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朱棣文的主要成就
朱棣文從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激光致冷捕捉技術研究,有著非常廣泛的實際用途,這項研究為幫助人類了解放射線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深入理解氣體在低溫下的量子物理特性開辟了道路。在原子與分子物理學中,研究氣體的原子與分子相當困難,因為它們即使在室溫下,也會以上百公里的速度朝四面八方移動,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卻,然而,一般冷卻方法會讓氣體凝結為液體進而結凍。朱棣文等3位學者則利用激光達到冷卻氣體的效果,即用激光束(molassos)達到萬分之一絕對溫度,等於非常接近絕對零度(攝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將變得非常緩慢,而變得容易俘獲。該技術可以用來做精確測量,特別是做重力測量;人們還可以利用此技術做成重力分析圖,由此解開地球上的許多謎團:例如觀察油田的內層、勘探海底或地層內的礦物質,在生物科技上可以解讀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密碼;科學家還可以藉此研究「原子激光」,製造精密的電子元件;也可以測量萬有引力,進一步發展太空宇航系統,進行准確的地面衛星定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研究成果。
教學之外,朱棣文繼續專注於自己從1983年就開始著迷的原子冷卻技術的研究,1985年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 。1987年到1992年間,他在斯坦福大學實驗室製造出了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減慢原子速度,而被譽為「能抓住原子 」的人,憑借這項創舉朱棣文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獎為朱棣文帶來了全球聲譽,他說服一些大企業捐資, 由他親自主持,在斯坦福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個Bio-X實驗室,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Bio-X實驗室;他還創建了 精密測量實驗室、玻色-愛因斯坦實驗室等世界頂級物理實驗室。在這些實驗室中,朱棣文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科學新秀在他的指導下成長起來。
⑵ 朱棣文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朱棣文簡介:姓名:朱棣文(StevenChu);
出生年代:1948年;
職稱:物理科學家;
國家:美國;
個人情況:朱棣文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他的父母是江蘇太倉人,20世紀40年代來到美國。朱棣文排行老二。
朱棣文197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8年,朱棣文進入美國貝爾實驗室任研究員;1983年他加入美國著名的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擔任量子電子學研究部主任。1987年開始,他在史丹福大學任教物理和應用物理,成為該校首位華人教授,1990至1993年他還擔任了該校物理系第一位華人主任。
朱棣文是第一個可以控制和移動一顆原子的人。這成就使他在1987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在激光光譜領域的布洛依達獎;1993年他更獲得費塞爾國王國際科學獎;1997年12月10日是他一生最光輝的一天,他步進殿堂,領取了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朱棣文是第五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再一次為中國歷史寫上了輝煌的一頁。他得獎是因為他研究出新的方法,用激光把原子冷凍至超低溫。他一直醉心於原子物理和激光物理的研究,發展出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技術。這些技術不但可以用來製造先進的醫學儀器,還可用來設計更精確的原子鍾,以改善太空航行和定位的問題。
⑶ 朱棣文簡介他是從事哪項研究的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生於美國聖路易斯,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因「發展了用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而獲得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
⑷ 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成果
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BNL)位於紐約長島薩福爾克縣(SUFFOLK COUNTY)中部,建立於1947年,佔地5300英畝。原場地為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陸軍厄普頓兵營。BNL隸屬美國能源部,由紐約州立石溪大學和BATTELLE成立的公司布魯克海文科學學會負責管理,有各類職員3000人,常年保持4000客座研究人員,年度研究經費超過4億美元。
美國能源部在BNL建立之始就將其定位為一個大型綜合性研究機構,對BNL規定的四項基本任務是:構想、設計、建造和運行復雜、先進的用戶裝置;在科學前沿開展長期、高風險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發展國家需要的先進技術,並將其轉移給其他機構和產業部門,以及培養新一代科學家和工程師;提高公眾的科學精神。
經歷了50餘年的發展,BNL擁有3台開展研究用的反應堆、迴旋加速器、同步輻射光源,以及強場核磁共振儀、投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正電子斷層成像儀等大批大型儀器和設備。它開創了核技術、高能物理、納米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研究,還在生物、化學、醫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和技術等多學科開展研究。大科學裝置群的強大支撐能力和多學科交叉的環境,使BNL在發展新型、邊緣科學和突破重大新技術方面具有強大的能力,取得多項令世界矚目的重大成果,並數次獲得諾貝爾獎,成為著名的大型綜合性科學研究基地。 石墨研究反應堆BGRR:1950開始運行,1968年退役
高通量束流反應堆HFBR:1965年開始運行,1999年退役
醫學研究反應堆BMRR:1959年開始運行,2000年退役
質子同步加速器COSMOTRON:1948年建造,1953年開始運行,1966年關閉
交變梯度同步加速器AGS:1960年開始運行,後來成為RHIC的注入器
超導加速器ISABELLE:1977年開始建設,因技術問題1983年停建,其隧道後來用於RHIC
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經10年預制研究和建造,2000年投入運行
同步輻射光源NSLS:1978年開始建設,真空紫外環1984年開始運行,X環1986年開始運行
同步輻射光源NSLS-II:2008年開始建設,計劃2012年投入運行
深紫外自由電子激光DUV-FEL:1995年開始建造,2002年建成 高通量束流反應堆HFBR
HFBR(High Flux Beam Reactor)的中子通量不在堆芯內達到最高值,而是在堆芯外面達到最大值,中子束流通過堆芯切線處出來的束流引出口隨時可供實驗人員開展研究。1965年10月31日,HFBR首次實現了自我持續連鎖反應。HFBR的設計功率40兆瓦,中子通量為1.6×1015 /厘米2/秒,比BGRR高50個數量級,1982年功率提高到60兆瓦,晚期低到30兆瓦。運行30多年中通過正常的改進升級,HFBR作為可依賴的中子源在使用上創造了令人羨慕的記錄,1999年永久退役。 隨著加速器技術的發展,為將質子加速到更高的能量,BNL1960年建成了直徑843英尺的交變梯度同步加速器AGS(Alternating Gradient Synchrotron),能量達到設計指標33 GeV,用來將質子和重離子加速到高能開展物理研究。該加速器在其運行初期,束流的最高流強為3000億個質子/脈沖,比原設計的流強高30倍。到1986年流強達到1012質子/脈沖,比設計指標高出1800倍。科學家們利用AGS開展物理實驗,其中有四項實驗結果獲諾貝爾物理獎。美國國家宇航局空間輻射研究實驗室(NSRL)利用AGS引出的重離子束流開展放射性生物學的研究。
AGS屬固定靶實驗,因技術原因一直無法實現加速束流的對撞,直到提出利用超導磁鐵建造兩個質子交叉儲存環,才使束流對撞成為可能。 1978年9月28日,美國能源部撥款在BNL建造專用於產生同步光的同步輻射光源NSLS(NationalSynchrotron Light Source)破土動工。NSLS分為兩個儲存環,小環為真空紫外環(0.8 GeV),建於1984年,約有25條光束線,主要提供紫外、可見、紅外及部分X光。大環稱為X光環(2.5 GeV),建於1986年,約有60條光束線,產生比真空紫外環能量更高的X光。NSLS每天24小時運行,產生世界一流的光束,可同時進行80個以上的不同的實驗,每年為400多個學術界、工業界和政府研究機構的2500名科學家提供重要的科研手段。他們無數的研究項目每年大約出650篇論文,其中有125篇以上的論文刊登在主要的學術雜志上。
除NSLS光源外,BNL還有強場核磁共振儀、30kV投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正電子斷層成像儀、生產放射性示蹤劑的迴旋加速器等一大批大型儀器和設備,使BNL具備了非常強大的支撐多學科研究的能力。 NSLSII的設計渲染圖
經過20年的不斷改進,NSLS的性能實際上已達到極限。保持和提高NSLS用戶的積極性和用戶的數量,需要繼續提供能夠滿足它們現在和將來科學上的需要,研製能提供更高的平均亮度和通量的新裝置已不得不提上議事日程。這一新的裝置被稱為NSLS-II,它將保留構成現行NSLS研究特點的跨學科性質,同時提供新的能力以滿足用戶的進一步要求。
NSLS-II仍屬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其波盪器採用了全新的設計和加工工藝,可達到更強的X射線疊加效果,因此電子團能量級別可有所減小,軌道可相應減小,產生的X射線的亮度將比NSLS高10000倍,是先進的中能電子儲存環(3 GeV)。NSLS-II的設計工作從2005年開始,2008年開始建造,計劃2012年投入運行。
NSLS-II將為BNL帶來新的科學機遇,它所提供的各種能力的組合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對美國主要的科學研究項目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結構基因組、能源部基因組到生命和其他主要研究項目中起關鍵作用;大大提高研究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實驗能力;提供范圍廣泛的納米解析度探測器,滿足國家迅速增加的納米科學計劃;對決定地球和星體演化的過程提供新的解釋,這些研究項目涵蓋了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化學科學、納米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等廣泛的不同學科和研究領域。
2009年3月23日,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訪問BNL時宣布向該實驗室投入1.84億美元資金,主要用於NSLS-II的研究。朱棣文強調:對於美國的經濟繁榮來說,科技的領先地位是至關重要的,這個項目不僅能為經濟的短期恢復提供幫助,最重要的是向代表了國家未來的基礎研究做了戰略投資。 深紫外自由電子激光DUV-FEL(Deep Ultra-violet Free Electron Laser)也是研究平台型裝置,1995年開始設計和建造,2002年建成。DUV-FEL利用NSLS的直線加速器,先讓電子沿著直線加速器加速,之後電子通過正弦式軌跡激勵磁鐵(稱為插入件),同時與來自種子激光(seed laser)的光藕合,產生脈沖極強的高能光。由於這種光極為穩定,每個脈沖持續不及兆分之一秒。短暫而強烈的光使研究者得以拍下化學反應短暫分子變化過程的極速快照。
⑸ 朱棣文的生平事跡
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
朱棣文 (Steven Chu) 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祖籍中國江蘇太倉。父親朱汝瑾是國際知名的化學工程專家,母親李靜貞曾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 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76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做了兩年博士後研究,1978年到貝爾電話實驗室工作,1983年任該實驗室量子電子學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1990年任該校物理系主任。1993年6月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4年6月被任命為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8月1日正式上任。
朱棣文研究的領域包括基礎原子物理、激光、生物物理等。1997年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他同獲該獎項的是美國科學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名法國學者。還曾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
朱棣文曾多次訪問中國。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⑹ 朱棣文有哪些成功故事
朱棣文小時候喜歡動手做一些組合、操作的事情,從而造就了他一雙靈巧的手。
他從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培養,從父母那裡學會了刻苦、勤勞和謙遜的精神和品德並不寬裕的生活環境也造就了他不驕不躁、不屈不撓的堅強性格。
中學畢業,他進入美國知名學府、也是華裔較多的加州伯克利大學深造,1970年又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8年,朱棣文進入美國貝爾實驗室任研究員;1987年起斯坦福大學教授至今。他工作生活十分繁忙,但精力充沛,他帶著8個博士生,指導兩個博士後,每年還給碩士研究生開兩門課,還要從事自己的原子物理學研究。
他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喜歡烹飪,燒得一手好中國菜,在研究工作之餘,下廚做菜,他甚至將實驗也稱為做菜。「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是做菜和做實驗的相通之處,也是他突破科學研究瓶頸,創造科學奇跡的秘訣之一。他愛好打網球、游泳和騎自行車。他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他的博士生金政說「我覺得朱教授活得並不累,因為他太愛物理學了」!
他認為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物理學家,首先必須要有好奇心,不論對自然還是對普通事物都要有好奇心;而最重要的是要有恆心和毅力。科學研究是一項艱辛而漫長的工作,在整個過程中,要不斷努力和學習,不驕不躁,鍥而不舍,直到研究出新的結果。
在1993年5月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時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從不提起。他的母親說:「以前他每次得獎從不告訴我們,都是我的朋友看到報道後,剪下來寄給我的。像1996年獲左根漢研究獎;1993年獲第一個國際大獎;1987年獲美國物理學會藝術獎等,他都沒有表示出特別的興奮。」
當有人告訴朱棣文他獲諾貝爾獎時,他的第一反應是:「別開玩笑!」當有人問他怎麼處理獎金時,他說打算買輛山地自行車。
1997年10月15日凌晨,朱棣文還在睡覺,卻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了。他睡眼惺忪地拿起電話,聽到他的一個學生激動地說:「朱教授,恭喜你獲得諾貝爾獎了!」經常愛跟學生逗笑的朱棣文認為這肯定是他的學生在搞惡作劇,所以他滿不在乎的說了一句「別開玩笑!」然後就掛上了電話,打算接著睡。可是親友同事學生們的電話卻接二連三地打進來,對他獲獎表示祝賀,但他仍不相信。
後來他又接到媒體打來的電話,這時他還有點半信半疑,但還是打電話向斯坦福大學新聞社求證,新聞社答復確有其事,朱棣文才確信這不是玩笑。此刻他家裡已炸了窩,媒體記者、攝像機一涌而入,把他的家鬧翻了天。但正好那天他還有課,他可不想因此耽誤了教學,所以仍和往常一樣去上課。媒體記者們也跟著涌進教室。他的學生們已知道了消息,當他走進教室時,全體起立熱烈鼓掌祝賀,緊接著就是七嘴八舌地提問:「嗨,你為什麼獲獎?」「你做了什麼事?」「以前怎麼沒聽你講過?」朱棣文只好向學生們簡單介紹說明了一下,才得以繼續上課。課後,斯坦福大學特意為他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同時,包括中國科學院在內的各方發出的賀信賀電雪片般向他飛來,世界各大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大篇幅報道。
朱棣文獲得了諾貝爾獎後,他仍然表示:「我還是我,跟昨天沒有什麼兩樣。」在談到所獲諾貝爾獎金時,他以幽默的口吻說:「我只是運氣比較好。」他只得到100萬美元中的1/3,「山姆大叔」還要拿走一半,真正到手的只有十幾萬美元。他要用這些錢還一些家庭貸款,給孩子們的教育投點資,至於他自己,只想買一輛山地自行車,如此而已。
朱棣文為人謙虛,得獎後他向記者表示自己並不聰明,但常有危機感:擔心自己會思維枯竭。就是因為他抱有這樣的心態,才會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不讓別人超越自己。由此我們可知,正是因為朱棣文不驕不躁,鍥而不舍的信念從而成就了他的人生!
⑺ 朱棣文小學的成績榮譽
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校園文化、數碼校園四大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校現有蘇州市級以上骨幹教師2名,太倉市級以上骨幹教師6名,此外還有學校星級教師近30名;學校已連通國際互聯網,建成校園網,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學校以科研為先導,先後開展了多項省級以上課題研究,促進了學生素質和教育質量的大面積提高,涌現了一批特優生,受到了社會的一致肯定。
學校確立了「科研先導」、「科研興師」、「科研興校」的基本策略,加大對教科研的管理力度。學校開辦初,就立項了兩個蘇州市級教研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研究》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現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學校的主課題《「朱棣文精神」在小學教育中的實踐研究》已成為江蘇省「十五」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問題解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探索與研究》立項為江蘇省重點教研課題;《校園網路資源的開發和研究》立項為江蘇省電教課題;另外,學校還參與國家級課題《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培養的研究》的實踐探索和研究。三年來,教師在市級以上發表和獲獎的論文共有上百篇。學校出版的校刊校報有:《朱棣文》、《求真》、《家校橋》、《教育通迅》、《教科研信息摘編》、《展翅》等。
⑻ 朱棣文的事例要有兩三個要長一點的事例
一言不慎,朱棣文成眾矢之的
2009年09月28日
華裔美國人朱棣文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那應是他職業和學術生涯的高峰,但卻不是他職業生涯的頂峰,今年初,朱棣文獲得奧巴馬總統欽點,出任美國能源部部長,那是朱棣文職業生涯的另一個高峰。當今時代,即使在美國,也是官員更有權勢和影響,堂堂能源部長的官位,當然超過諾貝爾獎得主的名聲。奧巴馬看上朱棣文,應該是他們在綠色能源上持相同觀點。朱棣文倡導綠色能源,無疑為奧巴馬與全球變暖作戰提供了武器,同時,奧巴馬也想以此顯示出他對華裔的關照不比布希們差。
在美國政府架構中,部長之間的權力有較大差別,能源部不算是小部門,但到底比不上國務院、財政部那樣的一流大部,國務卿、財政部長的名字經常出現在媒體的標題新聞上,在美國與中國的高峰經濟戰略對話上,希拉里、蓋特納是美方對話的主力,能源部長的名頭較少出現在媒體頭條。但這兩天,朱棣文的名字卻出現在了標題新聞上:美國著名的《瑞傑報道》綜合新聞網站登出了這樣一條標題新聞「能源部長責罵美國人像孩子不懂事」,該標題鏈接了一條《華爾街日報》的博客新聞,那條新聞報道說,在一次能源會議上,朱棣文稱在能源問題上,美國人就像是十歲的孩子一樣。
當然,朱部長並非是說美國人不懂什麼是能源,他說的是,普通美國人不明白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去減少尾氣的排放。在朱部長的那段講話後,美國能源部立即發表了一個聲明,稱部長並非是稱美國公眾是十歲的小孩子,本意是要美國孩子們學習節省能源,也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幫助公眾認識到清潔能源關繫到美國在全球經濟的競爭能力。為什麼美國能源部要發表這樣的聲明?當然是朱部長的那番把美國公眾比作不懂事孩子的講話惹了眾怒,僅僅在《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博客新聞下面就有上千條跟帖評論,許多評論對朱棣文的教訓表示出不小的憤怒。很明顯,能源部的聲明是越抹越黑,那是把美國公眾更當小孩子了。怎麼就是朱部長提倡教育孩子節省能源呢,明明就是把成年美國人比作不懂事的孩子嘛!
不知朱部長是否去讀那些跟帖評論,如果他仔細讀了那些評論,應該知道他的那一番低看公眾智商和知識的講話,不僅反映出他科學家的書獃子氣,而且在今天這樣特殊的政治環境之下,要提高公眾智力的說法的確是撞在槍口上了。從這一點來講,朱棣文部長有些冤了。如果他不信,可以讀讀如此公眾的評論:「我們的政府連預算都不能平衡,還要試圖控制地球的溫度。」(評論者指的是朱棣文部長試圖以減少汽車尾氣去與全球變暖作戰)、「總算政府里有了朱棣文部長那樣的聰明人,我得承認諾貝爾獎得主一定比我聰明」(這是明顯的諷刺)、「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精英』在政府里做事?」(這是對奧巴馬任命一大批教授、學者做官的不滿)。
自奧巴馬上任以來,美國政府的權力和管轄范圍越來越寬,從國有化銀行、汽車公司到要管理汽車的排放量,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感到政府在干預他們的生活、限制他們的自由。比如,應該開什麼樣的車等等。此外,美國公眾向來對精英的居高臨下有反感,朱棣文把美國人比作孩子的說法正是犯了這樣的忌諱。他也許可以在大學課堂和實驗室里對學生們說這樣的話,但對美國公眾卻不行,因為學生不能選舉老師,但官員卻是受命於選民。目前,美國各地都對奧巴馬的大政府政策以及精英執政有越來越大的逆反,朱棣文把美國政府比作「家長」、把公眾當成「孩子」的言論,正好成了美國公眾攻擊的靶子。
美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身陷企業倒閉風波遭逼退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目前正面臨重大考驗。獲得5億多美元聯邦貸款擔保的美國清潔能源企業Solyndra公司數月前突然破產,令朱棣文面臨指責。在促其下台謝罪的指責聲中,朱棣文能否全身而退,現在還很難說。
朱棣文17日出席美國國會眾能源委員會院的調查小組委員會,就曾被奧巴馬政府當作創造就業樣板的Solyndra太陽能板公司倒閉案舉行的聽證會。包括主席在內的多位共和黨議員,當場指朱棣文明顯違法,問朱棣文是否應下台謝罪,並向美國人民道歉。
朱棣文被質疑的,主要是該信貸的合法性,以及其中隱瞞公司財務狀況的政治操作。
Solyndra公司主要投資人俄克拉何馬州石油大亨凱瑟(George Kaiser),是奧巴馬總統的金主,奧巴馬訪問Solyndra時,曾被要求聯邦政府採用該公司的產品,奧巴馬表示將考慮。
朱棣文17日堅持他的清白,表示Solyndra信貸的決定未受白宮影響,而貸款本來就存在風險,當初評估的風險只有7.8%。
共和黨議員於聽證會對朱棣文窮追猛打,認為朱棣文不可能一個人被蒙在鼓裡。民主黨議員則盡量為他護航,場面充滿火葯味。聽證會由上午10時一直進行到下午2時許,主席史登斯(Cliff Sterans)仍然沒有喊停的意思。民主黨議員不滿聽證會中各議員反復詢問同樣的問題,表示不如讓朱棣文將來以書面答復,民主黨議員主張應該結束聽證,史登斯則要投票決定。後來雙方妥協,聽證會於下午4時前結束。
奧巴馬政府已釋出10餘萬頁以電郵為主的Solyndra公司相關資料,而共和黨議員仍繼續調查。
朱棣文17日在國會仍然陳述他的理想。他說他當初離開斯坦福大學,轉任美國能源部下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是領導研究如何利用生物將太陽能轉化為能源。
現在不只是共和黨議員攻擊朱棣文,「歐巴馬2008年競選陣營研究主任」凱洛(Dan Carol)在今年2月發出的電郵,早已建議奧巴馬將他及其它能源部高級主管撤換,要棄車保帥。
明年是大選年,華府的氣氛越來越政治對立。共和黨人不會放棄能夠打擊民主黨人的機會,奧巴馬政府僅存的華裔部長朱棣文能否全身而退,也是各界矚目的焦點。
朱棣文:從學界到政壇隨意徜徉
「下邊我終於要介紹今天的發言人。他在博士後期間便展露出傑出的科研才能,後領導AT&T貝爾實驗室量子電子學部,正是那時開創了用激光冷卻並捕捉原子的方法,使他當仁不讓地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獎。他不到三十歲便任斯坦福大學教授,2004年開始總管美國資源部資歷最老的國家實驗室,在他的領導下,國家實驗室完成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環境及能源問題報告。下邊有請朱棣文。」
掌聲未落,一位精神干練的人已走上講台,面對來自各國的科學家,他輕松地微笑著說:「謝謝主持人的介紹。聽起來真牛。但這說的是誰啊?」台下當即又響起一片掌聲和笑聲。
這是朱棣文在今年四月英國能源大會上的開場白。這位生長在美國的華人,從一個小城走入尖端科研公司,再走入名牌大學,直到今日在世人矚目之下即將步入政壇,一路不無艱辛,卻一直如此愉快和活力充沛,似閑庭散步。
「家裡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
每當被問到家庭,朱棣文總是打趣說,自己出身於一個「科學世家」。祖父輩便留洋海外,父母先後畢業於中國和美國高等學府並在美國定居下來。
「我家裡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哥哥和弟弟加起來有6個高等學歷,而我只有一個。不過我後來得了諾貝爾獎,就差不多打平了!」
在大學以前,朱棣文的哥哥是學校里各門功課紀錄的保持者,老師們總是記得哥哥的名字,並希望朱棣文能表現得同樣優秀,可朱棣文聰明有餘,卻更隨性,父母不大過問他的學習,他也只鑽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他通過看書學會了網球,甚至進了校網球隊,還用小店裡買到的竹子自學撐桿跳,「很快就輕松跳過兩米四」。
那時候朱棣文最喜歡的聖誕禮物是一些復雜的手工模型,他常把零七八碎的小木片和螺絲釘堆滿客廳,直到幾天以後擊破媽媽忍耐的底線。
說起這段自由自在的兒時時光,他說:「我喜歡動手,現在才知道,那些親手建造模型的游戲時光如何影響了我後來的職業。我總能生動地想像我的分子和物理模型,在腦子里把它們轉來轉去。」
在高中最後一年,他靈感突發,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懸垂測量重力大小。而在25年後,他用得了諾貝爾獎的技術造出原子噴泉干涉儀,恰恰優化了同樣目的的測量。
由於成績並不突出,朱棣文未能進入最有名的大學,而是考入羅切斯特大學,可他卻很知足,「沒人知道我哥哥,。終於可以做我自己啦。」就是在這里,他遇到一位物理良師,朱棣文總是心懷感激地說:「這位老師讓我們每個學生都覺得自己是特殊和獨立的個體,使我們能盡全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8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博士後研究後,作為一名優秀畢業生,朱棣文獲得了該校的教職。但目光長遠的學校卻提出,朱棣文可以在任職前出去走走看看。這正和了他的心意,使他可以繼續「閑逛」。誰知道,這一走就是三十年。
「我剛抓住一個原子」
貝爾實驗室是世界聞名的電子及物理學實驗室,在這里進行的工作成就了六項諾貝爾獎。1978年,初來乍到的朱棣文被公司允許做一陣子自由研究,可以任選領域--甚至不一定是物理。他可以和「老謀深算」的行家裡手以及充滿好奇的「毛頭小子」隨意聊天,和任何對胃口的人合作。這讓朱棣文如魚得水。
不同於校園,貝爾實驗室的每個工作人員最多隻能雇一名技術員和一名博士後,這種小規模研究組的架構使得交流和合作成為必然。他說:「我們彼此都太熟了,誰開哪輛車都知道,周末誰工作,一眼就看出來了。」講座後、午飯間、聚會中和球場上,朱棣文感到自己無時無刻不被新近發生的科學趣人趣事所環繞。貝爾實驗室被朱棣文稱作「科研的天堂」,而在此的生活也被描繪為一段「神奇的時光」。
組成世界的原子以超音速飛機的速度不停飛奔(大約每小時4000千米),因此「抓住原子」是物理界一個長久以來的夢想,一些過來人屢試屢敗,朱棣文就將適時出現的自己稱為一個可以被「毒害」的年輕人。一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對他說:「如果能抓住原子,那多好啊。我失敗了,你來試試吧。」一番演算顯示這實在太不可行了,朱棣文調侃說,自己終於明白老者為什麼把這個問題交給他......
直到有一天,天寒地凍,大雪封了實驗室的門,朱棣文一個人泰然地坐在安靜的研究所里,看窗外雪花紛飛,猶如童話世界。他突然來了靈感,何不先把原子凍得動彈不得,然後再動手抓它?他將自己的主意和初步演算結果告知了老闆,老闆說:「你想做一些瘋狂的事,那你就做吧。不過,就帶著你的人做,不許再招其他人......」
就這樣,朱棣文很快將紙上的演算化作手中的實驗,他將真空室里的原子凍到接近絕對零度,又用六道激光從不同方向追捕原子--原子就這樣老老實實地落入了陷阱。據說,他當時跑去告訴老闆:「您猜怎麼的?我剛抓住一個原子。」老闆說:「不錯。抓到你打算干什麼?」朱棣文說:「我也不知道......但這還真是不錯!」十年之後,這項當年前景渺茫的實驗結果變成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打破了該獎項只屬於理論物理的神話。
有趣的是,當朱棣文給媽媽打電話告知獲獎的消息,這位母親略帶嗔怪地說:「這挺好。可是,親愛的兒子,你打算下次啥時候來看我?」
走進科學的「新房子」
朱棣文很容易對科學界的全新領域產生好奇。他將之比喻為走進新房子,左看右看,不論看到什麼都是新的。潛心研究了二十多年物理,朱棣文想,既然現在已經抓住了原子,為何不試試抓住更大一點的分子?比如DNA,蛋白質,多聚物什麼的。
完全沒有生物學背景的朱棣文隨手翻了翻生物書,那是一本1500頁的大厚書,他只看了150頁就什麼也看不進去了。朱棣文於是跑到生物學家那裡,用他僅有的那點生物學知識與他們聊天,說出自己的猜測和感興趣的地方。多數時候得到的回答都是「你這想法太沒根據啊」,或者「這個從前已經有人做過了。」只有極個別的時候別人會對他說:「哎呀,這正是現在的中心問題。」朱棣文取經回來,帶著可行的問題去看生物教材和論文,不久便可以看懂生物學的前沿文獻。
開始似乎就是沒有目的的玩耍。朱棣文帶領他的學生,用能抓住原子的光抓鏈狀DNA分子的兩端。他們發現可以抓住。「何不試著看多大的力氣能夠揪斷它?」他們發現怎麼也揪不斷--DNA分子原來是這么結實的。「不如再鬆手試試!」結果這些生物的門外漢第一個發現DNA分子竟然能像一根彈簧一樣縮作一團,每次縮的方式還不一樣。在人的操作下,分子所顯示出來的狀態正可以用來研究它們的性質。就這樣,朱棣文成功地將研究的觸角伸向了陌生的領域。藉助他發展的物理學技術,生物界展開了一片新天地。
曾在他實驗室工作了六年的崔便曉博士感嘆:「朱棣文對科學具有一種異常敏銳的直覺。同時他還給組內成員很大的自由,總是鼓勵他們去探索自己認為有趣的想法。」
朱棣文對學科間合作的重視不僅局限在自己的研究。就職於斯坦福大學十年之後,他和幾位教授一起牽頭組建了一項名為Bio-X的項目,意在讓來自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工程學甚至法學的專家能夠更方便地合作。直到今天,它仍在繼續發展壯大。
為了人類未來
1966年,朱棣文剛從高中畢業。畢業生紀念冊上的他,相貌嚴肅,旁邊加評注--「具有科學頭腦」。現在看來,這句話遠遠低估了他所能成就的事業。
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獎後的自傳中,朱棣文寫道:「我當年離開伯克利,一去不返,直到今日仍有負罪感。但我相信伯克利是寬容的。」在寫下這句話時,他恐怕沒有預料,在自己樹立科研的"江湖地位"之後,竟然辭別斯坦福穩定的工作,回到闊別近三十年的伯克利校園。
2004年,朱棣文經過毛遂自薦,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同時兼任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物理及分子生物學教授。國家實驗室隸屬美國能源部,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級研究室,工作人員達4000多人。在他的帶領下,實驗室這幾年已著手開展生物燃料和太陽能科技的研究。而朱棣文本人更是兢兢業業,成為美國當今最著名的環保宣傳者之一。常常見他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各類論壇,襯衫袖子捲起,談笑風生。身為科學家,利用科技解決能源問題是他講話中最重要的主題;詼諧的語言、豐富的數據,和富有邏輯的論證是其最大的特點。
朱棣文說:「我們總是說『等到完全確定時再開口』。但是在環境問題上,等到你確定時,一切已成定局。現在,大多數人寧可花1000美金修一個大理石廚台,也不願用這筆錢來改善廚房的能源利用效率。」對於為何進行工作轉型,他說:「開始的時候我只是作為一個公民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但是我逐漸看到氣候變化的後果是多麼危險。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我們必須思考我們能做什麼才能改變這一局面。」
去年,包括朱棣文在內的加州伯克利大學六位諾貝爾獎得主用「實際行動」號召尋求替代和可更新能源。他們一番梳妝,西裝革履,圍著一棵枯樹擺出各種造型,其中一位甚至爬到樹杈上。在現場視頻中,攝影師透過鏡頭,對他的諾貝爾獎模特們說:「別笑,沒什麼好笑的。」--歷史上便留下了這張智商最高,也最正統的行為藝術照。(題圖,你能辨認出朱棣文嗎?)
朱棣文為環境問題所付出的努力和熱情獲得了新當選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垂青。奧巴馬提名他為新一任能源部長,要將這個毫無政治經驗的科學家拉到政治老手之間來,幫助完成自己的許諾--讓美國變得更加能源高效,能源獨立。
作為對此的回應,現年60歲的朱棣文在提名儀式上表示:「有人說,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復興經濟;我希望自己能成為總統委任小組的一員,我也相信我們必須修復我們的經濟,同時還要走上一條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
朱棣文在一次回顧自己多年歷程的訪談中,稱自己走過的路都像是一場「隨意的徜徉」(random walk)。經歷過自由的幼年和堅持不懈的青年和中年,今日的他對後來人說:「在一生中,你必須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帶著你的熱情去迎戰,永遠不放棄。」
⑼ 朱棣文為什麼以為獲得諾貝爾獎只是一場玩笑
朱棣文1997年10月15日凌晨,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在睡夢中被一陣電話鈴聲驚醒,打電話的是他的學生,那學生激動地說道:「朱先生,恭喜您獲得諾貝爾獎!」還在睡夢中的朱棣文以為是哪個學生的惡作劇,於是漫不經心地回答道:「開什麼玩笑!」
可是,剛剛放下電話,一名記者又來電話問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感想,他還是不信,只好說:「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後來電話不斷打進來,直到自己所在的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有關人員告訴他,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已在互聯網中傳開了,朱棣文這才相信獲獎是真的。
朱棣文不輕易相信自己獲獎,這與他平時為人非常謙遜有關,他從事研究工作總是如痴如醉,很入迷,這也怪不得他對獲獎一事以為只是一場玩笑。即使在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後,他仍然平靜得異平尋常,他說:「獲獎只是說明我的運氣比較好。想想看有這么多比我傑出的科學家都沒有得獎,我便不會把它看得太重。我不希望因這個獎勵打斷我的時間表,我仍會像往常一樣地去學校上課。」
⑽ 朱棣文一生的成就與貢獻,越簡單越好,急!在線等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美國能源部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78年,擔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
朱棣文從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激光致冷捕捉技術研究,有著非常廣泛的實際用途,這項研究為幫助人類了解放射線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深入理解氣體在低溫下的量子物理特性開辟了道路。
在原子與分子物理學中,研究氣體的原子與分子相當困難,因為它們即使在室溫下,也會以上百公里的速度朝四面八方移動,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卻,然而,一般冷卻方法會讓氣體凝結為液體進而結凍。
朱棣文等3位學者則利用激光達到冷卻氣體的效果,即用激光束(molassos)達到萬分之一絕對溫度,等於非常接近絕對零度(攝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將變得非常緩慢,而變得容易俘獲。
人物評價
朱棣文在博士後期間便展露出傑出的科研才能,後來領導AT&T貝爾實驗室量子電子學部,正是在那時開創了用激光冷卻並捕捉原子的方法,使他當仁不讓地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獎。
他不到三十歲便任斯坦福大學教授,2004年開始總管美國資源部資歷最老的國家實驗室,在他的領導下,國家實驗室完成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環境及能源問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