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土地成果獎

土地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1-09-22 17:33:53

A.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秦嶺造山帶結構、演化與成礦

主要完成人:王宗起、閆 臻、閆全人、王 濤、李秋根、陳雋璐、王瑞廷、徐學義、向忠金、高聯達、張英利、代軍治、覃小鋒、吳發富、張宏遠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調中心、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勘查院

秦嶺造山帶構造單元的重新劃分和成礦預測

成果簡介:(1)以不同成因類型混雜帶構造—岩相剖析建立造山帶地層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秦嶺關鍵構造部位系列疑難地層中發現了古生物和同位素相互驗證的新時代證據,重建秦嶺造山帶區域地層時代格架,開創了造山帶地層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2)通過古陸緣盆地原型,結合構造相分析,創新造山帶結構和演化研究理論與方法,在秦嶺造山帶鑒別出增生與碰撞造山作用的標志性構造單元,建立秦嶺洋雙向俯沖、雙弧盆體系新模式,重塑秦嶺造山作用過程。(3)以礦床成因類型與構造環境對應性分析創立了區域成礦—構造同帶的概念,豐富了區域成礦學和勘查區劃部署的理論和方法,總結預測並勘查驗證秦嶺6條大型構造—成礦帶,獲得良好的找礦效果。在系列變質啞地層和疑難地層,如寬坪群、陶灣群、西鄉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橫丹群、耀嶺河群等17個主要地層單位中發現古生代化石和相應的同位素年齡。

在系列變質啞地層和疑難地層,如寬坪群、陶灣群、西鄉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橫丹群、耀嶺河群等17個主要地層單位中發現古生代化石和測得相應的同位素年齡

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綜合調查與減災關鍵支撐技術研究

主要完成人:殷躍平、張永雙、伍法權、王運生、胡新麗、王軍、吳樹仁、姚鑫、孫萍、邢愛國、李洪濤、唐文清、方慧、蘇生瑞、王濤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四川省地質調查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

成果簡介:殷躍平、張永雙研究員團隊採用多學科理論和技術手段,開展了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綜合調查與減災關鍵支撐技術研究,取得如下重要創新性成果:(1)集成創新地面測繪、綜合物探和InSAR技術,提出了強震區逆沖型活動斷裂和地震破裂安全避讓公式,系統調查和總結了地震地質災害與活動斷裂的關系。(2)首次開展斜坡地震動監測和地脈動特徵測試,結合大型振動台試驗,獲得了山體斜坡地震動放大規律,提出了豎向地震力對山體穩定性的放大效應。(3)建立了基於星、空、地一體化應急調查技術的汶川地震災後快速編圖與評估方法,為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支撐。(4)運用風洞試驗和環剪試驗揭示了汶川地震滑坡高速遠程滑動的氣墊效應和液化機理,建立了震後高位泥石流早期識別指標。上述成果及時指導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等地震災區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災後重建,顯著提升了我國高山濃霧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

地震破裂垂直位移與影響帶寬度的關系

地震地表破裂特徵及其影響帶寬度

大光包滑坡無人機航空三維影像

汶川地震第二時程(40~70s)大光包滑坡模擬結果

無人機航拍綿竹市清平鎮文家溝泥石流全貌影像

B. 歐名豪的榮譽及獲獎情況

榮譽及獲獎情況:
全國土地利用優秀成果一等獎 南通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研究
全國土地利用優秀成果二等獎 通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研究
全國土地利用優秀成果三等獎 海安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研究
全國土地利用優秀成果三等獎 如皋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研究
國家土地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南京市土地資源與利用
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南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研究
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中國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及其價值核算研究
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江蘇省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研究—以蘇南地區和南京市為例
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課程二等獎 土地利用規劃學

C.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是國家級獎項嗎

不是。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或者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授予人數每年不超過2名。

D.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

主要完成人:王安建、王瑞江、李厚民、王高尚、王勇毅、高 蘭、趙汀、李建武、陳其慎、於汶加、孟剛、李瑞萍、高輝、張照志、閆強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成果簡介: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2007年部署的規模最大最為系統的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程。經全國31個省區市3萬人5年艱苦努力,耗資22.5億元,完成油氣、鈾、鐵、銅、鋁土礦、煤炭、稀土等28個礦種全部25753個礦區資源儲量及其利用現狀的核查,摸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的數量、結構、品質、開發利用及其空間分布現狀,發掘出大量新增資源量,擠掉了資源儲量水分,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建立了全國礦產資源空間資料庫和儲量動態管理支持系統,實現了資源儲量管理從一維屬性數據向二維半空間數據管理的飛躍,為實施「一張圖管礦」、提升管理水平搭建了科技平台。項目形成礦區核查報告21540套,省級匯總報告550套,全國單礦種調查報告28套,圖集300餘冊。

中國鐵礦礦產資源分布圖

全國鐵礦噸位—品位模型

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

主要完成人:李廷棟、袁學誠、肖慶輝、黃宗理、葉天竺、耿樹方、範本賢、高 銳、肖序常、朱介壽、鄧晉福、姚伯初、張興洲、楊文采、路鳳香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成果簡介:中國大陸和海域岩石圈三維結構多項特徵,取得了12項重要的創新性成果:

(1)提出大致以東經105°(南北地震帶)為界,我國東、西部的岩石圈和軟流圈存在較大差異:西部「層狀」結構明顯、岩石圈厚、軟流圈薄;而東部岩石圈薄、軟流圈厚,可達到200~300千米,導致了軟流圈物質上涌。

(2)指出中國東部和邊緣海地區的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面凹凸不平和不連續,構成了軟流圈與岩石圈之間殼—幔物質交換的「過渡層」。

(3)對華北岩石圈減薄動力學進行數值模擬實驗結果確認:太平洋板塊俯沖動力對華北岩石圈200千米以上沒有影響,在200千米深度之下影響的橫向范圍局限在大陸邊緣200~300千米之內。

信陽—黃驊地震層析剖面圖(「過渡層」)

(4)對中國東部中生代強烈的構造—岩漿活動提出了「東亞型造山作用」的新認識——其成因是深部軟流圈物質上涌;其造山作用劃分為3個階段,即初始造山幕、主造山幕、晚期造山幕。

(5)揭示出中國東部岩石圈「下新上老」的年齡結構,即前寒武紀基底的岩石圈被中生代岩石圈(小於200Ma)置換或熔融交代。

(6)初步劃分和建立了中國大陸岩石圈結構模型,總結和劃分出了5種岩石圈類型:克拉通型、造山帶型、裂谷型、島弧型和邊緣海洋殼型。

(7)提出了中國岩石圈構造單元劃分方案。根據地質、地球物理場和地球化學場特徵,把中國大陸及海區劃分為2個岩石圈構造域和6個岩石圈塊體。

(8)揭示了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構造帶。航空磁測顯示出青藏高原存在巨型南北向構造帶,直至深度60~180千米仍很明顯,表明其深部結構與表層結構具有不統一的特徵。

(9)層析成像研究揭示出印度岩石圈從恆河平原向北俯沖跨過斑公—怒江,在北緯33°附近向深部下插、拆沉,在北緯34°地區形成羌塘地塊深部的低速熔融體,在西昆侖山深部呈現出印度板塊與塔里木板塊直接碰撞,說明了青藏高原地殼加厚的原因。

(10)詳細分析研究了深部作用的資源環境效應。提出中國東部中生代構造—岩漿活動及其伴隨的成礦作用,軟流圈物質上涌是主導因素。

(11)揭示了深部地幔流由西向東流動的3條「通道」軌跡,從而導致了中國東部形成巨厚的軟流圈層。

(12)揭示出太平洋板塊俯沖只對中國東部吉林省琿春地區的深源地震(540千米)起了制約作用。而東部大陸區的淺源地震的動力來源很可能是軟流圈物質的高熱能量轉化為強動力作用的結果。

中國岩石圈構造單元分區圖

沿AB剖面的印度岩石圈地幔俯沖到西昆侖山的圖像

中國東部及周邊地區天然地震震中分布圖(吉林省琿春地區的深源地震)

E.  國土資源部科技獎勵情況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F. 陸現彩的獲獎情況

1.徐士進、陸現彩、趙連澤、王汝成、周新民,2001,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地球科學》多媒體電子教材和課程創新建設(教材)。
2.徐士進、趙連澤、陸現彩、王汝成等,2000,國家優秀電子出版物獎,《地球科學——多媒體電子教材》高教出版社出版
3.徐士進、陸現彩、趙連澤、陳雲棠、邵進,2001,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地球科學》課程創新建設和多媒體電子教材。
4.陸現彩,勝利油區未熟低熟油成烴機理、判識標志、成藏條件及資源預測,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11/20,合作單位為勝利油田地質研究院)
5.趙連澤、陸現彩、董少春等,2002,21世紀科學人文素質教育多媒體系列(第一輯)獲江蘇省高等學校「方正奧思杯」多媒體教學課件競賽一等獎
6.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2004。
7.徐士進、陸現彩、趙連澤、董少春、胡歡。《地球科學》全國精品課程,2004
8.江蘇省第二屆土地、地質優秀科技工作者,2006。

G.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中國西北地區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康玉柱、王宗秀、周新桂、康志宏、文志剛、李 濤、李會軍、楊欣德、徐耀輝、鄢犀利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成果簡介:(1)系統劃分了中國西北地區發育的主要構造體系(緯向系、西域系、河西系、歹字型、山字型、經向系),詳細論述了各構造體系組成、形態、分布范圍、規模、發展演化史及其六種基本特徵(階段性、繼承性、遷移性、差異性、轉換性、復雜性),進一步總結了構造體系復合、聯合的六種關系(斜接、反接、截接、重疊、包容、改造);(2)首次恢復了古構造體系控制下的盆地原型,探討了西北地區主要盆地構造應力場特點,論述了構造體系控盆、控油氣源區、控含油氣體系、控油氣聚集帶規律,建立了六種低序次扭動構造控油氣田模式(帚狀、旋扭、雁列、反S型、入字型、疊瓦構造);(3)查證中國西北地區古生界未發生區域變質,首次報道了柴達木盆地發現石炭系液體油苗,結合對其他成藏條件的分析,認為西北地區目前勘探程度較低的石炭系-二疊系油氣潛力巨大;(4)以構造體系控油為主線,進行了西北地區主要盆地油氣資源前景評價,指出了油氣聚集有利區。評價優選的一級區內發現10多個油氣田,對油氣地質理論研究和油氣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德令哈旺尕秀煤礦剖面石炭系油苗

亞洲地下水系列圖

主要完成人:張發旺、程彥培、董華、黃志興、田廷山、倪增石、高昀、唐宏才、劉坤、張健康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成果簡介:「亞洲地下水系列圖」屬於地質調查項目「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的成果,項目周期是2008~2010年。該成果創新性地開展了亞洲地下水系統的劃分;揭示了亞洲地下水循環規律;創建了跨界含水層和諧度定量評價數學模型;拓展了多模式時空綜合認知的地下水空間信息技術,構建了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空間信息系統,實現了洲際地下水編圖與研究技術方法的創新。該成果填補了洲際地下水資源及環境地質系列圖件亞洲地區的空白,建立了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信息平台,為亞洲各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水資源規劃、地質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成果具有基礎性、綜合性和廣泛適用性。這一重大國際性成果對亞洲乃至世界水資源研究將起到重要作用,對解決國際資源環境矛盾的戰略需求具有深遠的科學與政治意義。

亞洲地下水系列圖

亞洲水文地質圖

亞洲地下水資源圖

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規劃方法研究

主要完成人:郝美英、趙軍偉、鞠建華、郭 敏、何凱濤、崔麗瓊、李 亮、顧洪樞、王文利、袁俊宏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中國礦業聯合會

成果簡介:該項目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負責的「地質調查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所屬工作項目(2006~2010年)。「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研究報告」成果已應用於《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也為《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編制奠定了基礎;「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報告」和「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指標及說明(手冊)」為全面推進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形成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並由國土資源部以「國土資發〔2010〕146號」文發布,為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技術參考依據,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實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組織完成「國土資源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並形成了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國土資發〔2011〕137號)。編輯出版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匯編》和《實施節約能源資源應鼓勵地質勘查新技術及應用》論文專集,為從事地質勘查和研究工作,正確選擇和運用各種技術方法和測試手段,獲得高質量的准確數據,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出版專著

微區和非傳統同位素分析方法及應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延河、侯可軍、秦燕、劉鋒、萬德芳、范昌福、段超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成果簡介:瞄準國際前沿,研發我國第一個硝酸鹽和硫酸鹽三氧同位素分析方法、第一個LA-MC-ICPMS微區原位原地B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LA-MCICPMS鋯石微區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Fe、Cu、Zn等非傳統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精密度和准確度均達到國際同類實驗室先進水平。首次在新疆吐哈內陸盆地硝酸鹽礦床中發現氧同位素非質量效應,證明硝酸鹽為大氣成因,揭示了硝酸鹽遷移演化軌跡,建立大氣成因硝酸鹽礦床成礦模型。根據Fe、Si、O同位素和S同位素非質量效應提出,前寒武紀條帶狀硅鐵建造是由海底熱液噴氣作用形成的,一套韻律層代表一次海底熱液活動,阿爾戈馬型和蘇必利爾型鐵礦為同期異相關系,兩者可互為過渡,建立BI F成礦模型和硅鐵韻律層形成新機制。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H. 新華聯科技獎

2014年,評選出13位第三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獲得者,其中楊經綏、趙一鳴、楊振宇、董樹文4人獲得傑出成就獎,獎金每人10萬元;王登紅、姚建新、張勤、張兆吉、章程、肖克炎、張永雙、楊永亮、郝梓國9人獲得突出貢獻獎,每人獎金5萬元。

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新華聯集團和院領導為第三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獲獎者頒獎

1.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

楊經綏: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帶的岩石學和大地構造學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地體邊界、蛇綠岩、活動陸緣板塊體制、地幔岩、周緣造山帶隆升和建立青藏高原地體構造格架以及中國超高壓變質帶等方面取得一些創新性研究成果,並有諸多重要發現:建立和釐定中國西部柴北緣和東秦嶺兩條超高壓變質帶,提出沿中央造山帶存在巨型超高壓變質帶和兩期超高壓變質事件的重要認識;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體中新發現二疊紀高壓/超高壓榴輝岩帶,改變了青藏高原地體格架認識,提出古特提斯洋盆深俯沖的新認識;在西藏、俄羅斯烏拉爾和緬甸等地發現金剛石等深部礦物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的金剛石產出類型,將其命名為蛇綠岩型金剛石。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於2011年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和美國礦物學會會士。

楊經綏在俄羅斯極地烏拉爾蛇綠岩和鉻鐵礦區開展野外調查

趙一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研究,是我國鐵礦床和矽卡岩礦床學科帶頭人。通過對十餘個典型鐵礦床解剖研究,並和程裕淇先生等多次合作對中國鐵礦床進行全面深入的總結研究,把我國鐵礦研究提高到國際水平。對我國數十個矽卡岩礦床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鐵礦內接觸帶發現廣泛的鈉交代現象,提出鈉交代現象是矽卡岩鐵礦床的重要找礦標志;發現了岩漿期鎂矽卡岩;首創錳質矽卡岩和鹼質矽卡岩兩類新的交代建造;在我國首次發現了鋁透輝石、含水槍晶石、鎂鐵礦、錳熱臭石等十餘種罕見的交代礦物。主編出版Fe、Cu、Pb-Zn等單礦種資源圖八幅。近年來,在內蒙古正藍旗主持發現、勘查和研究了一個新類型大型銳鈦礦礦床。有關成果獲5項地礦部科技成果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優秀圖書獎。曾獲「全國地礦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趙一鳴(右)在內蒙古正藍旗磨石山銳鈦礦礦床勘探現場

楊振宇在俄羅斯Norilsk考察西伯利亞二疊紀大火成岩省

楊振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大地構造與古地磁學研究,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和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973預)科研項目等。對亞洲東部和東南亞三大地塊(中國華北、華南地塊、印度支那地塊)的構造遷移、碰撞和拼合過程,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及擠壓過程中印支地塊早第三紀向東南方向滑移等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從寒武系—奧陶系界線及部分奧陶紀磁性地層學研究,對華北和華南地塊的起源及與岡瓦納大陸的關系進行研究;從下侏羅統磁性地層研究,分析古地磁場倒轉頻率的周期性變化和地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等,獲得大量科研成果,產生了重要影響。發表論文140餘篇,其中,國外核心期刊論文68篇。曾獲中國地質學會首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德國艾爾福特科學院院士,美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士。時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博導,院科技委副主任、學術委副主任;兼任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委、執行局司庫;國際IGCP科學執行局委員、中國IGCP全委會秘書長、《地球學報》主編等。揭示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深部控礦規律,指導了深部找礦並取得重大突破;系統提出晚侏羅紀板塊匯聚觀點,重新詮釋「燕山運動」概念;將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密切結合,探測造山帶深部結構,揭示深部過程;發起並主持深部探測計劃,開啟我國入地計劃;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在國際上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地位。共發表論文18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71篇,出版專著4部。先後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獎、安徽省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等。

董樹文在祁連山野外

2.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突出貢獻獎

王登紅: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第一批人選。主要從事礦產地質工作。較為系統地釐定了中國的礦床成礦系列,與課題組同志一起在國內率先系統研究並建立了「中國成礦體系」。出版《地幔柱及其成礦作用》等專著10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0多篇。先後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五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等。

王登紅在雲南會澤鉛鋅礦考察

姚建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生物相及地層對比、青藏與華南高精度定量地層對比、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地質事件與生物大規模更替關系、二疊紀—三疊紀不同相區地層對比、三疊紀地層建階以及造山帶地層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

姚建新在西昆侖考察

張勤研發新型全自動氣體發生原子熒光光譜儀

張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分析儀器研發、標准物質研製、地球化學樣品分析測試方法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工作。研製了勘查地球化學樣品中76種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質量監控系統,為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等大項目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成果被全國多家地質實驗室推廣採用。發表論文90餘篇,參加制定國家標准1項,行業標准2項,獲實用新型專利6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

張兆吉: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對華北平原地下水系統、地下水形成和演化、土地與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演化、地下水污染特徵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均取得了新進展,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成果被評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學會十大科技進展,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同,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和河北省科技技術二等獎各1項。

張兆吉在雅安震區現場勘查

章程: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岩溶碳循環與全球變化、岩溶地球化學和岩溶作用對比研究等,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種參與短時間尺度碳循環的特殊地質作用;論證了植被恢復(石漠化治理)可顯著改善表層岩溶動力系統條件,為可干預岩溶碳匯潛力估算奠定科學基礎;證實岩溶區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匯的重要組成。獲多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和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

章程考察西班牙南部岩溶

肖克炎: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產資源定量預測及勘查評價研究。發展了成礦系列綜合信息礦產預測方法體系,有效指導西藏甲瑪、東天山彩霞山找礦突破;研製了礦產預測評價方法指南和技術要求,指導完成了全國25種礦產潛力預測評價;開發了國內領先礦產預測評價系統,成為礦產預測科技人員和學生標准軟體工具。獲多項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部百名跨世紀科技人才及新世紀千百萬人才工程等獎項和榮譽。

肖克炎考察新疆庫姆塔格鉬礦

張永雙: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研究。結合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重大工程規劃和建設,提出了區域構造尺度的地殼穩定性與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質穩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別指標得到推廣應用。近年來,探索了內外動力耦合作用成災機理,對高烈度山區防災減災理論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曾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並榮獲「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等榮譽稱號。

張永雙在龍門山地區野外考察

楊永亮: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學和環境地球化學研究。首次在國內開展中國近海海洋環境中二A英類、多溴聯苯醚和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態地球化學研究以及東亞季風區宇宙射線成因核素7Be和10Be地球化學示蹤方法研究,提出末次冰期時黑潮仍流經沖繩海槽的10Be同位素證據以及東亞季風區近地表大氣氣溶膠中7Be濃度年平均值的緯度分布呈現正態分布模式,且在我國中緯度地區達到極大值的觀點。

楊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區採集水樣品

郝梓國: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地質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管理工作,所辦刊物《地質學報》中英文版先後榮獲國家期刊獎、建國60年有影響力的科技期刊等榮譽稱號20餘項;開創性地建成了《中國地學期刊門戶網站》,帶動了我國一批單學科網站的建設,為推動我國地學科技期刊國際化、精品化、網路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先後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新聞出版總署第五屆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建國60年有影響的期刊人和新聞出版行業第二批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

郝梓國在阿斯哈圖石林考察

I. 胡建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論文
1.《土地市場化視闕中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改造》,《求實》2014第6期;2.《農村集體土地產權改革的路徑與法制保障》,《中州學刊》2014年第5期;3.《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風險與防範》,《現代經濟探討》2014年第4期;4.《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立法問題探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5.《歐洲大陸法國家的死亡損害賠償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以死亡損害賠償請求權為中心》,《河北法學》2014年第5期;6. 《沖突與緩和:市民社會語境中市民和國家——以集體土地徵收補償立法為維度》,《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7.《死亡損害賠償額的算定——以法經濟學的分析為視角》,《學術論壇》2012年第11期(合撰);8.《我國台灣地區公眾在參與立法活動中的角色》,《行政法學研究》2012年第4期(合撰);9.《新時期居住權立法問題探討》,《理論月刊》2012年第8期;10.《市民社會的理論演變與民法的角色選擇》,《東方法學》2012年第5期;
(二)課題
1.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農村土地融資擔保法律問題研究》(編號13CFX076)。2.主持安徽教育廳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國際金融危機下我國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的應對》(編號2010SQRW053),已結項。3.參加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西部項目)《死亡損害賠償研究——『同命同價』的價值與歷史追問》(編號:09XJA820010),已結項。4.參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立法制度研究》(編號:09YJC820001),已結項。
(三)獲獎
1.2010年安徽財經大學「十一五」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2011年榮獲安徽財經大學青年骨幹教師稱號;3.2011年榮獲安徽財經大學優秀教師稱號;4.2011年榮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主辦的「全國民商法學博士生學術論壇」,並獲優秀論文三等獎;5.2012年榮獲安徽財經大學「教壇新秀」稱號;6.2012年10月榮獲「魯豫皖民商法研究會2012年年會暨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7. 2013年11月榮獲「魯豫皖民商法研究會2013年年會暨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

J. 夏建國的研究成果

1 、1995 年參加「珙縣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獲宜賓地區國土局優秀成果二等獎、四川省國土局土地調查優秀成果三等獎,排名第 3 ;
2 、1995 參加「筠連縣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獲宜賓地區國土局優秀成果一等獎,排名第 4 ;
3、1995 參加「德陽市市級匯總項目」,獲四川省國土局土地調查優秀成果一等獎,排名第 3 ;
4 、1995 參加「德陽市土地資源調查及利用研究」,獲德陽市人民政府二等獎、四川省國土局局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 5 ;
5 、1996 參加「適應社會需求,搞好名山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獲四川農業大學校級優秀成果二等獎,排名第 2 ;
6 、2000 年參加「搞好土地信息實驗室建設,培養土地資源專業合格人才」,獲四川農業大學校級優秀成果二等獎,排名第 2 。
7 、2004 年參加「依託傳統專業優勢,大力推進新興專業規模與質量協調發展」 ,獲四川農業大學校級優秀成果校級特等和省級二等獎,排名第 4 。

閱讀全文

與土地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