跑了老愛,當上了威廉皇家研究所的頭,二戰後還被關了10個月),其實若不是Hahn和Heisenberg是反對納粹,而消極怠工,最先造出原子彈的很可能是德國,歷史恐怕也不會有現在這么簡單,戰後,Goettingen18著名科學家聯名反對聯邦德國發展核武器,所以德國至今沒有核武,不得不與法國走到一起。
❸ 科學家普朗克在科學上有什麼貢獻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
且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他因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1874年,普朗克進入慕尼黑大學攻讀數學專業,後改讀物理學專業。1877年轉入柏林大學,曾聆聽亥姆霍茲和基爾霍夫教授的講課,1879年獲得博士學位。1930年至1937年任德國威廉皇家學會的會長,該學會後為紀念普朗克而改名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
從博士論文開始,普朗克一直關注並研究熱力學第二定律,發表諸多論文。大約1894年起,開始研究黑體輻射問題,發現普朗克輻射定律,並在論證過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數h(後稱為普朗克常數),成為此後微觀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極為重要的普適常量。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上報告這一結果,成為量子論誕生和新物理學革命宣告開始的偉大時刻。由於這一發現,普朗克獲得了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4540.htm
❹ 普朗克一生有什麼重要成就並產生了什麼影響
普朗克一生發表了215篇研究論文和7部著作,內容涉及熱力學、動力學等許多領域,這些都是人類歷史上寶貴的財富。但他最大的成就還是提出了「量子假說」,打破了經典物理學的框架,從而開辟了一個物理學研究的新紀元。
❺ 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的主要成果
物質波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布羅意在埃菲爾鐵塔上的軍用無線電報站服役。平時愛讀科學著作,特別是龐加萊、洛倫茲和朗之萬的著作。後來對普朗克、愛因斯坦和玻爾的工作發生了興趣,轉而研究物理學。退伍後跟隨朗之萬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他的兄長莫里斯·德布羅意是一位研究X射線的專家,路易斯·維克多·德布羅意曾隨莫里斯一道研究X射線,兩人經常討論有關的理論問題。莫里斯曾在1911年第一屆索爾威會議上擔任秘書,負責整理文件。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關於輻射和量子論。會議文件對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有很大啟發。莫里斯和另一位X射線專家亨利·布拉格聯系密切。亨利·布拉格曾主張過X射線的粒子性。這個觀點對莫里斯很有影響,所以他經常跟弟弟討論波和粒子的關系。這些條件促使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伊深入思考波粒二象性的問題。
法國物理學家布里淵(M.Brillouin)在1919年——1922年間發表過一系列論文,提出了一種能解釋玻爾定態軌道原子模型的理論。他設想原子核周圍的「以太」會因電子的運動激發一種波,這種波互相干涉,只有在電子軌道半徑適當時才能形成環繞原子核的駐波,因而軌道半徑是量子化的。這一見解被德布羅意吸收了,他把以太的概念去掉,把以太的波動性直接賦予電子本身,對原子理論進行深入探討。
1923年9月至10月間,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連續在《法國科學院通報》上發表了三篇有關波和量子的論文。 第一篇題目是「輻射——波與量子」,提出實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認為與運動粒子相應的還有一正弦波,兩者總保持相同的位相。後來他把這種假想的非物質波稱為相波。他考慮一個靜質量為m0的運動粒子的相對論效應,把相應的內在能量m0c2視為一種頻率為v0的簡單周期性現象。他把相波概念應用到以閉合軌道繞核運動的電子,推出了玻爾量子化條件。在第三篇題為「量子氣體運動理論以及費馬原理』的論文中,他進一步提出:「只有滿足位相波諧振,才是穩定的軌道。」在第二年的博士論文中,他更明確地寫下了:「諧振條件是l=nλ,即電子軌道的周長是位相波波長的整數倍。」
在第二篇題為「光學——光量子、衍射和干涉」的論文中,德布羅意提出如下設想:「在一定情形中,任一運動質點能夠被衍射。穿過一個相當小的開孔的電子群會表現出衍射現象。正是在這一方面,有可能尋得我們觀點的實驗驗證。」
德布羅意在這里並沒有明確提出物質波這一概念,他只是用位相波或相波的概念,認為可以假想有一種非物質波。可是究竟是一種什麼波呢?在他的博士論文結尾處,他特別聲明:「我特意將相波和周期現象說得比較含糊,就象光量子的定義一樣,可以說只是一種解釋,因此最好將這一理論看成是物理內容尚未說清楚的一種表達方式,而不能看成是最後定論的學說。」物質波是在薛定諤方程建立以後,詮釋波函數的物理意義時才由薛定諤提出的。再有,德布羅意並沒有明確提出波長λ和動量p之間的關系式:λ=h/p(h即普朗克常數),只是後來人們發覺這一關系在他的論文中已經隱含了,就把這一關系稱為德布羅意公式。
德布羅意的博士論文得到了答辯委員會的高度評價,認為很有獨創精神,但是人們總認為他的想法過於玄妙,沒有認真地加以對待。例如:在答辯會上,有人提問有沒有辦法驗證這一新的觀念。德布羅意答道:「通過電子在晶體上的衍射實驗,應當有可能觀察到這種假定的波動的效應。」在他兄長的實驗室中有一位實驗物理學家道威利爾(Dauvillier)曾試圖用陰極射線管做這樣的實驗,試了一試,沒有成功,就放棄了。後來分析,可能是電子的速度不夠大,當作靶子的雲母晶體吸收了空中游離的電荷,如果實驗者認真做下去,肯定會做出結果來的。
德布羅意的論文發表後,當時並沒有多大反應。後來引起人們注意是由於愛因斯坦的支持。朗之萬曾將德布羅意的論文寄了一份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看到後非常高興。他沒有想到,自己創立的有關光的波粒二象性觀念,在德布羅意手裡發展成如此豐富的內容,竟擴展到了運動粒子。當時愛因斯坦正在撰寫有關量子統計的論文,於是就在其中加了一段介紹德布羅意工作的內容。他寫道:「一個物質粒子或物質粒子系可以怎樣用一個波場相對應,德布羅意先生已在一篇很值得注意的論文中指出了。」這樣一來,德布羅意的工作立即獲得大家的注意。
當1926年薛定諤發表他的波動力學論文時,曾明確表示:「這些考慮的靈感,主要歸因於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先生的獨創性的論文。」1927年,美國的戴維森和革末及英國的G.P.湯姆孫通過電子衍射實驗各自證實了電子確實具有波動性。至此,德布羅意的理論作為大膽假設而成功的例子獲得了普遍的贊賞,從而使他獲得了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後來,德布羅意主要從事的仍是波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他在1951年以後著重研究了「雙重解理論」,想要在經典的時空概念的基礎上對波動力學的幾率和因果性作出解釋,但這種努力未獲得成功。德布羅意伊始終對現代物理學的哲學問題感興趣,喜歡將理論物理學、科學史和自然哲學結合起來考慮,寫過一些有關的論文。
❻ 普朗克愛因斯坦波爾
經典力學在20世紀初期遇到了無法解釋的現象,故排除B.
挑戰神學世界觀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故排除C.
物理學的研究在二戰後發展到頂峰;故排除D.
表格顯示量子理論在此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故A正確.
故選A.
❼ 普朗克的生平事跡有哪些
普朗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他失去了一切,包括親人和他一生的研究成果——最珍愛的手稿。遭受這樣的打擊,對一般人來說是難以承受的,更不要說對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普朗克仍以忘我的工作精神抑制了內心的悲痛,為科學做出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貢獻。
1858年4月23日普朗克出生於德國基爾,少年時隨父遷居慕尼黑。中學時代,普朗克在老師繆勒的影響下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大學以後,他漸漸將他在物理學上的興趣鎖定在純理論的領域。1879年獲得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基爾霍夫逝世後,柏林大學任命他為繼任人。他因在黑體輻射研究中引入能量子而榮獲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普朗克之所以能走上科研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學時的老師繆勒,因為老師給他講了一個有趣的有關能量守恆定律的故事,「一個建築工匠花了很大的力氣把磚搬到屋頂上,工匠做的功並沒有消失,而是變成能量貯存下來了;一旦磚塊因為風化松動掉下來,砸在別人頭上或者東西上面,能量又會被釋放出來。」這個故事給年少的普朗克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使他的愛好從音樂轉向了自然科學。可見兒時的一些小事情有時會影響人的一生。
大學期間,普朗克十分崇拜赫姆霍茨和基爾霍夫。為了一睹大師們的風采,他在最後一年轉到了柏林大學。但兩位大師的講課風格不盡人意,他只好用自學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望。此外,他還自修了克勞修斯的《熱力學》,並且開始研究熱輻射問題。
1900年10月19日,他在德國物理學會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公式」。這個公式雖然沒有引起大的影響,但他已是奏響兩個月後「量子假說」序曲。
在這個假說中,普朗克打破傳統觀念,提出輻射過程不是連續的,就像出售的糖塊一樣以最小份量一小「包」一小「包」地放射或吸收,他把這個最小的能量單位稱為「能量子」。這個假說提出的那一刻,量子物理學就此誕生了,普朗克被尊稱為「量子論的奠基人」。
成名之後的普朗克受到眾人的尊崇,不但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還當選為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在回答眾人提出他成功的秘密武器時,他的回答很簡單:「你必須要有信仰」。他所說的信仰是超越宗教之上的科學,是對研究事業執著的愛和對尋求科學真理堅定不移的精神。在他以後的人生和科學研究中,這個信仰支撐著他走過了89年的人生歷程從未動搖過。
人生之路不會像水面一樣平坦,但他接下來的遭遇實在是過於悲慘。妻子離世,兒子戰死,兩個女兒先後難產而亡,1944年,他僅存世間的長子被希特勒處死。就是在這樣的遭遇下,他用獻身科學的信仰壓制著內心的悲痛,忘我地工作。
普朗克一生發表了215篇研究論文和7部著作,內容涉及熱力學、動力學等許多領域,這些都是人類歷史上寶貴的財富。但他最大的成就還是提出了「量子假說」,打破了經典物理學的框架,從而開辟了一個物理學研究的新紀元。1947年10月3日,普朗克在哥廷根病逝,終年89歲。德國政府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將威廉皇家研究所改名為普朗克研究所。
❽ 簡要說明以下科學家對量子力學的主要貢獻: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德布羅意、薛定諤、海森堡
1、普朗克
主要成就
熱力學,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熱力學;波爾茲曼常數,普朗克的另一個鮮為人知偉大的貢獻是推導出玻爾茲曼常數k;普朗克常量;能量量子化,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量子化」的概念。像這樣以某種最小單位作跳躍式增減的,就稱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量子假說,普朗克最大貢獻是在1900年提出了能量量子化。
2、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獲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愛因斯坦於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3、玻爾
玻爾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他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4、德布羅意
波動力學的創始人,物質波理論的創立者,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5、薛定諤
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時在固體比熱、統計熱力學、原子光譜等方面享有成就。1933年因薛定諤方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薛定諤方程是量子力學中描述微觀粒子(如電子等)在運動速率遠小於光速時的運動狀態的基本定律,在量子力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與經典力學中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價值相似。
另外, 薛定諤對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也做過工作。由於他的影響,不少物理學家參與了生物學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學和生物學相結合,形成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6、海森堡
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人物,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力學是整個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他的《量子論的物理學基礎》是量子力學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鑒於他的重要影響,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海森堡名列第43位。
❾ 普朗克介紹
普朗克是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以發現能量量子獲得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之為名的普朗克常數於2019年被用於重新定義基本單位。並有以之為名科學獎座、機構和學會。
1885年4月,基爾大學聘請普朗克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年薪約2000馬克,普朗克繼續他對熵及其應用的研究,主要解決物理化學方面的問題,為阿倫尼烏斯的電解質電離理論提供了熱力學解釋,但卻是矛盾的。在基爾這段時間,普朗克已經開始了對原子假說的深入研究。
1887年,哥廷根大學哲學系授獎給普朗克的專著《能量守恆原理》(Das Prinzip der Erhaltung der Energie,1897年)。1889年4月,亥姆霍茲通知普朗克前往柏林,接手基爾霍夫的工作,1892年接手教職,年薪約6200馬克。
1894年,普朗克被選為普魯士科學院的院士。1907年維也納曾邀請普朗克前去接替路德維希·玻爾茲曼的教職,但他沒有接受,而是留在了柏林,受到了柏林大學學生會的火炬遊行隊伍的感謝。普朗克於1926年10月1日退休,他的繼任者是薛定諤。
(9)成果普朗克擴展閱讀
一、普朗克的榮譽:
1915年獲功勛勛章的科學和藝術勛章;
191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8年獲德意志帝國雄鷹勛章(Adlerschild des Deutschen Reiches);
1929年與愛因斯坦共同獲馬克斯·普朗克獎章,該獎項由德國物理學會於該年創設;
獲法蘭克福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羅斯托克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格拉茨大學、雅典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38年,第1069號小行星(1927年1月28日由德國天文學家馬克斯·沃夫在海德堡發現)以普朗克的名字命名為Planckia,時年普朗克80歲;
1957年至1971年德國官方2馬克硬幣使用普朗克的肖像;
1983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發行一枚5馬克紀念硬幣,紀念普朗克誕辰125周年;
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普朗克衛星。
如今有很多學校和大學以普朗克的名字命名。
二、普朗克的著作
Max Planck:Über den zweiten Hauptsatz der Mechanischen Wärmetheorie
Max Planck:Vorlesungen über Thermodynamik.
Max Planck:Das Weltbild der neuen Physik
Max Planck:Der Kausalbegriff in der Physik
Max Planck:Das Wesen Des Lichts
Max Planck:Religion und Naturwissenscha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