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寫一篇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1500字論文
寫作思路:可以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背景以及整個過程的發展進行闡述,中心要突出明確,語言要符合當代的國情等等。
正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出的並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它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徵,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黨的十五大報告作了十分明確而簡潔的概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這是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面對中國國民素質和人才資源開發的現狀,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面對中國40多年特別是近20年來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而提出的科學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強弱不僅要看物質財富的多寡和社會發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水平,要看人才資源和智力資源開發的程度。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的轉化,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是文化建設和人的素質的提高。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建設是現代化事業的決定性因素。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三位一體的現代化。
2017年10月18日電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表現它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熱情,從而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們的社會里,廣大勞動者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他們自覺地刻苦鑽研,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從而必將在生產中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可以激發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形成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事業提供智力支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開發人的智力資源。先進的教育、科學、文化,給人以知識武器,成為一種智慧的力量,推動人們有效地建設現代化事業。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著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總體水平。
其發達程度同社會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的發展程度直接相關,並常常反作用於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制約,受到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的影響。社會主義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就要有科學文化的高度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保證現代化建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作為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從思想上保證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鄧小平同志說: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人類創造物質文明的過程,並不只是人和自然簡單的物質交換過程,而且是在人與人結成一定生產關系的條件下進行的社會交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行為要以科學的思想為先導,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建設現代化事業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闡述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所必須解決的四個問題,其中第二個問題,就是「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他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以通過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歷史經驗證明:「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動盪不安,國無寧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災難,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個極其深刻的教訓必須記取。在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㈡ 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以來的兩個偉大成就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巨大的成就。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對我國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根本任務。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黨和國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確保小康社會建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是總路線的兩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㈢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輝煌成就!!!高分懸賞~
誰曾想,29年前,數億中國人還在為溫飽問題而發愁,如今13億多人民的生活已經總體上達到了小康;誰曾想,29年前,擁有手錶、自行車、縫紉機"三大件"曾是許多人的追求,如今新"三大件"已幾經升級,電腦、汽車、商品房等對越來越多的百姓來說早已夢想成真。是什麼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推動了中國的騰飛?歸根到底,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9年,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長河中並不長,但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這29年,在中國大地上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恢弘樂章。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改革開放29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和發展,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長,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邁上20萬億元的大台階,扣除價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財政收入接近4萬億元,一大批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度增強。我們辦成了許多以前想辦而辦不了的事:三峽大壩、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捷報頻傳,廣播電視"村村通"惠及廣大農村,機場、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呈現出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神州大地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賦予中國這條"巨龍"以強大動力。29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國有企業改革到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從所有制結構改革到分配製度改革,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到在實踐中的深入推進,從經濟領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的改革,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進出口額達17607億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29年前,我國外匯儲備僅有1.67億美元,2006年突破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與此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在加速,對外投資不斷擴大。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著提升了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29年來,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深入推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深入人心,以神舟飛船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後涌現,在許多前沿領域實現突破;教育改革和發展成就顯著,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如期實現,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文化體制改革揚帆起航,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競爭意識、創新意識、效率意識不斷增強。我國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蓬勃的朝氣和創造的活力。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這29年,人們切身感受著黨的富民政策帶來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著改革發展的成果。從1978年至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117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都增長6.7%。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從6.7平方米、8.1平方米,增加到26.1平方米、29.7平方米,居住條件大為改善。我們告別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種票證,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同時,社會保障的"安全網"越織越寬,醫療、就業等民生問題在逐步解決,更多的百姓解除了後顧之憂。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聲望源於成就,魅力緣自實力。隨著中國的日益發展,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發展經驗、發展模式引起了國際上許多人的興趣,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國,越來越多的話題圍繞中國展開。我們堅持正確的對外方針和政策,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在國際事務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推動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到積極救助印度洋海嘯受災國,從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到推動在反恐、環保、禁毒、重大疾病預防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29年彈指一揮間,中華大地滄桑巨變。事實雄辯地證明,29年來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闖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在當代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國情,順乎黨心民心,最能激發億萬人民建設自己美好生活的巨大熱情和干勁。
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表現在它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熱情,從而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們的社會里,廣大勞動者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他們自覺地刻苦鑽研,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從而必將在生產中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加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可以激發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和創造精神,形成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現代化事業提供智力支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開發人的智力資源。先進的教育、科學、文化,給人以知識武器,成為一種智慧的力量,推動人們有效地建設現代化事業。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著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總體水平。其發達程度同社會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的發展程度直接相關,並常常反作用於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制約,受到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的影響。社會主義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就要有科學文化的高度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保證現代化建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作為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從思想上保證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鄧小平同志說: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人類創造物質文明的過程,並不只是人和自然簡單的物質交換過程,而且是在人與人結成一定生產關系的條件下進行的社會交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行為要以科學的思想為先導,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為建設現代化事業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闡述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所必須解決的四個問題,其中第二個問題,就是「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他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以通過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保證物質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歷史經驗證明:「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來搞建設。」「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動盪不安,國無寧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災難,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個極其深刻的教訓必須記取。在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㈤ 如何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幾千處的儒釋道傳統文化本來就是世界所有文化中最優秀的,是聖人們為專慈悲後世而屬留下來的珍貴財產,早已被證明過其永恆的正確性。本來跟社會主義文化沒有區別,並且更好落實。現在人斷章取義,把一些民俗類的封建糟粕誤認為是傳統文化,不認真理解傳統文化的實質和核心,不按儒釋道文化來建議社會主義文化,幾乎處處碰壁,處處受障礙,成本越來越高,又何苦呢?所以現代人若要真正吸收儒釋道傳統文化,一定要放下現代人自傲的架子,深入到經典裡面去,並且認真做到,那麼中華文明的復興一定指日可待!
㈥ 聯系實地,談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成就。
你這種問題寫寫可以寫本書了,竟然都不給點懸賞
特色~~
社會主義市場經紀~~別的國家沒有的
四有五愛~~~~
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和特點。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就是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切實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第一,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公民素質提出的綜合要求。
第二,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第三,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針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第二,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第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第四,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第五,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概括起來就是「二堅持」、「三貼近」、「兩立足」、「兩手抓」。
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分析 :
重要性: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堅持唯物史觀的重要表現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黨建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必要性: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實踐意義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奮斗目標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
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需要
(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有機統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保證,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徵:
1.一是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具有科學的品格和科學的精神,它正確地反映了自然和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堅持了同自然觀、社會觀中一切非科學的文化思想進行堅決斗爭的立場,為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2.二是時代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3.三是民族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4.四是開放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種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融合和吸收了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具有鮮明的開放性特徵。
5.五是群眾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來自於人民群眾,代表人民意願,為群眾服務,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六是創新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不斷提升,不斷創造出符合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的新的文化。
㈨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事例
三個代表吧,不然就是科學發展觀,八蓉八吃什麼的,應當都是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