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張建偉的成果與榮譽
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管理世界》、《新華文摘》《經濟學動態》、《會計研究》、《讀書》、《世界經濟》等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法律與金融理論的本土化研究」、上海社科基金課題「金融法的經濟結構」等課題多項;曾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司法部法學理論與教材優秀成果三等獎,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獎,中國經濟法研究會2008年會中青年優秀論文三等獎、上海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提名獎、全國第5屆陽光杯書畫藝術大賽銅牌獎、復旦大學「世紀之星」榮譽稱號
② 李其維的獲獎情況
1985年度華東師大教書育人優秀獎
1997-1998:華東師大深圳華為獎教金
1998.2:政府特殊津貼
1991.1.24: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辦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獎 學位論文題目(博士):可逆性思維過程訓練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作者姓名:譚和平 導師姓名:李其維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學位委員會,2003年7月
2004年10 月11日:第一屆朱智賢心理學獎,獲獎書目《皮亞傑心理邏輯學》(台灣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獎,證書編號4027 學位論文題目(博士):皮亞傑理論與康德先天范疇體系研究 作者姓名:熊哲宏 導師姓名:李其維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學位委員會,2005年1月
③ 陳立群的獲獎情況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4,第一完成人;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0,第二完成人;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2,第四完成人;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1,第三完成人;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1,第二完成人;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1,第四完成人;上海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000,第三完成人;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2000;寶鋼優秀教師獎,2004;王寬城育才獎,2005;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5,第一完成人,網上公示初評結果。
④ 上海市優秀新產品成果獎,英文怎麼翻譯
上海市優秀新產品成果獎
the Excellent New Procts Achievement Award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數據記錄儀digital recorder
惠州市十佳青年Top Ten Youths of Huizhou City
⑤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是個人還是集體成果
為了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的前瞻性、創新性、科學性研究,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促進本市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特設立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⑥ 曾和平的成就貢獻
199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95年畢業於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德國馬普量子光學所、日本京都大學物理系和理化學研究所從事合作研究。2000年受聘為華東師范大學長江特聘教授回國工作‚2000年以來立足國內組建了單光子精密測控和超快光子操控二個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實驗研究平台;圍繞飛秒時間分辨以及單光子水平靈敏度的光場精密控制及其應用開展實驗研究。
回國至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其中包括4篇Phys. Rev. Lett.、21篇Appl. Phys. Lett.、12篇Opt. Lett.、15篇Opt. Express、23篇Phys. Rev.A等)‚申請國內國際專利30多項。取得了若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單光子測控、編碼、長距離傳輸偏振敏感等關鍵技術問題‚研製成新型單光子探測儀;其關鍵技術指標優於國際最好報道;提出並實現了Sagnac型分時相位編碼與解碼技術;被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等編撰的《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map》引用為代表性方案之一;實現單光子水平的頻率轉換;獲得至今國際上最高的量子轉換效率和最低轉換雜訊‚成為紅外單光子測控的有效的技術途徑之一;在長距離光纖中首次實現了以前被《A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map》認為極具挑戰性的長期穩定的單光子偏振編碼‚完成穩定的長距離量子保密通信系統。基於納米金剛石色心發光‚獲得室溫下長期穩定發射單光子的新方法‚Science評論文章認為這是有望應用於地對星量子保密通信的實用化單光子源。在超快光子操控實驗方面發現一系列新物理效應並發展成新技術;實驗證明調制參量放大的新物理機制並發展出超快激光脈沖調制上轉換參量放大的新技術;可以獲得比常規的光學參量放大至少大一個數量級的上轉換放大脈沖輸出。發現超短激光脈沖多種新型的時空局域光子彈及其時空整形控制;發展了二種控制新方法實現載波包絡相位的自動穩定‚提出了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增強超快光場精密控制的新概念和紫外飛秒光學頻率梳產生新方法‚在拓展精密控制技術方面突破實現了多種新型超快光子源‚實現平均功率為262W的高重復頻率超短脈沖放大‚為紫外光學頻率梳產生研製成高功率驅動源。
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重點基金項目的建設‚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1項、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973計劃」課題3項;上海市重點學科項目1項;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項目1項;上海市科委國際合作項目2項;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4項。在多個項目驗收中被評為優秀‚在研各項目進展良好。累計指導博士生24人;其中已獲得博士學位9人。指導的學生多次獲得國際上和省部級以上獎項;如: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1人次)、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獎 (4人次)、饒毓泰基礎光學一等獎 (1人次)、饒毓泰基礎光學優秀獎 (1人次)、Einstein Award(愛因斯坦獎)(1人次)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1人次)、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 (1人次)、上海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人次)、入選參加58屆德國林島諾貝爾獎得主大會訪問(3人次)等。
⑦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學科概況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是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1989年,研究所設立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3年,設立核科學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研究所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14個(其中專業學位4個)並設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物理學、核科學技術 學位點設置培養層次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專業)博士 理學 物理學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光學 無機化學 工學 核科學與技術 核技術及應用 核能科學與工程 碩士 理學 物理學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光學 化學 無機化學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生物物理學 工學 核科學與技術 核技術及應用 核能科學與工程 信號與信息處理 光學工程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專業學位類別名稱 專業學位領域名稱 工程碩士 光學工程 電子與通信工程 核能與核技術工程 生物工程 資料來源: 學科方向 2004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創新三期學科方向調整為四個: 先進光源和束線的科學與技術研究; 基於N&NBIU(核技術與納米、生物、信息和成像、超快技術)匯聚技術的交叉科學研究; 核物理實驗和理論研究; 核技術科學的應用研究。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於1964年招收物理專業研究生2人,「文革」停止招收研究生。1978年,重新恢復招收研究生,首批招收人數為4人,均為物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歷年來共培養碩士畢業生265人,博士畢業生230人;2008年,有在讀研究生345人,其中碩士生189人、博士生156人。2007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招收物理專業留學生3人。 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402人,其中碩士生195人、博士生207人)。
截至2008年7月底,研究所共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47名,其中2名為與企業博士後工作站聯合培養。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期間共申請到國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各類博士後科研工作資助21項,4人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後」和「上海市優秀博士後」稱號。 獲獎人論文獲獎名稱趙傑 《相對論重離子碰撞(RHIC)實驗中雙輕子的產生》 2014至2015年度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獎 馮超 《高增益自由電子激光新運行機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2014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薛亮博 《反物質氦4原子核的實驗觀測及其產生機制研究》 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裴昊 《基於DNA的功能化納米材料的設計及其在生物診斷中的應用》 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鄧海嘯 《基於諧波運行的中等能量束團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 2012年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 「希望杯」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 資料來源:
⑧ 2015年全國優秀QC成果申報結果什麼時候能出來
6月25日已經結束
⑨ 論文被評為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有什麼用
好像 也沒有用處的,最多有個證書吧。
畢業後留在上海工作的話,打分時會有加分吧。
⑩ 王如竹的獲得榮譽
曾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首屆優秀青年教師獎、上海市優秀青年科技啟明星、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等獎勵。
1996年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8年獲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並被評為上海市十佳「優秀青年科技啟明星」,
2000年獲教育部首屆優秀青年教師獎。
作為第一獲獎人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再生能源建築一體化技術與系統-2006教育部一等獎;
吸附式製冷機理與傳熱傳質特性及循環理論研究-2008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二等獎3項,第二獲獎人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
著有《吸附式製冷理論與應用》、《最新製冷空調技術》、《太陽能製冷》著作,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國際期刊論文200餘篇,SCI他引700餘次。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項和實用新型專利15項。
作為主要參建者所完成的上海市生態建築獲得2005年全國綠色建築科技創新一等獎,並入選2005年全國十大建設成就獎,該成果獲得200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4獲獎人)。
2014年王如竹教授榮獲英國製冷學會2013年度J&E Hall 研究金牌。
2015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