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為什麼不是院士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為什麼不是院士?
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葯學家屠呦呦、美國科學家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中國葯學家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84歲,中國籍,中共黨員,中醫研究背景,發現青蒿素,主要學術成果誕生於文革期間……這一系列的關鍵詞都無疑很有新聞性。但網友談論的最大焦點在於,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學者屠呦呦,並不是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的院士。
其實,在屠呦呦落選院士的背後,曾有一場學術爭議。隨著諾獎的頒發,這些學術圈裡陳年舊事很可能又被翻炒起來,引發人們的更多的討論和思考。
屠呦呦是誰?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此前媒體介紹屠呦呦的簡歷時,大多說「她自幼耳聞目睹中葯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葯有了深刻印象,這促使她後來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考大學時,屠呦呦選擇葯物學專業為第一志願。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醫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所選專業正是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葯學。
2009年《中國葯學60年60人》的一篇文章里這樣介紹她大學畢業之後的經歷: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從事生葯學研究。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 ,她對有效葯物半邊蓮進行了葯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復雜的中葯銀柴胡的葯學研究。
屠呦呦雖身患結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堅持工作,無論到野外採集標本,還是在室內進行實驗研究,她都積極主動地完成。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葯知識。……屠呦呦和同志們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後發明和研製了新型青蒿素。
瘧疾神葯青蒿素
從歷史的角度看,青蒿素的發現和應用,是屠呦呦和科研組對人類的重大貢獻,因為青蒿素此後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瘧疾是危害人類最大的疾病之一,人類對付瘧疾的最有力的葯物均源於兩種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國科學家19世紀初從植物金雞納樹皮上提取出的奎寧,二是我國科學家20世紀70年代從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今天,瘧疾仍然是危害人類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億人罹患此病,100多萬人因此死亡。瘧疾對世界的危害實在太大,各地的科學家們開始致力於解開植物治瘧的秘密。1820年,法國化學家皮埃爾-約瑟夫·佩爾蒂埃和約瑟夫-布萊梅·卡旺圖合作,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抗瘧成分奎寧,但當時還不知道這種物質的化學結構。1907年,德國化學家P·拉比推導出奎寧的化學結構式;1945年,美國化學家羅伯特·伍德沃德和其學生威廉姆·馮·多恩合作,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寧。
20世紀初,絕大多數奎寧來源於印度尼西亞種植的金雞納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奎寧供應被切斷,從而被迫開始研製奎寧的替代物或簡化化合物。1934年,德國拜耳制葯公司的漢斯·安德柴克博士研製出一個結構簡化但葯效依然很好的奎寧替代物——氯喹。
20世紀,4位科學家因與瘧疾相關的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以及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在人類進步的同時,這種疾病也在演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葯性;20世紀60年代初,瘧疾再次肆瘧東南亞,疫情難以控制。科學家們開始尋找對付這種疾病的新葯,傳統中葯青蒿脫穎而出。
1961年5月,美國派遣軍隊進駐越南,越南戰爭爆發。交戰中的美越兩軍深受瘧疾之害,減員嚴重。美國投入巨額資金,篩選出20多萬種化合物,但沒有找到理想的葯物。
越南則求助於中國。1967年,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下,一個旨在援外備戰的緊急軍事項目在中國啟動。因為啟動日期是5月23日,項目的代號被定為「五二三項目」,這是一個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葯的大項目,60多個單位的500名科研人員參與,屠呦呦是其中一位。
她為什麼不是院士?
十幾年前的教科書上,青蒿素就被稱為中國最接近諾獎的科學成就。而在2011年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後,媒體更是把屠稱為「中國最接近諾貝爾獎的人」。現在,媒體在提到屠呦呦時都說她是「青蒿素第一發明人」。但在學術圈內,屠呦呦是否可以作為青蒿素發現的代表人物仍有很大爭議。
比如2011年《京華時報》的一篇文章有如下敘述: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稱,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有30年,早期甚至「狀告」至國家科委(現科技部)獎勵辦。其認為,「屠呦呦既不是最先發現青蒿提取物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離到抗瘧有效單體的人,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導下取得的,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事實不符」。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研究員李英1967年就參加「523項目」,並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中作出關鍵貢獻。她透露,這一發明此前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並獲香港、泰國等獎項,「但都是頒給集體」。
「泰國的獎,屠呦呦也以個人名義申報了,但在評審時還是給了集體,可能美國特別強調個人的作用,所以給了個人。」李英認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證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貢獻,但屠呦呦對其他發明環節很難出力。
而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文章則這樣寫到:
由於「523」項目是一項龐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後有全國各地不同單位的數以百計的人員參與其中,因而青蒿素的發現在過去很多年裡都被強調是集體成果。
例如,2006年由原全國「523」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劍方主持編寫的《遲到的報告》一書,就這樣強調:「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但可以斷言,從傳統醫葯中,用現代的科技手段研製成功一種新結構類型的新葯,發明證書上的6個單位中,無論是哪一個單位,以當時的人才、設備、資金、理論知識和技術,哪一家都不可能獨立完成。」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吳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顧文章中表示:「雖然30年後的今天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從他們的字里行間看不到『523』項目參加人員的協作奮斗,但是這改變不了青蒿素是團隊協作成果的事實……」
吳毓林所說的「不和諧的聲音」,指的是屠呦呦當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葯物》一書以及《科學時報》的一篇報道。後者在文中寫道:「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
反對者主要認為,青蒿素研究主要歸功於集體功勞,屠呦呦不能將功勞獨攬。
屠呦呦無法當選院士或許也與此有關,香港大學教授金冬雁曾在科學網博客中分析稱,發現青蒿素過程中的關鍵性貢獻有爭議,在評選院士過程中,屠呦呦在學術同行中聲譽不高屢被舉報。
目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都要經過候選人公示,接受投訴,投票等環節。最新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中提到,候選人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5周歲。超過65周歲的候選人,獲得6位院士提名即為有效,本學部院士不少於4位。年齡超過70周歲的候選人被提名次數僅限1次。
根據新規,現在84歲的屠呦呦很可能難以當選院士了。
平凡人扎實做事的成就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4年前曾撰文,力挺屠呦呦當選兩院院士,在《中葯的科學研究豐碑》一文中,他這樣寫到:
1969年,高年資科學家絕大多數「靠邊站」了,不可能參加科學研究。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的實習研究員屠呦呦等應召加入「523任務」。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瘧作用達95%到100%,這一方法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務」的會議上報告這一結果,獲得大家注意,但並未成為唯一的重點,會議總結時組織者建議「鷹爪要盡快測定出化學結構,並繼續進行合成的研究;仙鶴草再進一步肯定有效單體臨床效果的基礎上,搞清化學結構;青蒿、臭椿等重點葯物,在肯定臨床效果的同時,加快開展有效化學成分或單體的分離提取工作」。
其後,屠呦呦研究小組的工作集中於青蒿。……
根據我們對青蒿素發現歷史的分析,雖然有很多爭論,但無異議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2)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鍾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後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於鍾裕容。
這篇文章此後在學術圈內引發了很多討論和爭議,饒毅此後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表示:「雖然我們認定屠呦呦的成就為第一,但並不否認其他人的工作。從我們的接觸的情況中覺得其他參與「5-23項目」的人對她有意見可能是有一些理由的,而不能都怪其他人。她自己課題組內的人、組外的人對她也都有一些意見,我的這篇文章發表以後,他們還有來信。我們認為,他們應該明確各人的工作,談事實,而不要意氣用事,爭取雙贏而不是雙輸。」
和圈內學者相處不睦,就無法當選院士嗎?
香港大學教授金冬雁在4年前在討論屠呦呦落選的文章里這樣說:「由屠的落選可以看到,中國院士選舉的一個弊端就是過於注重學術貢獻以外的問題,有時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將焦點放在學術成就方面,將之作為壓倒性的評選標准,應是兩院今後的努力方向。……有關青蒿素發現的具體細節,都帶著過去時代深深的烙印,要用歷史的觀點與角度來解讀。就現在公布的文字資料看,屠對發現青蒿素有重大貢獻,瑕不掩瑜,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饒毅在幾年前的采訪中則認為,如果屠呦呦獲國內廣泛認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簡單地英雄崇拜,更不應否認其他人的工作,在這背後,還有一群「無名英雄」。
饒毅在那次采訪結尾說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屠呦呦及其小組成員,以及參與「5-23項目」的科學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也不是楊振寧、李政道式的有非凡才能的人。但在他們參與「5-23項目」後,他們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做研究,在機遇來臨的時候,他們能夠把握並把工作做好,沒有簡單放棄,最後他們的成就挽救了人的生命。
青蒿素的科學史在今天最大的啟示是「扎實做事」。發現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過認真的工作,即使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也作出的傑出的成就。青蒿素是通過認認真真、扎扎實實的工作才發現的,這是青蒿素科學史里蘊含的最大的經驗教訓,也是對今天人們最有價值的告誡,而中國目前的科研風氣很缺乏這點。
⑵ 屠呦呦為什麼能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屠呦呦的七大貢獻:抗瘧新葯青蒿素發明人屠呦呦是抗瘧新葯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她領導科研組繼承發揚祖國醫葯學遺產,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種方葯,歸納編篡成《抗瘧方葯集》,又從中選出200多方葯,以現代科學組織篩選,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發現對鼠瘧、猴瘧均具有100%的抗瘧作用的青蒿素。經全國協作,驗證病例達二千多,確證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瘧新葯,特別對抗氯喹惡性瘧有特效。其後,她繼續深入研究,又首先發現雙氫青蒿素,研製青蒿素類和吖啶類抗瘧葯組成的「復方雙氫青蒿素」,擴展葯效至免疫領域。青蒿素的發現不僅找到了一個抗瘧新葯,而且為尋找抗瘧葯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由此帶動國際抗瘧領域工作的新進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國家對青蒿素展開進一步的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一、抗瘧新葯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
二、首先發現雙氫青蒿素
三、完成「青蒿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七五」期間,參與國家攻關項目《常用中葯材品種質量研究》中「青蒿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課題,對青蒿進行系統研究,分離鑒定了17個化合物,其中5個為新化合物,並修正了《中國葯典》長期沿用的謬誤。
四、機理方面的進一步研究為防止青蒿素抗葯性的產生,保護青蒿素的臨床使用壽命,避免濫用,與首都醫科大學合作,就「雙氫青蒿素對約氏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青蒿素影響約氏瘧原蟲配子體感染性,但對蚊體內子孢子增值期不起抑製作用,即未能抑制卵囊繼續發育到子孢子。提示青蒿素類葯物不能用於瘧疾預防。為當前有人將其用於預防提出了警示。
五、研製青蒿素類和吖啶類抗瘧葯組成的「復方雙氫青蒿素」為解決多重抗葯性惡性瘧蔓延全球的問題,近年國外十分重視復方的研究。雙氫青蒿素為當前青蒿素類葯物中的首選葯,對多重抗葯性惡性瘧無交叉抗葯性。而吖啶類抗瘧葯—咯萘啶與4-氨基喹啉類、嘧啶類、胍類及磺胺類均無交叉抗葯性。為此設計了雙氫青蒿素與咯萘啶組成的復方。在軍科院支持下,進行實驗研究,確證二葯具顯著協同增效作用,增效指數為7.6,(高於當前廣泛應用的蒿甲醚和本芴醇組成的復方蒿甲醚,其增效指數為6),且作用位點多,療程短。經二葯聯用治療惡性瘧10例,在12-24小時內,分二次服用,即達高效,40天未見原蟲復燃。已獲專利證書(專利號:ZL 99109669.X)。
六、根據臨床需要,研究多種劑型據WHO資料,每天約有3000個嬰幼兒童死於瘧疾。為此研發了「雙氫青蒿素栓劑」,方便兒童直腸給葯。又用直接得自青蒿的青蒿素製成口服片劑,製作簡便,價格便宜,又不易產生抗葯性。均於2003年獲得《新葯證書》,分別為國葯證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七、擴展葯效至免疫領域經研究發現,雙氫青蒿素在免疫領域具良好的雙向調節作用,既能降低B細胞高反應性以減少免疫復合物沉積所致的自身免疫病,又可提高T細胞的免疫功能。在北醫有關部門支持下,我們已將雙氫青蒿素用於治療紅斑狼瘡和光敏性疾病。現已獲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葯物臨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國發明專利(專利號:ZL 99103346.9)。經臨床100例療效初步觀察,總有效率94%,顯效率44%。
⑶ 屠呦呦什麼時間在哪為何獲得諾貝爾獎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由此成為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由此實現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
(3)屠呦呦證書擴展閱讀: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網路-屠呦呦
⑷ 屠呦呦是什麼院士啊
截止至2020年10月22日,屠呦呦不是院士。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
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 ,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4)屠呦呦證書擴展閱讀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葯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屠呦呦
⑸ 指出袁隆平,屠呦呦為何能獲得共和國勛章
共和國勛章授予資格
共和國勛章根據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第三條規定設立,頒發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國家中作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勛的傑出人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向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授予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獎章,簽發證書。
主要貢獻
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屠呦呦:60多年致力於中醫葯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葯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5)屠呦呦證書擴展閱讀:
勛章設計
「共和國勛章」以紅色、金色為主色調,章體採用國徽、五角星、黃河、長江、山峰、牡丹等元素,章鏈採用中國結、如意、蘭花等元素,整體使用冷壓成型、花絲鑲嵌、琺琅等工藝製作;
象徵勛章獲得者為共和國建設和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禮贊國家最高榮譽,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寓意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⑹ 屠呦呦 2015諾貝爾獎金多少
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獎金是400萬瑞典克朗(46萬美元)。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屠呦呦是諾貝爾醫學獎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葯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葯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准治療葯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葯劑列入其基本葯品目錄。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正面為諾貝爾的半身側面像,右邊為諾貝爾的生卒年(羅馬數字),左下角有作者簽名「E.LINDBERG 1902」
獎章背面圖案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健康女神許癸厄亞,正在從岩石中收集泉水,為生病的少女解渴。獎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譯為: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
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
⑺ 屠呦呦的主要功績
發現青蒿素
青蒿素治癒了世界上數千萬的瘧疾患者,是目前為止最有效的量化生產處方葯。
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⑻ 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什麼獎
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17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揭曉,來自中國的女葯學家屠呦呦獲獎,也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她是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在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
屠呦呦於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祖籍寧波鄞縣(今寧波鄞州區)。父親給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國古籍《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畢業後曾培訓中醫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前後分別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⑼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在中國醫學界有什麼重大意義
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葯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今年的獲獎者們均研究出了治療「一些最具傷害性的寄生蟲病的革命性療法」,這兩項獲獎成果為每年數百萬感染相關疾病的人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治療新方式」,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無法估量。
⑽ 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你還知道哪些諾貝爾獎獲得者請寫出兩個 。
莫言、楊振寧。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2019年9月23日,莫言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名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