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轉讓伏爾加

轉讓伏爾加

發布時間:2021-09-22 14:41:20

① 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內容

第一,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動,主要是在北方戰爭期間(1700—1721)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彼得的許多改革措施是圍繞著軍事改革而展開的。所以,馬克思認為彼得的「全部事業都是以征服波羅的海沿岸為轉移」 。為了擊敗堪稱歐洲強國的瑞典,奪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戰爭前夕,彼得就著手改組軍隊。1700年彼得下令廢除射擊軍,實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各階層不分貴賤,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間,先後徵兵53次,約有284.000人被強征入伍。為了提高軍隊幹部的技術和指揮能力,彼得把大批貴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國去學習軍事,並以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中擔任要職。1721年,在俄國著名將領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時,在國內還開辦了各種軍事學校、技術學校和訓練班,大力培養軍事人才。 為了加強軍隊的組織性和戰鬥力,彼得一世親自主持制訂重要的軍事條令和章程。1716年頒布了著名的《軍事法規》。它總結了北方戰爭的經驗,包含了隊列和戰術訓練的基本原理,確定了軍隊的編制和組織原則。1720—1722年,又陸續頒布了《海軍章程》,對海上艦隊的編制、戰船的等級、海軍官員相互之間的關系及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都作了明確規定。 彼得在領導海軍建設的同時,並注意對陸軍的集中統一領導。他根據北方戰爭的形勢發展,幾次調整統帥機構。1720年,成立了以緬什科夫為院長的「陸軍院」,加強對陸軍的領導。同時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為了滿足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的願望,彼得於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為市政廳)。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總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據市政總局的規程,城市居民分為「正規」公民和「非正規」公民兩大類。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1714年又增設3個省。各省設總督1人,擁有行政和軍事大權。同時,各省還成立了參議會,其成員從地方貴族中選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時,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 對於國家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別的重視。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參政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新建立的參政院由9名參政員組成。參政院擁有很大權力,從國家中央機構到地方行政系統,從財政預算、貢賦徵收到陸海軍的編制,都屬於參政院管轄范圍。 參政院成立後,1718—1721年間又相繼建立起11個院(分管陸軍、海軍、外交、稅務、開支、礦務、手工業、商務、監察、領地、司法),以取代舊衙門機構。每個院由10名重要成員組成。重要問題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採取投票的辦法解決。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於1722年1月24日,頒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員分成14個等級:在文職方面,從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職方面,從准尉和炮長直至大將、元帥。這是一種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利於刺激文武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在此法令頒布之前,彼得一世還頒布了「一子繼承法」,其目的除擴大國庫收入外,還旨在保證文武官員的來源。 第三,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彼得一世不僅在軍事、行政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大膽地進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將部分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主張由世俗官員來管理修道院的領地。彼得一世不僅限制教會經濟實力的膨脹,而且還限制教會的權力;把教會完全置於國家的管轄之下,使教會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1721年頒布了關於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廢除了總主教的職銜。政府根據管理世俗事務的委員會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會的宗教委員會,以此取代總主教的權力。這個宗教委員會後來改名為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總局長一職,從非宗教人士中挑選。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的局長及局內其他高級官員,象世俗官員一樣,由沙皇政府任命。於是,沙皇被稱為東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為了改變俄國文化教育的落後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級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全俄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實行強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同時,彼得政府還通過各種途徑,把西歐近代科學著作翻譯介紹到俄國來。 第五、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面貌。在改革期間,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在國內發展礦業和創辦有如外國通常開設的那些工廠企業」。為此,彼得一世以引進西歐先進技術力量為指導,對全國地下資源、鐵礦、銅礦、銀礦和煤炭等進行勘察和開采。在鞏固和擴大原有的場礦企業,把國家創辦的一些手工工場轉讓給私人經營的同時,政府又以提供勞力和貸款等優惠辦法,獎勵本國商人和外國企業主投資,建立起一批煉鐵、煉鋼、造船、兵工、採煤、製鞋、紡織、鋸木等近代場礦企業,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奠定了基礎。 彼得一世為保護和刺激年輕的民族工業的發展,制定了很高的進口稅,同時規定凡開辦工場的場主及其親屬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頭稅。1721年,他又規定工場主有權向貴族領主購買農奴充當本場的勞動力,凡領主擁有的地下礦藏,加以隱瞞,遲遲不開采者,處以死刑,以此促使領主興辦場礦,向工商業資產階級轉化。 第六、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為了促進商業資本的發展,頒布了一系列敕令,並將「城鎮居民分為3個行會,第一類是錢庄老闆、豪商大賈、醫生和大工場主;第二類是小手工業主和商販;第三類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於商人和工場主的市政制度,規定從第一行會中選出市政長官,由商人管理工商業、稅收和民事糾紛,藉以提高商人和工場主的政治地位。在經濟上又授予商人有貿易特權。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他認為「對外貿易是俄國吸收西歐文化,發展國內生產力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手段」。為此,他鼓勵商人組織公司,發展對外貿易。在國內則實行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優勢。此外,政府還大力整治交通,興建通商港口,開鑿維什尼、沃羅察克運河,使伏爾加河與涅瓦河互相溝通,從而加強了國內市場聯系,使俄國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追問: 謝謝

② 三峽是是屬於什麼山脈

三峽就是長江跨越巫山山脈的部分。三峽兩岸的風景大多都是筆直陡峭的山脈,滾滾長江從兩山之間奔流而過,將巫山山脈切斷。

瞿塘峽(又稱廣溪峽、夔峽),位於奉節縣東南,著名的白帝城就位於瞿塘峽入口處,同樣,10元人民幣背面的圖案也來自此處,也就是夔門。

峽兩岸如削,岩壁高聳,大江在懸崖絕壁中洶涌奔騰,自古就有「險莫若劍閣,雄莫若夔」的美稱。從地勢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巫山山脈被瞿塘峽切斷,長江兩側山峰最高達到1300多米,而江面寬度僅為100多米。


(2)轉讓伏爾加擴展閱讀

長江三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2001年度(2000年12月~2001年11月)三峽庫區氣候總體特徵為偏旱偏暖。各地年度降水量普遍偏少,氣溫普遍偏高。

與常年相比,庫區冬季降水偏多,春、夏、秋季降水持續偏少。年內氣溫變化較大,與常年相比,冬季、秋季及初春、盛夏氣溫偏高,仲春、初夏及夏末氣溫偏低。庫區平均風速略小於常年且季節變化不大。

③ 二戰問題 專家進

1、美國在投擲原子彈前,雖然已經有了原子彈,但是畢竟原子彈屬於新型武器。美國也製造了3枚原子彈,除掉試驗用的1枚,也只有2枚。根本不清楚原子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而日本在末期,叫囂著全民玉碎作戰,美軍通過計算,如果要徹底佔領日本,兵力損失將達到200萬左右,這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而在5月德國投降後,蘇軍因為之前和日本簽訂的停戰協議,對於進攻日本可有可無。因此美蘇在雅爾塔會議里,美國通過出賣中國利益,才讓斯大林同意對日作戰。美國讓蘇聯出兵的初衷是為了減少自己的損失,但是美國沒想到的原子彈的威力是那麼的大。

2、蘇軍出兵東北時,原本作為日軍精銳的關東軍由於太平洋戰場的失利許多精銳部隊已經調到太平戰場基本被美軍全殲。雖然關東軍還有90萬大軍,但大多是新組建的乙類部隊無論裝備和兵員水平都遠遠遜色於和德軍作戰的蘇軍。所以在蘇軍的閃電戰下,短短十多天關東軍被蘇軍全殲,蘇軍自身的損失並不大。
東北在張作霖時期,就是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日本佔領東北後,為了更好的利用從中國掠奪的資源,在東北建設了比較完善的重工業設施。而東北在戰爭中,直到蘇軍進攻才受到戰爭的影響,在蘇軍的閃電戰下,東北的工業設施基本沒有受到損失。而蘇聯在蘇德戰爭期間工業設備上,損失極大。因此蘇聯撤出東北時,基本能搬走的設施都搬走了。蘇聯出兵東北完全是撿了大便宜。

3、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二戰開戰前法國陸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但是僅39天法國就投降了。

4、應該是一戰的凡爾登戰役, 在10個月交戰中,雙方共投入200萬兵力,發射了4000萬發炮彈,傷亡人數近百萬,創造了戰爭史記錄,使凡爾登成了駭人聽聞的「絞肉機」和「人間地獄」。

④ 歷史上,古羅馬帝國是如何滅亡的

東西羅馬帝國分裂後,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不斷入侵羅馬帝國。而東西羅馬帝國不是團結起來一致抗敵,而是坐視阿拉里克強大,希望他去攻擊對方。405年冬,阿拉里克突破了羅馬帝國的萊茵河防線,羅馬沒有有效的抵抗,實際上等於放棄了高盧大部分地區。407年,駐守不列顛的將領君士坦丁三世造反,西羅馬帝國企圖使阿拉里克去攻擊君士坦丁三世,阿拉里克要求4000磅黃金為代價。隨後,由於羅馬先答應而後食言,阿拉里克入侵義大利,在拉韋納的皇帝霍諾里烏斯龜縮不出。阿拉里克包圍羅馬,羅馬城內爆發了飢荒和瘟疫,元老院和阿拉里克媾和,交出了5000磅黃金、30000磅白銀一起其他許多貴重物品和財寶。409年,阿拉里克第二次包圍羅馬,扶立了一個傀儡皇帝,而霍諾里烏斯在東羅馬帝國的支援下才保住皇位。410年,阿拉里克第三次包圍羅馬,城內的奴隸為阿拉里克打開了城門,阿拉里克的蠻族軍隊在城內任意搶掠三天,大獲而歸。而羅馬則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此後十年內,霍諾里烏斯的共治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三世成為帝國的軍事首腦,帝國穩定了一段時間。418年,西哥特王國建立,首都圖盧茲,這是在羅馬帝國境內第一個建立起來蠻族王國。423年,霍諾里烏斯死後,瓦倫蒂尼安三世即位。439年,汪達爾-阿蘭王國建立,首都迦太基,並建立了自己的海軍,不停從海上襲擊羅馬帝國。451年,匈奴人首領阿提拉統兵五十萬入侵,被帝國名將埃提烏斯聯合西哥特王國擊退。埃提烏斯又多次擊退蠻族的進攻。而454年爆發了馬克西穆斯之亂,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陰謀先後殺死埃提烏斯和瓦倫蒂尼安三世,隨即自己稱帝。455年,汪達爾人首領蓋塞里克趁亂入侵,攻進羅馬,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被殺,全城被洗劫一空。
在此之後,西羅馬帝國已經無法維持,在苟延殘喘。西部後來又出現過八個皇帝,但都是傀儡。實權掌握在蠻族出生的軍事首領中。李希梅爾當政16年間,廢阿維圖斯、墨喬里安、利比烏斯塞維魯,殺死東帝扶立的皇帝安特米烏斯,立奧利布里烏斯。岡多拜德執政時,立格利塞里烏斯。在475年歐瑞斯特當政時,乾脆將自己的兒子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立為皇帝。476年,奧多亞克廢黜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將西羅馬帝國的國徽轉讓給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其實就是奴隸制的滅亡,這是歷史的必然!

閱讀全文

與轉讓伏爾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