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主要教研科研成果綜述

主要教研科研成果綜述

發布時間:2021-09-22 13:25:10

⑴ 教師近年來主要教育教學和科研成果怎麼寫

教師來近年來主要教育教學和源科研成果怎麼寫法如下:

先做一個概括,近年來主要的教育教育和研究成果都怎麼樣,比如說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地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實話者和創造者。

然後分幾條列舉以下近年來教育教學的轉變:

一、轉變觀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圍

二、健全科研機構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證措施

三、結合實際,以本校教學中的最大問題為科研選題的契入點

四、加強學習,培養本校研究教師

五、研究實踐與課堂教學、常規教研緊密結合,以課題研究為核心開展系列活動。

最後總結以下科研成果。

⑵ 教科研成果(如課題研究)指什麼

教育科學復研究成果是教育科學研究工製作者以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為基礎,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文字加工和理論分析產生出來的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社會價值的增值知識。理解:
1、教育科學研究成果必須以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為基礎。
2、教育科學研究成果是一個再創造的結果。它是在教育科學研究活動已取得一定資料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文字加工和理論分析的再創造過程才得出的。
3、教育科學研究成果是一項增值的知識產品。教育科研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它的創造性,其成果必須是創新的結果,具有新穎性、增值性。

⑶ 教科研成果的特點

1)具有研究價值。
通過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教回師素質,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答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有利於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2)具有科學性。
主要體現在課題的指導思想和研究目的明確,理論科學合理,事實真實充分,有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
3)具有創新性。
課題反映新的內容,反映時代特點,反映新的視角,應用新的研究方法,是沒有做過或做過卻未能解決的問題。
4)具有可行性。
課題是否具備進行研究的主觀與客觀的條件。
主觀條件是指研究者本人所具有的理論水平、知識、能力、專長、經驗、基礎,對課題的理解程度、興趣、資料掌握的是否深入和廣泛。
客觀條件是指課題研究所必須的資料、設備、人員、時間、經費以及領導支持程度等因素。

⑷ 教師近年來主要教育教學和科研成果怎麼寫

圍繞課堂教學 加強教育科研

河北聯校河北學校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地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實話者和創造者。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關鍵是教學改革。近年來,我校結合農村小學實際,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重點環節,採取分層推進、滾動發展的辦法,扎扎實實地進行教育科研,教師們投身科研的熱情空前高漲,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發生了根本轉變,一批教學骨幹迅速成長,教師隊伍正向專業化邁進,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態度也發生了積極變化。下面是我校開展教育科研的一點體會。

一、轉變觀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圍

首先,學校領導要充分認識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教育科研擺在保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地位上來,要有開展教育科研的責任感、緊迫感,並且將這種責任感、緊迫感傳遞給廣大教師,引導大家從「教書匠型」走向「研究型」。領導要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跳出來,帶頭進行教育科研,在抓好科研骨幹培養的同時,引領全體教師走上科研興校的「陽光大道」,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圍。

二、健全科研機構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證措施

學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應該用在刀刃上,教育科研就是學校發展的利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給予保證:一是由教導處牽頭,精選本校有研究熱情的骨幹教師組成校教科室,負責教育科研的組織、管理、協調工作;二是健全教育科研的各項規章制度,如《教育科研獎懲制度》、《理論學習制度》等;三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強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考核,並納入教師教育工作考核,給予獎懲;四是在研究經費上給以優先,保證研究工作的各項費用開支。

三、結合實際,以本校教學中的最大問題為科研選題的契入點

作為研究基礎薄弱的農村小學,教育科研應以學科研究為基礎,以課堂教學為重點。因此,我們在認真調查研究本校師資和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堅持教育科研與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相結合,確定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一課題,並積極制定方案步入發展的正軌。

四、加強學習,培養本校研究教師

由於農村學校教師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識普遍不高,因此,加強教育科研理論的學習培訓顯得非常迫切。教科室在精心准備的基礎上,開展了兩方面的學習培訓:一為教育科研操作層面的知識培訓,如教育科研的含義、如何選題、如何開展研究、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寫作知識等,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幫助教師克服畏難情緒;另一方面是學習與本校研究課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做好理論儲備。需要注意的是學習培訓要堅持貫徹研究活動的始終,為科研保駕護航。

五、研究實踐與課堂教學、常規教研緊密結合,以課題研究為核心開展系列活動

在研究的核心階段即研究實踐階段,必須堅持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常規教研為載體,把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融入教師的教學工作中,通過日常的教學、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動推進科研的深入開展,使課題研究得到良性發展。

1.定期開展現狀分析。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針對問題,開展研究,解決問題。由於研究是在動態的過程中進行的,隨時都可能出現新情況、新問題,因此,及時進行現狀調查與分析就顯得很重要。為全面、准確掌握當前我校課堂教學中在學生活動方面存在的問題,使研究工作做到對症下葯,通過學校領導與主研人員的隨機聽課、訪問等形式了解現狀;同時,建立研究個案(個別教師、班級、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然後匯總,在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及時總結,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改進課堂教學提供依據。

2.結合研究課題開展優秀研究課教案展評活動。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進行課題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們特別重視課前的准備工作,除了按常規要求超前備課、寫好教案、每日一簽字上課外,我們還特別規定教案要突出研究主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體現,即看是否科學、創造性地設計了學生活動的內容、時間、方法等,每學期開展全體研究人員參與的教案展評活動,評出優秀教案供大家學習、借鑒。

3.組織示範課、觀摩課活動。示範課、觀摩課能有效地促進廣大教師教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學校規定每期均要提供幾節示範課或觀摩課供大家學習。①委派教師外出參加縣、市、省級的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並要求結合我們的研究課題認真學習、思考,回校交流傳達(一是上示範課,二是匯報心得體會)。②組織指導本校骨幹教師在校內上課題研究示範課。抓兩點:一是示範課的把關,由教導處牽頭,課題主研人員負責質量,確保示範性;二是示範課後的研討、學習,做到結合研究專題開展實實在在的討論,並找出特點,找到差距,落實改進措施。

4.周期性的開展全員課題研究公開課活動。這是有效促進群眾性研究的必要手段。可以在過去每位教師每期上一節校級常規公開課的基礎上,賦予它新的活力,即將公開課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讓公開課注重體現本人在課題研究中的經驗,並把這一要求落實到說課、上課以及課後教研組的評課等環節中。

5.引入激勵機制,開展課題研究賽課活動。我校每學期開展一次教師賽課活動,近年,我們將賽課同課題研究相結合,實行「一課三議」或「三課一評」活動,聽課後教師們結合課題和自身實際認真研討,有時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可以說教育科研的氛圍是越來越濃。通過賽課,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探索熱情,一些青年教師在賽課活動中脫穎而出,縮短了青年教師的培訓周期。

6.舉辦課題研究實驗班。為搞好「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這一課題,我們確定四(1)為實驗班級,抽調有較強科研能力的骨幹教師擔任主要學科的教學,相關研究人員要及時做好實驗的記錄,進行分析、比較,總結經驗和教訓。實驗班的舉辦將有力地推進課題研究的開展。

7.及時進行經驗總結。一方面是教導處的總結,每次大型的研究實踐活動完後,教導處都應會同主研人員根據事前的活動目的,針對活動中的收獲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總結,並提出改進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師在研究工作中的經驗總結,教師們在每天的教學研究實踐活動中,隨時可能出現「閃光點」,我們鼓勵大家運用理論知識,大膽探索,及時提煉總結,每期圍繞研究課題撰寫經驗論文一篇以上,學校每年組織一次經驗交流,並且進行論文評選,將優秀的論文匯編成冊。

總之,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大家又一起站在了起跑線上,作為基礎比較薄弱的農村小學,只有抓住課改這個契機,加強教育科研,落實管理,增強學校的發展後勁,才能在新的機遇和挑戰前立於不敗之地。

⑸ 張利華的教研科研成果

油畫作品《淮北農家》。1984年10月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油畫(沈陽),獲安徽省二等獎。
油畫《恢宏的石窟》1994年12月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獲安徽省二等獎。
油畫《鄉韻——女孩·羊群·林蔭道》1999年10月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上海),獲省二等獎。
油畫《熱土——建設中的田灣核電站》2004年10月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獲浙江省優秀獎。
油畫《亘古系列之一》1987年12月入選首屆《中國油畫展》(北京),1992年6月15日入選《首屆中國油畫年展》(香港)。
油畫《老人與蘋果》1993年9月入選《中國油畫雙年展》並獲「提名獎」(北京)。
油畫《青年女教師》1994年9月入選《第二屆全國教師優秀美術作品匯展》獲省一等獎(北京)。
油畫《佛像》1994年4月入選《中日佛教書畫藝術大展》獲大獎(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
油畫《正陽》1998年12月入選《時代風采——全國寫生畫展》(北京)。
水墨畫《國畫1》1996年11月入選《世界和平友好國際書畫藝術大賽》獲優秀獎(長春)。
油畫《恢宏的城之一》1996年6月在《第二屆世界化人藝術大獎》評選中獲《國際金獎》(泰國)。
油畫《昔日的恢宏》2001年9月入選首屆《中國油畫大展》(杭州)。
油畫《104畫室》2002年5月入選《延安文藝講話60周年全國美展》,並發表於《中國油畫》2001年第2期。
油畫《潮》入選《第三屆中國油畫展》,2003年9月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並發表於《美術》雜志2003年第12期。
油畫《趕海的人-》2006年入選《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並發表於《美術》雜志2006年第12期。
油畫《趕海的人之一》2008年入選《2008.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奧運期間將在北京展出。
油畫作品《淮北女子》發表於北京中國星星出版公司1998年8月(海外版)出版的《中國當代人體藝術》。
油畫《冬雪》、《舂》、《田野》發表於中國當代美術系列《古典風油畫》(灕江出版社1988年出版)
油畫《鄉韻》、《恆古系列之一——無》、《祥雲》、《亘古系列之一——不朽之城》、《104畫室》發表《中國油畫》 2001年第2期,作重點介紹並發表評介文章《平常的心境、胸中的現實——張利華印象》。
油畫《夏——祥和的陽光》發表於《中國油畫》1998年第2期。
油畫《飲》發表於中國美院主辦《美術報》(1995年7月17日),並發表評介文章《恢宏的對話——畫家張利華作品讀後》。
油畫作品《潮》系列作品七幅發表畫集《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家》、(封面、排名第一)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
油畫作品《港灣》等五幅發表《藝術百家》雜志2005年第4期(封面、封三),並有文字介紹。
油畫作品《潮》等三幅發表《藝術百家》雜志2006年第5期(封面、封三),並有文字介紹。
油畫作品《烏龍潭》等三幅發表《藝術百家》雜志2007年第7期(封面、封三),並有文字介紹。
油畫《賽珍珠》2007年10月中國美術館展出、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宿州市委、市政府主辦
美術作品十多幅入選省級美術作品展並獲獎。 書籍封面設計《搗蛋生肖》2003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書籍封面設計《藍綾河》2004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書籍封面設計《浮沉之路》200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所撰論文《畢加索作品質心原理的剖析》1994年發表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美術史論》第3期,並在1998年4月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研優秀成果評審中獲三等獎,1996年8月在首屆安徽省美術理論成果獎評獎中獲三等獎。
論文《數學與藝術空間》發表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報《裝飾》1996年第3期。
論文《畫家個人風格的形成》發表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美術觀察》1996年第6期。
論文《線在中西繪畫中的應用和意義》發表於《美術觀察》1997年第4期。
論文《永樂宮三清殿壁畫設計特徵》發表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報《裝飾》1997年第3期,1998年8月獲安徽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
論文《繪畫與數學》(合作)發表於中央美術學院學報《世界美術》1998年第3期,在1999年4月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全國美術學(論文)評選」中獲三等獎(全國26個獎)。獲安徽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
論文《高校素描教學窺探》發表於《藝術百家》雜志2006年第5期。
論文《文備其人其畫》發表於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雜志2007年第1期。
論文《談美術教學的質量評估》,1996年9月在安徽省美術教育教學論文評選中獲一等獎。
論文《明確高師美術辦學方向》發表於1998年7月13日《美術報》。
「高師美術學(師范)色彩課的教學與實踐」2001年3月獲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主編「21世紀高校美術統編教材《素描》、《油畫》」,2003年在全國出版發行。
參編「安徽省高中美術統編教材《高中美術欣賞》上、下冊、《高中美術教材教師參考書》上、下冊」,從1999——2003年在全省中學使用。
參編「安徽省中學美術統編教材《美術欣賞》上、下冊」,從2003年開始在全省使用。
重點學科「美術學」的學科帶頭人和學科負責人。
主持省級重點課程「色彩畫」。
主持多項省級教研、科研項目,參加國家級科研項目課題組(主要成員之一)。

⑹ 教育教學成果和教科研成果有什麼區別

它們表現形式不同:

教育教學成果指的是:如:學生成績、學生及個人榮譽證書、某一研究所獲獎項 等。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員(包括教師、校長、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對某一教育科研課題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實驗、行動研究和思維等一系列研究活動,獲得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為論文、科研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等等。
拓展資料:
科學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也是衡量科學研究任務完成與否,質量優劣,以及科研人員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財富、智力的資源。科研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
(1)科研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
(2)科研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社會要求,經濟價值高。
(3)科研成果必需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⑺ 什麼是教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轉化廣義上是指從各類科技成果的創造形成到轉化為現實生回產力的過程,既包括自然科答學成果的轉化,也應該包括社會科學成果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科研成果的轉化。狹義上是指應用開發類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科技成果轉化法》將其定義為:「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和發展新產業等活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轉化就是科技成果作為商品通過供需雙方的談判達成交易,被消費後形成一種新的產品或是物化到其他產品中去。

希望採納並點評

⑻ 教師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內容

第一、科研意識
科研意識是指人積極從事科學研究的心向,潛心捕捉和發現科研課題的求知慾。它是科研活動的內在動力,主要包括自身角色意識、問題意識、信息意識、合作意識。
所謂自身角色意識,即教師對教師職業應進行科研的認識狀態,對科研型教師的認同狀態以及對自己科研能力、科研優勢的認識狀態等。意識越清醒,則行動越堅定。在這里我認為其中對科研型教師的認同狀態是最為重要的。
所謂問題意識,即教師對教育現象的認識狀態,對教育成績與事物的准確判定水平,具體又體現在教師對科研課題的選定上。對教育現象越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其選題的准確度就越高,對新情況、新問題就越敏感。
所謂信息意識,即捕捉科研問題與解決問題資料的能力,思路清晰、准備充分,則能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證據與鑰匙。
所謂合作意識,即教師藉助他人能力或協助他人共同攻關的心理狀態。合作意識越強的人,越能集思廣益,豐富提高自己。
第二、科研意識
即進行教育科研所必備的理論知識與方法。由於教育科研對象的特殊性,所需要的知識與方法非常廣泛,也非常深入。據介紹,李吉林在情境教育理論的創立過程中,進行了廣泛的閱讀和學習,涉及教育學、中小學教育史、心理學、大腦科學、美學、語言學、社會學以及文藝作品、少年讀物、時事新聞科技信息等,其中屬於方法論的書就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系統科學》、《最優化原理》等。
一般教師進行教育科研,除了具備必要的學科知識外,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識不可缺少。1、教育科研的基礎理論
主要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學校管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統計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文化學等。他對教育科研具有普遍指導價值。2、教育科研的專門理論
教育科研作為一項具體的科學實踐,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過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規范和要求,形成為一門較為獨立的學科,包括教育科研原理與教育科研方法。它是保證教育科研規范性有效性和科學性的前提和基礎。
第三、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知識運用於教育科研情境解決相應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主要包括發現問題能力、預測設計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實施操作能力與書面表述能力能。1、發現問題的能力
科學研究都是從問題開始的,能否在教育教學及管理實踐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並把它設計為研究課題,這是整個研究過程開始的關鍵一步。2、預測設計能力
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信息,預測未來變化,設計整個課題的工作思路與目標。3、信息篩選能力
即對相關信息的獲取、識別、分類、編碼、評估、使用等。現代社會信息來源多,信息量大,此種能力的價值也越來越重要。4、實施操作能力
即落實、調整課題各工作環節的能力。5、文字表述能力
即把經過潛心研究得出的結論訴諸於文字,通過科研報告、科研論文、著作等表述出來的能力。這是科研工作的最後一環,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我國著名化學家盧嘉錫說過,「一個只會創造不會表述的人,不算一個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第四、科研精神
科研精神講求堅持真理,用於探索、事實求是,發揚民主,全力合作,用於創新。

⑼ 劉曉東的主要科研、教研成果

(一)學術論文
1.「品格證據排除的理論基礎探析」,載《五邑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第2期。
2.「規制刑訊逼供的域外法視角」,載《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5期。
3.「刑事二審程序若干突出問題的法經濟學解析」,載《審判研究》2011年第2輯,獨撰。
4.「簡論有效辯護」,載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重點問題研究》,刑訴法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2011),獨撰。
5.「證人出庭作證的困境與出路」,載《建言獻策: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刑訴法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2010),獨撰。
6.「普通程序簡易的通融變異」,載《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重點問題研究》,刑訴法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2009),獨撰。
7.「刑事訴訟模式的比較法經濟學分析」,載《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6期,獨撰。
8.「簡論訴訟效率與程序公正之契合」,載《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獨撰。
9.「刑事審判諸原則之經濟學解析」,載《審判研究》2008年第4輯,獨撰。
10.「刑事訴訟程序價值的成本收益分析」,載《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獨撰。
11.「議價買賣的正義——認罪協商制度之經濟分析」,載卞建林主編:《中國訴訟法判解》第6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獨撰。
12.「簡論刑事審判程序成本轉嫁政策」,載《法大評論》第4卷,獨撰。
13.「酌定不起訴中被害人的『二元化困境』」,載張鴻巍主編:《刑事被害人保護問題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4.「證據關聯性研究」,載《審判研究》2006年第1輯。
15.「未成年人案件取保候審、酌定不起訴問題的實證研究」,載陳光中主編:《中國司法制度基礎理論專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6.「取保後審保證人制度之探討」,載《訴訟法理論與實踐》(2005年卷),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9月版。
17.「未成年人案件特徵的實證分析」,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年第4期。
18.「有罪推定基本問題研究」,載《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19.「略論降低刑事審判程序成本的政策」,載《學海》2004年第3期,獨撰。
(二)教研論文
1.「法律診所學生參與法律援助問題研究」,載《法學實踐教育論叢》2010年第1卷。
2.「診所法律教育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載《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⑽ 教科研成果的介紹

教育科研成果抄是指教育科研人員(包括教師、校長、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對某一教育科研課題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實驗、行動研究和思維等一系列研究活動,獲得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為論文、科研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等等。 (完)

閱讀全文

與主要教研科研成果綜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