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創新成果具有哪些特性
新的基本特性:
1.目的性:任何創新活動都有一定的目的,這個特回性貫徹於創新過程的始終答
2.變革性:創新是對已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是一種深刻的變革。
3.新穎性:創新是對現有的不合理事物的揚棄,革除過時的內容,確立新事物。
4.超前性:創新以求新為靈魂,具有超前性。這種超前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超前。
5.價值性:創新有明顯、具體的價值,對經濟社會具有一定的效益。
Ⅱ 主要進展和創新成果
(1)利用現代冷泉和冷泉碳酸鹽的研究思路,研究了黔東地區新元古界南華系下統鐵絲坳組冰磧層(相當於Sturtian冰期)之上,大塘坡組底部一套黑色岩系當中的含錳的碳酸鹽岩(菱錳礦、含錳白雲岩)沉積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冷泉碳酸鹽岩:一是通過野外的詳細調查和研究,在貴州松桃大塘坡地區南華紀早期冷泉碳酸鹽岩中發現了大量的、罕見的含瀝青的孔洞構造、氣孔構造、底辟構造、帳篷構造、上拱的紋層狀構造、滲漏管構造、泥火山等典型的古天然氣滲漏構造。其特徵與現代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滲漏構造十分相似。另外,在相當於Sturtian冰期沉積的兩界河組(南華系最底部)-鐵絲坳組含礫碎屑岩中又發現多個層紋狀含礫白雲岩丘或透鏡體,構成了從南華紀兩界河早期至大塘坡早期的一個較完整的天然氣滲漏沉積系統。二是通過對黔東地區南華系大塘坡組底部黑色含錳岩系中的菱錳礦體、白雲岩透鏡體進行了碳、氧、硫穩定同位素特徵的研究,發現碳穩定同位素表現出強烈的負偏移,一般δ13C同位素負偏達-8‰~-11‰,充填在氣孔狀菱錳礦石中的瀝青碳同位素δ13C值則達-30.98‰。硫同位素表現出明顯的正偏移,一般δ34S高達36.9‰~57.8‰,其特徵與現代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滲漏,釋放與環境突變所形成的冷泉碳酸鹽岩的特徵十分相似。
(2)建立了新元古代南華紀「大塘坡式」錳礦的天然氣滲漏沉積成礦模式,解決了過去錳礦成因解釋上生物生成環境與礦床的形成環境之間的矛盾。實現了「大塘坡式」錳礦成礦理論的創新,從而開拓了該地區乃至整個華南地區「大塘坡式」錳礦找礦視野並指導錳礦成礦預測,取得了重要突破。
(3)對導致Sturtian冰期結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認為是保存於冰磧層中的天然氣水合物突然氣化、逸出,引發甲烷等氣體大規模釋放導致的環境災害所致。
(4)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拓展了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領域和時空范圍,對其所導致的成岩成礦作用、環境評價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Ⅲ 創新的定義是什麼
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生產或採用、同化和開發一種增值新產品;更新和擴大產品、服務和市場;發展新的生產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它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拼音(Chuang Xin)縮寫為CX,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其起源於拉丁語,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種創新。創新在經濟、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等領域的研究中舉足輕重。
從本質上說,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形式化。
(3)創新成果概念擴展閱讀
引證解釋
1、亦作「剏新」。1.創立或創造新的。
《南史·後妃傳上·宋世祖殷淑儀》:「據《春秋》,仲子非魯惠公 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十二:「在語言創新方面,享有特權的詩人理應是先驅。」
2、首先。
《元典章·兵部三·鋪馬》:「有今後剏新歸附的百姓有呵,有鋪馬里上來者,他每的拜見馬匹沿路上依在先體例,與草料者。」
Ⅳ 創新成果首先體現在什麼上
對企業來說,創新成果是指研發技術的成果,首先體現在產品上,然後會體現到市場反饋及利潤上。
對政府來說,創新成果是指制度創新的成果,首先會體現到生產力上,然後是國家,是社會。
Ⅳ 科技創新成果
有校科技創新和校級挑戰杯
Ⅵ 創新認識及成果
1)建立了侏羅系層序地層劃分方案,與以前的7個層序相比要精細得多。層序關鍵界面(SB、MFS、TS)是隱蔽圈閉發育的重要部位。侏羅系可劃分出12個三級層序。單個層序的平均年限為5ma,單個層序厚度一般為130.1~369.8m;單個准層序組平均厚27.2m。
2)樹立了等時的高分辨層序地層格架,展示了體系域及准層序組的時空演化歷史。等時格架內的體系域位置及沉積體系的疊置樣式(進積、退積與加積)、橫向展布、尖滅情況等均是預測鑽井之間的空白區隱蔽圈閉所依賴的地質信息。層序受坡折帶控制,坡折帶上、下傾方向的層序具有完整的三分結構。LST厚度向著坡折帶的上傾方向逐漸尖滅,如SQ4層序的LST在Y1井為81.1m,Zh1井為71.5m,Z1井為48.3m,Z3井為36.7m,夏鹽3井為0m。沉積體系也有所不同,坡折帶附近發育半深湖—深湖相、斜坡扇(如Y1井的SQ4層序)、辮狀三角洲以及濱淺湖,在夏鹽3井及以北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低位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限定在坡折帶上、下傾方向,湖進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產生於遠離坡折帶的向陸方向,高位期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主要在淺水沉積背景上(如浪蝕底形)。所有這些為隱蔽圈閉預測提供了技術框架。
3)識別出3條關鍵坡折帶,指明了中部區塊位於坡折帶下傾方向。這些坡折帶正是「S」型厚度中心與沉積中心,所發育的低水位進積楔砂體是有利的勘探目標。
4)建立了砂體模型,指出了砂體分布規律。展示了J1s-J2x沉積時期4個層序的12個體系域的砂體時空分布情況。該模型與地震反演的砂體模型相比較,砂體的細節更豐富。在Y1井J2x砂體的SQ7和SQ8兩個層序共出現6條且向Zh1井區即向北方向的上傾尖滅。在Y1井J1s自下而上出現11條砂體;SQ6層序中的2條砂體向北延伸到了Z1井,意味著連通性非常好,但同時也可能表明它們不利於油氣保存。砂體在Y1井、Z1井、夏鹽3井發育好,成為富砂區(一是坡折帶附近;一是濱線坡折)。在中部區塊未鑽井且位於坡折帶上、下傾方向的空白區也存在LST與HST的進積砂,它們是未來的勘探新領域。
5)識別出8大古水道或水流體系,為物源體系分析提供了依據。分別是:①克拉美麗水流體系;②烏爾禾水流體系;③克拉瑪依水流體系;④德倫山水流體系;⑤倫3-倫參1水流體系;⑥瑪納斯河紅溝水流體系;⑦博格達山前水流體系;⑧四棵樹水流體系。
6)多期(LST/HST)三角洲沉積體系遷移快、疊合好;低水位砂與深湖泥匹配好,有利成藏。低位期三角洲位於坡折帶附近的上、下傾方向,高水位期三角洲進積到坡折帶,湖進期三角洲向陸方向遷移並遠離坡折帶。因此,以前將不同時期的三角洲砂體當作一個「棒狀」或「線狀」形態的三角洲並處理成圖無疑掩蓋了等時框架下的真實沉積體系展布面貌,而且三角洲的「棒狀」或「線狀」形態也與現代三角洲的「三角」形態相差太遠,成圖不合理。
7)等時格架內的有利沉積體系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灘壩。識別出7大沉積體系:辮狀河、曲流河、沖積扇、辮狀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積體系、湖泊沉積體系及斜坡扇沉積體系。辮狀三角洲廣泛發育。研究表明,中部區塊侏羅系有利的成因砂體為辮狀三角洲與濱淺湖灘壩砂。夾在大套濱淺湖富泥中的薄層(2~13cm)礫岩及其伴生的砂岩是濱岸成因的,如 D2井與 Sh3井發育典型的濱岸浪成波紋交錯層理及沖洗層理,以及0.5~4cm大而完整的淺湖環境的雙殼化石。
8)中3區塊發育豐富的岩性-地層圈閉,坡折帶下傾方向的LST與HST是最佳的勘探對象。層序界面J1b-SB1、K1-SB13與車-莫低隆起一起形成了不整合圈閉,界面上的低水位扇與低水位楔(推測的)可以構成上超型岩性圈閉。低位期及高位期的辮狀三角洲形成了非常有利的沉積相帶。受層序界面、准層序組、准層序等約束的砂體模型表明有兩個富砂區:①中3區塊-中1區塊;②夏鹽3井區。前者的進積、退積砂形成了典型的上超或下超型岩性圈閉。層序地層模式控制了不同位置處體系域(LST、TST和HST)的構成與發育程度。中3區塊位於坡折帶下傾方向,發育LST斜坡扇、很厚的辮狀河三角洲砂體,以及較厚的HST辮狀河三角洲砂體,它們均是岩性圈閉的物質基礎。Y1井區鑽井所揭示的豐富油氣正是賦存在這些LST的岩性圈閉中。
9)中3區塊未來的隱蔽圈閉可能發育在3個領域:①環車-莫古隆起的高點及南北兩側與層序界面J1b-SB1及K1-SB13相關的削蝕、上超型、風化殼等地層的不整合圈閉;②進積型三角洲的前端與後端以及未鑽探的兩側空白區等的岩性圈閉;③淺部的白堊系目的層。
Ⅶ 創新的成果有哪些
創新的成果有 產品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 管理創新 新技術創新 服務創新 等等。
Ⅷ 創新的含義是什麼
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生產或採用、同化和開發一種增值新產品;更新和擴回大產品、服務和市場;發答展新的生產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它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
哲學內涵
創新從哲學上說是一種人的創造性實踐行為,這種實踐為的是增加利益總量,需要對事物和發現的利用和再創造,特別是是對物質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創造。人類通過對物質世界的利用和再創造,製造新的矛盾關系,形成新的物質形態。
創意是創新的特定思維形態,意識的新發展是人對於自我的創新。發現與創新構成人類相對於物質世界的解放,是人類自我創造及發展的核心矛盾關系。其代表兩個不同的創造性行為。只有對於發現的否定性再創造才是人類創新發展的基點。實踐是創新的根本所在。創新的無限性在於物質世界的無限性。
Ⅸ 到底什麼是創新性成果具體寫些什麼
創新性成果,就是現在還沒有在本行業有應用,可自己有所突破或改變的成果,也可作為創新性成果。這個方面的材料挺多,至於新的發明與創造就更是了。
具體的寫法,標准,現狀,差距,改進的措施,具體的效果,來寫。
Ⅹ 科技創新的概念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原創性科學研究是提出新觀點(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等)、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科學研究活動,並涵蓋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以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已知事物等。原創性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使人類知識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
科技創新效率是科技創新能力和動力的綜合反映,是指一定時期內科技創新投入與科技創新產出之比,以及一定時期內一定量的科技創新資源對經濟增長,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的拉動作用。
由於科學和技術是關於人認知和改造自然的知識,技術還包含著技藝,而且人的參與程度越大、越多,則科學和技術知識的含量、密度和水平就越高,這些特點決定了科學和技術的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因此我們說科學和技術及它們的創新也是創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創新環境的結構要素
按照是否具有實體和剛性(可約略地理解為非人文的和人文的)將環境分為硬環境(由物質環境和剛性的管理體制及人員組成)和軟環境(由人文環境、彈性的研究方向和評價體系組成)兩大類,其中物質環境的要素是校園房舍、儀器設備、經費薪給等組成,人文環境主要由科學和人文精神、學術傳統、學風和治學氛圍組成。硬環境與軟環境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程度,決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體制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評價體系組成),它們滲透和融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圍就越大,成果的趨向和大小也越顯著。影響科技創新的因素很多,而且由於時間、地點和具體情況的差異,哪種環境和什麼要素對於各個科技人員、科研機構或組織的創新過程所產生的影響起主要作用,往往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